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唷!牙齿「踩」到嘴唇?揭开儿童语言学习之谜

哎唷!牙齿「踩」到嘴唇?揭开儿童语言学习之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IMAI MUTSUMI
图书标签:
  • 儿童语言发展
  • 语言习得
  • 儿童语言学
  • 发音
  • 口腔运动
  • 早期教育
  • 亲子教育
  • 语言障碍
  • 儿童心理学
  • 语音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什么会说用草莓沾酱油?
牙齿又为何踩得到嘴唇?
血压很便宜又是什么意思?

你是否想过──
当我们还是不懂单字或文法的婴儿,是如何从这些童言童语一步步学会母语的?
而为何拥有更多知识的成人,无法像小孩学母语那样自然地学会说外语呢?

让我们在儿童的引导之下,重新了解语言的奥秘,以及思考语言对于人类的意义吧!


想必你也同意,语言是我们每天都需要使用的重要工具,它使我们可以与人沟通,分辨颜色、传情达意,可以学习新的事物。但是我们往往不记得当初是如何学会母语,因此大概也很难想像一个不懂单字、文法,甚至事物意涵的婴儿,要学会母语,并将语言和这个世界连结,其实相当困难,这个过程如何闯关一般,是个相当神奇却又值得了解的过程。

你知道吗?婴幼儿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必须经历过一段发现、创造、修正的过程,期间常常会发生一些有趣的语误,例如会出现用脚丢球,或是血压很便宜,炼乳是草莓的酱油等富有创意的语汇。这都是相当自然且彰显儿童创意的过程,大人不需认为这是小孩子愚笨的表现。当我们了解这段学习母语的过程后,将有助于身为父母的你了解、引导孩童的语言学习。

同时,对正在或准备学习外语的你,也会有所助益。因为孩童使用词语时所必须掌握的那些知识,正是学习外语时,对每一个词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或许你认为了解语言学习过程事不关己,但语言是科学性思考的基础,好的语言能力对提升逻辑力与学习力也有正向帮助。

本书作者採用大量儿童学习母语的案例,援引各国实验,从有趣的例子,提供简明易懂的解说,让你我都可以清楚了解语言的本质,以及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与关键。台大语言所江文瑜教授特别推荐,希望台湾读者也可经由本书了解人类学习语言的关键,不论你是为人父母、是教育相关人员或仅是一般读者,都应该了解这个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也可借此提升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之语言应用能力。

◎独家收录台湾版作者序
◎台湾大学语言所江文瑜教授专文导读
◎各界专家强力推荐(依照姓名笔画排序)
王宏哲(亲子天下特定部落客、儿童发展专家)
王馨敏(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助理教授)
胡中凡(成功大学认知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周泰立(台湾大学心理系教授)
曹峰铭(台湾大学心理系副教授)
张荣兴(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所长兼教授)
张美兰(亲职作家小熊妈)
张鑑如(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黄启泰(政治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刘惠美(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教授)

◎好评再三
语言是了解人类心智运作过程的一道窗口,婴幼儿如何运用范畴分类的认知能力来探索语言,并成为语音、语意以及语法的分析高手,想要寻求解答,本书提供了绝佳的视角窗口。
------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所长 张荣兴教授

本书深入浅出解析幼儿所赖以从复杂经验中学习的策略和能力,是一本很适合父母和儿童工作者阅读的科学书籍。
------政治大学心理系 黄启泰副教授

本书非常值得读者一读再读。当您细细品味书中的描述时,可以发现儿童探索思考的内在历程中,竟然有许多平常却复杂的转折及领悟。
------台湾大学心理系 周泰立教授

今井教授为国际知名的语言发展学家,文中引用各地区儿童学习语言的研究,可作为了解语言学习过程和研究方式的基石。
------台湾大学心理系 曹峰铭副教授

本书以极其丰富有趣的儿童学习母语实际语料,带领读者逐步了解语言的本质以及人类获得语言的历程和一些关键因素。更难得的是,作者以深入浅出之方式,适时地援引各国相关的认知科学实验结果以为佐证,是一本值得推荐的语言科普书籍。
------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 王馨敏助理教授

本书一步步清晰的解释婴幼儿们学习语言背后的机制。提供家长,实务工作者,相关研究者与学生一本很实用的参考资料。

------成功大学认知科学研究所 胡中凡助理教授

有些育儿书主张用拟声的幼儿用语(如:「汪汪」代替「狗」),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会有不良影响――但作者指出用科学的观点反驳:这种主张根本就是谬论!当孩子不易理解时,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说话,其实是正确的,并不会影响到孩子未来使用正确词语的能力。
------亲职作家 张美兰(小熊妈)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儿童早期阅读与认知发展的书籍简介,旨在引导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理解和支持幼儿心智成长的复杂历程。 --- 图书名称:《解码童心:幼儿认知建构与语言萌芽的奇妙旅程》 内容简介: 在浩瀚的童年探索中,每一个眼神的流转、每一次咿呀学语,都蕴藏着人类心智发展最精妙的密码。本书《解码童心:幼儿认知建构与语言萌芽的奇妙旅程》并非仅仅是一本理论汇编,而是一份献给所有关心儿童早期成长的父母、教师和研究者的深度指南。它以严谨的观察和丰富的案例为基础,深入剖析了生命之初,人类如何从混沌走向有序,如何将外界纷繁的感官输入,内化为具有结构和意义的认知体系。 我们常常惊叹于幼儿掌握复杂语言的速度,但语言的习得只是冰山一角。本书的核心聚焦于语言背后的“引擎”——前语言期(Pre-linguistic Period)的认知基础。我们将探索婴儿如何通过动作、模仿和环境互动,逐步建立“客体永存性”(Object Permanence),理解因果关系,并形成对空间和时间的基本概念。这些看似基础的认知支柱,是日后复杂思维和流畅表达的坚实地基。 第一部分:感官的交响与认知的初啼 本部分着重描述新生儿的感官世界如何被组织起来。我们摒弃了将婴儿视为被动接受者的传统观点,转而将其视为主动的“小科学家”。书中详述了皮亚杰(Piaget)的感官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的精微之处,特别是如何通过“圆周反应”(Circular Reactions)的不断试错与修正,婴儿从单纯的反射行为过渡到有目的的探索。 我们会详细分析“注意力机制的进化”——从对新异刺激的短暂注视,到能持续追踪复杂事件的能力发展。书中穿插了大量实际操作的建议,指导家长如何设计富于挑战性的环境刺激,例如,如何通过不同的材质、声音和光影变化,有效促进婴儿的视觉追踪和触觉分辨能力,进而搭建起对物理世界的初步模型。 此外,我们深入探讨了共享注意力(Joint Attention)的形成。这是语言习得前的关键里程碑,即成人和幼儿能够共同关注同一个物体或事件。本书详细描绘了眼神接触、指向性动作(Pointing)的出现过程,并解释了共享注意力如何成为词汇学习的“锚点”,帮助幼儿将声音符号与真实世界中的实体或概念关联起来。我们提供了一套实用的“共享注意力培养清单”,帮助父母识别并鼓励孩子在日常互动中主动发起或回应共享注意力的尝试。 第二部分:符号思维的酝酿——从模仿到象征 语言的本质是符号系统。在幼儿真正开口说话之前,他们的思维已经在进行“符号化”的排练。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象征性功能(Symbolic Function)的萌芽。 我们会细致考察“延迟模仿(Deferred Imitation)”的出现,这一能力标志着儿童能够在没有直接刺激的情况下,在大脑中保留、编码信息并随后重现。书中通过分析大量的家庭视频记录,揭示了延迟模仿是如何从简单的动作复制,演变为复杂的角色扮演和“假装游戏”(Pretend Play)。 “假装游戏”被视为儿童认知灵活性的终极体现。书中特别强调了“代币性使用”(Token Use)的演变:从一个积木仅仅是积木,到它能代表一艘船、一本书,乃至一个想象中的朋友。这种认知上的“腾跃”,直接预示着未来理解比喻、隐喻以及抽象概念的能力。我们提供了如何系统地引导和扩展假装游戏的策略,例如,如何引入简单的道具、如何通过提问激发更复杂的叙事结构,从而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们对“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 ToM)的初级形式进行了探讨。虽然完整的ToM在学龄期才成熟,但幼儿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意图和反应,已经开始建构“他人内心状态”的概念。本书分析了“错误信念任务”(False-Belief Tasks)在幼儿期的前兆表现,如对失望表情的理解,以及对“意图”(Intention)和“结果”(Outcome)分离的初步认知,这些都是未来理解社交复杂性和人际沟通的基础。 第三部分:节奏、韵律与意义的联结 本章回转向声音世界,探讨语音感知和语感(Phonological Awareness)的早期发展。在儿童形成对具体词汇的理解之前,他们的大脑已经在进行精细的语音图谱分析。 书中解释了为什么幼儿对熟悉的儿歌和韵律故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种对韵律结构(Prosody)和音节划分(Segmentation)的敏感性,是日后阅读能力的关键预测指标。我们详细阐述了“语音意识的连续谱”:从最初对语调和重音的敏感,到识别押韵,再到拆解音素的初步阶段。 本书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家庭互动技巧,用以增强幼儿的语音敏感度,这些活动完全基于日常材料,如: 1. 韵脚游戏:在日常对话中嵌入押韵的句子,而非刻意地“教”韵脚。 2. 声音辨识:让孩子模仿生活中特定物体的声音(如汽车的鸣笛、小鸟的叫声),强化他们对声音特征的敏锐捕捉能力。 3. 有节奏的阅读:强调朗读时应夸张地突出句子的节奏感和停顿,帮助幼儿将声音的起伏与句子意义的边界对应起来。 总结:建立理解的桥梁 《解码童心》的最终目标,是为家长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用以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逻辑,而非仅仅关注外显的“技能达标”。我们坚信,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并非在于提前教授枯燥的知识点,而在于精心设计能够激发儿童内在探索欲的环境。 本书深入浅出地解析了看似神秘的“习得”过程,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看似随意的抓握、每一次无意义的嘟哝,都是儿童心智在努力构建一座通往复杂世界的桥梁。通过这本书,您将学会如何更精准地“阅读”您的孩子,如何恰到好处地介入,确保他们的每一步成长都建立在坚实、愉悦的认知基础之上。这是一场关于如何尊重生命早期天赋、释放无限潜能的深度对话。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今井睦美IMAI MUTSUMI
1989年修毕庆应义塾大学社会学研究科后期博士课程。1994年取得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博士。庆应义塾大学环境情报学部教授。专攻认知科学、语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目前和玉川大学婴儿实验室进行共同研究。着作有「语言与思考( ことばと思考)」(岩波新书)、「词汇的建构——儿童如何学习语言与概念(レキシコンの构筑——子どもはどのように语と概念を学んでいくのか)」(与针生悦子合着,岩波书店)、「新.人类学习的意义——认知学习论的观点(新.人が学ぶということ——认知学习论からの视点)」(与野岛久雄、冈田浩之合着,北树出版)等。今井研究室的网站是:http://cogpsy.sfc.keio.ac.jp/imai/。

译者简介

黄涓芳
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及语言所,曾任创意编辑、英语研究员等职。目前从事英日文自由译者。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啊!你想喝牛奶是吧?」──发现单字
1 语言学习从母亲胎内开始
2 从说话声音中找出单字
专题 如何掌握婴儿拥有的知识

第二章 海伦凯勒的 water 事件──开启语言世界的门扉
1.语言的洞察
2.婴儿的「先入之见」
3.发现语言的架构
专题 心理词典

第三章 用牙齿「踩」嘴唇──推测动词的意义
1.动作也有名称──发现动词与名词的差异
2.日语的授受动词──动词语意的复杂性
3.「用脚丢」──动词语意一般化的问题

第四章 血压很便宜──学习物品性质、颜色、位置关系的名称
1.物品性质与名称
2.色彩的名称
3.位置关系的名称
4.整理──没有掌握全貌,就无法学习单字意义

第五章 解开语言发展之谜──发现、创造、修正
1.语言发展的两难矛盾
2.发现
3.创造
4.修正
5 .如果系统已经先成立──学习外语的情况
专题 儿童是诗人吗?

第六章 语言塑造思考
1.透过语言理解新的概念
2.建立知识体系
3.语言孕育出新的概念
4.学习语言是科学思考的基础

终章 给读者的话
〈参考书籍、推荐书籍和论文等〉

图书序言

推荐与导读
婴儿与幼儿的奇蹟旅程
江文瑜 台湾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
一、婴幼儿:天才语言科学家
  阅读完本书的最后一页,阖起书稿的时刻,我的脑中不断浮出婴儿对我眨眼的调皮模样,他们机灵闪亮的眼神完全迥异于平日我们对于婴儿总是闭着眼睛睡觉的刻板想像。的确,随着书稿扉页的飘动,婴幼儿如何习得语音、名词、动词、形容词、方位、色彩等面向的「祕密」逐一揭露,我们几乎可以赞叹婴幼儿是「天才语言科学家」,除了学习速度惊人之外,学习方法更印证了成语「一步一脚印」的美好意象,在每一次的新学习中透过「发现、创造、修正」三个阶段,累积词汇网络,建构句型的了解与表达,可以说这是个奇蹟式的学习旅程,每一步都烙下深刻的痕迹,幽邈而壮阔。
  伴随着阅读,过去数年我与今井むつみ教授密切互动的美丽回忆,也不时在心湖里波动。二〇一二年的三月,当时京都的樱花尚未盛开,我参加在京都市中心开幕的「语言的演化」国际会议。那年五月,台大语言学研究所邀请今井教授在国际会议中担任讲者,因此我在得知她也会参加京都的会议时,安排两人在京都初次相见,除了聆听她的演讲外,她邀请我一起参观在京都文化博物馆展出的葛饰北斋的浮世绘画展,她的热情让我分外惊喜。京都的初遇,展开了我们两人日后积极的联系与交流,互动过程中她投注在学术的高度热忱与对人的真挚情感经常留驻在我的脑海里。
  今井教授活跃于日本与国际学术舞台,最受瞩目的是从发展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的角度钻研婴幼儿的语言发展,也扩及语言与思考、声音与意义关系的研究。研究婴儿语言的发展,过去是学术的难题之一,婴儿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与吸奶,如何在他们少数的清醒时刻得知他们怎么学习语言,需要一些技术与巧思。今井教授与其他心理学家设计了许多创新的实验,试图了解婴幼儿的语言学习历程,累积了非常引人注目的成果,发表于许多英文学术期刊。
  但今井教授在亲身见证了婴幼儿的语言学习过程如此令人惊叹之外,也发心盼望透过平易近人的科普书籍,将这些研究成果推介给一般日本民众,让平日将语言如何习得仅视为空气那样理所当然的大众,能理解语言习得的奥妙过程,懂得珍惜自己拥有的宝贵语言资产。同时,我相信台湾旅客在旅游日本时,经常可能目睹自己或别人用英文向日本人问路时,他们脸上惊恐的表情。日本人深藏内心的「外语学习恐惧症」(尤其英语),也让今井教授希望日本人能从婴幼儿一步一脚印的学习方式领悟到类似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外语学习,减少焦虑与恐惧。
  如今这样一本极具意义的科普书籍能以翻译的面貌,在初夏的微风吹拂中,出现在台湾书市,是件值得庆贺与欣喜的幸福之事。虽然书中的许多例子以日语为主(兼及英语与华语),但书中所呈现的不少婴幼儿语言发展现象却具有跨语言共通普遍特质,这些关于可爱婴幼儿的语言奇蹟旅程,非常值得与台湾读者共同分享与激盪出跨语言的对话。

二、不要输在起跑点上?质量兼具的语言输入之必要
  经常现身于广告词的用语「不要输在起跑点上」,已经悄然渗入台湾民众的潜意识里,影响了许多父母对孩童教育的抉择。这个观念背后的真正意涵与背后藏有的可能迷思,值得更多的讨论与关注。在这里我想特别整理出几点书中涉及「起跑点」的重要讯息,提供台湾的读者和语言学习者一些可能切入的面向,让大家在语言学习之路上能不时驻足片刻,当望见婴幼儿那张充满惊喜的脸庞,也不时能给自己欢欣的回馈:
(一)书中提及婴儿从语言的节奏与语调韵律中学习切割一连串的语音组合,并借此发现单字和察觉到实词与功能词的差异。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需要大量语音输入的学习从胎儿在母亲肚子内已然起跑!婴儿已经隔着肚皮之墙,「偷听」到成人世界的种种声音。我想这说明人类的「语言起跑点」的时间点(尤其关于发音方面)远早于我们的预设,因此可以想像,「胎教」之说确有其道理,我相信胎儿在母体内已经能透过语音的各种节奏「感受」到母亲与其他说话人的情绪。因此我建议母亲在怀孕期间选择聆听能激发真善美感觉的语音,尽量减少负面语言,并经常对婴儿直接「喊话」,增加与肚中婴儿的甜蜜互动。
(二)书中的例子让人最讶异的其中一点是,日本的婴儿在六个月大的时候能够分辨英语中的[r]和[l]的微细发音差别,然而到了一岁时,这种分辨能力已经丧失,因为日语中没有这两种音的差别,于是婴儿无须多费力气去辨别日语不存在的差别,同时也丧失了过去能分辨的语音能力。我要补充的是,一旦无法分辨语音的差别,也就无法发出两个音的差别,耳朵能分辨语音是口腔发音器官能否发出不同音的重要关键。
  然而,也请注意日本婴儿在一岁时失去分辨r/l的差别,并不代表语言的学习随年龄下降,相反地,只是代表婴幼儿非常聪明地把该母语「不需要」的分辨差别,从学习中「去掉」,因为婴幼儿所要面对的语言,是一套庞大的系统,还有无数必须日益精进的学习。
  对多数想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点」的台湾父母而言,对于前述这种婴幼儿分辨语音的能力丧失现象,可能会产生「语音关闭来得太快」的沮丧感。但好消息是,发音器官一般在早期发展阶段仍非常有弹性,许多研究显示在青春期前仍有潜力模仿发出各种语言的声音。如果父母想让孩子成为双语或多语者,可透过各种方式增加不同语音的输入量,让婴幼儿的耳朵熟悉多种语音,进而可以促成正确发出更多语音的可能。关于「起跑点早」的理论,在辨识语音与发音上的确得到许多研究支持,也值得父母关注此一现象。
  相较于比较属于单语社会的日本,台湾的历史孕育了多元文化的特殊条件,多元语言并存于岛屿,丰富了文化交融的内涵。以语言的语音结构而言,台湾的的两大语言(华语和台语)比日语含有更多的子音和母音,也有音调之别,婴幼儿的语音学习依然快速。更重要的,台语的学习不但不会干扰华语的学习,而婴幼儿也有足够的能力分辨台语和华语的语音差别。能于婴幼儿时期同时习得两种语言(或以上)的发音,是台湾多元语言的环境下具有的相对优势,父母应多珍惜这样的宝贵资产,让孩子的耳朵与舌头「灵活有力」!
  不过,近年在台湾与日本都有许多人误用「不要输在起跑点」的概念,以为英语的学习比华语(和台语)与日语的学习重要,强加孩子英语至上的观念。这个议题已超出这篇文章所能讨论的范围,在这里只是要提醒一个语言学上重要的概念:母语的完整学习对婴幼儿的人格发展、情绪管理、认知协调产生全面的影响,必须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珍贵奇宝的心情面对。
(三)书中指出婴儿有惊人的学习能力,到了九、十个月大时,已经储藏大量语汇,并透过语音结构、类比分析、网状式学习等方式学习各种词类,随时间推演,刚满两岁到两岁半的小孩,会以爆炸性的速度学习新词,每天记住十个左右的单字,称为「语言爆炸期」。而到了五岁,小孩已经能对动词语意掌握细微的差异。
  虽然每个小孩仍会以自己的速度、所接收的语言环境与输入而有些个别差异,这个两岁到五岁的「语言黄金期」非常需要「优质的语言输入」,今井教授特别提醒「优质的语言输入」并非让孩子看专家说话录影的DVD或电视,而是双向交流与互动。她诚恳唿吁:「在日常生活中确实沟通情感、仔细使用每个词和婴儿对话。」甚至,她指出有研究显示大人的语言品质还可影响学生数学与科学能力的发展!
  同时,在这段黄金期,小孩艰辛又勇敢地透过科学方式「发现、创造、修正」语言,因此家长要注意避免「揠苗助长」,急于纠正孩子在这段时期所犯的语言错误。由于错误的类比或推论,小孩在四岁开始经常使用大人不会使用的「创造性使用」,如「用脚丢」、「用牙齿踩嘴唇」、「用臂抱抱」等日语例子,也容易出现在使用华语的幼儿中。这些创意,随着年纪,小孩会自我修正,父母反而可以用欣赏的角度,赞叹孩子的创意表现。
(四)书中提到某个令人惊讶的数字:研究指出美国小孩要正确使用「红」、「绿」、「黄」三种颜色名称,要重复约一千次左右!这个数字说明婴幼儿也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才能学会某些单字。台湾许多人学习英语或其他外语时,经常觉得无法快速记住单字而感到挫折,看了书中的例子后,应该知道学习外语也没有捷径,也需要有大量的语言输入。
  总结以上各点,一言以蔽之,「不要输在起跑点」的真正意义应该是,在婴幼儿时期,给予他们「优质的语言输入」和「足够量的语言输入」两者的组合,创造「质量兼具的语言输入」,那么婴幼儿会回馈给父母语言精进的奇蹟礼物。

三、他山之石:跨语言的相似学习路径
  虽然日语的结构与华语在语音、语法、语用上均有相当大的差别,书中提到几点重要的婴幼儿学习日语的方式与过程,我认为可以对应到华语与其他语言的学习,差别只在于因语言差异而获得某种语言面向的时间快慢。除了前面讨论过的语音面向外,这里我整理一些书中具代表性的跨语言相似的学习方式与过程:
(一)类比式与网状式学习
  语言有助于人类建立复杂的知识体系,并借由学习语言而获得新的概念。婴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将繁琐的事物系统化,把相似的东西归类在一起并进行类推思考,而这样的思考方式其实也是科学思考的重要基础。例如名词,两岁小孩面对陌生的东西时,形状相似比较容易被归类为同一类,色彩与材质的相似比较不被注意。
  动词的学习比名词涉及更复杂的过程,必须放在网络式的脉络学习方式中,借由某一动词与其他语意「相似」的系列动词的学习,还要掌握这些动词之间的相似与相异的语意和用法,才算学会了某个动词。形容词的学习也需要网络式的连结,必须掌握形容词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还要掌握形容词与名词的结合有固定用法,例如形容词以相反词的对比方式出现,如「深─浅」、「高─矮」等,但与名词结合时,对比的形容词不一定都能接该名词。例如华语可说「很深的爱」,而「很浅的爱」却听起来很奇怪。
(二)「一般化」过程的学习
  名词的名称学习需要经过「一般化」的思考过程,例如幼儿要理解「兔子」一词可指灰兔、棕兔、白兔等,而且可拓展到不同情境下的「兔子」,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刚开始时小孩会以为某种特定情境下的「兔子」才是「兔子」,所以「一般化」也指婴幼儿可以理解不同情境下的「兔子」都是「兔子」。动词的学习亦然,某个动词后面可以加不同的名词对大人来说是自然的现象,不过婴幼儿一开始会以为某种动词搭配特定的名词,然后渐渐修正。
(三)阶段式学习:
  学习过程有难易,某些语言面向会先习得,例如名词的学习早于动词。婴儿在初次听到某个新词,会对它的意义产生「先入之见」,会先注意没有名字的物品,然后给予命名,对于动作的名称,或色彩、花纹、质感等物品状态比较晚的阶段才会注意。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华语与日语中的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在形态上相同(不像英语中的可数名词的复数要加s),婴幼儿仍可以逐渐区分有形状和没有固定形状的东西之间的差别。
(四)相对式的学习:
  语言的语意在许多方面呈现「相对」的特色,婴幼儿在学习相对概念时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例如形容词的「大」与「小」的参照点随不同事物而改变。另外,色彩因为是连续性的变化,因此儿童学习色彩名称时,就必须学习自己母语中对于不同色彩之间的分界,每个语言的小孩必须学习自己语言的「色彩空间地图」。
  在学习方位上,华语与日语都同时具有「相对框架语言」与「绝对框架语言」的特色。前者以「前后左右」为主,随说话者的相对位置改变,后者以「东西南北」为主,无论如何旋转,「东西南北」不会改变。两种语言的前后左右等相对位置也会有「以自己为中心」或「以参考点为中心」两种不同的描述方式。
  以上的几点是跨语言的共同学习方式,以下进入到两个语言的巨大差异部分。

四、叽哩咕噜:日语庞大的拟声词和拟态词系统
  我看到过去关于日语的研究中提到一个令我震惊的数字:日语有大约一千七百种拟声词和拟态词!这大概是傲视世界所有语言的一个纪录数字。华语虽也有拟声词和拟态词,例如「淅沥哗啦」、「噼里啪啦」等用法,比起日语只能说数量少很多。今井教授本人过去数年致力于研究拟声词和拟态词对婴幼儿学习语言的影响,发现日本婴幼儿学习日语时,拟声词和拟态词有助于对动词与状态的理解。我们可以想像日本的婴幼儿嘴中吐出的「叽哩咕噜」式的语言非常生勐有力!可惜这些例子无法精准地翻成华语,本书的翻译版本有些地方以罗马音拼出,这是不可避免的变通方式。
  日语的拟声词和拟态词常可搭配动词,造成鲜活的动词状态描述。动词也是另一个华语与日语的巨大差异。书中提及说日语的婴幼儿虽然较晚学习到动词,却能透过动词的词尾变化分辨名词与动词的差异,大约在三岁就能察觉研究者实验中所用的动词并非物品名称。相对的,因为华语的动词与名词「长相相同」,书中指出「中国的小孩子认为『新的词语是物品名称』这样的先入之见似乎格外强烈。大约要等到八岁以后,这样的先入之见才会得到修正,碰到新的动词也能够立刻判断是动作名称。」虽然书中所指的实验以中国的小孩为主,或许也能推论到台湾的婴幼儿对于动词的学习。

五、奇蹟之人:海伦凯勒
  在即将结束这篇导读的时刻,最后我想与读者分享一个阅读本书时,我非常喜欢的片段──「奇蹟之人」海伦凯勒如何学习到的语言点滴:在水井小屋边,海伦的杯子在汲水处的出口下方等待,当冷水溢满杯子,苏利文老师拼出的「w-a-t-e-r」引领海伦「领悟」了语言所需要的名称,那是个「命运的时刻」,或许算是天启,从那刻起,海伦开了智慧,展开了大海奔流的进步旅程。海伦的学习留给读者一个可供想像的空间:本书虽描述语言正常发展的婴幼儿的「伟大之旅」,也依然适用于语言发展有障碍的婴幼儿,只是他们甚至需要比一般婴幼儿更多的「质量兼具的语言输入」。当父母与教师教导语言障碍的婴幼儿时需要给予更多的耐心与爱心,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亲身经历独特的「语言奇蹟」。我衷心期待本书除了献给对婴幼儿语言学习与外语学习感兴趣的读者外,也适合需要特殊语言教育的家长与教师阅读。我也盼望,未来台湾的出版界能继续努力出版优秀的语言学相关的书籍,让这一门在欧美与日本非常重要的学科,能透过翻译,与台湾的读者继续共鸣出内心深处澎湃的感动。

图书试读

前言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语言或许就跟空气一样:像空气一般重要,也像空气一般理所当然。很多人可能根本没有思考过语言之于自己的意义,甚至没有想过自己是如何学会说母语的。
 
另一方面,大家应该都曾学过英语或其他外语,或者现在仍旧在学习。应该也有不少人想要知道该如何学习外语才能够说得像母语一样流利。
  
学习外语究竟要学什么?譬如说英语和日语不同,动词放在主词和受词之间;当主词是你、我之外的人或物而且是单数时,动词词尾就必须加上s。这些文法规则在学习英语时是不可或缺的。
  
要能够阅读英文、听懂英语、用英文说出或写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事情,就必须懂得大量词语。既然如此,学习外语是否就等于习得文法、并记住大量词和片语呢?
  
但即使背了许多词、片语并习得文法,如果只是把日语直译成外语,仍旧无法准确表情达意。相信有许多人因此而对学习外语感到头痛。相反地,如果是使用自己的母语,就可以说得很流利,而且通常能够判断某个词比较适合用在什么场合。
  
为什么我们能够随心所欲地使用母语呢?
  
儿童学习母语不是为了在考试时拿高分,而是为了和他人沟通。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当然不会查词典,甚至有可能连词典定义中使用的词都看不懂,因此大人是不可能直接教导儿童词语意义的。(试想你有办法教导小孩子「红」这个色彩名称的「意思」吗?)许多人误以为儿童是「由大人直接教导词语含意,并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习得」,但实际上儿童是透过自行分析大人对自己所说的话,自行思考、习得词语的意义。
  
另外也有很多人以为「词的意义可以独立于其他词(亦即与其他词无关)习得」。譬如很多人或许觉得:只要把几种车子的例子与「ㄔㄜ ˙ㄗ」的语音连结起来,就能够自动理解「车子」这个词的意义;或者把红花、红衬衫、红笔和「ㄏㄨㄥˊ」的语音连结起来,就等于学会了「红」这个词的意思。读了这本书,相信你就会明白这样的想法并不正确。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我家儿子那张稚嫩的小脸,每次他试图表达一些什么,但又因为词汇量或者发音的限制,说出来的话总会让人忍俊不禁,又夹杂着一丝无奈。那种感觉,就像是他的牙齿不小心“踩”到了嘴唇,然后发出了那种别扭又可爱的声音。我一直对孩子如何学习语言充满好奇,特别是他们如何从咿咿呀呀到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过程充满了未知和惊喜。这本书的书名,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初学者”的独特状态,让我觉得作者一定是一位非常了解孩子、也非常有洞察力的人。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儿童语言学习的内在机制,比如他们的大脑是如何处理和理解语言的,又是什么驱动着他们不断尝试和进步。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方法,帮助我们家长在面对孩子那些“踩到嘴唇”的语言时,能够更有耐心、更有智慧地引导,而不是简单地纠正,从而真正地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

评分

天哪!我真的太想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家有幼童的家长了!我女儿最近才开始说话,但常常有些句子我听了真的不知道她在表达什么,感觉她就是那个“牙齿踩到嘴唇”的奇妙状态,用词总是有点歪歪扭扭,但又充满创意,有时候气死我,有时候又被她逗得哈哈大笑。这本书的名字,真的,一语道破我这段时间的育儿心声!我一直很好奇,小小的脑袋瓜里到底是怎么运转的?他们怎么就突然学会了那些复杂的词汇,怎么组合出我听不懂但他们似乎很懂的逻辑?我一直以为是多看绘本、多跟他们对话就好了,但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就觉得它好像能解答我那些萦绕在心头的疑惑。我尤其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分享一些科学的解释,比如宝宝大脑发展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或者有没有一些小技巧,能帮助我们家长更有效地引导孩子,而不是像我一样,有时候只能傻傻地笑着,然后鼓励他们再说一遍?我真的很期待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启发,让我更了解我女儿的世界,也更知道如何与她一起探索语言的奥秘,而不是让她的“踩到嘴唇”变成“卡住”。

评分

我真的要为这本书的作者点赞!这书名取得太妙了!“哎唷!牙齿‘踩’到嘴唇?” 这不就是我们家那个小捣蛋的日常吗?一天到晚咿咿呀呀,有时候蹦出几个字,我都得猜半天,有时候说得头头是道,我却一脸懵。这让我一直很焦虑,是不是我没教好?还是我家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发育上的小状况?但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告诉我,这可能只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必经之路。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孩子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奇葩”现象,比如他们会创造一些我们听不懂的词,或者把词序弄乱?我一直觉得,语言学习不只是背诵和模仿,它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心理和认知过程。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终于有人能跟我解释清楚这一切了!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表达,甚至是捕捉他们语言发展中的闪光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你到底在说什么?”的困境中。

评分

这书名实在是太贴切了!我女儿前阵子迷上了“咬字不清”,每次我问她“要不要吃饼干?”,她总是含糊不清地回答“要要要”,我听得真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她到底是要饼干还是想说别的。这种“牙齿踩到嘴唇”的感觉,真是让我又好气又好笑。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孩子在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如此奇妙的表达方式?他们是怎么从简单的音节变成复杂的句子?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终于有救了!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儿童语言学习的一些普遍规律,比如他们学习发音、词汇、语法的方式?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女儿的“歪理”,并且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引导,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有时候只能摇头晃脑地表示“我懂了”,其实心里一塌糊涂。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最期待的一本育儿读物!

评分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忍不住笑了出来,这不就是我家小宝贝现在的写照吗?有时候她一本正经地跟我说一件事情,但说出来的词语和句子总是让我摸不着头脑,感觉像是在玩一场“猜猜看”的游戏。那种“牙齿踩到嘴唇”的奇特发音和组合,既可爱又让人好奇,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语言学习密码?我一直很想深入了解孩子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只会发出简单音节的婴儿,变成一个能表达自己想法的小小哲学家。这本书的名字,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和好奇点。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孩子的语言世界,了解他们学习语言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我也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方法,让我这个家长能够更有效地陪伴孩子一起探索语言的广阔天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孩子,你再说一遍”的无奈循环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