小米之父 雷军
小米科技成功心法: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不管你的梦想有多离谱,你都应该勇敢追寻
——雷军
2010年雷军40岁—小米科技成功创立
生产性价比最高的「小米」智慧手机
2014年卖出 6112 万支手机,成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三大手机制造商
2015年夸下豪语:五年内成为「世界第一大手机制造商」 2012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暗流涌动,分化湍流。这一年,中关村大厦的手机卖场显现出从未有过的惨澹景象。随着摩托罗拉和诺基亚两大手机厂商纷纷谢幕,繁盛了20年之久的外资IT业也开始向人们展现出萧索的一面。
与此同时,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商城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网路「巨无霸」,也第一次走进了中国经济的舞台中心,在象征着企业繁荣和实力的春晚黄金时段广告招标中,互联网公司已经超越传统行业,佔据了绝对的大多数。这意味着中国互联网已经佔据中国经济附加值的半壁江山,互联网的霸权年代正在来临。
而在浪潮汹涌的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小米手机则无疑是一颗最耀眼的新星。自问世以来,它始终以闪亮的光芒和独特的姿态将人们的目光紧紧吸引。随着一阵阵小米狂潮的掀起,有一个同样闪光的名字,也开始被人们不断说起。
当然,说起他,总要提起他的经历:在充满草莽气息的互联网江湖,他是行走在最前列的引领者;当中国互联网进入野蛮生长时期,他是电子商务行业最早的一批开拓者;在混沌不清的天使投资领域,他又是一个个投资神话的缔造者;当移动互联网的浪潮袭来,他冲破年龄的桎梏,带着小米手机再一次加入了战局……
他,就是雷军。作为「小米之父」,他创造了中国第一个颠覆性的商业技术杰作——小米智慧手机。
虽然雷军很早就声名远播,但他真正成名是在40岁之后以一个颠覆者的身分创办了小米。而且更令人们动容的是,他带着浓浓的追梦味道,以及内心的理想主义和英雄情结,颠覆了整个世界,只为看到梦想最初的样子。
事实证明,在英勇的跳跃之后,再加上颠覆与创新的思维、精密的战略佈局,以及将想法付诸实践的行动力,雷军註定是在移动互联网战争中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胜利者。而最后的结局也堪称绝妙:他创造了小米的奇蹟,小米成就了他的辉煌。
2012年12月12日,雷军凭借小米的创新,获得了中国经济界的「奥斯卡」奖项——CCTV「2012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新锐奖」称号,这一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得主有阿里巴巴的马云以及万达集团的王健林。
颁奖词这样评价雷军:「他是最成功的投资人之一。2001年他跻身中国富比士富豪榜,但年过不惑,他决定投身创业。他想只在互联网上卖手机,有人说他异想天开。根据数百万使用者的意见订制手机,在他看来,这才是小米最大的创新。」
2013年2月8日,美国《财富》杂志评出「全球11位颠覆商务逻辑的创新者」,同样圈定了雷军,虽然排名只是第七位,却是11人中唯一来自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中国人。雷军获得如此荣誉的原因是,他旗下的小米科技,以高性价比、高配置为主打亮点,制造出物美价廉的智慧手机。
2013年12月12日,雷军又凭借小米3年300亿营收获得了CCTV「2013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被排在获奖名单的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在因与众不同而招致的质疑、羡慕和攻讦声中,雷军从容地踏上了中国企业家的荣誉最高点。
为什么雷军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有人说是人脉和名气。实际上,带给雷军好运的是他20多年的行业经验和人生积淀:
他在金山像劳动模范一样工作了16年,对互联网行业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见;他最早预言手机会取代电脑,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众常用的终端;他预见了移动互联网将会浪潮般地袭来,并借鑑苹果软硬结合的思维,採用先软体和后硬体的商业路径。
除此之外,雷军还重视发挥互联网的力量,在体验至上的时代,凝聚了网友智慧,给予了用户最好的参与感;参考亚马逊模式,把小米做成一家电商公司,搭建起一个内容丰富的平台体系,既在官网上卖手机、卖电视,也卖T恤、卖手机配件……由此,小米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内部生态,这也是小米商业逻辑的起点。
然而,处在风口浪尖的雷军,看起来更像是小米的一个推销员。他不仅在小米内部以一个企业家的战略远见经营小米,而且还在小米周围佈局了一个由UCWEB浏览器、YY语音(又名歪歪语音)组成的外生态系统。这些都是雷军投资或以投资的身分一手打造的企业,它们有的已经上市,甚至成长为百亿企业。这些企业围绕在小米周围,以强有力的支援助力小米形成了一个内外融通的强大平台体系。
在如此宏大的佈局面前,人们不得不为雷军的商业智慧所折服。甚至有人说,最近3年的科技新闻只有两个,一个是微信,另一个就是小米。能够3年发烧不退,小米的确是中国所有企业都应该学习的一个商业样本,而雷军的互联网思维——专注、极致、口碑、快,更是所有企业家都应该学习和借鑑的经营思想。
当然,小米一路走来,也不全是一帆风顺,毫无波折。由于雷军的快速扩张,无形中动摇着营运商、通信商、供应商的既得利益,侵蚀威胁着他们的地盘,因此,小米刚刚问世就遭到了网易、360、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大企业的围追堵截,也被那些最具学习精神的小公司,如小辣椒、大可乐、青橙等手机公司竞相模仿。
与此同时,传统的手机品牌,如华为和联想也开始如坐针毡,2013年年底,华为发佈荣耀手机品牌,直接锁定小米的红米手机为竞争对手;随后,联想也对互联网手机跃跃欲试;而小米背后千千万万个「小米门徒」,也摩拳擦掌,彷彿一夜之间要诞生出无数个类小米公司。整个移动互联网江湖里,刀锋所指之处,彷彿就是一片片宁静的厮杀之声。
马云曾说,一个公司能够野蛮生长两三年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能否23年屹立不倒。未来的雷军和小米,是高奏凯歌,成就不世功业,还是英雄落寞,毁于宿命?谁将成为小米最大的对手或朋友?
透过本书的讲述,希望读者能从小米的起步和成长中搜寻点滴的触动,也在雷军的战争中,寻找出关于结局的暗示,以及危局中的蛛丝马迹。
如今,正在战局中的雷军,是下一个贾伯斯式英雄的崛起,还是一个独一无二的雷军?关于结局的一切,都令人充满期待。我们可以坚信,具有工程师和天使投资人的双重视野,带着年逾不惑重新出发的决绝,雷军必将让他的移动互联网战争,在充满未知的变局中,让人们在感受到惊心动魄的同时也看到理想绽放光芒的奇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