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序 我与精神障碍者(全书简称精障者)的缘份始于童年时期,一位邻居玩伴的母亲据说患有精神疾病,她深居简出,看到她时多半是披着油腻的头发,无神地坐在床边,有时则听到她凄厉的叫声穿越寂静的夜空。当年我对她充满好奇和怜悯,不知她何以受困,如此不快乐。往后实习、工作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研究,精神障碍一直是我的选择。返台任教后亦持续投入此领域之教学和研究,由精神医疗到精神复健,由精障者到家庭照顾者。三十余年来,我理应成为此一领域的专家,但是精神疾病和精障者于我仍然如同谜团,尽管有这么多关于身、心、社会成因的探究,我们或许仅拨开此谜团的一部分。
大学在一家医院的急性病房实习,任务是与他们会谈,其实是陪他们聊天、下棋和打桌球,在症状稳定下他们看来既无伤且真诚,和正常人没有两样。十几年前执行一份精障者复元者经验和历程探究之研究,访问一位未再服药已八年的复元者,他提到过去即使在症状干扰下,他那强烈地想考大学的意念从未间断过,他很有信心「我的病一定会好,我的生命一定有意义!」其完全复元和坚强的意志力,让我赞叹!他的信念从哪里来?我不禁思索着……
2000年初在某精神科专科医院所执行一项研究案时,发生了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一位住在医院附设的康复之家的学员在外兼职就业已有一段时间,有天傍晚专业人员未见他返回,那天是发薪水的日子,久等之后,他们猜想他可能搭火车回新竹家了,之前他总是念着想回家。于是他们通知家属,学员可能会回家。当此学员千辛万苦规划回家这件事,到了家门口,老父亲却不让他进家门,要他再回去康复之家,此乃因过去该学员的总总干扰的行为令家人害怕。于是他黯然独自到台北寻友流浪一阵子,最后无奈返回康复之家。医师们判断他又发病了,于是他被转到急性病房,重头开始医疗体系的线性进程。这是一个悲剧,而这个悲剧如何可以因着不同的介入服务或方法,转为喜剧,他的想望可以达成……
无论患有何种疾病,我们都是「人」,都有着相同的基本需求和做为一个人的自尊和爱的渴望,享有身为人的基本权利,以及为自己的生命做决定的主体性,这些不因精神疾病的难以理解而有所不同。在西方,复健服务和复元愿景之开展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我们知道复元取向的服务原则,了解单靠服药无法让精障者复元;翻开书籍和网站,有如此多的精神复健的服务项目、内容和方法,自我照顾的安康计画模式、同侪服务、活泉之家、就业服务……。我们已经拥有相当多的知识和方法,等待专业人员汲取和运用。我想若我们能更积极地思考和运用知识及方法,我们或许可以激发更多坚定的希望和意志,陪伴更多在复元中的人,找到回家或进入社区生活的道路。
优势观点个案管理(全书简称优点个管)即是其中一个被验证为有效的促进复元的模式,在西方用于精障者已有二十五年。笔者和团队成员在台湾推动此模式促进复元已十一年,由遭受婚姻暴力妇女开启序幕,接着在高风险家庭关怀辅导、青少年、弱势家庭、心智障碍者等,屡见服务对象的复元事蹟。2010至2012年之间,我与施教裕老师和徐淑婷医师合作,在科技部专题研究计画的经费补助下开始有系统地运用于精障者。我们期盼跳脱病理,以优势为焦点和策略,陪伴学员进入一个正向的循环,迈向复元的道路。那么,我们是否提供了不同以往的服务?专业人员是否内化了优点个管模式?学员的生活和生命有何不同?组织又产生了什么变化?
这本书是理论、实务、和研究成果三者的结合,展现了实践理论的过程议题和结果。我期盼透过如此的实践对于参与其中的学员的生命有点助益,在精神复健领域带入一种新的取向,渐进改变整体专业的思维模式和实务方法。此过程并非容易,有许多人参与其中,包括陈俊铭主任、个管员们、和学员们。因着他们贡献实施场域以及分享生命或工作的经验,这本书才有本土、丰富且生动的素材得以分析、整理、和分享予大家。整个计画的执行更要感谢施教裕老师和徐淑婷医师的陪伴,共同努力、讨论和参与写作,使这本书更加多元而丰富。
而今,我们已知道复元是那颗北极星,优势观点是可以带领我们到达的一个模式。凡寻求必能寻见!甚盼这本书能够提供专业人员指引,找到陪伴精障者寻求的方法,或许精障者不会再枯坐床头、无家可回、无望可盼,而是用坚定的语气说:「我的生命一定有意义,我可以活得更好!」
宋丽玉
201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