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學教授,國際頂尖級的神經醫學專傢,曾任國際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現主持多倫多大學巴金森研究、亦為莫頓和葛洛利亞修曼運動障礙中心(Morton and Gloria Shulman Movement Disorders Center)和西多倫多醫院巴金森病埃德濛‧薩夫拉計劃(Edmind J. Safra Program)主任。曾經訪颱,和國內專傢有過學術上的交流與閤作。
因此,有一部好的指引書籍,對罹病的人及傢屬在麵對疾病的過程與照顧時,均十分重要。雖然這是個知識爆炸與網路普及的時代,但在國內有關巴金森病的書籍並不多見。登義醫師於其忙碌的工作之餘,經過一年多的時間譯成此書,相信促其完成此艱钜任務之原動力,必是源自其心中對病人及傢屬極大的關心與負擔。特彆他本身是精神醫學的權威,故於此書有關心理精神層麵的譯註更是精闢。三位作者之一的安東尼.連恩(Anthony E. Lang)是研究與治療巴金森病非常著名的學者,他曾經到過颱灣,對此病的病理機製及最先進的處置知之甚詳,本書由其主筆,可看度極高。
但事實上,由於新的以及更好的療法漸漸齣籠,巴金森病對人們生活上的影響在近年來已有瞭根本的改變。確實,過去數十年來,巴金森病已經無礙於人們繼續享有多年能有所貢獻並心滿意足的生活。事實上,大部分巴金森病患者在診斷後十年,仍能擁有獨立的日常生活功能(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簡稱ADL)。瞭解巴金森病的癥狀及其處置,是每位患者維護病情穩定、保有掌控能力的關鍵所在。許多身體疾病都屬慢性病,諸如關節炎、氣喘、糖尿病,巴金森病也包括在內。與每一種慢性病和平相處的祕訣,除瞭在於必須清楚瞭解身體的醫療狀況之外,也必須瞭解到:個人麵對疾病時有無準備,其實攸關患者能否得到能維持身體健康的處置。例如,在做臨床決策時,醫師仰賴的是病史及病人和傢屬、照護者所提供的迴饋。成功的巴金森病處置並無任何單一公式可循,而是仰賴一種個彆化且整體性的照護計畫,由有經驗的醫師與有準備的病人共同決策來擬定。
首先描述這個疾病樣貌的是英國醫師巴金森(James Parkinson),於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巴金森病。他關於這個疾病的原始論文在1817 年發錶,名稱為〈論震顫性麻痺〉(Essay on the Shaking Palsy),因此現在有時仍會把巴金森病稱為「震顫性麻痺」。還有另一名稱是激躁性麻痺(paralysis agitans),這不過是「震顫性麻痺」的拉丁文。巴金森病、震顫性麻痺及激躁性麻痺,都指稱同一個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