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论:现代与近代的交会

人权论:现代与近代的交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权
  • 法理学
  • 政治哲学
  • 现代思想
  • 近代思想
  • 历史
  • 社会科学
  • 伦理学
  • 自由主义
  • 西方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前我国宪法学处于两难局面,在人权的理论研究及实践上,不仅要承受现代人权的冲击,更须追加近代人权的体验。本书秉持此一认知,以立足近代人权、追寻现代人权为原则,迎向高难度的挑战。

  本书计分十一章,前四章属于总论性质,主要探讨人权保障扩大与强化的趋势,发掘当中蕴含的问题及潜藏的危机,并举出宪法学面临的重大课题。后七章为各论,考察对象涵盖平等原则、一般行为自由、人身自由、表现自由(含集会游行自由、结社自由)、职业自由及环境权等。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准备的图书简介,主题围绕着人权思想在现代与近代的交汇点,但内容完全独立于您提到的那本特定书籍。 --- 书名: 世纪的审判:从启蒙曙光到数字时代的权利边界 作者: [此处可留空或填入虚构作者名,例如:亚历山大·科尔宾] 图书简介 在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中,对“人权”的探寻与实践始终是一条充满张力与矛盾的脉络。本书并非对既有权威经典的梳理,而是深入剖析了自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初现,直至信息技术重塑社会结构的当下,权利理念如何经历其最剧烈的形变与重塑。我们试图超越对抽象概念的罗列,直抵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秩序的关键历史时刻、关键思想冲突与新兴的伦理困境。 第一部分:理性的诞生与旧秩序的崩塌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十八世纪,一个思想的熔炉。我们不再简单回顾《人权宣言》的文本光辉,而是将其置于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农奴制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对立、自然法理论与国家主权的初次交锋,以及“普世性”主张内部固有的排他性——女性、奴隶以及非欧洲人民的“权利缺失”如何成为构建早期人权叙事的重要“阴影”。 我们将细致考察洛克、卢梭等人的理论如何被激进的革命实践所挪用,以及这种挪用如何导致了权利的“单向投射”——即,一套为特定群体构建的自由,如何被强行推广至所有不具备相应“理性主体”资格的群体。重点在于分析,当权利从神授的概念退居到社会契约的产物时,它所承载的道德重量和实践风险是如何被重新定价的。 第二部分:工业洪流中的阶级与集体权利的兴起 十九世纪是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结构彻底打碎的时代。人权的话语权不再仅仅由哲学家和律师垄断,而是被工厂中的工人和被殖民地的反抗者所挑战。本书将探讨,在资本的铁蹄下,个体不受侵犯的“消极自由”显得何其脆弱。 我们深入分析了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家和工会运动如何通过对“生存权”和“劳动尊严”的强调,试图将人权范畴从纯粹的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集体权利的概念,作为对“原子化个体”的抗衡而出现,首次对“自由”的纯粹性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没有面包的自由,是否依然是真正的自由?这一部分的论述将侧重于理解,集体诉求如何在国家机器的压制下,逐渐演化为一种新的、具有强大动员力的权利话语。 第三部分:两次世界大战的伦理断裂与普遍化的尝试 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仅是地缘政治的灾难,更是对人类理性与既有人权框架的终极考验。本书着重分析了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如何利用早期人权理论中的“文化差异”论据,构建出反人类的实践。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揭示了即便是最精妙的法学体系,在面对意识形态的狂热时也会瞬间崩塌。 战后,国际人权体系的建立(如《世界人权宣言》)被视为对这一历史深渊的回应。我们对这一历史时刻的分析,不是简单地赞美其进步性,而是审视其内部的妥协与张力: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与东方集体主义观念的艰难整合,以及发展中国家对“经济权利优先”诉求的持续拉锯。本书将特别关注,国际条约如何试图在主权国家利益与个体保护之间架设一道法律的桥梁,以及这条桥梁在冷战格局下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第四部分:全球化、技术异化与新权利的萌芽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权叙事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全球化加速了资本和信息流动,但同时也加剧了不平等,催生了“跨国公司责任”这一长期被忽视的领域。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技术革命带来的全新挑战。 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大规模监控能力的普及,正在从根本上挑战“隐私权”和“身体自主权”的传统定义。我们探讨了数据所有权、算法偏见以及“数字排斥”如何成为新的不公正形式。人权不再仅仅关乎国家是否逮捕你,而是关乎科技巨头如何通过算法重塑你的认知和机会。 此外,气候正义和生态权利的议题被提升到核心地位。本书认为,如果不对地球的承载能力负责,那么任何关于人类权利的讨论都将沦为空谈。对未来世代权利的考量,要求我们将时间维度纳入到权利的界定之中,这标志着人权思想从“此时此地”的政治斗争向“永恒的责任”的深刻转向。 结论:未竟的对话 《世纪的审判》旨在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去理解人权并非一个被发现的永恒真理,而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在不同时代、不同权力结构下不断被协商、被战斗、被重新定义的实践过程。它要求我们不仅要质问国家,更要审视自身的偏见、资本的逻辑以及技术的盲目崇拜。最终,我们希望揭示,真正的权利保障,源于对历史错误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复杂性的谦卑预见。本书是一份对我们共同人道主义遗产的严肃检验,而非简单的颂歌。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许志雄


  现 职
  国立嘉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兼任教授

  学 历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系学士、硕士、博士课程
  日本东京大学法政研究所研究

  经 历
  行政院政务委员
  蒙藏委员会委员长
  淡江大学公共行政学系教授、系主任
  兴国管理学院讲座教授
  台湾法学会理事长

图书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当代人权的发展趋势与课题

 壹、前 言/1
 贰、人权普世价值的体认/3
 参、人权保障的扩大/6
 肆、国家「基本权保护义务论」的兴起/12
 伍、司法保障的强化/17
 陆、国际保障的重视/22
 柒、结 语/27
第二章 人权与保护
 壹、前 言/29
 贰、人权与保护的相生相克/31
 参、「安全网」下的隐忧/42
 肆、人权扩张论的省思/51
 伍、结 语/65
第三章 权利与制度
 壹、前 言/68
 贰、制度保障论的困惑/71
 参、大法官的「制度保障」解释/89
 肆、权利与制度关系的再思考/99
 伍、结 语/110
第四章 人权的私人间效力论
──以司法院释字第728号解释为契机
 壹、前 言/114
 贰、释字第728号解释与私人间效力论/116
 参、传统学说的检讨/123
 肆、私人间效力论的新发展/134
 伍、间接效力说再论/145
第五章 一般行为自由的探讨
──从司法院释字第689号解释谈起
 壹、前 言/156
 贰、概括性权利保障条款与一般行为自由/160
 参、一般行为自由的保障与审查/181
 肆、人权或「宪法上的权利」?/193
 伍、结 语/204
第六章 表现自由之界限与违宪审查基准
──司法院释字第105号解释评析
 壹、前 言/208
 贰、释字第105号解释之问题探索/210
 参、人权之界限/213
 肆、表现自由之违宪审查基准/226
 伍、结 语/241
第七章 集会游行规制立法的违宪审查基准
──司法院释字第445号解释评析
 壹、前 言/244
 贰、集会游行自由的定位与双重基准理论/245
 参、违宪审查基准──字面判断的方法/257
 肆、违宪审查基准──事实判断的方法/271
 伍、结 语/283
第八章 结社自由与人民团体之命名权
──司法院释字第479号解释评析
 壹、背景事实/285
 贰、解释要旨/287
 参、评 析/288
第九章 结社自由与违宪审查
──司法院释字第644号解释评析
 壹、前 言/299
 贰、结社自由的保障与界限/302
 参、宪法判断的方法/315
 肆、违宪审查基准/322
 伍、结 语/331
第十章 职业规制与保留的违宪审查
──司法院释字第649号解释评析
 壹、前 言/334
 贰、工作权的性质与意涵/335
 参、职业自由的保障与规制/352
 肆、优惠性差别待遇与平等/387
 伍、立法事实论/408
 陆、结 论/421
第十一章 环境权
 壹、前 言/424
 贰、环境破坏与环境权/427
 参、环境权之宪法根据/435
 肆、环境权之法理与问题/440
 伍、环境权之法律性格与机能/447
附 录
 一、「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保障」与谈意见/453
 二、苏建和等三名死刑犯刑事案件宪法观点评鑑意见/461
 三、日本第一个违宪判决──杀直系尊亲属罪违反平等原则/469
索 引/475

图书序言

序言

  正义是世人共同的理念,但何谓正义?却言人人殊,难有定论。同样,冷战结束后,人权已成公认的普世价值,但何谓人权?人权的射程多远?如何落实人权保障?此类议题一向争论不休,近年来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随着时空环境的变迁,在近代与现代思维的交会中,人权问题更加复杂、微妙。

  战后台湾人民长期受威权统治,无法享有人权的保障。直到20世纪末叶终于出现转机,经由宪政改革与民主转型的启动,台湾人民开始领略到主权者的地位,而人权保障也日益受到重视。问题是,国内受到「宁静革命」的侷限,加上欠缺「近代」的洗礼,难免出现人权根基不稳的现象。职是之故,当前我国宪法学处于两难局面,在人权的理论研究及实践上,不仅要承受现代人权的冲击,更须追加近代人权的体验。这是高难度的挑战,却也是人权论无可规避的任务。三十多年来,我对于人权领域的探讨,无论成果如何,始终秉持此一认知,并以立足近代人权、追寻现代人权为原则。本书的出版,或许可以印证。

  人权研究可从各种不同角度切入,而设有违宪审查制度的国家,其违宪审查机关(无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日本最高法院、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或法国宪法院)的判决,毋庸置疑的,都是最珍贵的素材。本书内容大部分与司法院大法官解释有关,亦显示我国违宪审查机关在人权议题上的重要性。既然对象是大法官解释,则必然涉及宪法诉讼的理论、技术、程序及违宪审查基准等事项。惟技术面与程序面固然重要,于论述与取舍时,仍须立基于人权原理面与价值面的关照,庶几不至于舍本逐末,因为毕竟后者是关键所在。此一倾向明显反映在论文内容的呈现上,堪称本书一大特色。

  本书收录论文十一篇、其中翻译一篇,除第四章「人权的私人间效力论」系新作外,其余皆曾发表于期刊、学报或专书。另有短文三篇,分属与谈意见及评鑑意见等,列为附录。论文前四章属于总论性质,主要探讨人权保障扩大与强化的趋势,发掘当中蕴含的问题及潜藏的危机,并举出宪法学面临的重大课题。后七章为各论,考察对象涵盖平等原则、一般行为自由、人身自由、表现自由(含集会游行自由、结社自由)、职业自由及环境权等。各文写作发表的时间场合不同,文体难免有所出入,兹集结成册,尽量保持原貌,仅作最小幅度的调整。

  我的第一本论文集《宪法之基础理论》,深入剖析宪法的概念、个人尊严及权力分立等基本概念与原理。第二本论文集《宪法秩序之变动》,系因应宪政改革,对宪法变动的抽象理论加以探讨,并检视历次改革的利弊得失,寻求我国宪政秩序应有的走向。殷切期待,继此番以人权为主题的第三本论文集出炉后,计画中的第四本论文集《立宪主义与民主》,不久即可问世。

  最后,在网路发达、出版事业惨澹经营的时代,元照出版公司不计盈亏,仍然乐意出版这种「硬书」,令人感佩。从编辑到印行,元照出版公司同仁莫不发挥专业精神,尽心尽力付出,在此致上最深的谢意与敬意。

许志雄
2015年10月18日
识于蔚岚山庄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一种“学术味太重”的预期的。毕竟,人权论这类主题,很容易陷入空洞的理论争论。但读下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出乎意料的流畅,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案例和故事来阐释抽象的概念,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尤其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作者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权观念差异的分析,这对于身处多元文化环境的台湾读者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常常会面临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如何尊重彼此的差异,同时又维护普世人权,是一个需要智慧和耐心的课题。这本书并没有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但它提醒我们,人权并非一种单一的、僵化的模式,而是一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的动态概念。它鼓励我们去进行跨文化对话,去寻求共识,去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包容的世界。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但它所带来的启发与反思,却是深刻而持久的。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西方人权思想的解读,而是尝试将其与东亚的文化传统相结合,进行一种跨文化的对话。作者对于儒家思想与人权观念之间关系的探讨,让我耳目一新。在台湾,我们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集体主义、等级秩序和伦理道德。这些传统观念与西方个人主义、平等自由的人权观念之间,常常存在着冲突和张力。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儒家思想视为人权观念的阻碍,而是尝试从中寻找与人权观念相契合的元素,例如“仁”、“义”、“礼”等概念,都可以被解读为对人性的尊重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这种跨文化的视角,对于我们理解人权问题的复杂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人权并非一种西方舶来品,而是可以与不同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实践模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路径,鼓励我们去主动地探索和建构属于自己的、具有文化底蕴的人权理念。

评分

读完《人权论:现代与近代的交会》,我总觉得心里像被一块巨石轻轻挪动了一下。这本书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像一位耐心的智者,引领我们一步步梳理人权思想的脉络,从近代启蒙运动的激荡,到现代人权体系的建立,再到当今社会人权面临的挑战,它都以一种冷静而深刻的视角进行剖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近代思想家的观点堆砌起来,而是着重于展现这些思想之间微妙的关联与张力,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演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关系的探讨,这在台湾这样一个复杂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常常在追求普世价值的同时,也必须面对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持续的难题。这本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鼓励我们去主动地探索和建构属于自己的答案。它让我意识到,人权并非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被重新定义和实践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个人持续的投入和努力。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人权并非一个已经完成的历史进程,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斗争。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人权并非自然而然存在的,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来维护和拓展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例外状态”的分析,他指出,在战争、恐怖主义等特殊情况下,人权往往会被牺牲,甚至被完全否定。这在台湾这样一个长期处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时刻警惕那些以“安全”为名义,侵犯人权的行径,捍卫公民的自由和权利。这本书并非一本乐观的读物,它揭示了人权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境,但它也传递了一种希望,一种对未来的信念。它提醒我们,人权斗争是一场马拉松,需要我们每个人持续的投入和努力。它鼓励我们去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去发出自己的声音,去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美好的世界而奋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行动指南,它激励着我们去成为人权捍卫者,去为实现人权理想而努力。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相当精巧,作者巧妙地将近代与现代的人权思想交织在一起,并非线性发展,而是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态势。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福柯、哈贝马斯等现代思想家的解读,他并没有将这些思想家简单地视为人权理论的补充,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分析,揭示了他们思想的深层逻辑与潜在张力。在台湾,我们经常会听到关于“转型正义”的讨论,这本书对于近代人权思想的梳理,为我们理解转型正义的内涵与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提醒我们,人权并非仅仅是法律上的权利,更是一种道德上的责任,一种对历史的清算,一种对未来的承诺。作者对于“受害者”概念的探讨也让我深思,受害者并非仅仅是历史事件的承受者,更是人权斗争的主体,他们的声音应该被倾听,他们的权利应该被保障。这本书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和历史知识,但它所带来的思考与启迪,却是弥足珍贵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