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何伟《寻路中国》、欧逸文《野心时代》并驾齐驱,
梅英东继《消失的老北京》,再次挖掘不同面向的「非主流」中国。
历史令人啼笑皆非的中断、曲解和循环,
会让这块土地的人失忆并失根吗?
自然的循环、农作的循环,
已经被国家扶植的私人企业以发展之名打断了吗?
东北,这块土地上的故事,无疑是一部今日中国的缩影!
满洲(东北),似乎是一块没有历史、没有未来、与我们无关的土地。随着作家梅英东的足迹,这块土地的味道、历史记忆、各色人物和正在发生的故事,扑面而来,栩栩如生。
本书以位于吉林省的「大荒地村」开场,这里的农民原本按照二十四节气耕作,如今被一家政府资助的私人企业以发展之名招揽契作。农民被胡锦涛亲自视察并期许的「东北第一村」之名所吸引,也被企业传单上所塑造的美好生活蛊惑,而放弃了黑土地的传统生活方式……
大荒地村的未来会如何?传统生活方式,在人为推行现代化契作的过程中是否将消失殆尽?坚持不加入契作、遵循节气而耕种的三舅,最终会被发展主义牺牲掉吗?这不只是大荒地村的问题,更反应出中国农村因应现代化所面临的巨大不确定性。
以大荒地村为起点,梅英东穿梭、行旅于东北(满洲),探寻被遮蔽、扭曲的历史及当地人的历史记忆。这片土地,到处充满了女真人(满人)、俄罗斯人和日本人的废墟和遗址,可是都被改头换面:溥仪的满洲国皇宫被称为「伪皇宫」;溥仪作为「历史的残渣」和「被改造好的公民」而葬在革命公墓,但中国改革后,他的骨灰却被移到私人的皇家陵园,变成招揽生意的广告;在俄满边境,葬有二战苏军枪杀的数千名日本农民之地,如今摇身变成中日友好园林……作者感慨道:「过去四百年里,或许没有其他地方像满洲一样,能对中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然而它的满洲内涵,如今却消失不见,或者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形态被抽离置换。」
这就是梅英东笔下的东北,从满洲到东北,它复杂斑驳的历史似乎是一种循环,和按二十四节气而生活、遵循着自然循环的传统农作一样,达成某种暗合,彼此唿应。另一方面,现代发展的路径则充满了巨大的实验性质、无畏的想像和不确定,白山黑水的传统生活方式濒临消亡……历史、自然、农事、人物,循环与中断,变与不变的不确定,此刻的满洲(东北),正是一部今日中国的缩影。
获奖殊荣 荣获2015年洛威尔汤玛士(Lowell Thomas Award) 年度最佳旅行文学类奖(Best Travel Book of the Year)。
国际推荐 梅英东唤起昔日书写中国农村生活和大地的伟大文学传统。他遍寻辽阔东北农民生活的轨迹,以及转换至农企的不确定性,其内容丰富又深沉的程度,就如同这片传说中的大地。──何伟(Peter Hessler),《寻路中国》、《消失中的江城》、《甲骨文》作者
梅英东在章节之间不断转换,既审视广阔的历史背景,也关注自己在大荒地村的日常生活。他让形形色色的本地人来主导叙事,娴熟地捕捉中国口语的风情。──《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梅英东置身于正在迅速消失,且外邦人事实上永远难以看清的中国农村文化之内。他以热情、幽默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将中国农村文化带入至现实生活之中。是我读过书写中国的书籍中,最不寻常也最令人满意的作品之一。──亚当.霍许柴尔德(Adam Hochschild),《利奥波国王的亡灵》(King Leopold's Ghost,暂译)与《终结一切战争》(To End All Wars,暂译)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