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日本史

大人的日本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本史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政治
  • 战争
  • 人物
  • 纪实
  • 通俗历史
  • 东亚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什么日本会成为今天的日本?
  

高人气「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网站创办人、「大人的世界史」脸书版主首度出书!  
  
  从郑成功时代的大航海交流,到变成日本第一个海外殖民地,
  日本历史一直是台湾历史无法回避的一部分。
  面对急遽变化的国际局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成熟的眼光,
  重新认识这个台湾最熟悉的国家、最陌生的历史。  
  
  ●採取「锁国」政策的德川幕府为何独厚荷兰人,又如何与世界互动?
  ●「黑船」来袭,让天皇成为权力中心,组成新的大一统国家?
  ●迈入现代的日本,如何用蛮横手段将北海道、琉球纳入国土?
  ●关东大地震,创造出现代东京,却点燃了日本、韩国之间的仇恨?
  ●铁路的发展,建构了日本井然有序的社会纪律?
  ●看似平和的日本社会,也经历过躁动不安的年代,发生大规模的社会抗争?
  
  从古至今,地震、海啸就是日本的常态,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在过去一百多年内的一举一动,却牵动着整个亚洲的命运。

  在教科书中,日本往往被简化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一种是成功地推动明治维新,晋身强国之林的正面形象;另一种则是殖民者、侵略者,是军国主义的负面代表,但历史的复杂与偶然,并无法借由这种简单的「二分法」来理解。

  本书从台湾的观点出发,透过三十个关键词,简洁明快、深入浅出地重新解读「日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日本」的过程,发掘日本真实而多样的面貌,不但提供历史的反思,更足以做为未来的借镜。

名家推荐

  【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密察、【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员】吴叡人、【早稻田大学亚细亚研究机构主任研究员】纪旭峰、【台湾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徐兴庆、【台湾师范大学台史所教授】许佩贤、【台湾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杨典锟、【东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蒋竹山、【铭传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专任副教授】骆芬美 诚挚推荐!●按姓名笔画序排列

  诚如书名《大人的日本史》,此书的主题是日本历史,但也可从中找寻到台湾的痕迹。同属四面环海的日本与台湾,不可否认的,有时日本的历史就如一面镜子反射在我们的历史上値得借镜。甚至有时候,这面镜子就如照妖镜般让我们有自省的机会。――早稻田大学亚细亚研究机构主任研究员/纪旭峰

  本书以游记的方式撰写,无论就文化史的发展、制度的建立、人物的崛起及其思想的演变,或是战争的过程、灾害的重建、经济的成长,均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描述,给人阅读小说的感觉,有趣、生动、又不失历史的真实性,这是本书的魅力之处。――台湾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徐兴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涂丰恩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硕士,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大学时候读过两年管理学院,从历史研究所毕业后,却又跑到资讯工程系工作。曾经出版过一本叫做《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的小书,目前则在研究日本帝国时代的人造香料产业,以及现代感官经验形成的历史。

  因为喜欢说故事,所以跟朋友们一起创办了「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网站。相信一个好故事,具有改变现实的力量;更相信好的历史故事,不仅能够让我们认识过去,更能让我们理解现在,想像未来。期望有一天,能够以台湾为起点,一点一滴地描绘出属于这块土地的世界历史。
 
  ●「大人的世界史」脸书:www.facebook.com/otonahis
  ●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gushi.tw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前言
  
写给台湾的日本历史

  
  二○一○年的冬天,我第一次到了平户。
  
  这座小城位于日本南部的九州。四百年前,它曾经是个最热闹的港口,从世界各地来的商人与传教士,会从此地上岸,开始他们在日本的种种探索与冒险。只不过,经过了四百年,物换星移,当初人来人往的光景已经不复见。
  
  还记得那天天气欠佳,街上游客不多,行人也少。整座小镇很安静,就连火车站前都显得有些寂寥。
  
  我在旅馆放下行李,稍作休息后,准备前往此行目的地。
  
  从地图上看来,目标就在距离平户市区不远处,徒步就能到达。可是才出门走了一阵子,我就发现自己错了。从地图上获得的空间感并不准确,实际的目标比想像中的更远,再这样走下去,不知何时才能抵达。再说,当时已经是下午,再过不久,日暮西垂,也许天就要黑了。
  
  我决定随手招了一台计程车,用不熟练的日文,尝试与司机说明我的目的地。尽管几个句子讲得坑坑巴巴,但我确定司机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因为他显然听懂了其中的三个关键字:郑成功。
  
  平户。这里是郑成功的出生地。
  
  三百多年前,他的父母亲就是在此地相识。尽管故事的细节大多已经消失在历史中,但当地还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给人想像的线索。平户政府找到郑成功幼年居住过的地址,在该处立了一个小小的解说牌,不过房子已经不在了,只剩下几棵大树。
  
  另外,根据传说,郑成功的母亲当年怀孕时,散步到海边捡贝壳,一时感觉腹痛,便生下了郑成功。传说中的地点,也有一块纪念碑,上头写着「郑成功儿诞石」。
  
  当地还有一座专属于郑成功的小庙,小庙入口的不远处,矗立着一张大型看板,将他称之为「亚洲英雄」。
  
  这次造访平户,就是希望能看看与这几个和郑成功相关的遗迹。
  
  司机载着我,在沿着海岸线的公路上奔驰,没过多久就到达了目的地。
  
  但出现在我眼前的光景,却与原本的想像不太一样。
  
  和其他热门的观光景点相比,这几个地方真是显得寂寞了。
  
  抵达郑成功庙的时候,外头杳无人迹,我是唯一的旅人。小庙的外头有个看板,记录着平户与台南市政府联合举办的庆祝活动,看来十分盛大。但庙的本身似乎缺乏维护,外表已经出现斑驳。
  
  我又从郑成功庙继续走到其他几个地点,情况也差不多如此。
  
  亚洲英雄的光芒,好像有些黯淡啊。
  
  即便如此,几年之后我仍常常想起这段旅程。
  
  一位与台湾历史如此攸关的人物,却出生在日本,还可能是个中日混血儿。从小我们被教导,郑成功是打败荷兰人的中华民族英雄,但对这段日本渊源却很少多做着墨,好像说出来会有些尴尬。不过,如果抛开民族主义,回归历史情境,这件事是不是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郑成功所以出生在日本,或许只是个历史上的偶然事件,但是,假如没有那个时代繁荣的海洋贸易,没有各区域之间频繁的交通,这件事恐怕也不可能发生。每个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实背后都有迹可循,每个看似孤立的现象,其实都反映着时代的环境与背景。
  
  郑成功的时代,是一个连结的时代,商业与贸易为世界打造出了一张巨大的交流网,将世界的各个角落串连在一起。台湾与日本的历史,也从那时开始,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互动与共鸣。举例来说,曾经停留在台湾的西班牙人、曾与郑成功交手的荷兰人,都曾到过日本,或者传教,或者做生意。郑氏政权在台湾的期间,日本也一直是他们相互往来的贸易伙伴。
  
  在郑成功身后两百多年,台湾与日本的历史,又以另外一种方式,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在甲午战争过后,台湾变成了日本的第一个海外殖民地。
  
  这段过程,早早就被写进了教科书,多数读者已经耳熟能详,不足为奇。虽然如此,我仍想问:是不是还有可能找到新的观点,重新思考这段历史?
  
  传统的历史书写告诉我们,从帝国的角度看来,台湾成为日本的一部分。可是,假如我们换个方向,从台湾的角度出发,日本也成为了这座岛屿的历史一部分,一个不可否认也无法回避的部份。少了它,岛屿的身世就空白了一大块,很难说得清楚。
  
  用另一种方式说,日本帝国的历史,其实也是属于台湾的历史,值得我们认识和理解。
  
  而等到二次大战结束,台湾终于摆脱日本殖民地的身分,但台日双方的互动并未因此断绝。来到台湾的国民党政府,表面上宣传反日教育,但在国际政治中,却是与日本站在同一阵线:当时的台湾与日本,外加南韩,全都是美国在亚洲的前线。
  
  至于台湾社会与日本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时而爱恨交织的态度,还有经济与文化上的频繁往来,更是未曾停止的现在进行式。
  
  这么说来,台湾的读者应该有许多理由,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的历史。
  
  奇怪的是,可是我们知道得很少。
  
  在现有的正规教育中,日本历史几乎是缺席的。它不属于台湾历史,不属于中国历史,也不属于世界历史──因为我们的世界史常常只等同于欧美的历史。结果,没有人知道它该放在哪里。学院中对于日本历史的研究,也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就算出现在教科书中,它也只能被简化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一种形象是非常正面的:日本成功地推动明治维新,效法欧美列强,晋身强国之林,走向现代化的世界。它是中国的对照组,相比之下,同样面对内忧外患的清朝,看来如此腐败、如此不堪。
  
  另一种形象的日本,则是如恶魔般邪恶:它是殖民者,是侵略者,是军国主义的代言人。它在战场上烧杀掳掠,在战争结束之后推诿卸责。它是我们必须憎恶与批判的对象,也成为许多人爱国的理由。
  
  这两种传统教科书的描述,或许都捕捉到了日本近代历史的某一面。不过,也只是一面,它既不完整,有时还可能是扭曲的。
  
  台湾的读者究竟该如何认识日本的历史呢?
  
  这是撰写这本书时,萦绕在我心中的问题。
  
  历史有时候像是一出写好的剧本,剧情都已然确定,不可任意更动,不过每个表演者在演出时,仍然可以选择不同的诠释方式。同样的,每一段已经发生过的的历史,随着说故事的人的观点与角度,也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描述。
  
  最后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的内容,既是一部日本简史,又是一部日本繁史。它从郑成功的年代,一路讲到我们生活的当下。
  
  它是一部简史,因为我希望尽量将故事讲得清晰直白,简单明了。避免术语,也避免无趣的细节。对日本历史的专家而言,它或许不够深入,太过简略;但这本书所预设的,是写给刚刚入门,对这段历史认识不多、但却抱持好奇的读者。我期待读者在阅读过这本小书后,能够对日本近代历史的轮廓,有个粗浅的印象、大致的理解。如果有人能够被其中的几个故事打动,产生一些兴趣,那这本书就已经达到它的目的了。
  
  不过,这本书又是一本「繁史」。因为我希望写出一段多元的历史,不只是将眼光集中在少数人身上。
  
  的确,帝王将相、商业鉅子,他们的一举一动,对这世界的影响力或许比一般人更为强大,他们在历史上,也有难以取代的重要性。即便如此,本书想保留一些空间,给那些在历史上没有声音的人,给劳工、女性,又或是一般的平凡百姓。面对同样的时代浪潮,他们所感受到的,可能和有权有势者非常不同,但他们的经验,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被记住。
  
  而且,每一个社会的国家都不简单,日本也一样。每一个社会中都会有着众多的群体、不同的声音,我们需要有点耐心,去理解其中复杂与差异,不应该再像过去一般,用几个简单的标签,贴在日本之上,不管这样的标签是正面还是负面。
  
  在有限的篇幅里,这本书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只能时时提醒自己以上的标准,并尽可能写出历史洪流之中,各种不同的姿态和身影。这本书选择写北海道与琉球的住民,或者写为自身生存抗争的男男女女,都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另外,这本书虽然是聚焦于日本,却也强调它与外在世界的互动。日本不是一个孤立的世界,它在过去几百年所经历的变化、所面临的问题,是和全世界的历史脉动交织在一起的。在一个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这样的观点应该能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与共鸣。
  
  而在适当的时候,我也希望能将台湾放入故事的叙述当中。如同前面所说的,对台湾而言,日本的历史其实并不那么遥远,从一个全球的、更加宏观的角度,这一点尤其明显。借由这本书,我希望邀请读者,一起寻找这座岛屿在世界历史上的位置,一起思考属于我们的观点。
  
  不过,这并不是一本历史教科书。
  
  一般的教科书像是地图,提供的资讯必须尽可能地完整、精密,而且看似客观中立、面面俱到(虽然实际上未必如此)。光是看着地图,很少会让人产生旅行的冲动。它是我们找路时的工具,却不是我们上路的理由。
  
  相形之下,这本书比较像是游记──一段穿梭时空的旅行。
  
  游记是一个远游归来的旅人,在描述自己所思所感、所见所闻。在写作的取舍之间,总是反映着作者个人的经验、观点与兴趣。
  
  游记的作者也与地图绘制者不同,他总是热切地想要告诉其他人,在这一路上,哪里的风景最精采,哪里才最值得一看。旅行者总是希望鼓舞其他人拿起地图,一同探索,因为他相信,每一段旅程都是独一无二的;他知道,每个旅行者,都会在某条小巷子里,发现别人不知道的风景。
  
  这是一本写给旅人的历史书。
  
  而我们该启程了。
  

图书试读

【第一章】

锁国:一场历史的误会


一六六一年十一月,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因为被指控图谋造反,被斩首于北京。有一份记载说,当消息传到台湾时,郑成功忍不住难过地痛哭流涕。

年轻时的郑芝龙,曾经是大海上最活跃的一号人物。他从事贸易活动,势力遍及日本、中国、菲律宾等地。他也是天主教徒,并拥有一个教名「尼古拉斯」,不过更多人习惯称他为「一官」。

在那个年代,这块广阔的东亚海域之上非常热闹。除了中国人和日本人,还有远从欧洲来的商人以及传教士。当时日本的贸易船,可以从南部的长崎出发,途经中国东南沿海,一路开往今天的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地。早在那个时候,从东北亚到东南亚,就存在着一个密切的贸易网络。

可是,当郑芝龙的生命走向终点的时候,这个世界,尤其是他所熟悉的大海,已经经历巨大的转变,和他年轻时截然不同了。当时的北京,落入满洲人的手中,而原本的明朝政权,如今已经是名存实亡,只能苟延残喘。郑成功一人还在台湾勉力支撑着,但是反攻的希望看来十分渺茫。

清朝政权为了防堵郑成功,宣布把福建一带沿海居民,往内陆迁居五十里,而且颁布规定,一般人都不能随便出海。

无独有偶,同一时间,日本政府对于海上贸易也正实施着严格的规范,不但日本人不能任意出海,外国船只,特别是从欧洲来的商人,也不能随便进入日本。原本自由的海域,顿时变得好似戒备森严。

不过,日本政府对于海洋的管控,不是为了防堵郑成功──他们甚至跟台湾的郑氏家族保持着频繁的往来。

日本所在意的,是另外一件事情。

事情要从一六○○年说起。那一年,日本发生了一场改变历史的重要战役。战场上的一方,是军事实力雄厚的德川家康;另一方,则是其他势力联合的军队。

日本原来的政治领袖丰臣秀吉,两年之前刚刚过世,此时正是权力交替、政局不稳的关头。德川家康在政府当中,本来就具有相当分量;秀吉过世之后,他想要夺取政权的野心,在旁人看来更是昭然若揭。不过,这是一个人人竞逐权力的年代,没有人会眼睁睁看着别人独揽大权。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