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翻转心念 突破困境 台大法律学院前院长 谢铭洋 我是从2012年8月到2015年7月底担任台大法律学院院长。当时决定担任此一职务的理念之一,就是希望学术和实务能够有更多的结合。因为法律系毕业的学生有九成以上进入实务界工作,因此强化实务的训练,让学生兼顾理论与实务,就成为我任内推动法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在此理念下,我注意到台大有聘请兼任实务教师的制度,理工、医学、管理等领域经常利用此一制度来补强学术的不足。如果法律学院也借此实务教师的制度,直接聘任经验丰富的律师来授课,对于学生将有更大的帮助。当我把此一想法告诉杨泮池校长,他很支持,甚至为了法律学院的需求,还特别把实务教师的员额放宽。
在校方的支持下,我们开始聘任多位有丰富实务经验的律师及法官,当这些过去没有的「实务课程名称」出现在选课表上,加上授课的老师都赫赫有名,许多学生眼睛都为之一亮,课堂为之爆满。学生们不只是学到法律规范如何运用于实际案件上,更从这些执业数十年的律师身上,学到了敬业的工作态度以及人生的智慧。
陈玲玉律师的课,非常受到学生喜爱。我记得陈律师第一次上课时,我陪同她到课堂上并作介绍,一进教室,我真的有点被吓到了,看到的是教室内挤满了学生,甚至很多学生没有座位,即使站着也要留在教室内听课。
陈律师的课虽然是「商务争端的解决」,但课程名称为「善念与法理兼具的商道」,以「善念」贯穿法理与商道,充满了执业40年律师的睿智。这对于平日习惯专研法条内容与解释的学生们来说,是个全新的视野,陈律师把学生们带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陈律师授课的一整个学期,我经常听到学生们非常兴奋地分享他们的课堂心得,对于陈律师亲切的授课态度与精采的课程内容津津乐道,让许多没有机会选到课的同学扼腕不已。日前陈律师跟我说,她要把上课所讲的商务案例以及和学生的精采互动出版成书,让我感到十分惊喜,真是太棒了!因为透过这本书,不只可以让更多法律人知道如何当一个心存善念的律师;更可以让企业界人士了解,遭遇「商务争端」时,如何化危机为转机;甚至可以让一般人分享,在人生低潮时,如何翻转心念突破困境。
陈律师邀我帮这本书写序,因此我有机会先睹为快。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从陈律师的自序、编辑小组的话,然后接下来是17堂课中的9个精采商务案例,最后是学养良好甚至已具律师及法官资格的研究生们,对于每个案件的「延伸观点」,有批判、有建言,且充满了有趣与智慧的师生对话,让人爱不释手,感动不已!
尤其,这些案例都是媒体报导过,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商务纷争,包括深受科技业瞩目的台积电告赢研发主管投靠三星案、史上最高金额40亿元的国巨对华新科假扣押案、全国家电业金额最高的台湾三洋股份移转案、政府威信受到批判的台新金入主彰银案及KKR收购国巨案等等。原本大家只看到案件表面的浮光掠影,陈律师却无私地将她办案的亲身经验及成败得失,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不只可以让读者了解事件背后当事人的折冲与思虑,更可让读者洞悉:身为一个商务律师,最重要的不是法庭上的胜利,而是要能够圆满地帮纷争的双方解决问题,免去讼累,甚至把敌人变成朋友。
感谢陈玲玉律师愿意在极为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回母校授课。陈律师不仅非常用心地准备课堂上的教材,更透过案例的讲解,把她40年律师生涯的最重要心得——以「善念」追寻事业与人生,在台大讲台上传授给年轻学子,现在更将透过本书分享给社会大众。我相信,「善念」的种子将可深深植入大家心中,不论是律师、法官、企业人或一般读者;也深信我们的社会一定可以更美好、更有希望!(2015年8月22日于台大法律学院研究室)
推荐序
善念与法理兼具的新商道主义——向陈律师致敬 财信传媒集团董事长 谢金河 很难想像,一位身价惊人的顶尖大律师化身为大学殿堂循循善诱的名师,她在课堂上,用最专业的深度,解析复杂的商业纠纷,她是我最尊敬的陈玲玉大律师。
陈大律师在台大法律学院1403教室,亲身讲授她处理过的商务争端,每週上一次课,一次介绍一个商务纠纷的个案;她授课认真,自然变成台大最受欢迎的一门课。从国巨假扣押华新科事件谈起,单是国巨谈了两次,另一次是KKR私募基金的併购案。另外是台新金入主彰银,从2005年6月彰银进行私募发行特别股的现金增资谈起,她透露了当年吴东亮提起笔写下26.12元,以超过底价17.98元,溢价达114亿元,几乎是重押下注的行动,击退了当年志在必得的新加坡淡马钖集团,再谈到财政部收购18%的委託书,从台新金手上夺回彰银经营权的来龙去脉。
陈律师是企业界人人敬重、专办商务案件的大律师,她将授课内容整理成书,每一个个案都引人入胜,且带来很多深刻的启发。例如,她亲自出庭为台积电处理研发大将梁孟松被三星挖角的事件,于本人写序之际,正好传来最高法院判决台积电胜诉确定的消息,这是台湾司法史上第一件以「禁止离职员工到原雇主的竞争公司任职」,来保护原雇主营业秘密的创举,对于面临被邻国严重挖角的我国科技产业,这正是保护业界营业秘密的里程碑。
陈律师也参与2009年DELL网路标错价事件,DELL在网路上公布每样产品售价打折7000元,结果短短9个小时涌入49021笔订单,DELL被订购了144486台电脑,这是当年网路标错价格的热门事件。她也参与了莱尔富家族纷争的调解,以及台湾三洋与日本三洋的跨海谈判,最后是国产汽车的借款背信案。这些媒体报导过的商务争端,如今都事过境迁,但陈律师把它们搬到课堂上,当个案来跟学生讨论。我虽无缘当学生,但是想必精采生动,因为这是最直接切入了解台湾企业发展的最高策略讨论。
我一口气读完陈律师的书,最直接想到的是当年大学最后一年,我修习那时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司徒达贤教授的「企业政策」。在30几年前,他用「CASE STUDY」的方式,整理了国内外大企业发展的个案教本让学生讨论,这是我一生接受到最大的撞击。陈律师也是把她个人处理过的商事纠纷直接搬到课堂上,我相信台大法研所的学生得到的收获一定很丰硕。
我最敬佩的是,陈大律师秉持「善念与法理兼具的商道」,每一次上课她都从了解案情,再到「法律与策略」,最后一定会用「善念」及「法理」来处理商务争端,而得到的结论是「善念」比「法条」更重要,这也是陈大律师一直受到商界人士敬重的地方。
研读陈大律师的个案,让人得到很多启发,像是彰银在最艰困的时候,发行了14亿股的特别股,那是附有经营权的股份移转,没想到政党轮替后,张盛和主持的财政部不认帐,最后财政部竟以公股身分收购委託书,强行夺走台新金的经营权。这个动作引起国际争议,最后新桥资本甚至在国外刊登广告,痛斥台湾财政部的不是,也让台湾的国际形象大受影响。另一宗是KKR公开收购国巨失败,投审会居然驳回已取得60%股东参与的收购案。由于投审会驳回收购案理由「语焉不详」,连带也使其他国际私募基金对台湾市场却步。这两个案子,加上马来西亚IOI入股101大楼股权受挫,都影响外资投资台湾的观感。
从2011年以来,外资几乎全数撤出台湾的人寿保险公司,这两年私募基金在有线电视的投资也逐渐撤出,这些年汇入台湾炒股、炒汇的短期投资资金(FPI)动辄2千亿美元,但是长期投资台湾的外国直接投资(FDI)经营只有约20至30亿美元,FPI是FDI的百倍以上,这是全世界很少见到的怪异景象。外国人不愿投资台湾,从KKR收购国巨失利,再到财政部把彰银收归国有,在陈大律师讲授的个案中,其实都留下伏笔。
去年中国江苏长电合併新加坡星科金朋,成为全球第三大半导体厂。最近日月光公开宣布要收购硅品5~25%股权,但同时也强调纯属财务投资,没打算拿董监席次,日后若日月光把硅品併入版图,那将是全球无人能敌的最大封测大厂。像这样的戏码,几乎时时在全球各地发生。很难得的是,陈大律师愿意把她处理过而不涉及客户机密的商务纠纷整理出来跟学生们分享。
我很难想像一位最优秀的律师,如何摇身变成个案教学的好老师。陈大律师把自己的专业回馈给学弟妹们,她的100分钟危机与转机,其实道尽了每天在商场上争议不断的纠纷。陈大律师从纠纷中为大家找出新的「商道」,「以善念为经、法理为纬」,将她一生的功夫,倾囊相授给年轻世代学子。看完这本书,我对陈律师的敬佩又增加了好几分!
作者序
企业与人生的危机与转机 陈玲玉 律师 有幸于全球最大的国际性律师事务所Baker & McKenzie执业,得以亲身参与诸多足以影响社会、企业与人心的重大事件,年复一年、日积月累,使我有若坐拥宝山、身怀武林秘笈。
我经常想着,与其将心智所得藏诸名山或孤芳自赏,不如挑选几个我实际经办且经媒体公开报导过的商界个案,以「善念」为经、「法理」为纬,将我如何解决商务争端并协助企业人屹立「商场」的「方法」,对年轻世代倾囊相授。相信这应该是一件有意义而且值得做的事。
适逢台大法律学院邀约我回母校授课,这正是实践梦想的时机,乃在极为忙碌之中,勉力抽空于2014年2月站上讲台,讲授17堂课,没想到却带给我满心欢喜的人生新体验。院方希望我开的课程是「商务争端的解决」,我则将课程题目订为「善念与法理兼具的商道」。
40年律师生涯让我深刻体认:无论解决商务争端或人生困境,圆满结局的背后似乎都共同指向一个道理—善念。「善念」比「法条」更为重要。欠缺「善念」,法律人充其只是传播法条的法匠,企业人则可能为利害义。「善念」可以学习,就像「锅底」每天刷洗就能维持干净。当「善念」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而然」,人生就能随心所欲不逾矩。「法条」本身,是无生命的客观状态,法律人必须洞悉法条背后的「法理」,才能将不变的法条运用于多变的世事。「商」务困境的处理,必须有良策、有方法,才能克服窘境、化危机为转机,这就是「商道」。「道」即是「方法」,也是「正当的事理」。
开学的前一个工作天,我突然发现院方提供给同学的选课资料,只有上述「授课理念」,疏未附上「商务案例」的名称。虽然如此,竟有25位研究所同学只见「善念」就决定选课。嗣经系办公室紧急将个案名称上网,经加选后共有87位同学。虽然因而无法进行「小班深入对话」,却另有一番人气热络的情趣!
每週一次的上课铃响,我的开场白总是:「很高兴和大家共享100分钟」,这是由衷之言。从同学们在学期报告及电邮中,与我分享的「善道」、「商道」甚至「人生之道」的诸多「私房话」,相信同学们已经和我共享了「通关密(蜜)语」与美好时光。学期结束前,有位同学问我:「我现在记得『心存善念』,课程结束后,要如何才能不忘记『善念』呢?」
我因此决心为17个100分钟的师生思辨与对话留下轨迹,以持续激励同学,并期盼有机会和读者分享:企业与人生如何化危机为转机的幕后心法。这就是本书问世的初衷。由于书籍篇幅的限制,本书仅提及17堂课中的9个案例、第一堂课的「师生相遇」、「从法理到人生的通关密(蜜)语」及最后一堂的「圆满人生」。至于每个案例之后的「延伸观点」,及本书最后一章「下课钟响的回响与回馈」,是由台大研究所多位资优同学(其中多人已具律师及法官资格)针对商务事件及人生省思所抒发的观点与创见,值得读者一读。
在这9个事件中,有朋友反目诉讼却又握手言和的「国巨假扣押华新科」、化不可能为可能的「台积电告赢研发主管投靠三星事件」、「台湾三洋与日本三洋国际谈判」的峰回路转、政府政策难以捉摸的「台新入主彰银」、「KKR公开收购国巨」,以及「银行副总放款背信的人生抉择」等等。每一个事件所承载的都是:公司经营者幕后作成决策时的折冲与妥协,也是律师团队殚精竭虑后的心血结晶。
透过律师的眼,我们看到了报纸标题背后的真实事件,也有机会见识到叱咤风云的企业大老。这些知名人物在台面上处变不惊、运筹千里,但在镁光灯后,他们和你我没有不同,一样生气、担忧,一样祈求逢凶化吉;有时也感到无助与失望,需要有人分担苦乐,而律师无疑是他们的託付。律师,无论是「正义使者」或是「魔鬼代言」,都须处理「人的情绪」、体察「人的想法」。律师的价值,正在于他比当事人更能洞察当事人的内心,更清楚利害双方的纠葛,也懂得将无生命的法条赋予生机,并能凭借实务经验以找出解决商务争端的适当方法,此即是我欲传达的「善念与法理兼具的商道」。
本书的五位编辑小组成员,台大法律研究所商法组的王奕涵、黄士庭与刘孟茹、科法所的吕佳霖和国际法组的魏早沛,都是我这门课的修课学生。王奕涵发挥法律人少见的绘画才艺,以插画添加本书的情趣。其他4位同学于17堂课结束后,重新详阅媒体报导、查阅已公开的判决书、并向主办律师深入了解每个案情的来龙去脉之后,用第三人的口吻,描述出一件件引人入胜的法律与人生的故事。
经我修正,并由外子洪三雄润饰,本书始定稿付梓。编辑小组的荣誉成员,我的中文打字秘书Wendy Yang,毫无疑问也是这本书成形的大功臣。除了编辑小组,国际通商法律事务所的傅祖声律师、徐颂雅律师、邵琼慧律师、萧宇杰律师、杜伟成律师,因为主办相关案件而有第一手的资讯与认识,对于案情内容之贴近事实以及相关法理之阐述,提供了莫大的协助。感恩他们满心欢喜地加入公益服务的行列。
最后,谨向拨冗为本书赐序的前台大法律学院谢铭洋院长,及以「数字台湾」风靡全台的财信传媒集团谢金河董事长,致上最诚挚的谢忱。
(写于「国际通商法律事务所40週年庆」前夕/本书版税全数捐给财团法人纸风车文教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