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诗选

徐志摩诗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志摩
图书标签:
  • 诗歌
  • 现代诗
  • 徐志摩
  • 爱情诗
  • 浪漫主义
  • 文学
  • 经典
  • 中国现代文学
  • 诗选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无法想像没有徐志摩的世界..... 文字是诗,生活是诗,爱情也是诗, 每首诗都是美丽的故事,每一句都成为传颂的经典。 一同进入徐志摩构筑的浪漫诗梦。 以诗歌串起徐志摩生命经历的纸上纪录片── 本书是着名诗人徐志摩的诗歌选集,邀请曾协助徐志摩之孙徐善增先生撰写徐志摩传的施佳莹女士编写。 本书编选四十首诗歌作品,用最新的研究与最贴近徐志摩本人的角度对每首诗详加导读、註解,让读者更为全面地了解、品读徐志摩的诗作与其创作背景,透过诗了解徐志摩的一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


  二十世纪初中国新月派现代诗人及散文家,以浪漫主义风格创作,成就现代文学史崇高地位,并于华语通俗文化中创造无远弗届影响力。着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勐虎集》和《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和《秋》,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施佳莹

  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硕士,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东亚系博士,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着有《个人旅行:西雅图》。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徐善增先生(徐志摩长孙)专文推荐

  *推荐原文为英文,下为中译

  我要恭喜施佳莹出版了这本《徐志摩诗选》。值得一提的是,我的祖父徐志摩的第一部作品全集《徐志摩全集》,就是在我的祖母张幼仪与父亲徐积锴的协助下,由蒋复璁与梁实秋主编,于一九六九年由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全集的出版,建立起徐家与台湾的关系。因此,我非常高兴佳莹的书让徐家与台湾的关系持续下去,这层关系以后甚至可能会更加活跃。

  在佳莹编写的这部诗选集中,她慎而重之地挑选了能代表我祖父诗歌之美的作品,并记录他期待世人所知的故事,与他希望传达的人生哲学。

  我的家人与我都十分肯定佳莹在选择祖父作品时的用心,从这些作品中所反映的,不只是一个诗人的形象,也是一个会哭、会笑、也深深爱过的一个人的形象。我衷心期盼这本书能促使台湾读者,继续喜爱我祖父最为重要的作品,并且了解他更为真实的一面。

  向各位读者致上最诚挚的问候

自序

透过诗歌认识徐志摩


  我和徐志摩作品的关系,原来也和大家一样,只是个单纯的读者。不过到了二○一四年,我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拿到东亚系博士学位,正收拾行囊,准备回台之际,华大东亚系图书馆馆长沈志佳的一个邀约,开启了我和徐志摩作品更为密切的联系,也种下了编辑徐志摩诗选的因缘。在我的指导教授韩倚松(John Christopher Hamm)先生的引荐下,沈馆长问我愿不愿意帮助徐善增先生,也就是徐志摩的长孙,收集关于他正在以英文撰写的祖父徐志摩传的资料,并协助他翻译工作?能为徐志摩的后人工作,是很荣幸的事情,我当下一口就答应了。当时的我,人生之路茫然不知何往,惶恐于立业之不成,得此机缘,是上天给我的一点安慰还是试探?我无从探询答案,只能尽力把事情做好,以求无愧。

  好读出版的邓茵茵总编辑得知我目前正从事的工作,便邀我编辑一本新的徐志摩诗选。在人人低头阅读手机的今天,她希望这本诗选能让读者乐于暂离触碰式面板,享受翻阅书本的乐趣。茵茵的发想十分新颖。然而,今天再谈徐志摩,彷彿谈一个相识已久的老友。在市面上已有许多徐志摩诗集的情况下,怎样让读者从我对徐志摩的介绍以及选诗之中,对徐志摩及其诗作,有不同感受,进而对诗歌增添更多的喜爱?这是我的挑战。

  别以为徐志摩和我们距离遥远。徐志摩是台湾通俗文化的泉源。一九九九年轰动一时的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不就是由出身台湾的编剧王蕙玲,将徐志摩代表的「浪漫主义一代」(李欧梵教授语)精神,淋漓尽致的表现吗?想当年,《人间四月天》在公视频道首播时,我也曾每天晚上八点一到,就坐在电视前等着林忆莲〈飞的理由〉响起。罗大佑、蔡琴、张清芳、张雨生,还有林宥嘉,都谱唱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偶然〉、〈歌〉和〈渺小〉等诗。透过这些歌曲的传颂,许多人即使不能背上整首,也能记得其中几句。至今,徐志摩仍然是台湾流行歌曲的缪思。女子演唱团体S‧H‧E在二○○七年的全新歌曲〈再别康桥〉,以此歌怀想徐志摩与剑桥的因缘与爱情。二○一五年,陈永龙与野火乐集创作歌曲〈没有徐志摩〉,歌名说是没有徐志摩,歌词处处徐志摩,恨不能比徐志摩浪漫,又爱徐志摩为这个动盪不安的时代,留下关于爱情的永恆诗句与传奇。没有徐志摩的世界,无法想像。

  而我们早已为徐志摩与张幼仪(一九○○—一九八八年)、陆小曼(一九○三—一九六五年)以及林徽因(一九○四—一九五五年)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故事而心荡神迷。在一九二二年三月于柏林和张幼仪离婚之后,同年八月回到中国的徐志摩,于十一月六日在《新浙江》报纸〈好朋友〉副刊发表〈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隔年(一九二三年)一月二日,他的恩师梁启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年)去信指责徐志摩是以他人之痛苦换取自己的快乐,徐志摩回信辩驳,写下他那惊天动地的名句:「我将于茫茫人海之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韩石山:《徐志摩全集‧第六卷:书信》)

  在张幼仪姪孙女张邦梅所着的《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当中,张幼仪娓娓道来她历经婚变,重启人生,与徐志摩建立全新友谊关系的过程之后,却为她挫败的爱情,留下令人低回不已的结语:「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而林徽因是否真的爱过徐志摩?这件事至今仍是公案。据说,〈你是人间四月天〉一诗,是林徽因为悼念徐志摩而做的。她的儿子梁从诫(一九三二—二○一○年)却说,他的父亲梁思成(一九○一—一九七二年)亲口告诉他,这首诗是为他出生时的喜悦而作的,而母亲本人则从未讨论过这个问题。(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这首诗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四月五日《学文》杂志一卷一期,此时梁从诫已经一岁八个月,他的出生日期也不在四月,而是八月四日。而徐志摩是在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九日于山东济南坠机身亡,也不是四月。诗中最后两句「—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指的究竟是徐志摩,还是梁从诫?恐怕是永远的谜了。

  徐志摩在与张幼仪离婚,追求林徽因未果之后,很快就将热烈的爱情,全部投向陆小曼。当两人热恋时,陆小曼仍是王赓(一八九五—一九四二年)之妻,他们这场爱情在北京受到极大的争议,徐志摩只得在一九二五年三月到欧洲旅行,以避风头。在同年八月回国后,他开始以书信体写下与陆小曼恋爱的心情日记《爱眉小札》,开篇第一句便是「幸福还不是不可能的』,这是我最近的发现。」(韩石山:《徐志摩全集‧第五卷:小说戏剧日记》)然而,很快地,徐志摩的灵魂,因婚姻的不幸,而再次陷入痛苦之中。陆小曼在一九二六年与徐志摩结婚后,生活奢侈,并与一同票戏的朋友翁瑞午(一八九九—一九六一年)同榻抽鸦片。但这一次,徐志摩却不愿提出离婚,只因为陆小曼离婚再婚都是为了他,若两人离婚,陆小曼这辈子就完了。(宋炳辉:《夜莺与新月:徐志摩传》)对这段恋情,蔡登山以「情深无怨尤」形容,(蔡登山:《徐志摩情书集》)真是再适切不过。

  徐志摩更为台湾留下了深厚的文学遗产。徐志摩的诗作适于朗诵成歌,在于其注重押韵与节奏感,诗句长短排列有序、字数整齐,并且强调诗的抒情之美。闻一多(一八九九—一九四六年)在〈诗的格律〉(原载于一九二六年五月十三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第七号)中主张诗歌应当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精确地表达了徐志摩所属的「新月诗派」的核心理念。名诗人余光中便自承,他写新诗,一开始走的就是「新月派格律诗的路子」。(余光中:《分水岭上》)这些诗作收录在《舟子的悲歌》(一九五二年)、《蓝色的羽毛》(一九五四年)、与《天国的夜市》(一九六九年)之中。杨牧也承袭了中国现代诗的浪漫主义传统。为了使徐志摩脱离多情才子的单一浅薄印象,促使徐志摩的浪漫主义诗作,重新放入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作严肃的考察,杨牧编辑了《徐志摩诗选》。

  台湾与徐志摩的关系,超乎影响层面。不只徐志摩影响了台湾文化的形塑,于一九三一年便如流星般殒落的徐志摩,必定无法想像,台湾在一九四九年之后,竟成为保留徐志摩作品之重镇。一九六九年,蒋复璁(一八九八—一九九○年,)与梁实秋(一九○三—一九八七年)等徐志摩在世时的好友,得到张幼仪授权,在徐志摩独子徐积锴(一九一八—二○○七年)奔走下,于美国各大图书馆找到徐志摩作品原始版本,复印寄回台湾,编成第一套完整的徐志摩全集,由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梁与蒋并在徐志摩的远亲陈从周(一九一八—二○○○年)于一九四九年编成的《徐志摩年谱》基础上,另外编成一部年谱,对陈的版本,做了许多修正与补充。

  而梁与蒋编这一套书之时,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在对岸进行着。在一九四九年之前由陆小曼主导编辑的另外一套《志摩全集》,始终没有出版机会。已经制好的版型,在她于一九六一年过世时交给陈从周。陈于文革风暴的前夕,十分有远见地将版型交由北京图书馆保管,避免了这个版型被「打砸抢」而消失于人间。它的再次面世,已经是一九八三年了。一开始是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继而由上海书店于一九九五年再版。没有台湾的存在,没有梁实秋与蒋复璁的努力,徐志摩恐怕会被历史尘封至少三十年。

  大陆学者韩石山于二○○五年又编辑出版了一套《徐志摩全集》(由天津的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顾永棣于二○一五年则编辑出版了至今可说是最全的《徐志摩全集》(由杭州的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虽然后出者精,不过梁实秋与蒋复璁作为徐志摩的朋友,在年谱中提供的个人回忆,在今天看来,却仍然弥足珍贵,他们所提供的都是当事人最可贵的第一手资料。

  今天,徐志摩已经是一位在世界诗歌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诗人了。中国大陆对于恢复徐志摩文坛地位,相当积极热切。浙江省海宁市东山的徐志摩之墓,于一九六六年被红卫兵炸毁,并于其上建立化工厂,一九八三年时,改建于海宁西山公园内。海宁市政府从二○○五年起,每三年举办一次徐志摩诗歌节(二○一二年起改为每年一次)。济南市政府于徐志摩坠机地开山,在二○○六年设立纪念公园。二○一二年在山东济南召开的「徐志摩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收入戚钧主编的《寻觅康桥的诗魂:二○一二年中国济南徐志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从这本论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次会议,宣告着还原徐志摩面目的努力,终于大功告成。

  剑桥大学近年来意识到徐志摩在中国文坛上的重要性,也举办多个活动,纪念这位校友。二○○八年,〈再别康桥〉诞生八十周年,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在剑河河畔,为徐志摩立一白色大理石碑,其上刻有「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句。二○一四年七到十月,举办徐志摩展,介绍其生平与在剑桥的岁月。二○一五年八月七日,国王学院更以徐志摩为名,举办为期三天的诗歌节。

  而徐善增先生为他祖父所写的英文传记(暂名为Chasing the Moder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ife of the Poet Xu Zhimo,中译为《志在摩登:二十世纪诗人徐志摩传》)即将在美出版,这本书将让美国大众读者开始认识徐志摩。徐善增先生自幼由祖母张幼仪亲自教养,对她的近身观察,充满孺慕之情。

  综合以上所述,台湾对于继承他所遗留下来的抒情传统,居功阙伟,应当值得骄傲。我们在台湾一再重温徐志摩,不只是为了他一直停留在国文课本当中,更是因为他是存在我们记忆中的老朋友,也是记得台湾为世界文学保留了这份珍贵遗产的方式。

  这本选集选择徐志摩的四十首诗加以赏析。徐志摩的散文亦自成风格,但是,徐志摩让无数学子因他而开始接触现代诗,值得我们深入了解他诗歌的魔力所在。徐志摩对现代诗形式上做了多种尝试,还从格律与形式的重视,试图建立属于白话新诗的节奏感,在定义诗的现代性上佔有一席之地,称得上是一九二○年代中国先锋诗人。但是汉语诗歌一进入现代时期,就已然小众,(相关讨论见奚密着,宋炳辉译:《现代汉诗:一九一七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徐志摩作为小众文类的先锋作家,却能为他的作品创造无远弗届的影响力,这一点,恐怕许多现代诗人膛乎其后。

  我将这本诗选定调为「以诗歌串起生命经历的纸上纪录片」。徐志摩的许多首诗都已为人所熟知,但它们如何与徐志摩的生命联系起来,让我们透过诗理解徐志摩的一生,是这本诗选想要呈现给读者的。其实,徐志摩在一九二一年之前并不写诗,但正是在这段期间,他爱上林徽因,与张幼仪离婚。以后的十年里,徐志摩就迈向了为爱与诗而生的传奇人生。他与陆小曼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爱情,写诗、翻译的同时,他陪同印度诗人、一九一三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一八六一—一九四一年)访华(一九二四年),编辑北平《晨报》副刊(一九二五—一九二六年),与胡适(一八九一—一九六二年)、梁实秋、闻一多、潘光旦(一八九九—一九六七年)、叶公超(一九○四—一九八一年)等人在上海开设新月书店,创立《新月》杂志(一九二八—一九三一年),这份杂志后来成为自由主义者园地,与左翼作家之间展开论战。一九三一年又创立了《诗刊》杂志,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量级刊物。因此,他的诗歌穿透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期。透过诗歌所认识的徐志摩,正是你我心中所熟知的那个朋友与伟大的诗人。

  本书的完成首先要感谢远在美国的徐善增先生的精神支持。在写作实务上,廖彦博先生的鼎力相助绝对要大书一笔。写作过程中多次与他讨论,在解读徐志摩其人及其诗歌时,产生不少有意义的火花。还要感谢好读出版的编辑庄铭桓先生,在编辑过程中给予许多有益的建议。本书若有任何内容及编辑上的问题,当然责任都在本书编者。

  另外,要事先说明的是,本书引用书目,若只引作者、书名或篇名,其完整书目出版讯息,请见书末「引用书目」。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