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走得安详、无憾,是从未停止爱你的我,
所能为你做的最后一件事。
15年来在加护病房,陪伴1000多位临终病人,17个泫然欲泣的善终故事。
身体,不是战场,而那是我们最亲爱的家人。
当无论如何都要救到底时,那是爱吗?
当留下挚爱的家人,却延长他们的痛苦,那是爱吗?
一份最沈痛的书写,一个你我所不能不知道的医疗真相。
台湾签署不施行心肺复甦术(DNR)同意书的病患中,只有5%的人能真正善终。
TVBS「体检台湾医疗」系列专题受访名医之一;
曾以〈那一夜,我和妇产科医师,一起流泪〉,吸引近50,000人按赞。
有些话,我们说不出口;有些事,我们总想还有时间……但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一堂课。
陈伯伯握紧太太的手说:「阿英,妳一直躺在床上。妳这样太辛苦了,我决定放弃急救妳。以前,我以为急救只是打打针、吃吃药,没有想到真实的急救是这样攻击、破坏妳的身体。我错了、我错了,请妳原谅我,最后还让妳受了那么多的苦,对不起……」
「当我急救时,那压下去的病人肋骨断裂声,也是我心碎的声音。」这是黄轩医师15年来在加护病房,治疗急重症病患的椎心心情。
他在死神面前奋力拚搏,哪怕仅有一丝希望;他也在生命的最后一段路,忍痛放下急救的手,让病人有尊严、舒适的离开,因为他更想保护病人的善终权益。
曾经陪伴1000多位临终病患的黄医师认为,除了签署不急救意愿书(DNR)之外,更关键与刻不容缓的,是让我们从家庭、学校、社会开始,一点一滴地学习面对死亡,并了解医疗有其极限。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从家人身上练习面对与处理死亡」这样总是令人备感疼痛与遗憾至极的事。
善终,不只是为你挚爱的家人,更是为你自己。
关于善终,黄轩医师的恳切叮咛:
‧有时候,难以放手或不愿放下,让病人离开的反而是家人。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死亡当作一件人生大事,一再讨论才对。
‧放弃急救,并不是放弃治疗,而是在生命最后的关头,不再让生命,受尽人为的摧残。
‧一般人往往不知道医疗是有极限的。以为只要同意所有治疗,病人就可以活下去。
‧一般人会说,准备好了退休生活、准备好了养老金等等,却都不会去说,已准备好自己的善终。
‧从来没有,或很少陪伴病人的家属,常常会在最后一刻,对医师表达「救到底」的决定,以平抚自己内心的愧疚或亏欠感。
‧真正的善终应该不只是肉体痛楚的解决,还要包括心中的感受。例如,协助病患完成他的心愿,让他们在最后的一段路有人陪伴、不孤单等。
‧一个人要善终,平静地离开人世间,至少要三组人马有共识才行。第一:自己心灵上的准备,第二:家人或亲朋好友,第三:医疗人员。
‧死亡就是要不停地练习面对,因为谁都逃不过呀!不过,这一生什么最难练习?也是死亡。
名人推荐 沈政男(老年精神科医师)、林文元(中国医药大学医学院教授)、孙越(终身义工)、张志华(台湾医疗劳动正义与病人安全促进联盟(医劳盟)理事长)、陈志 金(奇美医院加护病房主治医师)、陈秀丹(阳明大学附设医院主治医师)、杨育正(安宁照顾基金会董事长)、詹鼎正(台大医院竹东分院院长)、简守信(台中 慈济医院院长)、苏绚慧(谘商心理师)动人推荐(依姓名笔划顺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