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仆管家心:制度环境、任事态度与绩效行为

公仆管家心:制度环境、任事态度与绩效行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公共管理
  • 组织行为
  • 绩效管理
  • 制度设计
  • 职业道德
  • 政府治理
  • 行为科学
  • 中国国情
  • 公仆文化
  • 服务型政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何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与评核制度总是显得效果不彰,甚至逐渐沦为一种形式主义?这是公部门官僚体系成员的心态问题?还是制度环境使然?这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公共管理议题,更是许多关心政府运作与发展者所迫切找寻答案的问题。本书结合社会认知理论及管家理论,做为剖析视角,并透过我国22个直辖市与县(市)政府的公务(人)员问卷调查、地方研考与业务机关首长的深度访谈,以及地方政府正式与约聘僱人员的焦点团体座谈等资料分析,从公部门制度环境、组织成员的任事态度以及绩效行为等三个层面,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结构性问题及层层关联的影响,同时也尝试提出可供思考的解决方向。借由本书我们可以发现,政府部门中仍有许多抱持服务热忱的公务(人)员,只是我们可能需要一套更好的制度与环境,让这群具有公共服务动机的公务(人)员,得以充分发挥和展现他们的热忱与热情。
铁马冰河入梦来:盛世风云下的家国情怀与权力更迭 作者:[此处留白,以增强真实感和神秘感] 出版社:[此处留白,以增强真实感和神秘感] 字数:[此处留白,以增强真实感和神秘感] --- 卷首语:历史的洪流与个体的抉择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编年史,亦非专注于某一位帝王将相的生平事迹。它更像是一面斑驳的铜镜,映照出在特定历史时空——一个风云变幻、权力交织的盛世——下,那些身处权力结构边缘或核心的个体,如何在制度的巨轮碾压下,在世俗的欲望与道德的约束间艰难求存、挣扎前行的真实写照。我们聚焦的,是那些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中层”力量:那些执行政令的文官,驻守边陲的将领,掌控地方资源的士绅,以及那些在权力更迭中试图保全家族血脉的谋士。 我们试图剥开历史的华丽外衣,探寻在看似坚不可摧的官僚体系中,人性是如何被异化,又是如何坚守住最后一点光辉的。 第一部:制度的罗网与士人的困境 第一章:士族的黄昏与官僚的新生 本书伊始,将目光投向那个特定王朝(例如,假设为某中古王朝)的官制改革时期。旧有的世袭贵族阶层正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兴的、更依赖于科举选拔和君主信任的文官集团。这一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其间充满了制度设计者(统治者)的精妙算计与被选拔者(士人)的无奈妥协。 我们深入剖析了新制度下,官员选拔的内在逻辑——它如何平衡“德行”与“才能”,如何通过冗杂的审批流程来控制权力下放的尺度。重点探讨了“流放”和“贬谪”作为一种制度工具,在维系权力集中制中的关键作用。官员的调动轨迹,不再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而更像是权力中心对他们忠诚度的定期“压力测试”。 第二章:俸禄的微光与私利的暗涌 在重文抑武的大背景下,中央集权对于文官阶层的物质供养是有限的,甚至在某些时期是捉襟见肘的。本章将重点分析“养廉银”制度的初衷与实际效果。它本意在于杜绝贪腐,保障官员的基本体面生活,然而,当俸禄无法支撑其社会地位和家族责任时,制度的漏洞便成为滋生私利的温床。 我们通过对地方志、官员家书和部分判例的交叉比对,揭示了“人情往来”、“公私不分”的灰色地带是如何一步步侵蚀职业伦理的。这不是简单的“贪官”画像,而是对一个特定资源分配体系下,个体如何在生存压力与道德理想间走钢丝的细致描摹。 第三章:文书的迷宫与决策的滞后 官僚体系的庞大,必然带来信息传递的低效与失真。本章聚焦于“文牍往来”的艺术与陷阱。从底层胥吏的抄录错误,到中层官员的曲意逢迎,再到上层决策者的信息茧房,信息在流转过程中被层层过滤、扭曲。 书中详述了“题本”、“奏本”等公文格式的严格规定,这些规定既是保证执行效率的工具,也成了权力斗争的武器。一个看似简单的请示,背后可能隐藏着权力派系之间的试探与角力。我们试图还原一次典型的、因文书误导而引发的地方治理危机,展现制度的僵硬如何导致决策的迟滞,最终损害的是百姓的福祉。 第二部:边疆的烽烟与军政的交织 第四章:儒将的困境与武官的崛起 在盛世之下,往往暗藏着边疆的危机。本书将目光投向那些常年戍守边陲的军事将领。他们是武夫,却也必须精通儒家之道,以求得朝廷的信任。这种“文武兼备”的要求,往往使得他们处于一种极度矛盾的境地:过度依赖文官体系的资源输送,却又时刻警惕被文官弹劾。 我们详细分析了军费的克扣现象,以及这如何直接影响到边防的稳固性。一个守将的“英勇善战”,背后可能是他耗尽家财、私下筹措军饷的结果;而一次“失利”,则可能成为政敌手中最锋利的攻击武器。 第五章:羁縻之术与民族的融合 边疆的治理,很少是单纯的武力征服。本章探讨了该时代所采用的“羁縻”政策——即通过册封、联姻、授予虚职等方式,间接控制异域部落或少数民族首领。 我们通过分析一桩涉及边疆土司继承权的案件,展示了中央政府如何在“稳定”与“直接控制”之间寻求平衡。权力在这里不再是垂直的,而是横向的、流动的,充满了试探与妥协。成功的羁縻,需要的是超越官僚体系的个人魅力和对地方习俗的深刻理解。 第三部:地方的肌理与士绅的影子 第六章:县令的“双重身份” 县一级,是国家权力直接接触民众的末端。县令,往往是那个“夹心层”的典型代表。他们既是朝廷委派的执法者和税吏,同时也是需要依靠地方士绅(地主、族老)来稳定局势的合作者。 本书深入探讨了“保甲制”和“均田/里正”制度在地方执行中的变异。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县令如何利用地方宗族的力量来完成征税和徭役,以及这种合作关系如何演变成一种“共生”的利益共同体。当中央下达严苛的指令时,县令和士绅之间如何达成默契,将压力转嫁给最底层的自耕农,构成了一个详尽的案例研究。 第七章:水利与灾荒中的权力博弈 水利建设和赈灾,是考验地方治理能力的关键领域。书中选取了数次重大水患事件进行剖析。我们发现,治理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官与士绅在资源调配上的合作顺畅度。 修建堤坝,往往是地方士绅展示其“乡贤”形象、积累政治资本的绝佳机会。而赈灾物资的发放,则暴露了权力寻租的隐蔽途径。一个地方官员的“贤名”,很多时候是用其政治资源为士绅集团争取到的“保护伞”所换取的。 结语:历史的温度与人性的回响 本书最后回到个体。在制度的冰冷和权力的倾轧中,总有人试图保持内心的正直。我们关注那些拒绝同流合污而选择辞官归隐的清流,那些在灾难面前不惜以身家性命庇护乡邻的乡贤,以及那些在记录历史时,仍敢于留下真实记录的史官。 《铁马冰河入梦来》试图描绘的,是一个复杂而充满张力的世界:制度是冰冷的铁网,但网中的人,有血有肉,他们的选择和挣扎,构成了历史最真实的底色。它不是对盛世的赞歌,也不是对乱世的控诉,而是对历史进程中,权力运作逻辑与人性微妙反应的冷静观察与深度剖析。通过这些中层的视角,我们得以更立体地理解一个庞大帝国是如何运转,又是如何在自身的重量下摇摇欲坠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胡龙腾


  现职
  国立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专任副教授

  学历
  美国罗格斯大学公共行政学博士

  经历
  世新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专任副教授
  国立台北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民意与选举研究中心主任
  国立台北大学研究发展处研究管理组组长
  电子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
  台湾透明组织常务理事
  中华民国公共行政学会理事
  台湾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系所联合会(TASPAA)监事

  研究领域
  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数位化治理与电子化政府、透明治理、政府部门知识管理、公务人力资源管理

  着作
  着有《公共组织成员知识分享之实证研究》一书。

  其他研究成果发表于Crime, Law and Social Change、《台湾民主季刊》、《公共行政学报》、《行政暨政策学报》、《东吴政治学报》等学术性期刊,以及《公共治理季刊》、《研考双月刊》、《国家菁英季刊》、《人事月刊》、《公务人员月刊》等实务性期刊。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缘起:尝试解开悬而未决的迷团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问题
第三节 本书内容介绍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检阅
第一节 环境、认知与行为的互动:社会认知理论
第二节 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中的「环境面向」
第三节 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下的「个人认知」
第四节 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下的个人「认知调节」:代理人vs.管家理论
第五节 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下的「行为反应与倾向」
第六节 小 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架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四章 制度环境、任事态度与绩效行为之影响关系分析
第一节 样本分析与问卷检验
第二节 地方公部门组织成员观点之基本分析
第三节 绩效行为反应与倾向之影响因子分析
第四节 制度环境、任事态度与绩效行为之因果分析
第五节 小 结

第五章 地方机关首长与组织成员之系络观点分析
第一节 机关首长观点分析
第二节 组织成员观点分析
第三节 小 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发现
第二节 理论与实务意涵
第三节 研究限制与后续研究建议

附 录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转瞬之间,返国任教已逾十一年。在这期间,除校内的教学与辅导外,也借由研究和公共服务的机会接触公部门实务,期望对政府实务运作能有更多的了解。在向实务界学习与互动的过程中,不仅认识越来越多在其岗位上谨守本分,兢兢业业的公务先进,更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无论在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门中,都有许多非常值得我们敬佩和效法的公务首长和同仁。他们或许只是这偌大政府体系中的大小螺丝,但却是维系这庞大机器持续运转而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臣。相对地,报章媒体对于政府文官的批评未曾稍歇,坊间也有数本关心、却又针砭官僚体系沉痾的书籍上市,错乱杂沓的认知与想法不断在笔者脑中相互冲击着,经常苦恼着、也尝试着理出些许头绪。

  在一次次与公务伙伴们因着绩效管理课题而产生的对话之中,慢慢体悟到,我们的公务同仁们经常受到未尽完善的制度所束缚着,服务的热情或创新的想法却被许多相互矛盾的制度枷锁綑绑着,年轻时的热血多已变成「依法行政」的口头禅,以及「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公务人生体会」与消极心态,尽管聊到起劲时,仍可看见他们眼里灵魂深处的火光,但没多久,嘴上又会转回保守的语汇,隐藏起那颗几乎被重新点燃的热情的心。这是多么令人感到可惜的场景和现象!一个个热情的灵魂却被层层叠叠的制度枷锁所禁锢。因此,期盼能有个机会,透过自己的研究,从某个角度,将这实际现象呈现出来,这样的想法和念头便在心中一直盘旋不去。

  感谢科技部专题研究计画(MOST 103-2410-H-305-031-SS3)的补助支持,也感谢当时匿名审查人的玉成,让我有机会将这想法付诸实现,同时也让我得以有机会重新思考,如何协助公务同仁们卸下一些身上的枷锁。此一过程,自己毋宁是收获最多的受益者。万分感谢在百忙之中,愿意抽空接受访谈的各个地方机关首长,以及愿意参与问卷调查和焦点团体座谈的全国各地的公务伙伴们,没有各位的无私分享,无以描绘出此一公务机关中的真实景象。此外,也要感谢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及刘静芬副总编辑、张若婕编辑和文字排版郑美香的全力支持与协助,方能让本书顺利付梓。

  自忖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学术工作者,因此要特别感谢学界诸多师长、前辈、同侪的提携、教诲和砥砺,不仅时时给予我继续前进的动力,更让后学能有从各位身上学习的机会,以及反思自己的不足。感谢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所给予良好的教学和研究环境,以及助教们的多方协助,让我得以在这舒适宜人的学术环境中,尽情地汲取养分及沉淀思考,并且在与师长、同事们的相互激盪学习中,获得成长。此外,也要感谢在研究计画执行过程中,昱纶、友义、珈瑄等研究助理所付出的心力与辛劳,以及诸多幕后协助的工读同学们,因为各位的投入与付出,才能让这庞大的资料蒐集工作得以顺利圆满完成。而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硕士在职专班同学们在问卷预试阶段所给予的协助,亦一併致谢。另外,也要感谢世新大学行政管理学系所提供的学术发展沃土,让我在初入
学界时,便能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和不断学习、建立基础。

  最后,则要感谢我的家人,及其所给予全心的支持和包容,让一个虽然年纪渐增,但却仍然不是好先生、好儿子的学术工作者,能够一步步完成一些小小的努力。只能借此奉上无限的感激和感谢!期望本书能为关心政府部门发展之学术与实务各界,提供一个不同的观点和理解。书中若有错误、疏漏或不足之处,尚祈读者和学术、实务先进们能不吝给予指正!
 
胡龙腾谨志
台北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公仆管家心:制度环境、任事态度与绩效行为》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蹦出许多与政府机关打交道的经验。有时候会觉得,台湾的公部门像一个庞大的机器,要让它顺畅运转,真的需要很多人在背后付出。书名里的“制度环境”,我联想到的是那些陈年不变的规章制度,还有层层叠叠的审批流程,这些是不是有时候反而成了阻碍?“任事态度”,这部分更是让我很有感触。我遇过非常有责任感、像“管家”一样细心为民众服务的公务人员,但也遇过那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两者差异之大,真的很令人玩味。这本书是不是在探讨,在什么样的“制度环境”下,更容易培养出积极的“任事态度”?又或者,是“任事态度”本身,能够突破“制度环境”的限制?而“绩效行为”则是最终的体现,是看得见的成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尤其是在我们现在强调“服务型政府”的时代,了解这些内幕,对于我们如何监督和期待公家单位,会非常有帮助。

评分

拿到《公仆管家心:制度环境、任事态度与绩效行为》这本书,我立刻联想到自己过去在台湾处理一些公家事务的经验。有时候会觉得,好像有一层看不见的墙,把民众和公家单位隔开了。书名里提到的“制度环境”,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各种繁琐的规定和流程,它们是不是有时像“紧箍咒”,限制了公务人员的发挥?“任事态度”,这可是决定服务温度的关键!我遇过那种耐心解答、主动协助的公务人员,也遇过那种让你感觉“我只是在按规定办事”的。这种态度上的差异,对民众的感受影响太大了。这本书会不会在探讨,是什么样的“制度环境”,更容易塑造出积极的“任事态度”?又或者,即使在不那么理想的“制度环境”下,有没有办法培养出“管家”一般的“任事态度”,进而促成良好的“绩效行为”?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分析和衡量这些复杂的关系的。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更具建设性的观察和建议,帮助我们理解公部门的运作逻辑,甚至推动一些积极的改变,那就太好了。

评分

我拿到《公仆管家心:制度环境、任事态度与绩效行为》这本书,当下就觉得它非常有“台湾在地感”。我们这片土地上,公家单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基层派出所到中央部会,每个地方都牵动着许多民众的生活。所以,探讨“公仆”这个角色,以及他们的“管家心”,是再贴切不过了。书名里的“制度环境”,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大小不同的政府部门,它们各自的规章、流程,甚至是办公桌上的摆设、同事间的互动模式,这些都构成了“环境”的一部分吧?而“任事态度”,这可是攸关服务品质的关键!想想看,当我们遇到困难,跑公家单位时,最希望遇到的是什么?当然是那个主动、热心、愿意帮你解决问题的人。但现实中,我们偶尔也会碰到那些“官僚”的面孔,让人感到无奈。这本书的书名,似乎就在点出这个矛盾。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界定和衡量“任事态度”的?是透过问卷调查,还是访谈?而“绩效行为”又是如何评估的?有没有一套客观的标准?我对这个部分充满好奇,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纳税人的钱有没有花在刀口上,公家单位的效率有没有提升。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实证的研究,那就太棒了。

评分

《公仆管家心:制度环境、任事态度与绩效行为》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因为我一直觉得“公仆”这个词,不应该只是一个称谓,更应该是一种精神。而“管家心”,更是把这种精神具象化了,就像一个家庭的管家,要打理好一切,让主人(也就是我们民众)满意。书名里提到的“制度环境”,我想到的是政府部门内部的层级、权责划分、奖励机制等等,这些无形或有形的“环境”会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工作状态?“任事态度”,这才是最核心的部分吧?一个公务员是抱着服务的心在工作,还是只是在完成任务?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我想才是决定服务品质的关键。而“绩效行为”则是结果,是看得见的产出。这本书会不会像是在“解剖”公部门的运作,从制度、心态到行为,层层递进地分析?我特别期待书中是否能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在一些改革成功的政府部门,他们的“制度环境”有什么特别之处?或者,有哪些“任事态度”的案例,是克服了制度的障碍,最终实现了卓越的“绩效行为”?这对于我们理解公部门的挑战和机遇,非常有价值。

评分

哇,收到这本《公仆管家心:制度环境、任事态度与绩效行为》的书,真的让我眼睛一亮!光看书名就觉得很有深度,好像能窥见官僚体系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心思。我一直对公部门的运作充满好奇,尤其是在台湾,我们常常讨论公务人员的效率、服务品质,还有那所谓的“官僚习气”。这本书的书名就点出了几个关键的切入点:制度环境,这大概就是指政府的规章制度、组织文化吧?任事态度,这很有意思,公务人员的心态、是不是真的有服务人民的热情,或是只是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点我很想知道。最后是绩效行为,这更直接了,就是看他们到底有没有把事情做好,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三者串联起来的,有没有实际的案例分析?比如,在某些制度环境下,是不是更容易培养出积极的任事态度,进而提升绩效?反之,如果是僵化的制度,会不会让原本有心服务的人也变得消极?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更具洞察力的分析,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批评。毕竟,我们都希望公部门能做得更好,为民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是在指责,而是在探索原因,这让我很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