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回响
人生也是一场创业 林之晨 雷德.霍夫曼是我的偶像。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连续创业者。早在1997 年——没错,比Facebook还早了7 年—— 霍夫曼就创办社群网站SocialNet.com,紧接着在1998 年, 他又参与创办北美最大线上金流服务PayPal。
在2000 年代初期那段北美网路付费大乱战时期,他一肩扛起了PayPal 的对外伙伴关系,多次在PayPal 与PayPal 依附生存的拍卖网站eBay 间产生危机,随时可能威胁到PayPal 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靠着他巧妙的手腕化解紧急状况,最终有惊无险地带着PayPal 于2002 年成功上市,成为达康股灾后第一个挂牌的网路公司,同年被eBay 以15 亿美元的天价收购。
接着他创办了商务社群网站LinkedIn,一路带领该平台成长至1.8 亿会员,于2011 年又成功挂牌上市。时至今日, LinkedIn 的市值已突破170 亿美元,是北美最成功的求职服务提供者。
自从PayPal 成功上市后,霍夫曼就开始积极帮助创业后进,前后投资包括Facebook、Zynga 等超过80 家新创公司,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天使投资人。而在LinkedIn 挂牌后, 霍夫曼更直接转战创投,加入硅谷顶尖的Greylock Partners, 成为一位全职的新创投资人。
有这样显赫的创业资历,由霍夫曼来说该怎么用创业者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我想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本书的核心是由霍夫曼与他的共同作者,也是另一位连续创业家卡斯诺查所发展出来的ABZ 模型。A 是用更聪明的方法去执行现在在做的事情;B 是当发现A 计划无效时,从失败中再找出的新转机(也就是俗称的「Pivot」);Z 则是你给自己留的终极救生艇,当一切都无效时,你必须要确定能够生存下去,不会因此流落街头。
身为商务社群LinkedIn 的创办人,霍夫曼也花了很多篇幅在分享他的「人脉学」。其中,我尤其认同的,是他一句:当你认识新朋友时,别再问「这对我有什么好处」,而该问「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我常说创业是一种态度,而真正的创业者,就是用这种态度去面对人生种种大小事情的人。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要创业,但你绝对可以把这本书的方法与精神,好好地运用在你的人生。相信我,你会发现你的世界从此变得非常不一样。
(本文作者为appWorks 之初创投合伙人)
好评回响
不要忘了你身上的创业基因 林宜儒 在过去,「创业」与「风险」有着高度的关联性,选择创业而非较多人选择的电扶梯式职业生涯,就意味着选择风险、放弃稳定。
然而,在目前这个瞬息万变的年代,我们眼前所看到的稳定,或是我们过去所认知的稳定,都有可能一夕改变。底特律的兴衰,或是过去在商管畅销书中被列为成功案例的卓越企业,近年来的惨澹表现都提醒了我们:风险是动态的, 世界一直在改变,没有恆常不变的稳定。
本书借由LinkedIn创办人自身的创业经验,以及他在LinkedIn上所观察到的现象,谈论了许多「非典型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分享了LinkedIn 创办过程中的许多小故事,借此让读者了解,在变动如此迅速的年代,如何分析、善用、整合自己手边能掌握的资源、人脉、机会与风险,打造一个独特的个人职业生涯。
全书从「人人都是创业家」开始,逐步讨论如何创造个人软性资产,为自己带来职场上的优势。再谈ABZ 职涯发展计划与人脉经营,并对机会和风险进行分析,提供了非常清楚的脉络。更棒的是,书中每个章节都提供了「行动计划」,让读者可以实践书中提到的重要观念。
我很喜欢其中的一句话:「不经常沉着地冒险,就等着在未来的某个时点惨遭淘汰。」回顾过去几年来的创业之路,我累积了各式各样的经验,包括多次的「微创业」、参与别人的新创公司,以及与朋友共同创办公司等各种经验。
一段一段持续冒险的旅程,我在这些旅程中,培养了从容接受各种冲击的能力。倘若你有意打造一个有别于一般人认知的稳定职业生涯,本书会是很好的一本指南。
最后,无论你是想要开一家公司成为创业者,还是加入别人的公司成为上班族,不要忘了你身上的创业基因。时时发挥创业精神,以自创思维经营你的职业生涯。
(本文作者KumaWash O2O 洗衣服务、iCook 爱料理、Inside 网路趋势观察等服务之创办人)
好评回响
以创业思维过人生 郭建甫 不像苹果的贾伯斯,拥有对产品极简的偏执,而造就了一个伟大的企业;也不像Facebook的祖克柏,天赋异禀地在28 岁之际,就创造了一个千亿帝国。「你要试过才知道最好的计划是什么。」学术背景出身的霍夫曼这样问自己。
从苹果电脑的使用者体验部门开启了他的职涯冒险,在富士通探索产品经理的事业抱负后,创立了他的第一家网路公司SocialNet,并在加入PayPal 蓄积能量后,创立全球最大的专业社群网站 LinkedIn。不像典型的硅谷车库传奇,霍夫曼更像是一个由点滴累积、适应转变而获得成功果实的创业修练者,也因此更值得你我这样的创业者一读。
「当你做了某件事以后,你就像搅动了一锅汤,让看似随机的人事物碰撞出新的组合和机会。当你动起来的时候, 你是在编织一张又宽又高的网,以捕捉朝你而来的巧妙机运。」霍夫曼如此形容等待机会的到来。
很多人知道之前WhosCall 发迹的故事:几年前,Google执行董事长施密特访台演讲中,称赞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陌生来电辨识软体,一夜之间捧红我们。鲜少人知道的是,在这桩从天上掉下来的礼物事件发生的几天前,我们才刚辛苦筹得一笔钱来支付营运成本,全职投入经营。当初几个合伙朋友放弃海外工作与外商的稳定薪水,一起兼差过活来创作十几个我们认为绝佳的App 点子,尝试碰撞出新的组合与机会。对我而言,这一切创业精神的起点,关连到多年前结识了一群盟友,彼此在职涯过程中无私分享与提携成长,编织了一张又宽又高的网,使我们捕捉住迎面而来的种种巧妙机运。
读过本书后,发现像我们这样一群平凡的人,都能浅尝到创业的酸甜果实,全是因为掌握了一些书中所提到的心法与攻略。霍夫曼这些实务建议,不但对一个想要拥有自己事业的人来说是字字珠玑,对想要在现今满载的职涯电扶梯扶摇直上的人而言,更是无比珍贵的成功指南。
在这个职涯游戏规则已经完全改变的现实世界里,同时也是全球化与科技化激烈竞争的环境里,我们必须学习过一个创业思维的人生、一个从调整中学习掌握的人生,一个持续启动的人生。
(本文作者为Gogolook / Whoscall 执行长)
好评回响
延伸人脉,预备职场竞争力 郭曜郎 LinkedIn是全球最大的专业社群,2013 年1 月的会员数已经突破2 亿人,虽然LinkedIn在华人圈比较不为人熟悉,但这代表人力市场的变革,早已悄悄渗透到所有人的生活里。
我们面对的职场现实,已与我们的父执辈完全不同,工业革命以来的职场升迁传统已经失效。本书作者LinkedIn 创办人霍夫曼是硅谷创业生态系的要角,在共同创立PayPal 经验中,体悟到这个快速拆解又组合的世界,正翻转我们熟知的规则,因此本书不断强调,在动态的世界中安身立命需要的新做法,以及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脚步。
作者建议,面对动盪的最佳姿态,是效法那些在水里来火里去的创业家,学习他们蒐集情报与解决问题的方式。我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回首自己创业的历程,感觉像从死人骨头堆里爬出来一样,在各种限制中寻找机会后, 一步步向前推进。这是条非线性的路径,看似一门艺术,也要靠点机遇,没有放诸四海皆准的SOP,这是创业的不可测量的面向,但作者也不是要我们听天由命膜拜神祕力量。
每个人都可以装备自己,向外延伸蒐集资讯的广度与深度,让自己暴露在更多的可能性中,理性之光继续导引我们的前景,因此这本书几乎有五分之四的篇幅,强调经营人脉的方法与技巧。
「经营人脉」听起来是个没新意的老梗,过去对「人脉」的看法偏向仲介性或工具性,把「人脉」看成一个个的点,但这样的观点不是本书的意思。
Web2.0 之后的资讯传播方式彻底改变,让「人脉关系」的维系既虚拟又实际,让人脉宛如我们大脑的延伸,拓展资讯的广度,也让人脉网络成为我们最佳的内容过泸器,加强资讯的深度。因此「职场竞争力」的公式等同于我我们:我及透过我的人脉处理资讯的方式,就是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能力,决定我们在职场的价值。
与人有关的资讯真要管理起来是很庞杂的,经营人脉连结若有工具辅助可以事半功倍,因此nvesto 推出了云端祕书iShelly 来满足这个需求,让品牌经营者更能被其他人或客户信赖。
我们在职场的应变能力,甚至我们的人格,都取决于人脉圈的架构与强度。这本书不是从道德的角度鼓励人乐于分享,也不是从成功学的角度激励大家累积人脉存折。作者想传达的是: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拥有高素质人脉的人,可以有更好的资讯品质,更有能耐见招拆招,适应变动的人生。
(本文作者为云飨股份有限公司行销部总监)
好评回响
有心好好做事者都该看的书 刘奕成 素昧平生的编辑联络我,希望我列名推荐这本书。然而最近兵马倥偬,实在凑不出时间翻阅。好不容易来到春寒料峭的假日清晨,百无聊赖,我翻开扉页,就这样行云流水地细读下去,看完后我急忙联络编辑,噼头就说:「能不能不要只列名推荐,让我写些字,认真向读者推荐」。
为什么?因为这本书是我这两、三年来,看过最好、最实用的财经企管书,对创业家有裨益,对小上班族及升斗小民也有帮助。曾有一年的时间,我因缘际会帮报纸的书评版选书,心得是愈来愈少值得阅读的财经书,也不由得浩叹在台湾阅读财经书的人也愈来愈少。
然而,这本书在汗牛充栋的书海中竟是如此醒目,洋溢这难以掩抑的风采。因为这本书,是由实务界大师级的赢家霍夫曼执笔,曾经在专业经理人、创业家、天使投资人等多重角色都大放异彩,原本也怀抱浸淫学术梦想的作者,挟其多元化的遭逢,不吝于真诚分享得自于人生阅历的教谕。本书适合所有「有心好好做工作的人」,只要是商业社会的一员,无论是上班族、创业者或SOHO 族,只要想工作或不得不工作,都值得看看。
为什么实务界赢家的书值得一读?常有人说:每100 家新创公司,在10 年后只有寥寥数家得以存活,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硕果仅存的几家,好像都跟同一群人有关。
就像号称「硅谷人脉王」的作者, 不但创办了LinkedIn, 也是Facebook、Zynga 的早期投资人, 又在PayPal 待过,如今又是Greylock Partners 的合伙人;就像Twitter 的创办人,也是Square 的创办人。
就像我们看有些人彷彿运气特别好,做什么都会成功。但其实这样看来:失败的企业,各有不同的故事,而成功的创业者或工作者,都有相似的故事,由声气相投的人打造出相差无几的胜利方程式。
只不过这些赢家,或许太忙了,不太与我们分享。难得有作者霍夫曼这样无私,出来分享他不同职涯及投资历程中,点点滴滴所累积成的大江大海。而大师就是大师,开场白便深中肯綮:「人人都是创业家,并不是因为人人都想创业」,强调的是在每个地方,创业家精神都是胜利方程式的必见参数。
而接下来「年轻人难以挤上电扶梯,中年人难以升迁, 60岁的人难以退休」,导致了「大家不再顺利晋升,而是踩踏着别人」的观察,一针见血地道破这个时代职场的困境。该怎么办?作者有他的想法,有他的解答。
我浏览这本书的过程中,往往击节赞赏。很多都是我在职涯中体会到,却说不出个梗概与人分享的。就像作者提醒工作人该准备好A 计划、B 计划及Z 计划,这在你我面临职涯的选择时,无论是考虑创业,或是攀登企业天梯,都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
另外,如同许多人的疑问:我们常见到很多人到处尝试交换名片,或是参加餐会,也的确认识了很多人,但也只是「认识人」而已。作者深入浅出点出,许多人醉心于建立人脉,却没有注意到最好的专业人脉,必须兼具「窄而深」的关系和「宽而浅」的关系,如果没有建立以「专业」为基础的关系,也是枉然。
这不是一本容易阅读的书,但如果认真读个几遍,每当你我面临职涯的抉择时,书中的箴言真谛,便会不请自来, 轻敲你我的心门。我会把这本书放在案头和床头,随时等候不请自来的醍醐灌顶。
(本文作者为中信银行信用金融执行长)
好评回响
换颗脑袋,变成创业家 刘威麟 我们谈「创新、创业」相关话题,谈得已经有点烂了, 在企业里面已经变成老掉牙的话题,而这么多年来,「创新」在企业界,我认为,推广得也只能用「普普通通」来形容,不是很成功,不是很有效。
但是,在那101 高速公路沿线的美国硅谷地区,「创新、创业」可是大放光明!
作者凭他多年第一手的观察,大胆地将美国硅谷新创事业的做法,「转介绍」给一般上班族运用,让个人可以以创业家的心态,来经营自己的职业生涯。
「永远的测试版」的思维影响的层面比你我想像的都还要深。不过,亚洲这边和美国有些不同,这个概念并不是没人知道,但呈现一种很有趣的冲突。
基本上,每间我所知道的亚洲企业,可能都有一、两位主管希望同仁可以更像创业家去面对事情。他们希望同仁都「换一颗脑袋」,都变成创业家,以至于每间企业每年都会花出百万甚至千万的费用,来做主管的教育训练。
每次办这种创新型的教育训练,主管、职员,无论级别,分散开坐,一视同仁!
无论什么题目,都可以举手发言,民主机制!
墙上总是挂满了令人振奋的海报!
结果呢?
然后呢?
每次进入企业做创新相关的训练,总会发现,有些人可以非常积极地参与,有些人却从头「睡」到尾。在所有的教育训练课程里,「创新之心」或「创业之心」,竟然成了我们公认「最没用」的技能。
「是公司要我们来听,我们才来的。」他们总是这样说。
奇怪!「永远的测试版」,对创业家而言是如此自然的事,但对一般工作人来说,却变成只是在交差,为什么?
因为,配套措施不够!
如果一间企业要做到创新,不只是职员,连主管也要跟着配合,让部属有足够的空间:
1.如果你发现有bug,请不要笑我,因为这个想法是测试版,不要当它是真的。
2.如果你发现我未来有好几套计划,个个有机会、个个没把握,请不要笑我,因为我至少有把握,继续下去有天一定成功。
3.如果你发现我已经推出五个版本都没有成功,请不要笑我,因为我已经从这五版学到东西,下次有机会,或许能一次就中!
请开始接受「在制品」(work-in-progress)的观念,那么「创新」才不会白谈。这本书不只是给所有上班族,也给所有的企业和主管人手一本,让大家可以真正地换一颗脑袋。
(本文作者为知名网路趋势观察家)
好评回响 用「准创业」心态经营人生 蔡明哲 有不少谈创业的书,是写给已经创业或即将创业的人看的;也有不少书籍谈职场攻略,告诉你如何成为杰出、优秀的经理人。但本书很有意思,作者并没有鼓励你非创业不可,而是告诉你不管创业与否,都可以採用「准创业」心态,来经营自己的工作,甚至人生。
你可以视本书为职场指南,也可以把它当作创业忠告, 它很适合曾在创业与就业间犹豫不决的人。这些忠告跟建议,我诠释为人人都应具备「准创业」心态,进一步可以落实为「准创业」行动,在过程中,你可以不断地评估是否转进实际创业,或继续成为职场英雄。
书里说:「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资讯有限、资源紧绌、竞争激烈,这个世界瞬息万变,你投注在单一工作的时间正在缩减,这表示你需要随时调整应变,如果不调整,万一失败时,没人会理你,雇主或政府都不会。」又说:「创业精神是一种人生理念,不限于商业上使用;这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理念。」
工作了十几年之后,我才逐渐领悟这些话。回想还是菜鸟学生时,追求单一方向生涯规划本身的荒谬。原本一心想成为职场上的杰出人才,后来却走上创业之路。书中内容唿应了我的个人生涯,从就业到创业,以至于创业阶段经营社群与人脉关系,以及产品与服务的发展过程。
从就业转创业这几年来,我归纳出下列这5 点心得:
1.出发,就准备好了。行动会带来勇气,恐惧都是自己吓自己。如果你有梦想,不要只是空想。採用本书建议的「准创业」心态与策略,逐步布局,开展你自己的人生战斗策略。风险一定有,但不行动的风险更高。书中建议的策略可攻可守,而且不仅于商业市场,也适用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2.要热爱你的核心价值,要接受不喜欢的事情。既然是「准创业」,那么就不要只是停留在舒适地带。一旦跨出之后,会有更多不是你原本喜欢做的事情接踵而来。创业精神就是探索与创造,过程充满了泥泞与荆棘,接受这些不喜欢的事情,提醒自己热情的所在,并时常回顾初衷。
3.看到的世界愈广大,机会愈多。世界与经济局势已经改变,不再是二、三十年前的稳定市场。不要太期待会有组织能够照顾你一辈子,无论是政府或公司。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你必须勇于投资自己, 并不断扩大你的「世界」。
看到的「世界」范畴愈大,机会就愈多。所谓的「世界」,我指的是生活领域,包含心理与生理的移动范畴。投资自己、扩大世界,语言、旅游、交友、人脉、社群、网路等,都是扩大「世界」的工具。
4.成功没有固定模式。模仿能成功,创新也能成功。早尝试早失败,快速修正。不要太相信书上的案例或故事,因为那是别人的经验。由于背景、资源、程度及环境的差异,其实你无法完全复制他人的成功经验。别人能成功,不代表你能;别人失败,不代表你会失败。创业心态之一,就是付诸行动,并谨慎实验与评估。
5.往无水草处行云。无论是创业或就业,别老是往人多的地方去。若无前例可循,仍要相信自己!
如果你读完本书后想採取行动,却苦于没有他人可以交流讨论。我很乐意提供你与更多陌生同好交流互动的机会。我们有个学习性交流社群HPX,重点放在专业人脉交流:H(Happy)是快乐,P 是网路服务与产品的专业工作者,X (Crossing)是指交流,恰好符合书中所谈到的人脉经营与人际关系发展模式。
HPX社群发展超过三年,举办超过45 场大型活动,参加人次超过5000 人,台湾从北到南的读书会小组超过70 组,如果你对落实书中的行动建议有所迟疑,HPX 社群及读书会是你可以开始体会的环境。至于如何找到我们,相信透过邓巴理论的150 个朋友及社交网站应该不会太难。
祝福你展开自己的「准创业」旅程!
(本文作者为悠识数位首席体验架构师及HPX 社群创办人)
好评回响 成功祕诀在不停地重新开始 郑纬筌 我很喜欢看书,特别是有关创业经验或生涯规划的书籍,这些作者的经验谈虽然未必放诸四海皆准,仔细阅读后却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当然,也因为过去在科技媒体服务的关系,曾经採访过许多优秀的创业团队,因此本身虽还未创业,却也自以为算是身处创业圈中。
看过许多和创业有关的书籍,本书是少数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本书。作者之一的雷德.霍夫曼在网路圈资历显赫,身为专业社群网站LinkedIn 的共同创办人,由他这个圈内人来述说有关创业与人生的课题,再贴切不过。
本书的两位作者蒐集许多创业者的案例, 再辅以LinkedIn 的营运经验,让我们理解到建立人脉的重要性;而后,再从社群媒体的特性,切入创业与生涯规划可能会遭遇的风险、瓶颈和种种关卡,令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
如果你正在创业,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学习和创业都是一辈子的事,一边看这本书,再检视自己的人生,我相信一定会有不少收获。
即使是还未计划创业的朋友,我觉得也很适合阅读这本书。举例来说,书中提到的几个观点,便很能引起我的共鸣,随手拈来都有一番体悟。
作者提到所有人都是创业家,并非因为他们开公司做生意,而是从骨子里就潜藏了创业的基因,这是人类的本能。创业精神是一种生活主张,并不局限于商业市场,更非唯独美国人才有,我们每个人都有创新的能力。
我很喜欢书末的这段话,特别摘录与大家分享:当人生是永远的测试版,成功的祕诀就在于不停地重新开始。
中国人说「盖棺论定」,诚然人生中高悬的Beta标志, 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要持续精进。在达成目标之前,让我们重新开始吧!是的,就从现在开始!
(本文作者为台湾电子商务创业联谊会理事长)
好评回响 勇敢去闯,辟出自己的硅谷 钟子伟 2009年夏季,我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当时我有个非常要好的同学进LinkedIn 工作。那是她的梦想工作,过去两年她在学校里,总是说想去LinkedIn 工作,毕业后终于获得这样的机会。
2009年对我们这群毕业生而言,是不甚有利的一年。当时全球金融危机余波盪漾,国际大型银行及金融服务谘询产业大幅减少雇员,一般跨国企业看来似乎是比较安全的就业选择,所以我有很多同学,当然也包括我自己,都进入这些公司服务。不过,还是有少数心意已决者,就像上述这位进LinkedIn 的同学,坚持到硅谷工作。
或许就像人们说的,硅谷确实充满了不可言喻的神奇魔力。扁平化的组织、年轻的人力、高风险高回报的游戏规则,或者只是纯粹骑脚踏车上班这样的生活风格,都是让硅谷这个地方充满魅力的因素,在其他地方很难找到同样的氛围。由于我第一份工作的地点刚好在旧金山,时常利用週末前往硅谷,所以渐渐了解到是怎样的企业文化、工作心态及社群环境,让LinkedIn 等公司成为这么特别、令人如此向往前往工作的地方。
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时,我脑里唤起许多当时在週末与哈佛同学及其同事谈话的回忆。在穿越字里行间之际,我逐渐了解创业家的成功特质。对台湾读者来说,书里有些经验虽然很难有机会实际亲身体验,却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心态与职业技巧,若能在踏入职场时就了解它们的重要性,并尽早善用它们来经营生涯,便愈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死背、机械式解题而非活用概念、无止境的练习、填鸭式教育、盲从而不提问、排山倒海的考试,这些都是亚洲与台湾着名的教育特点。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日,世界需要的是快速创新、独立思考、有效率的沟通技巧等能力,难怪有愈来愈多的公司和雇主大声抱怨,台湾教育体制训练出来的毕业生,在现实世界学无所用?
因此,各位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切莫当成教科书或工具书来苦读,彷彿回到学校准备考试一样。两位作者所提倡的创业精神、主动意识、务实乐观的人生态度——大胆做梦、认清现实、勇敢去闯,都是我们能从书里学到的宝贵人生态度。
话说回来,有件事很有趣,值得讨论一下。其实硅谷并不是一座城市,没有实际的市中心,也没有市长办公室等行政体制。硅谷闻名全球,那么令人向往、充满魅力与成就的原因,都是因为人,以及人群互相交流激盪出来的勇气、创新与面对人生及各种机会时的态度,就像本书所描述的那些故事。
因此,硅谷模式是可以被复制的,硅谷可以存在于世界各处。无论你想开公司、学弹吉他,或是开口约某个心仪的女孩出来进行第一次约会,都能热情拥抱这种人生态度,保持「硅谷新创企业」思维,用新创企业敏捷、反覆尝试的方式,进入人生各种不同的新阶段。
如果我们都能掌握时机应变、学会承担明智风险,始终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便能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硅谷。
(本文作者为「关键评论网」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