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部落:道德争议无处不在,该如何建立对话、凝聚共识?

道德部落:道德争议无处不在,该如何建立对话、凝聚共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shua Greene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道德问题上,我们习惯形成部落,壁垒分明,彼此叫嚣谩骂。
但是,我们需要以理性为共同基础,社会才有可能对话。

  一部综合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哲学,
  探讨人们如何形成道德、又如何在全球框架中寻求道德共识的论着
  被誉为亚里斯多德之后,人类论道德的新突破

  我们大脑的设计,能帮助我们适应部落群体生活,和同我族类(Us)合作相处,并对抗非我族类(Them)。但现代资讯社会将世界上不同群体全塞进一个共同的空间,这样前所未有的契机,激化了各群体的价值冲突。当世界愈来愈小,区分不同群体的道德分野愈来愈突出,我们就愈来愈容易困惑。从抗议租税法规、堕胎、同志婚姻到全球暖化,不同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道德常识。面对不同的道德常识标准,我们不禁要问:能不能找到所谓的共识?

  在本书中,心理学家格林探索现代社会价值冲突的现况,并试图提出解决冲突的可能方案。格林把我们的大脑比喻成双模式相机,配有自动模式及手动模式。自动模式指的是我们的道德情感机制,大脑从演化、文化及个人经验形塑出我们的情感系统,让我们得以用直觉自动并有效地解决日常事务;思考能力则如同大脑的手动模式,透过理性的运作,我们的想法也更多元、更具弹性。自动运作的情感机制让我们成为社会动物,将自我融入社群中,但同样的情感机制,也将我们变成部落动物,促使我们对抗非我族类。我族与他族之间,往往存在相异的价值隔阂,「我们是对的,你们是错的」,此一信念深植每一个人心中,促使我们在面对堕胎、同志婚姻、全球暖化,乃至于宗教、种族等各种议题时,习于对抗非我族类,有时使用炸弹,有时使用语言,必定要攻击对方,至死方休。

  面对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手动模式的理性操作,才能超越部落情感,建立一个适用于全球的道德方案。格林带领我们追溯道德的起源,并设立实用的思考路径,帮助我们解决分歧问题。本书建议我们何时该相信我们的直觉,何时又该理性思考,而什么样的思考又能让我们跨越分歧,向共识迈进。本书研究的重要成就在于综合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哲学,开创了道德哲学的跨学科研究。

名人推荐

  周伟航 辅大哲学博士,部落格「人渣文本」作者
  孙效智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张忠宏 中正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
  陈彦元 台大医院教学部主治医师
  蔡甫昌 台大医学院医学教育暨生医伦理学科教授
  谢若兰 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学系副教授
  共同推荐

  经过两千五百年后,我们终于在探讨道德本质上有了新的概念。……《道德部落》为我们在认识道德和道德感的路上,立下里程碑。——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心理学教授,《语言本能》、《心智探奇》作者

  《道德部落》是一部杰作,也是人类智识的里程碑,充满原创及洞见。这也是一本极富阅读乐趣的书,唯一让人失望的是,你终究有读完这本书的一天。——丹尼尔‧吉伯特(Daniel Gilbert),哈佛心理学教授,《快乐为什么不幸福》作者

  对于如何促进团体中的个人合作这个古典问题,我们已有许多进展,但葛林所处理的问题更大:如何让团体与团体合作?在愈来愈多元的世界中,很少有比这更重要的议题,而本书正是迈向此一方向的佳作。——罗勃‧萨波斯基(Robert Sapolsky),史丹佛大学生物科学教授

  格林提出一种共通的道德货币,做为在道德议题上壁垒分明的人们相互合作的基础,若我们的星球要有一个和平而繁荣的未来,这个共通的道德货币是非常要紧的。这是一本该被广为阅读与讨论的着作。——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普林斯顿大学生物伦理学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约书亚.格林 Joshua Greene


  哈佛大学心理学系「道德认识实验室」主持人,专注于心理学、神经科学与道德哲学研究。他的研究获得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研究院,以及麦克阿瑟基金会资助。着作散见于《纽约时报》、《发现杂志》,以及各大科学期刊。

译者简介

高忠义


  台湾大学法律学士,东吴大学法律硕士,美国西北大学法学硕士,台湾大学国发所博士班研究。译有《合理的怀疑:从辛普森案批判美国司法体系》、《老年、社会、法律经济学》、《失控的惩罚》等十余本着作。诠智法律翻译工作室负责人。

图书目录

前言 常识型道德的悲剧

第一单元 道德问题
第一章 公地悲剧
第二章 道德机制
第三章 新牧场上的冲突

第二单元 道德的快思慢想
第四章 电车难题
第五章 效率、弹性与双重程序的大脑

第三单元 共通货币
第六章 一个非常好的想法
第七章 追寻共通货币
第八章 找到共通货币

第四单元 道德信念
第九章 引发警报的行为
第十章 正义与公平

第五单元 道德解决方案
第十一章 深度的实用主义
第十二章 超越随拿即拍的道德:给现代牧民的六个原则

谢辞
註释

参考书目
图版出处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开创伦理学的新思维/蔡甫昌


  《道德部落》是一本充满阅读趣味与思考深度的伦理学着作,作者约书亚‧格林将他在神经科学与道德哲学两领域之专长做了很好的结合与发挥,探讨的问题是从近处取材开始,例如欧巴马推行全国性的健康保险是否合乎宪法的问题;从盖瑞‧哈丁经典的「公地悲剧」发展出来的牧民冲突;大家熟悉的「电车难题」及其相关脑科学实验的结果;助人的义务与界线何在的问题;财富分配与社会正义的问题;堕胎与胎儿生命权的问题等。这些医疗或生命伦理学的问题,引导读者进一步探索其背后所涉及之基本道德哲学主题,例如介于「我」及「我群」、「自利」及「利他」、「我群」及「他群」、「个人主义」及「集体主义」,以及不同族群文化(或部落)之间的意识型态差异,还有不同基本伦理学理论「义务论(康德)」、「实效主义(边沁)」、「德行论理学(亚里斯多德)」的歧异主张。格林引用了许多脑科学、道德心理学实验来佐证他的论述,提出「共通货币」的概念(诉诸科学证据来建立可衡量事实与价值的共同货币),来阐述、改善、主张实效主义。作者最后提出六个原则给全球化部落中的现代牧民,包括:一、面对道德争议时,请教你的道德直觉,但不要完全信赖它;二、权利不是用来论证,而是用来结束论证的;三、将焦点放在事实上,并且使别人也这么做;四、当心有偏私的公平;五、运用共通货币;六、给予。

  本书丰富及具原创性的思维,将带给喜欢认真思考生命与生活中大小伦理问题的读者许多启发,也指出了应用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一些可尝试开创的研究方向,值得向大家推荐!

(本文作者为台大医学院医学教育暨生医伦理学科教授)

科学研究与哲学思辨的对话/张忠宏

  虽然人类生活在有史以来最和平的世纪,战争与各种冲突仍像幽灵盘旋不去。然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道德思考足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和平与繁荣的前景。

  这个信念,是本书的写作动机。这当然不是多么独特、多么了不起的信念,事实上,每位从事伦理学研究的哲学家,大概都必须抱持类似的信念,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看到意义与价值。

  然而,让本书与众不同、卓尔不群之处,在于作者广泛採用了当代实验心理学、认知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扎实的哲学训练,处理重要而争议不休的哲学问题,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不得不正视的见解。

  首先,格林论证,人有两种不同的道德能力。第一种道德能力,透过自发、缺乏弹性、却反应快速的道德情感而运作,用以解决个人与其所从属的团体间的冲突;第二种道德能力,是理性思考能力,透过审慎的推理及与情境相关的决策原则,解决新颖、复杂及具高度一般性(抽象性)的问题。

  其次,格林认为,我们会密切注意他人在自己所从属社会的位置,以确定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并倾向优待和我们亲近的人。格林称这种倾向为「部落主义」,而以人生活在「道德部落」里,来刻画这种道德处境。

  在格林看来,尽管道德情感有过与不及之弊,并非百分之百可靠,但足以带来道德部落内部的和谐与发展。问题是,当不同的道德部落相互争夺土地与水草资源,道德情感就暴露出局限不足处,而有赖理性思考能力的介入。

  理性思考能力要如何介入并处理道德部落间的冲突呢?格林在这个问题上,转向了伦理学里的实效主义,主张:道德上对的事情,就是让快乐的净值极大化。但是,他所主张的实效主义,与伦理学里常见的实效主义有个明显的不同,即他的实效主义是个有所限制的实效主义。依照这个有所限制的版本,道德上对的事情,除了让快乐的净值极大化之外,也不能过度违反人们的道德情感。

  这样一种立场,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值得注意。第一,格林试图调和人类所具有的两种道德能力,使其在道德思考中都有角色可供扮演。第二,格林从人类道德能力的研究,推论道德事务的是非对错,是以实然(is)来推论应然(ought),以事实来推论规范。第三,理性与道德情感间的关系,是前者既约束后者,又受后者限制。因此,在道德事务上,并没有一套明确的决定程序,告诉我们一件事情的是非对错。

  受过伦理学训练的读者,很容易可以从这三个特点中,看出格林这本书的重要性。但千万不要以为这本书之所以重要,只是因为它提出了具有以上三个特点的立场。格林广泛採用了科学研究的成果,来替每个主张辩护。同时,他也利用这些主张,来回应哲学家所提出来的各种挑战。包括电车问题,以及与其相关的双重效应原则,代罪羔羊与要求过多、过高等质疑,在文中都有所交代。

  对不具有伦理学训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也有极高的可读性。心理学、社会科学、人类学、及生物学门里对道德议题感兴趣的老师或学生,不但可以从本书读到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也可以借机观摩,科学研究如何能与哲学思辨对话。

  最后,应当指出,本译作的出版,对台湾学界来说,绝对是场及时雨。近年来,跨领域的道德研究,在国内各大学中,仍处于方兴未艾之势。对此议题有兴趣的广大学子,以及社会各界俊秀贤达,都可因着本书忠实流畅的译笔,开卷有益。

(本文作者为国立中正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

图书试读

在某个深邃黝暗的森林东方,有个牧民部落在公共牧场上牧羊。这里的规则很简单:每户人家获得相同数量的羊,各家各户派出代表参加管理公地的长老会议。长年以来,长老会议做出了许多困难的决定。举例来说,某户人家养了体型特大的羊,从公地上为自己取用了更多资源。经过一番热烈辩论,长老会议决定禁止这件事。另一户人家则被逮到毒杀邻居的羊,为此他们受到严厉惩罚,有些人说罚得太重了,有些人则说罚得还不够。经历这些挑战,东方的部落存活了下来,蓬勃发展,其中有些家庭比其他家庭更加兴旺。
 
森林西边是另一个部落,其中的牧民也共享一个牧场,但是每户人家的羊只数量是依据该户人数来决定。这里同样也有长老会议,也做了困难的决定。有个特别会生的家庭有十二个小孩,远比其他人家都多,有些人抱怨他们从公地耗用了太多资源;另一户人家的成员生了病,六个孩子在一年中就死了五个,有人认为剥夺他们一半以上的财产是雪上加霜,并不公平。尽管有这些挑战,西方部落也存活了下来,蓬勃发展,某些人家比其他人家更发达。
 
森林北边又是另一个部落,这里没有公共牧场,每户人家都有一块用栅栏围起来的地。这些地的大小与肥沃程度差异很大,有一部分是因为有些人比其他人聪明、勤劳,他们用积存下来的财产向较不发达的邻人买来土地。但有些牧民较不发达不是因为不努力,只是因为时运不济,被疾病夺走了他们的牲畜或孩子。还有一些牧民却出奇地幸运,他们不是因为特别聪明或勤劳而拥有庞大肥沃的土地,只是因为继承而富有。在北方这里,长老会议不太做事,他们只需要确保牧民遵守相互之间的承诺,并尊重彼此的财产权。北方家庭在财富上的庞大差异是许多纷争的来源。每年冬天都有一些北方人因为饥寒交迫死去,但大部分家庭还是发达了,其中一些比起另外一些要兴盛许多。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