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

脉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脉诊
  • 经络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健康
  • 医学
  • 中医养生
  • 脉学
  • 中医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王叔和着成的《脉经》,是继《难经》之后的一部脉学专着。诊脉是中医学的独特诊断方法,脉象也在诊断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此书中,王叔和对脉学的描述和阐释深刻而细致,可见他脉学的造诣之深。他将脉象分为廿四种,其中对于每种脉在医生指下的特点,代表病证等等,都描述得十分贴切,语言生动准确,非常实用。

  并与「平脉」(正常人的脉象)做了比较和区别。

  古时诊脉是诊三部九候的,就是人迎(气管双侧的颈动脉)、寸口(手臂外挠侧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部,每部三候脉共九候,诊疗时过程繁琐,患者还要解衣脱袜,不太方便。

  王叔和将诊脉法归纳整理,又大胆创新,将这种方法改作了「独取寸口」的寸口脉诊断法,只须察看双侧的寸口脉,便可以准确地知晓人身的整体状况。

  这一重大的改革,从表面上看是将诊法简单化了,但实际上,这是在对于医理深刻地推衍之后才有可能做到的一种创新,丰厚的医学知识和大量的临证经验才是革新的根本,而且此法至今仍在沿用,几千年来屡试不爽,实实在在的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一重大成功是大胆识与大学问的结晶。

  另外,他还强调诊脉时要注重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型、性格等不同因素,不可一成不变,不能脱离实际情况。

  他在《脉经》序言中提到,诊脉是很难掌握的,「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也就是将背会的脉学知识灵活准确地应用到实践中,是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的。这句话也成了千百代医家教授和学习脉学时的「警世」之言,对于业医者来说,几乎不可不知。
《医宗金鉴》卷三十七:论脉证提纲 【篇名】 脉证提纲 【著者】 傅山(约公元1607年—1684年,清初著名医学家,与朱丹溪、叶天士并称“明清四大医家”之一,其医学思想博大精深,尤精于辨证论治和脉法。) 【成书年代】 约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7世纪中后期)。 【内容提要】 《医宗金鉴》卷三十七《脉证提纲》是清代医家傅山晚年对脉学集大成的力作。此篇并非单纯的脉象罗列,而是将脉象的形象、主病、兼证以及相应的立法治法,以纲领挈领的方式系统梳理。全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个快速、准确地根据脉象确定病机、指导用药的实用工具。 本书首先强调“审脉之要,贵在神合”,指出观察脉象并非仅仅依赖指下感觉,更需要结合病人的神色、形态以及既往病史,达到“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高度统一。傅山认为,脉象是人体气血盛衰、脏腑虚实的直接反映,但单一的脉象往往不足以完全定性,必须透过表象看本质。 一、论常脉与平脉 卷首详细论述了“平脉”的标准,即健康人体的脉象特征。傅山描述平脉为“从容和缓,濡而有力,位如“RegistrationBean”之势”,强调其“无迟无数,无大无小,长短适中”。此部分是辨识病脉的基础,若不识常脉,则无法分辨病脉的偏离之处。同时,也对季节、年龄、体态对脉象的轻微影响进行了细致区分,体现了古代医学对个体化治疗的重视。 二、论二十四部脉的详细辨识与主病 此篇的核心内容,是系统地阐述了二十四部脉(包括寸口脉的浮、沉、迟、数、滑、涩、洪、微、濡、弱、实、革、牢、弦、促、结、代、促、散、微、沉、牢、迟结、迟代等脉象的变体)的详细形态描述、病理意义及常见伴随症状。 1. 形态辨析: 傅山对每一种脉象的描述极为生动形象,力求使读者能在指下清晰“看到”脉象的“形状”。例如: 弦脉: 描述为“如按琴弦,长而有力”,主肝胆郁滞、痰饮阻滞。但进一步细分,如“濡弦”主肝脾同病,“弱弦”主肝血不足。 滑脉: 描述为“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主痰饮、食积或妊娠。此处强调,滑脉若兼“数”,则为痰热内盛;若兼“迟”,则为寒痰湿浊。 涩脉: 描述为“往来艰涩,脉体瘦小而节促”,主气血两虚,或瘀血阻滞。傅山特别指出,涩脉常是“久病虚弱”或“瘀血久留”的标志。 2. 病机侧重: 每一脉象的讲解后,都会紧接着分析其所反映的脏腑病变和病机倾向。例如,对“洪脉”的论述,指出其“来盛去衰,如江河泛滥”,主气盛热极,需用大寒之法以平其势;而对“微脉”的论述,则强调其“轻浮无力,似有若无”,主气血大亏,急宜益气养血,不可妄攻。 三、脉证合参与立法用药指导 《脉证提纲》的价值远超一般脉学著作,因为它将脉法直接融入了辨证论治的框架中。傅山在此部分强调了脉象与疾病传变的关系。 1. 论述“错脉”与“兼脉”: 傅山认为,临床上少有单一纯净的脉象,多为“兼脉”或“错脉”。“兼脉”是指主脉中夹杂其他脉象,反映了病情的复杂性,如“浮而紧”的脉象,提示病邪束表,卫气被遏,应以辛温解表为主;“沉而迟”则提示里寒深入,非温阳散寒不可。 “错脉”则指脉象的形态与病人主诉明显不符,往往提示病情危重或邪气深入,如热病中见脉结代,预示心神将衰。 2. 治则与方剂的纲领: 对于每种主要的病脉,傅山都给出了提纲挈领的治法。例如: 针对弦脉(肝郁): 立法为“疏肝解郁,和其气机”,常用柴胡疏肝散类方。 针对沉迟脉(里寒): 立法为“温中散寒,回阳救逆”,强调不可使用寒凉药物,需用附子、干姜等辛热之品。 针对浮大脉(热盛): 立法为“清热泻火,以和其势”,但需注意“气足者用寒剂,气虚者宜用平剂”。 此处的用药指导,是以脉象为主要线索,提炼出立法方向,而非直接开出具体方剂,符合古代医家对辨证法的要求——在“法”上立定方向,再根据具体病情细节调整方药剂量。 四、总结与篇末警示 卷末,傅山对学习脉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强调“脉学之学,首重心法”。他告诫后学者,切脉时切忌急躁,必须“心平气和,与脉相应”。若用心不专,则脉象易变,指下所感非真实病脉。同时,他强调脉象为“内景之象”,必须与“外证之形”相互印证,不可单凭指下经验而妄下断语,真正体现了“循四诊之理,合脉证之机”的整体观。 【学术价值】 《脉证提纲》是傅山对传统脉学(如《难经》、《脉诀》)进行继承与革新的重要成果。其特点在于体系化和临床指导性极强,将抽象的脉象描述与具体的病理、治则紧密结合,是清代脉学发展中的一座高峰,对于后世研习中医诊断学,尤其是脉象鉴别,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脉经》序

《脉经》第一卷

  脉形状指下秘决
  平脉早晏法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
  持脉轻重法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
  辨脉阴阳大法
  平虚实
  从横逆顺伏匿脉
  辨灾怪恐怖杂脉
  迟疾短长杂脉法
  平人得病所起
  诊病将瘥难已脉

《脉经》第二卷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
  平奇经八脉病

《脉经》第三卷
  肝胆部
  心小肠部
  脾胃部
  肺大肠部
  肾膀胱部

《脉经》第四卷
  辨三部九候脉证
  平杂病脉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
  诊四时相反脉证
  诊损至脉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
  诊百病死生诀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

《脉经》第五卷
  张仲景论脉
  扁鹊阴阳脉法
  扁鹊脉法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

《脉经》第六卷
  肝足厥阴经病证
  胆足少阳经病证
  心手少阴经病证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
  脾足太阴经病证
  胃足阳明经病证
  肺手太阴经病证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
  肾足少阴经病证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

《脉经》第七卷
  病不可发汗证
  病可发汗证
  病发汗以后证
  病不可吐证
  病可吐证
  病不可下证
  病可下证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
  病可温证
  病不可灸证
  病可灸证
  病不可刺证
  病可刺证
  病不可水证
  病可水证
  病不可火证
  病可火证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
  热病生死期日证
  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
  热病十逆死证
  热病至脉死日证
  热病脉损日死证

《脉经》第八卷
  平卒尸厥脉证
  平湿脉证
  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
  平霍乱转筋脉证
  平中风历节脉证
  平血痹虚劳脉证
  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
  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
  平黄胆寒热疟脉证
  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
  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
  平五脏积聚脉证
  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
  平呕吐哕下利脉证
  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
  平痈肿肠痈金疮侵淫脉证

《脉经》第九卷
  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
  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
  平产后诸病郁冒中风发热烦呕下利证
  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
  平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
  平咽中如有炙腐喜悲热入血室腹满证
  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
  平妇人病生死证
  平小儿杂病证

《脉经》第十卷
  上足三阳脉
  上足三阴脉
  上阳跷阴跷带脉

图书序言

重刊《宛委别藏.脉经》黄家骋序

王叔和与《脉经》


  《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论述脉学的专着。

  全书共分十卷、九十八篇。西晋.王叔和撰(180年-270年),名熙,西晋高平人(今山东微山县)。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做了当时的太医令。个性沉静,博通经方,且熟悉修身养性之术,尤擅长于脉学之理。是晋武帝时的太医令。

  该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

  着有《脉经》,总结汉以前有关脉学之成就,系现存我国最早脉学专书,书中总结脉象廿四种,又论述三部九候,寸口脉等,对古代的脉学影响甚大。

  另对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进行整理,该书因战乱而散佚零乱,几至失传。王氏重新加以编次,将《伤寒杂病论》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始于王氏,使之不可湮没。
在中国和世界的医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作用。现代学者如刘渡舟,认为王叔和很有可能是张仲景的弟子。

  后世虽有人对他的整理加以非议,但多数人认为其功不可没,张仲景之学借王氏之编修整理才得以保存下来。另着有《论病》六卷,未见传世。

  王叔和幼年时代是在缺衣少食的贫寒中度过的。严酷的生活现实,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谦虚沉静的性格。他特别喜爱医学,读了不少古代医学典籍,并渐渐学会了诊脉治病的医术。

  他在开始行医的时候,因为家境贫穷,衣衫破旧,人们瞧不起他。他只好背着药箱四处流浪,常常食宿无着。

  由于他对脉学很有些研究,慢慢也治好了许多疑难病人,请他看病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他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逐渐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成长与经历】

  王叔和幼年时代是在缺衣少食的贫寒中度过的。严酷的生活现实,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谦虚沉静的性格。

  他特别喜爱医学,读了不少古代医学典籍,并渐渐学会了诊脉治病的医术。

  他在开始行医的时候,因为家境贫穷,衣衫破旧,人们瞧不起他。他只好背着药箱四处流浪,常常食宿无着。

  由于他对脉学很有些研究,慢慢也治好了许多疑难病人,请他看病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他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逐渐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王叔和32岁那年他被选为魏国少府的太医令。魏国少府中藏有大量历代着名医典和医书,存有许多历代的经验良方。

  王叔和利用当太医令这个有利条件,阅读了大量的药学着作,为他攀登医学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王叔和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在吸收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着名医学家的脉诊理论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终于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着《脉经》,计十万多字,十卷,九十八篇。

  《脉经》总结发展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脉象廿四种,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

  【王叔和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贡献有两项】

  王叔和是魏晋之际的着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

  第一、是整理编辑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并重新编次成书。
  第二、是撰写中国医学文献中第一部专门讲求脉法的着作《脉经》。

  《脉经》全书共十卷。

  卷一论三部九候,寸口脉及二十四脉。
  卷二、三以脉合脏腑经络,举其阴阳之虚实,形证之异同作为治疗依据。
  卷四诀四时、百病死生之分,并论脉法。
  卷五述仲景、扁鹊脉法。
  卷六列述诸经病证。
  卷七-九讨论脉证治疗,其中卷七以伤寒、热病为主。
  卷八为杂病。
  卷九为妇产科、小儿病证。
  卷十论奇经八脉及右侧上下肢诸脉。

  原有「手检图三十一部」,今已亡佚。

  【《脉经》最大贡献有二】

  其一:首次将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四种,并对每种脉象均作了具体描述。

  其二:将晋以前的诊脉方法、脉象所反映的病理变化以及脉诊的临床意义等许多重要文献资料均收集保存下来。

  《脉经》经宋.林亿等校订后,卷数未变,而篇次和内容均有所更动。

  此书刻本颇多,现有几十种刊本。

  详细论述二十四脉,并立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之名目。由于易于讲习,流传甚广,影响较大。

  并由此而派生出不少的脉学着作。如本书后经明•熊宗立加注,改名《勿听子俗解脉诀》,张世贤在本书基础上撰成《图注脉诀》(又名《图注脉诀辨真》);还有不少医家对此《脉诀》做过订正,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为元•戴起宗的《脉诀刊误》(又名《脉诀刊误集解》)。

  清•李延昰的《脉诀汇辨》等。但书中的观点,对脉义的理解以及文字的鄙浅等方面,后世颇有微词。
  明•吕复在《群经古方论》中批评高氏「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又《文献通考》认为,本书不见于隋、唐《经籍志》,恐为宋熙宁以前人所托。现存明、清刻本、抄本。

  【学术内容】

  《脉经》描述和区分了各种脉象。书中把脉象分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二十四种,这基本上包括了人体寸口动脉所反映的各种症象,初步肯定了「寸口诊法」的定位诊断。

  王叔和还进一步引伸区分和掌握各种脉象是切脉的关键,而正确的诊断又是治疗的基础。为此,王叔和在《脉经》中把脉、症、治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纠正了过去把脉学脱离医疗实践,孤立地以脉断症,或者将脉学神秘化等倾向。从此,脉学便成为诊断疾病的内在变化的科学依据。

  特别应值得后人重视的是《脉经》出现于玄学氾滥的魏晋时代,就显得格外可贵了。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运用《脉经》,王叔和还编写了《脉诀》、《脉赋》、《脉诀机要》及《小儿脉诀》等书。王叔和不仅善于从实践中总结医疗的经验,并上升为理论,而且还特别强调对疾病的预防。

  《御览》载:「王叔和尝谓人曰:『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当时虽无灾患,积久为人作疾』。寻常所食,每令得所,多食令人彭亨短气,或至暴疾。至夏、秋分,少食肥腻饼臛之属,此物与酒食瓜果之类相仿。必时不必即病,入秋变节,阳消阳息,寒气总至,多至暴卒」。

  【一生评价】

  后世对王叔和评价褒贬不一,贬之者责其窜乱仲景原义。

  如喻嘉言攻击曰:「仲景之道,人但知得叔和而明,孰知其因叔和而坠」!褒之者则认为王叔和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尤其当该书处于存亡危急之际,王叔和使之保存并得以传世,其贡献之大不可泯灭。

  正像金代成无己称:「仲景《伤寒论》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

  宋•林亿曾曰:「仲景之书及今八百余年,不坠于地者,皆其力也」。
  清•徐大椿亦称:「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的确,王叔和在整理中医古文献时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是值得我们称赞的。若没有王叔和的整理,我们今天也许就很难知道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成就。他这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功绩,是值得我们铭记的。

  王叔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还体现在他对前人文献的引用上。如《脉经》中就引用了大量古文献,他在引用文献时,或以标题形式列出,或以文后加注的形式注明文献出处,便于读者根据所引文献的出处,找出原始文献,他这种严肃而忠实的态度也是他的伟大之处,值得后世效法。

  在其故乡山东省邹城市今建有叔和中医院,家乡的后人以这种方式怀念这位元杰出的医学家。

  【后世影响】

  王叔和着成的《脉经》,是继《难经》之后的一部脉学专着。诊脉是中医学的独特诊断方法,脉象也在诊断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此书中,王叔和对脉学的描述和阐释深刻而细致,可见他脉学的造诣之深。他将脉象分为廿四种,其中对于每种脉在医生指下的特点,代表病证等等,都描述得十分贴切,语言生动准确,非常实用。

  并与「平脉」(正常人的脉象)做了比较和区别。

  古时诊脉是诊三部九候的,就是人迎(气管双侧的颈动脉)、寸口(手臂外挠侧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部,每部三候脉共九候,诊疗时过程繁琐,患者还要解衣脱袜,不太方便。

  王叔和将诊脉法归纳整理,又大胆创新,将这种方法改作了「独取寸口」的寸口脉诊断法,只须察看双侧的寸口脉,便可以准确地知晓人身的整体状况。

  这一重大的改革,从表面上看是将诊法简单化了,但实际上,这是在对于医理深刻地推衍之后才有可能做到的一种创新,丰厚的医学知识和大量的临证经验才是革新的根本,而且此法至今仍在沿用,几千年来屡试不爽,实实在在的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一重大成功是大胆识与大学问的结晶。

  另外,他还强调诊脉时要注重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型、性格等不同因素,不可一成不变,不能脱离实际情况。

  他在《脉经》序言中提到,诊脉是很难掌握的,「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也就是将背会的脉学知识灵活准确地应用到实践中,是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的。这句话也成了千百代医家教授和学习脉学时的「警世」之言,对于业医者来说,几乎不可不知。

  在脉诊的艰苦学习中,习医者也能充分体会重在临床实践,不可纸上谈兵的重要性。

  王叔和整理千古奇书《伤寒论》,着述传世佳作《脉经》,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是重大的成就。这位太医令,也堪称难得的人才,为学医者作出了榜样。

  在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先要遵古、博古、习古之书以继承前学,才能知新、用新、创新理论以发扬医理,这才是学习中医学,宏扬中医事业的正道。

  【确立脉学「寸口脉法」】

  脉诊是中医诊断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诊断上的作用十分突出,是中医学的伟大成就之一。晋代王叔和对脉诊法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的总结,撰成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着《脉经》。

  《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八篇,十万余字。分述脉形、诊脉方法、脉象与脏腑关系、脉象阴阳的分辨,及妇人、小儿脉的辨识等,其主要成就如下。

  【一、确立了「寸口脉法」】

  在《脉经》「独取寸口」思想影响下,规定了诊脉部位在寸口(即手腕处),并将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进而提出左、右手寸、关、尺与内脏相关的理论:

  寸 关 尺
  左 心 肝 肾
  右 肺 脾 命门

  这样就把脉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之成为一个有理论的系统,成为后世中医诊脉的规范。

  【二、确定了脉象名称及指下标准】

  《脉经》首次将各种脉象归纳为24种,即:

  浮 芤 洪 滑 数 促 弦 紧 沉 伏 革 实 微 涩 细 软 弱 虚 散 缓 迟 结 代 动。同时还具体描述了脉象的指下感觉,如: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伏脉——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
  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

  这样一来,就使脉名和脉象特点达到了统一和标准化,非常有利于临床掌握其要领。

  【三、阐述了不同脉象的临床意义】

  王叔和对脉象主病作了大量专门的论述,其中有许多可贵的认识。他提出了脉象主病的原则是「迟则为寒,涩则少血,缓则为虚,洪则为热」等。

  此外,「代脉」主 病重,中风患者多见「紧脉」等认识,与今天临床心力衰竭、脑动脉硬化等患者所表现的脉像是一致的。脉与证由此统一起来。

  王叔和,名熙,高平(今山东邹县,一说济宁或山西高平)人,汉末至西晋年间名医。王叔和曾做过曹操的专职侍医,后来又当过王府侍医、皇室侍医,最后还升到太医令。

  唐・甘伯宗《名医传》称王叔和性格沉静,博通医经方书,精研脉学及诊治疾病的技术,深刻懂得修身养生的道理。

  王叔和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贡献有两项:

  第一是整理编辑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第二是撰写中国医学文献中第一部专门讲求脉法的着作《脉经》。

  【编整《伤寒》,有功千古】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巨着,由于当时的书都是写在书简上,加上连年战争,该书在成书不久后即毁于战火。

  王叔和做太医令时,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四处收集整理《伤寒杂病论》的书籍原稿,最后终于把原书的大部分书稿(仍有部分残缺不全)都收集完整,并着手进行编辑整理。

  在修复原书的过程中,王叔和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名为《金匮玉函经》。对此,后代医家对其褒贬不一。

  褒之者如宋・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校正《金匮玉函经》疏曰:「《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细考前后,乃王叔和撰次之书。……仲景之书,及今八百余年,不坠于地者,皆其力也」。

  金・成无己《註解伤寒论・序》曰:

  「晋太医令王叔和,以仲景之书撰次成叙,得为完秩。昔人以仲景方一部为众方之祖,盖能继述先圣之所作,迄今千有余年不坠于地者,又得王氏阐明之力也」。

  贬之者责其窜乱仲景原义,使后人无法得窥其原貌,如清・喻嘉言《尚论篇》曰:「仲景之道,人但知得叔和而明,孰知其因叔和而坠」!

  虽然各家对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一书有不同的见解,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危急存亡之际仍然能够保存下来,使后人能一窥仲景之学,延续中国传统医学的命脉,王叔和可谓功莫大矣。

二○一五年六月九日黄家骋识于经世书苑

《脉经》序  西晋.王叔和

  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况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者乎﹗

  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証,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故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间。而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遂令末学,昧于原本,斥兹偏见,各逞己能。致微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良有以也。

  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决,合为十卷。百病根原,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証候,靡不该备。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诚能留心研穷,究其微赜,则可以比踪古贤,代无夭横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脉经》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的语言风格相当独特,不是那种直白的现代汉语,而是充满了古文的韵味,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股子庄重和深沉。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理解那些拗口的词汇和句子,但当真正领悟其中含义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各种脉象的描述,每一个脉象都被赋予了极其生动的形象,就好像我能亲眼看到、亲手触摸到它们一样。书中提到的“弦脉如弓,弦应张”,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拉满弓弦的那种紧绷感,想必身体里也存在着类似的状态。还有“滑脉如珠,滑可去痰”,这个比喻更是形象,仿佛看到一颗颗圆润的珍珠在指尖滚动,轻松地带走了阻碍。虽然我并非医者,无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但仅仅是通过阅读,就已经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身体和健康的认知边界。我常常在阅读时,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所描绘的这些细微之处,是否就是古人观察到的生命最本质的律动?这种思考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哲学的意味,也让我更加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

评分

坦白说,《脉经》这本书的阅读难度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是相当大的。它所使用的语言和概念,都与我日常的认知习惯大相径庭。然而,正是这种挑战,反而激起了我更强烈的求知欲。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去理解那些我从未接触过的医学术语。但当我最终能够理解书中关于脉象细微差别的描述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是无与伦比。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脉数”和“脉迟”的区分印象深刻,一个听起来就像是急促的鼓点,另一个则像是缓慢而稳定的钟摆,这种节奏上的差异,竟然能反映出如此不同的身体状况,实在是令人惊叹。我并没有奢望能够完全掌握书中的知识,但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攀登一座高山,虽然过程艰辛,但每一步前进,都能看到更广阔的风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的严谨和科学性,也让我对古人的观察能力和智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脉经》这本书,我可以说是一点点地在啃读。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古老,很多词汇都需要查字典才能理解,所以阅读起来确实比较费力。但是,每当读懂一句,或者理解到一个关于脉象的精妙描述时,那种喜悦感是无法比拟的。书中关于“洪脉”的描述,“洪脉如波涛,洪主热”,我脑海中立刻就浮现出奔腾的海浪,汹涌澎湃,这不正是一种体内热气过盛的写照吗?我又会想到“微脉”,它就好像是风中摇曳的柳絮,轻飘飘的,不易察觉,这又暗示着身体的虚弱。这种通过形象来理解抽象概念的方式,是我非常喜欢的。我常常会把书中的描述与我自己的身体感受进行对照,虽然可能不准确,但这种互动式的阅读,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更深的记忆和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书籍,更像是一本关于生命哲学的启示录,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身体,去感受生命的脉动。

评分

《脉经》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谜语书。它没有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描述和类比,让你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我常常在阅读一个章节后,会陷入沉思,试图去理解作者是如何将那些抽象的医学概念,转化成如此具象的描绘。例如,书中对“涩脉”的形容,我读来就感觉像是触碰到了一片粗糙的砂纸,每一次跳动都带着一种阻滞感,仿佛有什么东西被卡住了,前进不畅。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对古人的智慧感到由衷的赞叹。我也会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重新解读这些脉象,有时候会觉得,书中的脉象不仅仅是对身体状况的描述,更像是一种对生命能量流动的隐喻。当我读到“结脉如 G E 刀,结之止”,那种感觉就像是心脏的搏动突然被生硬地打断,然后又艰难地恢复,这难道不就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吗?虽然我无法诊断,但这种阅读过程,让我对身体的微妙变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也让我更加珍惜健康。

评分

这本《脉经》真的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对中医的了解原本就浅薄,但翻开它,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书中的文字虽然古朴,但一旦沉浸进去,便能感受到一种深邃的智慧。我特别喜欢它在阐述脉象变化时所使用的比喻,有时候像潮汐的涨落,有时候又像风的轻拂,甚至还有如珠玉滚落的细微之处。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理解。我常常会尝试着将书中的理论与生活中的一些小病小痛联系起来,虽然不能真正诊断,但那种尝试本身就充满了乐趣。例如,书中提到“浮脉主表,沉脉主里”,我就会想象一下,当身体感受到寒意时,脉象是不是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叶子,轻盈而易动?而当身体内部出现一些隐秘的问题时,脉象又会像沉入水底的石头,沉静而难以察觉。这种联想让我对身体的感受更加敏锐,也对中医的神奇之处有了更深的敬畏。我并没有将书中的内容完全掌握,但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智者对话,他用一种古老而充满诗意的方式,引导我窥探生命的奥秘。这种阅读体验是如此独特,让我沉醉其中,乐此不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