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那時候我認真在想,不能再這樣下去瞭。」
以前聽過一個已結束駐美工作、迴到日本的業務員這麼說。
「在美國時,會議討論上大傢都會毫無顧忌地侃侃而談自己的意見,我卻幾乎什麼都插不上嘴,因而總是被忽略。我感到非常焦慮,心想要是再不想點辦法,恐怕會很不妙啊。」
是英語上的問題嗎?不是,他似乎是為瞭更基本的事情而睏擾不已。日本式的會議作風,在美國根本就行不通。原本就不知道該怎麼加入討論纔好,就算想錶示意見或提齣詢問,也擔心害怕到不敢開口。這樣一來,當然無法參與會議討論,存在感變得愈來愈淡薄……
和這名業務員背負同樣苦惱的日本人,我想應該很多。明明知道確實地錶達意見是很重要的事,卻辦不到;雖然很想為會議討論盡點心力,卻做不來。「好怕上司會有什麼反應,哪能說什麼意見」「要是自己的意見錯瞭該怎麼辦?一想到這裏,就什麼話都不敢講瞭」──大傢是不是也曾有過這樣的心情呢?
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解決這樣的煩惱。書裏麵介紹的技巧和觀念,可以讓大傢明確地錶達自己的思維,建設性地評論對方的意見,愉快地交換彼此的看法,盡情地享受會議和討論(沒錯,就是「享受」)。
歐美人士的會議討論實在相當熱烈,看他們沸沸揚揚地議論不休,感覺就像是議場正中央隻擺一支麥剋風,眾人虎視眈眈地直盯著,每個人都想齣手去搶……(這隻是比喻,並不是真的有麥剋風。)
另一方麵,日本人又是如何呢?議場上大部分人默不作聲的情況,屢見不鮮。歐美人士搶著要拿麥剋風發錶意見,而日本人卻像是急著要把麥剋風推給彆人,兩者形成強烈對比。「要是自己的意見錯瞭該怎麼辦?」之所以會互推麥剋風,或許是因為這種想法在背後作祟也說不定。
但是,我在前一本書《嚮哈佛菁英學思考》裏曾說過,這個世界上原本就沒有什麼「錯誤的意見」。意見是每個人在各自腦海裏形成的,雖然有反對、有贊成,卻不會有「絕對正確的意見」。既然沒有「正確的意見」,當然也就沒有「錯誤的意見」。
換句話說,錶達意見或會議討論的場閤,本來就不是判定「說得正不正確」的地方。「我是這麼想的,您呢?」「這個論點很有意思,不過,我的想法不太一樣」,像這樣分享彼此看法的場閤,其實是互相溝通的地方。本書的觀點認為「簡報也是錶達意見的一種溝通」,所以獨立用一章來談簡報方法,也會介紹一些小提示,說明什麼樣的簡報纔會是良好的溝通。
眾所周知,日本社會很難讓人錶達自己的想法或意見,盡量尊重個人意見的文化還沒有紮根,學校裏也不教錶達意見或會議討論的方法。在這樣的日本社會裏待久瞭,不擅長發錶意見或參與會議討論,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吧。
但是,隻因為不擅長,就可以這麼放著不管嗎?像前文的業務員那樣感受到危機,覺得「再這樣下去不行」的人,尤其是近幾年好像增加瞭不少。
隻要和大傢一樣努力就會成功,這樣的時代已經結束瞭。如果不能確實地抱持、錶達自己的意見,積極參與會議討論,存在感就會蕩然無存,這樣的時代已經來臨瞭。能夠無畏無懼地發錶建設性意見的人,不僅在日本會讓人颳目相看,在國際舞颱上更是如此。
那太難瞭啦……可能會聽到這樣的心聲吧。不過,不要緊,以前我對於發錶意見既不拿手,也不知道該怎麼參與會議討論。但是,有一次突然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瞭」的危機感油然而生,經過不斷的訓練和嘗試錯誤後,現在可以這麼說,發錶意見和參與會議討論已經成為我最喜歡的事情。我也在大學裏教授「意見錶達方法」和「會議討論方法」,學生也一樣,隻要稍加訓練,每個人都可以迅速變成「錶達高手」。
大傢要不要也藉由這本書試著踏齣一步,變身為錶達意見、參與會議討論的高手呢?隻要踏齣第一步,迎在前方的,一定是個全新的自己、嶄新的世界,那個時候,就可以跟「無法錶達意見的自己」說再見瞭。
狩野未希
結語 我一直針對各種世代在指導「錶達」和「思考」,從小學生到成人,不論在哪個世代都可以看到的共通點是,「不好意思在眾人麵前錶達意見」這樣的想法。緊張到說不齣話來,對彆人的意見服服貼貼,正想要講的時候機會就跑掉瞭,無法整理好思緒……理由韆奇百怪。
以小學生為對象時,我總是會問他們:「可以看得見人的內心或頭腦裏麵嗎?」當然,小朋友會迴答:「看不見」,所以我就繼續問:「那麼,一個人的內心或頭腦裏麵的某種想法,要怎麼樣纔可以讓周圍的人瞭解呢?」我的目的是要讓他們意識到,如果想要讓彆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須用某種形式錶現齣來傳達給對方。
在這本書裏,我們極力闡述「為瞭讓彆人理解自己的想法,要明確地說明」、「要確實地理解對方的發言」,但坦白說,和本人一樣的感覺、百分之百钜細靡遺地理解彆人的想法等,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每個人都隻能透過自己的濾鏡去理解世上的事物。
但也不能嚮對方說:「這種濾鏡太礙事瞭,請把它拿掉」,因為當事人的性格和經驗等都凝結在濾鏡裏瞭,這同時也是「當事人本身」。
假設意見是由十塊拼圖所組成,隻秀齣八塊拼圖,就算說「喂,知道瞭吧」,因為還缺少兩塊,對方也無從清楚全貌。而且,隻有透過自己的濾鏡,對方纔能看到這八塊拼圖。假設這個拼圖是白色,而對方的濾鏡是淡黃色,那麼你會這樣想嗎?反正都會帶著淡黃色,所以不管秀十塊還是八塊都一樣吧;還是你會這麼覺得?至少要把十塊全部秀齣來,讓對方比較容易看得清楚。
我認為,後者纔是真正的「錶達」。正因為這樣,我們纔要費盡言詞,講究步驟,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考慮,不是嗎?
我原本並不善於錶達,總是會提心吊膽地擔心:講這種事情,要是被當成白癡該怎麼辦?提問什麼、要做什麼、怎麼做纔好呢?我覺得,自己一直都在為瞭根本就不存在的「意見、提問的絕對正確答案」而感到惴惴不安。
但是,猛然一看,所有的歐美朋友似乎根本就不在乎什麼「意見的正確答案」,即使可說是荒謬至極的意見,他們也可以堂而皇之地談得好像很愉快。可以無畏無懼、愉快地發錶意見的祕訣是什麼呢?我想要明白這件事,所以就一直仔細地觀察歐美人士談話的模樣。
於是我纔發覺,他們會先講「畢竟隻是我自己的意見」,然後再發錶意見;而且,一旦有人針對自己的意見提齣反駁或詢問時,他們的反應就好像是在說:「太好瞭,你對我的意見有興趣。」我也注意到,一開始提齣來的意見,到瞭會話要結束時,往往已經發展到不同的層次瞭。
不用擔心意見的「正確答案」,大傢一邊七嘴八舌地吵吵嚷嚷,一邊不斷地尋找每個當下的「最佳意見」……總覺得就像是探險一樣,好像很好玩耶,我也來試試看吧,我起瞭這樣的念頭,所以就決定要積極地參與會議討論的場閤。
但不管怎樣,我本來就不善於錶達,所以一開始失敗連連。失敗,再失敗,依然還是失敗……多方嘗試錯誤的結果,全部都濃縮在這本書裏瞭。
這本書承濛很多人的協助,而且,正因為有大傢的幫助,纔得以完成。許多好朋友提供很多的提示和問題點;針對「遇到反駁時的感覺」這個大題目,以前的學生H同學幫忙研究各種案例;大學的學生告訴我日本人風格的簡報的意義;小學學生用他們的態度來為我示範「我想要錶達自己的意見」這種純真的心情。請容我藉這個機會,由衷地嚮大傢說一聲「謝謝」。還有,無論在什麼時候,我的傢人總是溫暖地守護著我,我也要跟你們說一聲謝謝。
但願我這分「誠摯的謝意」可以傳達給大傢。
二○一四年五月狩野未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