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二版)

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钱穆
  • 现代中国学术
  • 历史学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学术史
  • 中国近代史
  • 知识分子
  • 二版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纪念史学大师钱宾四先生逝世周年而作,但其意义并不仅在于感旧伤逝。作者企图通过对钱先生的学术和思想的研究,勾划出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一个重要侧影。钱先生论学具有极其鲜明的观点,与中国现代学术 界的一切流派都有显着的异同,因此一方面和各流派都有所不合,另一面又和各流派都很深的交涉。
  
  本书特别着重地分析了钱先生和「五四」主流派(以胡适为代表)、马克思主义派(以郭沫若为代表)、以及新儒家(以熊十力为 代表)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余英时


  一九三○年生于天津,籍贯安徽潜山。香港新亚书院文史系首届毕业,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院士。曾任密西根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教授、耶鲁大学讲座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校聘讲座教授、康乃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和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曾获国际多所大学的荣誉和名誉博士学位。二○○六年荣获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积人文终身成就奖」(the John W. Kluge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二○一四年荣获「唐奖汉学奖」。着有中英文着作数十种。

图书目录

自 序
001  犹记风吹水上鳞—敬悼钱宾四师
017  一生为故国招魂—敬悼钱宾四师
031  钱穆与新儒家
103  《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附〈跋语〉)
143  《周礼》考证和《周礼》的现代启示—金春峰《周官之成书及其反映的文化与时代新考》序
177  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
209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香港中文大学廿五周年纪念讲座第四讲(一九八八年九月)
253  《钱穆先生八十岁纪念论文集》弁言
257  寿钱宾四师九十
259  附录:钱宾四先生论学书简(附原文)

图书序言

自序    
  
  钱宾四师辞世已整整一年了,一年前我曾写了两篇悼念他的文字—〈犹记风吹水上鳞〉和〈一生为故国招魂〉—先后发表在《中国时报》和《联合报》上。三民书局刘振强先生当时曾约我编一部纪念宾四师的专刊,因为宾四师晚年的着作几乎全是由刘先生经手出版的。原则上我接受了这个任务,然而在实行时却不得不对原来的计画加以修改。这一年来,台湾、香港、和大陆都刊出了不少纪念钱先生的文字,但是我旅居海外,无法进行有系统的收集工作,如果仅就眼前所见,汇集成册,则不免遗漏过甚。几经考虑之后,我决定把我自己以前涉及钱先生的文字合为一编,作为个人纪念钱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献礼。
  
  这里所收的文字多数是与钱先生直接相关的,但也有两三篇仅间接涉及他的学术和思想,应略加说明。〈《周礼》考证和《周礼》的现代启示〉曾刊于台北的《新史学》(一卷三期,一九九○年九月)和北京的《中国文化》第三期(一九九○年十二月)。此文特别指出钱先生〈刘向歆父子年谱〉和〈周官着作时代考〉的重大贡献。前一文尤其曾震撼了当时的学术界,使人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笼罩中澈底解放了出来。《周礼》决不是刘歆为了助王莽篡位而伪造的「建国大纲」,至此已无疑义,重翻旧案是徒劳无功的事。但是由于今天新一代的学人对清末民初的今古文经学之争已隔得远了,对于这个问题的意义恐怕不免也有些看不清了。最近我在《胡适的日记》(台北,远流出版公司影印本,一九九○年,第十册)中发现了一则纪事,值得引在这里。《日记》民国十九年十月二十八日条说:
  
  昨今两日读钱穆(宾四)先生的〈刘向歆父子年谱〉(《燕京学报》七)及顾颉刚的〈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清华学报》六‧一)。
  
  钱谱为一大着作,见解与体例都好。他不信《新学伪经考》,立二十八事不可通以驳之。
  
  顾说一部分作于曾见钱谱之后,而墨守康有为、崔适之说,殊不可晓。
  
  这是〈向歆年谱〉初问世时的反响,是有关现代中国学术史的第一手史料。我在写关于《周礼》一文时,《胡适的日记》尚未出版,所以现在抄在这里,以为补充。第二年(民国二十年)北京大学聘钱先生讲授中国上古史和秦汉史,其渊源即在于此。
  
  〈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一文原为悼念杨莲生师而作,因其中有专节论及钱先生,所以也收在这里。钱、杨两先生同是我正式受业的老师,不意同年逝世,相去不过两个多月。从此我竟成韩愈所谓「世无孔子,不在弟子之列」了,思之尤不胜其伤悼。〈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一篇长文虽未正面涉及钱先生,然而却为他的学术和思想提供了一种时代的背景。钱先生在一九八八年为《国史新论》所写的〈再版序〉上说:
  
  余之所论每若守旧,而余持论之出发点,则实求维新。亦可谓为余治史之发踪指示者,则皆当前维新派之意见。(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增订初版,一九八九年)
  
  这正是我的〈激进与保守〉文中所讨论的主题之一。原文是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五周年纪念讲座第四讲的纪录(一九八八年),曾刊于《中文大学校刊》附刊十九。此次重印,文字略有改动。
  
  本书所收各文中,最早发表的是〈《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时在一九五四年。此文揭出了郭沫若掩袭钱先生的着作的事实,是现代学术史上一重极有趣的公案。由于此文未经重印,故流传不广。此次收入集中,校勘和考证的部分一仍旧贯,但在行文方面则作了较大的修改。中共官方学术界曾间接反击此文,採取变被告为原告的策略,反过来诬指《先秦诸子系年》由抄袭而成,更为学术史添一趣闻。因此我又补写了一篇跋文,供读者参考。
  
  〈钱穆与新儒家〉一文近四万言,最近才写成,是本书中最长的一篇,此文较去年所写的两篇悼念文字为详实,因之也许可以更进一步说明钱先生的治学精神。但是为了避免引起无谓的争端,我没有让它先在报章杂志上露面。所以这是第一次刊布的文字。
  
  本书〈附录〉收入钱先生论学论文的书简三通,这是从我手头尚保存着的信中挑选出来的。我因为屡次迁居,师友书简损失最多。钱先生给我的信也颇多遗失和残阙,现存的几十封信是我在钱先生逝世后,翻箱倒箧找到的。〈附录〉第一、第二通写于一九六○年,那时钱先生正在耶鲁大学任客座教授。这两封信都是对我的《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初稿的批评和讨论。其时我治国史不过刚刚入门,这两封信对我有振聋启聩的震撼力。当时我的计画是读完学位后回到新亚去执教,所以主要精神是放在西方历史和思想方面,如罗马史、西方古代、中古政治思想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以及历史哲学等都是我曾正式选修过的课程。我的心里颇有些焦急,因为我实在腾不出太多的时间来专读中国书,而中国古籍又是那样的浩如烟海。我在给钱先生的信中不免透露了这一浮躁的心情。钱先生每以朱子「放宽程限,紧着工夫」的话来勉慰我,叫我不要心慌。这种训诫真是对症下药,使我终身受用无穷。钱先生又特别提醒我:治中国学术思想史必须在源头处着力,不能以断代为限。这句话也是我终身不能忘记的,虽然我至今仍停留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阶段。钱先生又一再告诫我不可追逐时尚,斗奇炫博,走上华而不实的斜径。我自己感觉非常幸运,在我步向学术旅程的关键时刻能够得到这样一位良师的当头棒喝。限于才力,我的成绩自然远远没有达到钱先生当初对我的期待。但是我后来常常把钱先生的意思—其实也就是中国传统的为学之方—辗转说给向我问学的青年朋友们听。我勉强做到了钱先生所说的「守先待后」。〈附录〉中的第三封信是一九六六年写的,那时我刚刚回到哈佛任教,胸中正酝酿着对清代中期思想史的一种新解释,而以戴东原与章学诚的对照为其中心线索。因此我写信向钱先生求教,现在发表出来的便是他的答书。这是我的《论戴震与章学诚》的一个远源。我自己曾受到钱先生这几封论学书简的启发和激励,所以现在决定把它们公诸于世,与有志于治中国学术思想史者共享之,并略述其背景如上。
  
  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六日余英时序于美国普林斯顿
  

图书试读

犹记风吹水上鳞—敬悼钱宾四师
 
海滨回首隔前尘,犹记风吹水上鳞。
避地难求三户楚,占天曾说十年秦。
河间格义心如故,伏壁藏经世已新。
愧负当时传法意,唯余短发报长春。
 
八月三十一日深夜一时,入睡以后突得台北长途电话,惊悉钱宾四师逝世。悲痛之余,心潮汹涌,我立刻打电话到钱府,但钱师母不在家中,电话没有人接。所以我至今还不十分清楚钱先生(我一直是这样称唿他的,现在仍然只有用这三个字才能表达我对他的真实情感。)逝世的详情。不过我先后得到台北记者的电话已不下四、五起,都说他是在很安详的状态下突然去的,这正是中国人一向所说的「无疾而终」。这一点至少给了我很大的安慰。今年七月我回到台北参加中央研究院的会议,会后曾第一次到钱先生的新居去向他老人家问安。想不到这竟是最后一次见到他了,走笔至此禁不住眼泪落在纸上。

最近十几年,我大概每年都有机会去台北一两次,多数是专程,但有时是路过。每次到台北,无论行程怎么匆促,钱先生是我一定要去拜谒的。这并不是出于世俗的礼貌,而是为一种特殊的情感所驱使。我们师生之间的情感是特别的,因为它是在患难中建立起来的;四十年来,这种情感已很难再用「师生」两个字说明它的内容了。但最近两三年来,我确实感到钱先生的精神一次比一次差。今年七月初的一次,我已经不敢说他是否还认识我了。但是他的身体状态至少表面上还没大变化。所以他的突然逝世对我还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

我对于钱先生的怀念,绝不是短短一两篇、甚至三五篇「逝世纪念」那种形式化的文字所能表达得出来的,而且我也绝不能写那样的文字来亵渎我对他老人家的敬爱之情。所以我现在姑且回想我最初认识他的几个片断,为我们之间四十年的师生情谊留下一点最真实的见证,同时也稍稍发抒一下我此时的哀痛。以后我希望有机会写一系列文字来介绍他的思想和生平,但那必须在我的情绪完全平复以后才能下笔。

用户评价

评分

**历史的回响,思想的灯火** 《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二版)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我一直对钱穆先生抱有深深的敬意,他的名字,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代表着一种独立的精神,一种对中华文明的深厚情怀。这本书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它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带领我走进了钱穆先生的学术世界,去感受他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用他的思想点燃了一盏盏智慧的灯火。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钱穆先生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反思。在那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如何既不忘本,又能面向未来,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钱穆先生给出的答案,是那样充满智慧和远见。他不是简单地复古,也不是盲目地西化,而是试图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找到能够滋养现代精神的养分。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文化自觉”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认识到自己的文化,更是要去理解它的根源,它的生命力,以及它在当代的价值。

评分

**回首来路,那“鳞”光闪耀的时代** 读完《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二版),心中涌起万千感慨。钱穆先生的名字,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或许有些距离感,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充满学术激情与文化碰撞的时代,以及钱穆先生如“风吹水上鳞”般,闪耀的思想光芒。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一位学者的生平与著作,更是在描绘一个时代的精神图景。作者的叙述,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亲历了学者们如何在风雨中坚守,如何用他们的智慧与热血,为中国学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石。我对钱穆先生“体用一致”、“知行合一”的治学理念有了更深的体会,他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的关怀紧密结合,他的学术,是有温度的,是有担当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学术的韧性与活力,以及那些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先贤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评分

**拨开迷雾,见证学术的星辰大海** 第一次接触《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二版),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钱穆先生的名字,对许多台湾的知识分子来说,都如雷贯耳,但真正深入了解他的学术思想,却是另一番境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得以窥见钱穆先生学术生涯的广阔天地,以及他在现代中国学术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书中对于钱穆先生如何面对时代变迁,如何在动荡的局势中坚守学术阵地的描述,让我深受感动。他那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并非空谈,而是融入了他每一篇著作,每一次讲学之中。作者的笔触细腻,不仅展现了钱穆先生学识的渊博,更触及了他治学背后的精神内核——一种对国家民族深沉的关怀,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学术的坚韧生命力,以及那些为之奋斗的先行者的身影,他们的智慧之光,至今仍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评分

**重读钱穆先生,方知吾乡** 每次翻开《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二版),总有种回到故乡的亲切感。钱穆先生的书,就像小时候在田埂上吹过的风,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稻花的清香,久久不散。这本书不单单是在介绍钱穆先生的学术思想,更像是勾勒出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群饱学之士,如何在中国学术的根基上,汲取养分,又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播下思想的种子,孕育出新生的绿意。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钱穆先生治学方法的探讨。他那种“由博返约”,从浩瀚的史料中提炼出核心精神的功力,着实令人敬佩。他不是那种埋首故纸堆的学者,而是能将历史的脉络与现实的议题巧妙地结合起来。读他的书,总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生命力,一种对中华文化深沉的热爱和坚守。这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学问”二字的分量,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人格的锤炼,是历史的担当。

评分

**风起水落,千年文脉的低语** 《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二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知识的宝藏。它不仅仅是在梳理钱穆先生的学术成就,更像是试图去还原他如何看待和理解中国文化的“根”与“魂”。我被书中那种严谨又不失温情的笔调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点点地揭开钱穆先生思想的层层帷幕,让我得以窥见那“风吹水上鳞”般,时隐时现的千年文脉。 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我们常常谈论“传统”,但“传统”究竟是什么?是僵化的规条,还是活泼的生命?钱穆先生的智慧,恰恰在于他能从历史的深处挖掘出中华文化内在的生命力,并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书中对于他如何从古人那里汲取养分,又如何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见解的阐述,让我受益匪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古老的智者对话,虽然语调平和,但字字句句都充满力量,引人深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