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华(台大出版中心20週年纪念选辑第5册)

恶之华(台大出版中心20週年纪念选辑第5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波特莱尔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恶之华》是受苦的灵魂绽放出的病弱花朵,散发不吉的冷香; 诗人杜国清教授的全新完整译本恰与原作「东西交辉」。 《恶之华》――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的不朽杰作,对二十世纪现代诗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名着。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曾为之倾倒自叹:「人生不如波特莱尔的一行诗。」 此一新版《恶之华》,名符其实是波特莱尔一生诗作的全译本,包括第二版原着、《漂流诗篇》、六首禁诗及作者离世后的增订和补遗,总共一百六十三首。波特莱尔以其作品在世界诗坛上,立于「光荣的绝顶」,在他的荣光之下,诗人杜国清献上穷尽一生之力精心翻译的中文译本。 本书并附有译者的四篇文字:〈波特莱尔与《恶之华》〉简介、〈致波特莱尔〉诗、〈波特莱尔与我〉散文、阐述象征主义诗观的〈万物照应.东西交辉〉论文,以及波特莱尔年谱与相关历史图片,帮助读者更贴近诗人及其诗作。 ★台大外文系名誉教授郑恆雄专文导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波特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1821-1867
 
  十九世纪法国诗人,象征主义的开拓者,二十世纪新兴艺术现代派的先河,也是美国作家爱伦.坡的法文翻译者,以诗集《恶之华》(Les Fleurs du Mal)和散文集《巴黎的忧郁》(Le Spleen de Paris)传世。除了诗人与翻译家以外,波特莱尔也是一个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和艺术批评家。他对文学、艺术、音乐、文明的批评着作,对后来的文学思潮与批评理论,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波特莱尔在世四十六年,1857年出版《恶之华》时,三十六岁。除了再版的一百二十六首以外,诗人死前一年(1866)出版《漂流诗篇》(Les Épaves) 二十三首(包括初版被禁的六首),以及补遗十四首;波特莱尔一生的诗作,总共只有一百六十三首。以区区一百六十三首诗,波特莱尔在世界的诗坛上,立于「光荣的绝顶」。
 
译者简介
 
杜国清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日本文学硕士,美国史丹福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学东亚系、赖和吴浊流台湾研究讲座教授,台湾研究中心主任。杜教授专攻中国文学,中西诗论和台湾文学,一九九六年创刊《台湾文学英译丛刊》(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 致力于台湾文学的英译,促进国际间对台湾文学的了解。
 
  他曾任《现代文学》编辑,《笠》诗刊创办人之一,着有诗集《蛙鸣集》、《岛与湖》、《雪崩》、《望月》、《心云集》、《殉美的忧魂》、《情劫集》、《勿忘草》、《对我 你是危险的存在》、《爱染五梦》、《爱的祕图》、《山河掠影》、《玉烟集》、《诗论.诗评.诗论诗》等。翻译有艾略特《荒原》、《艾略特文学评论选集》、波特莱尔《恶之华》、西脇顺三郎《诗学》、刘若愚《中国诗学》、《中国文学理论》等。曾获中兴文艺奖、诗笠社翻译奖;一九九三年汉城亚洲诗人大会颁与功劳奖,一九九四年荣获文建会翻译成就奖。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杜国清译《恶之华》导读(摘录)

  一、波特莱尔的诗与象征主义

  波特莱尔是象征主义(Symbolism)的先驱,对于二十世纪西方现代诗的影响深远。但是象征的用法,在东西方的诗中,早已有之。中国最古老的《诗经》中就可以找到许多以象征手法写的诗,如〈螽斯〉及〈关雎〉等。中国古诗写法通常为赋、比、兴。赋直述其事;比以类似事物比喻;兴则借事物抒怀。赋、比、兴中,除了直述的赋之外,比、兴都採取间接的手法来表现诗人的感怀。这和象征的功能相似,因为象征即是以事物间接传达诗人的情思。〈螽斯〉整首诗以螽斯为中心,「螽斯羽,诜诜兮」描写其群聚之形象,多子多孙,很明显的象征「宜尔子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也是一个象征,引出下面两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兴。西方最古老的史诗《伊利亚德》(Iliad)和《奥德赛》(Odyssey)也有丰富的象征笔法,以荷马明喻(Homeric simile)呈现。例如在《伊利亚德》第十七章末尾,荷马描述希腊军队被特洛伊的将领伊尼亚思(Aeneas)和王子赫克托(Hector)打败落荒而逃时,「就像一群小鸟看见老鹰追逐而来时尖声惨叫」。此种老鹰追捕小鸟的明喻,生动的象征战场上强军击溃弱军的场景。在第十八章的开头,荷马为了表现阿基里士(Achilles)听到挚友帕特克罗斯(Patroklus)被赫克托杀死后的哀伤,甚至于用了如下的隐喻:「哀伤的乌云笼罩住阿基里士」。此处以「乌云」比喻「哀伤」,使抽象的情感用具体的形象显现出来,深具象征意义。所以,象征手法自中国《诗经》及希腊史诗大约三千年以来已经广为运用,不是西方现代象征主义兴起之后才发展出来的。但是使用象征手法写的诗并不一定就是象征主义的诗,象征主义的诗却一定要用象征手法。此点在下面阐释。

  西方现代象征主义以波特莱尔的《恶之华》(Les Fleurs du Mal, 1857)开端。波特莱尔因为翻译了美国作家艾德格.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的作品,他的象征手法很受坡的神秘惊悚诗(如〈大乌鸦〉“The Raven”) 和小说( 如〈厄舍大厦的崩塌〉“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的影响,气氛阴沉,令人震颤。莫亥阿士(J. Moréas)在一八八六年发表的〈象征主义宣言〉中,强调以具体的象征及语言的音乐性间接呈现如梦似幻的潜意识情景并暗示朦胧多重的诗意,同时列举波特莱尔、马拉美(S. Mallarmé)及魏尔伦(P. Verlaine)三人为象征主义的标竿诗人。

  波特莱尔的〈万物照应〉(Correspondances)就是象征主义典型的例子,描写自然神殿中的树木是活的柱子,不时对经过的人发出朦胧的语言(多重的象征意义),而且有悠长的回声,混合着气味和色彩,在幽深的冥合中,造成精神和感官的欢狂。这首诗中的十个元素(神秘、朦胧、象征、声音、气味、色彩、冥合、精神、感官的通感[synesthesia]和欢狂)经常出现在波特莱尔及象征主义的诗中,是象征主义诗的特色。象征主义也强调诗的音乐性,正如坡的〈大乌鸦〉和波特莱尔的《恶之华》,都有如咒语般谐和的音韵及回盪的节奏。其他採用象征手法写的诗,如无这些特色,就只是象征诗,不是象征主义的诗,例如《诗经》的〈螽斯〉及荷马的明喻和隐喻。

  象征主义对于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甚鉅。现代主义中,意象主义(Imagism)强调呈现具体准确的意象,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专注于潜意识非理性的梦幻世界,都或多或少承其余绪。现代诗人除了法国象征主义的中坚马拉美、魏尔伦、韩波(A. Rimbaud)、拉佛格(J. Laforgue)、梵乐希(P. Valéry)等之外,其他国家的重要诗人如庞德(E. Pound)、艾略特(T. S. Eliot)、叶慈(W. B. Yeats)、里尔克(R. M. Rilke)、史蒂文斯(W. Stevens)等都受其影响。艾略特的鉅着《荒原》(The Waste Land, 1922)尤其是象征主义及现代主义的巅峰之作。

  二、如何欣赏波特莱尔的诗

  波特莱尔《恶之华》中第四首〈万物照应〉(Correspondances)及第六十六首〈猫〉(Les Chats)是最精彩的诗中之两首,都是以十四行诗格式写的,採用亚历山大格律(alexandrine),每行十二音节(但是有时会增减一个音节成为十三或十一音节),并且押韵,声律和谐优美。可是后来象征主义的诗人逐渐摆脱诗律的限制,採用自由诗体(vers libre),以自然语言的节奏来呈现变化多端的音乐性,如韩波的〈海洋〉(Marine)和〈动盪〉(Mouvement)。此节将以杜国清(2011)的中译和法文原文比对以欣赏波特莱尔此两首诗中文和法文版之音乐性及其优美诗句。

  4 万物照应

  「自然」是一座神殿,那些活柱子
  不时发出一些暧昧朦胧的语言;
  人经过那儿,穿越象征的森林,
  森林望着他,投以熟识的凝视。
  有如一些悠长的回声,在远方混合
  于幽暗而深邃的一种冥合之中,
  像黑暗又像光明一样浩瀚无穷,
  芳香、色彩、声音互相感应着。
  有些芳香,凉爽如幼儿的肌肤,
  柔和犹如双簧管,碧绿如牧场,
  ──别的芳香,腐烂、得意、丰富,
  具有无限物象不断扩展的力量,
  像龙涎香、麝香、安息香和焚香,
  在高唱精神和各个感官的欢狂。

  4 Correspondances

  La Nature est un temple où de vivants piliers
  Laissent parfois sortir de confuses paroles;
  L'homme y passe à travers des forêts de symboles
  Qui l'observent avec des regards familiers.
  Comme de longs échos qui de loin se confondent
  Dans une ténébreuse et profonde unité,
  Vaste comme la nuit et comme la clarté,
  Les parfums, les couleurs et les sons se répondent.
  II est des parfums frais comme des chairs d'enfants,
  Doux comme les hautbois, verts comme les prairies,
  – Et d'autres, corrompus, riches et triomphants,
  Ayant l'expansion des choses infinies,
  Comme l'ambre, le musc, le benjoin et l'encens,
  Qui chantent les transports de l'esprit et des sens.

  首先,杜国清中译的押韵几乎和法文原文一样,都是abba/cddc/efefgg(「子、言、林、视/合、中、穷、着/肤、场、富、量、香、狂」与法文原文之iliers、oles、oles、iliers/ondent、té、té、ondent/fants、ies、phant、ies、cens、sens相对应),可见杜国清翻译韵脚之用心。然而波特莱尔的押韵更复杂精微,不仅仅是V(一个元音,如ies)、VC(一个元音接一个辅音,如oles)和CV(一个辅音接一个元音,如té及fants、phants),也有CVC(一个辅音接一个元音再接一个辅音,如cens、sens),甚至于有VCV(一个元音接一个辅音再接一个元音如iliers、iliers)这些更复杂的押韵,可知波特莱尔工于声律。这种声律几乎是不可能翻译的,但是杜国清至少把fants(第九行)、phant(第十一行)成功译成了「肤、富」,同样是CV,真是难能可贵。至于波特莱尔原诗中每行十二个音节的格律,杜译有五行的字数是十二个(如第一、三、四、九、十行),合乎格律,其他九行最少十个字,最多十四个字,有些弹性,也无可厚非。

  波特莱尔原诗由于押韵及格律极为严谨,所以声韵和谐,节奏舒缓,以法文朗诵出来,极富音乐性。这就是象征主义诗的重要特色之一。杜国清的中译自然无法完全保存原诗的音乐性,但是朗读起来也还有舒缓和谐的节奏,已经有不少音乐性了。

  杜国清译文的遣词用字,相当讲究,很能显现原诗的气氛和意涵。上一节提到,这首诗有十个元素以呈现如梦似幻的象征情景,杜国清把这些元素掌握得很好,使读者可以感受到自然神殿的幽秘、深远、和谐及狂喜。例如第二个诗节的译文就意象非常丰富,「有如一些悠长的回声,在远方混合」,「于幽暗而深邃的一种冥合之中」,又有明暗之光影变化,「浩瀚无穷」,还有「芳香、色彩、声音」之互相感应。第九及第十行就举出嗅觉的芳香与其他感觉混合的具体例子:「凉爽如幼儿的肌肤」(嗅觉与抚摸幼儿肌肤的触觉混合),「柔和犹如双簧管」(嗅觉与音乐的听觉混合),「碧绿如牧场」(嗅觉与颜色的视觉混合),让读者的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感官应接不暇。这正是波特莱尔象征主义诗的一个重要特色。读者必须以所有的感官去体验诗中的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通感」。

  这首诗虽然表面描述自然神殿中的象征森林,其实也影射整个人世间的各种情境和际遇。这就是象征主义诗朦胧多义的特色,使读者吟诵再三仍不能穷尽其深义。由此可知,波特莱尔的诗已经达到佛法「有为法」中「色、声、香、味、触、法」全部的内涵。至于「无为法」中的「空观」,就不是波特莱尔所刻意追求的。但是波特莱尔《恶之华》的题材包罗美丑、善恶、爱慾、生死等,可以说众生相几乎都描述到了。他以高超的诗艺而永恆不朽,从六根出发而超脱六根,因此也可以说达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提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种无为法的境界。

  此诗结构相当简单:第一节四行揭橥主题,认为森林是自然的神殿,充满象征,经常会发出各种声音,人类经过那里,森林会注视他,和他互动;第二、三、四节提供互动的的细节。因此这首诗的结构远不如第六十六首〈猫〉之复杂。

  这首诗中鲜明的意象如「凉爽如幼儿的肌肤」、「柔和犹如双簧管」、「碧绿如牧场」等对于后来的意象主义有相当大的影响。

  就我所知,〈Correspondances〉这首诗至少有六种中译。除了杜国清(1972/2011)两种之外,还有戴望舒(1947)、莫渝(1985)、钱春绮(1998)及郭宏安(2002)四种。杜国清的两种译文都把诗题译为「万物照应」,戴望舒和郭宏安译为「应和」,莫渝译为「冥合」,钱春绮译为「感应」,显示这五位译者对于此诗诠释之异同。郭宏安之「应和」应该是受戴望舒的影响。他们两人的「应和」直译此法文诗题的意义,比较抽象,读者必须设法联想此诗题和内容的关系。钱春绮的「感应」唿应第八句「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表现鼻、眼、耳三种感官的互相感应。莫渝的「冥合」是他个人的诠释,因为此诗法文原文之诗题及内容并无明确「冥合」的词汇。「冥」意为「黑暗/深邃」,故「冥合」应指第六行「混入黝黑深邃的和谐中」。杜国清(1972/2011)的「万物照应」为意译,引申原来诗题成为「万物」之间的「照应」,包含世界所有事物,统整全诗之内涵,并且和第十二行「具有无限物象不断扩展的力量」密切相关。以上六种中译的诗题共有四种译法,各自表现译者对于此诗内涵的诠释:戴及郭译最直截了当;钱译根据第八句,比较侷限于鼻、眼、耳三种感官;莫译则间接指向第六行,涵意受到限制;杜译不限于法文原来诗题,但是比较能涵盖全诗通感之内容,也就是他所说的「象征主义的形而上的世界,是建立在『万物照应』的自然宇宙哲学上」(杜国清2011: 406)。

  三、结语

  波特莱尔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启象征主义的诗,以描写复杂的现代化都市巴黎时,也首创现代性(modernité)的观念。他的诗影响二十世纪许多国家现代主义的发展以及诗的写作,使诗的技巧更为精致,内涵更为深邃。

  杜国清在一九六○年开始写诗之后,注意到纪弦的「现代派」主张发扬光大波特莱尔以来的现代诗,印象深刻,从而开始搜寻《恶之华》和《巴黎的忧郁》的翻译和相关文章。但是当时《恶之华》不管在大陆或台湾,都只有零星的翻译,没有全译本。于是他从一九七一年开始把《恶之华》翻译成中文,一九七二年起在《笠》连续刊载,于一九七七年由纯文学出版全译本。由于翻译《恶之华》的缘故,他深受波特莱尔的两个创作原理――「超自然主义」和「反讽」──影响。所以本来写浪漫抒情诗的杜国清,开始加入知性的思考,例如他的〈万法交彻〉这首诗虽然唱和波特莱尔的〈万物照应〉,但是加入佛教《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广大无边智慧和象征系统,呈现因缘相生的宇宙观。〈万物照应〉的头两行是「自然是一座神殿,那些活柱子/不时发出一些暧昧朦胧的语言」,而〈万法交彻〉的头两行是「自然是一座华严的宫殿/天穹的罗网,悬挂无数宝珠」,杜诗以「宝珠」取代波特莱尔的「活柱子」,同样具有深邃的象征意义。〈万物照应〉以自然的森林作为象征的背景,引申出其中的色、声、香、味、触、法,而〈万法交彻〉以因陀罗网的宝珠反映诗人观照宇宙因缘的诗心,「一尺之镜见百里影/一夕之梦 萦绕千年」。可见杜国清的〈万法交彻〉是由〈万物照应〉衍生出来的佛法诗观和宇宙观,两首诗真可以说是「东西交辉」,相得益彰。

  杜国清这个《恶之华》完整译本,不仅可以帮助读者追寻西方象征主义和现代诗的源头,还可以学会象征的用法及诗的组织结构,甚至于吸收丰富的词汇,增强写作能力。

郑恆雄(台大外文系名誉教授)

图书试读

译者序:波特莱尔与《恶之华》
 
诗人波特莱尔(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年轻时是相当英俊的。他有一头波状的黑发,起伏在高敞的额上;清秀的眉毛下双眼皮镶嵌着两颗黑眼珠,鼻子端庄而敏锐,嘴巴宽阔沉默,薄薄的嘴唇带有讥讽和挑逗的诱惑。
 
诗人善于谈吐,风度温柔文雅。天生感性敏锐,知性聪颖,个性早熟。父亲去世时他才六岁。父亲的儒雅风度、艺术趣味以及虔诚的信教心,在他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曾立志做画家的父亲常带他到公园散步,告诉他公园里的种种雕像,而在他幼小的心中根植了深厚的美术趣味。父亲去世之后,他享有母亲全部的爱。在母亲翌年改嫁之前的二十个月,可说是诗人一生中仅有的最幸福的时期,成为他诗中充满怀念的回忆。(见《恶之华》再版第九十九首〈我仍忘不了⋯⋯〉与第七十六首〈忧郁〉。)
 
诗人的继父是军人奥比克(Jacques Aupick)。在波特莱尔幼小的心中,是他劫夺了母亲对他的爱。波特莱尔与母亲的关系,也随着他与继父之间的关系而改变,时而和谐,时而紧张,时而充满爆炸性的火药味。虽然奥比克将军并无存心虐待或表示厌恶的态度,他对波特莱尔的天赋和个性,可说缺乏该有的了解与同情。甚至他母亲,事实上也没有了解真正的波特莱尔,尤其是他的感情以及内心的精神生活。他们曾经有意将波特莱尔培养成外交家,而对波特莱尔志向文学的决心感到惊讶与幻灭。在他们结婚之后,再三再四将波特莱尔送到学校去住宿或寄居在朋友家里,甚至强迫他到南洋去远游八个月,难怪诗人也认为是太自私了。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