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财经辞典

恶魔财经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ason Zweig
图书标签:
  • 财经
  • 投资
  • 理财
  • 金融
  • 恶魔经济学
  • 思维方式
  • 商业
  • 财富
  • 科普
  • 实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站在金融炼狱之门的入口?尽管放声大笑就好!
《华尔街日报》理财专栏作家杰森・兹威格
用讥讽妙语KO华尔街唬烂行话
戳破官方说法、打脸名嘴专家
为投资人拨开迷雾,指引生路!

  Amazon 4.6颗星
  幽默/财经专业类TOP 20畅销书


  「尖酸幽默的金融洞见」—Time
  「讥讽妙语揭穿华尔街鬼话」— Business Insider


  华尔街——及全球各国金融圈——总是喜欢用各种千奇百怪的方法,把简单的想法弄得复杂、安全的投资变得有风险、重要的资讯变得难以理解。如同前联准会主席葛林斯潘曾言:「如果你感觉我说得清楚,你一定是误解我说的话了。(If I seem unduly clear to you, you must have misunderstood what I said.)」投资人往往不明就里,抱着钱滚钱的美梦,一头栽入充满灌水数据、粉饰财报、哄骗讹诈的混乱世界,被经理人、证券商、分析师等等各种「专业人士」带着团团转,赔上资本住进「套房」,甚至一步步陷入地狱难以翻身,而变肥的只有broker的佣金⋯⋯

  ・《恶魔财经辞典》是辞典,也是投资教战守则

  要如何避开投资陷阱、逃离金融地狱?《恶魔财经辞典》就是你的求生手册!作者杰森.兹威格(Jason Zweig)是《华尔街日报》个人理财专栏作家,曾主编股神巴菲特恩师班杰明.葛拉罕(Benjamin Graham)所着的投资圣经《智慧型股票投资人》(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1949)最新增订版,加入他的逐章评释成为共同作者。在《恶魔财经辞典》中,这位美国知名金融评论家解释了那些你该学会、却从未真正理解的金融词汇,还要教你听懂那些专家说词里的反话、谎话、梦话、空话、鬼话。兹威格传授辨识骗局、对抗诱惑、躲避风险的方法,教你当个「智慧型投资人」!

  ・《恶魔财经辞典》不是辞典,是恶搞讥讽金融圈的「伪」辞典

  千万不要以为《恶魔财经辞典》只是一本实用但无趣的工具书。兹威格以安布罗斯.比尔斯(Ambrose Gwinnett Bierce)的经典讽刺文学《恶魔辞典》(The Devil’s Dictionary, 1906)为灵感,用他的尖酸妙笔,把他打滚金融圈多年的观察与心得写入其中。幽默、嘲讽、博学逗趣,让读者时而拍案叫绝,时而会心苦笑。有时讽刺中反而点出真意,像照妖镜揭开金融圈的虚伪假象!

本书特色

  1. 金融词汇A~Z,搞懂术语行话

  什么是ETF?什么是UHNWI?了解(不断被创造出来的)金融词汇是投资人自己的责任。看得懂财经新闻报表,听得懂专业趋势分析,任凭理专、投顾说得天花乱坠,也没办法随便唿咙你!

  例:如果有个财务顾问跟你说,某一类的避险基金每年平均有百分之X的报酬率,你就问:「那个数字是backfill(回填)后的数字吗?」如果你的顾问听不懂,就换一个吧!

  backfill  v. 回填
  每年可将避险基金(hedge fund,又称为对沖基金)的平均报酬率膨胀多达四个百分点。基金经理人可以不必呈报他们的报酬率,而且想发行多少基金都可以随自己意思。因此,他们会等着看哪支基金的绩效好,才将该基金正式呈报给负责计算报酬率的资料服务中心。然后,资料服务中心就会把该基金从最初至今的绩效,回填到整个指数(index)的历史绩效中。反过来说,如果是报酬绩效不佳的基金,经理人根本不会呈报给资料中心。就这样,报酬率好的基金会回填到指数绩效中,而报酬率欠佳的基金则往往被排除在外。如此一来,指数平均绩效看起来就比避险基金本身的即时报酬率好。

  2. 酸力全开,舒郁解闷功效良好

  兹威格的挖苦功力相当高明,骂人不带脏字却一针见血。不过,他的砲火不只瞄准政府、券商、专家、经理人,对盲目、自大、不理性的投资人也毫不留情!读者可能会冷不防中箭、被泼冷水,但也或许被一巴掌打醒!

  例:auditor  n. 审计人员
  拉丁文的意思是one who hears(听的人),英文又有one who obeys(听从的人)的意思。
  通常会计师审核通过的财务报表,正是公司高层希望呈报的样子。

  例:balance sheet  n. 资产负债表
  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之一,列举该公司的资产(拥有什么)以及负债(欠什么)。
  资产跟负债必须平衡balance,也就是相等。要不然,公司经营高层或会计师就得把一或两根手指放上天平,直到两边相等为止。

  例:earnings surprise  n. 盈利不符预测
  ⋯⋯数十年来已经有数不清的盈余预测显示,分析师连几块钱的预测误差都做不到,更遑论几毛钱的误差。但是投资人仍然继续对企业预测失准感到surprised(诧异),这才是最令人诧异的地方。

  3. 考据词源出处,增加趣味话题

  除了bull「牛」和bear「熊」,你知道金融圈里还有 dog「狗」和dead cat「死猫」吗?作者旁征博引,认真探查一些有趣的词汇来源,读者不仅能学会用法,还能学到新知趣闻,聊起投资经就是比别人有梗有料!

  例:boiler room  n. 锅炉室,高压推销投资商品的诈骗手法
  一种生意手法,成员为股票经纪人,他们透过电话用高压的推销方式,从陌生人身上激出钱来。
  一词的起源有一说是,这种生意最初都是在办公大楼地下室暖气炉室隔壁的房间进行,因为租金较低廉;另有一说是,为了从潜在客户身上榨出钱,这些推销员的说词会越来越热烈、激动(increasingly heated)。

  例:onocentaur n. 半人驴
  出现于中古神话故事中的动物,具有男人的躯干和头,还有野驴的下半身(「驴」的希腊文为onos)。
  半人驴可说是现代金融市场中佔了最大宗的一类投资人――腰部以上看似理性,但下半身充满慾望、狂野、危险。

  例:Pac-Man defense  n. 小精灵反噬
  抵挡恶意收购的一种战术,成为收购目标的公司反守为攻,反击收购者。此举短期来看通常会拯救前者,但长期来看却会毁了双方。
  这个用语来自一款古老的电玩,一个一闪一闪的圆点会突然大暴走,把沿路经过碰到的东西都吃掉。同样地,一家成为收购目标的公司去借大笔金钱,然后狼吞虎嚥地把试图吃下收购者的股票给,这就是小精灵反噬。

  4. 註解补充用心,拉近文化距离

  本书内容主要是针对华尔街,对于中文读者可能不熟悉的美国文化背景与事件,译者与编辑特别加以註解,帮助了解作者的文意。

  例:如果你以为「买高卖低」这种反向操作只会发生在个别投资人身上,有如装煳涂的柯立根(Wrong-Way Corrigan)(註),那就太不了解企业配置资金的操作手法了。

  (註)1938年,美国飞行员道格拉斯・柯立根(Douglas Corrigan, 1907-1995)进行横跨美国大陆的飞行。回程时,他未照原计划从纽约飞回加州长岛市,反而飞到爱尔兰降落在都柏林,事后宣称是罗盘失常及天候不佳误导。柯立根多次申请这段路线的飞行计划被驳回,他的「误判而转错方向」也被认为是故意的,因而有了Wrong Way 的绰号。

  5. 投资提点建议,务实考量人性

  身为个人投资理财专栏作家,兹威格经常受电视报章之邀提供投资建议,《恶魔财经辞典》也不例外。基于对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他的建言经常考量到凡人都可能有的盲点,相当实际。

  例: 验证性偏误(confirmation bias)太普遍,会渐渐形成潜在危害,因此,投资人必须强迫自己透过检查清单(checklist)之类的程序,来寻求及思考其他反面证据,不然只会困于自己脑袋的回音室,脑海中永远只回盪着:「我是对的,其他人都是错的。」

国内A咖推荐

  吴嘉隆    AIA Wealth 财富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林世昌    清华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 德国 IZA 研究员
  阮慕骅    财经达人
  陈凤馨    NEWS98「财经起床号」主持人
  绿 角    财经作家
  罗际夫    正声「财经早知道」主持人  
  难攻大士  网路评论家

  (依笔画顺序)

国际金融大师推荐

  「本书对金融法则的说明,是我看过最有趣的。」—— 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诺贝尔奖经济学得主

  「结合讥讽幽默、学术词源、绝佳建议,投资人必读,没投资的人读来也充满乐趣。」——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诺贝尔奖经济学得主

  「为聪明、天真或受害的投资人所写,一针戳破华尔街的谎言神话。」—— 约翰・伯格(John C. Bogle),先锋共同基金集团(The Vanguard Group)创办人

  「帮助投资人了解及对抗金融业者唬人的术语。」—— 麦克斯・贝泽曼(Max H. Bazerman),哈佛大学甘迺迪学院公共领导中心主任

  「『机智、逗趣』不太可能用来形容辞典,但对这本适用!」—— 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与经济学教授 / 欧巴马竞选团队首席经济顾问

  「让我笑到岔气憋不了!我投降,我写不赢他。」—— 梅尔・史塔曼(Meir Statman),圣塔克拉拉大学财务金融学教授 / 《为什么你无法致富》(What Investors Really Want)作者
《星火燎原:数字时代的经济叙事与社会重塑》 导言:理解变革的浪潮 我们正身处一个由信息技术、全球化进程与社会思潮交织而成的复杂节点。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在面对去中心化金融的兴起、数字劳动力的崛起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生存挑战时,显得愈发捉襟见肘。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套全新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学原理,而是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宏大的理论图景与日常的经济实践,尤其聚焦于那些正在被数字技术深度重塑的领域,以及这些重塑如何反过来影响社会结构与个体命运。 第一部分:数字基建与经济权力的新版图 第一章:数据的原力与新型垄断 本章深入剖析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内在逻辑与价值捕获机制。我们探讨了“数据飞轮”是如何运作,以及大型科技平台如何通过对用户数据的聚合、分析和变现,构建起难以撼动的网络效应与规模经济壁垒。这种新型垄断与传统工业时代的垄断有何本质区别?它对市场竞争、消费者福利以及创新活力造成了何种结构性影响?我们将借鉴经济史上的反垄断案例,审视现有监管工具的适用性,并提出针对数字平台经济的差异化监管框架的必要性。 第二章: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承诺与现实张力 加密技术和分布式账本系统(DLT)不仅仅是一种金融创新,它更是一种对信任机制的重新设计。本章将详细梳理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管理、身份认证和数字产权保护方面的潜力。同时,我们不回避其固有的挑战:能耗问题、可扩展性瓶颈、监管套利空间以及治理的去中心化困境。通过对DeFi(去中心化金融)生态的实证分析,我们试图评估其对传统银行体系的颠覆性程度,以及在实现金融普惠性方面的真实进展。 第三章:算法经济学:自动化决策的伦理与效率 从信贷评分到招聘筛选,算法正在成为影响经济资源分配的关键中介。本章聚焦于算法经济学。我们分析了算法决策如何内嵌并固化偏见(Bias),以及这种内嵌偏见如何导致收入不平等和机会壁垒的加深。效率的提升是否必然以牺牲公平为代价?我们引入“可解释性人工智能”(XAI)的概念,探讨如何设计出既高效又透明、更具社会责任感的自动化决策系统。 第二部分:劳动、价值与社会契约的重构 第四章:零工经济的阴影与未来工作形态 零工经济(Gig Economy)的兴起模糊了雇佣与自由职业的界限。本章考察了这种工作模式对劳动者收入稳定性、社会保障体系(如养老、医疗保险)的冲击。我们超越了对“灵活就业”的浪漫化描述,深入探究了平台对劳动力的算法式管理(Algorithmic Management)如何异化了工作体验,并将风险完全转嫁给了个体劳动者。同时,我们也考察了工会组织在数字时代如何进行适应性变革,以争取新形态下的集体谈判权。 第五章:无形资产的价值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滞后 在知识密集型经济中,软件、品牌声誉、专利组合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远超传统固定资产。然而,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如GDP核算)在捕捉这些无形价值的贡献方面存在显著滞后。本章探讨了如何更精确地衡量数字创新对生产率的真实贡献,以及如何将气候资本、人力资本等纳入更具前瞻性的价值评估框架中。这对于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至关重要。 第六章:普遍基本收入(UBI)的经济学辩论 面对自动化对就业的潜在冲击,关于“普遍基本收入”(UBI)的讨论日益升温。本章采用严谨的经济模型,评估了UBI在不同宏观经济情景下的可行性、融资渠道(如碳税、机器人税或金融交易税)的合理性,及其对劳动供给意愿和消费结构的影响。我们对比了UBI与负所得税(NIT)等替代性社会安全网方案的优劣,力求提供一个平衡的视角,而非单纯的意识形态倡导。 第三部分:全球化、金融化与可持续性挑战 第七章:金融科技(FinTech)的全球蔓延与监管套利 金融科技(FinTech)正在加速金融服务的全球化和碎片化。本章分析了跨境支付的效率提升,以及P2P借贷、众筹等新兴融资渠道的风险特征。全球监管套利(Regulatory Arbitrage)现象在金融科技领域尤为突出,跨国监管协调的缺失可能孕育系统性风险。我们讨论了全球金融治理机构在数字时代如何重塑其职能,以应对“影子银行”的数字化演变。 第八章:碳定价、绿色金融与经济转型的成本 气候变化已成为最紧迫的经济外部性问题。本章聚焦于绿色金融工具的设计与实施,特别是碳排放交易体系(ETS)的有效性与市场流动性问题。我们审视了“漂绿”(Greenwashing)现象,并探讨了如何利用金融工具激励企业进行真实的脱碳投资,而非仅仅停留在披露层面。经济转型的成本分配,尤其是对高碳产业工人的再培训与社会安置,是本章关注的核心议题。 第九章:地缘政治冲突中的经济武器化 信息战、供应链的“去风险化”以及技术标准的竞争,使得经济工具日益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武器。本章分析了技术封锁、出口管制和关键资源主权竞争对全球价值链的冲击。我们探讨了国家间在关键矿物、半导体制造等领域的战略布局,以及这种趋势对多边贸易体系稳定性的长远影响。理解经济逻辑下的权力博弈,是预测未来国际秩序的关键。 结语:通往韧性社会的路径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醒读者:经济系统从来不是一套孤立的、纯粹由数学模型驱动的机器,它是嵌入社会、政治和环境约束之中的复杂适应系统。数字时代的挑战要求我们摒弃静态思维,拥抱动态适应性。构建一个更具韧性(Resilient)和包容性(Inclusive)的社会经济结构,需要我们以跨学科的视角,审慎地设计制度、引导创新,并持续地进行社会契约的更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杰森.兹威格(Jason Zweig)

 
  《华尔街日报》个人理财专栏作家、《Money钱》杂志资深撰稿、《Time时代》杂志及CNN网站客座专栏作家,曾任《Forbes富比士》杂志共同基金版主编、《Time时代》杂志商业经济调查记者、《Africa Report》杂志编辑助理,着有Your Money and Your Brain(《大脑鍊金术》)、The Little Book of Safe Money、Benjamin Graham, Building a Profession等。
 
  2003年,兹威格重编了股神巴菲特恩师班杰明.葛拉罕(Benjamin Graham)1949年的投资巨着《智慧型股票投资人》(The Intelligent Investor)最新修订版,加入他以当代观点为全书各章撰写的评註,为这部经典巩固了21世纪的重要地位。
 
  兹威格也是一位公共演说家,时常受邀担任电视与广播节目的财经评论嘉宾,曾为美国个人投资协会、Aspen协会、CFA协会、晨星投资论坛、哈佛大学、史丹佛大学、牛津大学等名校演讲,为美国金融博物馆多年来的受託人,曾赴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研究中东历史文化。

译者简介

林锦慧


  政大英语系毕业,曾任《时代解读》(TIME Express)杂志副总编辑,现为专职译者,译有《搞懂金融世界的第一本书》、《深入Apple直营门市》、《50大商业思想家论坛》、《大胆去赢:欧巴马教你打赢商战和选战》、《英文字汇解密》等。

图书目录

・各界推荐
・教你看穿迷雾的金融投资辞典  绿角(财经专家)
・打破金融母体幻象,欢迎回到真实世界  难攻大士(网路评论家)
・作者简介
・作者前言
・A~Z

图书序言

推荐文
 
教你看穿迷雾的金融投资词典
——绿角/财经作家
 
  文字,不仅是记录与描述的工具,借由操弄文字,也可以带给人截然不同的观感。
 
  拥有一台车,许多人要的不仅是交通工具,而是要展现自己的品味。拥有一栋房子,也有不少人要的不只是一个居所,而是要展现自己的财力与地位。同样的,投资对许多人来说,不只是一个追求财富的过程――许多人想借由投资,展现自己是一个深思熟虑、聪明机智的人。
 
  于是,金融业者对于各种投资活动的描述与定义,可以有效地影响投资人的行为,让投资人以为,从事某种投资行为,会有特定的附加好处。
 
  譬如当日沖销、频繁交易,常被描述成一个需要全心投入、极度有纪律的人才能从事的活动。许多人选择这样的方式,也希望自己被认为一个在专注力与品格方面高人一等的人。
 
  但作者在当日沖销者(Daytrader)的定义,就直接明白的写了一个字,白痴(Idiot)。这恐怕是很多交易者不愿面对的事实――那就是,愈频繁的交易,往往会带来愈差的绩效。频繁交易唯一确定的受益者是从中收取手续费的金融业者。
 
  作者对于避险基金的说明中提到,大多避险基金收取一般共同基金十倍的费用,然后交给投资人指数型基金一半的报酬。避险基金四周笼罩着太多神祕、高人一等的光环,彷彿可以投资避险基金,就像参加了一个不是可以随便进入的高级俱乐部。事实上,避险基金没什么特别厉害的,它们大多带来令人失望的报酬。
 
  还有关于主动投资(Active)的说明。许多主动经理人积极的研究,买进他看好的证券,卖出他看坏的证券。实际研究却显示,被卖出的证券,表现比买进的证券要好。经理人不主动,投资成绩还会更好。但业者却把「主动」,描述成一种积极、努力的投资行为。好像只要「主动」,就一定有更好的报酬。
 
  这本财经辞典的诸多定义,会让读者体会到,金融业者的用词与真实世界有多大的差别。当投资人信从业者的说法时,往往就会以有利于业者但不利于自己的方式投资。投资人,应多为自己着想。看看书中各种名词的真实定义。你将可以看穿业者与媒体的美丽词藻,找到对自己真正有利的投资方式。

打破金融母体幻象,欢迎回到真实世界
——难攻大士  网路评论家
 
  Morpheus: Everything begins with choice.
  Frenchman: No. Wrong. Choice is an illusion created between those with power and those without.
  莫斐斯:「选择决定一切。」
  法国佬:「 不,你错了。选择只是强者用来欺骗弱者的幻象罢了。」
  ——《骇客任务:重装上阵》(The Matrix Reloaded)

  《骇客任务》(The Matrix,1999)是部伟大的电影,至少对我而言。因为它替「世界」与「潜规则」之间的隐晦,提供了一套惊悚但突破的结构隐喻——
 
  这个你习以为常从不怀疑的「表世界」,不过是一场如「镜子与烟雾」构成的「魔术秀」,目的在于完美掩藏隐身于后的「里世界」:任何你(自以为)遵循的物理法则、经历的感官体验、拥有的自由意志、做出的逻辑选择,其实都是「潜规则」操弄的结果。你无从逃脱,一如翻不出如来佛掌心的孙行者。
 
  然后,让我们拔掉后颈的插头回到现实,同样残酷的是:其实我们也正受困于「华尔街行话」所编写出的疯狂「资本母体」当中。
 
  多少年来,金融鉅子与经济学家们,早已懂得运用「语言」与生俱来的魔力,编写了一整套「资本乌托邦」语录,在人为的专业资讯不对等游戏规则下,让投资人(几乎是每个人)甘心跟随「花衣魔笛手」的迷音盲目前进。
 
  而这些用来构成「资本母体/资本乌托邦」的话术设计之精巧,着实令人咋舌:需要引导想像的时候,他们借用最常见的单字和譬喻;需要卖弄权威的时候,他们援引最深奥的跨学门术语;需要散播迷障的时候,他们创造最酷炫的缩写和潮话;需要动员冲锋的时候,他们也早已备妥种种罗织理论和预测工具。
 
  这套扑天盖地庞大复杂的「华尔街行话」系统,让投资人几乎无可遁逃:你越不懂,就越相信;但懂得越多,却也弔诡地越陷越深。人人误以为自己很有选择(choice),却不知早已落入强者(those with power)所罗织的幻象(illusion)当中,不可自拔、任人宰割。
 
  呃…听来真令人绝望,难道这辈子就酱子了吗?倒也未必。
 
  《骇客任务》里的尼欧(Neo)不也成功觉醒为救世主,炼成以肉眼看穿原始码(source code)的超能,摆脱了母体幻象的控制?甚至「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借力使力,翻转了权力结构?
 
  是的,尼欧需要莫斐斯(Morpheus)引导及祭师(Oracle)启发来破译母体真相,而我们则有了这本《恶魔财经辞典》帮忙剥去「华尔街行话」所铺设的幻象,将「资本母体/资本乌托邦」转译回你我能解的「原始码」,重新取得解放的力量!
 
  是啊!今天你手里捧着的《恶魔财经辞典》确实是本威力强大且得来不易的「解码祕笈」。
 
  作者杰森.兹威格(Jason Zweig)破解「资本母体/资本乌托邦」潜规则祕密,投身编写The Devil's Financial Dictionary,将「华尔街行话」的真相转译于世;远在台湾的EZ 丛书馆发掘了这本惊世之作,再将之转译为《恶魔财经辞典》;而在下,则在此为各位读者转译出本书背后最关键的「潜规则」,写成这篇导言……
 
  等等!行文至此,你该不会认为这本《恶魔财经辞典》一定非常枯燥无味吧?恰恰相反,要对抗「严肃深奥」所设下的魔鬼壁垒,「幽默风趣」可是最棒的天使救赎,而这本书做得好极了(作者、译者、编辑都是),我保证。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
  and world peace.

作者序
 
是魔鬼要他们这么做的吗?
 
  我们生活在现代版的「镀金年代」(註),而闪闪发亮的是愚人的黄金。
 
  全世界最大的银行、券商等等金融机构肆无忌惮地冒险,造成股市、债市在2008 年双双崩盘,数百万一般投资人赔掉数兆美元。在蒙地蟒蛇(Monty Python,英国喜剧团体)的电影《脱线一箩筐》(The Meaning of Life)当中,大胃王先生把一堆堆小山一般的食物勐塞进嘴里,直到食道爆开,华尔街也如出一辙,不愿适可而止,一再用不值钱的安全保证把价格虚假的房贷狂塞给自己和客户,直到房价下跌,全世界数一数二的银行顿时摇摇欲坠。
 
  另一方面,尽管这场大崩盘肇因于金融界高层不负责任的政策和马马虎虎的监管,但他们仍然坐拥数十亿美元的红利、认股权等等激励奖金,仍然坐享尊贵光环,显然没有一丝愧疚感。
 
  在19世纪末的「镀金年代」,美国伟大讽刺作家安布罗斯.比尔斯(Ambrose Bierce) 写出了他的经典名作《恶魔辞典》(The Devil’s Dictionary)。比尔斯出生于1842 年,主要靠自学长大。身为南北战争退伍军人的他, 曾经在夏洛(Shiloh)、奇卡莫加(Chickamauga)等战役跟撒旦正面交锋。他的辞典以连载形式撰写了数十年之久,笔下对婉转、伪善、煳涂毫不留情,最后于1 906 年集结成书,把那个富裕年代的习性和自命不凡的虚假光芒几乎一抹而尽。
 
  自1987年开始担任财经记者至今,我并不认为华尔街是邪恶的(我用「华尔街」一词来泛称金融业)。没错,金融业有少数人蓄意诈骗大众,不过,深究金融危机的起因,疏忽、自满、过度自信所造成的危害更大于不诚实。这些年来,我在银行、投资、金融行业结识的数千人,大多是诚实、勤奋、正派、慷慨、聪明的,他们如果看了这本书,想必也会自我嘲讽一番。
 
  不过,就跟大多数人一样,金融业的人擅长说理更胜于保持理性。即使他们明明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优先,还是可以轻易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说成是为了追求某个崇高的理想。只要欺骗自己、相信自己所作所为是对的, 要欺骗他人就容易多了。物理学家理查. 费曼(Richard Feynman)就曾经提出警言:「最容易欺骗的人是自己。」
 
  投资人如果想成为投资伙伴而不是待宰羔羊,就必须精通华尔街用来隐藏资讯的话术。每一种行业都是一个防范外行人的阴谋集团,每个行业的行话,都是用来混淆、排除非我族类;把话颠倒着说并不是华尔街的专利, 而是很多行话共同的特征, 就像乔治. 欧威尔(George Orwell)1949 年出版的小说《一九八四》(1984)里头的「真理部」(Ministry of Truth)一样。
 
  不过,很少有哪个行业的语言像金融业这么需要彻底了解,因为,一旦你被华尔街的胡言乱语诱骗上当,买进错误投资,富裕退休生活的美梦就会烟消云散。
 
  因此,本书企图将华尔街的复杂、不为人知、妄自尊大,萃取成为人人都能理解的精简定义。也就是说,这本书是一本求生指南,帮助你在充满敌意的蛮横金融市场倖存。我曾经在狮子山共和国的计程车看到「天助自助者」这句话,非常适合送给想在这片蛮横世界投资、但不了解成功机率有多少的人。若要自助,一定得先了解银行员、股票经纪人、理财专员,譁众取宠的常用话语以及冷僻的行话。
 
  本书收录的词汇涵盖商业与金融相关知识,从会计、企业财务到行为经济学、投资管理、技术分析等等,任何聪明投资人或渴求商业资讯者都会想知道。
 
  书中收录的词条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有几个共同主题贯穿其中:
 
  ◆ 运气、不确定、意外,是投资世界最基本的外力,而华尔街在跟外在世界沟通时,往往否定这些外力的威力。
 
  ◆ 越是浓缩、音节越多的行话术语,越有可能隐藏不想让你知道的事。演算法(algorithm)、自营(proprietary)、量化(quantitative)之类的字眼,是用来把你催眠进入某种煳里煳涂的状态,令你无招架能力(这三个字可以组合成「自营量化演算法」,这个词汇就是个火力威勐的大砲,可以用来砲轰菜鸟投资人的脑袋)。抓住男人的胃或许可以抓住他的心,不过,要撬开投资人的口袋,就得从他的耳朵下手。
 
  ◆ 过去的金融历史不会完全一模一样重现,但也相去不远。不管别人多大声告诉你这次不一样,人性是不会改变的。趋势来来去去,唯一不变的是手续费永远要缴。在华尔街,每一件事过去都曾经尝试过;不管是什么,几乎可以确定这回的结果跟上回不会有什么不同。
 
  ◆ 上涨的,迟早会下跌(通常比大家预期的还要早)。同样地,下跌的,也一定会再度上涨(通常是在专家都说不会的时候)。
 
  ◆ 华尔街卖的是股票和债券,不过真正兜售的是「希望」。投资大众都希望有奇蹟存在,于是金融业者就不断宣称看得到未来、能实现奇蹟。无论如何,千万别跟着那些人走。
 
  ◆ 所谓理财成功,并不是在金融游戏中打败专业,而是做到自我克制,以便在金融市场每隔几年就来一次的狂喜或绝望之际,退一步冷静思考。
 
  在《恶魔辞典》一书中,安布罗斯.比尔斯虚构了几个想像的人物,分别赋予他们特别的名字, 像是Mumfrey Mappel、Hassan Brubuddy、Apuleius M. Gokel、Dr. Jamrach Holobom,还有一位名叫Gassalasca Jape 的多产耶稣会诗人。借由这些人物,比尔斯带出许多诗作、谚语、轶事。
 
  本着同样的精神,《恶魔财经辞典》也包含许多奇思异想,用〔(恶魔)例〕的符号跟内文区隔开来。这些人物和话语都是我虚构,并非真实,我发誓。
 
  跟《恶魔辞典》一样,《恶魔财经辞典》这本书收录的定义不可完全当真,不过大多数差不多。针对华尔街,再多的冷嘲热讽都不够。再说,魔鬼想必对金融世界熟门熟路,因为金融世界常常听他的命令行事。

  註: 「镀金年代」(Gilded Age)一词则是出自马克.吐温名着The Gilded Age(1873),后来用来指称美国1878 年到1889 年间工业急速成长,加上大量移民,许多人创造了庞大财富,过着金光闪闪的生活,例如石油大亨洛克.斐勒、钢铁大亨卡内基。

图书试读

AAA  adj.  3A等级的
 
一般念成「3A」,不过近年来念成「唉唉唉唉唉唉!」
 
AAA是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穆迪(Moody’s)、惠誉(Fitch)之类的评比机构给有价证券的评等,意指「最高品质」、「违约风险最低」。尽管如此,2007 年到2009年有数千个AAA等级的有价证券,最后却证明是最低品质、违约风险最高的。2008年头三季,有超过1万1000个AAA等级房贷有价证券突然遭到大幅下修评等,其中许多证券的价格跌掉七成或更多,导致投资人损失数千亿美元。
 
(请参考) credit rating
 
account  n.  帐户
 
你存放在证券公司、投资顾问公司、银行等等机构的金钱,会因为收入、获利、亏损、手续费而产生持续且剧烈的变动。这些机构每月或每季会给你一份帐户明细(account statement)。
 
>>账户明细上面会尽量隐藏、伪装亏损和费用的部分,让你把注意力都放在收入或获利。
 
account这个字还有另外几个意思。若是做为动词,意思是「说故事」,尤其为了「将某人的行为合理化」。片语call to account或bring to account的意思是「责问」,要求总管为发生的事(尤其是不好的事)负起责任。the final account是上帝在最后审判日执行的终极正义审判。
 
>>以上除了第一个意思还用于现代金融,其余已被遗忘。
 
此外,account也是client(客户)的俚语:
 
例:
 
Moe DiNero是加州尤里卡市Blitz, Baum & Newcombe证券公司的财富管理人,他指着电脑萤幕上的一个名字说:「这位男士是我最好的客户(account),我从他身上赚到的手续费,比从其他人身上赚到的还要多。」
 
account statement  n.  帐户明细
 
>> 银行、证券公司、投资公司提供的文件,专门为了让客户(client)看不懂而设计,以免客户提出「是谁把我的钱烧掉?」之类没礼貌的问题。想看懂帐户明细上面的结余和最近的交易,还是有办法,但先去拿个密码学博士学位再说。
 
accumulate  v.  累积;accumulation  n.  累积
 
股票分析师常用的字汇,用来推荐某一档股票。
 
>> 但又可以不将buy(买进)说出口,万一股票暴跌还可规避责任。
 
例:
 
怒气沖沖的客户问:「你为什么在Vertiginous公司股价在历史高点的时候建议买进(buying)?害我单週就赔掉88%!」
 
Schmutz, Garbisch, Dreck & Pugh证券公司的资深分析师Kent B. Thoreau淡定地回答:「我可没有建议买进(buying it),我是建议累积(accumulating it)。」
 
acquisition  n.  收购(公司)
 
>> 某一家公司花太多钱买下另一家公司的交易。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小資族,每天在ptt、Dcard 上看看大家的討論,有時候看到一些財經相關的梗,或是對於市場現象的嘲諷,覺得很有趣,但也常常不知道背後的真正意思。《惡魔財經辭典》這個書名,真的太能引起我的好奇心了!「惡魔」這個詞,似乎暗示著某種不那麼「聖潔」、甚至帶點黑暗面的金融世界。我很好奇,作者會用什麼樣的「惡魔」視角,去解構那些我們平常覺得遙不可及的財經概念。是不是會揭露一些不為人知的潛規則?或者用一種黑色幽默的方式,讓我們看清市場的真相?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不一樣的思考路徑,不再是那種死板的教科書式講解,而是用一種更貼近我們生活、更能引起共鳴的方式。例如,當我們看到新聞報導某某公司股價飆漲或暴跌時,是不是能透過這本書,更快速地理解背後的原因,而不只是被數字和術語淹沒。我真的很期待它能給我一些「醍醐灌頂」的感覺,讓我對這個「惡魔」般的財經世界,不再那麼畏懼,甚至能找到一些屬於自己的操作邏輯。」

评分

「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幫助我理解金融市場運作的書,市面上很多書都太學術化,或是太偏重操作技巧,但《惡魔財經辭典》這個書名,聽起來就有一種「直擊痛點」的感覺。想像一下,那些藏在財經新聞裡、在股票市場上、在公司財報裡,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術語,如果能有一本「惡魔」等級的解析,讓它們原形畢露,不再是那麼神秘莫測。我對作者怎麼「惡魔化」這些名詞感到非常好奇。難道是透過一些誇張、生動的比喻?或者是用一種反諷、挖苦的方式來揭露市場的真相?我個人對於那些「看起來很高大上」的金融產品,總是抱持著一份戒慎恐懼,深怕自己不小心就掉進了什麼陷阱。《惡魔財經辭典》或許能讓我更清楚地認識這些「陷阱」的真面目,並且學會如何避開。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非主流」的觀點,顛覆我過去對於某些財經現象的刻板印象,讓我在面對這些資訊時,能有更獨立、更批判的思考能力。」

评分

「我拿到《惡魔財經辭典》這本書的時候,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書名也太有梗了吧!」。畢竟,在台灣,「惡魔」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那種誘惑力十足、又帶點危險的事物,而財經,不也正是如此嗎?我一直覺得,金融市場就像一個充滿了各種規則和暗語的奇妙國度,很多名詞聽起來都像是外星語,讓人望之卻步。《惡魔財經辭典》聽起來就像是一個能幫我們「翻譯」這個國度的嚮導,而且是以一種比較「不正經」、更吸引人的方式。我非常好奇,作者會用什麼樣的「惡魔」式的幽默感,來解構那些令人頭痛的財經術語,像是「內線交易」、「避險基金」、「衍生性金融商品」等等。我希望這本書能用台灣人最熟悉的語言,最貼近生活的情境,來解釋這些複雜的概念。如果裡面能穿插一些我們在新聞上常看到、或是自己生活中有接觸到的例子,那就更棒了。說不定,看完這本書,以後再聽到那些財經專家分析時,我就能聽懂他們在說什麼,甚至能加入討論,而不是只能傻傻地聽著。」

评分

「初見《惡魔財經辭典》這本書名,就覺得有點意思!想當年,我剛進社會,對這些金融術語、經濟名詞,簡直是一頭霧水,常常聽新聞、看報紙,一堆專有名詞就這樣飄過,聽了等於沒聽。當時如果有一本像這樣的「辭典」,大概能省下我多少白眼?而且「惡魔」這兩個字,是不是暗示裡面的內容很犀利、很直接?我猜,作者一定是用了一種比較「不按牌理出牌」的方式來解釋這些複雜的財經概念,讓大家不會那麼害怕。畢竟,財經這東西,有時候真的讓人感覺像在跟惡魔打交道,一個不小心就輸得脫褲子。我非常好奇,它會怎麼去拆解那些讓人頭痛的詞彙,像是什麼「量化寬鬆」、「被動收入」、「資產證券化」之類的,而且用台灣人比較能懂的語氣,而不是冷冰冰的教科書式講解。我希望它能多舉一些貼近我們生活、或是我們常聽到的台灣本土企業的例子,這樣會更有感。說不定,看完這本書,以後開會、聽報告,都能神氣地插上幾句話,不再是那個只能點頭如搗蒜的小菜鳥了。」

评分

「我拿到《惡魔財經辭典》這本書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哇,這個名字也太酷了吧!」。台灣人對於「惡魔」這個詞,總是有種又愛又怕的感覺,它代表著誘惑、危險,但也可能是力量的來源。我猜,這本書一定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甚至有點「戲謔」的方式,來剖析那些聽起來就很專業、很難懂的財經術語。畢竟,對於我們這些小老百姓來說,財經世界就像一個充滿了奇特規則和暗語的異次元空間。每次看到財經專家在電視上侃侃而談,用一堆我們聽不懂的詞彙分析股市,總覺得自己好像隔了一層紗。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把鑰匙,打開那扇通往真實財經世界的門,而且是用一種我們都能接受、甚至覺得有趣的方式。我特別期待它能解釋一些我一直搞不清楚的名詞,像是「泡沫經濟」、「套牢」、「資產配置」等等,而且是用台灣在地人講話的語氣,而不是那種硬邦邦的翻譯腔。如果裡面還能穿插一些台灣大小事跟財經連結的例子,那就更完美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