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未来 3:超强未来父母手册--你不能不知道的11个教养观念与作法

教育大未来 3:超强未来父母手册--你不能不知道的11个教养观念与作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教育
  • 育儿
  • 亲子关系
  • 家庭教育
  • 教养观念
  • 未来教育
  • 儿童发展
  • 父母技巧
  • 教育方法
  • 超强父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让焦虑的父母不再焦虑,天才父母的经验与做法!
如何善用科技培养孩子未来的生存能力?
如何用脑神经科学改变孩子的行为?
如何能正确使用电脑,享受电脑的威力,不受电脑之害。
父母以为不好的,其实是好的!
作者的亲身经验与实际教学分享,
父母与教育者的疑问完全解答!

  作者徐宏义与罗曼如长年关心教育与科技发展,因而成立了EDUx基金会,提倡以数位科技和新的学习方式,希望能改变下一代的学习方式。因为他们经常在与家长的交谈中被问到一些重覆的问题,听的的次数愈多,表示这是父母最关心的,或是最困扰的问题;再加上有些问题没有人问到,多少表示许多家长或年轻人忽略了这些重要的问题。为了这些焦虑的父母,他们写下了本书的内容。

  作者在第一部分享他们在实验教学里碰到最大的问题是,小孩子在传统的教育方式底下,养成出一种「只做你教我的」的习惯,于是在要求孩子自己发挥创造力时,有许多学生常常瞪着老师,不知道要如何思考。但是未来社会里,许多事情都是全新或第一次碰到的,在无前例可循的状况下,工作者就必须要能提出解决的办法,创意、创新、创造力就变得很重要。因此第一章就是谈如何训练小孩的创造力。

  第二章谈自学(Self-Learning)。在传统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填鸭式的教育。作者指出许多有成就的人最大的特色之一是早早就辍学(离开学校的原因不一),但有一点不变的是,他们停止了学校教育但从未停止过学习。有些人甚至认为,离开学校才能真正开始学习。这就是自学的重要性。

  第三章谈无私的分享(Sharing),谈到小孩社交生活的重要性。作者从人类的群性大脑(Social Brain)出发,谈到小孩子如何由同侪合作,透过同侪学习的机会,学会如何领导与被他人领导,并且让自己的学习更深入。

  接下来,讨论大脑和行为的相关性,深入探讨如何让小孩具备自我动机,他能自己驱动自己,追求他的热情,是父母梦寐以求的事。但是许多父母的行为其实是反大脑学习,是扑灭学习动机的作法。作者在这一部提及何谓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

  另外,作者并探讨了「习惯」(Habit),因为想要改变什么坏习惯,如果不知道大脑是怎么运作的,习惯在大脑内是怎么形成的,就根本无法改变习惯。如果了解大脑怎么看待习惯,就会知道如何对付坏习惯,永远的去除恶习。这里便提出父母可以怎样帮助孩子去除某些坏习惯。

  接着,作者谈到电脑,并回答了三个父母最关心与最常问到的问题:一、要不要买电脑给小孩?二、用电脑会伤害小孩眼睛怎么办?三、小孩沉溺在电玩或电脑里,怎么办?并提出他们的亲身经验和做法分享。

  最后,作者提出一些非常重要但父母师长经常误解的事:成长理论中的失败,以及如何看待失败;电玩游戏不是洪水勐兽,以及好的电玩游戏其实可以帮助孩子学习;还有,为什么学业成绩不怎么样的学生反而会是推动未来世界的舵手,作者举了许许多多各行业成功人士的实例,解释为什么他们能反败为胜。

  作者总结道:如果能花时间在专业的学习上,或把语言念好(不是考试,而是真能运用),或追求某一种嗜好,人生不但更有趣,而且会更成功。

名人推荐

  我们开办了一所非传统敎育体制的技术型的实验敎育机构,非常重视数位科技的运用,所有的知识和技术都透过电脑进行,但是人文素养的提高也是平行进行的训练,包括了文学、美术、音乐、电影及社会关怀。这套书的出现,正好提供了我们这所学校未来发展的参考,在此推荐给所有体制内、外的老师和家长阅读。──作家、TMS(台北市影视音实验教育机构)校长 小野

  当我越读这本书,越坐立难安;我彷彿拿到了开启未来的藏宝图,应该马上行动!
  数位科技、能源争夺、全球化……等变革,势必带来颠覆性的学习模式,然而大部分人只固守传统!我们是「徐氏教育法」的积极实践者,父母是教育革新的重要关键!为了孩子与国家的未来,值得全民推广并再三研读!──导演、家长 王慧君

  针对未来人材的需求规划孩子的教育之路,是现代父母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非常认同徐氏夫妇在书里及教学现场的教育理念,更发现在教养孩子的同时,最需要改变的是父母的态度。没有勇于尝试创新思维的父母,孩子的未来也可能受限。让我们用跳脱传统的行动力翻转孩子的大未来!──消费高手节目主持人、家长 支艺桦

  每个小孩都有独立思考能力、批判力、沟通力、创造力、写作力、自学力,分数不再是孩子生命价值的裁断点,是《教育大未来》三书作者策划的未来学校蓝图。年轻人读后会有不同的方向与作法。父母、教育者读后,能体会新科技和新式教育的思维。 ──知名作家 吴祥辉

  如果未来十年最重要的十种工作今天都还不存在,你该用什么方式教育小孩?你自己又该如何面对未来的到来?
  最喜欢的一句谚语说:「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创造它。」翻开这本书,将让你建立对未来的认知,书中所写的不是玄学,而是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未来早已存在,只是还没平均分布而已。你可以选择让未来在眼前不断发生,也可以起身行动,参与其中。──LAB SKOOL创办人 吴铂源

  我很高兴和愿意推荐宏义和曼如的着作。书中诸多主张都打动我的心弦,尤其是作者用妈妈俱乐部、女孩俱乐部推广女性学习程式设计。我因为科技的能力得以在美国立足,实现我的美国梦。我的儿子张峰也因为科技的教育奠定了他在生物科技研究的基础。科技教育与程式能力的确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我就是一个最佳的见证!宏义与曼如的这三本着作,确实是实现未来教育的良方;读过的人,一定可以领先别人一步。──科技公司高级工程师、张锋的妈妈 周淑均(张锋博士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CRISPR发明人之一,二○一六年唐奖得主)

  身为科技创业者,这些年我参与过各种加速器、产品展演、公司募资与创业竞赛,从而接触不同的团队、创业家、领导者、业师、成功企业家与产业大老等,发现大家无不对台湾的未来感到忧心,台湾的未来势必要能让下一代有高度的竞争力与创造能力才可摆脱现有的窘境。
  时常观察家里两位小学生的学习状况,我深深理解到我们必须摆脱旧有的填鸭式教育,让小孩能独立思考、挑战旧有框架、用另类方法解决现有问题才能提升他们的国际竞争力。EDUx的创办理念与教育方式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EDUx从程式设计语言学习出发,介绍简洁易懂、实用的程式概念,让学生从小训练逻辑思考、创新能力与沟通技巧,将能孵化出具有创业家精神,勇于闯荡,追求梦想的未来领袖;让他们个个都能成就与创造更宽广与自由的人生。希望您也认同EDUx的教育理念,为下一代装备更多的武器与增加更多的竞争能力。──U-GYM TECH. & AIRSIG TECHNOLOGY共同创办人兼行销长 余福浩

  几年前认识徐宏义先生与罗曼如女士夫妇,深深被他们对教育创新与改革的热情所感动,两位作者致力推动儿童程式教育,强化小孩逻辑思考力、培养小孩专注与细心、增加小孩抽象思考能力,并以他们在教育上的研究与实际教学经验,开创出一套新的教学方式,相信看完此书后会对您小孩的教育方式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开展全新的人生。──中华民国数位学习学会理事长 林立杰博士

  台湾的硬体基础相当好,但在未来,纯硬体容易被抄袭,加上软体,让关键特色融入软体,那么就像倚天剑加上屠龙刀,无坚不摧。如果中小学教育真如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学习方式,训练科技的能力,实施创业的训练,那大学将会有更多具有好根基的人才可以继续培植,那么整个国家的前途将会大大有所不同。我诚心全力推荐作者《教育大未来》的三本书。──台大特聘教授及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林清富

  创新创业这个热门的题目,已经是在我身体流动一辈子的血液。近二十年的写作生涯里我写了七本畅销书,谈的都是以这个题目为中心。近几年硅谷的创业精神在台湾开始蔚为风气,欣见EDUx将创业家的精神与训练置入中小学的教育中,这是很新的做法,我相信如果用正确的方法施行,台湾的年轻学子将会有非常快乐且成功的人生。──美国橡子园合伙创办人、罗特斯教育基金会董事长 林富元

  如果你担心家里小朋友的教育问题,请务必花时间琢磨这套《教育大未来》三部曲。
  身为一个六年级后段班创业者﹑自造者﹑两个小孩的父亲和一个到了四十岁岁才知道自己正在叛逆期的中年人,时常对学习日新月异新技术感到困扰,也对小孩要进入的台湾教育系统有很多疑问。
  因缘巧合下认识了天才徐安庐的母亲Joyce,还有她的小儿子Ben。其实我最想知道的,就是Ben 的父母亲,如何引导这个少年这么快乐且快速地进入到无人飞机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也很想知道怎么让我自己的小孩也这么快乐并同时拥有在未来世界的竞争力。
  很高兴的是,作者无私的撰写了我最想知道的环节。明确的解释了为何要这样做﹑要做什么跟怎么做,让我对孩子未来的教育方向有了个明确的导航点。──台湾第一家无人飞机公司 智飞科技共同创办人 林永仁

  你知道女性比例较高的企业,实质上赚越多的钱吗?《教育大未来》这套书中鼓励女孩学程式设计,举了许多理由与实例。作者主持的基金会用心积极推广女孩与妈妈学科技。我身为女科技人也创办科技防灾的公司,极力推荐所有的父母与年轻人阅读这套书,仔细思考科技能力在未来世界的重要性,重新规划学习的方向。──瑞德感知共同创办人 林筱玫

  两位作者是各自有专业的知识分子,身为父母加上对周围父母焦虑的关心及对台湾教育的省思,成为教育实践者。本书是深思熟虑后的成品。由书写风格,读出他们的内省与同理。笔触间可以体会到他们一直思考读者会怎么想,要如何下笔,如每一册的导论,仔细说明为什么写每一章,所挑选的重点是什么以及自己的阐述。作者娓娓道来世界上各地许多未来的故事,带着读者看到未来已经在眼前。在此前提下,他们倡议创业教育,培养孩子科学思维,创意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说到做到,全然展现跨界自学,提出教育心理学最新的研究,说明他们对教育的想法与做法。读完,你被激励要想,教育还能这么走吗?想改变吗?翻开本书阅读是最好的开始。──国立中央大学学习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前国家教育研究院院长 柯华葳

  Joyce和David让我认识了翻转教育,也影响了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这些年来他们除了教育理念的推行,更积极推动各种电脑程式教育,把以往认定艰涩、局限在理科专业才能学成的技能反转成人人都应该、人人都能够掌握的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工具。
  许多人认为是因着在美国自由的教育体系下才能够有像徐家三兄弟的优异表现。在美国生活这些年,我能确定他们的表现绝非是文化环境的因素,而父母的观念才是最大功臣。这一家人不仅是翻转教育的理论家,更是实践者,看着他们这些年不断致力于将这股翻转的动能带入台湾教育,如今更欣见他们借由文字和更多为人父母、为人师长者分享,相信会让更多家长老师产生共鸣,一起加入推动翻转教育的行列,从自己做起,让我们的孩子具备探索世界的勇气和能力、让他们掌握面对未来生活的工具。──财团法人福临文化艺术基金会执行长 祁亚蕾

  这套书透过脑神经科学研究,结合作者的亲身教育经验,不只让您的孩子不被3C产品所控制,反而更能用这些工具的威力,创造他们的未来。──长庚医院失智症及认知障碍科主治医师 徐荣隆

  怀抱对科技的热爱和对教育的理想,David & Joyce剀切地唿吁,我们对于软体应用发展和程式设计教育,应该投注比现在十倍或百倍的关心。身为耕耘数位教育多年的科技人来说,我非常同意,也很敬佩。我强烈推荐读者透过这套书,拓展视野,修正观念,激励行动,改变自己,也改变孩子的未来。──澔奇数位及瀚师科技创办人,史丹福电脑硕士、哈佛商学硕士 孙忆明

  一群创新天才积极创办一个未来最尖端科技的全人教育,改变世界未来分享学习并共享经济的创业新商业模式。他们倡导与创办动手去做、自我探索、高层次顶端技能科技的未来学校,让所有人拥有最新创业科技、勇于创业、改变世界!
  我认为EDUx School Moonshot Project是世界级顶尖新创!──马可瀚创办人、商业周刊/先探投资封面人物 许芸融

  无论您是在学学生,或是已入社会的年轻人;又或者您是教育工作者,或父母,都应该参阅《教育大未来》套书。为自己、为您的学生或孩子,建立一套足以迎向未来,创新学习的教育观念与态度。──华视副总经理、中广新闻网节目主持人 郭至桢

  程式语言、创业精神、创造力、自我学习及分享与分工合作能力,已经成为这一代孩子面对巨大社会变迁、迎向未来世界挑战的必备条件。但很可惜,这些都不是目前台湾主流教育所看重的,甚或说反其道而行。
  身为小四生的家长,无力感不言可喻,但也不应忘记,影响孩子最大的还是家庭教育。因此,我们是否能成为他们品格养成过程中的好见证?是否能勇于追求仍非主流的科技教育价值观?是否有足够的好奇心协助孩子探索大未来?是否能及早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及生活自理的能力?有趣的是,我们本身也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如何破茧而出而不是作茧自缚将是身为家长最大的挑战,此正是此系列书籍带来的启发。──活水社企投资开发共同创办人、家长 陈一强

  在创新创业的时代中,我很赞同下一代应该从小培养创业精神,要有拥抱创新事物的好奇和热情,也勇敢面对未知与不确定,所以,我相信无论是年轻父母或年轻工作者,都可从本书获得助益。──《数位时代》执行长 陈素兰

  泰美教育基金会一直致力于屏东地区儿童教育的推广。我们非常认同EDUx培植孩子科技教育的理念,除了邀请Joyce亲临泰美举办亲子教育讲座,也曾用Google Hangouts的方式合办台北、屏东的Hour of Code(一小时学程式设计)活动。
  要培养孩子具有创造未来世界的能力,就需要创新的教育方法。《教育大未来》这套书指出了和传统教育非常不同的一条道路,提供我们家长和教育者一个全新的方向。──泰美教育基金会执行长/泰美亲子图书馆馆长 张智惠

  当学习发展成如同工厂流水线般进行着,一顿挣扎过后还剩下什么?
  现在主导权开始回到自己手中,越是清澈透明的眼越能发现更多资源及可能性,相信《教育大未来》读者都能和我一样享受在开创与探索未知的喜悦当中。──航见科技有限公司执行长 张东琳

  人生直到过五十才领悟一件事,如果能够重来,我会选择自己创业;这也是我会给年轻人的建议。因为创业精神正是学习者最佳的态度;生逢网路时代,更是创业大浪潮的时刻。这本书有太多实证和论点让人不禁击掌叫好。真心相信,善用网路科技,是一个最好的学习和教育过程。──串楼口议题社群社长 庄丰嘉

  我们认为借由徐氏夫妻用心编写的《教育大未来》套书,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这世界正在快速不断地在改变!透过《软体打造科技大未来》为未来生存技能作准备,软体的影响已经无声无息的深入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主宰着大家;《未来最好的学校》潜移默化培养创业家所需的思考模式及技能知识,拓展国际视野;《超强未来父母手册》的脑神经科学实证,徐氏新教养法教您小孩子碰到困境如何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套书结合科技、创业训练、新教养法,多元创新思维来面对未来的世界,是不可多得的好书,絶对值得阅读推荐并加以传递!──DYNASAFE 业务专案经理 黄生发与家长 刘桂兰

  没有一个教育制度可以把不是天才的学生教成天才,但是不好的教育方法可以毁掉天才。这世界上的天才,远比我们想像中要多。但为什么我们在台湾看到的这么少?作者夫妇结合了他们在台湾和美国双重的经验,比起直接翻译美国教育家的书,更能切中台湾教育的问题和家长的心态。
  书中有很多故事与我的个人经验契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充分发挥他的天份吗?那你该读这套书。或许你现在的做法已经是正确的了,那看完你会更有信心。──和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翟本乔

  我姪子在大二时很幸运的接触到EDUx,上完课后他直说真的是太晚学到这些课程,让他眼界大开,对自己、对未来更有自信和想法。
  好的教育方针策略会让个人和国家的未来变彩色,宏义和曼如一直在这领域努力,以我姪子的改变,我确信他们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真的可以为台湾培育出更好的人才,而这些人才未来的生活一定是彩色的,他们一定也会让台湾翻转向上。──创业者、家长 欧金月
《教育的再思考:面向未来的家庭教育实践指南》 本书简介: 在瞬息万变的二十一世纪,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育儿观念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的孩子成长的世界,与我们当年所处的环境截然不同。人工智能、全球化、可持续发展,这些宏大的议题不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深刻影响着当下每一个家庭的现实。如何才能不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而是成为引领孩子航向的灯塔? 《教育的再思考:面向未来的家庭教育实践指南》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本深度探索性著作。它并非提供一套标准化的“成功公式”,而是邀请广大家长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与教育哲学的重构。本书将视角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和技能培养中抽离出来,聚焦于培养下一代适应“不确定性时代”的核心素养与健全人格。 全书围绕“重塑认知”、“构建联结”和“实践创新”三大核心板块展开,内容深入且极具操作性,旨在帮助家长建立起一套既扎根于人性又面向未来的育儿框架。 --- 第一部分:重塑认知——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孩子的特质 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带领读者深入剖析了当代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强调理解“系统性复杂性”是有效教育的前提。 1. “VUCA”时代的父母觉醒: 我们不再生活在一个可以预测未来职业路径的时代,而是身处一个充满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的VUCA世界。本书详细阐述了这对家庭教育意味着什么——教育的目的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培养应对未知问题的能力”。这要求父母放弃对“确定性答案”的执着,转而重视过程、适应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书中探讨了如何识别并应对“知识半衰期”缩短带来的焦虑,并提供了家长自我调适的心理框架。 2. 神经科学与终身学习的基石: 本书引入了前沿的儿童发展神经科学的洞察,但着重于其对家庭实践的指导意义。重点讨论了“可塑性”和“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的重要性。执行功能,包括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和自我控制,被认为是决定个体未来成就的关键,远超传统智商(IQ)的范畴。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日常的亲子互动、游戏设计和家庭规则的建立,潜移默化地强化这些大脑的“管理系统”,而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点。 3. 告别“内卷式焦虑”:重估“成功”的定义: 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父母往往陷入“军备竞赛式”的教育投入。本书强力呼吁家长对“成功”的定义进行一次彻底的去中心化。真正的成功应是“有意义的生活”(A Meaningful Life),它包含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他人的贡献以及内心世界的丰盈。书中提出了“五维幸福模型”,涵盖了身体健康、情感连接、心智成长、社会参与和精神探索,引导家长将教育的重心从单纯的“外部成就”转向“内部富足”。 --- 第二部分:构建联结——深化亲子关系与情感智能的培养 教育的有效性建立在信任和深刻理解之上。本部分着墨于如何在日益原子化的家庭结构中,重建高质量的亲子联结,并为孩子的情感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4. 从“权威者”到“陪伴者”:重新定义父母的角色边界: 传统的亲子关系往往基于单向的指令和服从。本书倡导一种“协作式养育”模式。这并非意味着放弃管教,而是将管教视为一种“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非“权力斗争”。书中提供了大量关于如何倾听孩子未表达的需求、如何进行“有效共情”的技巧,以及如何在冲突发生时,依然能维护双方的尊严和联结。重点讨论了“设定清晰的界限,同时表达无条件的爱”的平衡艺术。 5. 情绪的导航图:培养孩子的情绪素养: 情绪能力(Emotional Literacy)是应对压力和建立人际关系的核心。本书摒弃了压抑负面情绪的旧观念,主张将愤怒、悲伤等情绪视为有用的信息。作者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情绪命名—接纳—调节”的家庭训练法。通过角色扮演、情绪日记和家庭“情绪风暴演习”,帮助孩子建立起“情绪不是敌人,而是信号灯”的认知,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内心世界。 6. 数字化时代下的“专注力”保卫战: 在屏幕和碎片化信息无处不在的环境中,深度思考和长时间专注力正成为稀缺资源。本书探讨了数字设备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但更侧重于提供积极的解决方案。这包括如何设计“数字排毒”的家庭协议、如何利用专注力训练游戏(非电子类)来激活前额叶皮层,以及父母自身如何成为“专注力的榜样”,示范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离线深度活动。 --- 第三部分:实践创新——面向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实践 理论必须落实到日常的行动中。本部分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策略,指导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面向未来的实践”。 7. 学习的“元能力”:教会孩子如何学习: 在知识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学习方法论比学习内容更重要。本书强调培养孩子的“元学习能力”(Meta-learning),即对自身学习过程的理解、监控和优化能力。这包括教授孩子如何设置有效的学习目标、如何从错误中快速迭代(快速失败,快速学习),以及如何跨学科整合信息。书中还详细介绍了“项目式学习”(PBL)的家庭版本,鼓励孩子围绕真实世界的问题展开长期探索。 8. 培养“批判性思维”而非“服从性思维”: 一个能独立思考的公民,是未来社会最宝贵的财富。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工具箱,帮助家长在日常对话中激发孩子的质疑精神。例如,如何使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引导孩子探索假设背后的逻辑;如何引导孩子分析不同信息源的偏见和立场;以及如何安全地进行“家庭辩论赛”,练习逻辑推理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9. 跨文化理解与全球公民意识的萌芽: 全球化要求下一代具备跨越文化藩篱的同理心和沟通能力。本书探讨了如何在家庭层面引入“世界观教育”。这不仅仅是地理知识,更是对不同文化习俗、历史背景和伦理困境的理解。作者建议通过精选的国际绘本、纪录片和参与社区的多元文化活动,悄然播下孩子成为“世界公民”的种子,培养其对全球性议题(如气候变化、社会公平)的责任感。 10. 创造性、韧性与“灰度决策”: 未来的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需要高度的创造力(Creative Problem Solving)和坚韧不拔的心理韧性(Resilience)。本书提供了鼓励“冒险尝试”和“拥抱失败”的家庭环境构建指南。韧性不是“硬抗”,而是“弹性恢复”的能力。通过设置“适度挑战”的任务,让孩子在可控的范围内体验挫折、反思、调整策略并最终达成目标的全过程,从而内化“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这一核心信念。 11. 终身探索者:父母的持续成长: 最后,本书强调教育是一场双向的旅程。家长必须是终身的学习者和探索者,才能持续有效地引导孩子。作者呼吁父母投入时间进行自我反思、更新知识结构,并积极参与到终身学习社群中。只有当父母不再将教育视为一项任务,而是视为一次共同成长的生命体验时,才能真正释放出家庭教育的巨大潜能。 《教育的再思考:面向未来的家庭教育实践指南》是一本邀请家长放下焦虑、拥抱复杂、深度联结、并重新定义育儿使命的行动手册。它帮助您构建一个充满智慧、爱与可能性的未来家庭教育生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徐宏义


  人工智慧专家,美国EDUx教育基金会及数位科技公司共同创办人,长期致力研究未来科技、人工智慧、特殊资优教育、脑神经科学与行为认知心理学。

  他认为落伍的、错误及反科学的教育方式,抹煞许多具资优潜质的小孩,不但埋没了许多人才,更造成整体文明进程的迟滞甚至衰退。

  他认为许多人类社会的问题,追遡其根源,问题都出在教育,因此他的心愿是以改变教育来改变世界。

  网站:dhsu.org
  脸书:edux.tw/david

  相关着作
  《教育大未来2:未来最好的学校--新世代全才教育与创业训练》
  《教育大未来3:超强未来父母手册--你不能不知道的11个教养观念与作法》

罗曼如

  三个Y及Z世代男孩的母亲及生活教练,儿童教育心理专家、父母教育与亲子关系专业顾问 。罗曼如并为EDUx Foundation合伙创办人、iCode School 程式设计学校 (icodeschool.org) 课程总监,「EDUx未来学校」(EDUx School) 筹备处负责人。
  
  她长期研究幼儿脑力发展及特殊资优教育。专长是教育、亲子教养、教学方式、提升孩童的脑力及IQ,改变他们的学习行为与学习能力。她戮力推广数位科技、互动式多媒体网上教学及新的学习方式,带动新的教育潮流。

  自2005年开始,在北美演说及主持研讨会,传授许多家长如何开发家中子女的潜能。她相信,所有的小孩都具天分及成功的条件,只要教育方式得当,都可以教出资优、快乐及有成就的小孩。

  她亦在EDUx教育基金会担任执行长,根据徐氏教育法(Hsu Method),推动以下训练课程:(1)程式设计,(2)创业训练,(3)脑力训练,(4)科技与创业英文,(5)中英语沟通训练。

  网站:dhsu.org
  脸书:edux.tw/joyce

  徐宏义先生与罗曼如女士在美国硅谷创办了「EDUx教育基金会」(EDUx Educational Foundation),将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硅谷最新的电脑程式设计教学、以及他们研究多年发展的特殊脑力训练方式 (Brain Training)及创业训练,加上美国风行全球的Hour of Code,Brain Day 等免费公益活动,带给各地的儿童与青少年。

  他们共同累积超过五十年以上的教育经验,过去二十年来,他们经常受邀到美国的小学和中学去演讲,分享他们的教学教养经验,同时也对美国学校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提出建议。参访过数百所学校,和上千位老师和家长交换过教育观念与做法,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小孩,这些经历促使他们开始将他们的教育理念系统化。

  他们以数十年在教育上的研究与实际教学经验,开创出一套最新的教学方式──徐氏教育法™ (Hsu Method™),依此擘画了EDUx未来学校(EDUx School),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袖人才。

  除了自己潜心研究与教学之外,他们花了近二十年访谈全球数百位教育专家、心理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脑神经科学家、科技界菁英及企业界成功人士,结果滋养并深化了他们的教育哲学,他们深知如何培养出在世界任何角落都能面对未来严峻挑战的一流人才。

  演讲邀约,请洽 service@edux.tw。
  EDUx网站:edux.tw
  脸书:edux.tw/fb

  相关着作
  《教育大未来2:未来最好的学校--新世代全才教育与创业训练》
  《教育大未来3:超强未来父母手册--你不能不知道的11个教养观念与作法》

图书目录

〈推荐〉
作者序 科学实证的新教养法
My Voice(我的声音)
导论

PART I:21世纪最重要技能
Chapter 1:创造力(Creativity)
Chapter 2:自我学习力(Self-Learning)
Chapter 3:分享与分工合作能力(Sharing & Collaboration)

PART II:大脑与行为
Chapter 4:自我动机(Self-motivation)
Chapter 5:习惯(Habits)

PART III:如何使用电脑
Chapter 6:每个孩子一部电脑(1:1)
Chapter 7:视力与电脑(Eyesight)
Chapter 8:如何防止沉溺电脑(Computer Addiction)

PART IV:你以为不好的,其实是好的
Chapter 9:失败(Failure)
Chapter 10:电玩游戏(Video Games)
Chapter 11:拿C的学生未来会主宰世界(C Students Will Dominate the World)

问题省思
致谢

 

图书序言

导论

  我之所以会谈这些题目,原因有二。

  第一,我们经常在与家长的交谈中被问到一些重覆的问题,听的次数愈多,表示这是父母最关心的,或是最困扰的问题。

  第二,另外有些问题没有人问到,多少表示许多家长或年轻人忽略了这些重要的问题。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就是这本书所谈的题目。

  刚刚说过,书里提到的作法,都是我们亲自实施过的,是确实可行的,只要家长相信,这些作法会造就小孩强大的威力。

  我在本套书第二册《未来最好的学校:新世代全才教育与创业训练》曾经说过,我们在实验教学里碰到最大的问题是,小孩子在传统的教育方式底下,养成出一种「只做你教我的」的习惯,当我们要求他们自己发挥创造力时,有许多学生常常瞪着老师,不知道要怎么去思考。

  偏偏我们教的都不是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的事,而是需要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说自己想说的故事。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卡在那里。

  问题是,要在未来的社会生存,每个人都要有创造力。以前的社会,很多的事情都是长年不变,许多工作甚至不要工作的人有创意,免得徒生麻烦。但是未来社会里,许多事情都是全新的,第一次碰到的,在无前例可循的状况下,工作者就必须要有解决的办法,创意、创新、创造力就变得很重要。因此这本书第一部的第一章就是谈如何训练小孩的创造力。

  第二章谈自学(Self-Learning)。传统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採用餵食法,也就是填鸭式的教育。大家都知道填鸭教育不好,但这种填塞法从来没有停过。我们指出许多有成就的人,他们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早早就辍学,离开学校的原因不一,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他们停止了学校教育,但是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他们知道,学习不一定要在学校发生,有些人甚至认为,离开学校,他们才能真正开始学习。

  第三章我们由无私的分享(Sharing)开始谈到小孩子社交生活的重要性。我们由说明人类的群性大脑(Social Brain)出发,谈到小孩子如何由同侪合作(Collaboration),透过同侪学习(Peer-to-Peer Learning)的机会,学会如何领导,如何被他人领导,并且让自己的学习更深入,对团体及整个社会的贡献更大。

  我们在第二部分谈大脑和行为的相关性,深入探讨了怎么让小孩具自我动机,他能自己驱动自己,追求他的热情,是父母梦寐以求的事。但是许多父母的行为,其实是反大脑学习的,是扑灭学习动机的作法。我们在第四章里谈到什么是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以及培养动机的作法。

  父母最常说的问题是常常需要催促小孩,他才有办法去作他的事,有时候甚至催也催不动。小孩子如果不能有爱好学习的热情,无法自己找解答,那在学习上已经出了问题。如何自学和如何养成他们的自我动机(Self-Motivation)是息息相关的。

  和大脑及行为相关的议题,除了学习动机之外,还有「习惯」(Habit)这个大题目。想要改变什么坏习惯,如果不知道大脑是怎么运作的,习惯在大脑内是怎么形成的,那根本无法改变习惯。就像减重一样,旧的坏习惯是会复发的(relapse),一旦复发,前面的努力都是白费的。
 
  单纯的靠意志力可以暂时压下坏习惯,但几乎保证一定会复发。如果你了解大脑是怎么看待习惯的,你就会知道怎么对付坏习惯,永远的去除恶习。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想要去除的坏习惯,父母对孩子的某些习惯可能已经忍受许久,要怎么帮助他,第五章有详细的作法。
 
  接着在第三部分,我谈到电脑。电脑可能是父母和小孩情结最深的一样产品。我的意思是说它常是家长和子女冲突或争执的来源,是除了手机之外,家长最烦恼的一样东西。但是另一方面来说,电脑是科技时代里打开知识和讯息大门的锁匙,对父母来说,可能被视为一项必要之恶(Necessary Evil)。

  父母最关心、最常问的三个问题,我在这里做了完整的回答。这几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牵涉很深,难怪父母没有办法想清楚,变成是一个令人非常困惑的问题。因为困惑和恐惧,有些人干脆直接禁止孩子接触电脑或是严格限制小孩在电脑上的活动,这严重的影响小孩在未来世界的生存能力,是非常不智的。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一、要不要买电脑给小孩?二、用电脑会伤害小孩眼睛怎么办?三、小孩沉溺在电玩或电脑里,怎么办?

  在第六章,我回答了第一个问题。美国许多州教育局和学区(School Districts)有一个口号叫1:1,这不是指老师和学生的比例是一比一。这个意思是说学校争取经费,发给每个学生一部电脑。当然这是经费比较不足或人数太多的地方才有的问题,经费比较充裕的地区,多年以前老早就实现了1:1。事实上,许多地方发给学生电脑或平板根本是多余的,因为学生多半老早有自己的电脑了。

  我最小的儿子安心在校时,学校在学期前送来的设备清单,我们每年都在电脑需求那一栏勾选「不需要」,因为我们自己已经有了,就让学校把电脑发给需要的人。更何况,现在的小孩对电脑的了解是很深的,安心的桌上型电脑是从小跟在哥哥旁边当徒弟时自己组装起来的,他组装的电脑至少超过数十部,去年夏天还开了一班电脑组装的课程,是学生最信赖欢迎的老师之一。

  安心的手提电脑则是Mac的系统,当年比尔盖兹(Bill Gates)和贾伯斯(Steve Jobs)的对抗局面(Rivalry)造成了今天两种截然不同,也完全不相容(Compatible)的系统。这对写程式的开发者或者是消费者来讲,都是很不便利的事。特别是开发的人或者是重度电脑的使用者,要同时开发两种系统的程式是很烦人的事。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上只有一种系统,失去了竞争,失去了变化,也太单调了一些,就像电力公司或电视频道公司,如果只有一家独佔,通常服务和产品都很差,这就是竞争的好处。

  接着在第七章,谈到使用电脑是否会伤害视力,回答了父母有关电脑最关心的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是眼科医生最清楚吗?这件事不只牵涉到眼睛,也涉及电脑,如果对电脑萤幕发光原理或构造不熟的人,可能也不见得很清楚。就像几天前我和我的小儿子安心聊到到底戴耳机听音乐会不会伤到听力?戴那一种耳机有没有差别?声音要多小听力才不会受损?讲到后来,我说可以去问他的哥哥安祺。安心马上回我说,哥哥又不是耳鼻喉科医生。我马上说,安祺不是医生,但是他研究耳内的毛细胞(Hair Cells),他对耳朵比医生知道的多得多。安心听了说,对噢,我怎么忘了?

  我写的内容,都有科学家研究的实证,其中包括调整电脑萤幕的设定。这些都不是眼科医生的专长。事实上,我谈的范围比较广,除了揭露(debunk)电脑会伤害视力这个迷思之外,我还探讨如何保护眼睛。

  我也提到玩某些电玩游戏反而可以增强一种叫做「 反差敏感度」 ( Contrast Sensitivity)的视觉辨别力。另外,视力缺乏立体感的弱视症(Amblyopia,俗称Lazy Eye),就可以经由电玩游戏治疗,训练眼睛与大脑的连结来加以改善,这是完全有科学根据的说法,在内文有详细说明。

  第八章,我回答家长关于电脑的第三个问题。这里,我探讨了最常听到家长抱怨的问题:「小孩沉溺电玩、电脑」、「他时间都花在脸书上」、「大半时间都在传简讯」、「影响功课」、「浪费时间」等。关于这个问题,我有许多经验。它是一个包括大脑、教养,以及心理的问题,我的答案可能会让你吓一跳,但是谘询过我的家长都说有效。问题是,这可能会要你改变自己的习惯以及教养的方式,成功与否,在于你是否认同这些观念,以及能否身体力行。

  本书的第四部分的标题是「你以为不好的其实是好的」,这个标题是借用Steven Johnson类似的书名Everything Bad is Good for You(中文版书名为《开机:电视,电脑,电玩佔据生命,怎么办?》)。这里我谈到许多非常重要的观念,也是家长最常误解的事情。

  在第九章,我谈「失败」。这是一个大题目,也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但是大家还是对失败究竟是什么,它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单纯会复诵「失败为成功之母」,并不代表说的人对失败有所了解。

  我除了举许多例子之外,也谈及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及公共事务系教授Johannes Haushofer在网路上发表他的失败履历(A CV of Failure)造成轰动的故事。

  我也谈到史丹佛大学心理学家Kyla Haimovitz及Carol Dweck于二○一六年六月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的题目就是他们的结论:「什么会造成小孩具固定或成长心态?不是父母对智力的看法,而是父母对失败的看法。」他们的理论叫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请父母特别注意这点,一旦小孩能有成长心态,成功就在不远处。

  第十章谈到电玩游戏。电玩游戏经常被认为是洪水勐兽,许多小孩或年轻人喜欢玩的电玩常是制作粗劣,没有中心思想,甚至卖弄色情的产品,这些都不是任何人应该玩的电玩,更不是我在本章所谈的电脑游戏。

  我先从美国的一个游戏为主的中学Quest to Learn讲起,介绍电玩及电玩的设计如何能是一个学校的中心思想;然后我一一列举好的电玩游戏有什么好处,能怎么帮助小孩学习。

  最后我也谈到暴力电玩是不是和造成社会暴力事件有关,这是大众和媒体关注的一个题目,也是大家有许多误解的地方,我有详细的说明。

  第十一章,也是本书的结尾,我谈到「为什么学业成绩拿C的学生会是推动未来世界的舵手」,我举了许许多多各行业成功人士的实例,解释为什么他们能反败为胜,这种情况就好像有些运动员有的现象,就是在小比赛他经常会败下阵来,但是碰到事关重大的大型比赛,他就变得非常专注,表现出非赢不可的认真态度,最后也都能在大赛中频频夺胜。

  拿C的学生也类似这样,学业上他不见得认真,或者对呆板的教育方式无法适应,却从小追求他的热情,最后赢得人生战场上的胜利。我想,这样的题目会带给像台湾这样,过度且错误的重视学业成绩及考试分数的地方,一个当头棒喝。

  我们常常自豪考试成绩和他国比起来,总是在领先群里,但是为什么我们的薪资水平、经济、科技、科学、工程,及社会进步程度,却落在别人之后,而且有愈差愈远之势。这和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太重视一些无意义的分数和成绩,有着直接的关联。

  我们陷在这个迷思,不能自拔已经很久。每年夏天入学考试之后,媒体总要一窝蜂的报导各地考试得高分的学生,这些报导更助长强调分数的迷思,给其他学生一种暗示,这些人就是你要仿效看齐的对象,你再用功点,也可以像他一样。

  所以再多做几个题目,多背几个公式,多读几遍课本,再把笔记整理一次。下了这些功夫之后,你的分数肯定会更高。但是这对孩子的学习,能有什么帮助?助益没有,伤害却很大。如果能花时间在专业的学习上,或把语言唸好(不是考试,而是真能运用),或追求某一种嗜好,人生不但更有趣,而且会更成功。你如果还陷在成绩和分数的迷思里,请好好的读一读这一章,我相信你会重新省思你的作法。

  多年前,我们访问华人科学家朱隶文(Steven Chu),他说他每到考试前,就玩得更兇。大家都知道,他后来拿到诺贝尔物理奖,也当到美国能源部长。家长和孩子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我们要的东西真的是我们要的吗?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所谓的“成功教育”,绝不仅仅是分数上的拔尖,更重要的是能否培养出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纷繁复杂的年代,辨别真伪、独立判断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的书名《教育大未来 3:超强未来父母手册》中的“未来”二字,直戳我的心窝。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变迁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今天的知识可能明天就过时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世界里不被淘汰,甚至脱颖而出呢?书中提到的“11个教养观念与作法”,我猜想其中一定包含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变化的能力。我非常期待能从这本书中汲取到实用的方法,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真正“超强”的未来父母,能够预见未来的教育趋势,并提前为孩子做好准备。我经常看到一些新闻报道,一些孩子因为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问题,或者因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在网络信息中迷失方向。这让我深感担忧,也让我更加渴望找到一种能够平衡孩子学业和身心健康的教养方式。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方向,一个能够帮助我们家长与时俱进、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方向。

评分

话说我最近真的被育儿这件事搞得有点焦头烂额,孩子的学校生活、兴趣班、生活习惯,还有那一堆堆的课外读物和练习题,常常让我觉得头昏脑胀。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教育大未来 3:超强未来父母手册》,第一眼就觉得,“哇!这不就是我需要的救星吗?”书名里的“超强未来父母”几个字,简直是我的内心呐喊!“未来”这两个字也让我觉得它很有前瞻性,不像市面上很多育儿书,可能只是针对当下的一些问题,而这本书似乎是在为孩子很久以后的生活做准备。更吸引我的是“11个教养观念与作法”,我非常好奇这11个究竟是什么,是不是能解决我在孩子教育上遇到的各种困惑?比如,孩子总是沉迷于电子产品怎么办?孩子不愿意跟我们沟通怎么办?孩子在学校受到欺凌怎么办?这些问题,相信很多台湾的父母都会和我一样,每天都在思考和挣扎。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方法,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我希望它能帮助我成为一个更懂孩子、更懂教育的父母,能够引导孩子在未来的世界里,不仅能学业有成,更能拥有健康的心灵和独立的人格。

评分

这本《教育大未来 3:超强未来父母手册--你不能不知道的11个教养观念与作法》,光看书名就觉得一股强大的能量扑面而来,感觉好像拿到了一本秘籍,能瞬间将我从一个手忙脚乱的“新手爸妈”升级成“超强未来父母”。老实说,自从有了孩子,生活就变成了一场24小时不间断的闯关游戏,每天都在与各种突发状况和育儿知识的洪流搏斗。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时而天真烂漫,时而叛逆不羁,我总在想,我是不是在错失什么?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能引导他们,让他们在快速变化的未来世界里,拥有更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这本书的主题“未来父母”和“未来教育”真的太吸引我了,尤其是“11个教养观念与作法”,听起来就像是经过精心提炼的干货,直击痛点。我特别好奇,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什么样的教养观念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应对未来的挑战?是强调独立思考?还是培养同理心?亦或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颠覆性的思考,打破我既有的育儿框架,让我能够更自信、更从容地面对孩子的成长。毕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哪个台湾父母不曾有过?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培养的是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有独立判断能力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只会考试的“高分低能儿”。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我对接下来的育儿之路充满期待。

评分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未来的职业需求、社会形态都可能与现在大相径庭。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成为了我一直思考的课题。这本《教育大未来 3:超强未来父母手册》,书名就充满了力量感和方向感。“超强未来父母”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所提到的“11个教养观念与作法”,它们是如何帮助父母构建孩子的未来竞争力的?是关于情商的培养?还是关于创新思维的训练?抑或是关于全球化视野的拓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具体的、能够落地的教育策略,让我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在未来的世界里,不仅能够生存,更能 thriving。有时候,看着孩子在学校里遇到的挑战,或者在社交媒体上接触到的信息,我也会感到焦虑。这本书的出现,给了我一种希望,一种能够让我成为一个更有准备、更有智慧的父母的希望。

评分

我的孩子已经进入了非常关键的成长阶段,每天都会冒出各种奇奇怪怪的想法,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作为父母,我既想保护他们,又想让他们自由地探索世界。但如何在“保护”和“放手”之间找到平衡,一直是我困扰的问题。这本书《教育大未来 3:超强未来父母手册》的书名,正好契合了我此刻的心理需求。“未来父母”这个定位,让我觉得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育儿指南,而是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书中的“11个教养观念与作法”,我非常好奇它们具体是关于什么。是否包含了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的技巧?或者如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不受网络信息的误导?又或者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又贴合台湾当下教育环境的建议,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以更有效的方式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迎接未来的挑战。

评分

作为一名在台湾的家长,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压力和挑战。每一次的考试,每一次的升学,都像是一道道关卡,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努力去跨越。但同时,我也越来越觉得,单纯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足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孩子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和素养。这本《教育大未来 3:超强未来父母手册》的书名,让我眼前一亮。“未来父母”这个词,就暗示着这本书将提供一种超越当下、着眼未来的教育理念。书中的“11个教养观念与作法”,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些“观念与作法”到底是什么?是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引导孩子,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拥有竞争力,同时也能保持健康快乐?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让我能够将这些理念应用到日常的家庭教育中。毕竟,理论再好,也需要落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育儿路上的良师益友,帮助我成为一个更称职、更智慧的“未来父母”。

评分

每次看到市面上琳琅满目的育儿书籍,我总会有些选择困难症。但《教育大未来 3:超强未来父母手册》这个书名,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制一样,直接抓住了我的痛点。“未来”和“超强父母”这两个词,让我立刻感受到了它的前瞻性和实用性。我一直在思考,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变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才能让他们拥有应对未来的能力?书中的“11个教养观念与作法”,我非常期待它们能够为我带来一些全新的启发。是否包含了如何培养孩子的适应力?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又或者如何让他们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帮助我成为一个更自信、更专业的“未来父母”,能够与孩子一同成长,共同面对未知的挑战。毕竟,孩子的未来,也是我们父母的未来。

评分

孩子们的成长,就像是一场精心编织的未来蓝图,而我们父母,则是最重要的设计师和建造者。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为孩子勾勒出一幅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蓝图,一直是我的思考重点。这本《教育大未来 3:超强未来父母手册》的书名,就像是一道光,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特别是“超强未来父母”这个词,给我一种empowerment的感觉,让我觉得我可以变得更强大,更有能力去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种种课题。书中的“11个教养观念与作法”,让我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些观念一定是经过精心筛选,并且具有很强的实操性。我希望它们能帮助我打破一些传统的育儿思维定势,学习如何以更开放、更灵活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例如,如何培养孩子的韧性,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又如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和人文关怀。这些都是我一直在探索和学习的。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为我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实用的工具,让我成为一个更称职、更具前瞻性的“未来父母”。

评分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越发感到自己在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提问或者行为,总是显得手足无措。尤其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但也同样担忧。这本《教育大未来 3:超强未来父母手册》,光看书名就觉得很有分量。“未来父母”这个概念,让我意识到传统的一些育儿模式可能已经不再适用,我们需要有更长远的眼光和更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书中的“11个教养观念与作法”,更是激起了我的强烈好奇心。我非常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一些颠覆性的、能够真正帮助孩子成长为独立、自信、有创造力的人的方法。比如,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何在数字时代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这些都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我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我对接下来的育儿之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

我一直认为,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调整,尤其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我们小时候截然不同,他们面对的挑战和机遇也更加多样。这本《教育大未来 3:超强未来父母手册》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特别是“未来父母”这个概念,让我感觉作者很有远见,能够洞察到未来教育的趋势。书中所提到的“11个教养观念与作法”,我非常好奇这些观念是如何与“未来”这个主题相结合的。是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还是关于如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或者是关于如何让他们在数字时代保持健康的身心?这些都是我作为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和实用的策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并能够以一种更积极、更有效的方式与他们互动。有时候,看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我也会感到力不从心,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指明了一个方向,让我觉得不再孤单,并且能够从中找到力量和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