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求无伤:一个脑神经外科医师的自大、自省与自我疗癒的历程

但求无伤:一个脑神经外科医师的自大、自省与自我疗癒的历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Henry Marsh
图书标签:
  • 脑神经外科
  • 医生
  • 自传
  • 医疗
  • 自省
  • 疗愈
  • 人生
  • 成长
  • 情感
  • 医学人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从不忘记手术过世的病人,
要能忘掉就好了。
 
  亨利‧马许是英国杰出的神经外科医师,行医超过三十年,曾远赴乌克兰协助医疗计画。他在乌克兰的经历成为纪录片《英国医生》(The English Surgeon),并获得艾美奖最佳「新闻与纪录片」。本书是他回顾从医初衷,初出茅庐时便将神经外科视为一生职志,自省这一路上付出的代价。
 
  他回想在漫长的行医生涯里,成功拯救生命时的成就感,「搞砸」病人的懊悔愧疚。并直视身为医生的脆弱——手术前种种骇人的恐惧,手术中的紧绷与浑身战慄,手术后在等待病人是否完好甦醒的忐忑不安。极度焦虑已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他必须学会与之共处。
 
  马许医生在住院医师时期,曾目睹一场令他大开眼界的脑动脉瘤手术。比起其他手术需要划开一大道鲜血淋漓的伤口,他看见神经外科医生透过显微仪器,于狭窄的脑部间隙操作,稍一不慎即可能造成动脉瘤破裂而导致病患死亡或中风。脑外手术如拆除炸弹的优雅精巧与危险,人类大脑像宇宙一样的高深莫测,都令他目眩神迷。此后他立志成为神经外科医师,虽然收到前辈提醒其专科的漫长训练、甚或可能危及婚姻的警告,都无法使他打退堂鼓。然而,对于神经外科的执迷,全心投入工作,以及随之而生的傲慢,也让他付出了第一段婚姻触礁的代价。
 
  所谓神经外科,是以外科手术治疗脑部或嵴椎患病或受伤的病人。手术是这样进行:划开头皮,拨开肌肉,切下颅骨,打开脑膜。有时候以手术显微镜探看大脑深处,接着切开横亘的血管(得先分辨哪些血管可以牺牲,哪些不能),有时候则是切开脑组织,直捣肿瘤所在之处。而每一颗脑瘤都不同,有的硬如石头,有的软似果冻;有的完全不出血,有的血流如注──偶尔甚至导致病人在手术中出血致死。有的被包覆住了,像是豆荚中的豆仁,有的则无可救药地沾黏在脑部和脑血管上,在动手切除之前,永远无法从断层扫描确定肿瘤会是什么状况,考验执刀医生的技术与判断,以及运气。即使手术成功,挽救病患的性命,结果可能是终生瘫痪。
 
  马许医生历经三十年与死亡、灾难和无数危机拔河,曾看着病人其手中失血致死,跟同事激烈争吵,与病人家属揪心会谈,还有许多彻底绝望或欢欣鼓舞的时刻。他救过人,成功取出肿瘤,在感激涕零的病人与家属前扮演救世主;他伤过人,曾因为在术中划破动脉造成出血、轻忽术后发炎,导致病人瘫痪或死亡。残酷又写实的是,那些导致病人伤残或死亡的经验,那些外科医生最不愿意面对的可怕失败,都是医师迈向顶尖的「课程」,顶尖优秀的脑外科医师的背后可能都有一长串受损的病人,而医生都得稍微心理变态——才能撑下去,因此他说:「大多数神经外科医师的生活,经常穿插着深沉的绝望。」
 
  与病人的距离究竟该同理同情,还是保持铁石心肠的距离?面对严峻的病况,究竟该挽救濒临瘫痪的生命?还是让病人平静离世?经历许多灾难与悲剧,因自大自满而犯下惨烈的错误,即使已累积数十年的专业能力,他渐渐懂得何时收手,止于当止,了解自己的极限。
 
  本书记录了他的成功与失败,他对医生身份的深切自省,希望以自身经历,告诉所有人,医生所面临的,身为凡人的困难与困境。
 
推荐

  ★专文推荐(依姓氏笔画序)
  1.杜永光(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名誉教授、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盟理事长)
  2.吴佳璇(精神科医师)
  3.柯绍华(敏盛综合医院经国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劳盟理事)
 
  ★各方赞誉
  「亨利‧马许堪称神经外科界的鲍斯威尔(Boswell)。马许坦言各种可能『搞砸』病人大脑的过错,诚实得叫人难受。他精准描述紧张又无常的医病关系,幽默风趣地写出对医院管理层的嫌恶,引导读者深入医学界最困难的一门艺术,让我们的精神为之一振。成就非凡。」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
 
  「马许写了一本关于恋爱的书,读者就像读爱情小说一样无法自拔……『优雅、微妙、危险、充满深沉意义』,这四句评语全都可以用来形容这本书。」艾德˙西萨(Ed Caesar),《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当一本书噼头就说:『我经常得剖开大脑;我真不愿意那么做。』──你会无法释卷,欲罢不能。不是吗?……我百分之百信任[脑神经外科]医生的技术,往往忘了包括失败、误解、疏失、幸与不幸在内的人性成分,也忘了他们在专业世界之外的寻常生活。亨利˙马许的《但求无伤》揭露了生死存亡关头下的上述种种,这就是本书必读不可的原因之一:意想不到之处的赤裸裸真实面。当然,还有许多原因不在话下。」卡尔˙奥韦˙诺斯加德(Karl Ove Knausgaard),《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精采绝伦……扣人心弦。」威廉˙利斯(William Leith),《旁观者》周刊(The Spectator)
 
  「为什么没有更多外科医生写书,尤其像这样优美的散文?……嗳,感谢上苍派来亨利˙马许……这本杰作揭露的事实当中,最了不起的一桩是每一位外科医师遭遇的两难,那就是无力扮演上帝……太精彩了:一拿起书来,要不要休息随你。」尤安˙佛格森(Euan Ferguson),《观察家报》(Observer)
 
  「很少医师像马许先生如此坦白,如此直言不讳。身为每天与高度焦虑共舞的菁英份子之一,我想,他必定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彼得˙路易斯(Peter Lewis),《每日邮报》(Daily Mail)
 
  「马许带给我们一部坦率得令人震惊的回忆录……他坦白诉说一个深于自省的角色,在生涯中找到一条有别于传统的道路……三十年来,他始终对工作保持热忱──断病时有如福尔摩斯,一进入开刀房,又摇身一变成了行动人。他时而欢欣雀跃,让我们感染他的兴奋,引领读者从外科的角度,随他一起探索大脑的隐藏地貌。」班˙费尔森堡(Ben Felsenburg),《週日邮报》(Mail on Sunday)
 
  「脑神经外科医生──例如这本震撼而感人的回忆录作者,亨利˙马许──必须日复一日在痛苦的两难中动手术、做出紧急决策:进行开颅手术也许可以挽救病人性命,但是稍有闪失,就可能导致严重残疾……正是这份令人卸下心防的坦白,让本书如此引人入胜……让人着迷。」盖文˙法兰西斯(Gavin Francis),《卫报》(Guardian)

获奖纪录

  入围《卫报》最佳首作奖,「柯斯达自传奖」、「威康信託书奖」决选名单,山谬尔‧强森奖初选名单,并获选2015年《纽约时报》年度图书100本
《但求无伤:一个脑神经外科医师的自大、自省与自我疗癒的历程》图书简介 生命之重,与刀尖上的信念 本书以一位享誉国际的脑神经外科医师的视角,深刻剖析了人类大脑这一宇宙中最复杂、最神秘的器官,以及手术台上那些与死神贴身共舞的瞬间。这不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医学教科书,而是一部关于人性、职业伦理、技术极限与内心挣扎的深度自传。作者以其独特的沉稳笔触,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高压、高风险,却又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专业领域。 第一部分:自大之巅——完美主义者的诞生与傲慢的代价 镜厅中的倒影:从医学院到神坛 故事伊始,追溯了作者如何从一个雄心勃勃的医学生,通过近乎非人的努力和对知识的狂热追求,一步步攀登至脑外科领域的巅峰。在这个领域,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使得“完美”成为唯一的生存法则。作者坦陈,早期的成功和外界的赞誉,在他心中滋生出一种近乎不可一世的“自大”——一种对自身技术和判断力的绝对信任,以及对“失败”这个词的本能排斥。 他详细描述了早期职业生涯中的几个标志性手术,那些被同行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他手中却能化险为夷。这些成功固然令人振奋,却也铸就了一道无形的墙,将他与普通人的脆弱隔离开来。他习惯于将患者视为等待修复的精妙机械,而将情感抽离,认为这是保持客观和精准的必要条件。 技术的僭越与人性的疏离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探讨了“技术神话”对个体精神的腐蚀。当一位医师能够熟练地在生命的摇篮与坟墓之间穿梭时,他开始质疑既有的伦理界限。作者回忆了数次为了追求“更完美的切除范围”而挑战传统手术方案的经历。他清晰地描绘了那种“只要我做得到,就应该去做”的哲学观,如何一步步将他推向职业伦理的灰色地带。 这种自大不仅体现在手术选择上,也延伸至他对同事、家庭甚至自身的态度。他坦言,那段时期,他几乎将所有时间献给了显微镜下的世界,对身边人的痛苦和需求变得麻木不仁。书籍细腻地捕捉了这种成功人士的孤独感——站在最高处,却发现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那份重量。 第二部分:悬崖边缘的颤栗——自省与崩溃的序曲 当机器开始失灵:无法预料的变量 高压环境下的生活终究会付出代价。本书的转折点,是一系列接踵而至的“黑天鹅”事件,打破了作者精心构建的完美世界。这些事件并非单纯的手术失误,而是复杂的人为因素、技术瓶颈与患者不可抗拒的生理反应交织的结果。 作者没有回避那些令人心悸的瞬间:手术室里的静默、监护仪刺耳的警报声、家属眼中由希望到绝望的转变。他首次以如此赤裸的方式,将自己置于被审视的地位,剖析了在“最接近成功”的一刹那,如何因为一个微小的、本可以避免的疏忽而功亏一篑。 “无伤”的悖论:责任的重负 “但求无伤”——这句脑外科医师的座右铭,在作者的生命中达到了其最沉重的意义。当他面对的不再是一个需要征服的难题,而是一个被自己亲手伤害的生命时,心理防线开始瓦解。他开始质疑:我的技术,真的能为所欲为吗?我所追求的“完美”,是否建立在对风险的过度自信之上? 本书的这一部分充满了痛苦的内省。作者详细描述了创伤后应激反应(PTSD)如何潜入他的日常生活:失眠、噩梦、对酒精的依赖,以及对再次走进手术室的恐惧。他开始审视自己与患者关系中的“非人化”倾向,认识到自己一直在逃避的,是作为一个人,去感受并承担责任的勇气。 第三部分:重建连接——自我疗愈的漫长旅程 走出“无菌区”:人性的复苏 自我疗愈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作者决定主动从高强度的临床工作中抽离出来,开始探索医学之外的世界。这部分内容展示了他如何通过接触不同的领域和人群,重新校准自己的人生坐标。 他开始深入参与偏远地区的医疗援助工作,在那里,资源匮乏,他必须放弃对“完美设备”的依赖,转而依靠基础的经验和集体的智慧。这些经历迫使他放下“超级英雄”的外衣,重新学会如何与有限的条件共存,如何真正倾听患者的恐惧,而非仅仅是他们的影像报告。 从“治愈”到“陪伴”:医师角色的重塑 本书的精华在于,作者最终找到了一个更可持续、也更具人性关怀的职业定位。他没有选择彻底放弃手术刀,而是学会了在技术与同理心之间找到平衡点。他开始更坦诚地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分享不确定性,而不是只展示把握。 他认识到,对于许多不可逆转的病症,真正的“疗愈”可能不是消除病灶,而是帮助患者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意义和尊严。这种心态的转变,不仅治愈了他自己对失败的恐惧,也使得他作为一名医师,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满足感。 结语:永恒的学徒 《但求无伤》的结尾,并非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是一个对“持续学习”的庄严承诺。作者总结道,脑神经外科的本质,永远是面对未知。真正的专业精神,不在于从不犯错,而在于愿意在犯错后,以最大的勇气和谦卑,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行。这本书是献给所有在极限压力下工作的人们,提醒我们在追求卓越的路上,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首先是人。 本书语言犀利,情感真挚,既有对神经科学前沿的精准描述,更有对生命哲学的深刻反思,是理解现代医学高压环境下,一位顶尖专家如何与自我和解的珍贵文本。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亨利马许(Henry Marsh

  英国最顶尖的神经外科医生之一。于皇家免费医院(Royal Free Hospital)学习医学前,曾在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哲学与经济。他于一九八四年成为皇家外科学院院士,并于一九八七年成为爱金森莫利(Atkinson Morley’s)/圣乔治医院(St George’s)的神经外科主治医师。他也是两出纪录片的主角,《Your Life in Their Hands》曾获皇家电视学会奖,描述于乌克兰行医经历的《英国医生》(The English Surgeon),则获艾美奖。二○一○年获颁大英帝国勋章。妻子为人类学家兼作家的凯特‧芙克丝(Kate Fox)。个人网站为:www.henry-marsh.com
 
译者简介

黄佳瑜

  台湾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毕业,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企管硕士。曾任联合利华行销企划、美商麦肯钖管理顾问公司管理顾问。现为自由译者,作品有《Jack》(大块)、(合译)《发光体》(联经)等。

图书目录

自序

1. 松果体细胞瘤
2. 动脉瘤
3. 血管母细胞瘤
4. 通俗剧
5. 三叉神经痛
6. 死亡恐怖
7. 脑膜瘤
8. 脉络丛乳突瘤
9. 额叶白质切除术
10. 创伤
11. 室管膜瘤
12. 神经胶母细胞瘤
13. 梗塞
14. 神经断伤
15. 神经管胚细胞瘤
16. 脑下垂体腺瘤
17. 蓄脓
18. 上皮癌
19. 无动性缄默症
20. 狂妄自大
21. 光幻视
22. 星状细胞瘤
23. 酪氨酸激酶
24. 寡树突胶质细胞瘤
25. 麻木痛

后记
谢志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走钢索的行业
杜永光(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名誉教授、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盟理事长)
 
        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嵴髓,是人体上最复杂的器官,它的结构细致且有很多功能尚未被我们所熟知。也因此,针对中枢神经病变而进行手术的神经外科,被认为是所有临床医学领域中最艰深困难的一个学门。而神经外科的手术,也被视为充满了危险的一种治疗。

  因为它的困难及危险,使得很多医学院的毕业生,望之怯步,不但不想走入这条路,也不愿下点功夫,去了解此一领域。但是,也有一群年轻医师被错纵复杂的神经结构以及其充满未知的功能所迷惑,更被其深具挑战性的手术所吸引,而进入此一行业。

        本书的作者,亨利.马许,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参加了颅内动脉瘤的手术。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脑部神奇的结构感到如穹宇般的高深莫测,而在目睹神经外科医师以优雅而精巧的手术,使危险的状况化险为夷,更让他觉得深具震撼,因而决定成为神经外科医师。在他退休之前,写下此书。书中作者以其一生所经历的各种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为各章主题,透过对于病人的疾病以及手术过程的叙述,让读者了解到神经外科医师的工作、手术的难度以及其内心的挣扎与煎熬。

        正如作者对这一本书的命名《但求无伤:一个脑神经外科医师自大、自省与自我疗癒的历程》。在本书中每个章节的故事里,描述了作者费尽了心思想要处理病人的病灶、拯救病人的生命,但是又要不去伤及旁边正常的组织,以避免产生併发症,造成功能的缺损,甚至危及生命,追求「但求无伤」(Do no harm),是所有医师心中的目标,但是也如同作者所提及的,每个神经外科医师心中都背负着一个墓园,每天小心翼翼地工作,就是要避免在墓园中加上一个墓碑,而成为心中永久的包袱。

        透过作者对于病人、病情及治疗过程的叙述,读者也可得到各种常见神经外科疾病的知识,同时也了解到神经外科医师的工作以及跟同事及病人的互动。书中作者对于医师决定替病人开刀的犹疑,说实话传达坏消息给病人,承认治疗上的错误,以及为了训练属下,放刀给住院医师开要承担可能发生併发症的后果等困难心理状况,有了详实而深入的描述。而这些正是神经外科医师每天都要面对的内心挣扎。

  神经外科这一个行业,是如同走钢索般每天要以战战兢兢的心理面对的工作。如同作者所言,外科医师必须具备钢铁的神经、狮子的心以及女人的巧手。这些特质,在所有的外科系领域中,以神经外科为最。

神经外科医师的深情回报
吴佳璇(精神科医师)
 
  每当我听到有人用或温暖或(故作)轻松的语调,安慰即将动手术的病人,「医学那么发达,不用担心」,或「就是个小手术」,心里总是毛毛的。因为我是医师,同时是外科医师妻子,深知「但求无伤」的不易。

  当代医疗强调病人自主,无论搜寻过多少资讯,签下再多同意书,病家若不信任为他治疗的医生,日子依旧难熬。可当杰出的资深神经外科医师亨利·马许(Henry Marsh)告诉我们,医院里的大小事,多半取决于运气---包括好运和厄运,成功和失败往往不在医生的掌控范围内…您是否感到一股寒气,正从脚底渐渐升起?

  相信您和我一样好奇,为何即将结束「刀口舔血」生涯的马许医师,要在退休前夕出版《但求无伤》,崩解神经外科医师的超人形象。拿到中译稿,我漏夜读完25个以疾病诊断为题的故事,虽不全然按时间轴排列,却完整串起马许医师重要的生命历程,包括他如何从惨白的文学青年走进医学院,习医早期因见贤思齐走入神经外科,还有外科生涯的种种修鍊。

  最令我震撼的不是马修医师见证的生命奇蹟,而是他坦承犯错。作者在第13章〈梗塞〉,承认为了赶去看诊,凭手下训练医师报告的简单病史和几张扫描,断定一个半身不遂的年轻人脑子长了瘤,并随即安排切片手术。手术顺利完成,检验结果却是梗塞病变。作者觉得丢脸,但因错误不算太严重,且中风比肿瘤好多了,便渐渐淡忘。直到两年后,病人年迈的父亲向医院投诉,他坚信几个月后病人的死亡源于这场手术。马修医师据理力争,他的错误和病人死亡不相干,却无法豁免在医纠协调会现场,被K到满头包…

  正因为身边有不少同行,向我转述过协调会乃至于法庭实况,我更敬佩作者以「医界大老」之尊,将内心的挫败与羞耻感,诚实化为文字,且直指「免责」文化在医界难以落实的实情。

  除了面对错误的坦然,医疗中人在书中看到马许医师对英国健保体制,有多处犀利又幽默的批判,想必不断击掌。例如政府和医疗管理阶层,为符合欧洲工时方针(每周工作四十八小时),把持年轻医师训练计画,造成马许手下的训练医师频频换班,常常一问三不知;又如强制医护人员听公关讲师讲3小时如何关怀顾客,以提升医疗品质;还有为了感染控制,禁止医疗人员配带手表,并在工作人员进进出出的病房口,公告禁止进入...

  不过,作者开宗明义便说,自己无意动摇民众对神经外科医生,以至于整个医界的信心。他只是以自己为例,想帮助人们了解,同为凡人的医生,如何平衡自己必须时而抽离时而同情的情感,以及如何在现实与希望间找到平衡。这本书不但是一位资深神经外科医师付出代价淬鍊的智慧结晶,更是他对世间深情的回报。

You Must Believe in Spring
柯绍华(敏盛医院经国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劳盟理事)
 
  打开这份译稿的电子档,是在三万英呎的高空,飞往另一个国家演讲的旅途上。

  衬着窗外一早无瑕的蓝天,我挪好了斜倚着窗的舒适姿势,挂上耳机点了iPad中我的音乐随机播放,开始了对这一份译稿的细细品尝。

  耳机中传来的第一首曲子,是Keith Jarrett的〈Time on My Hands〉

  心里因为这么神奇的小小巧合而微笑停顿了一下。可是,身为行医多年的神经外科医师,谦卑地相信上天超越人类有限理性能解的巧妙安排,已经是我们从生命,病痛与死亡当中学会的不敢仰视。

  于是,我翻开了第一页。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从眼前与脑海中掠过的,不是作者笔下所形容的每一段文字,而是过去这二十年,同为神经外科医师的相同人生。

  就如同作者在文中所形容的,回顾这一切,像翻动了原本已经沉静清澈的湖底。浮现的可能是曾经失落遍寻不着的珍惜,也可能是不愿意再开启的封存,更可能是好不容易沈淀的伤痛与遗忘。

  除了早已不再施行的精神疾病脑神经外科介入手术之外,这本书中的每一个病案,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对话,每一份伤痛,每一份感动,相信大部分的神经外科医师都和我一样,以不同的方式经历过。甚至是白袍之外的每一段人生,从家庭,婚姻,父母,子女,都是一样的曾经如此痛着却坚强着的。

  神经外科医师从来就不是从死神与病魔当中夺回什么的英雄。相反地,是在属于一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文明认知,疾病型态,与医疗能力之间,永远试图去勇敢的尝试比这个时代更前进一些些,可以让明天的明天再多美好一点点的不放弃而已。也因为如此,神经外科医师的一生,註定是在坚强与孤独之外,从狂妄自大到感激谦卑,当中夹杂着反覆茫然与自我疗癒的漫长路程。

  终究,我们学会相信大自然的力量,即便每一天在我们的手中,生死和灵魂如此接近。

  三万英呎的高空上,我阖上了最后一页。

  曾经,我也想以文字分享和这本书当中许多一样的场景,一样的心情。但是这么多年之后,在经历了这么多的一切之后,我依然选择珍藏,沉淀,封存和遗忘。

  这样的人生,是上天赐给每一个得以成为神经外科医师的人类最美好的礼物。而亨利‧马许医生写了开箱文,这就够了,不是吗?

  写下这些,临下机前,我耳机当中随机播放的最后一首曲子,是Eddie Higgins Trio的 〈You Must Believe in Spring〉。

  当你也看完这本书,阖上最后一页的那一刻,你会深深地明白我在说什么。

图书试读

1.动脉瘤
 
名词.。血管壁不正常鼓起,通常发生在动脉。
 
所谓神经外科,是以外科手术治疗脑部或嵴椎患病或受伤的病人。这类问题属于罕见状况,因此比起其他医学专业,脑神经外科的医师和部门数量寥寥可数。我在医学院唸书的时候,从没见识过神经外科手术。我受训的医院不允许我们进入神经外科开刀房──对我们这些小医科生而言,这类手术对太专门,也太深奥了。有一次,我经过主开刀房,从神经外科手术室门上的小型圆型窗孔匆匆瞥见一个全身赤裸的女人,她已经上了麻醉,剃光头发,直挺挺坐在一张特殊的手术台上。病人后面站着一位上了年纪、个子很高的神经外科医生,他整张脸藏在手术口罩底下,头上戴着一盏结构复杂的头灯。那双奇大无比的手,正用深褐色碘酒在她裸露的头皮上涂涂抹抹。俨然恐怖片里的一幕。
 
三年后,我发现自己置身同一间神经外科开刀房,注视医院里两名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当中较年轻的那一位,替一名脑动脉瘤破裂的女病人开刀。当时,我取得医师资格已经一年半了,而且已经对行医生涯感到失望、幻灭。我那时是加护病房住院医师(senior house office,简称SHO),在我接受训练的医院服务。同样在加护病房工作的麻醉师看到我无精打采,建议我下去开刀房,陪她一起替神经外科手术的病人做准备。
 
这次手术让我大开眼界。我以前见过的手术,多半要划开长长的、鲜血淋漓的切口,处理又大又滑的人体器官。这次手术则透过显微镜完成。医生在女病人头部侧边开一个小口,运用精密的显微仪器拨动她的脑部血管。
 
动脉瘤是在脑动脉出现像气球一样鼓起的小包,可能会──而且往往会──造成脑部大出血,一发不可收拾。手术的目的是放置微小的弹簧金属夹(只有几毫米宽),夹住动脉瘤的瘤颈,预防动脉瘤爆裂。手术有很大的风险;医生进入病人头部中央几英吋深处,在脑部下方狭窄的间隙中操作,很可能在试图拨开周围脑组织和血管以便夹住瘤颈时,一不小心弄破了动脉瘤。动脉瘤的血管壁很薄、很脆弱,然而里头沖激着高压的动脉血。有时候,血管壁薄到可以看见深红色血液在动脉瘤里回旋打转,透过手术显微镜,显得又大又险恶。如果医生还来不及夹闭就弄破了动脉瘤,病人通常会死,或者至少严重中风──而中风很可能是比死还不如的命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但求无伤”,让我立即联想到在急诊室里,在手术台上,医生们那种紧张而专注的神情。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病人的康复,更是尽力避免任何不必要的伤害。然而,“无伤”本身,在医学这个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领域,又是多么奢侈的愿望。我非常好奇,这位脑神经外科医生,在日常的工作中,是如何理解和实践“无伤”的?他的“自大”,或许是他敢于迎接挑战、超越自我的动力;他的“自省”,则是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对医学的边界、对生命的奥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而“自我疗愈”,更是一种在日复一日的生死考验中,对心灵的滋养和修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一个医生,是如何在极端压力下,保持专业和理性,同时又不失人性的温度。他如何处理那些手术中的“有伤”时刻,又如何从中汲取力量,找到内心的平静,并最终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这本书,或许不只是一部关于医疗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成长、关于如何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寻求内心的“无伤”的深刻篇章。

评分

我常常在想,一个脑神经外科医生,他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身体的病灶,更是患者及其家庭的全部希望。这种责任感,该有多么沉重?这本书的标题,“但求无伤”,恰恰点出了这种沉重的愿望。但“无伤”本身,在医学领域,尤其是脑神经外科,又是多么艰难的一个目标。每一次手术,都是一场与风险的博弈,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后果。因此,这位作者在追求“无伤”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无数次的“有伤”——可能是身体上的劳累,可能是精神上的压力,甚至可能是,即使手术成功,也无法完全恢复患者原有功能带来的遗憾。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描绘这种“有伤”的状态,以及作者是如何在“有伤”中寻找“无伤”的可能。他是否会在每一次的失误或不完美中,进行深刻的反思,从中吸取教训,并将这些教训内化为更强的专业能力和更成熟的心态?而“自我疗愈”,或许就是他在经历了无数次“有伤”之后,学会如何与这些伤痕共处,如何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的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人依然有能力去疗愈自己,去寻找内心的平和。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自大、自省与自我疗愈”,构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弧线。我好奇的是,这三个看似矛盾的特质,是如何在同一个人身上融合共存,并驱动他一路前行的。一开始的“自大”,也许是进入这个高难度领域的敲门砖,是挑战极限的动力;随之而来的“自省”,则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的智慧,是对未知和风险的敬畏;而最终的“自我疗愈”,则是历经风雨后的宁静与升华,是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具体的案例,来展现这三个特质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比如,在一次极其艰难的手术中,他可能因为对自身技术的绝对自信而敢于尝试某种冒险性的方案(自大),但在手术过程中,他又能敏锐地捕捉到细微的异常,并迅速调整策略,避免了最坏的结果(自省)。而在手术成功后,他可能会因为成功带来的成就感而短暂满足,但也可能因为手术中发生的每一个细节而反复思量,思考如何做得更好,以及如何处理患者家属的期待和可能存在的误解(自省)。最终,这些经历都可能成为他内心的一种沉淀,促使他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力量(自我疗愈)。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种深刻的共鸣,尤其是在“自大”这一点上。我猜想,在医学这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尤其是像脑神经外科这样充满挑战的科室,从业者难免会滋生一种“无所不能”的自负感。想想看,他们每天面对的是人体的最复杂的部分,他们的决策可能直接关系到一条生命的走向,这种权力和责任感,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优越感。但我相信,这位作者绝非那种浅薄的自大。他的“自大”,很可能是一种对自己专业技能的极致自信,一种源于无数次成功手术积累的底气。然而,医学的本质是敬畏生命,而生命又是如此脆弱和不可预测。因此,在“自大”的背后,我相信一定会伴随着深刻的“自省”。当手术并非一帆风顺,当出现术后并发症,甚至当面对无可挽回的局面时,那种曾经的“自大”是否会被无情的现实击碎?作者是如何在这些时刻,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局限,以及自己作为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在极度自信与深刻反省之间摇摆的过程,无疑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也更能展现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格。我期待着,书中能有那些令人心惊肉跳的手术场景,更能有那些在黑暗中摸索、与自我搏斗的真实写照。

评分

“自我疗愈”这个词,在我看来,是这本书最动人的部分。脑神经外科医生,他们是拯救生命的战士,但他们本身也是凡人,也会受伤,也会疲惫,也会在日复一日的生离死别中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一直觉得,医生这个职业,尤其是那些面对极端病痛的医生,他们承受的心理创伤,往往比我们常人难以想象。他们需要保持冷静、专业,甚至在某些时刻要展现出超乎常人的理性,但他们的内心,同样会因为目睹太多痛苦、经历太多失败而变得脆弱。那么,这位作者是如何在这样的职业压力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疗愈之道呢?他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疏导自己内心的焦虑、沮丧,甚至是恐惧?是艺术?是运动?是与家人的相处?还是通过写作本身,将那些沉重的经历化为文字,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他作为一名医生的经历,更是一次关于“人”的深刻探索。它或许会揭示,即使是最理性、最专业的头脑,也需要情感的滋养和心灵的慰藉。而他能够将自己的疗愈历程公之于众,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勇气,也为无数同样在压力下挣扎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希望和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强烈的宿命感,也有一种深深的期盼。作为一名脑神经外科医生,他们每天都在与人类身体最精密的“机器”打交道,与死亡和生命的力量进行着最直接的较量。我想象,这种职业的经历,必然会在一个人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从“自大”到“自省”,再到“自我疗愈”,这似乎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成熟和蜕变的过程。我猜测,年轻时的他,可能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或者因为一次次成功的“首秀”,而产生过某种程度的“自大”,认为自己有能力征服一切。但随着经验的积累,随着面对的病例越来越复杂,他必然会意识到,人力的渺小和生命的不可控。这种“自省”,或许是在一次次的挑战中,不断地审视自己的知识、技能,甚至道德底线。而“自我疗愈”,则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有伤”与“无伤”的拉扯之后,找到了一种与内心和解的方式。我期待书中能够有真实的案例,展现这种心路历程的转变,让我看到一个医生,如何在极端压力下,完成对自我的认知和救赎。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对我而言,是一种召唤,也是一种探索。在我看来,医生的职业,特别是像脑神经外科这样充满挑战的领域,本身就具有一种天然的戏剧性。而“自大、自省与自我疗愈”这三个词,更是将这种戏剧性推向了高峰。我猜想,这位作者的“自大”,并非是那种令人讨厌的傲慢,而更可能是一种对自己专业能力的极致自信,一种敢于挑战不可能的信念。这种自信,在很多时候,是他们能够成功完成高难度手术的基石。然而,医学的本质是严谨和敬畏,任何一丝疏忽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随之而来的“自省”就显得尤为重要。他是否会在每一次手术后,都会进行深刻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而“自我疗愈”,则是在承受巨大的职业压力和情感冲击之后,找到的一种与内心和解的方式。我期待书中能够有生动的案例,展现他在追求“无伤”的过程中,如何克服内心的挣扎,如何与自己的“自大”与“自省”共处,并最终通过“自我疗愈”实现心灵的成长。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揭示的“人”的维度。在医学这个高度科学和理性的领域,我们常常会忽略掉从业者本身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困境。脑神经外科医生,他们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复杂的病理,更可能是患者家属的焦虑、期待,甚至是绝望。而他们本身,也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以及职业带来的身体损耗。这本书的标题,“但求无伤:一个脑神经外科医师的自大、自省与自我疗癒的历程”,恰恰点出了这一点。“自大”或许是他敢于挑战的勇气,“自省”是他不断进步的动力,而“自我疗愈”则是他在完成高强度工作之余,对自身心灵的呵护。我好奇的是,这位医生是如何在“自大”和“自省”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在追求“无伤”的道路上,他又是如何通过“自我疗愈”来修复内心的创伤,并最终以更成熟、更强大的姿态面对工作和生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即使是最冷静、最理性的脑外科医生,内心也同样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也有着需要被关照和疗愈的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了很多哲学层面的思考。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似乎总是在追求“完美”,追求“治愈”,但“无伤”这个词,却带有一种更朴素、更本源的愿望。它不仅仅是医学上的“不损伤”,更可能是一种对生命状态的期盼——一种不被外力过度伤害、不被疾病侵蚀得面目全非的状态。而这位脑神经外科医生,他身处一个与“伤”和“痛”打交道的职业,他对于“无伤”的理解,一定比常人更为深刻。他可能经历过无数次的手术,面对过无数的病患,而每一次的经历,都在不断地刷新他对“无伤”的定义。我特别好奇,他“自大”的起点,是源于对这种“无伤”的绝对自信,还是对死亡和疾病的某种挑战?而他的“自省”,又是在追求“无伤”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人性的局限和生命的脆弱?最终的“自我疗愈”,是否就是他在对“无伤”的不断探索和追求中,找到的一种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的方式?这本书,或许不只是一部医疗纪实,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本质的哲学随笔,用一位医生的视角,来解构我们对于“伤”与“愈”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睛一亮,那种沉静中带着一丝力量的蓝色调,还有那烫金的书名“但求无伤”,总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我一直对医疗题材的文学作品情有独钟,但很多时候,它们要么过于侧重医学的专业性,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要么过于煽情,流于俗套。但这本书,从书名和作者身份(脑神经外科医师),我就隐隐觉得它会有所不同。它似乎在预示着一种更深层的探索,不仅仅是手术台上的惊心动魄,更是关于生命、关于职业、关于人性的复杂纠葛。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这位脑神经外科医师,究竟是如何在“无伤”这个看似简单的目标背后,展开一场如此宏大而细腻的心灵旅程。我特别好奇,在处理那些错综复杂的脑部病变时,他又是如何平衡专业判断、病人安危以及可能存在的意外?这种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一定会在他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而这本书,或许就是他梳理这些印记、与自我对话的出口。我想象着,在无数个手术后的夜晚,他或许会静静地坐在窗前,回想起那些挑战极限的时刻,那些微小的失误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那些成功后短暂的喜悦。这本书,会不会就像他为病人手术一样,也为他的内心进行了一场细致入微的“手术”,剔除杂念,疗愈创伤,最终达到一种内心的“无伤”境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