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数据:工业4.0时代的智慧转型与价值创新

工业大数据:工业4.0时代的智慧转型与价值创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工业大数据
  • 工业4
  • 0
  • 智慧转型
  • 价值创新
  • 数据分析
  • 智能制造
  • 数字化转型
  • 物联网
  • 机器学习
  • 预测性维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本结合各国发展策略与台湾案例的工业4.0专书,探索适合台湾工业4.0的创新转型之路

  物联网X服务联网X工业大数据分析是制造业转型的强力引擎
  挖掘消费者尚未察觉的需求,以新商业模式与智慧体系服务打开新蓝海!


  物联网超连结,翻转产业,任何优势都挡不住升级换代的浪潮,
  从制造强权德国、生产大国美国、到精密的日本、新兴的中国,都向工业4.0靠拢,重塑生产力。
  到底什么是工业4.0?台湾如何在全球新竞赛中找到自己的优势与定位?

  本书作者李杰是率先研究工业大数据的先驱者,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智慧维护系统(IMS)研究中心主任,深度参与德国与美国先进经济体的工业4.0计画,他更熟悉亚洲的优势与挑战,台湾、日本、中国大陆的制造业都向他请益。李杰不仅与IMS和西门子、英特尔、奇异航空等国际公司合作,共同研发出智慧维护系统Watchdog Agent®,被《财富》杂志誉为本世纪三大热门技术,他也和上银、研华等企业合作,推动参与产业智慧转型。

  李杰在书中汇整他多年研究与产业互动的成果,分享工业4.0如何运用大数据与物联网,落实生产、管理、服务的智慧化,并独创工业4.0制造业转型为服务创新的重要思维:煎蛋模型,指出工业4.0不仅颠覆制造过程,更翻转革新了营运思维与策略布局。企业除了创新研发,打造无忧的生产环境,优化产品本身,也要抓出真正重要的数据,分析找出客户未察觉的需求,创造配套服务或周边产品,才能拓展企业价值,持续获利。

  本书结合国外领先企业与台湾的案例,对台湾产业政策提出建议,深入分析台湾企业该做什么,以及该如何做到。

  从产品创新到价值创造,从卖产品到卖服务,是智慧经济时代的转型关键。

名人推荐

  中卫发展中心董事长畲日新、资策会副执行长何宝中、上银集团董事长卓永财、机械公会荣誉理事长庄国钦、高圣精密机电美国总裁黄鹏宇 重量推荐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工业大数据:工业4.0时代的智慧转型与价值创新》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全面展现该书的核心价值和涵盖的知识体系,但不涉及对该书内容的直接描述或引用。 --- 图书简介: 《工业4.0时代的智慧引擎:深度解析数据驱动的制造升级与商业重塑》 本书聚焦于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的深刻变革——工业4.0浪潮,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框架,用以理解和实践数据驱动的决策制定在推动企业智能化转型中的核心作用。我们身处一个由信息技术、运营技术(OT)和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时代,传统制造模式正被颠覆,效率、柔性与可持续性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指标。本书将深入剖析支撑这一转型的关键技术群,探讨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构建起下一代智能工厂和敏捷供应链。 第一部分:理解宏观环境与技术基石 在探讨具体应用之前,本书首先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详细考察了工业4.0的演进脉络、核心特征及其对全球产业链带来的结构性影响。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场商业模式、组织架构乃至文化理念的系统性重构。 随后,我们将重点解析支撑“智慧化”转型的几大核心技术栈。这包括对物联网(IoT)在工业场景中的深度应用,即工业物联网(IIoT)如何实现海量、异构设备的实时连接与数据采集。我们探讨了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在解决海量数据传输延迟和本地化智能决策中的关键地位,以及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如何为大规模数据存储、复杂模型训练和跨地域协同提供弹性算力支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详尽阐述了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构建逻辑。CPS不仅仅是机器与软件的简单组合,而是通过传感器、执行器和高级算法,实现对物理过程的全面感知、分析、规划与控制。理解CPS的设计原理和集成挑战,是实现真正意义上“智能制造”的前提。 第二部分:数据治理与分析的工业实践 数据是工业智能转型的血液。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数据的生命周期管理与深度挖掘。 数据治理(Data Governance)在工业环境中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包括数据标准化、质量控制、安全合规以及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孤岛问题。我们提供了建立健全工业数据治理体系的实践路径,强调从数据源头到最终应用的全程可信赖性。 在数据分析层面,本书超越了传统的统计方法,深入探讨了先进分析技术在复杂工业场景中的应用潜力。这包括预测性维护(Predictive Maintenance)模型的构建、质量预测与优化的实时反馈机制,以及如何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来洞察设备运行的微妙变化。我们审视了如何将机器学习(ML)算法与工程知识相结合,形成既准确又具备可解释性的工业智能模型。 此外,数字孪生(Digital Twin)的概念被置于核心地位。本书详细解析了数字孪生如何从简单的模型映射演进为支持实时仿真、情景推演和优化决策的动态虚拟实体。读者将了解到如何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空间中对生产流程进行“沙盘推演”,从而大幅降低物理试错成本,加速创新迭代。 第三部分:赋能核心业务流程的价值创新 本书的重点落在了如何将前沿技术和深度分析能力转化为切实的商业价值,实现制造的“智慧转型”。 在生产运营优化方面,本书探讨了如何通过实时数据洞察,实现生产计划的动态调度、能耗的精细化管理以及资源的最高效配置。我们讨论了“闭环反馈控制”在提升设备综合效率(OEE)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流程挖掘技术发现隐藏的效率瓶颈。 供应链的韧性与敏捷性是工业4.0时代的另一大焦点。本书分析了智能供应链的构建要素,包括需求预测的精准化、物流跟踪的透明化,以及如何利用数据分析优化库存策略,应对市场波动。 更进一步,本书探讨了产品服务化(Product-as-a-Service, PaaS)的商业模式转型。通过对产品使用数据的持续监测和分析,企业能够从单纯的设备销售商转变为提供可靠性、效率保障的综合服务提供商,开辟新的收入来源并深化客户关系。 第四部分:安全、人才与未来展望 任何依赖于深度网络连接的系统都必然面临安全挑战。本书专门开辟章节,系统论述了工业信息安全(OT Security)的特殊性与防御策略。从网络分段到威胁检测,再到对供应链软件的供应链安全管理,本书提供了构建纵深防御体系的实用指南。 技术再先进,也需要人来驾驭。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人才结构转型的迫切性。智能制造时代对跨学科人才的需求激增,传统工程师需要具备数据素养,而数据科学家需要理解工业领域的物理约束。我们讨论了企业在培养“T型人才”和重塑组织学习机制方面的战略选择。 总结而言,《工业4.0时代的智慧引擎:深度解析数据驱动的制造升级与商业重塑》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面向高层决策者和一线技术专家的路线图,指导企业如何在复杂的技术环境中,通过数据驱动的智慧化战略,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创新和制造强国的目标。它全面覆盖了从底层技术逻辑到顶层商业战略的各个维度,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清晰、可操作的智能制造蓝图。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杰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特聘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智慧维护系统产学合作中心(IMS Center)主任、麦肯钖(McKinsey & Company)全球资深顾问、美国白宫CPS专家组顾问。研究专长是智慧预测技术和设计产品与服务的主控式创新(Dominant Innovation)。
   
  他领导IMS与包括上银、研华、西门子、英特尔、奇异航空、波音、阿尔斯通等80多家国际企业,以及辛辛那提为首的四所美国大学共同研发,结合产学研发展出智慧维护系统Watchdog Agent®,被《财富》杂志誉为本世纪三大热门技术之一。
   
  他的工业大数据概念在日本以及中国大陆都已经是畅销书。他也是《从大数据到智能制造》一书的共同作者。

图书目录

推荐序 选对支点用对力 畲日新
推荐序 启动台湾转型突围的关键 卓永财
推荐序 智慧化引领的生产与服务革命 庄国钦
推荐序 掌握趋势脉动,找到转型的着力点 黄鹏宇
作者序 工业大数据引领价值创新
 
导论 洞察未见的需求

第一章 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工业转型新思维

为什么有工业4.0?/工业4.0 or CPS?/以价值为导向的变革新思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台湾工业4.0的竞争力缺口/探索适合台湾工业4.0的转型之路
 
第二章 工业4.0环境下的大数据创值体系
工业4.0的大数据环境/工业大数据vs.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的潜在危机/CPS:挖掘工业大数据价值的核心技术/5C:以CPS为核心的数据创值体系架构/从资料到资讯到价值的转化过程/以资料创值为导向的CPS技术应用特征/从CPS到工业4.0:重新定位制造
 
第三章 资料创值的设计与实践技术
智慧感知层:建立统一的资料环境/资讯挖掘层:从资料到资讯的分析过程/网路层:网路化内容管理/认知层:对资讯的识别与决策/配置层:系统的弹性和重构
 
第四章 价值创造的商业模式设计
寻找价值的GAP/主控式创新思维:从「创新」到「创值」/主控式创新工具/一步一脚印教你如何做「蛋白」

第五章 案例与实践
智能设备/智慧工厂/智慧服务
 
第六章 竞争力战略新思维
美、德、中竞争优劣势分析/美国竞争力分析/德国竞争力分析/中国大陆竞争力分析/中国制造的挑战与转型方向/对台湾推动生产力4.0之建议
 
结语 智慧转型,打开新蓝海

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选对支点用对力
畲日新/财团法人中卫发展中心董事长


  第一次见到李杰教授,是在2002年浙江大学所举办的学术研讨会。西湖是个浪漫的度假胜地,但在湖畔的浙大玉泉校区中所进行的研讨会却一点都不浪漫!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李杰教授所谈的新兴商业模式,如,汽车公司如何透过手机上传资料,掌握行车电脑中的数据提供预警服务;又如,电梯公司如何以赠代售争取长期的服务契约,转身成为新兴电子商务的商流通路。在那个电子商务刚经历泡沫化的时刻,李教授所谈的商业情境,对我而言,有如白蛇与许仙的故事一般的虚无飘渺。

  再度与李教授密切互动时,是因应中卫发展中心与国家实验研究院的工作需求,见证他多年执着在设备维护的智能化研究工作已开花结果,十年磨一剑的努力与整体科技的长足进展,共伴发展形成引导欧巴马政府再工业化的政策实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于辛辛那提大学的智慧维护系统中心(Center for Intelligent Maintenance System,IMS),成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评比为第一名的产学合作中心,堪称美国最「入世」的科技研究中心。在台湾的边际型创新已不足以解决产业升级转型的跃升缺口之际,以深厚的科技作为基底所发展出的产业竞争力是当前产业发展的关键,IMS的经验不仅对产业深具启发性,也势将作为台湾目前欲弭平产学缺口与学用落差的典范。

  认识李教授十几年来,第一次看到他稍露倦容是今年五月初率物联网考察团,在圣路易市的饭店里。他刚从德国转北京飞回美国,一下飞机就在昏昏欲睡的午后帮我们上课。李教授会疲倦?真是令人意外。他风尘仆仆地穿梭世界各地,充满着热情地扩散他多年在IMS集结各家英雄豪杰所累积的智慧成果,他热切地想要打造下一个产业竞争力的拚斗精神,我实在自叹弗如!当晚,又看到他与辛辛那提的博士班学生为了隔天在波音公司的简报开会,李教授为了产业与人才,似乎永远都有用不完的精力,令人赞叹!

  能长期耕耘一个领域,需要兼具前瞻的眼光、深厚的技术底子和坚毅的执行力。20年前就看到设备的维护是制造业的重心之一,在那个老美盛行离岸生产、美国制造纷纷熄灯的年代,在美国中部的制造重镇倡议「智慧维护」,实在没什么卖点!但李教授独到的眼光看出了其中的优势与潜力,他以特殊的资源组合不断扩大合作伙伴,一路坚持下来,也在全球进入智慧制造时代前,即已布好了各种基础条件,等待一个新的时代到来。李教授若往商业界发展,绝对是顶级的业务员,他卖的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未来。

  非常高兴老朋友集结多年智慧,实战的成果化约为《工业大数据》一书,这本新书对台湾产业的突围至关重要!历史的因缘际会给了台湾一次全面转型的机会,因为在虚实整合的起跑点上,台湾落后得并不多,但是若不加速,恐怕距离就越来越远了。「价值」这个命题,需要更积极、更迅速、更务实地从看不见的空间中得到答案。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撑起地球。」如果李杰教授在设备维护这样一个小小的支点上,就能撑起这么大的竞争力,台湾厂商该如何找对支点,掌握脱胎换骨的契机,需要同样前瞻的眼光、深厚的技术底子和坚毅的执行力。这本书提供了许多线索,等待读者消化与实践。

启动台湾转型突围的关键
卓永财/上银集团董事长


  2005年开始,德国汉诺威工业展(Hannover Messe)的第2馆,也就是创新与研究发展馆,每年都有德国国家研究院展出以上银科技公司的滚珠螺桿为平台的各式创新成果,所运用的技术不同,但是目的都一样:具有感测的功能,使之成为智慧滚珠螺桿。为什么会有这种思维?想解决什么问题?背后的环境是什么?我每年都花一些时间亲自和同仁讨论这些议题。

  汉诺威展执世界之牛耳,这个展是传动定位系统最重要的展示会,在展期中有非常多的论坛,感测及智慧制造的主题正逐年增加,我都会选择其中较具关连的研讨会参加。随着时间过去,一个新的概念日趋成熟,终于德国梅克尔总理在2011年4月汉诺威工业展开幕典礼时,宣布德国将进入工业4.0时代。工业4.0的概念是来自几次工业革命,因此,也有「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称谓。

  众所周知,德国长久以来在工业制造领域中领先世界各国,在近年的欧债危机中,德国无论在经济、金融、失业率与社会安定等各方面的表现,均是欧洲的典范。见贤思齐,美国、英国、日本、法国莫不纷纷思考学习德国的做法,各自推出自己的提振工业制造以及产学密切合作的版本。主要工业国家追求智慧制造的热潮,正在风起云涌。

  但是,从德国本身来看,虽然目前优势仍在,但是,思考美国在网路创新,网路经济的兴盛,主导了近年世界的改变,德国如何持续维持强势?这是德国工业界的焦虑,亟思突围。综合既有工业制造强项与资讯科技来提升德国工业未来的竞争力以及兼顾德国社会居住实况的工业4.0概念因而孕育,并且在2011年正式诞生。

  台湾产业因外移而空洞化的后果,现在大家都已经看到了,青年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界找不到可以用的人,低薪难以改善,社会充满焦虑,但是焦虑不足以解决问题。我非常忧心台湾产业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近年不揣愚陋积极奔走推动工业4.0,希望获得政府、学界以及产业界的重视、思考与学习。如今,行政院也制定《生产力4.0》,亦即台湾版的工业4.0,总算跨出了第一步。然而,工业4.0至目前仍然是一种概念,各国产业状况不同,要如何推动?各国仍在摸索。

  2015年7月台湾智慧自动化与机器人协会与天下杂志共同在台北世贸中心举办工业4.0高峰论坛,当时行政院张善政副院长亲自致词,经济部沈次长也莅临主讲政府的推动政策,同时也邀请德国西门子、日本发那科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前来主讲,更邀请李杰教授专程自美国前来主讲工业大数据,获得广大的回应。李杰教授为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讲座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智慧维护系统产学合作中心(IMS Center)主任,钻研智慧预测技术领域几十年,为国际先驱,也是日、德、大陆等国家推动工业4.0,必然敦请的主讲人,近年仆仆风尘于美国、亚洲及德国,传播这门对人类生活、商务活动具有重大效益的学问。

  上银参与IMS的研究多年,以滚珠螺桿为平台,致力发展出预测维护功能,已有相当的成果,预计2016年9月在芝加哥美国机械展展出最新一代一样具有智慧,但不同于德国思考模式的滚珠螺桿。

  这次天下杂志出版特别将李杰教授的巨着《Industrial Big Data》出版中文译本,对亟需转型升级的台湾产业界,工业4.0绝对是一个最好的契机,善用物联网及大数据的科技,将引领企业迈入智慧制造与绿色生产的层次。要做好工业4.0,本书是台湾企业不可或缺的读本,很乐意推荐给政府、学研界及产业界。

智慧化引领的生产与服务革命
庄国钦/机械公会荣誉理事长


  二次世界大战末期MIT的Norbert Wiener教授开发了应用电脑,算出由雷达测得的飞机的行径,同步控制高射砲的角度以达到砲弹能击中飞机的系统,是他后来定名为Cybernetics的开端;因此也可以说他是今天我们想发展的工业4.0的核心CPS的始祖。

  他的创举引起不少前瞻性科学家推动人工智慧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研究。七十多年来,感触器、电脑演算和控制技术的进步带给我们近年来有能力仿效上帝设计人类心智和功能,展开AI的表现:先知科学家Ray Kurzweil教授推论电脑有机会在2035年左右进步到媲美人脑的Singularity(奇境)。月前AlphaGo(围棋)以4比1战胜九段天才高手李世石,荷兰的DAVI专案开发的WEPods已经证实在荷兰和瑞士的小城市,可以顺利试行无人驾驶的公共汽车(交通条件不算复杂),很多英美和中国的公司也积极跟随开发可由手机预约的无人驾驶公共汽车。最近Adidas公司也发表年底前在德国创设近无人化的制鞋厂,明年则在美国也建设同样的工厂;正式将劳力密集的制造业搬回先进国家。

  30年前美国贸易代表署,强迫我们自行限制工具机输出美国5年,重挫了我国刚刚开拓的美国市场,结果反而更加速了美国制造业的外移。政府终于在1993年协助业者创设了精密机械研发中心(PMC),以积极运用电脑和最新科技提升品质和价格竞争力。但因欠缺全球服务网,很多国际客户,仍愿付较高的代价购用服务比较周到的先进国家的产品。因此我们感觉急需设法克服保固和保证生产力的手法。

  该年我在一次纪念早我一届获得蒋氏基金会所颁「华人机械界杰出贡献奖」的吴贤明教授逝世週年的聚会上认识了吴氏的高足倪军和他的研究伙伴李杰教授,当时李教授的谈吐让我感受到他可能是带领我们应用科技脱离困境的先知。

  数年后他果然在2001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在威斯康辛大学密尔瓦基分校设立了智慧维护系统产学合作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lligent Maintenance Systems);他们开发含感触器的所谓看门狗机制(Watchdog Agent)蒐集机械设备劣化的资料,设法达成零意外故障(Unpredicted Breakdown)的运用系统。我有幸代表PMC参加第一次IMS中心的产学合作成果发表会。当年尚未有所谓CPS,更不可能有工业4.0的革命,但是李教授的研究已经实质上开拓了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手法。

  2014年机械工业同业公会(TAMI)为了进一步提升机械等生财器具的价值,决定在隔年春秋两季各举办一场邀请国内外产学研界应用物联网和工业4.0的论坛。

  我们就邀请李教授担任关键演讲者,首场时他人在日本,临时无法分身,就全程以skype远距视讯介绍他的智慧维护系统;他深知听众不习惯深奥的学术理论,就以大家熟悉的日常现象比喻不易体会的哲理。他对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5项M字起头的要素,比喻为蛋黄,被资讯(Data)、分析和优化所需的建模(Modeling)所包围。对创造更高价值的6项以C为首的介面要素,比喻为蛋白。并且以避免/解决和可见/未见的矩阵图方式指引我们经由工业4.0的手法转型的利基和领域。

  去年九月我国政府为了将工业4.0推展到工业以外的产业,设定了《行政院生产力4.0发展方案》,以物联网制造智慧化为目标推动「制造业生产力4.0」。机械公会也随继设立工业4.0智慧机械产学研委员会。

  为了让产业界人士更易认识工业4.0,李教授将其大着作《Industrial Big Data》由天下杂志出版社印制此繁体字翻译版本,并邀我写序推荐;这是我的荣幸也是从事制造业的产学研界各位先进的福气。我很期待本书能帮助各位先进了解工业4.0的重要性和尽速满足全球市场追求智慧生产的迫切性;跟随李教授的脚步,努力达成工业4.0的革命。

  为了帮助业者打开巧门,机械公会正在寻求一个使用时才付费的云端服务站,将来若在机械上有装置适当的感测器,就可以送回资讯,蒐集和分析大数据,提供更有价值的生财器具给全世界的客户,希望读者能经由机械工业同业公会网站(www.tami.org.tw/wisdom_machine.php)给我们问题、心得、意见和要求,加速那个系统的开幕。在此先预祝各位先进成功完成使命。

  註:我们的产品/服务对象是全世界,因此我们延用全球通用的工业4.0,而非生产力4.0。

掌握趋势脉动,找到转型的着力点
黄鹏宇/高圣精密机电美国总裁


  李杰教授是一位非常有热情、有活力、有远见、有创意的行动实践家。看到李杰教授对台湾无私的关怀与服务热忱,我们深感台湾立足世界趋势的使命感。

  高圣精密机电40年来一直在找寻传承永续经营的目标,而有缘在2012年5月时,因为资策会为政府推动办理的制造业服务化的座谈活动中找来李杰教授为台湾企业把脉,李杰教授亲自一对一为来参加的厂商做了个别产业方向的引导,我们是其中之一。当时对于李杰教授所提出之未见市场、未见需求,但要先做准备的未来构想,深深打动我们多年来追寻永续经营目标的心,并开始一步步用摸石头过河的心情,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心志坚定、方向不移地往前小步前进至今。这过程中,受惠于李杰教授对于中小企业的深切期待,无论我们遇到什么问题或跨产业的认知鸿沟,李杰教授在世界级的资源中,用开放的心情介绍给我们认识及无私应用,站在李杰教授的巨人肩膀上,重新看到全新不同角度,走出高圣自己的路。

  在2014年美国最大的机械制造展览会IMTS的时候,李杰教授即以世界第一工业4.0智慧锯切(Smart Saws)的概念呈现所做的健康诊断刀具预测的技术,让传统的带锯床走出新的服务领域,客户买机器是为高枕无忧,无忧生产(Worry Free)的概念,打造我们建立制造业服务化的基础,逐步在软体硬体中实现。

  李杰教授走在世界潮流前端,并且务实地将先进概念实现为数学演算工具,并且对于台湾产业的推动不吝给予支持与导引,是台湾非常难得的活资源。李杰教授的演讲,本人已参与多次,每次参与都有不同的感受与获得新启发,李杰教授将他的理论与实务,以出版书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台湾人非常有福气。

  目前世界趋势走向生产力4.0、德国工业4.0、中国2025计划等,这个世代已是全球经济的大拐弯,并且科技环境的成熟成型,处处充满创业的机会以及创意实现的无限可能。无论是哪一行哪一业,对于这个最新的趋势,必须要深入掌握精髓,并且重新回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去发挥、去实现这个概念。

  李教授这一本书,涵盖了许多最新、最基础的概念,并且提及国内外实践多年、有成果的实施案例为读者做公开分享,这是非常好的启发书,不只是一个导引,更是实际案例的见证。无论对大企业、小企业、个人创业家或实践家,生产力4.0已经正在发生,并且影响世界经济及人类日常生活及交易行为。非常推荐本书做为读者对于未来趋势的启发书,敝公司虽然很早开始起步,仍觉得不足,这本书是一个观念的改造以及行动的指引,能协助各行各业做不同的创意启发及行动方案的实现导引。我们期待台湾的产业可以掌握到趋势脉动,让台湾发挥影响世界的价值,这本书是非常值得各位读者花时间研究的宝山之一。

图书试读

导论 
洞察未见的需求
 
工业4.0(Industry 4.0)被德国政府和工业界定义为制造业未来远景。德国认为,18世纪引入机械制造设备的工业是1.0时代,20世纪初的电气化与自动化是2.0时代,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资讯化是3.0 时代,现在正在进入「工业4.0」时代,即实体物理世界和虚拟网路世界融合的时代。其中,所谓虚拟网路—实体物理系统作为新一代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美国在1965年就提出的Cybernetics 是虚拟网路-实体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s,CPS)技术的前身,现在被工业界广泛知晓的CPS 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2006 年正式提出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重点资助研究方向。德国工业4.0 与美国CPS,究其核心要义,是传统制造业利用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和大数据分析(Big Data Analytics)的智慧化转型。
   
然而,我们在谈到工业转型带来的变革时,往往容易看到其代表性的技术特征,而忽视促使其转型的最原始的驱动力,也就是对于新价值创造的永恆追求。如果说前三次工业革命分别从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等方向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力,工业4.0 与前面三次最大的区别在于:不再以制造端的生产力需求为起点,而是将用户端价值作为整个产业链的出发点,改变以往的工业价值链从生产端向消费端、上游向下游推动的模式,从用户端的价值需求出发,提供客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此作为整个产业链的共同目标,使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协同优化,本质是工业视角的转变。工业4.0 的概念有三个支撑点:一是制造本身的价值化, 不仅仅是做好一个产品,还要把产品生产过程做到浪费最少、实现制造过程与设计和客户需求相配合;二是制造过程中根据加工产品和状况的改变自动进行调整,在原有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自动察觉」(Self-Aware,对自身状态变化的意识)的能力;三是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达到零故障、零忧虑、零意外、零污染,这就是制造系统的最高境界。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工業大數據:工業4.0時代的智慧轉型與價值創新》,對於我這種在傳統產業打滾多年的老員工來說,簡直就像一股清流。我們很多工廠,設備都還在用以前的老方法,人員的經驗和技術傳承非常重要,但總覺得好像少了點什麼。最近幾年,新聞上常常出現「工業4.0」、「智慧製造」這些名詞,聽起來很高大上,但對於我們第一線的作業人員來說,總覺得離我們很遠,不知道這些聽起來很高深的技術,到底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實際的好處?我比較想知道的是,書裡面會不會有一些比較貼近基層的探討?例如,當我們開始收集各種生產數據後,這些數據要怎麼被利用?是不是需要改變我們原本的工作習慣?會不會有新的軟體系統需要學習?而且,對於「價值創新」這個部分,我很好奇,這些數據到底能幫助我們「創新」出什麼?是能讓產品品質變得更好?還是能讓生產效率大幅提升,讓加班變少?或者是,能讓我們更了解客戶的需求,做出客戶真正想要的產品?我希望書裡能夠用比較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這些大數據和工業4.0的概念,並且提供一些可以在現場實際操作的建議,讓我們這些「老灰阿」也能跟得上時代的腳步,知道怎麼利用這些新技術,讓我們的工廠變得更有效率,也更有競爭力。

评分

這本《工業大數據:工業4.0時代的智慧轉型與價值創新》的書名,讓我想起了最近在電視上看到的一些關於智慧製造的報導。台灣的科技實力一直以來都非常堅強,從半導體到資通訊,我們在全球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現在,工業4.0的浪潮席捲而來,這絕對是我們不能錯過的機會。但我常常覺得,對於很多中小企業主來說,工業4.0聽起來就像一個遙遠的目標,不知道從何下手。所以,我特別期待這本書能在「智慧轉型」的部分,提供一些具體的實踐步驟和引導。像是,導入大數據分析,究竟需要哪些技術基礎?我們公司的IT部門有沒有足夠的能力支援?還是需要尋求外部的協助?另外,關於「價值創新」,我認為這才是這本書最核心的價值所在。畢竟,技術本身不是目的,它最終是要為企業帶來實際的效益。書裡會不會分享一些成功案例,說明企業是如何利用工業大數據,創造出新的產品、新的服務,或者優化原有的營運模式?例如,有哪家製鞋廠,透過分析顧客的穿著習慣數據,成功設計出更符合人體工學的新鞋款?或者,有哪家機械零件製造商,透過分析設備的損耗數據,發展出「以租代售」的商業模式?這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案例,絕對能給我們中小企業很大的啟發和信心。

评分

這本《工業大數據:工業4.0時代的智慧轉型與價值創新》,光是看書名就覺得內容應該非常紮實,而且充滿了對台灣製造業未來的想像空間。我一直認為,台灣最引以為傲的就是我們強大的製造實力,從電子產品到精密機械,我們的產品品質在全球都有口皆碑。但隨著全球科技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工業4.0」這個概念的興起,我們不能再守著過去的成功經驗。書名中的「智慧轉型」和「價值創新」這兩個關鍵字,正是我非常關注的重點。我希望書裡能夠深入探討,台灣的企業,無論大小,該如何在這個工業4.0的時代,透過「工業大數據」找到轉型的契機。例如,在「智慧轉型」的部分,會不會有系統性地介紹,從數據的收集、儲存、處理,到最終的分析與應用,整個流程該如何規劃?對於不同類型的製造業,例如傳產、電子、機械等,是否有不同的實施策略?而更讓我期待的是「價值創新」的部分。我認為,這才是企業在這個數位化時代能夠脫穎而出的關鍵。書中會不會分享一些具體的案例,說明企業如何利用大數據分析,發掘潛在的客戶需求,開發出差異化的產品或服務,進而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例如,有哪家企業,透過分析生產設備的運行數據,發展出遠端監控和維護的服務,進而開闢了新的營收來源?或者,有哪家公司,透過分析產品的使用者行為數據,成功設計出更具人性化、更貼近市場需求的產品?這些關於如何將數據轉化為實際價值的故事,絕對是我們最渴望了解的。

评分

哇!看到這本《工業大數據:工業4.0時代的智慧轉型與價值創新》的書名,腦中立刻就浮現了許多關於台灣製造業未來發展的畫面。畢竟我們台灣有著「護國神山」台積電,還有數不清的中小企業,他們都是台灣經濟的基石。現在全球都在講工業4.0,那種自動化、智慧化的工廠,聽起來就很厲害。但更讓人好奇的是,在這麼先進的技術背後,到底是什麼在驅動著它?書名中的「工業大數據」聽起來就像是解開這個謎團的關鍵。不知道書裡有沒有深入探討,台灣的企業,尤其是那些傳產業者,該如何著手導入大數據分析?是不是需要添購什麼設備?或者改變原有的工作流程?我特別想知道,對於我們這種資源可能沒有那麼雄厚的企業來說,有沒有什麼比較可行、成本也比較可控的入門方法?畢竟,看到別人都在進步,我們也不能原地踏步,否則真的會被遠遠甩在後面。書裡會不會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讓我們可以參考,看看別人是怎麼克服困難,成功轉型的?例如,某家老牌的鞋廠,如何利用數據分析來優化生產線,減少浪費?或者,一家傳統的螺絲廠,如何透過分析客戶訂單數據,更精準地預測市場需求?這些貼近我們產業的真實故事,絕對是我們最需要的。

评分

老實說,當初看到這本書名《工業大數據:工業4.0時代的智慧轉型與價值創新》,心裡第一個想法是「哇,這個主題真的好前沿,但又好像有點遙不可及。」我本身是科技產業的工程師,每天都在跟數據打交道,對「大數據」這個詞並不陌生,但將它應用到「工業」這個比較傳統的領域,並且還要跟「工業4.0」這麼宏大的概念連結在一起,就覺得非常吸引人。不過,我更關心的是,書裡對於「價值創新」這部分的闡述會有多深入?工業4.0的智慧轉型聽起來是很帥,但終究還是要回歸到商業價值。究竟如何透過大數據分析,找出新的商機?例如,透過分析設備的運行數據,預測潛在的故障,進而提供預防性維護的服務,這就是一種價值創新。或者,透過分析產品的使用數據,了解客戶的真實需求,進而設計出更符合市場期待的新產品。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更具體的框架和方法論,讓我們能夠系統性地思考如何在現有的工業基礎上,挖掘出這些創新的潛力。總不能只是把機器連上網路,然後就說我們實現了工業4.0吧?那樣太膚淺了。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們指點迷津,提供一些實質性的建議,幫助我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藍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