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金融炼狱之门的入口?尽管放声大笑就好!
《华尔街日报》理财专栏作家杰森・兹威格
用讥讽妙语KO华尔街唬烂行话
戳破官方说法、打脸名嘴专家
为投资人拨开迷雾,指引生路!
Amazon 4.6颗星
幽默/财经专业类TOP 20畅销书 「尖酸幽默的金融洞见」—Time
「讥讽妙语揭穿华尔街鬼话」— Business Insider 华尔街——及全球各国金融圈——总是喜欢用各种千奇百怪的方法,把简单的想法弄得复杂、安全的投资变得有风险、重要的资讯变得难以理解。如同前联准会主席葛林斯潘曾言:「如果你感觉我说得清楚,你一定是误解我说的话了。(If I seem unduly clear to you, you must have misunderstood what I said.)」投资人往往不明就里,抱着钱滚钱的美梦,一头栽入充满灌水数据、粉饰财报、哄骗讹诈的混乱世界,被经理人、证券商、分析师等等各种「专业人士」带着团团转,赔上资本住进「套房」,甚至一步步陷入地狱难以翻身,而变肥的只有broker的佣金⋯⋯
・《恶魔财经辞典》是辞典,也是投资教战守则 要如何避开投资陷阱、逃离金融地狱?《恶魔财经辞典》就是你的求生手册!作者杰森.兹威格(Jason Zweig)是《华尔街日报》个人理财专栏作家,曾主编股神巴菲特恩师班杰明.葛拉罕(Benjamin Graham)所着的投资圣经《智慧型股票投资人》(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1949)最新增订版,加入他的逐章评释成为共同作者。在《恶魔财经辞典》中,这位美国知名金融评论家解释了那些你该学会、却从未真正理解的金融词汇,还要教你听懂那些专家说词里的反话、谎话、梦话、空话、鬼话。兹威格传授辨识骗局、对抗诱惑、躲避风险的方法,教你当个「智慧型投资人」!
・《恶魔财经辞典》不是辞典,是恶搞讥讽金融圈的「伪」辞典 千万不要以为《恶魔财经辞典》只是一本实用但无趣的工具书。兹威格以安布罗斯.比尔斯(Ambrose Gwinnett Bierce)的经典讽刺文学《恶魔辞典》(The Devil’s Dictionary, 1906)为灵感,用他的尖酸妙笔,把他打滚金融圈多年的观察与心得写入其中。幽默、嘲讽、博学逗趣,让读者时而拍案叫绝,时而会心苦笑。有时讽刺中反而点出真意,像照妖镜揭开金融圈的虚伪假象!
本书特色 1. 金融词汇A~Z,搞懂术语行话 什么是ETF?什么是UHNWI?了解(不断被创造出来的)金融词汇是投资人自己的责任。看得懂财经新闻报表,听得懂专业趋势分析,任凭理专、投顾说得天花乱坠,也没办法随便唿咙你!
例:如果有个财务顾问跟你说,某一类的避险基金每年平均有百分之X的报酬率,你就问:「那个数字是backfill(回填)后的数字吗?」如果你的顾问听不懂,就换一个吧!
backfill v. 回填
每年可将避险基金(hedge fund,又称为对沖基金)的平均报酬率膨胀多达四个百分点。基金经理人可以不必呈报他们的报酬率,而且想发行多少基金都可以随自己意思。因此,他们会等着看哪支基金的绩效好,才将该基金正式呈报给负责计算报酬率的资料服务中心。然后,资料服务中心就会把该基金从最初至今的绩效,回填到整个指数(index)的历史绩效中。反过来说,如果是报酬绩效不佳的基金,经理人根本不会呈报给资料中心。就这样,报酬率好的基金会回填到指数绩效中,而报酬率欠佳的基金则往往被排除在外。如此一来,指数平均绩效看起来就比避险基金本身的即时报酬率好。
2. 酸力全开,舒郁解闷功效良好 兹威格的挖苦功力相当高明,骂人不带脏字却一针见血。不过,他的砲火不只瞄准政府、券商、专家、经理人,对盲目、自大、不理性的投资人也毫不留情!读者可能会冷不防中箭、被泼冷水,但也或许被一巴掌打醒!
例:auditor n. 审计人员
拉丁文的意思是one who hears(听的人),英文又有one who obeys(听从的人)的意思。
通常会计师审核通过的财务报表,正是公司高层希望呈报的样子。
例:balance sheet n. 资产负债表
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之一,列举该公司的资产(拥有什么)以及负债(欠什么)。
资产跟负债必须平衡balance,也就是相等。要不然,公司经营高层或会计师就得把一或两根手指放上天平,直到两边相等为止。
例:earnings surprise n. 盈利不符预测
⋯⋯数十年来已经有数不清的盈余预测显示,分析师连几块钱的预测误差都做不到,更遑论几毛钱的误差。但是投资人仍然继续对企业预测失准感到surprised(诧异),这才是最令人诧异的地方。
3. 考据词源出处,增加趣味话题 除了bull「牛」和bear「熊」,你知道金融圈里还有 dog「狗」和dead cat「死猫」吗?作者旁征博引,认真探查一些有趣的词汇来源,读者不仅能学会用法,还能学到新知趣闻,聊起投资经就是比别人有梗有料!
例:boiler room n. 锅炉室,高压推销投资商品的诈骗手法
一种生意手法,成员为股票经纪人,他们透过电话用高压的推销方式,从陌生人身上激出钱来。
一词的起源有一说是,这种生意最初都是在办公大楼地下室暖气炉室隔壁的房间进行,因为租金较低廉;另有一说是,为了从潜在客户身上榨出钱,这些推销员的说词会越来越热烈、激动(increasingly heated)。
例:onocentaur n. 半人驴
出现于中古神话故事中的动物,具有男人的躯干和头,还有野驴的下半身(「驴」的希腊文为onos)。
半人驴可说是现代金融市场中佔了最大宗的一类投资人――腰部以上看似理性,但下半身充满慾望、狂野、危险。
例:Pac-Man defense n. 小精灵反噬
抵挡恶意收购的一种战术,成为收购目标的公司反守为攻,反击收购者。此举短期来看通常会拯救前者,但长期来看却会毁了双方。
这个用语来自一款古老的电玩,一个一闪一闪的圆点会突然大暴走,把沿路经过碰到的东西都吃掉。同样地,一家成为收购目标的公司去借大笔金钱,然后狼吞虎嚥地把试图吃下收购者的股票给,这就是小精灵反噬。
4. 註解补充用心,拉近文化距离 本书内容主要是针对华尔街,对于中文读者可能不熟悉的美国文化背景与事件,译者与编辑特别加以註解,帮助了解作者的文意。
例:如果你以为「买高卖低」这种反向操作只会发生在个别投资人身上,有如装煳涂的柯立根(Wrong-Way Corrigan)(註),那就太不了解企业配置资金的操作手法了。
(註)1938年,美国飞行员道格拉斯・柯立根(Douglas Corrigan, 1907-1995)进行横跨美国大陆的飞行。回程时,他未照原计划从纽约飞回加州长岛市,反而飞到爱尔兰降落在都柏林,事后宣称是罗盘失常及天候不佳误导。柯立根多次申请这段路线的飞行计划被驳回,他的「误判而转错方向」也被认为是故意的,因而有了Wrong Way 的绰号。
5. 投资提点建议,务实考量人性 身为个人投资理财专栏作家,兹威格经常受电视报章之邀提供投资建议,《恶魔财经辞典》也不例外。基于对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他的建言经常考量到凡人都可能有的盲点,相当实际。
例: 验证性偏误(confirmation bias)太普遍,会渐渐形成潜在危害,因此,投资人必须强迫自己透过检查清单(checklist)之类的程序,来寻求及思考其他反面证据,不然只会困于自己脑袋的回音室,脑海中永远只回盪着:「我是对的,其他人都是错的。」
国内A咖推荐 吴嘉隆 AIA Wealth 财富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林世昌 清华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 德国 IZA 研究员
阮慕骅 财经达人
陈凤馨 NEWS98「财经起床号」主持人
绿 角 财经作家
罗际夫 正声「财经早知道」主持人
难攻大士 网路评论家
(依笔画顺序)
国际金融大师推荐 「本书对金融法则的说明,是我看过最有趣的。」—— 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诺贝尔奖经济学得主
「结合讥讽幽默、学术词源、绝佳建议,投资人必读,没投资的人读来也充满乐趣。」——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诺贝尔奖经济学得主
「为聪明、天真或受害的投资人所写,一针戳破华尔街的谎言神话。」—— 约翰・伯格(John C. Bogle),先锋共同基金集团(The Vanguard Group)创办人
「帮助投资人了解及对抗金融业者唬人的术语。」—— 麦克斯・贝泽曼(Max H. Bazerman),哈佛大学甘迺迪学院公共领导中心主任
「『机智、逗趣』不太可能用来形容辞典,但对这本适用!」—— 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与经济学教授 / 欧巴马竞选团队首席经济顾问
「让我笑到岔气憋不了!我投降,我写不赢他。」—— 梅尔・史塔曼(Meir Statman),圣塔克拉拉大学财务金融学教授 / 《为什么你无法致富》(What Investors Really Want)作者
《星火燎原:数字时代的经济叙事与社会重塑》 导言:理解变革的浪潮 我们正身处一个由信息技术、全球化进程与社会思潮交织而成的复杂节点。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在面对去中心化金融的兴起、数字劳动力的崛起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生存挑战时,显得愈发捉襟见肘。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套全新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学原理,而是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宏大的理论图景与日常的经济实践,尤其聚焦于那些正在被数字技术深度重塑的领域,以及这些重塑如何反过来影响社会结构与个体命运。 第一部分:数字基建与经济权力的新版图 第一章:数据的原力与新型垄断 本章深入剖析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内在逻辑与价值捕获机制。我们探讨了“数据飞轮”是如何运作,以及大型科技平台如何通过对用户数据的聚合、分析和变现,构建起难以撼动的网络效应与规模经济壁垒。这种新型垄断与传统工业时代的垄断有何本质区别?它对市场竞争、消费者福利以及创新活力造成了何种结构性影响?我们将借鉴经济史上的反垄断案例,审视现有监管工具的适用性,并提出针对数字平台经济的差异化监管框架的必要性。 第二章: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承诺与现实张力 加密技术和分布式账本系统(DLT)不仅仅是一种金融创新,它更是一种对信任机制的重新设计。本章将详细梳理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管理、身份认证和数字产权保护方面的潜力。同时,我们不回避其固有的挑战:能耗问题、可扩展性瓶颈、监管套利空间以及治理的去中心化困境。通过对DeFi(去中心化金融)生态的实证分析,我们试图评估其对传统银行体系的颠覆性程度,以及在实现金融普惠性方面的真实进展。 第三章:算法经济学:自动化决策的伦理与效率 从信贷评分到招聘筛选,算法正在成为影响经济资源分配的关键中介。本章聚焦于算法经济学。我们分析了算法决策如何内嵌并固化偏见(Bias),以及这种内嵌偏见如何导致收入不平等和机会壁垒的加深。效率的提升是否必然以牺牲公平为代价?我们引入“可解释性人工智能”(XAI)的概念,探讨如何设计出既高效又透明、更具社会责任感的自动化决策系统。 第二部分:劳动、价值与社会契约的重构 第四章:零工经济的阴影与未来工作形态 零工经济(Gig Economy)的兴起模糊了雇佣与自由职业的界限。本章考察了这种工作模式对劳动者收入稳定性、社会保障体系(如养老、医疗保险)的冲击。我们超越了对“灵活就业”的浪漫化描述,深入探究了平台对劳动力的算法式管理(Algorithmic Management)如何异化了工作体验,并将风险完全转嫁给了个体劳动者。同时,我们也考察了工会组织在数字时代如何进行适应性变革,以争取新形态下的集体谈判权。 第五章:无形资产的价值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滞后 在知识密集型经济中,软件、品牌声誉、专利组合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远超传统固定资产。然而,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如GDP核算)在捕捉这些无形价值的贡献方面存在显著滞后。本章探讨了如何更精确地衡量数字创新对生产率的真实贡献,以及如何将气候资本、人力资本等纳入更具前瞻性的价值评估框架中。这对于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至关重要。 第六章:普遍基本收入(UBI)的经济学辩论 面对自动化对就业的潜在冲击,关于“普遍基本收入”(UBI)的讨论日益升温。本章采用严谨的经济模型,评估了UBI在不同宏观经济情景下的可行性、融资渠道(如碳税、机器人税或金融交易税)的合理性,及其对劳动供给意愿和消费结构的影响。我们对比了UBI与负所得税(NIT)等替代性社会安全网方案的优劣,力求提供一个平衡的视角,而非单纯的意识形态倡导。 第三部分:全球化、金融化与可持续性挑战 第七章:金融科技(FinTech)的全球蔓延与监管套利 金融科技(FinTech)正在加速金融服务的全球化和碎片化。本章分析了跨境支付的效率提升,以及P2P借贷、众筹等新兴融资渠道的风险特征。全球监管套利(Regulatory Arbitrage)现象在金融科技领域尤为突出,跨国监管协调的缺失可能孕育系统性风险。我们讨论了全球金融治理机构在数字时代如何重塑其职能,以应对“影子银行”的数字化演变。 第八章:碳定价、绿色金融与经济转型的成本 气候变化已成为最紧迫的经济外部性问题。本章聚焦于绿色金融工具的设计与实施,特别是碳排放交易体系(ETS)的有效性与市场流动性问题。我们审视了“漂绿”(Greenwashing)现象,并探讨了如何利用金融工具激励企业进行真实的脱碳投资,而非仅仅停留在披露层面。经济转型的成本分配,尤其是对高碳产业工人的再培训与社会安置,是本章关注的核心议题。 第九章:地缘政治冲突中的经济武器化 信息战、供应链的“去风险化”以及技术标准的竞争,使得经济工具日益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武器。本章分析了技术封锁、出口管制和关键资源主权竞争对全球价值链的冲击。我们探讨了国家间在关键矿物、半导体制造等领域的战略布局,以及这种趋势对多边贸易体系稳定性的长远影响。理解经济逻辑下的权力博弈,是预测未来国际秩序的关键。 结语:通往韧性社会的路径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醒读者:经济系统从来不是一套孤立的、纯粹由数学模型驱动的机器,它是嵌入社会、政治和环境约束之中的复杂适应系统。数字时代的挑战要求我们摒弃静态思维,拥抱动态适应性。构建一个更具韧性(Resilient)和包容性(Inclusive)的社会经济结构,需要我们以跨学科的视角,审慎地设计制度、引导创新,并持续地进行社会契约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