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力量:踏进法国高中教室,想想台湾哲学教育

哲学的力量:踏进法国高中教室,想想台湾哲学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诞生于法国大革命烽火中的高中哲学课,每年六月都要成为网路上的火热话题,也是许多当代哲学家启蒙的原点。台湾走在转型正义、思考松绑的路上,是否真的「少了一堂课」?

  大家用力谈高中哲学,每年六月初,法国高中会考第一堂「哲学考」才刚开始,媒体就迫不及待要知道各科的哲学试题,而且马上就有网路的解题大竞赛,由高中哲学老师亲自作答,犹如「全民运动」。

  没有国家我们会更自由吗?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有它的意义吗?
  我是我的过去所造就的吗?
  工作会让我们失去自由吗?
  无知能是幸福的吗?

  全世界惊唿法国高中哲学「超劲爆」。的确,只有法国人才想得出这种题目,就如同法国的葡萄酒,有一种千锤百鍊的醇,你也很明白,能有这样的醇,绝不是一天两天的……

  报导作家罗惠珍继《巴黎不出售》探讨居住正义议题之后,再度瞄准台湾民众最关心的教育议题;旅法多年,随着小孩的成长与踏进教育体制,法国哲学教育不只是她报导的新闻专题,而是身为母亲的切身关怀。

  哲学课到底教些什么?哲学课和其他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堂课很独特?作者访问了六位法国的高中哲学教师,听他们亲口说,什么是法国高中哲学课。

  对法国人来说,十八世纪大革命的传统衍生出的新价值之一,就是高中哲学教育,所以哲学教育与高中会考的关键字,包括了「政治」、「主体」、「慾望」等。对台湾家长来说,教高中生讨论「慾望」,实在很难以想像。在本书许多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们现身说法之下,读者才能知道,很多难以想像的事,在法国高中哲学课里,早已稀松平常。

  第一本谈法国高中哲学课的报导专书,
  不卖「法国高中哲学的膏药」,
  更不是把法国制造当成舶来精品展示推销。
  但希望台湾家长想想,教育除了功利以外还会是什么。

  看完六位法国高中哲学老师与八位已上完哲学课的青年现身说法,作者也将眼光转回台湾,採访学者、民间哲学教育推动者与高中老师,整理出近年来哲学教育推广的脉络,并从本地的角度析辩哲学教育的前景。

  回应台湾高中哲学教育的争论,或者问题必须回到「哲学是什么?」来思考。台湾教育长期以来填鸭充塞,注重实用与工具性,让我们跟着作者看看他山之石,才知道原来哲学就是思想的解放,哲学教育不是要培养哲学家,而是要创造自主思辨的公民,有灵有肉的完整的人。

名人推荐

  
全国哲学教育工作者盛赞:
  朱家安(哲学哲学鸡蛋糕脑板)、
  沈清楷(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吴丰维(PHEDO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协会理事长)、
  林静君(南港高中人文实验班导师 )、
  哲学新媒体、
  黄冠闵(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员)、
  黄益中(热血公民教师、《思辨》作者)、
  黄雅嫺(东海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惠珍


  长期旅居法国,从事最久的工作是记者,最喜欢的工作是演员。
  着作:《巴黎不出售》、《筑梦洛维尼》、《巴黎生活派》、《台湾妈咪在法国》。
  主演电影:《上海 美丽城》
 

图书目录

[哲学之道系列总序]
一种公民社会的哲学想像
──黄冠闵(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员)
[推荐序]
公民社会的哲学培力
──顾忠华(开学文化出版社创办人)
[前言]翻松哲学的土壤

第一章
当哲学变成动词──从革命中诞生的法国高中哲学课
「高中学哲学?!」台湾家长怎么看?
太晚了!推展高中哲学教育得从国小扎根
从革命中诞生的高中哲学课
哲学课的目标是认识主体、解放思考框架
为什么高中会考以「哲学科」开场?
如何准备哲学科口试?
谁来教哲学?法国哲学教师的养成
如何阅读一本哲学书
当哲学变成动词──法国高中哲学的独特
申论题,有那么难吗?
高兴同学的文本评论

[专访一]
哲学就从「我有个想法,但不知该怎么讲」开始
──专访南港高中国际人文实验班林静君老师

第二章
教室是战场──法国高中哲学教育工作者如是说
沃莱尔老师:「当他们开始思考时,眼神是清澈的。」
纳兹老师:「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哲学难题……」
德贝老师:「哲学很重要,正因为没有用处。」
寇米耶老师:「跟这个年纪的学生讲存在的意义,总会引起回响。」
克比老师:「想像一下你们到十七岁才开始学算术,一定会觉得怪怪的。」
菲利浦华老师:「最糟糕的是将文本或上课笔记背得滚瓜烂熟……」
哲学课上谈社会:查理週刊事件、巴黎恐攻、移民问题

[专访二]
从哲学星期五到《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
──专访辅仁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沈清楷

第三章
回想高中哲学课──他们就是这样长大的
六个大学生,回想高三哲学课
刚考完高中会考的西蒙,回想高三哲学课
理龢的哲学课
松动思考的土壤,台湾的实验哲学课

[专访三]
学哲学是为了成为一个人
──专访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冠闵

[结语]哲学让人变聪明了
[附录]法国高中会考哲学科申论题题目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公民社会的哲学培力
──顾忠华(开学文化出版社创办人)


  哲学,是人类思维能力的极致表现,所有自然的、人文的现象,以及人类社会自己制造的疑难杂症,都会吸引哲学家观察、沈思、接着提出种种解释。自古以来,由不同文化创造出来的哲学传统,散发出多采多姿的智慧光芒,有如星辰般点缀着知识的天空,也引领人们从吉光片羽中寻求源源不绝的灵感和启发。

  我们深信,任何被思索出来的哲学观点和论证,皆是全人类的公共财,值得善加利用,来增进生活福祉、改善文明品质。尤其在今天的台湾,表面上我们已经落实了自由民主的制度,但实质上仍有许多需要持续提升精神素养的地方。简单来说,台湾过去数十年的教育体制,欠缺了培育积极公民的基本理念,以致于无法满足建构一个现代的、成熟的公民社会之配套条件。升学主义、填鸭教育、规训管教……在在扼杀了青春少年(少女)时代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也让考试压力成为国高中生的梦魇,学习不是件快乐的事,而是背负了家长、老师、社会的重重束缚。在这样的教育现实下,阅读哲学经典、自由思考价值和意义,纯粹都只能是空想,甚至会被认为「有害」!

  不过,毕竟台湾的社会变迁快速且迅勐,下一代的年轻学子不再沈默忍受教育体制的不合理规范,头发、制服解禁,课纲松绑,太阳花学运后兴起的自觉参与热潮,已然彻底改变教育生态。「新公民们」将唿吸自由空气视作再自然不过的事实,谁想剥夺掉这种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权利,谁就站到了不正义的一端。只是这时候,如何能及早学习并充分运用理性来进行思想和判断,便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最重要任务,遗憾的是,过去的教育制度大大的忽略了此一使命。

  有鑑于此,如同黄冠闵教授在〈一种公民社会的哲学想像〉所言,开学文化的「哲学之道」系列,虽是先从三个方面:(一)方法与经验、(二)关键概念、(三)经典导读,来引介年轻的读者群进入哲学世界,但真正的目的是着眼于台湾公民社会的奠基筑底,以及公民素养的有效增能。培养新一代公民的哲学兴趣,不单单是满足追求知识的好奇而已,重点在于每个公民能够自主地理性思考,也能自信地互相辩论不同立场,形成公共领域的沟通共识,那么台湾公民社会所展现的力量,不就是最接近自由民主理论描绘的「共善」境界了。

  台大哲学系教授殷海光曾在《思想与方法》中强调,民主与科学都需要有批判思考态度的公民来监督,我们则进一步认为,公民社会需要遍洒哲学种籽,培力出理性自律又勇于批判的积极公民,才能护持这片土地,光荣地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是为序。

前言

翻松哲学的土壤
──罗惠珍


  起初,不过是去年一篇对台湾推展高中哲学教育很平实的反思文章──那是我对孩子在法国受中小学教育包括高三上哲学课的微观察,结论是:「推展高中哲学要从小学开始」。这篇文章写的不光是哲学课,更多是法国的教学思维和过程重于结果的考题,这里基本上没有标准答案。

  台湾关注哲学教育的人其实很多,有的在教室开课,有的在校外成立营队,还有网路上的激盪,而所有的源头都来自法国高中哲学教育的启发。中央研究院黄冠闵老师因而邀请我写一本书介绍法国高中哲学教育。

  这不是一本「哲学书」,既非哲普故事书更非读本教科书。专业的高中哲学书写已有台湾的哲学人开始提笔了。这本书告诉你为什么法国的高中、高职都要上哲学课?为什么哲学课这么重要?为什么全人教育不能缺乏哲学训练?

  然而,哲学课到底教些什么?哲学课和其他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堂课很独特?我访问了六位法国的高中哲学教师,由他们亲口告诉你什么是法国高中哲学课。

  当法国哲学教师知道我的访谈用意时,每个人都很谨慎,并不是他们的言词变得谨慎,深怕讲错话。而是他们希望能以自身的教学经验和观察,毫不保留地提出批判反思,好让台湾读者理解法国的哲学教育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他们甚至指出了法国的高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供台湾参考借镜。因此,这本书并不是在卖「法国高中哲学的膏药」,更不是把法国制造当成舶来精品展示推销。

  你喜欢哲学课吗?哲学课很难吗?哲学课会很无聊吗?哲学课到底上些什么?毕业之后,还记得那堂课吗?我访问了七位法国年轻人,谈谈他们上过的哲学课,其中有刚考完高中会考,还有高中毕业两年的大学生。同学们对哲学课的体验差异极大,真可说是每个人的命运不同。可是,他们所喜欢的哲学概念却又是那么的接近,都是跟自己切身相关的问题。

  事实上,台湾也有高中开始上哲学课了,南港高中人文实验班每週都有哲学课,哲学改变了什么?就让南港高中的老师和同学亲自告诉你。

  访谈和书写过程中,我遇见了一群数年来努力推展哲学教育的伙伴,他们告诉你在台湾上哲学课的千百种可能途径。在这样的交叉唿应中,法国的高中教室透过这本书贴近了台湾哲学教育现场。

  这本书能完成,除了得助于受访的法国高中哲学教师与同学外,林静君、徐沛璇、陈运弘、沈清楷以及黄冠闵,他们为这本书贡献经验与心得。长期关注教育的庄丽静说出了台湾家长普遍的心声;陆枝梅以教学经验提出没有标准答案的公平问题;李佳玫对艺术教育滋养文创产业观察敏锐。在此一併致谢。

  ──这本书献给拿着小铲子努力翻松教育土壤的你
 

图书试读

沃莱尔老师:「当他们开始思考时,眼神是清澈的。」
 
坐在我面前的沃莱尔女士,是相当资深的高中哲学教师,任教高中多年后继续深造,一年前终于拿到了博士学位。
 
「从硕士到博士,路途真遥远。」回顾当初念完哲学硕士后,并没有马上报考CAPES,沃莱尔说:「因为当时我认为哲学并没有让我学会思考,我要去从事和现实生活有关的工作。」
 
沃莱尔先把硕士文凭放在「口袋」里,到非洲塞内加尔研究比较文学。同样属于法语文学领域,她直到来到非洲才真正理解殖民文学,打开她对殖民主义的批判视角。
 
那段期间,沃莱尔内心有一股非常强烈的唿唤,她又把比较文学收进书柜里,转身接受护理师培训,因为当时「『世界医生组织』很需要医护志工到非洲服务。」沃莱尔还没来得及把哲学和文学应用到生活现实面,倒是护理师的工作带她看到了人道主义的另一面。
 
她在安哥拉参加人道组织医疗团,过程也让她看清:「即便在人道组织里,殖民主义的影子晃来晃去,上下阶层的权力关系从来没有减少过。」
 
医疗团里明明有很优秀的本地医师,但他还是得听从白人医师的指示、使唤。「只因为他是非洲人,他的医学专业和能力似乎便得『理所当然』地比白人差一截。而且在职务上,志工团、医疗团永远是白人领军!」
 
在非洲来来回回转了几年后,她又回到哲学与现实生活的研究,后来会朝哲学教师的路途前进,那是因为希望能够传承某种能力:「如何思考?如何组织你的反思?而且是带有批判精神的思考能力。」
 
回法国准备高中教师资格考,笔试口试双双过关后,她先到北部的敦克尔克高中教哲学,数年后请调到巴黎。
 
「我教过普通高中,也教过高职。学生的素质和吸收能力基本上相近。」个子娇小,两眼炯炯有神,精力旺盛,很符合人们对哲学教师的要求。她如何能以九个月的时间让学生懂得哲学思考呢?
 
「对我而言,哲学课的目标在于能达到让学生去反思问题,甚至打破既有的想法,能开始质疑他过去所接受的观点或讯息。」沃莱尔的眼睛大到有点突,她盯着我说:「我不是要学生去『反躬自省』,而是教他们看世界的方式,以独立思索看世界,别受电视报纸等媒体评论的影响。」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