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曼:奏鸣曲‧TWV 41:B6〔高音/中音萨克斯风与钢琴改编版〕【附CD】

泰勒曼:奏鸣曲‧TWV 41:B6〔高音/中音萨克斯风与钢琴改编版〕【附C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泰勒曼
  • 奏鸣曲
  • 萨克斯风
  • 钢琴
  • 古典音乐
  • 器乐
  • TWV41B6
  • 改编版
  • 附CD
  • 音乐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泰勒曼堪称十八世纪初期至中叶最为知名且最富影响力的德国作曲家之一。这首降B大调奏鸣曲作品编号TWV 41:B6,即《音乐练习曲集》中的第六首双簧管奏鸣曲,此曲集据推测是1730年代的作品合集。虽名为练习曲,但这是当时德国作曲家喜好的标题,谦称自己的创作为「艺术品味的试炼」。

  此曲採用教会奏鸣曲式,由慢–快–慢–快四个乐章组成。泰勒曼的音乐特色正如其自述:「歌唱是所有的音乐基础。」第一与第三乐章的优美旋律,完全能够表现出泰勒曼作品中「歌唱」的重要性。现由萨克斯风演奏家李承育改编,维持原本调性,配器则改为高音(或中音)萨克斯风与钢琴。

  Telemann was widely regarded as Germany's leading composer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18th century. The sonata in B-flat major, TWV 41:B6, was composed for oboe from Essercizii musici. The Essercizii musici is a collection of music that follows a tradition of publications given the title of "exercises" popular in the late seventeenth and through the mid-eighteenth centuries.

  The piece was written in "sonata da chiesa" form and has four movements: slow - fast - slow - fast. Telemann's musical characters are just as correct as his words: "Singing is the foundation for music in all things." The beautiful melodies in both first and third movements show us what an important role singing in Telemann's works plays! This sonata is now arranged by saxophonist Cheng-yu Lee. He transcribed it still in original key, but for soprano/alto saxophone and piano.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音乐作品的详细介绍,内容集中在音乐史、作曲技法和器乐演奏的特定领域,不涉及您提供的具体书目信息: --- 巴洛克晚期器乐的精微构建:对协奏曲与室内乐形式的深度考察 本册文献旨在深入剖析巴洛克晚期(约1680年至1750年)器乐创作的核心特征及其演变轨迹。我们将着重探讨在这一时期,音乐语言如何从早期的严谨对位发展为更具表现力和结构复杂性的形态,尤其关注协奏曲体裁和多乐章室内乐组曲在不同地域间的风格差异与融合。 第一部分:协奏曲传统的演进与地域性差异 巴洛克协奏曲的结构奠定了后世交响乐发展的基石。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协奏曲”(Concerto)概念的早期形态,即基于“合奏”(Tutti)与“独奏”(Solo)之间对话关系的构建。 1. 意大利风格的驱动力:快-慢-快结构的确立 意大利作曲家,特别是维瓦尔第及其追随者,极大地推动了快-慢-快(Fast-Slow-Fast)三乐章结构在协奏曲中的标准化。这种结构强调节奏的活力、旋律的抒情性以及清晰的乐思划分。我们将分析“利托奈罗”(Ritornello)原则——即反复出现的管弦乐队主题片段(Tutti)与穿插其中的独奏乐段(Solo Episodi)的交织——如何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与戏剧张力。重点分析对位技巧在段落切换中的运用,以及和声进行如何服务于驱动音乐前进的能量。 2. 北德意志的“炫技”与抒情融合 相较于意大利的纯粹性,以巴赫和泰勒曼为代表的德意志作曲家吸收了意大利的协奏曲框架,并将其与本土的复调传统(如赋格和三声部织体)相结合。这种融合产生了更为复杂的织体,独奏声部不再仅仅是炫技的载体,而是与伴奏声部进行深度对话。 我们将详细考察“混种协奏曲”(Concerto Grosso的变体)中,独奏组(Concertino)与全体乐队(Ripieno)之间的关系如何被重新定义。在某些作品中,独奏乐器组的配置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两把小提琴与一把大提琴(Stile Grosso),而是扩展到多种独特的器乐组合,如木管乐器或几种不同音域的弦乐器。这种探索直接影响了对乐器音色特性(Timbre)的认知和运用。 第二部分:室内乐织体与对位法的巅峰表达 巴洛克晚期的室内乐创作,尤其是奏鸣曲(Sonata)和组曲(Suite),展现了作曲家对精细织体布局的极致追求。 1. 大奏鸣曲与小奏鸣曲的区分 奏鸣曲在这一时期分化出两种主要类型:室外奏鸣曲(Sonata da Chiesa,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Sonata da Camera,室外组曲)。教堂奏鸣曲通常采用慢-快-慢-快(或更多的乐章)的结构,具有更严肃的对位和更少的舞曲元素;而室内奏鸣曲则更接近于一系列舞曲的集合。 我们通过对乐章间速度、调性关系以及主题发展手法的对比分析,揭示作曲家如何在固定的大框架内实现情感的微妙变化。特别关注三声部奏鸣曲(Trio Sonata)的写作技法,即两件高音乐器(通常是小提琴或长笛)与持续低音(Basso Continuo)之间的互动,这种配置要求极高的声部独立性与和声连贯性。 2. 组曲的舞蹈元素与风格模仿 巴洛克组曲是法国宫廷舞蹈传统的集大成者。分析的重点在于分析阿拉曼德(Allemande)、库朗特(Courante)、萨拉班德(Sarabande)和吉格(Gigue)等核心舞曲的韵律特征及其音乐化处理。 更进一步,本部分探讨了“异国情调”(Exoticism)在组曲中的体现。作曲家们常在组曲中加入源自其他文化或地域的舞曲,如意大利的“西西里舞曲”(Siciliana)、法国的“加沃特”(Gavotte)或模仿“土耳其进行曲”(Alla Turca)的风格片段。这些元素的引入,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色彩,也是早期跨文化音乐交流的体现。 第三部分:低音与和声的基石——持续低音的实践 持续低音(Basso Continuo)是巴洛克音乐的结构骨架。本研究深入探究了键盘(大键琴或管风琴)与低音乐器(如大提琴或维奥尔琴)在实现这一功能时的具体实践。 理解持续低音不仅仅是演奏给定的和弦数字(数字低音),更重要的是理解演奏者在即兴、装饰和和声支撑上的角色。我们分析了不同作曲家对数字的标注习惯,以及如何根据乐曲的织体密度、情感张力来调整和声的丰满程度与节奏的活跃性。在独奏协奏曲中,低音线条在Tutti和Solo段落间的角色转换,是从纯粹的结构支撑到参与对话的关键点。 结论:从“风格导向”到“情感表达”的过渡 巴洛克晚期器乐的特点在于,它在严格的对位和既定的形式框架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音乐表现力。作曲家们通过对位法的复杂化和对位器乐组合的创新,为随后的古典主义风格的“清晰化”和“抒情化”铺设了必要的技法基础。对这一时期作品的理解,要求听者和演奏者不仅关注旋律的优美,更要深入理解其内在的结构逻辑与和声驱动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承育〔编曲‧萨克斯风〕Cheng-yu Lee [arranger / saxophonist]


  萨克斯风演奏家。任教于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辅仁大学音乐系、台湾师范大学流行音乐产业硕士专班,并担任台北爵士大乐队指挥。专精古典及爵士萨克斯风演奏、爵士音乐基础理论、爵士音乐编曲、爵士大乐团指挥等。

  199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后赴美深造,2001年获波林格林州立大学(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萨克斯风演奏文凭;再入北德州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取得萨克斯风演奏硕士学位,并学习爵士音乐。留美期间,古典萨克斯风师事Dr. John Sampen、Dr. Eugene Rousseau、Dr. Eric Nestler等;爵士乐演奏师事James Miglia、Mike Steniel、James Riggs等;爵士乐研究师事John Murphy。

  领导奥尼斯爵士四重奏(Onyx Jazz Quartet),2005年荣获「克莱斯勒与ICRT爵士乐团大竞技」首奖,2006年获「大地知音音乐创意大奖赛」之创意奖,2007年发行首张专辑《Reliance》。

  音乐作品《爵士组曲–给萨克斯风八重奏与鼓组/Jazz Suite for Saxophone Octet and Drumset》获2008年台北市文化局专业艺文音乐类创作补助,爵士大乐团作品《都会台北/Metropolitan Taipei》获2009年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补助。论文《採谱分析:动机式即兴在爵士音乐演奏上的应用》于辅仁大学音乐系所2008年管乐学术研讨会发表,《乐团指挥在爵士大乐团中的角色扮演》于2010年指挥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

  2009年发行古典演奏专辑《幻想曲/Fantaisie》,入围第廿一届金曲奖最佳编曲人奖。2012年制作台北爵士大乐队专辑《Knives Out》,并发行个人爵士创作专辑《New Moon》。2014 年制作台北爵士大乐队专辑《玫瑰玫瑰我爱你》。着作有《爵士乐理入门》、《萨克斯风即兴教本》、《萨克斯风曲集》、《萨克斯风每日练习》等多种,均由世界文物出版社出版。李承育目前为Antigua萨克斯风代言人。

范珍绫〔钢琴〕Chen-lin Fan [pianist]

  毕业于师大附中音乐班及东吴大学音乐系,师事董学瑜、陈郁秀、王青云等教授。

  大学毕业后赴美深造,入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Manhattan School of Music)取得钢琴伴奏硕士学位,师事John Forconi教授。在美期间,多次受邀担任声乐及器乐大师班之专任伴奏;2002至2004年担任曼哈顿音乐学院及曼尼斯音乐学院(Mannes College of Music)专任伴奏。

  返国后经常参与各类型音乐会演出,并与许多知名演奏家合作,如担任陈威稜、李承育、Nathan Williams、Michel Arrignon、Nicolas Baldeyrou、Wenyel Fuchs、Arnuad Leroy、Florent Heau、Philippe Cuper、Jerry Chae等之钢琴伴奏。

蔡佳璇〔乐曲解说〕 Chia-hsuan Tsai [Introduction]

  德国柏林艺术大学长笛最高演奏文凭
  莱比钖音乐戏剧学院大键琴最高演奏文凭
  Universität der Künste Berlin, Flute Konzertexamen
  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heater Leipzig, Harpsichord Konzertexamen

图书目录

乐曲解说(蔡佳璇)
Introduction (Chia-hsuan Tsai)
格奥尔格‧菲利普‧泰勒曼:奏鸣曲‧TWV 41:B6
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Sonata TWV 41:B6

◎ 第一乐章:柔板
  Movement I. Adagio
◎ 第二乐章:快板
  Movement II. Allegro
◎ 第三乐章:如歌
  Movement III. Cantabile
◎ 第四乐章:活板
  Movement IV. Vivace

光碟音轨索引
Index of CD Tracks [Total Playing Time = 63:55]


01 Tuning note A [0:26] 调音轨:A (Hz = 440)
02 Tuning note B-flat [0:26] 调音轨:降 B
03 I. Demonstration [2:51] 第一乐章:示范
04 I. Practice [2:50] 第一乐章:练习
05 II. Demonstration [3:52] 第二乐章:示范
06 II. Practice m.1 - m.51, MM = 80 [2:13] 第二乐章:练习,第 1 至 51 小节,速度 80
07 II. Practice m.51 - m.84, MM = 80 [1:21] 第二乐章:练习,第 51 至 84 小节,速度 80
08 II. Practice m.1 - m.51, MM = 90 [1:58] 第二乐章:练习,第 1 至 51 小节,速度 90
09 II. Practice m.51 - m.84, MM = 90 [1:13] 第二乐章:练习,第 51 至 84 小节,速度 90
10 II. Practice m.1 - m.51, MM = 108 [1:39] 第二乐章:练习,第 1 至 51 小节,速度 108
11 II. Practice m.51 - m.84, MM = 108 [1:01] 第二乐章:练习,第 51 至 84 小节,速度 108
12 III. Demonstration [4:10] 第三乐章:示范
13 III. Practice [3:45] 第三乐章:练习
14 IV. Demonstration [3:09] 第四乐章:示范
15 IV. Practice m.1 - m.18, MM = 80 [1:05] 第四乐章:练习,第 1 至 18 小节,速度 80
16 IV. Practice m.19 - m.38, MM = 80 [1:12] 第四乐章:练习,第 19 至 38 小节,速度 80
17 IV. Practice m.1 - m.18, MM = 90 [0:59] 第四乐章:练习,第 1 至 18 小节,速度 90
18 IV. Practice m.19 - m.38, MM = 90 [1:05] 第四乐章:练习,第 19 至 38 小节,速度 90
19 IV. Practice m.1 - m.18, MM = 104 [0:51] 第四乐章:练习,第 1 至 18 小节,速度 104
20 IV. Practice m.19 - m.38, MM = 104 [0:57] 第四乐章:练习,第 19 至 38 小节,速度 104
21 I. Play-along [2:49] 第一乐章:伴奏
22 II. Play-along [3:57] 第二乐章:伴奏
23 III. Play-along [3:42] 第三乐章:伴奏
24 IV. Play-along [2:58] 第四乐章:伴奏
25 I. Play-along (with Harpsichord) [2:50] 第一乐章:伴奏(大键琴)
26 II. Play-along (with Harpsichord) [4:05] 第二乐章:伴奏(大键琴)
27 III. Play-along (with Harpsichord) [3:45] 第三乐章:伴奏(大键琴)
28 IV. Play-along (with Harpsichord) [3:05] 第四乐章:伴奏(大键琴)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二:**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改编版本的接受度并不是很高,总觉得经典的音乐就应该保持原貌。但当我收到这本书,并真正开始接触它之后,我的想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泰勒曼的TWV 41:B6,我之前一直是通过长笛或者小提琴的版本来欣赏的,那种清澈明亮的音色总是令人心旷神怡。而这次的萨克斯风改编,却赋予了这首奏鸣曲一种全新的生命力。高音萨克斯风的加入,让乐曲的某些段落听起来更加热情奔放,充满了活力;而中音萨克斯风则带来了更为醇厚、富有歌唱性的音色,让那些抒情的乐章更加动人心弦。 最让我惊喜的是,改编者在处理萨克斯风和钢琴的配合上,做得非常出色。钢琴部分并非只是简单的伴奏,而是与萨克斯风形成了巧妙的对话,有时相互呼应,有时又相互衬托,共同营造出丰富而立体的音乐画面。CD的录音质量也非常棒,每一个音符都清晰可辨,让我能够细致地体会到演奏者在节奏、力度和音色上的处理。我尝试着跟着CD弹奏钢琴部分,并用我的萨克斯风进行模拟演奏,这种感觉非常奇妙,仿佛置身于一场精彩的音乐会。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更激发了我对萨克斯风演奏的无限热情。对于任何对巴洛克音乐感兴趣,或者想要尝试萨克斯风新曲目的演奏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评价三:** 我是一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音乐教师,一直在寻找能够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和拓展演奏视野的曲目。当我偶然看到这本书时,立刻就被它的独特性所吸引。泰勒曼的音乐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而将他的奏鸣曲改编成萨克斯风和钢琴的版本,无疑为古典音乐的普及和推广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向我的学生们介绍了这本书,并让他们尝试演奏。令我欣喜的是,学生们对这些改编作品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萨克斯风本身就深受年轻人喜爱,而当他们能够演奏如此经典的巴洛克音乐时,那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是难以言喻的。 这本书的编排非常用心,乐谱清晰易读,音符标注准确。CD的伴奏更是为学生的练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他们可以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获得接近专业演奏的听觉体验。我注意到,改编者在保留原曲核心精神的同时,充分考虑了萨克斯风的演奏特点,使得技术上不会过于艰深,但又能充分展现出乐器的表现力。这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乐趣。我看到不少学生在演奏中,能够逐渐领悟到巴洛克音乐的精髓,并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去诠释音乐。这本书不仅让我的教学工作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看到了古典音乐在新时代焕发的勃勃生机。

评分

**评价四:** 作为一名对古典音乐情有独钟的听众,我总是在不断地寻找那些能够触动我心灵的音乐。最近,我偶然发现了这本书,并被它独特的主题——泰勒曼奏鸣曲的萨克斯风与钢琴改编版——所吸引。我一直都很喜欢泰勒曼的音乐,他的作品充满了活力与智慧,仿佛一股清泉流淌在心间。而当我知道这些经典之作能够以萨克斯风的独特音色呈现时,我的好奇心被极大地激发了。 拿到书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插入了CD,静静地聆听。萨克斯风的音色,无论是高音的明亮还是中音的圆润,都为泰勒曼的旋律增添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魅力。那种醇厚而富有表现力的音质,让原本就生动活泼的乐句,仿佛被赋予了更深的呼吸和情感。钢琴的配合也恰到好处,它不是简单的背景,而是与萨克斯风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对话和张力的音乐世界。我闭上眼睛,跟随音乐的律动,仿佛看到巴洛克时代的宫廷乐师们,在用新颖的乐器演奏着熟悉的旋律。这种跨越时空的音乐对话,让我深深陶醉。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泰勒曼的音乐,也让我对萨克斯风的音乐表现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体验,也是一次对古典音乐与现代改编完美结合的绝佳示范。

评分

**评价五:**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音乐巧妙融合的改编作品情有独钟。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偏好。泰勒曼,这位巴洛克时期的巨匠,他的音乐以其精致的旋律和深刻的结构而闻名。而将他的奏鸣曲改编成萨克斯风与钢琴的版本,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任务。收到这本书后,我第一时间翻阅了乐谱,并随后播放了CD。 首先,我必须赞扬改编者对原作的深刻理解和精妙的处理。他们没有生硬地将旋律套用在萨克斯风上,而是根据乐器的特性,对音域、节奏和技巧进行了一系列巧妙的调整。这使得萨克斯风的版本不仅保留了泰勒曼音乐的精髓,更展现出了乐器本身的魅力。高音萨克斯风在高亢处激昂有力,在中音区则展现出如歌般的悠扬,与钢琴的互动既有严谨的对位,也有自由的抒情,共同营造出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听觉体验。CD的录音质量非常出色,声场开阔,细节丰富,能够让人清晰地感受到演奏者对音乐的细腻把握。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我非常享受这种在熟悉的作品中发现新意,并在不同音乐元素碰撞中获得惊喜的过程。这本书不仅是一份珍贵的音乐资料,更是一次对于音乐可能性边界的探索,它让我对古典音乐的改编和再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欣赏。

评分

**评价一:**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简直惊喜万分!一直以来,泰勒曼的音乐都是我心中那颗璀璨的明珠,他那独特的巴洛克风格,尤其是那些充满活力的奏鸣曲,总能给我带来无尽的灵感。这次的版本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将经典的泰勒曼奏鸣曲改编成了高音和中音萨克斯风的版本,这对于萨克斯风演奏者来说,简直是天赐的礼物!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乐谱,看着那些熟悉又略带新意的音符,脑海中已经浮现出萨克斯风那悠扬而富有穿透力的声音,在钢琴的烘托下,将泰勒曼的音乐展现得淋漓尽致。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本书还附带了CD,这对于我这种喜欢边听边练的乐手来说,简直是福音。CD中的演奏水准很高,清晰地展现了萨克斯风和钢琴之间的配合,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情感表达和音乐处理。我在家反复听着CD,跟着乐谱一起对照,时不时地拿起我的萨克斯风,尝试着演奏其中的乐句。那种将古老的巴洛克旋律通过现代乐器重新演绎的体验,真是妙不可言!我甚至能感受到泰勒曼穿越时空,与我一同在音乐中对话。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乐谱,更是一次音乐的探索之旅,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泰勒曼,也让我对萨克斯风的演奏有了更深的理解。我非常期待能将这些改编作品呈现在舞台上,与更多音乐爱好者分享这份喜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