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萬物一起禪修:破除二元對立,讓慈悲心真實生起

與萬物一起禪修:破除二元對立,讓慈悲心真實生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Lama Surya Das
圖書標籤:
  • 禪修
  • 正念
  • 慈悲
  • 內在平靜
  • 自我成長
  • 靈性
  • 身心健康
  • 人際關係
  • 自然
  • 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交互禪教你與萬物一起禪修

  如果你以為禪修是一個人的靜坐,那可就隻對瞭一半。
  殊勝的禪修是隨時隨處進行,
  透過呼吸與天、地、人、萬物進行愛的連結與交流,
  從而真正體驗彼此融為一體的閤一狀態。


  本書汲取亙古以來曆久不衰的普世智慧,結閤舒亞.達斯喇嘛的領悟來幫助讀者顛覆對禪修與靈性的假設。分享一係列深奧、古老、切閤時宜的交互禪方法與閤 作禪修習法,其中結閤瞭密續、咒語、禪修與大自然、動物、音樂等方麵的修行,也包括佛教的藏傳大乘傳統裏的「修心法」、「自他交換法」。

  這些洞見、修行訣竅、覺知練習與反思,將告訴我們如何完全地與一己的經驗同在,讓自己卸下防衛的硬殼與不斷習慣性地使我們「分離」的幻相,而能進入一個 真正超越任何言語、概念、名字與形相的「互即互入」的狀態,抵達一個跟朋友、傢人、愛人、老師、國傢、敵人和宇宙之間都能産生真實連結的地方。讓我們對他 人敞開心胸並且去愛他們,無論他們是人類或是其他生命形式。

  交互禪能為現今令我們深深苦惱的缺乏和諧的溝通與各種膚淺的接觸,提供良 好的解決之道,它將為我們開啓一個多樣的靈性修練的世界,讓我們藉此整閤日常生活的各個麵嚮。透過交互禪,我們便能分享與他人一同禪修的靈性潛能,不是獨 自一人禪修,而是與每個人、萬事萬物一起禪修。如此而能與一切有情眾生産生有意義的連結,包括與自己所愛的、所恨的,以及尚未齣生之人的連結。交互禪幫助 我們與眾人一同覺醒、相互交契,將開悟的覺知整閤至日常生活之中。

  就讓我們從此刻所在之處開始,從我們自己開始吧!從處於當下、覺知呼吸的起伏開始,透過「對自己慈悲」開始連結,先和自己做朋友,就能和世界做朋友,並且去愛自己和世界。

本書特色

  ◎本書特彆強調實作。除瞭理論解釋外,全書有32個交互禪練習,都是針對自我、人際關係、疾病、環境等主題提供符閤現代生活實況的練習方法。對於現代人為保護自己而與外在對立的疏離或自我心態,很能起改變作用。

  ◎文字流暢、故事生動。書中所舉的例子與故事,或是作者的親身體驗,或是大師的經驗〈如紐舒.堪仁波切、達賴喇嘛、甘珠爾仁波切等大師〉,或是經典故事,讀來感覺真實親切,充滿智慧。

  交互禪是什麼?

  ◎「交互禪」(inter-meditation)的意思就是「與什麼一起禪修」

  進行交互禪意味著與「他者」(other)一同禪修,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甚至就在此時此地,都能夠與什麼一同禪修,而非針對什麼進行禪修,這是為瞭體悟非二元對立性而刻意作的連結,是藉由識破分離與堅實的錶象而與萬物閤一,它是如實地與某種對象保持親密與結閤的一門修行與藝術。它強調的是聚閤、連結、一同禪修、自然一體的瑜伽,這種超越個人的微妙親密感與融閤感,是我們生命裏包含「兩個我」的最美好時光,遠遠超越瞭自我中心與自私的小我。它是一條讓我們剋服二元對立假相的修行之路。

  ◎交互禪是涵容性的,其重點永遠是「一同」

  交互禪意味著「與它同在」,不僅僅是放下讓它「去」,而是要讓它「來」也讓它「去」,如其所是,讓它如是存在。不企圖擺脫任何東西,而是承認它,然後自在地與它同在,甚至與它保持親密,清楚地覺知它,深刻地體會當下此刻那鮮活的真相,進入一個無分離(一體)、完整、含攝一切的「不二」世界。

  ◎一體導嚮成功,分裂導緻失敗

  隻有一個「我們」存在,其實並沒有所謂的「他們」。我們全是一張宇宙光之網的一部分,每一個個體都反映齣整體的光芒。在神與靈魂、人類之間是沒有分離的——沒有我,沒有你,我們全是同一個神聖光明的能量流、輝煌存在的連續體。

  ◎交互禪人人可做,而且隨處可做

  交互禪幫助我們療癒的不隻是心理與靈性上的煩惱,還有身體的不適。它隨處都可以進行,從學校到企業、軍事基地,甚至是墓地,皆普遍適用。隻要呼吸、感受、療癒,專注在呼吸與身體覺受,以此讓自己迴歸內在中心,並放下所有復雜的概念與修習,讓自己全然融入當下這一刻。

  ◎交互禪開啓一個多樣的靈性修練的世界

  學習交互禪的方法有韆百萬種,不限於一定要在蒲團上、教堂長椅上,或是瑜伽教室的綠色軟墊上。你也無須閉上眼睛、盤腿,盼望著有一天能證入涅槃或抵達天堂。交互禪讓我們藉此整閤日常生活的各個麵嚮,它結閤密續、咒語、禪修與大自然、動物、音樂等方麵的修行。它能透過內在的傾聽,鼓勵你全心全意處於當下並負起責任。

  ◎交互禪可以自行創造

  交互禪能以正式的坐禪形式呈現,也能以祈請、唱誦、主張的提倡、社會運動,或單純滋養他人、愛他人的形式呈現,你可以自行開發各種方法,若有靜心禪修的意圖,那麼,如健行這種活動都能成為一趟朝聖之旅,「感謝」與「希望」的想法也能成為一場祈禱,共同的靜默轉而成為神聖的對話,傢庭晚餐也能成為一場心靈的交融。在每一個人與萬事萬物裏見到神的奇蹟,就是究竟的交互禪。覺悟的完整道路並不如我們想像得那麼遙遠,真實的內在力量,永遠都在那裏,我們就是自己一直在等待的那個人!

  ◎要快樂,並幫助他人快樂

  交互禪分享與他人一同禪修的靈性潛能,不是獨自一人禪修,而是透過交互禪與每個人、萬事萬物一起禪修。它所呈現的是一種心對心的、靈魂上的相互連結,它鼓勵我們與一切有情眾生連結,包括與自己所愛的、所恨的,以及尚未齣生的人。因為這世間的一切快樂皆來自於為他人的福祉著想,這世間的一切苦難皆來自於隻想著自己。有人問達賴喇嘛人生的目的為何,他說:「要快樂,並幫助他人快樂。」

  ◎交互禪的十個關鍵重點

  一、真實——由留意、誠實,以及(頭腦與心的)純然處於當下而生起。
  二、無我——一種超越自私的利益大我之心,帶著一點點健康的個人主義,好讓我們可以照顧自己並為自己負責。
  三、慷慨寬宏——付齣自己並分享事物、情感、精力、時間與智慧。
  四、耐心——我們對自製、包容、接受、彈性與韌性的承諾。
  五、信任——將我們一同修習交互禪的對象視為抵達神性的大門,因為對愛而言,它所激勵的相互尊重之心是不可或缺的。
  六、真愛——同理他人的慈悲心、善意與關懷。
  七、愉快、喜悅、享樂、遊戲與樂趣——我們不必將這一切(或自己)看得如此嚴肅。
  八、對「他者」的熱情、著迷、熱忱與興趣——這種追根究柢的心態是一種驚奇,而且比起純粹的好奇或入迷,它更加發自同理心的連結。
  九、開放——對奧祕、有所不知、不盡如人意,以及大於我們個人心智與意誌的生命,所抱持的開放態度。
  十、有意義的、相互的目標與方嚮——我們是為瞭自己與他人的利益而做,並且永遠記得,在更大的全貌裏這兩者其實並無差彆。

名傢推薦

  林榖芳 颱北書院山長
  周介偉「光中心」主持人
  溫宗堃 颱灣正念發展協會理事長
  楊錦聰 風潮音樂創辦人
  劉若瑀 優人神鼓創辦人
冥想的藝術與內在的寜靜 在紛繁蕪雜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時常感到心神不寜,被無盡的思緒與外界的乾擾所裹挾。本書旨在引導讀者深入探索冥想的精髓與實踐,提供一套係統、深入且富有啓發性的路徑,幫助人們從喧囂中抽離,尋獲內心的安寜與清晰。這不是一本晦澀的理論著作,而是一份觸手可及的指南,它將引導你一步步理解冥想的底層邏輯,並將其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瞬間。 第一部分:理解覺知——冥想的基石 本書伊始,我們將探討“覺知”的本質。覺知並非一種需要刻意追求的神秘狀態,而是我們本具的清明能力。我們首先要學會如何觀察心念的流動,而非被其捲入。 第一章:覺知的種子 我們深入剖析心智的運作機製。心識如同一個永不停歇的工廠,持續生産著念頭、情緒與判斷。許多人誤以為自己就是這些念頭的總和,從而陷入無盡的自我批判與焦慮之中。本章教授如何拉開距離,成為心念的觀察者。我們將通過具體的練習,幫助讀者識彆那些自動化的思維模式,認識到“我思故我在”背後的陷阱——我們是思想的主人,而非奴隸。我們將引入“非評判性覺知”的概念,強調觀察的溫和與包容。 第二章:錨定當下 冥想的核心在於迴歸當下。過去已逝,未來未至,唯一真實存在的是此刻。我們詳細闡述如何選擇一個“錨點”——通常是呼吸——來穩定意識的飄移。呼吸的進齣,是此刻最忠實的見證者。我們將提供不同深度的呼吸練習,從基礎的腹式呼吸到更精細的能量流動觀察,旨在培養一種隨時可以迴歸的穩定感。這部分內容特彆強調瞭身體的感知在覺知訓練中的重要性,引導讀者聆聽身體發齣的微妙信號。 第三章:情緒的煉金術 情緒是生命的能量,但當它們被壓抑或過度反應時,便會成為睏擾。本書拒絕“壓抑負麵情緒”的傳統觀念,提倡以全然的接納來轉化它們。當憤怒、恐懼或悲傷升起時,我們不再與之抗爭,而是像對待一個到訪的客人一樣,觀察它們在身體中的形態與能量。我們將介紹“命名與容納”的技巧,即溫柔地標記情緒(如“這是焦慮”),然後讓它在覺知的光芒下自然展開,最終消融。 第二部分:深入內在——心智的清理與擴展 在建立瞭初步的覺知基礎後,我們開始進行更深層次的內在探索,處理積壓的心理內容,並拓寬生命的視野。 第四章:思維的層次結構 思維並非鐵闆一塊,它存在於不同的層次:錶層的日常雜念、中層的信念係統,以及底層的核心假設。本章教授如何識彆這些層次,並針對性地進行清理。例如,處理核心假設(如“我不夠好”),需要比處理日常瑣事更耐心和深入的觀察。我們將使用“提問的力量”來挑戰那些未經審視的信念,如同剝洋蔥般,層層深入真相。 第五章:沉默的語言 冥想的最終目標之一是體驗超越言語的純粹寜靜,即“靜默”。這種靜默並非沒有聲音的空無,而是一種充盈、有生命力的空間。我們探討如何通過延長每一次呼吸之間的間隙,或是在專注呼吸時放開對呼吸的控製,來自然地步入這種更深層次的寂靜。這部分內容會涉及對“內在對話”的逐漸淡化,從而讓潛意識的智慧浮現。 第六章:正念的延伸——行走與日常 冥想不應被局限在墊子上。本書強調“行走冥想”的重要性,它將運動的動態與覺知的穩定結閤起來。每一步的抬起、前移、放下,都成為當下覺知的對象。更進一步,我們探討如何將正念帶入洗碗、吃飯、乃至人際交往中。如何帶著全然的關注去傾聽他人的言語,而不是同時在腦中組織自己的反駁或迴應?這種日常的轉化,是檢驗冥想效果的真正標準。 第三部分:心性的培養與外化 當內在變得清晰和穩定後,我們便能自然而然地培養齣與世界和諧相處的品質,如慈悲、同情與智慧。 第七章:培養“友善的心” 本書將慈悲心視為一種主動的、可訓練的品質,而非被動的情緒反應。我們詳細介紹“慈心禪”(Metta Meditation)的係統練習,從對自己發起祝福,擴展到對自己愛的人、中立的人、乃至睏難相處的人,最終普澤一切眾生。這種練習的核心在於發現,我們與所有生命的連接性,認識到他人的痛苦也是我們痛苦的變體。 第八章:麵對不完美的世界 真正的平靜並非建立在一個完美無缺的外在世界之上,而是建立在對世界固有不完美的全然接納之上。我們將討論“無常”的真理,即萬物都在變化之中。理解無常,可以減輕我們對失去和變動的恐懼。麵對人生的挫摺與不公,如何保持心性的彈性,不被暫時的逆境所定義,是本章探討的重點。我們提供工具來培養一種堅韌的、柔韌的內在力量。 第九章:生活的整閤與持續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是關於如何讓這些實踐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我們討論如何建立一個支持性的習慣係統,如何應對“冥想高原期”——當最初的新鮮感消退,進步似乎停滯時如何堅持。它鼓勵讀者發展齣一種自我關懷的姿態,承認練習中的起伏,並以持續的耐心和好奇心,將這份由冥想帶來的寜靜與洞察,轉化為對自我、對他人,乃至對整個生命體驗的深度滋養。通過這些練習,我們期望讀者能夠從容不迫地麵對生命的復雜性,以開放而溫柔的心態,全然地生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舒亞.達斯喇嘛(Lama Surya Das)


  舒亞.達斯喇嘛(Lama Surya Das, 1950-)是西方最重要的佛教禪修老師與學者之一、西方藏傳佛教的主要詮釋者之一,也是新興的美國佛教與當代靈修界的重要代言人。他是首位在美國帶領「大圓滿」(Dzogchen)禪修營的人,此一修行法門以強調「本具本然的大圓滿」而聞名。達賴喇嘛尊者曾親切地稱呼他為「西方喇嘛」(The Western Lama)。

  舒亞.達斯喇嘛一九五○年齣生於紐約長島(Long Island)的一個猶太傢庭,原名為「傑佛瑞.艾倫.米勒」(Jeffrey Allen Miller)。一九七一年畢業於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一九七三年,他從印度聖者尼姆.卡羅裏巴巴(Neem Karoli Baba)那裏得到「舒亞.達斯」(Surya Das)這個名字,其意思是「光之僕人」(Servant of the Sun)。一九八四年,接受敦珠(Dudjom)仁波切與頂果.欽哲(Dilgo Khyentse)仁波切的灌頂與授權,正式成為一名喇嘛。

  過去四十五年來,舒亞.達斯喇嘛專事修習禪宗、內觀、瑜伽與藏傳佛教,追隨亞洲的許多大師修學,並曾兩度在其上師的西藏僧院完成瞭傳統的三年閉關修行。他是一位經閤格認證的喇嘛與藏傳佛教寜瑪派的傳承持有者,並且是該傳承許多偉大導師的弟子。他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康橋市(Cambridge)創立「大圓滿基金會」(Dzogchen Foundation),也分彆在康橋市和德剋薩斯州奧斯丁市(Austin)創立「大圓滿中心」(Dzogchen Center),以此作為據點,更進一步地弘傳藏傳佛教。

  多年來,舒亞.達斯喇嘛已引介許多西藏喇嘛前往美國傳授佛法。他在一九九三年與達賴喇嘛尊者共同成立「西方佛教導師網」(Western Buddhist Teachers Network),定期協助籌辦該機構的國際「佛教導師研討會」(Buddhist Teachers Conferences)。近幾年來,他將心力與焦點轉嚮年輕人與靜觀教育的發起計劃,他將之稱為「真正的高等教育與一生受用的智慧訓練」。

  舒亞.達斯喇嘛也是位多産的作傢、翻譯傢、詩人、唱誦大師與靈性行動主義者,其著作包括《喚醒內在的佛陀》(Awakening the Buddha Within: Tibetan Wisdom for the Western World)、《開啓內在的神性》(Awakening to the Sacred: Creating a Personal Spiritual Life)等十多部作品。目前定居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協和市(Concord)。

  欲查詢舒亞.達斯喇嘛的教學時間錶,請至他的個人網站:surya.org,他也擁有臉書和推特帳戶。

譯者簡介

蔡孟璿


  東海大學外文係畢業,加州州大語言學碩士,曾任齣版社編輯多年,並曾獲兩屆「梁實鞦文學奬」譯文組評審奬。譯有《障礙就是道路》、《釋放更自在的自己》、《告彆娑婆3:愛不曾遺忘任何人》、《真正的靜心》、《心靈能量》、《金錢的靈魂》、《當女人是一隻鳥》、《心的十四堂課》、《空性之舞》、《能量醫療》等二十餘部作品。

圖書目錄

【序言】與萬物閤一
【引言】透過交互禪一起覺醒

第1章  透過另一個人的眼睛看世界
——古老濾鏡下的現代智慧

真理其實就在我們的腳下
交互禪能讓人重建習慣模式並解除其製約
修心法──心態的轉化與靈修上的精進
修心法的起源
激發禪修的心與靈魂
口訣的實修方法
【交互禪的練習1】自他交換

第2章  與自己做朋友,與世界做朋友
——關於接受自己、寬恕,以及真實的連結

留意與當下覺知
【交互禪的練習2】處於當下
以神經科學看待由同理心而來的不可分特性
對自己慈悲
處於當下的「動中禪」
【交互禪的練習3】透過「對自己慈悲」開始連結
我們的真我

第3章  我/你意味著永恆之愛
——如何與達賴喇嘛尊者和我們的靈修老師進行閤作禪

上師與修行者是一體而不可分的
傳承
老師的特質
優秀的教學
惡劣的老師
【交互禪的練習4】抽絲剝繭的真理辯論或「問答」(mondo)
一個覺者的典範──達賴喇嘛尊者
【交互禪的練習5】與達賴喇嘛尊者修習閤作禪
與我們的靈性指引一同修習交互禪
【交互禪的練習6】發現那顆大心(Big Mind)、佛心與神聖之我
老師之愛的奇蹟
老師傳授的力量
接受「覺醒」這份禮物
因陀羅的互聯寶網與網路禪(webitation)
臨終的閤作禪──以Skype建立親密連結
最大的老師
【交互禪的練習7】你的忠實伴侶

第4章  對一體的熱情
——閤作靈修的密續修行

兩個「大我」的神聖連結
讓它變神聖
【交互禪的練習8】運用在關係上的十個交互禪要點
關係瑜伽
【交互禪的練習9】以大自然中的聖默然散步修習閤作禪
【交互禪的練習10】1+1=一體
「你」和「我」的相遇:承諾對伴侶與自己忠實
【交互禪的練習11】帶著意識與慈悲心,和伴侶分手
為什麼要有「性」?
本然三昧
密續:鑽石與空行
密續閤作禪的有效目的
四個偉大的時刻
【交互禪的練習12】將密續帶入臥房
【交互禪的練習13】密續的角色扮演
【交互禪的練習14】真實親密關係的九個步驟
每一件事都必須作為禪修之用=不二
熱情成為瞭慈悲

第5章  爸爸媽媽經
——與傢人互即互入

我們是謀殺者與溺愛孩子之母親的子孫
成為一個完整的傢庭
利用自他交換法去做真正重要的事
媽咪禪(Momitation)
【交互禪的練習15】媽咪禪
透過我們親近的人獲得瞭悟
連結的力量
展現真誠的意圖纔會有結果
【交互禪的練習16】以擁抱作為一種處於當下的禪修
三秒鍾的幸福
在神聖活動中團結起來
交互禪遊戲
【交互禪的練習17】一起凝視天空
透過修習平等心,找到照顧的平衡點
【交互禪的練習18】平等心咒語
解決衝突
【交互禪的練習19】隨著呼吸緩和衝突
雖然傢人或許是一輩子的傢人,但每一件事都會改變

第6章  消弭隔閡
——與敵人一起進行聚閤禪

敞開自己,進入神聖之愛
我們生來就是可以改變的
關於吸入痛苦的真相
為小事緊張
【交互禪的練習20】輕鬆解決小事
麵對敵人時,暫停並分享
憤怒下的誠實
【交互禪的練習21】願他人好(哇!)
玩好手上的牌
隨喜
微笑反射
【交互禪的練習22】放下,進入「本是」(isness)
【交互禪的練習23】設身處地,將心比心
剋服自我執迷的情緒
以正念管理憤怒
【交互禪的練習24】意圖性反應的六個「R」
清新、友善的覺知
【交互禪的練習25】與自己進行增長智慧的對話
敵人教導我們認識實相

第7章  會閤而不離散
——透過逆境而結閤

你就是那條道路
受苦的利益
誰讓我受苦?
讓事物「如是」的優雅風度
悲傷帶來的禮物
【交互禪的練習26】與痛苦同在
認知到我們的共通性即是療癒
「以失為得」的十個步驟
兩個腦袋(與心)好過一個
陪伴彼此度過艱難的時刻
我們的齣現真的有幫助嗎?
以祈禱求援
全心全意之道
【交互禪的練習27】艾密莉•狄更斯之道

第8章  衰老與死亡是沒有解藥的
——看穿必死命運的麵紗

為何有死亡?
臨終陪伴
瓦拉納西
墓園散步
無語、無疑
如果你離開我,我可以一起走嗎?
【交互禪的練習28】西藏死亡聚閤禪技巧九步驟
善終:死亡的過程
麵對死亡
【交互禪的練習29】透視觀——每一口呼吸裏的小死亡
死亡是真實的幻相

第9章  拯救一個靈魂就是拯救整個宇宙
——與世界閤一

我們全是宇宙光之網的一部分
為瞭所有人的利益
九一一事件
戰爭與和平
時輪金剛:無盡的時間之輪
【交互禪的練習30】以投票作為交互禪修行
我們是後世子孫的祖先
號外!號外!與新聞一同修行交互禪
覺悟的公民
嗡.嘛呢.唄美.吽
【交互禪的練習31】進入觀世音菩薩的神聖領域

第10章  不在內,也不在外
——閤一:瞭悟我們與本性和更高自我的不可分

走路
「有意識之遊蕩」的神經科學
自然的禪修:凝望天空、觀看雲朵、採集霧氣
我為樹木發聲
要Dogs(狗),不要Dogma(教條):與動物修習交互禪
野生動物的國度
【交互禪的練習32】凝視天空
五大元素

【附錄一】字字諸佛——三十三則強效格言
【附錄二】覺醒之心──五十九則修心口訣

圖書序言

序言

與萬物閤一:剋服二元對立假相的修行之路「交互禪」


  達賴喇嘛尊者會對賣熱狗的小販說什麼?

  「幫我做一份加上所有好料的吧!」(Make me one with everything.)

  這是個笑話,一個精彩的笑話,但它有比笑話更深的含意。藉由識破「分離」(separateness)以及堅實的錶象而與萬物閤一,就是我所謂的「交互禪」(inter-meditation)的心要。「交互禪」的意思就是「與什麼一起禪修」,它是如實地與某種對象保持親密與結閤的一門修行與藝術。它強調的是聚閤、連結、一同禪修、自然一體的瑜伽,它是一條讓我們剋服二元對立假相的修行之路。

  我最近遇見一位藏傳佛教的老師,他嚮我顯示瞭在這個人我疏離、人人看似接上瞭插頭卻不來電的時代,交互禪能夠發揮多麼驚人的價值。當時,我在加州卡梅爾(Carmel)參加一場禪修營,和來自西藏的老師阿難.圖敦(Anam Thubten)仁波切在一起。在他的一次開示中,觀眾席上有位女子嚮他提齣一個尖銳的問題:「我該如何處理嚴重的恐懼經驗?」這幾個月以來,她注意到自己服用的躁鬱癥藥物已經失去效用。她的醫生嚮她證實情況確實如此,並錶示西方的醫藥可能已經無法再為她提供進一步的幫助。多年來,她一直斷斷續續地接受治療,最近更試遍瞭各種另類療法,但是她情緒劇烈起伏的頻率卻愈來愈高,也愈來愈嚴重。

  這名女子嚮仁波切描述,她對自己是否清醒正常感到強烈的不確定感,說瞭幾句話之後,仁波切便邀請她上前與他一同麵對麵坐下。她在盡情抒發、分享完畢之後,已是淚水盈眶。仁波切隻是沉默瞭一、兩分鍾,輕聲地說:「你的苦也是我的,你的恐懼也是我的。」現場有許多人都對這句美妙而細膩的迴答感到驚嘆。仁波切的眼裏噙著淚水,補上一句:「你並不孤單。」

  這名女子與仁波切一起禪修瞭幾分鍾之後,仁波切問:「你有什麼感覺?」

  「愛,強大的愛,但畢竟那是『你』。」

  他迴答:「不是,那份愛是『你』,是你在自己內在所看見的、瞭知的。」

  對我而言,他們的交流美妙地體現瞭何謂處於當下,何謂與另一個人彼此連結並讓涵括一切的慈悲與臣服之心無礙地來迴流動——這就是交互禪。我的大圓滿(藏Dzogchen)佛教傳承會將它稱為「本然的大圓滿活動」(Natural Great Perfection in action)。這是一個一同療癒、一同覺醒的活生生例子,它告訴我們「愛」並非來自外在,並非真的如此。「愛」來自於去愛,「愛」是自我存續的,「愛」是個動詞。無盡的愛既是開悟,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

  ●處於當下,享受純粹存在的自然狀態

  我最震撼的交互禪體驗是發生在一九八○年代,當時我在法國多爾多涅(Dordogne)森林的寜瑪巴藏傳佛教中心(Nyingmapa Tibetan center)進行一場為期三年半的閉關禪修。我的同學和我一整天多半都待在寺院的個人禪房裏,除瞭集閤唱誦、進行儀式,以及早餐前和黃昏的開示那段時間以外,我們都在房裏禪修並保持禁語。有一天下午,我親愛的老師喇嘛紐舒.堪(Nyoshul Khenpo)仁波切將我們全部廿三個人召集至寺院的禪堂授課。

  通常,我們會平行排列坐在蒲團上,好像排在長型碗裏那一球球令人心花怒放的冰淇淋,但是這次,堪布仁波切卻要我們彼此非常靠近地促膝而坐,以幾乎快要彼此重疊的姿勢齊聲唱誦。

  「看看這樣如何……感覺如何……,密切注意它如何進行。」他如此地指示我們。

  這是個不小的挑戰。試想,一群全是朋友和同修的僧(尼)眾,在經過瞭數個月的獨身與獨處之後,突然要以如此親近的方式坐在一起,無處可逃、無處可躲,也沒有機會運用一些性格把戲或防衛機製,或擺齣自命清高的姿態,無法逃避我們前麵與周遭之人的存在,這會是什麼狀況?我們的一切舉動,就這樣赤裸裸地、無設防而脆弱地完全攤在陽光下,彷彿與所有的人血脈相連。

  比起我獨自禪坐時,等待提示禪修結束的銅鑼聲響起的那段時間,這段時間讓人感覺更加難熬,也比起我看著茶壺等待水的沸騰或期待幾個月後假期的時間,感覺過得更慢。這段時間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純粹而清明的寜靜之中滴答、滴答地走過。我隻能聽見呼吸的聲音,以及我的脈搏像雷鳴般隆隆作響,聲音大到我甚至相信其他每個人都能聽見。

  不知道過瞭多久的時間。時間是可塑的,易受影響的,且受製於身心、能量與空間。最後,我們敬愛的禪修老師說:「現在,閉上眼睛,用心體會。注意、傾聽、感覺、運用直覺,觀察身體的覺受以及當下在意識田中生起的任何東西。放下且放鬆,讓它保持『如是』的狀態,如其所是。沒有更多的事要去做,要去瞭解或完成。不禪修、不操弄或不改變,也不乾涉或造作任何事。隻是呼吸、覺知、開放,開闊的、放鬆的、清楚的。」

  我們就那樣坐瞭一段時間。寂止狀態統禦著一切,當然,我大腦裏的內容除外。我在煩惱輪迴的問題,輪迴就是由受製約的存有、苦惱與迷惑所構成的一般世俗界。當我隻是靜靜地坐著,而沒有其他問題或責任時,是什麼導緻我産生存在性焦慮與受到禁錮的感受呢?正是我那一顆狂亂、未馴服、容易分心又東跳西跳的猴子心!

  堪布仁波切要求我們睜開眼睛,繼續禪修。我強烈覺察到有位美妙的女子在碰我的膝蓋,或者應該說是我在碰她的膝蓋?(用我的意識,也用我的膝蓋)這種接觸激發我産生瞭進一步的念頭與幻想,我就是無法讓自己那顆猴子般的心安靜下來!

  接著,堪布仁波切打破瞭我的幻想,說:「現在,再次閉上你的眼睛,開始一起同步呼吸。吸氣……吐氣,慢慢地吸氣,慢慢地吐氣,不是深呼吸或憋氣,而是自然而正常地吸氣……吐氣。」他不想要我們放太多注意力在吸氣上,而將它看得比吐氣還要重要,其實它們都是一樣的。「吸氣……吐氣,觀察這些微弱的氣息,讓這平常呼吸的起起伏伏安頓下來。警醒地觀察,心要警覺留意,並且處於當下,讓清明之境從你的內在現起。」

  因此,我吸氣、吐氣,吸氣、吐氣,我的呼吸維持著一個美妙的韻律,猶如一場溫和的華爾滋。一呼、一吸,中間毫無阻礙——順暢流動。漸漸地,我注意到我們就如同一個團隊,全部都毫不費力地、非常自然地一起呼吸著,幾乎是閤一的狀態。我的太陽神經叢部位散發齣顫動的能量,呈放射狀一齣、一進,彷彿在微細的「氣」的層麵上反覆擴張、收縮。我感覺自己像個宇宙氣球或風箱,由一種超越我自己之外的力量所控製,它或許是更高的力量,又或許是更深層的力量。我覺得自己無限擴大、膨脹,然後又無限縮小、抽空。我那分歧散亂的心與分彆的概念性思惟,完全地融入當下的狀態,恰恰如其所是。

  包括時間與心在內的萬事萬物,似乎都停止瞭。我是無限的,在禪堂那一方神聖的空間裏,內在似乎遠遠比外在廣闊許多。那就是傳說中閃爍著「空」之光芒的水晶大教堂嗎?那就是在珍珠做成的清真寺中的隱祕壁龕內,被神祕主義者所傳頌的神聖蠟燭嗎?

  一段時間之後,堪布仁波切給瞭我們一些十分有力的開示,便引導我們進一步深入這個靜觀過程,進入這份光明朗朗的當下存在、至樂與開闊的清明之境。一切分離的部分都在實相的光明下,在無根基亦無邊際的境界之中,完全融閤在一起,就如同一場母子會。他敦促我們:「享受這個純粹存在的本然狀態──光明熾盛,當下這一刻,或是你認為自己所處的任何狀態,這樣即可。唉瑪吙(藏Emaho)!就在這裏!妙哉!」

  在那一刻之後,一切都變得和之前不一樣瞭。禪堂中不再有任何存在體,也沒有一個人坐在我的座位上,隻有純粹的「在」(being)本身。我體驗到瞭《楞嚴經》(Surangama Sutra)所說的:「事物並非如它們錶麵所是的樣子,亦非其他樣子。」彷彿我進入瞭一場夢境、一場幻覺,或是由「上天」執導的一部電影之中。這是真正的交互禪──超越自他二分之對立與分彆的共通靈性。

  ●和萬事萬物進行交互禪

  我想要繼續談論那個究竟超越的至樂狀態,然而每個經驗都像一個夢,或一首歌、一個童年,總有結束的時候。銅鑼聲響瞭,錶示這段禪修圓滿結束。我注意到,由各種形相與眼中所見構成的慣性框架(其中的自、他為分離的不同實體)開始重新現前、接閤,最終都成為閤理的。我突然領悟到自己依然坐在那裏,一個問題浮現心中:「禪修已經結束瞭,現在我該做什麼呢?……」或者,「它真的結束瞭嗎?這個超越完美與不完美之對立性的原初清淨狀態,它為什麼要結束?」「我可以和萬事萬物進行交互禪嗎?有何不可呢?」

  我幾乎迴到瞭剛開始的狀態,不過卻不是完全如此。「我」事實上是可以呼吸、微笑、欣賞我麵前與周遭的朋友和同學,甚至站起來,用自己的雙腳走齣禪堂。「我可以說話嗎?」由於我們還在繼續進行禁語的閉關,所以有好幾天的時間我也不知道是否可以。

  戶外,陽光閃耀。我聽見瞭山毛櫸之間的呼呼風聲,我在院子裏來迴走動瞭幾次,好讓雙腳恢復腳踏實地的知覺,然後便返迴那間狹小空蕩的僧房,僧房門上纏繞著生長瞭三年的葡萄藤,上方還有擋雨的格子木棚架。一切似乎一如我上次離開的時候,不過我不能完全確定。很久以前,「我」已不復存在,而現在的我必須繼續生活,彷彿它是真的一般。

  幾個星期之後,我告訴堪布仁波切我的體悟,他不斷地大笑,隻說瞭一句:「一場好夢!」為瞭迴應我充滿疑惑的錶情和顯然想聽到更多評語的態度,他和藹地補充瞭一句:「美國男孩,非常好,很好。現在喝杯茶吧!」

  你無須花上幾年的時間從事禁語的閉關修行或放棄正職,纔能修習交互禪。我已經不再過著嚴格的僧侶生活,但是每一天的每一刻,我都在運用我在那座莊嚴的寺院所學到的一切,在那裏,在林間的空地上聆聽雨滴敲打屋頂的聲音,都是彷若靜心禪修般的愉快經驗。
    
  現在,喝杯茶吧!點一份熱夠,讓它與一切閤一吧!(make it one with everything)因為如果我們無法在生活每個最基本的細節之中找到覺悟、自由、自主、神性與至樂,那麼,世界上所有的儀式、聖禮、祈禱、唱誦、瑜伽體位法、上師、朝聖之旅等等,都會是無用的。

圖書試讀

真理其實就在我們的腳下
 
我會直言不諱,在我們藏傳佛教的傳統裏,我們通常被告誡不要將自己的內在與神祕體驗分享給他人,尤其是在公開的場閤,不過和個人的老師在一起時,則可視為例外的情況。幾近四十五年來,我一直對自己多數的內在禪修曆險過程三緘其口,甚至包括一些發自內心的意見,盡管其中的許多內容我當然已經齣版、演說過瞭。然而,我相信如果我能讓更多人接觸這些教導,它們在今天應是相當實用且有趣的。現在要迴頭已經太遲瞭!
 
愚者從遠處開始尋找,而智者發現真理就在他們的腳下。在此,我們有機會對一己內在的自然資源進行探索、利用與開發,那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智慧、寜靜寂止、朗朗光明的覺知,以及對人類至高原則那份善意的虔誠之心,也就是佛陀所謂「心的究竟解脫」(the heart’s sure release)。我希望藉由打開我切身的靈性體驗與「不二」的密續修行寶庫,幫助人們開始認識與熟悉,彼此互惠,因為我們全是活生生的心靈、熠熠生輝的能量,也都在學習如何一起存在於這個人類的形體與化身裏。藉由分享我自己的故事,以及我的學生、老師、同儕友人的故事,你將更容易理解如何在現今透過另一個人的眼睛看世界而覺醒。
 
我相信祕傳教派、繁復儀式的灌頂,以及多數來自工業化之前社會的祕密教法,在我們這個後現代社會裏,其實用性已經大打摺扣瞭。雖然這些薩滿傳統的潮流可能可以帶來其某些獨特的力量與訊息,也有助於保存並滋養永恆的智慧傳承。但是,我們仍需要一個開放與分享的、高度運用理性的時代,它標示著緻力於參究、相互探索、尊重,以及在各個層麵上都能公開透明。如果我們想要安然存活,甚或蓬勃發展,就必須在這個相互連結、相互依存程度漸深且已岌岌可危的地球上,齊心協力成就這件事。如同十九世紀的浪漫派詩人拜倫(Lord Byron)曾說過的:「……凡是擁有喜悅之人必須分享——快樂生來就是孿生子。」

用戶評價

评分

當初會買這本書,說實話,是被它的書名給吸引瞭。那時候我正經曆人生中一個比較迷茫的階段,總覺得很多事情都好像卡住瞭,找不到齣路,內心充滿瞭各種負麵的情緒,也常常會因為一些小事就感到沮喪。所以看到“破除二元對立,讓慈悲心真實生起”這樣的字眼,就覺得這可能是我需要的。 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哲人的深度,又不失詩人的細膩。他用瞭很多我從未接觸過的比喻,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講得非常生動有趣。比如,他把我們的心比作一個池塘,把煩惱和雜念比作投入其中的石子,而“觀照”的過程,就像是靜靜地看著石子在池塘中激起的漣漪慢慢散去。這個比喻讓我一下子就理解瞭什麼是“放下”,什麼是“不執著”。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去感受那些被我忽略的情感。以前我總覺得“慈悲心”是一種非常高尚、遙不可及的東西,好像隻有聖人纔有。但作者在書中提醒我,慈悲心其實就存在於我們日常的每一個呼吸,每一個眼神,每一次與他人的互動中。他教我如何用一種更寬容、更理解的態度去對待自己,也對待他人。這個過程讓我感到非常溫暖,也讓我覺得自己不再是孤單一個人在麵對生活中的挑戰。

评分

這本書絕對是那種會讓人讀完後,想要立刻和身邊的人分享的書。我是一個比較容易焦慮的人,尤其是在麵對生活中的各種不確定性時,常常會感到不知所措。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作者好像早就預料到瞭我的這種狀態,並且為我準備好瞭應對的方法。他沒有直接告訴我“不要焦慮”,而是通過一些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教會我如何去觀察自己的情緒,如何去理解那些讓我感到不安的想法。 其中有一段關於“臣服”的論述,我印象特彆深刻。我一直覺得“臣服”就是一種認輸,一種放棄,聽起來很消極。但是書裏解釋說,真正的臣服,是基於對生命流動性的理解,是一種順應自然的智慧,而不是被動的屈服。這讓我重新審視瞭“臣服”的意義,我開始嘗試在一些我無法控製的事情上,不再拼命掙紮,而是去觀察和感受,然後嘗試以一種更柔軟、更具彈性的方式去應對。這個過程並不容易,需要不斷地練習和自我覺察,但每次我能做到一點點,都能感受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在增長。

评分

我是在一個朋友的推薦下開始讀這本書的。當時我正處在一種非常疲憊的狀態,感覺好像所有的能量都被耗盡瞭,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朋友說這本書能讓我“充電”,我當時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就拿來看瞭。 讀瞭大概一半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的看法真的被顛覆瞭。我一直以來都覺得,生活就是一場賽跑,要不斷地證明自己,要不斷地去追求那些“更好”的東西,否則就會被淘汰。但是這本書讓我看到,其實“更好”並不一定意味著“更多”或者“更強”。有時候,放下那些無謂的比較,迴歸到當下的寜靜,反而是更深刻的“成長”。 書裏有一個章節特彆講到“接納不完美”,我真的是從心底裏認同。我以前總是習慣性地去挑剔自己和他人的缺點,總覺得事情必須做到盡善盡美纔行。但這本書告訴我,不完美本身也是生命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種美。這種觀點的轉變,讓我一下子輕鬆瞭很多,也讓我開始更欣賞生活中的那些“瑕疵”,它們讓生活顯得更真實,也更有味道。我感覺這本書就像一位智慧長者,用他的人生經驗,輕輕地撫慰瞭我那顆焦躁不安的心。

评分

這本書我大概是幾年前在一傢獨立書店偶然翻到的,當時封麵那種寜靜又帶點溫暖的配色就吸引瞭我。拿到手上翻瞭幾頁,就覺得好像找到瞭失散多年的朋友。裏麵的文字有一種特彆的魔力,不像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教導,更像是有人坐在你身邊,用一種非常溫和、充滿理解的方式,跟你聊一些生命中那些糾結、睏惑,甚至是讓你感到無力的部分。 我尤其喜歡作者處理“二元對立”這個概念的方式,以前我總覺得生活中很多煩惱都源於此,非黑即白,非好即壞,把事情弄得太絕對,然後陷入無盡的煩惱。但書裏提供的視角,讓我開始看到,原來很多所謂的對立,隻是我們習慣性的思維模式,而它們之間其實是可以相互融閤,甚至相互滋養的。比如說,書中提到關於“得”與“失”的看法,以前我總是執著於得到,害怕失去,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開始慢慢體會到,有時候放下“得到”的執念,反而能更輕鬆地麵對“失去”的發生,甚至在失去中發現新的可能。這種觀念的轉變,對我來說真的是非常巨大的,讓我的內心好像少瞭很多包袱,多瞭很多空間。

评分

坦白說,我不是一個特彆喜歡讀心靈成長類書籍的人,總覺得很多書寫的東西都很空泛,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很難。不過這本書,真的是例外。我把它當成一本睡前讀物,每天讀一點,慢慢消化。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要求我立刻變成一個完全“開悟”的人,而是鼓勵我從小處著手,從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去體會。比如說,作者提到在麵對一些衝突的時候,與其去爭辯誰對誰錯,不如嘗試去理解對方的齣發點,即使我們不認同,也能少一份敵意,多一份理解。這種“慈悲”的實踐,不是要我們去忍讓,而是要讓我們看到,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局限裏,用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在生活。 我嘗試著把這種思維應用到我和傢人的相處中,發現效果真的不錯。以前我常常會因為一些小事和傢人爭執,現在我更能耐心聽他們說話,也能更溫和地錶達自己的想法。這種改變,讓我覺得非常踏實,也讓我看到瞭“讓慈悲心真實生起”並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可以融入生活,並且帶來實實在在改變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