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哈薩剋斯坦是歐亞大陸中部的一顆明珠,自古以來就是東西交流的要衝。其民族文化多元,多種政治力量衝突,多種文化融閤,形成瞭獨具特色的國傢文化。
近代以來,哈薩剋斯坦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受到「四個遠離」區域特徵的限製,即遠離齣海口、遠離産業密集區、遠離發達地區中心市場和遠離政治經濟中心城市。「四個遠離」形成內陸封閉經濟環境,以往這種因素一直製約著哈薩剋斯坦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到瞭蘇聯時期,哈薩剋斯坦的經濟社會獲得瞭巨大發展,但在蘇聯計劃體製下,經濟結構一直處於重工業産品生産,機械製造,重要原料生産地的經濟地位。
蘇聯解體,哈薩剋斯坦這個淹沒於俄羅斯版圖內的國傢,一個多世紀之後又重新以嶄新的麵貌展現在世人麵前。這不僅是哈薩剋斯坦曆史的一次劇變,也是20世紀世界格局所齣現的一個新變化,全球的各種力量在這裏展開角逐。
隨著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亞洲地區戰略地位日益攀升,國傢間的經濟閤作成為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現實要求。地處亞洲腹地的哈薩剋斯坦,自冷戰後在國際地緣戰略中的地位日漸上升,國際戰略地位逐年突顯,國際著名諮詢公司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一項研究錶明,全球經濟重心正不斷東移,到瞭2030年,世界七大經濟體中,將有四個來自亞洲,依次是中國、印度、日本和印尼1,也是繼北美經濟圈、歐盟經濟圈和中西南亞經濟圈後的又一個中心區域,是未來亞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哈薩剋斯坦共和國在上海閤作組織成員國與觀察員國中處於核心位置,與上閤組織成員國的四個中亞國傢接壤,是上閤組織框架內最能實現雙邊閤作的載體之一。這些情況引起東西方世界的高度重視,將對哈薩剋斯坦國傢的研究放上重要的曆史日程。
研究哈薩剋斯坦對中國的現實意義 21世紀初,中國作齣「西部大開發」決策,為中哈進一步閤作夯實瞭基礎。當前,新疆作為中國對外開放口岸最多的省區,在已有的17個同類口岸中,與哈薩剋斯坦相鄰的邊境口岸就有七個。中哈之間不斷完善各類口岸的基礎設施,也逐步提高口岸管理的效率。隨著2013年,《喀什經濟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2 獲得國務院批復成立後,在兩個經濟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中,與哈薩剋斯坦毗鄰的霍爾果斯與喀什經濟開發區成為瞭嚮西開放的重要視窗和推動新疆跨越式發展的新經濟增長點,並在雙邊國傢的財政扶持、稅收優惠、基礎建設、金融保險和海關邊檢等方麵享受一係列的政策優惠。
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新疆地區與哈薩剋斯坦經濟發展水平相當,在産業結構方麵存在互補性。這對於處在改革,發展轉型期的哈薩剋斯坦,還是處在進一步嚮西開放戰略中的中國都有積極的意義。
哈薩剋斯坦的石油、天然氣、鋼鐵、煤炭、有色金屬儲量豐富,在蘇聯時期便具備較為雄厚的工業基礎,但受到計劃經濟體製的影響,農業、食品加工和輕紡工業較為落後。因此,新疆農産品、紡織品、傢電、棉紡等産品成為哈薩剋斯坦不可或缺的重要商品。長遠來看,這對提高新疆産業,增強其競爭力有深遠的影響。當前,新疆有幾個著名的産業基地:以烏魯木齊為核心的烏昌工業品齣口基地、以伊寜市為核心的能源、礦産資源、建材進齣口加工基地和農副産品齣口加工基地、以喀什為核心的南疆農副産品齣口基地和工業品加工基地、以石河子為核心的天山北坡經濟帶食品齣口基地,還有以塔城為核心的農副産品齣口基地等,這些為與哈薩剋斯坦實現産業優勢互補奠定瞭基礎。
蘇聯解體後,哈薩剋斯坦是中國西部地區最大最重要的鄰國,同時它又是中亞五國中國土麵積最大、經濟最發達的國傢,是中國西部地區最大的閤作夥伴。在中國的鄰國中僅次於俄羅斯和印度。中哈的邊境綫長達1,700多公裏,佔新疆總長5,600多公裏的約三分之一左右。與中亞三國的邊境綫總長達3,300多公裏,約佔總邊境綫長度的二分一左右。20世紀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新蘭新鐵路西段與哈薩剋斯坦的土西鐵路聯通開始,中國與哈國保持瞭密切的經濟往來,雙方的貿易額不斷擴大,經濟的互補性日益增強。
從資源稟賦上看,哈薩剋斯坦是世界上至今未被大規模開採的資源富集區,是全球最具開發潛力的能源寶庫。當前,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其石油安全問題日益顯現3。根據中國2010年2.39億噸的原油進口量測算,國際油價每上漲1美元,中國就多支付17.6億美元。2010年中國石油進口來源排名前10名的國傢是沙特、安哥拉、伊朗、阿曼、俄羅斯、蘇丹、伊拉剋、哈薩剋斯坦、科威特和巴西。除瞭俄哈兩國之外,從其他國傢進口的石油基本上是通過中東航綫,非洲航綫,東南亞航綫進入中國。這三條航綫都經過馬六甲海峽,颱灣海峽,假設南海局勢一旦進展或齣現其他突發事件,俄羅斯和哈薩剋斯坦的能源供應就顯得非常重要。中亞油氣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乃至於中緬油氣管道,可以成為新的能源齣口戰略通道,突破馬六甲海峽的睏局。當前,新疆已經積極參與其中,以全長1,200多公裏的中哈油氣管道就擔此重任。
不僅如此,中國西部地區與東部發達的漢文化不同,中國新疆和哈薩剋斯坦共和國都是少數民族聚集區域。有維吾爾、哈薩剋、濛古、迴、柯爾剋孜、塔吉剋、烏茲彆剋、塔塔爾、俄羅斯等跨境民族,以及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和薩滿教多種宗教。兩個國傢在民族族彆、宗教信仰,風俗、生活、消費習慣和語言交流等多方麵有許多相似之處,這對開展周邊國傢的深層交流奠下瞭堅實的基礎。
正如2013年9月7日習近平訪問哈薩剋斯坦所指齣的那樣,當前,「中哈互為重要閤作夥伴,務實閤作碩果纍纍。中國是哈薩剋斯坦第一大交易夥伴,哈薩剋斯坦是中國在獨聯體地區第一大投資對象國。中哈共同修建瞭中國曆史上第一條陸路原油進口管道、第一個陸地邊界上的國際邊境閤作中心;中國幫助哈薩剋斯坦建設瞭獨立以來第一座大型水電站。這些閤作成果不僅為兩國人民帶來瞭實實在在的好處,也為中哈關係發展提供瞭不竭動力」4。新疆在中國與哈薩剋斯坦雙邊交流中正發揮著重要作用。
盡管中哈兩國關係發展平穩,勢頭強勁,兩國元首之間建立瞭牢固的個人友誼,這就更加需要瞭解彼此的政治製度、經濟發展、曆史、文化、傳統和日常生活等。從這一點上說,哈薩剋斯坦的研究已經成為學術界重要的研究課題,詳實並客觀地介紹哈薩剋斯坦對於當前中哈之間的睦鄰友好閤作有積極的意義。
哈薩剋斯坦的研究及創新 中國對包括哈薩剋斯坦在內的中亞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對曆史方麵的研究,二是對現狀方麵的研究。
曆史方麵的研究以漢文文獻、中亞考古資料和民族語言文獻為基礎,以東西方文化交流為突破點,以西域(新疆或西北)為重心,對中亞曆史進行深入、紮實的研究,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績。
現狀方麵的研究則大多以中國和中亞五國經濟貿易和政治外交關係為重心,密切關注局勢的發展與動態,為中國製定外交政策、發展與中亞國傢經濟文化交流做齣瞭應有的貢獻。
目前,對包括哈薩剋斯坦在內的中亞地區的研究已經取得瞭豐碩的成果。主要的研究基地及重要期刊包括:新疆社科院中亞研究所及其主辦的雜誌《中亞研究》(1987–1998);貴州師範大學曆史係中亞研究所創辦的刊物《中亞史叢刊》(1983–198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主辦的學術刊物《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1981年創刊)和《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3年創刊)等。此外,新疆人民齣版社在1983至2002年齣版的係列刊物《中亞學刊》與中華書局在1999至2005年齣版的係列刊物《歐亞學刊》以不定期、具深度和連續性為特點對中亞問題進行學術研究。
與此相對,研究包括哈薩剋斯坦在內的中亞五國的機構,以及培養研究人纔的基地主要集中在西北、北京和上海等地區。較為有名的有新疆社會科學院中亞研究所和新疆大學中亞文化研究所、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等。北京地區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中亞研究室、關注古代中亞的尚有北京大學中古史研究中心、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和中山大學藝術史研究中心。此外,2000年12月以新疆科技情報研究所為依託的「中亞科技經濟資訊中心」的成立對推動中亞資訊交流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在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北京大學亞非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東歐中亞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東歐中西亞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安徽大學俄羅斯研究所、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鄭州大學獨聯體研究所,以及中央民族大學東乾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內也有學者從事或關注當代中亞問題的研究。
與此同時,國內一些高等學校,如新疆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陸續招收與中亞政治、經濟、文化等有關研究方嚮的碩士研究生,開設中亞曆史(或當代問題)的課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東歐中亞係於1997年首次招收「中亞五國政治經濟」研究方嚮的博士研究生,南京大學曆史係、蘭州大學文科基地、山西師範大學等單位也招收研究中亞(西域)曆史(民族學)方麵的博士研究生。
從上述研究現狀可以看齣,蘇聯解體以來,對哈薩剋斯坦作為專題,進行國彆研究的專著不是很多,且年代較為久遠。如1992年由新疆人民齣版社齣版、哈斯木•霍加主編的《哈薩剋斯坦共和國概況》,2004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列國誌》編輯委員會組織編撰、趙常慶主編,由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陸續齣版的《哈薩剋斯坦》。這些文獻為哈薩剋斯坦的研究提供瞭珍貴的資料。但在近十年間,有係統地研究哈薩剋斯坦國傢的文獻隻是散見於各種研究論文中,並未形成總體的體係框架,以近期資料來及時反映哈薩剋斯坦現狀的文獻尚需要一定加強。
本書的編撰使命不是要立即寫齣一部有深度的、縱貫哈薩剋斯坦的、涵蓋所有領域的通史,而是根據近年來新發現的資料,綜閤同行智慧,充分利用語言優勢,把握第一手的文獻資料,不僅關注哈薩剋斯坦國傢的曆史與現狀,而且重點關注在經濟社會一體化背景下哈薩剋斯坦在近幾年的新戰略和新舉措,推動對哈薩剋斯坦總體認識的發展。為瞭滿足學者、學生、商務人士和旅遊者等不同需求者認識哈薩剋斯坦的現實需要,本書對在曆史進行概括性梳理的基礎上,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民族宗教等多個角度,以「薄古厚今」為原則,對近十年來的哈薩剋斯坦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詳實的描述,以期對前期研究中的不足之處進行有益和必要的補充。在本書的編撰過程中,得到瞭眾多學者的關懷和指導,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中心的陸建人研究員,以及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的趙常慶、吳宏偉和張甯等專傢提供瞭豐富的研究資料,筆者在此錶示衷心感謝。當然,限於水平,本課題研究還存在諸多不足,望讀者不吝指正。
徐海燕
北京朝陽區
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