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开创伦理学的新思维/蔡甫昌 《道德部落》是一本充满阅读趣味与思考深度的伦理学着作,作者约书亚‧格林将他在神经科学与道德哲学两领域之专长做了很好的结合与发挥,探讨的问题是从近处取材开始,例如欧巴马推行全国性的健康保险是否合乎宪法的问题;从盖瑞‧哈丁经典的「公地悲剧」发展出来的牧民冲突;大家熟悉的「电车难题」及其相关脑科学实验的结果;助人的义务与界线何在的问题;财富分配与社会正义的问题;堕胎与胎儿生命权的问题等。这些医疗或生命伦理学的问题,引导读者进一步探索其背后所涉及之基本道德哲学主题,例如介于「我」及「我群」、「自利」及「利他」、「我群」及「他群」、「个人主义」及「集体主义」,以及不同族群文化(或部落)之间的意识型态差异,还有不同基本伦理学理论「义务论(康德)」、「实效主义(边沁)」、「德行论理学(亚里斯多德)」的歧异主张。格林引用了许多脑科学、道德心理学实验来佐证他的论述,提出「共通货币」的概念(诉诸科学证据来建立可衡量事实与价值的共同货币),来阐述、改善、主张实效主义。作者最后提出六个原则给全球化部落中的现代牧民,包括:一、面对道德争议时,请教你的道德直觉,但不要完全信赖它;二、权利不是用来论证,而是用来结束论证的;三、将焦点放在事实上,并且使别人也这么做;四、当心有偏私的公平;五、运用共通货币;六、给予。
本书丰富及具原创性的思维,将带给喜欢认真思考生命与生活中大小伦理问题的读者许多启发,也指出了应用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一些可尝试开创的研究方向,值得向大家推荐!
(本文作者为台大医学院医学教育暨生医伦理学科教授)
科学研究与哲学思辨的对话/张忠宏 虽然人类生活在有史以来最和平的世纪,战争与各种冲突仍像幽灵盘旋不去。然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道德思考足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和平与繁荣的前景。
这个信念,是本书的写作动机。这当然不是多么独特、多么了不起的信念,事实上,每位从事伦理学研究的哲学家,大概都必须抱持类似的信念,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看到意义与价值。
然而,让本书与众不同、卓尔不群之处,在于作者广泛採用了当代实验心理学、认知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扎实的哲学训练,处理重要而争议不休的哲学问题,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不得不正视的见解。
首先,格林论证,人有两种不同的道德能力。第一种道德能力,透过自发、缺乏弹性、却反应快速的道德情感而运作,用以解决个人与其所从属的团体间的冲突;第二种道德能力,是理性思考能力,透过审慎的推理及与情境相关的决策原则,解决新颖、复杂及具高度一般性(抽象性)的问题。
其次,格林认为,我们会密切注意他人在自己所从属社会的位置,以确定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并倾向优待和我们亲近的人。格林称这种倾向为「部落主义」,而以人生活在「道德部落」里,来刻画这种道德处境。
在格林看来,尽管道德情感有过与不及之弊,并非百分之百可靠,但足以带来道德部落内部的和谐与发展。问题是,当不同的道德部落相互争夺土地与水草资源,道德情感就暴露出局限不足处,而有赖理性思考能力的介入。
理性思考能力要如何介入并处理道德部落间的冲突呢?格林在这个问题上,转向了伦理学里的实效主义,主张:道德上对的事情,就是让快乐的净值极大化。但是,他所主张的实效主义,与伦理学里常见的实效主义有个明显的不同,即他的实效主义是个有所限制的实效主义。依照这个有所限制的版本,道德上对的事情,除了让快乐的净值极大化之外,也不能过度违反人们的道德情感。
这样一种立场,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值得注意。第一,格林试图调和人类所具有的两种道德能力,使其在道德思考中都有角色可供扮演。第二,格林从人类道德能力的研究,推论道德事务的是非对错,是以实然(is)来推论应然(ought),以事实来推论规范。第三,理性与道德情感间的关系,是前者既约束后者,又受后者限制。因此,在道德事务上,并没有一套明确的决定程序,告诉我们一件事情的是非对错。
受过伦理学训练的读者,很容易可以从这三个特点中,看出格林这本书的重要性。但千万不要以为这本书之所以重要,只是因为它提出了具有以上三个特点的立场。格林广泛採用了科学研究的成果,来替每个主张辩护。同时,他也利用这些主张,来回应哲学家所提出来的各种挑战。包括电车问题,以及与其相关的双重效应原则,代罪羔羊与要求过多、过高等质疑,在文中都有所交代。
对不具有伦理学训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也有极高的可读性。心理学、社会科学、人类学、及生物学门里对道德议题感兴趣的老师或学生,不但可以从本书读到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也可以借机观摩,科学研究如何能与哲学思辨对话。
最后,应当指出,本译作的出版,对台湾学界来说,绝对是场及时雨。近年来,跨领域的道德研究,在国内各大学中,仍处于方兴未艾之势。对此议题有兴趣的广大学子,以及社会各界俊秀贤达,都可因着本书忠实流畅的译笔,开卷有益。
(本文作者为国立中正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