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独立与蒙中俄关系(1911-1945年)

蒙古独立与蒙中俄关系(1911-1945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蒙古独立
  • 蒙中关系
  • 蒙俄关系
  • 近代史
  • 外交史
  • 政治史
  • 边疆史
  • 民族问题
  • 俄罗斯
  • 中国
  • 蒙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蒙古人的观点,解析蒙古与台湾、俄国的历史关系,
想了解蒙古国取得独立的真正过程,
绝不能错过本书!

  ●蒙古独立是蒙古人本身自愿的,不是俄帝煽动的结果。蒙古独立运动曾经不被任何国家支持,其独立的过程完全依靠本身锲而不舍的努力,向当时北方强大的邻国(俄国)请求援助。俄国如何回答?俄国实际上对蒙古抱持何种态度?

  ●为了收复内蒙古,蒙古国政府曾于1913年向中国发起战争。蒙古国的政策以收复原先完整的领土,并恢复13世纪成吉思汗成立的「大蒙古国」为目标。依据蒙文文献,内蒙古四十九旗当中几乎全部希望加入蒙古国。当时蒙古国与内蒙古的关系如何?

  ●蒙古人于1911年发起第一次独立运动,欲脱离满清,却被新建立的中华民国视为地方分离运动,加以反对。曾经建立横跨欧亚帝国的蒙古,在历史的悲剧中分裂为内、外蒙古。1911、1921年,内蒙古人与位于俄国境内的布利雅特蒙古人,都曾参与过独立运动,足见蒙古国为蒙古族团结的重要中心。

  ●蒙古1911年的独立运动成功后曾因俄国、中国的影响而受限,最终仍于1945年得到承认。1911~1945年如此长的时间里,蒙古如何制定政策,顺利周旋于两国间?

  ●除了与中、俄国两大强国间的关系外,蒙古也曾试图取得美国、日本等第三方邻国的承认,企图影响中俄两国对独立一事的态度。虽然最终都未成功,此一历史过程仍旧值得世人关注。
 
帝国余晖与新生的阵痛:20世纪上半叶东亚的权力重塑 一部关于蒙古与周边地缘政治风云变幻的深度历史研究 本书聚焦于20世纪上半叶(1911年至1945年)东亚地区一个至关重要的地缘政治断层——外蒙古的独立进程及其与周边大国——沙皇俄国(及后来的苏联)、中华民国和日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民族独立叙事,而是一部旨在揭示在帝国主义浪潮退去、现代民族国家体系尚未完全确立的“权力真空期”,一个传统游牧帝国如何试图在残酷的国际博弈中为自身争取生存空间的政治人类学研究。 核心议题:主权、依附与外部干预 本书的核心在于剖析外蒙古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如何利用清朝覆灭造成的权力真空,宣布“自治”乃至“独立”,以及这一系列行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势力的深刻影响。我们并非仅仅叙述事件的发生,而是深入探究驱动这些事件背后的结构性力量和精英决策逻辑。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初次亮相(1911-1919) 1911年,伴随着北京的政权更迭,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领导下的外蒙古贵族和上层僧侣集团,迅速采取行动,宣布脱离清朝的统治。本书详尽梳理了这一“独立”的内部动因:长期以来积累的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倾向、宗教领袖的政治权威,以及对汉族移民和经济渗透的恐惧。 然而,这一时期的独立远非自主的。俄国,彼时正值沙皇统治的鼎盛时期,对中亚和远东的扩张野心从未减弱。本书细致描绘了俄国如何通过军事顾问、财政援助和外交斡旋,扶持和巩固了蒙古的自治政府。我们对比分析了俄国与蒙古地方精英的利益契合点与潜在矛盾,特别是俄国对于蒙古保持“软弱附庸”状态而非真正独立的需求。 同时,辛亥革命后的中华民国政府在法理上从未放弃对蒙古的主权声索。本书考察了民国北京政府试图通过外交谈判和有限的军事部署(如段祺瑞时期的“外蒙古筹边使”),来重新确立中央权威的努力。这一阶段的蒙古,如同一个在两个强权阴影下寻求平衡的小国,其“独立”的合法性基础极其脆弱。 第二部分:战火中的摇摆与主权的试验(1919-1924)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不仅没有带来东方的安定,反而使该地区的权力平衡彻底倾斜。俄国在1917年爆发的革命,导致其对远东的控制力骤减,为外部干预者留下了真空。 本书重点剖析了徐树铮率领的北洋军“收复”外蒙古的军事行动。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军事占领,更是民国政府试图利用国际环境变化,强行重塑其领土完整的最后一次重大尝试。我们运用档案资料,揭示了中国军队在当地的治理困境、与蒙古地方势力的摩擦,以及俄国“白军”残余势力在此地扮演的复杂角色。 然而,随着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成功,红色力量开始向东部边疆渗透。本书深入分析了苏维埃俄国(后来的苏联)如何逐步取代沙俄的地位,成为蒙古政治舞台上唯一且无可争议的主导力量。从援助“蒙古人民军”到最终促成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苏联的介入是渐进的、策略性的。我们着重探讨了蒙古知识分子和革命者(如苏赫巴托尔)如何在接受苏联意识形态指导的同时,努力构建一个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国家叙事,以避免沦为纯粹的“苏维埃卫星国”。 第三部分:内外部的重塑与边缘化(1924-1945) 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并未带来真正的安全。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在斯大林主义阴影下,蒙古内部政治和社会的剧烈转型,以及外部威胁的升级。 内部的“革命化”: 我们考察了蒙古在苏联的深度影响下,如何进行土地改革、宗教限制和阶级斗争。历史学界常将此阶段视为对蒙古传统游牧文化和喇嘛教体系的系统性冲击。本书试图平衡地看待这些变化,分析蒙古领导层在维护国家独立与服从莫斯科战略意图之间的艰难抉择。 日本帝国的介入: 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扩张势力渗透至满洲及内蒙古地区。日本将蒙古视为削弱中苏联盟、争取战略纵深的潜在目标。本书详细记录了日本特务机构对蒙古边境的侦察、对内蒙古的策反活动,以及其试图将蒙古描绘为“大东亚共荣圈”一部分的宣传战。这一外部压力,反而使得蒙古人民共和国更加紧密地倒向苏联的保护伞之下。 二战的终局: 1945年苏日战争的爆发,是本书所覆盖时期的关键转折点。本书详细阐述了在雅尔塔体系下,苏联对蒙古的独立问题施加的决定性影响。我们审视了“蒙古全民公决”的程序、其国际认可的政治意涵,以及这一事件如何彻底固化了蒙古作为苏联地缘政治缓冲区的地位,直至冷战的到来。 历史贡献与视角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传统的“蒙古独立”的二元对立叙事,将蒙古的命运置于东亚大国竞争的复杂棋局之中进行考察。它强调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并非孤立的内部事件,而是外部干预、意识形态移植与本土精英政治博弈的产物。通过对俄文、蒙古文和中文档案的交叉比对,本书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去中心化的视角,理解这个“草原上的小国”如何在帝国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定义其主权边界的历史过程。最终,它揭示了从“帝国的臣属”到“意识形态的伙伴”这一身份转换背后的巨大代价与复杂遗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其木格 Enkchimeg Baatarkhuyag


  •出生蒙古国

  •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博士,曾任蒙古国家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留学台湾逾十年,研究专长为蒙古史以及蒙古与中国、俄国三边关系,蒙古与台湾(中华民国)的关系,另外也从事蒙古汉学研究以及两岸关系研究

  •相关着作包括台湾大学硕士论文《1945年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公投研究》,《Surging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Legacies, Politics, and Turns of Sinology in Contemporary Mongolia》(Enkhchimeg Baatarkhuyag and Chih-yu Shih,收录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之学术论文集《Post-Communist Sinology in Transformation Views from the Czech Republic, Mongolia, Poland, and Russia》2015),另有专门研究《蒙古与台湾关系》发表于蒙古学术期刊,以及《1945 оны Зөвлөлт Хятадын Найрамдлын гэрээнд тусгагдсан Гадаад Монголын талаар Хятадын сурвалж бичигт хэрхэн тэмдэглэгдсэн тухай》发表于俄国学术期刊 Бурятские национальные демократы и обществен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мысль Монгольских народов в ХХ в. (Сборник научных статей)
Улан-Үдэ 2008

  •母语:蒙文

  •精通:中文、俄文、英文

图书目录

摘要
作者序 让蒙古国的风吹进台湾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二章 蒙古独立缘起
第一节 历史缘起
第二节 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满清新政在蒙古

第三章 蒙古独立运动
第一节 蒙古代表团赴俄请求援助
第二节 收复库伦恢复蒙古国主权
第三节 收复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市

第四章 蒙古独立后的情况
第一节 蒙古国政府与中华民国的关系
第二节 内、外蒙古的统一运动
第三节 蒙俄友好条约
第四节 蒙俄友好条约对蒙古国的影响

第五章 1915年恰克图条约 104
第一节 关于蒙古问题中俄的《北京声明书》
第二节 蒙古国政府总理赛音诺颜那木囊苏伦访问俄国
第三节 蒙中俄三国恰克图会议
第四节 恰克图条约之后的蒙古

第六章 1919-1921年蒙中俄关系
第一节 取消蒙古自治权
第二节 白俄军官恩琴进入蒙古恢复蒙古自治权
第三节 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胜利

第七章 1945年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公投
第一节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第二节 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公投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蒙俄商务专条
附录二:蒙藏友好条约
附录三:1915年蒙中俄恰克图条约
附录四:1945年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公投投票统计表

 

图书序言

作者序

让蒙古国的风吹进台湾


  十多年前,当我初次踏进师大国语中心时,每间教室的墙壁上都挂着一张张世界地图。但是,没有一张地图上出现「Mongolia」的字样,相反地,却把蒙古摆在中华民国的范围内。

  对于在独立国家出生、长大的我而言,这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现象。

 在我认识的诸多台湾朋友中,每一位都以为我会说中文,都称唿我来自「外蒙古」,没有人认为蒙古是个独立国家。当年,我一进入台大硕士班就读一年级时,一位教授不知为何对我抱持着十分强烈的敌意。他批评我既然是中国人,为什么中文还说不好?或是,你就是中国人,蒙古独立算什么?那年我不过是个二十初头的小女生,因自己出生长大的国家而遭受谩骂,既不解也不懂得辩护。就这样,默默在心中留下无法忘怀的伤痕。

  虽然那时我几乎要放弃回国了,但是身边的台湾朋友却不断地鼓励着我。加上,好面子的我不愿意回国时被误解,让人说我怎么随随便便就从学校退学?终究,我选择了留下来,甚至还拿了个博士学位。这大概是当初完全料想不到的。

  这几年里,我发现台湾人对蒙古的了解真的太浅、错误太多了。在尽力解释的过程中,我兴起研究蒙古独立史的兴趣。因为,用中文发表的相关着作确实相当稀少,我开始希望有一本书能够让台湾的朋友了解真正的蒙古史。而当我开始认真研究蒙古独立史时,也发现独立过程远比我想像的更加漫长与艰辛。我衷心希望蒙古的年轻人能多加珍惜这个国家。虽然世代更迭,现今已是个提倡人权的时代,人人都怀抱独立自主的愿望与快乐。难道这不是在前人的奋斗中一点一滴改变而来的吗?这份精神,相信应该长存心中。

  最后,这本着作使用相当多蒙古重要的第一手材料,相信会对部分读者有所帮助,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由于是第一本书,不完善之处还有许多,期待更多人能够批评指教。虽然不管在阅读史料或是翻译上都相当困难,最终没有放弃而以中文发表,我真的感到相当庆幸。在台湾十几年鼓励我的老师以及所有朋友们,还有我的家人,我要致上最诚恳的谢意。谢谢你们,也谢谢读者。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到《蒙古独立与蒙中俄关系(1911-1945年)》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中那清晰的时间界限——1911年至1945年。这段时期,对于理解外蒙古的独立以及其与中俄两国关系的演变,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一直对“辛亥革命”对外蒙古产生的影响感到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在清朝覆灭之后,外蒙古的贵族和喇嘛是如何抓住机会,寻求自治乃至独立的?而俄国,无论是在沙皇时期还是苏维埃时期,其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利益是如何推动或阻碍外蒙古独立进程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历史事件,比如1911年外蒙古宣布独立、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以及1945年的公民投票等等,并对这些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详尽的分析。我也很好奇,在国民政府时期,中国中央政府对外蒙古的政策是如何演变的?是从试图挽回主权,到最终无可奈何地接受其独立?书中对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外交策略、军事部署,以及与苏联在蒙古问题上的博弈,我想一定会提供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细节。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国家的独立,更是关于大国博弈下小国的命运,以及民族主义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萌芽与发展。

评分

当我看到《蒙古独立与蒙中俄关系(1911-1945年)》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那段中国近代史的动荡画面。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对外蒙古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在清朝统治结束后,外蒙古的民族精英是如何抓住机遇,寻求民族独立的?而俄国,无论是沙皇时期还是苏维埃时期,其在中亚地区的扩张政策,对外蒙古的独立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来分析蒙中俄三国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例如,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1921年的蒙古人民革命,以及之后苏联对外蒙古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对于中国国民政府而言,在经历抗日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后,其对外蒙古的政策是如何演变的?最终承认其独立,又是在怎样的国际压力和国内现实下做出的决定?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个多角度的分析,不仅仅是官方层面的外交博弈,还包括当时社会各界的反应,以及普通民众的态度。这段历史,对于理解中国近代以来边疆的变迁,以及大国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阅读《蒙古独立与蒙中俄关系(1911-1945年)》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推理游戏。书名中“1911-1945年”这个时间跨度,恰好涵盖了从辛亥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动荡岁月,这是中国近代史最为关键的时期之一。我想,作者必定在这段漫长的时间线上,详细勾勒了外蒙古的政治格局如何从清朝的藩属地,逐步演变为一个拥有自身政治实体的过程。我很想知道,在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之后,以乔巴山为代表的蒙古领导人,是如何在高压的国际环境下,巩固其政权的?他们又如何在苏联的巨大影响下,努力维持和塑造自己的民族认同?书中所述的中蒙俄关系,我想一定包含了大量的外交辞令、秘密协议,甚至是激烈的冲突。比如,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1924年中苏协定、1930年代苏联对蒙古的军事援助,以及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对蒙古独立的承认问题?这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对于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至关重要。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揭示,在那个时期,国际社会,特别是英美等国,对蒙古独立的态度和立场是什么?他们的沉默或者干预,又对外蒙古的命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书名,暗示着一段宏大叙事,我希望它能提供给我丰富的历史细节和深刻的分析,让我得以窥见那段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民族命运。

评分

初次翻开《蒙古独立与蒙中俄关系(1911-1945年)》,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那张泛黄的地图,上面标注着当时复杂的势力范围划分,仿佛将我瞬间拉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我一直对近代中国那段屈辱又顽强的历史充满好奇,而外蒙古的独立,无疑是其中最为复杂和令人扼腕的一章。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点明了其核心,它不仅仅是关于蒙古的独立,更将目光投向了其与中国、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三方视角无疑是理解这段历史的关键。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在这段关键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中国作为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是如何一步步失去外蒙古的控制权的?俄国(后来的苏联)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推手角色?而外蒙古的民族主义者们,又是如何在夹缝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仅仅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承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涵盖了政治、军事、外交,甚至可能触及到社会文化层面的变迁。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支撑,不仅仅是官方文献,更包括一些当时的私人信件、报纸报道、回忆录等,来还原那些鲜活的历史瞬间。此外,对于“独立”这个概念,在当时那个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其真实含义究竟是什么?是完全的主权独立,还是在某个大国的庇护下的某种形式的自治?这些都是我在阅读过程中迫切想找到答案的问题。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把钥匙,预示着它将为我打开一扇通往理解近代中国边疆危机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大门,我对此充满了期待。

评分

《蒙古独立与蒙中俄关系(1911-1945年)》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近代中国边疆历史的浓厚兴趣。1911年到1945年,这段时期恰好是中国政治格局动荡不安,民族矛盾激化,以及外部势力深度介入的关键时期。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于“蒙中俄关系”的界定,它是否仅仅局限于官方的外交层面,还是会深入到经济、文化、军事,甚至是地下情报的渗透?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清朝覆灭后,外蒙古的统治阶层是如何在中国的内乱和俄国的扩张之间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书中是否会提供详细的历史事件,比如1911年外蒙古的自治,1921年的革命,以及1945年关于独立的公投等?而对于中国中央政府,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在处理外蒙古问题上,其政策的演变和最终的无奈,我想必然包含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我希望书中能够揭示,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其对外蒙古的控制力是如何一步步被削弱的。同时,书中对于俄国,特别是苏联,在外蒙古独立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无论是作为支持者还是操纵者,我想都将是研究的重点。这段历史,对于理解中国近代以来领土主权的完整性,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变迁,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评分

《蒙古独立与蒙中俄关系(1911-1945年)》的书名,本身就勾勒出了一幅跨越了国家边界和意识形态的宏大历史图景。我一直对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外蒙古“公民投票”承认独立的事件感到困惑,这本书无疑将是解开这个谜团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析,在二战的最后阶段,苏联是如何利用其在远东地区的军事优势,迫使中国国民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这种承认,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屈辱的让步,而非平等协商的结果。书中对中国国民政府当时所面临的内外压力,如日本的侵略、共产党的力量壮大,以及苏联的军事威胁,我想一定会进行深入的剖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中国失去外蒙古的?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引用当时的谈判记录、外交电报,甚至是领导人的私人日记,来还原那个充满无奈和斗争的历史时刻。而对于外蒙古本身,在1945年这个关键节点,其国内的政治力量是如何运作的?是普遍的民意支持独立,还是有力量在背后操纵?书中对这些内部动态的描写,将有助于我更全面地理解这段历史。这段时期,也是冷战的序幕,书中对蒙中俄三方关系在此背景下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为日后更复杂的国际关系埋下伏笔,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读完《蒙古独立与蒙中俄关系(1911-1945年)》的书名,我立刻被它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1911年到1945年,这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对于外蒙古,对于中国,对于俄国,都是充满变革和冲突的时代。我一直对“民族独立”的定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充满疑问,书中是否会对1911年外蒙古宣布“独立”的性质进行辨析?这种独立,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权独立,还是在外部势力影响下的被动选择?我迫切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中国政府,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在这一时期是如何应对外蒙古独立问题的。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又为何最终未能扭转乾坤?而俄国,作为外蒙古独立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其扮演的角色究竟是什么?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沙皇俄国和后来的苏联,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外蒙古政策的演变,以及其背后的地缘政治考量?对于蒙中俄三方关系,我期待书中能展现出其复杂性和多面性,而非简单的二元对立。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比如当时的外蒙古政界人士、宗教领袖,以及普通民众对独立的看法?这些微观层面的描绘,往往能让宏大的历史叙事更加生动和真实。

评分

《蒙古独立与蒙中俄关系(1911-1945年)》书名的三个关键词——蒙古、中国、俄国,以及那一段明确的历史时期,让我预感到这将是一部内容扎实、视角独特的历史著作。我一直对近代中国在处理边疆问题上的复杂性充满兴趣,而外蒙古的独立,无疑是其中最为典型也最为令人遗憾的一例。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在1911年至1945年之间,中蒙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互动是如何演变的?尤其是在中国经历辛亥革命、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甚至抗日战争等一系列动荡之后,其对蒙古的政策是否有所调整,又为何未能阻止独立的发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俄国(包括沙俄和苏联)在外蒙古独立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积极推动者,还是利益博弈的参与者?书中对苏联对外蒙古的经济援助、军事支持,以及政治影响力的渗透,是否会有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支撑?对我来说,理解这段历史的关键在于把握住三国之间的权力制衡与合纵连横。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比如当时的官方文件、外交照会、甚至是一些口述历史,来还原那个复杂而充满变数的时代。

评分

当我翻到《蒙古独立与蒙中俄关系(1911-1945年)》书中关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部分,我才真正感受到那个时代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书名精确地指出了研究的三个关键主体:蒙古、中国和俄国,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就像是棋盘上的棋子,每一次的移动都牵动着整体的格局。我非常想知道,在蒙古人民革命成功之后,新的蒙古政权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它是如何平衡来自苏联的影响,同时又试图维护自身国家主权的?书中对中国政府在这一时期的政策,如北洋政府时期的“五族共和”理念,以及国民政府时期的“边疆政策”,我非常好奇它们在外蒙古问题上是如何被实践的,或者说是如何失效的。这段历史,无疑是中国近代以来丧失边疆主权的一个缩影,而外蒙古的独立,更是其中最令人痛心的一笔。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关于当时驻扎在外蒙古的中国官员、军队的活动细节,以及他们与蒙古当地政府和苏联势力之间的互动描写。这些微观的个体经历,往往能折射出宏观的历史潮流。此外,书中对“中蒙俄关系”的界定,我想应该不仅仅是官方层面的外交往来,更可能包括了经济、文化,甚至是秘密情报的渗透。这段时间,正是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书中对这些外部因素的分析,比如日本在东北的侵略,对蒙古独立进程是否产生了间接的影响,也是我非常关注的。

评分

当我沉浸在《蒙古独立与蒙中俄关系(1911-1945年)》的字里行间,我发现自己对“民族独立”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那个时代,外蒙古的独立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像一连串精心策划的多米诺骨牌,背后牵扯着帝国主义的野心、新生的社会主义力量的扩张,以及中国自身的分裂与动荡。我尤其关注书中对20世纪初外蒙古上层人物和僧侣阶层的反应的描绘。他们是如何看待独立这一议题的?是出于民族自决的理想,还是在外部势力的威逼利诱下做出的选择?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关于清末民初中国各地发生的类似事件,比如西藏、新疆,这些地方的命运都与外蒙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个清晰的比较视角,帮助我理解外蒙古独立与这些地区不同的历史轨迹?作者对蒙中俄三方关系的描绘,我想一定不会是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更可能是一种充满博弈和妥协的复杂互动。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梳理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乃至后来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对外蒙古独立问题的立场和策略是如何演变的,以及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如何。而俄国,从沙皇时期到苏联时期,其在中亚地区不断扩张的战略意图,又是如何在外蒙古的独立过程中得到体现的?这些问题如同一团团迷雾,亟待书中提供的历史真相来驱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