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诫与真福八端(神丛127):结合圣经研究的伦理反省

十诫与真福八端(神丛127):结合圣经研究的伦理反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十诫
  • 真福八端
  • 伦理学
  • 基督教伦理
  • 圣经研究
  • 道德哲学
  • 宗教伦理
  • 旧约
  • 新约
  • 神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梵二大公会议唿吁天主教伦理神学教育要多多重视圣经。本书的写作就是在响应这项唿吁。

  作者以伦理神学学者的身分,从圣经最重要的「十诫」及「真福八端」两大文本下手,不只为它们做了「字面意义的解经」,也在廿一世纪的时代氛围中,做了「内涵意义的引申诠释」。

  本书不仅只是一本后现代圣经诠释的最佳范本,也是一本以德行论为主来探讨基督信仰伦理行为的佳作,超越了以往天主教纯理论性的伦理神学典范。值得一读再读。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与您提供的书名《十诫与真福八端(神丛127):结合圣经研究的伦理反省》内容不相关的、详尽的图书简介,力求自然流畅,不带AI痕迹: --- 《古都遗梦:长安城中的千年风华与市井烟火》 作者: 历史研究组(笔名:长风) 出版社: 盛世文史出版社 页数: 680页(含插图与地图集) 装帧: 精装,附赠西周至唐代都城复原图册 定价: 128.00元 ISBN: 978-7-5489-XXXX-X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标准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一部以宏大叙事与细腻笔触相结合的、关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都城——长安(今西安)——的深度文化地理学专著。作者“长风”以跨越三千年的时间维度,将长安的兴衰荣辱置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核心脉络中进行审视,力求还原这座“万国来朝”之都的真实面貌与精神内核。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九个主要章节,结构严谨,考据扎实,旨在描绘长安不仅是一座“帝王之都”,更是一座承载了无数生命故事、信仰冲突与艺术创新的伟大城市。 上卷:帝王基石与气象初开(从镐京到隋唐鼎盛) 上卷聚焦于长安的奠基与早期发展,重点剖析了其选址的战略意义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周代礼制思想。 第一章:渭水之滨的初啼——西周与秦的奠基 本章首先追溯了长安文明的源头——丰京与镐京。作者通过考古发现与《史记》等文献的交叉比对,论证了周人对关中平原的“天命”理解如何影响了后世都城的规划理念。随后,重点分析了秦代咸阳的布局特征及其与后世长安的继承与决裂,为秦汉的权力中心转换做了铺垫。 第二章:汉宫初现:未央城的辉煌与隐忧 详细描绘了汉代长安城的宏伟蓝图,包括其城墙的规模、宫殿群的等级划分(如长乐宫与未央宫的权力象征)。特别探讨了汉代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其商业活动与外来文化的早期汇流情况。作者深入分析了西汉中后期,长安城内因豪强兼并、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矛盾如何从城中政治斗争中显现出来。 第三章:分裂中的光影——魏晋隋唐的融合 重点剖析了“安史之乱”前后,长安城所经历的剧烈人口波动和文化重塑。隋朝的“大兴城”规划被视为对汉代长安的彻底革新,书中详述了宇文恺在规划时如何运用中轴线和里坊制度,构建了后世唐代城市管理的基础。 第四章:万国衣冠的缩影——盛唐长安的城市肌理 这是本书最详尽的部分。作者通过对《长安志》和日本遣唐使记录的细致解读,复原了唐代长安的里坊制度、街道宽度、坊市分离的严格管理体系。重点探讨了西市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繁荣景象,分析了波斯、粟特、天竺商人带来的商业模式、宗教信仰(如摩尼教、景教)如何与本土文化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使长安成为真正的“世界都会”。书中配有大量详细的唐代城市功能分区图解。 下卷:衰落、转型与遗迹的低语 下卷将目光投向了中晚唐的剧变、五代的混乱以及长安作为历史符号的延续与消亡。 第五章:朱雀门的黄昏——藩镇割据与帝都的衰落 分析了“安史之乱”后,长安城在军事、经济上的防御弱化。重点关注了黄巢起义对长安的毁灭性打击,探讨了这种破坏如何标志着中国政治中心开始向东部与南部的趋势转移。城池的破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对中央集权符号的致命一击。 第六章:后长安时代的文化流变 这一章探讨了唐末藩镇割据后,虽然政治中心不再是长安,但其作为文化、教育和宗教中心的地位仍有残留。作者考察了后梁、后唐时期,长安城内少数士人、僧侣对儒家经典和佛教经典的守护,以及部分文学流派(如晚唐诗风的转变)如何反映了城市的没落感。 第七章:被遗忘的城墙——宋元时期长安的降级 宋代定都开封,长安(此时多称京兆府)的历史地位显著下降。本章深入分析了宋代对其的军事战略意义(防御西夏)与经济地位(西北茶马贸易枢纽)的重新定位。书中通过对宋代地方志的梳理,揭示了这座古城如何从“世界之都”蜕变为一个重要的区域性军事重镇,其城市面貌也开始从宏伟的里坊制转向更贴近民生的街巷格局。 第八章:明清的重建与身份的回归 明代朱元璋对长安的重建,特别是修建了周长超过13公里的明城墙,这一举动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作者认为,明代的重建并非简单恢复唐制,而是在新的政治秩序下,赋予长安“守卫西北门户”的新使命。本章对比了明代城墙与唐代里坊制的差异,并考察了清代“满汉分治”的城市管理格局对长安社会结构的影响。 第九章:遗迹的低语与现代重构 全书的总结部分,作者将考察的重点从历史文献转向了现代的考古发掘与城市遗存。通过对大明宫遗址、未央宫遗址、以及现存城墙的科学分析,作者探讨了“城市记忆”如何被保护、被误读和被重构。最后,作者总结了长安作为中国历史上“中心性”的极致体现,其“世界主义”精神对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意义。 --- 推荐语: “这不是一部僵硬的编年史,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长风以无可匹敌的史料功底,让我们得以行走于朱雀大街之上,呼吸着盛唐的空气,感受着汉代士人的忧思。读罢此书,你看到的不再是西安的残垣断壁,而是那座曾经统御东亚的磅礴心脏。” —— 钱立群教授(知名文化地理学家) 本书适合对象: 历史爱好者、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专业人士、对唐代文化与丝绸之路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全书辅以清晰的地图对比图、遗址复原图及罕见的文物照片集,是案头不可或缺的珍藏佳作。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耀声神父


  1968年6月7日出生香港。1992年加入耶稣会后,被派往世界各地接受培育,并于2010年在美国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取得伦理神学博士学位,并于耶鲁大学和乔治城大学作博士后研究,随后任教于美国的耶稣会马凯特大学(Marquette University)。陈神父以超群的睿智和丰厚的学养,为教会伦理神学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亦关注牧灵需要,陪伴天主子民在灵修道路上前进。可惜英才早逝,2015年5月19日在美国安息主怀,享年46岁。

图书目录

中文版译者序(许建德)vi
中文版编审的话(胡国桢)ix
英文版前言:向我们的学生朋友致贺xii
作者自序:从十诫到真福八端xix
圣经新旧约各卷名称及其简称对照表xl
 
第壹部分
基督宗教伦理神学新模式:结合圣经研究的伦理反省
第 一 章 初步的共识 3
第 二 章 在德行的镜头下读圣经 14
 
第贰部分
十诫的伦理生活:出廿2~17字面解经及引申诠释
第 三 章 诠释十诫的历史沿革 37
第 四 章 十诫的几个初步问题 51
第 五 章 第一诫(出廿2~6) 71
第 六 章 第二诫(出廿7)86
第 七 章 第三诫(出廿8~11)102
第 八 章 第四诫(出廿12)118
第 九 章 第五诫(出廿13)132
第十  章 第六诫(出廿14)148
第十一章 第七诫(出廿15)163
第十二章 第八诫(出廿16)179
第十三章 第九诫(出廿17b)194
第十四章 第十诫(出廿17a, c)209
 
第参部分
真福八端的伦理生活:玛五3~12字面解经及引申诠释
第十五章 诠释真福八端的历史沿革225
第十六章 真福八端的几个初步问题 234
第十七章 第一端真福(玛五3)255
第十八章 第二端真福(玛五4)268
第十九章 第三端真福(玛五5)280
第二十章 第四端真福(玛五6)292
第廿一章 第五端真福(玛五7)304
第廿二章 第六端真福(玛五8)317
第廿三章 第七端真福(玛五9)329
第廿四章 第八端真福(玛五10~12)343
 
结语:给所有人的绝对性邀请 357
跋:由西方到东方 360
近代学者人名一览表 377

图书序言

作者自序

  本书的研讨方法及结构

  大体说来,如果我们想研究圣经与伦理神学的话,从上列的诸多原因,我们应该会把十诫和真福八端当作是主要的文本才对。倘若如此,那么什么是这两个文本的伦理教导?在现代的伦理生活中,我们要如何诠释它们的意义?

  可惜,过去研究圣经伦理学的大师们或宗座圣经委员会,对这两个文本在现代的伦理生活中的意义,都不曾提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他们若不是只以解经学(exegesis)方法来处理文本(亦即以批判方法来研究文本的原始字面意义),就是以诠释学(hermeneutics)的方法来讨论文本在伦理上的应用或诠释,却很少有两面兼顾的情形。同样地,在方法上,圣经学的学者们没引用伦理神学的方法,而伦理神学学者们也没有在解经上下功夫。甚至最近想要融合圣经学与伦理神学的学者们,也是或者强调文本解经的重要性,或者强调把内涵意义引申到今日伦理反省的重要性,而没有两者兼具的情形。

  不过在缩小伦理神学和圣经学这两个学术领域差距的方法论上,大家倒是有一个初步的共识。这个共识包含了两个部分。第一是在圣经和伦理神学的研究上,字面意义的解经与内涵意义的引申诠释是不可分的。在这点上,我们觉得Allen Verhey(1945~2014,美国神学学者)把圣经看成是「成文的脚本」(“scripted script”)的这个洞见特别有助益。一方面,这文本,亦即Verhey称之为「成文的」圣经文本,是由特定作者、在特定时空背景中写下来的作品,因此需要字面意义的解经。另一方面,圣经文本是需要演员们把它表演出来的「脚本」,一个脚本的表演本身就是一种对脚本的诠释,需要把脚本所要传述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把圣经看成是「成文的脚本」突显了一个事实,即伦理神学和圣经学的工作是息息相关的,绝对不能厚此薄彼。

  这样的看法引领我们来到第二个部分:圣经学者和伦理神学学者在从事实务工作,尤其是着述和教学的时候,已经开始携手合作了。例如:已逝的伦理神学学者Spohn和圣经学者Donahue的偕同教学;更新近的例子是伦理神学学者Keenan和圣经学者Harrington之间的合作。

  这个共识指出了我们在方法论上的看法:从事圣经伦理反省的人必须对圣经文本仔细地研读,而把心得筑基在一个健全的伦理神学架构上,亦即对其内涵意义作引申诠释。如果想要提供一个更完全、更符合现代人的诠释的话,我们必须先对文本原始的字面意义求得更准确的理解。身为基督宗教伦理神学的从事者,我们接着建议德行论(virtue ethics)是进行伦理神学研究一个很值得採用的方法。为何?首先,在过去的数十年当中,德行论开始复甦,而且已经成为以原则为基础的伦理神学(principle-based ethics)的重要替代方案。它与原则方法伦理神学的区别,在于德行论注重的是一个人或团体的气质,以及培养这些气质所需要的操练,而操练反过来也表现了气质。其次,就圣经里的故事和整体的目标而言,比起其他方案,德行论是最合适、最能够担当得起诠释的重任。最后,如同Spohn所言,这是必然之事,如果不用某种形式的伦理哲学,是无法探讨基督徒的伦理生活的。

  随后在本书的第壹部分,我们将讨论一个弥合圣经学与基督宗教伦理神学的二步模式。第一章讨论初步的共识;第二章讨论德行论诠释的现代理解,特别是德行的四个重要内涵---操练、气质、楷模,以及团体性和公众的自我认同,而以反省德行在阅读圣经的重要性作结束。

  在第贰部分里,我们把这个模式应用到十诫上。在希伯来经典里,十诫有两个版本:分别在出廿2~17和申五6~21。在本书中,将以《出谷纪》版本为主,必要时,会拿《申命纪》版本作参考。选择《出谷纪》版本的原因后来还会仔细说明,但主要是因为《出谷纪》的版本比《申命纪》的出自于较早的资料来源;而且《出谷纪》的增修者用第一人称的直接语气来描述发生在西乃山的事,《申命纪》的增修者则以梅瑟转达天主的话的方式来描写。一般读者,不论是否是基督徒,一旦提到十诫,都倾向于《出谷纪》的版本,习惯使然吧。

  对十诫中的每一条诫命,我们将仔细地依照字面意义去解经,然后用德行论内涵意义引申诠释,随后讨论个别诫命的每一章都由这两个部分组成,而以圣经文本原始字面意义的讨论开始。

  在这之前,我们先介绍历来基督宗教的大思想家们,以及最近的学者们如何解释十诫。这番温习完了以后,再讨论几个十诫在解经学上比较重要的议题,例如在几个不同的传承里对十诫条例的不同分段法。

  当我们做十诫内涵意义的引申诠释(hermeneutics)时,不是只对每一条诫命提出相对的德行而已,还会根据德行论的基本问题去检视我们的伦理生活,像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成为哪样的人?我们如何可以成为那样的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就成了讨论诫命的每一章的后半部分。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我们将反省在整个大社会里我们对于自我的理解为何。第二个问题引导我们在培养气质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去理解德行的具体意义和内涵。换句话说,根据每一条诫命,成为一个有相对应德行的人是什么意思。最后的问题,引领我们去探究这些德行的操练,以及在教会传统里举出足以做这些德行的楷模人物,从楷模之首的耶稣开始。借着对这些德行的操练以及效法这些楷模人物,我们想成为有德行之人的目标可以达成一些。总之,我们会描述和十诫各条诫命以及整体的精神相符合的伦理气质。

  自始至终,我们都反省着每一条诫命的社会和团体意义。这么做有两个理由:首先,在讨论德行的内涵时,显示了伦理生活有它的团体面,把诫命用德行论的内涵意义引申诠释法来解释,让我们理解到十诫的作者希望我们成为一个有特别德行的信仰团体;另外,十诫本身也有它的团体特质,它的对象是整个以色列子民,传达什么是跟天主以及跟其他人的正确关系,它为我们指出了伦理含义的社会面向。

  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指明,我们所提议的,并非只是一些人性的德行,而且是宗教信仰的德行:因为圣经文本最关切的,便是在于我们是上主子民的一分子。

  在第参部分里,我们将以相同的方法来讨论玛五3~12的真福八端。在真福八端里,社会层面也是相当的明显。如果我们把整个山中圣训看成是描写人跟天主、人跟人之间的正确关系的天国伦理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真福八端伦理实质的社会面向,就暗示在门徒观(discipleship)的广度意义之中---也就是「对一总人不分阶级贵贱的召叫,成为门徒以及心怀慈悲的行善,其间所表示出来的恆久社会意义」。再则,作门徒的召叫还不止于最基本的社会公民权(social citizenship),因为「整个团体被邀请进入一个更深层、基于社会正义与穷人优先的社会关系当中」。

  最后要声明的是,虽然笔者是天主教伦理神学的研究者,也不时会从天主教会的文献中取材;但本书是带着大公主义的色彩,而且是由伦理神学的角度来写的。

  再者,笔者来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香港社会。如同一些主要的宗教和文化传统,儒家的伦理教导常取材于它的经典文本,换句话说,儒家的伦理来自于对儒家典籍细心诠释的结果。在本书的整个写作过程,当我们试图弥合圣经学与伦理神学之间的差异,以及建议伦理神学学者对经文文本多加注意的时候,这多少是受了笔者的儒家背景所影响。

  也因此,在本书的结尾,我们将讨论:十诫和真福八端这两项基督宗教的核心伦理,可以被儒家社会接受的可能性。当然,这样大的题目只有另写一本专书才能做详细的讨论,在这里只能点到为止。只是笔者深信,即使是这样一个简短的比较,也能够让人看出跨越文化与宗教讨论的可能性,并希望借此能鼓励圣经学学者和伦理神学学者们不要止于他们彼此间的合作交谈,因为做任何跨越文化与宗教的伦理探讨,必须从某些特定的文本开始,而非只是两相比较的泛泛之谈。它需要的是同时有文本做基础以及有深入的内涵诠释。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吸引力,它不是那种花哨的,而是带着一种沉静而庄重的质感,光是看着就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我一直对宗教伦理的探讨很感兴趣,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很多古老的教义和原则似乎面临着被遗忘或曲解的风险。《十诫与真福八端》这个书名本身就点明了主题,它似乎在尝试连接圣经中最核心的伦理规范与耶稣所提出的更为细腻、更具实践性的道德教导。我期待作者能深入浅出地解析这两部分内容,不仅仅是文本的字面解读,更重要的是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哲学思考和对个体生命、社会关系的指导意义。特别是“结合圣经研究”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会流于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有扎实的圣经文本作为支撑,这对于理解宗教伦理的根源和发展至关重要。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这种结合,是逐条对照,还是在更宏观的层面进行论述?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熟悉却又可能忽略的道德准则,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更清晰的道德方向。

评分

读到《十诫与真福八端(神丛127):结合圣经研究的伦理反省》这个标题,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严肃而富有挑战性的阅读体验。这是一个关于“应该如何活”的终极问题,被置于圣经这部伟大经典的基石之上。十诫,那是摩西在西奈山上领受的律法,是约束人行为的基本底线;而真福八端,那是耶稣在山上向人们宣讲的,是一种更为超越、更为精神层面的幸福之道。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探索这两组重要教导的原始语境,理解其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刻的伦理反省。尤其“神丛127”的编号,似乎暗示了它属于一个更为系统性的神学丛书,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或许这本书的学术性和严谨性会非常高。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扎实的圣经文本分析,运用现代的释经学方法,来解读这些古老的经文,并将其与当代社会伦理的种种挑战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一条既有深度又不失实践性的思考路径。

评分

《十诫与真福八端》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于生命本质和道德根基的思考。这两部分内容,无疑是基督教信仰中最具代表性的伦理框架。我尤其被“结合圣经研究”和“伦理反省”这两个词所吸引。这说明作者并非随意解读,而是有着严谨的学术基础,并且致力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非常期待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深入到圣经的原初语境中,去理解十诫的庄严与普遍性,以及真福八端所揭示的,那一种更加内在、更加超越的生命样式。在当今社会,道德的边界似乎越来越模糊,价值的冲突此起彼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深刻的洞见,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找到那条通往真正幸福与完善的道路。我期待它能成为一本启发性的读物,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道德原则,并从中汲取力量,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活出更加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十诫与真福八端》让我立刻联想到的是一种深刻的、基础性的道德构建。十诫是古代以色列民族行为的基石,而真福八端则是耶稣基督在登山宝训中为门徒设定的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本身就极具启发性。我猜测作者会尝试梳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或许会指出十诫在普适性道德层面的意义,而真福八端则代表了更为内在、更为属灵的道德境界。在当今社会,功利主义和相对主义盛行,很多人对绝对的道德价值产生怀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有力的论证,说明这些源自古老传统的伦理原则,在今天依然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和指导意义。尤其是在“伦理反省”这个关键词上,我期待作者能够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审视,反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真正践行了这些核心的道德教导,以及在面对复杂的现代伦理困境时,如何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本书或许能成为一本帮助我们“正心、诚意”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十诫与真福八端(神丛127):结合圣经研究的伦理反省》一下子抓住了我。我一直觉得,我们现代人虽然生活在科技发达的时代,但内心深处的道德指南针似乎有些模糊。十诫,是神给人类最基本、最核心的道德律令,是人与神、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准则。而真福八端,则是耶稣基督为那些真正跟随他的人所设定的,一种更为细腻、更为内在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我特别好奇作者将如何“结合圣经研究”来展开论述。是会对每一诫、每一端都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和历史考证吗?还是会在更宏观的层面,去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伦理反省”这个词,更是点出了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我们个人生命的反思和塑造。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这些古老的道德教诲如何依然能够成为我们行为的灯塔,引导我们做出更符合良知和神意的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