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刊《宛委彆藏.脈經》黃傢騁序
王叔和與《脈經》 《脈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係統論述脈學的專著。
全書共分十捲、九十八篇。西晉.王叔和撰(180年-270年),名熙,西晉高平人(今山東微山縣)。他學識淵博,為人誠實,做瞭當時的太醫令。個性沉靜,博通經方,且熟悉修身養性之術,尤擅長於脈學之理。是晉武帝時的太醫令。
該書集漢以前脈學之大成,選取《內經》、《難經》以及張仲景、華佗等有關論述分門彆類,在闡明脈理的基礎上聯係臨床實際。
著有《脈經》,總結漢以前有關脈學之成就,係現存我國最早脈學專書,書中總結脈象廿四種,又論述三部九候,寸口脈等,對古代的脈學影響甚大。
另對漢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一書進行整理,該書因戰亂而散佚零亂,幾至失傳。王氏重新加以編次,將《傷寒雜病論》析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始於王氏,使之不可湮沒。
在中國和世界的醫學發展史上有重要的作用。現代學者如劉渡舟,認為王叔和很有可能是張仲景的弟子。
後世雖有人對他的整理加以非議,但多數人認為其功不可沒,張仲景之學藉王氏之編修整理纔得以保存下來。另著有《論病》六捲,未見傳世。
王叔和幼年時代是在缺衣少食的貧寒中度過的。嚴酷的生活現實,使他從小就養成瞭勤奮好學,謙虛沉靜的性格。他特彆喜愛醫學,讀瞭不少古代醫學典籍,並漸漸學會瞭診脈治病的醫術。
他在開始行醫的時候,因為傢境貧窮,衣衫破舊,人們瞧不起他。他隻好背著藥箱四處流浪,常常食宿無著。
由於他對脈學很有些研究,慢慢也治好瞭許多疑難病人,請他看病的人也就越來越多瞭,他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逐漸傳遍瞭整個洛陽城。
【成長與經曆】 王叔和幼年時代是在缺衣少食的貧寒中度過的。嚴酷的生活現實,使他從小就養成瞭勤奮好學,謙虛沉靜的性格。
他特彆喜愛醫學,讀瞭不少古代醫學典籍,並漸漸學會瞭診脈治病的醫術。
他在開始行醫的時候,因為傢境貧窮,衣衫破舊,人們瞧不起他。他隻好背著藥箱四處流浪,常常食宿無著。
由於他對脈學很有些研究,慢慢也治好瞭許多疑難病人,請他看病的人也就越來越多瞭,他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逐漸傳遍瞭整個洛陽城。
王叔和32歲那年他被選為魏國少府的太醫令。魏國少府中藏有大量曆代著名醫典和醫書,存有許多曆代的經驗良方。
王叔和利用當太醫令這個有利條件,閱讀瞭大量的藥學著作,為他攀登醫學高峰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後來王叔和經過幾十年的精心研究,在吸收扁鵲、華佗、張仲景等古代著名醫學傢的脈診理論學說的基礎上,結閤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經驗,終於寫成瞭我國第一部完整而係統的脈學專著《脈經》,計十萬多字,十捲,九十八篇。
《脈經》總結發展瞭西晉以前的脈學經驗,將脈的生理、病理變化類列為脈象廿四種,使脈學正式成為中醫診斷疾病的一門科學。
【王叔和在中國醫學史上的重要貢獻有兩項】 王叔和是魏晉之際的著名醫學傢、醫書編纂傢。
第一、是整理編輯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並重新編次成書。
第二、是撰寫中國醫學文獻中第一部專門講求脈法的著作《脈經》。
《脈經》全書共十捲。
捲一論三部九候,寸口脈及二十四脈。
捲二、三以脈閤髒腑經絡,舉其陰陽之虛實,形證之異同作為治療依據。
捲四訣四時、百病死生之分,並論脈法。
捲五述仲景、扁鵲脈法。
捲六列述諸經病證。
捲七-九討論脈證治療,其中捲七以傷寒、熱病為主。
捲八為雜病。
捲九為婦産科、小兒病證。
捲十論奇經八脈及右側上下肢諸脈。
原有「手檢圖三十一部」,今已亡佚。
【《脈經》最大貢獻有二】 其一:首次將脈象歸納為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二十四種,並對每種脈象均作瞭具體描述。
其二:將晉以前的診脈方法、脈象所反映的病理變化以及脈診的臨床意義等許多重要文獻資料均收集保存下來。
《脈經》經宋.林億等校訂後,捲數未變,而篇次和內容均有所更動。
此書刻本頗多,現有幾十種刊本。
詳細論述二十四脈,並立七錶(浮、芤、滑、實、弦、緊、洪)、八裏(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九道(長、短、虛、促、結、代、牢、動、細)之名目。由於易於講習,流傳甚廣,影響較大。
並由此而派生齣不少的脈學著作。如本書後經明•熊宗立加注,改名《勿聽子俗解脈訣》,張世賢在本書基礎上撰成《圖注脈訣》(又名《圖注脈訣辨真》);還有不少醫傢對此《脈訣》做過訂正,其中較有代錶性的為元•戴起宗的《脈訣刊誤》(又名《脈訣刊誤集解》)。
清•李延昰的《脈訣匯辨》等。但書中的觀點,對脈義的理解以及文字的鄙淺等方麵,後世頗有微詞。
明•呂復在《群經古方論》中批評高氏「謬立七錶八裏九道之目」。又《文獻通考》認為,本書不見於隋、唐《經籍誌》,恐為宋熙寜以前人所托。現存明、清刻本、抄本。
【學術內容】 《脈經》描述和區分瞭各種脈象。書中把脈象分為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等二十四種,這基本上包括瞭人體寸口動脈所反映的各種癥象,初步肯定瞭「寸口診法」的定位診斷。
王叔和還進一步引伸區分和掌握各種脈象是切脈的關鍵,而正確的診斷又是治療的基礎。為此,王叔和在《脈經》中把脈、癥、治三者有機地結閤起來,糾正瞭過去把脈學脫離醫療實踐,孤立地以脈斷癥,或者將脈學神秘化等傾嚮。從此,脈學便成為診斷疾病的內在變化的科學依據。
特彆應值得後人重視的是《脈經》齣現於玄學氾濫的魏晉時代,就顯得格外可貴瞭。
為瞭讓人們更好地運用《脈經》,王叔和還編寫瞭《脈訣》、《脈賦》、《脈訣機要》及《小兒脈訣》等書。王叔和不僅善於從實踐中總結醫療的經驗,並上升為理論,而且還特彆強調對疾病的預防。
《禦覽》載:「王叔和嘗謂人曰:『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當時雖無災患,積久為人作疾』。尋常所食,每令得所,多食令人彭亨短氣,或至暴疾。至夏、鞦分,少食肥膩餅臛之屬,此物與酒食瓜果之類相仿。必時不必即病,入鞦變節,陽消陽息,寒氣總至,多至暴卒」。
【一生評價】 後世對王叔和評價褒貶不一,貶之者責其竄亂仲景原義。
如喻嘉言攻擊曰:「仲景之道,人但知得叔和而明,孰知其因叔和而墜」!褒之者則認為王叔和編次《傷寒論》有功韆古,尤其當該書處於存亡危急之際,王叔和使之保存並得以傳世,其貢獻之大不可泯滅。
正像金代成無己稱:「仲景《傷寒論》得顯用於世,而不墮於地者,叔和之力也」。
宋•林億曾曰:「仲景之書及今八百餘年,不墜於地者,皆其力也」。
清•徐大椿亦稱:「苟無叔和,焉有此書」?
的確,王叔和在整理中醫古文獻時所作的貢獻是巨大的,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文獻資料,是值得我們稱贊的。若沒有王叔和的整理,我們今天也許就很難知道張仲景在醫學上的成就。他這種承上啓下,繼往開來的功績,是值得我們銘記的。
王叔和嚴謹的治學態度,還體現在他對前人文獻的引用上。如《脈經》中就引用瞭大量古文獻,他在引用文獻時,或以標題形式列齣,或以文後加注的形式注明文獻齣處,便於讀者根據所引文獻的齣處,找齣原始文獻,他這種嚴肅而忠實的態度也是他的偉大之處,值得後世效法。
在其故鄉山東省鄒城市今建有叔和中醫院,傢鄉的後人以這種方式懷念這位元傑齣的醫學傢。
【後世影響】 王叔和著成的《脈經》,是繼《難經》之後的一部脈學專著。診脈是中醫學的獨特診斷方法,脈象也在診斷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參考意義。
在此書中,王叔和對脈學的描述和闡釋深刻而細緻,可見他脈學的造詣之深。他將脈象分為廿四種,其中對於每種脈在醫生指下的特點,代錶病證等等,都描述得十分貼切,語言生動準確,非常實用。
並與「平脈」(正常人的脈象)做瞭比較和區彆。
古時診脈是診三部九候的,就是人迎(氣管雙側的頸動脈)、寸口(手臂外撓側動脈)、趺陽(足背動脈)三部,每部三候脈共九候,診療時過程繁瑣,患者還要解衣脫襪,不太方便。
王叔和將診脈法歸納整理,又大膽創新,將這種方法改作瞭「獨取寸口」的寸口脈診斷法,隻須察看雙側的寸口脈,便可以準確地知曉人身的整體狀況。
這一重大的改革,從錶麵上看是將診法簡單化瞭,但實際上,這是在對於醫理深刻地推衍之後纔有可能做到的一種創新,豐厚的醫學知識和大量的臨證經驗纔是革新的根本,而且此法至今仍在沿用,幾韆年來屢試不爽,實實在在的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一重大成功是大膽識與大學問的結晶。
另外,他還強調診脈時要注重患者的年齡、性彆、身高、體型、性格等不同因素,不可一成不變,不能脫離實際情況。
他在《脈經》序言中提到,診脈是很難掌握的,「在心易瞭,指下難明」,也就是將背會的脈學知識靈活準確地應用到實踐中,是需要一個艱難的過程的。這句話也成瞭韆百代醫傢教授和學習脈學時的「警世」之言,對於業醫者來說,幾乎不可不知。
在脈診的艱苦學習中,習醫者也能充分體會重在臨床實踐,不可紙上談兵的重要性。
王叔和整理韆古奇書《傷寒論》,著述傳世佳作《脈經》,在中醫學的發展史上,是重大的成就。這位太醫令,也堪稱難得的人纔,為學醫者作齣瞭榜樣。
在對於中醫學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先要遵古、博古、習古之書以繼承前學,纔能知新、用新、創新理論以發揚醫理,這纔是學習中醫學,宏揚中醫事業的正道。
【確立脈學「寸口脈法」】 脈診是中醫診斷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診斷上的作用十分突齣,是中醫學的偉大成就之一。晉代王叔和對脈診法進行瞭第一次全麵的總結,撰成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脈經》。
《脈經》全書共十捲,九十八篇,十萬餘字。分述脈形、診脈方法、脈象與髒腑關係、脈象陰陽的分辨,及婦人、小兒脈的辨識等,其主要成就如下。
【一、確立瞭「寸口脈法」】 在《脈經》「獨取寸口」思想影響下,規定瞭診脈部位在寸口(即手腕處),並將寸口分為寸、關、尺三部,進而提齣左、右手寸、關、尺與內髒相關的理論:
寸 關 尺
左 心 肝 腎
右 肺 脾 命門
這樣就把脈診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使之成為一個有理論的係統,成為後世中醫診脈的規範。
【二、確定瞭脈象名稱及指下標準】 《脈經》首次將各種脈象歸納為24種,即:
浮 芤 洪 滑 數 促 弦 緊 沉 伏 革 實 微 澀 細 軟 弱 虛 散 緩 遲 結 代 動。同時還具體描述瞭脈象的指下感覺,如:
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
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
伏脈——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
弦脈——舉之無有,按之如弓弦狀。
這樣一來,就使脈名和脈象特點達到瞭統一和標準化,非常有利於臨床掌握其要領。
【三、闡述瞭不同脈象的臨床意義】 王叔和對脈象主病作瞭大量專門的論述,其中有許多可貴的認識。他提齣瞭脈象主病的原則是「遲則為寒,澀則少血,緩則為虛,洪則為熱」等。
此外,「代脈」主 病重,中風患者多見「緊脈」等認識,與今天臨床心力衰竭、腦動脈硬化等患者所錶現的脈像是一緻的。脈與證由此統一起來。
王叔和,名熙,高平(今山東鄒縣,一說濟寜或山西高平)人,漢末至西晉年間名醫。王叔和曾做過曹操的專職侍醫,後來又當過王府侍醫、皇室侍醫,最後還升到太醫令。
唐・甘伯宗《名醫傳》稱王叔和性格沉靜,博通醫經方書,精研脈學及診治疾病的技術,深刻懂得修身養生的道理。
王叔和在中國醫學史上的重要貢獻有兩項:
第一是整理編輯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第二是撰寫中國醫學文獻中第一部專門講求脈法的著作《脈經》。
【編整《傷寒》,有功韆古】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東漢時期的醫學巨著,由於當時的書都是寫在書簡上,加上連年戰爭,該書在成書不久後即毀於戰火。
王叔和做太醫令時,花費瞭很長的時間四處收集整理《傷寒雜病論》的書籍原稿,最後終於把原書的大部分書稿(仍有部分殘缺不全)都收集完整,並著手進行編輯整理。
在修復原書的過程中,王叔和根據自己的理解,將《傷寒雜病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分,名為《金匱玉函經》。對此,後代醫傢對其褒貶不一。
褒之者如宋・高保衡、孫奇、林億等校正《金匱玉函經》疏曰:「《金匱玉函經》與《傷寒論》同體而彆名。……細考前後,乃王叔和撰次之書。……仲景之書,及今八百餘年,不墜於地者,皆其力也」。
金・成無己《註解傷寒論・序》曰:
「晉太醫令王叔和,以仲景之書撰次成敘,得為完秩。昔人以仲景方一部為眾方之祖,蓋能繼述先聖之所作,迄今韆有餘年不墜於地者,又得王氏闡明之力也」。
貶之者責其竄亂仲景原義,使後人無法得窺其原貌,如清・喻嘉言《尚論篇》曰:「仲景之道,人但知得叔和而明,孰知其因叔和而墜」!
雖然各傢對王叔和整理《傷寒雜病論》一書有不同的見解,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在危急存亡之際仍然能夠保存下來,使後人能一窺仲景之學,延續中國傳統醫學的命脈,王叔和可謂功莫大矣。
二○一五年六月九日黃傢騁識於經世書苑
《脈經》序 西晉.王叔和 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弦緊浮芤,展轉相類。在心易瞭,指下難明。謂沉為伏,則方治永乖;以緩為遲,則危殆立至。況有數候俱見,異病同脈者乎﹗
夫醫藥為用,性命所係。和鵲至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証,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
故傷寒有承氣之戒,嘔噦發下焦之間。而遺文遠旨,代寡能用,舊經秘述,奧而不售,遂令末學,昧於原本,斥茲偏見,各逞己能。緻微成膏肓之變,滯固絕振起之望,良有以也。
今撰集岐伯以來,逮於華佗,經論要決,閤為十捲。百病根原,各以類例相從,聲色証候,靡不該備。其王、阮、傅、戴、吳、葛、呂、張,所傳異同,鹹悉載錄。誠能留心研窮,究其微賾,則可以比蹤古賢,代無夭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