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禪教你與萬物一起禪修
如果你以為禪修是一個人的靜坐,那可就隻對瞭一半。
殊勝的禪修是隨時隨處進行,
透過呼吸與天、地、人、萬物進行愛的連結與交流,
從而真正體驗彼此融為一體的閤一狀態。 本書汲取亙古以來曆久不衰的普世智慧,結閤舒亞.達斯喇嘛的領悟來幫助讀者顛覆對禪修與靈性的假設。分享一係列深奧、古老、切閤時宜的交互禪方法與閤 作禪修習法,其中結閤瞭密續、咒語、禪修與大自然、動物、音樂等方麵的修行,也包括佛教的藏傳大乘傳統裏的「修心法」、「自他交換法」。
這些洞見、修行訣竅、覺知練習與反思,將告訴我們如何完全地與一己的經驗同在,讓自己卸下防衛的硬殼與不斷習慣性地使我們「分離」的幻相,而能進入一個 真正超越任何言語、概念、名字與形相的「互即互入」的狀態,抵達一個跟朋友、傢人、愛人、老師、國傢、敵人和宇宙之間都能産生真實連結的地方。讓我們對他 人敞開心胸並且去愛他們,無論他們是人類或是其他生命形式。
交互禪能為現今令我們深深苦惱的缺乏和諧的溝通與各種膚淺的接觸,提供良 好的解決之道,它將為我們開啓一個多樣的靈性修練的世界,讓我們藉此整閤日常生活的各個麵嚮。透過交互禪,我們便能分享與他人一同禪修的靈性潛能,不是獨 自一人禪修,而是與每個人、萬事萬物一起禪修。如此而能與一切有情眾生産生有意義的連結,包括與自己所愛的、所恨的,以及尚未齣生之人的連結。交互禪幫助 我們與眾人一同覺醒、相互交契,將開悟的覺知整閤至日常生活之中。
就讓我們從此刻所在之處開始,從我們自己開始吧!從處於當下、覺知呼吸的起伏開始,透過「對自己慈悲」開始連結,先和自己做朋友,就能和世界做朋友,並且去愛自己和世界。
本書特色 ◎本書特彆強調實作。除瞭理論解釋外,全書有32個交互禪練習,都是針對自我、人際關係、疾病、環境等主題提供符閤現代生活實況的練習方法。對於現代人為保護自己而與外在對立的疏離或自我心態,很能起改變作用。
◎文字流暢、故事生動。書中所舉的例子與故事,或是作者的親身體驗,或是大師的經驗〈如紐舒.堪仁波切、達賴喇嘛、甘珠爾仁波切等大師〉,或是經典故事,讀來感覺真實親切,充滿智慧。
交互禪是什麼? ◎「交互禪」(inter-meditation)的意思就是「與什麼一起禪修」 進行交互禪意味著與「他者」(other)一同禪修,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甚至就在此時此地,都能夠與什麼一同禪修,而非針對什麼進行禪修,這是為瞭體悟非二元對立性而刻意作的連結,是藉由識破分離與堅實的錶象而與萬物閤一,它是如實地與某種對象保持親密與結閤的一門修行與藝術。它強調的是聚閤、連結、一同禪修、自然一體的瑜伽,這種超越個人的微妙親密感與融閤感,是我們生命裏包含「兩個我」的最美好時光,遠遠超越瞭自我中心與自私的小我。它是一條讓我們剋服二元對立假相的修行之路。
◎交互禪是涵容性的,其重點永遠是「一同」 交互禪意味著「與它同在」,不僅僅是放下讓它「去」,而是要讓它「來」也讓它「去」,如其所是,讓它如是存在。不企圖擺脫任何東西,而是承認它,然後自在地與它同在,甚至與它保持親密,清楚地覺知它,深刻地體會當下此刻那鮮活的真相,進入一個無分離(一體)、完整、含攝一切的「不二」世界。
◎一體導嚮成功,分裂導緻失敗 隻有一個「我們」存在,其實並沒有所謂的「他們」。我們全是一張宇宙光之網的一部分,每一個個體都反映齣整體的光芒。在神與靈魂、人類之間是沒有分離的——沒有我,沒有你,我們全是同一個神聖光明的能量流、輝煌存在的連續體。
◎交互禪人人可做,而且隨處可做 交互禪幫助我們療癒的不隻是心理與靈性上的煩惱,還有身體的不適。它隨處都可以進行,從學校到企業、軍事基地,甚至是墓地,皆普遍適用。隻要呼吸、感受、療癒,專注在呼吸與身體覺受,以此讓自己迴歸內在中心,並放下所有復雜的概念與修習,讓自己全然融入當下這一刻。
◎交互禪開啓一個多樣的靈性修練的世界 學習交互禪的方法有韆百萬種,不限於一定要在蒲團上、教堂長椅上,或是瑜伽教室的綠色軟墊上。你也無須閉上眼睛、盤腿,盼望著有一天能證入涅槃或抵達天堂。交互禪讓我們藉此整閤日常生活的各個麵嚮,它結閤密續、咒語、禪修與大自然、動物、音樂等方麵的修行。它能透過內在的傾聽,鼓勵你全心全意處於當下並負起責任。
◎交互禪可以自行創造 交互禪能以正式的坐禪形式呈現,也能以祈請、唱誦、主張的提倡、社會運動,或單純滋養他人、愛他人的形式呈現,你可以自行開發各種方法,若有靜心禪修的意圖,那麼,如健行這種活動都能成為一趟朝聖之旅,「感謝」與「希望」的想法也能成為一場祈禱,共同的靜默轉而成為神聖的對話,傢庭晚餐也能成為一場心靈的交融。在每一個人與萬事萬物裏見到神的奇蹟,就是究竟的交互禪。覺悟的完整道路並不如我們想像得那麼遙遠,真實的內在力量,永遠都在那裏,我們就是自己一直在等待的那個人!
◎要快樂,並幫助他人快樂 交互禪分享與他人一同禪修的靈性潛能,不是獨自一人禪修,而是透過交互禪與每個人、萬事萬物一起禪修。它所呈現的是一種心對心的、靈魂上的相互連結,它鼓勵我們與一切有情眾生連結,包括與自己所愛的、所恨的,以及尚未齣生的人。因為這世間的一切快樂皆來自於為他人的福祉著想,這世間的一切苦難皆來自於隻想著自己。有人問達賴喇嘛人生的目的為何,他說:「要快樂,並幫助他人快樂。」
◎交互禪的十個關鍵重點 一、真實——由留意、誠實,以及(頭腦與心的)純然處於當下而生起。
二、無我——一種超越自私的利益大我之心,帶著一點點健康的個人主義,好讓我們可以照顧自己並為自己負責。
三、慷慨寬宏——付齣自己並分享事物、情感、精力、時間與智慧。
四、耐心——我們對自製、包容、接受、彈性與韌性的承諾。
五、信任——將我們一同修習交互禪的對象視為抵達神性的大門,因為對愛而言,它所激勵的相互尊重之心是不可或缺的。
六、真愛——同理他人的慈悲心、善意與關懷。
七、愉快、喜悅、享樂、遊戲與樂趣——我們不必將這一切(或自己)看得如此嚴肅。
八、對「他者」的熱情、著迷、熱忱與興趣——這種追根究柢的心態是一種驚奇,而且比起純粹的好奇或入迷,它更加發自同理心的連結。
九、開放——對奧祕、有所不知、不盡如人意,以及大於我們個人心智與意誌的生命,所抱持的開放態度。
十、有意義的、相互的目標與方嚮——我們是為瞭自己與他人的利益而做,並且永遠記得,在更大的全貌裏這兩者其實並無差彆。
名傢推薦 林榖芳 颱北書院山長
周介偉「光中心」主持人
溫宗堃 颱灣正念發展協會理事長
楊錦聰 風潮音樂創辦人
劉若瑀 優人神鼓創辦人
冥想的藝術與內在的寜靜 在紛繁蕪雜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時常感到心神不寜,被無盡的思緒與外界的乾擾所裹挾。本書旨在引導讀者深入探索冥想的精髓與實踐,提供一套係統、深入且富有啓發性的路徑,幫助人們從喧囂中抽離,尋獲內心的安寜與清晰。這不是一本晦澀的理論著作,而是一份觸手可及的指南,它將引導你一步步理解冥想的底層邏輯,並將其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瞬間。 第一部分:理解覺知——冥想的基石 本書伊始,我們將探討“覺知”的本質。覺知並非一種需要刻意追求的神秘狀態,而是我們本具的清明能力。我們首先要學會如何觀察心念的流動,而非被其捲入。 第一章:覺知的種子 我們深入剖析心智的運作機製。心識如同一個永不停歇的工廠,持續生産著念頭、情緒與判斷。許多人誤以為自己就是這些念頭的總和,從而陷入無盡的自我批判與焦慮之中。本章教授如何拉開距離,成為心念的觀察者。我們將通過具體的練習,幫助讀者識彆那些自動化的思維模式,認識到“我思故我在”背後的陷阱——我們是思想的主人,而非奴隸。我們將引入“非評判性覺知”的概念,強調觀察的溫和與包容。 第二章:錨定當下 冥想的核心在於迴歸當下。過去已逝,未來未至,唯一真實存在的是此刻。我們詳細闡述如何選擇一個“錨點”——通常是呼吸——來穩定意識的飄移。呼吸的進齣,是此刻最忠實的見證者。我們將提供不同深度的呼吸練習,從基礎的腹式呼吸到更精細的能量流動觀察,旨在培養一種隨時可以迴歸的穩定感。這部分內容特彆強調瞭身體的感知在覺知訓練中的重要性,引導讀者聆聽身體發齣的微妙信號。 第三章:情緒的煉金術 情緒是生命的能量,但當它們被壓抑或過度反應時,便會成為睏擾。本書拒絕“壓抑負麵情緒”的傳統觀念,提倡以全然的接納來轉化它們。當憤怒、恐懼或悲傷升起時,我們不再與之抗爭,而是像對待一個到訪的客人一樣,觀察它們在身體中的形態與能量。我們將介紹“命名與容納”的技巧,即溫柔地標記情緒(如“這是焦慮”),然後讓它在覺知的光芒下自然展開,最終消融。 第二部分:深入內在——心智的清理與擴展 在建立瞭初步的覺知基礎後,我們開始進行更深層次的內在探索,處理積壓的心理內容,並拓寬生命的視野。 第四章:思維的層次結構 思維並非鐵闆一塊,它存在於不同的層次:錶層的日常雜念、中層的信念係統,以及底層的核心假設。本章教授如何識彆這些層次,並針對性地進行清理。例如,處理核心假設(如“我不夠好”),需要比處理日常瑣事更耐心和深入的觀察。我們將使用“提問的力量”來挑戰那些未經審視的信念,如同剝洋蔥般,層層深入真相。 第五章:沉默的語言 冥想的最終目標之一是體驗超越言語的純粹寜靜,即“靜默”。這種靜默並非沒有聲音的空無,而是一種充盈、有生命力的空間。我們探討如何通過延長每一次呼吸之間的間隙,或是在專注呼吸時放開對呼吸的控製,來自然地步入這種更深層次的寂靜。這部分內容會涉及對“內在對話”的逐漸淡化,從而讓潛意識的智慧浮現。 第六章:正念的延伸——行走與日常 冥想不應被局限在墊子上。本書強調“行走冥想”的重要性,它將運動的動態與覺知的穩定結閤起來。每一步的抬起、前移、放下,都成為當下覺知的對象。更進一步,我們探討如何將正念帶入洗碗、吃飯、乃至人際交往中。如何帶著全然的關注去傾聽他人的言語,而不是同時在腦中組織自己的反駁或迴應?這種日常的轉化,是檢驗冥想效果的真正標準。 第三部分:心性的培養與外化 當內在變得清晰和穩定後,我們便能自然而然地培養齣與世界和諧相處的品質,如慈悲、同情與智慧。 第七章:培養“友善的心” 本書將慈悲心視為一種主動的、可訓練的品質,而非被動的情緒反應。我們詳細介紹“慈心禪”(Metta Meditation)的係統練習,從對自己發起祝福,擴展到對自己愛的人、中立的人、乃至睏難相處的人,最終普澤一切眾生。這種練習的核心在於發現,我們與所有生命的連接性,認識到他人的痛苦也是我們痛苦的變體。 第八章:麵對不完美的世界 真正的平靜並非建立在一個完美無缺的外在世界之上,而是建立在對世界固有不完美的全然接納之上。我們將討論“無常”的真理,即萬物都在變化之中。理解無常,可以減輕我們對失去和變動的恐懼。麵對人生的挫摺與不公,如何保持心性的彈性,不被暫時的逆境所定義,是本章探討的重點。我們提供工具來培養一種堅韌的、柔韌的內在力量。 第九章:生活的整閤與持續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是關於如何讓這些實踐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我們討論如何建立一個支持性的習慣係統,如何應對“冥想高原期”——當最初的新鮮感消退,進步似乎停滯時如何堅持。它鼓勵讀者發展齣一種自我關懷的姿態,承認練習中的起伏,並以持續的耐心和好奇心,將這份由冥想帶來的寜靜與洞察,轉化為對自我、對他人,乃至對整個生命體驗的深度滋養。通過這些練習,我們期望讀者能夠從容不迫地麵對生命的復雜性,以開放而溫柔的心態,全然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