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在一块充满未知和变化的土地上游历,是件很棒的事!
─保罗‧索鲁
他们眼中的保罗‧索鲁: ◆詹宏志:「保罗‧索鲁是一位想像力最奇诡的旅行作家。索鲁的风格是那种穿透世俗虚伪的锐利,毫不留情,也绝不随俗。如果你愿意冒着自己的自尊也受一点点伤害的风险,读到的确实是极其敏锐的观察及冷面笑匠式的幽默。」
◆吴继文:「他常常置身荒凉甚至荒谬,但他自有定见、自得其乐。他的眼界与幽默使得他的招牌嘲讽辛辣但不带酸腐味。今天的世界讯息如云而真相如烟,行者移动更快、选择益多却看得更少,没有保罗‧索鲁的手眼,我们真的不知道还要失去多少。」
◆邱一新:「他是个具有穿透能力的旅行作家──不媚俗、不矫揉,不随波逐流,但也毫不留情,读起来令人拍案叫绝、心有戚戚焉。」
◆韩良忆:「这家伙实在太会写了,他那支偶尔愤世嫉俗却也常有敏锐观察与清澈洞见的笔,使得我这个读者读上了瘾。」
中国人最大的特色是,无时无刻不在奔忙!即使在走过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以后,他们依旧走个不停。中国历史教给我们的重要事情之一就是:他们从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脚步……
保罗‧索鲁在一九八O年首次游历中国,他顺着长江一路南下,沿途走访了十几个城市。这年,眼见的中国是个有趣的年代,文革结束,求变的浪头窜起,境内正处于保守和改革两派间权力角逐如火如荼的社会氛围。人们穿着蓝装、脚登布鞋,骑着自行车穿过泥泞的街道;工人在照明不佳的工厂逐渐失去视力;服务生不但不拿小费,而且还高喊着「为人民服务!」。境内唯一明亮的色彩,是那些胆子较大的妇女和姑娘们发上别着的红丝带……
过了六年,保罗‧索鲁再度造访中国。这回,他心血来潮参加了旅行团,从伦敦搭火车穿越东西德、社会主义的波兰、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这些国家如今都已经变了天──然后由边境进入中国内地……一路到上海、北京、广州等人口稠密的大城,转抵西藏山野……这趟搭乘火车环游中国,他讶异于中国的改变之大与快速。原有的公社不是关闭便是展现新的风貌;稻田不见了,无田可种的农民开始涌现全国各地找工作。尤其,1986年末,中国许多较大的城市更爆发了学生示威风潮,上海还为此封城两天……
「能够在一块充满未知和变化的土地上游历,是件很棒的事!」
保罗‧索鲁透过他的心和眼,为我们勾勒出一个蜕变中的中国风貌,新奇却也有着荒谬的趣味。
名人推荐 ●「扣人心弦……旅行家保罗‧索鲁凭借真情、活力及无比决心,探索他想发掘的事物……他是个从不懈怠的旅人。」 ——华盛顿邮报
●「《骑乘铁公鸡:搭火车横越中国》是一位顶尖旅行作家与一个最佳旅行素材——中国向外国自由行观光客重新开放的火车之旅——结合而成的美妙结果,两者的碰撞产生细腻动人的火花……保罗‧索鲁带着他一贯的主体性,再次以高超技巧冶炼无数巧合与邂逅,展现每个他所到之处的动人底蕴。」 ——《巴尔的摩太阳报》(Baltimore Sun)
●「一本精采好书、紧扣人心的冒险故事,带领读者探索世界上最后一个谜样国家。」——《休士顿邮报》(Houston Post)
●「作者对于交流对话的巧妙掌握,充满细节、色彩与生命的细致描绘,无不使这本书丝丝入扣,栩栩如生……阅读保罗‧索鲁,彷彿经历一场奇异旅行,穿梭在一个出人意表、喜感十足、妙不可言,也充满官僚纠结的世界中。所有动人的旅行都应该像这样。」——《克里夫兰据实报》(Cleveland Plain Dealer)
●「这位旅行家用生花妙笔造就强烈的身临其境之感,读者彷彿亲自经历了一场旅行。」——《柯梦波丹》杂志(Cosmopolitan)
●「美不胜收……保罗‧索鲁在字里行间传达出世界彼端的喜乐与苦恼,使一切显得生动、亲切而真实。」——《西雅图邮讯报》(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
●「公允无私、洋溢同理心的绝妙之作。」——《哥伦布电讯报》(Columbus Dispatch)
●「很少作家能像保罗‧索鲁这样,以精湛的文笔,对在疆域辽阔而矛盾重重的当代中国所见那些转瞬即逝的万般意象,进行如此深刻的记录。」——《圣荷西信使报》(San Jose Mercury News)
●「保罗‧索鲁是个神乎其技的说书人。」——《沙加缅度蜂报》(Sacramento B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