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工作:机构实务指导手册

团体工作:机构实务指导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团体工作
  • 机构
  • 实务
  • 指导
  • 手册
  • 团队建设
  • 组织管理
  • 社会工作
  • 心理辅导
  • 团体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本详尽且实用──
适用于「非营利机构、公部门与营利机构」实施团体工作的指导手册

  团体工作已成为众多人群服务机构所选择的治疗取向,本书由两位团体工作领域的学者专家所撰写,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将概念直接转换成实务,在强调临床团体工作技巧的同时,也重视全面性地了解符合现今实务场域所要求的机构制度。

  专业人员可经由本书获得在不同机构带领不同团体的知识、技巧、并知觉其复杂性。书中易于执行的内容亦能使专业人员成功地将不同的概念、想法与技巧运用于团体工作实务中。

本书特色

  ․实用、详尽、立即可用的团体治疗计画,包括团体目标、每週聚会指导方针、讨论主题、活动、相关研究、以及其他重要的工具。

  ․涵盖三类主要机构:非营利、公部门与营利机构,透过研究与实证治疗的支持,回应实务工作者的真实经验。

  ․以独特的机构观点介入,包含了机构结构、政策、历史、工作人员、政治性的、非正式与正式的规范、以及多元的案主群。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Lupe Alle-Corliss


  Lupe Alle-Corliss 具有双语临床社工师证照,任职于精神卫生机构。曾在加州州立大学人群服务课程(The Human Service program at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担任讲师,也协助开设社会工作硕士课程(MSW program)。基于开设课程的经验,她也为实务工作者、教师与学生提供与精神卫生相关议题的在职训练。

Randall Alle-Corliss

  Randall Alle-Corliss具有临床社工师证照,有着与不同的社区机构及众多个案的工作经验。他任教于加州州立大学人群服务课程与担任实习协调教师(The Human Service program at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目前亦任职于加州芳塔纳市(Fontana)凯萨医疗中心(Kaiser Permanente)精神科。

译者简介

温如慧


  学历:台南大学教育学系教育经营与管理博士候选人、英国巴斯大学社会与政策学系硕士后研究(Bath University, M. Phil.)、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社会工作硕士(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MSW)、社会工作师高等考试及格、老人专科社会工作师考试及格/经历:彰化基督教医院社会工作员、新光吴火狮纪念医院社会工作师/现职:嘉南药理大学社会工作系助理教授

黄琇樱

  学历:东海大学社会工作系硕士、东海大学社会工作系学士/经历:马偕医院社会工作员/现职:新光吴火狮纪念医院社会工作督导

练家姗

  学历:英国巴斯大学社会与政策学系硕士后研究(Bath University, M. Phil.)、英国厄斯特大学应用心理学系硕士(Ulster University, MSc in Applied Psychology)、社会工作师高等考试及格/经历:家扶基金会研究发展室专员、实践大学家庭研究与儿童发展学系兼任讲师、实践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兼任讲师/现职:专职翻译

鲍晓诗

  学历:英国巴斯大学管理硕士(Bath University, MSc in Management)、东吴大学英文系学士(辅修心理系)/经历:东吴大学英文系助教、国科会大学外文发展专案研究员、英国JP Strategic Consulting (UK) Ltd.伦敦外语工作室翻译及总编辑/现职:英国JP Strategic Consulting (UK) Ltd.执行长

鲍晓萱

  学历:东吴大学法律系、日本国立大坂大学文学部戏剧专修/经历:英国JP Strategic Consulting (UK) Ltd.伦敦外语工作室  执行副编辑、英国JP Strategic Consulting (UK) Ltd. 执行副总监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关于作者
序言
致谢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团体实务导论 

第二部分 培养团体技巧
第二章 团体工作原理 
第三章 认识团体发展 
第四章 团体工作的理论与实务 

第三部分 机构技巧发展
第五章 认识机构系统与多元个案 
第六章 机构中团体工作的伦理与法律议题 
第七章 如何在机构成功地带领团体 

第四部分 应用团体与机构技巧
第八章 技巧的应用:生命週期取向 

参考书目 
名词索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团体工作」这门课程是社会工作系很重要的一门实务操作与必修基础课程,也是社会工作协助案主改善问题的处遇方法之一,团体工作的理论内涵、技巧运用与操作成为社会工作者必备的知识与技术。学习团体工作的知识与技术,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以团体介入的方式,运用团体工作技巧、强化团体的目标,并善用机构与社区的资源以协助具有类似问题的案主,维持与追求其健康与幸福,达成社会工作者助人的使命。
  
  要培养可以胜任专业任务与使命的专业人才,专业养成教育的好坏就变得很重要。要有好的专业养成教育,除了良好的师资、教学环境与教学方法外,好的教材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条件。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在台湾快速发展,开始有一些有心的学者从社会工作实务角度来翻译与撰写中文教科书,为台湾的社工教育注入了一股新活血,使学习社会工作的莘莘学子有一个较正确而丰富的学习教材,作为一个曾在基层社工实务现场打拚,而今日忝为社会工作基层教育工作者之一的我而言,这实在是社工生涯中一件令人高兴的乐事。
  
  这本由温如慧老师等人翻译的《团体工作》教科书,也是属于这种性质的中文教科书之一。本书作为一本「团体工作」的社会工作的教科书,除了具有上述的属性外,它更具有下列的特点:

  一、本书原文内容系以社会工作系学生而撰写的团体工作,也因应不同机构的需求及对于团体成效的要求,本书以机构的视角看待团体工作的运用,也提供许多与年龄相关的治疗主题,并介绍有关的问题和统计数据之相关研究,使我们能够透过本书的阅读,了解团体工作的新观点与发展趋势,成为一个跟得上世界潮流的社会工作者,并期以最先进的知识转化融合成自己的实务智慧,以提供服务对象最佳的服务品质。

  二、本书提供了促进将理论直接转换到实务的学习方式,从案例解说理论,并导入团体技巧的培养,使读者在阅读及学习团体工作的理论时,不会停留在抽象概念的囫囵吞枣,而能够具体地了解理论是如何被实践,社工具体服务行动背后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这对于需要具有理论基础而又必须有实际服务的社工专业实践者而言,会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教材。

  三、除了融合团体理论与操作技巧,本书也讨论了团体工作的实施与机构性质与制度的关联性,使得社会工作者学习如何在不同机构背景下执行团体实务。这对专业社工的专业能力养成是很重要的,而这也是其他有关团体工作的着作较少提到及讨论的。

  四、本书亦包含伦理议题的讨论,可以引发学生多方面的思考,对专业社工的养成也是非常重要的。台湾的社工界越来越重视社工伦理的议题,本书刚好符合这个时代的潮流与需求。

  五、本书是由一批具有多年临床实务经验又有良好学术训练的资深专业社工者所翻译,因此对于书本内容中有关的实务案例所要传达的精神与方法,有比较具体的掌握,而较不会停留在字面概念的转译而已。

  总之,这是一本理想的「团体工作」教材,因此当温如慧老师要我为这本翻译书写一篇序言时,本人不揣简陋也不顾开学忙碌,仍然戮力地写了这篇序言,希望它的出版有助于社工学生的学习及台湾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

张振成
于台北辅仁大学

图书试读

第一章团体实务导论
 
团体工作的优点和弊病


优点
团体工作的优点不计其数,Jacobs 等人(2006)问了一个基本问题:「团体谘商和个别谘商到底哪个好?」他们诚实且简洁的回答也总结了我们的观点。
 
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的,因为答案会因人或情况而异。有时两者择一治疗效果较好,有时结合两者同时治疗效果最佳。对大多数人来说,团体治疗可能较具优势。对某些人来说团体谘商较好,因为成员需要他人的投入,加上其实聆听能比诉说学到更多。(p.19)
 
简单来说,为什么团体治疗奏效呢?想想每个人都是在团体环境中长大,莫不是透过家庭、学校、有组织的活动,就是透过工作。这些就是我们身为人类成长的环境,团体治疗亦同。它也提供了一个能让人聚在一起分享问题和担忧,更能好好地理解自己的情况,并互相从他人经验中学习。团体治疗帮助个别成员学习关于自己,并且丰富人际关系。团体治疗能因应孤立无援的感觉、忧郁、焦虑、且能帮助成员做出显着的改变,因此能感到生活品质的改善。
 
当个别成员进入团体,并能够和其他团体成员自由交流时,经常能重建当初将他们带来团体的问题。在团体领导有技巧的指导下,团体能够给予支持、提供替代想法、或温和对待这位成员。以此方法成员得以解决已有的困难、学习替代性行为(alternative behavior),且个人能培养新社交方法。在团体治疗期间,成员经常感到不是独自一人。既然有许多成员因他们的问题而感到自己是独特的,因此听到他人遭遇相似困难的经验,对他们来说是令人欣慰的。在团体提供的可信任氛围中,团体成员能无所顾忌地彼此关心或互相帮助。
 
团体工作的优点对曾指导过团体治疗,或是在工作上见证过团体过程(group process)的任何人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在文献中也明确指出这些优点。例如,Jacobs 等人(2006)指出领导团体的九项理由:效率、共通经验、在资源和观点上更具普遍性、归属感、技巧练习、意见回馈、替代学习、近似真实生活感(real-life approximation)(译註:指团体如同社会的缩影,可在团体中练习新行为然后使用在真实生活)、以及承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团体工作:机构实务指导手册》可以说是一本“解忧书”,对于那些在团队协作中经常碰壁的人来说,绝对是一剂良药。我以前总觉得,只要大家目标一致,努力工作,团队就应该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然而现实往往并非如此,有时候即使是简单的工作,也会因为成员之间的沟通不畅、理解偏差而变得异常艰难。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团队工作并非天生如此,而是需要精心设计和持续经营的。书中对“团队成员的多元化”以及如何“包容和利用差异”的阐述,让我耳目一新。它打破了我之前对“同质化”的片面追求,让我明白,正是因为每个人的背景、性格、思维方式不同,才能带来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书中的“信息共享与透明度”原则,以及如何建立“安全感”让成员敢于表达不同意见,这些都对我非常有启发。我发现,很多时候团队的效率低下,并非能力问题,而是缺乏有效的机制来引导和激发。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指引我如何一步步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和谐、富有创造力的团队。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团体工作”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开开会,讨论讨论就完事儿了,没想到背后竟然有如此系统和深入的理论支撑,以及详实的操作指南。书中关于如何建立信任、有效沟通、处理冲突以及促进团队凝聚力的部分,简直像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以前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棘手的团队问题,总是凭着直觉和经验去应对,事后回想,很多时候都显得杂乱无章,甚至适得其反。但这本书提供的那些方法和技巧,比如“积极倾听”、“同理心表达”、“建设性反馈”等等,都有具体的例子和步骤,让我能清晰地知道在什么情境下该怎么做,并且能预见到可能出现的结果。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目标设定与执行”的章节,它不仅强调了目标的重要性,还详细讲解了如何将大目标分解成可执行的小步骤,并如何跟踪进度,确保团队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这对于任何一个需要带领团队完成任务的管理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团队 dynamics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有信心去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团队挑战了。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深度的自我剖析和能力重塑。我原本以为自己对团队合作已经有了相当的认知,但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很多想法和做法都只是“治标不治本”。书中关于“团队生命周期”的理论,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不同阶段团队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需要采取的不同策略。我特别喜欢它在“领导力”部分提出的观点,它不再将领导力简单地定义为发号施令,而是强调了服务型领导、教练式领导等多种模式,并详细阐述了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些领导力技巧。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领导者是能够赋能团队,帮助成员成长,并最终实现共同目标的人。书中对于“团队的文化建设”的深入探讨,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强调了价值观的重要性,还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方法来培养和巩固积极的团队文化,比如通过仪式、故事、榜样等方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应对团队问题,而是能够主动地去设计和构建一个更具活力的团队。这是一种由被动变主动的转变,是我在职业生涯中非常宝贵的一次学习经历。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管理者,我深知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但也饱受其中的种种困扰。每天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人,处理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有时候真的觉得心力交瘁。这本书提供的指导,就像是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它非常接地气,没有太多空泛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案例。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冲突管理”的篇章,以往我总是尽量避免冲突,或者采取一种“息事宁人”的态度,结果往往是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反而埋下了更大的隐患。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识别冲突的根源,并提供了一些非常有效的解决策略,比如“倾听与理解”、“寻找共同点”、“聚焦解决方案”等等。这些方法不仅能够平息眼前的争端,更能长远地改善团队的沟通氛围。此外,书中关于“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的讨论,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它让我明白,激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精神上的认可和成就感同样重要,并且有效的绩效评估应该是一种促进成长的工具,而非单纯的评判。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给我上了一堂非常扎实且实用的“情商课”,只不过是将重点放在了群体层面。在如今这个高度互联但有时又异常疏离的时代,能够真正做到高效协同合作,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已经成为了一种稀缺的能力。我过去常常在团队协作中感到沮_hǎn,觉得大家似乎都在各自为营,即使目标一致,执行起来也总有些跑偏,沟通更是像在原地打转。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解答了我长久以来的困惑。它深入剖析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心理连接是如何建立和维系的,从最初的相互认识,到建立共同价值观,再到形成一种“我们”的归属感,整个过程被细致地描绘出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团队角色分配”和“优势互补”的讨论,它让我意识到,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在所有方面都表现出色,而是应该找到每个人的特长,并将其融入到团队的整体运作中,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书中还提到了一些非常巧妙的“团建”活动设计,并非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能够促进成员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良好的团队关系不仅仅是工作顺利的润滑剂,更是推动创新和达成卓越成就的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