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法律史概论(五版)

台湾法律史概论(五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法律史
  • 法律史
  • 台湾史
  • 法学
  • 历史
  • 五版
  • 概论
  • 中华民国法律
  • 台湾研究
  • 法律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从原住民族自治时代的原住民法谈起,经荷西统治及郑治时期的复数法律文明并存,讲到清治时期的传统中国法独大,并于掌握传统中国法的特质后,论述清治台湾行政组织和司法运作以及当时的「民事」法内涵。接着谈源自近代西方的现代法因日本统治而首度传入台湾,再因国民党政权接收台湾而施行同属现代法的中华民国法制,终至2000年进入政党轮替的当代。且分别从宪法、行政法、司法制度及法律专业社群、刑事法、民事法等,描述现代意义法律体系在台湾的发展历程,揭橥「以台湾为主体兼容并蓄」的台湾法努力方向。
台湾法律史概论 (五版) 简介 本书导言:在变迁的浪潮中探寻法制基石 法律制度的演进,是理解一个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变迁的最佳切面。台湾,这片经历过多元文化碰撞、殖民统治更迭与民主化转型的土地,其法律史更如同一部交织着复杂叙事与深刻变革的史诗。本书《台湾法律史概论(五版)》,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视角,系统梳理自荷西时期迄今,台湾法律制度的源流、特征及其内在逻辑。 本版在继承前版扎实研究的基础上,特别针对近十年台湾社会在法律解释、司法改革以及与国际接轨方面的新发展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与增补。我们着重于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展示从前现代的习惯法、经由外来政权强制施行的律令,到现代法治国家的建构过程中,法律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篇:前现代的法律世界——早期社会与外来统治的交错 第一章:原住民族的社会规范与早期接触 在汉人大量移入之前,台湾岛上散布的原住民族群各自发展出独特的社会组织与规范体系。本章不以“法律”之现代概念进行苛求,而是深入探讨这些社会如何处理内部冲突、资源分配与群体治理。我们将考察平埔族群的部落协议、赛德克族的“gaga”观念,以及其他南岛语族群在面对荷兰、西班牙等早期殖民势力接触时,其传统规范如何受到冲击、适应或瓦解的过程。 第二章:荷兰与西班牙统治下的法律移植与本土化(1624-1662) 十七世纪初,欧洲殖民势力短暂地将西方法律思想和制度移植到台湾。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统治,带来了基于《荷兰法》与《海洋法》的成文法体系,主要用于管理殖民地贸易、征税与审判荷兰人。本章详细分析荷兰人在面对既有的汉人聚落、原住民社群时,采取了何种“间接统治”策略,以及他们如何有限度地采纳或融合地方惯例。西班牙在北部的统治虽时间较短,但其引入的天主教伦理规范对当地社会结构产生了独特影响。 第三章:明郑时期的“仿明”治理与海洋防御 郑成功驱逐荷人后,台湾进入了明郑政权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法律体系的核心目标在于巩固其反清复明的正统性,因此,法律移植的基调是“全盘接收”明朝的典章制度。本章将侧重分析《大明律》如何在缺乏完备司法行政机构的背景下运作,以及针对海防、屯垦与边疆管理的临时性法规如何体现其政权的特殊性。 第二篇:清代律制下的“边陲”法域(1684-1895) 第四章:律例的全面导入与“化外之民”的定位 清朝统一台湾后,台湾被置于福建省之下,法律体系正式纳入清朝的《大清律例》框架。然而,台湾作为“边陲之地”,在实际执行上存在显著的“在地性”。本章深入剖析了清廷如何处理“开山抚番”政策下的原住民(化外之地)与汉人(化内之地)之间的法律差异。 第五章:民间纠纷与习惯法的张力 清代法律执行的特点在于官方法律的刚性与民间习惯法的弹性并存。本章重点探讨了土地所有权纠纷(如“番界”问题)、姻亲家庭关系(如妯娌间的财产继承、收继婚习俗)以及契约关系(如“立契”习惯)在官方律令解释下的演变。我们将分析地方士绅、保正阶层在司法过程中的调解角色,以及民间“公议”对正式司法的渗透。 第六章:法制革新与近代化的初步尝试(1874-1895) 自沈葆桢、刘铭传主政以来,清廷开始意识到台湾在国际局势下的重要性,法制建设也随之加速。本章梳理了光绪年间针对海关、邮政、以及初期现代警察制度的建立所伴随的法律规范的出现,标志着台湾法律制度开始朝向近代国家的模式进行尝试性转型。 第三篇:从殖民地法到“大日本帝国”的体系重塑(1895-1945) 第七章:日本法制的移植与殖民地法理的构建 日本接收台湾后,法律制度经历了彻底的、自上而下的重塑。本章详细考察了日本如何分阶段、有步骤地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本土法(如《民法》、《刑法》、《商法》)引入台湾,并建立起一套适应殖民地管辖的“殖民地法”体系。此体系的显著特征是:法律上存在“内地人”(日本人)与“内地人”(台湾人)的差别待遇。 第八章:警察国家下的司法行政与特殊立法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司法与行政权力高度集中于“台湾总督府”。本章聚焦于《保甲法》、《警察刑法》等维护殖民统治的特殊立法,分析其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同时,我们也审视了在教育、土地所有权(如《土地调查事业》)等关键领域,日本法制如何重塑了台湾的社会经济结构。 第九章:司法体系的现代化与“法治”的表象 尽管台湾在日治时期建立了现代化的法院系统、引进了近代诉讼程序,但我们必须辨析,这种“法治”的建构是服务于殖民统治目的的。本章将对比日据前期与后期的司法实践,探讨台湾知识分子在这一时期对西方法学理论的初步接触与批判性思考。 第四篇:战后重构与民主化进程中的法律转型(1945至今) 第十章:接收、重整与“双轨制”的困境(1945-1980年代) 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法律上立即宣告恢复《中华民国宪法》及相关法律体系。然而,战后初期的政治动荡、戒严体制的建立,使得法律的适用充满矛盾。本章分析了《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下的政治法律实践,以及如何处理战前遗留的法律债务与产权问题。 第十一章:解严与宪政转型中的司法改革 自1987年解严以来,台湾法律史进入了快速的现代化与民主化阶段。本章详述了《中华民国宪法》的多次增修、司法院大法官解释的重大转变,以及《刑事诉讼法》、《民法》等核心法典的全面修正。我们将重点分析人权保障、司法独立、以及宪法诉讼制度如何逐步确立其核心地位。 第十二章:当代台湾法律的挑战与展望 进入二十一世纪,台湾法律面临着深化民主、整合社会、应对全球化的多重挑战。本章探讨了如性别平等法制的完善(如婚姻平权立法)、转型正义的法律追溯、以及如何处理两岸法律关系等前沿议题。本书最后总结了台湾法律史的核心特质:在不断的外来影响下,持续进行自主性的调适与重构,以追求更具包容性与正当性的法治秩序。 结语: 本书不仅仅是法条的罗列,更是对台湾社会如何“立法”与“被立法”的历史过程的深刻反思。它邀请读者跨越不同时代的藩篱,理解今日台湾的法律景观是如何由数百年间的冲突、妥协与创新共同塑造而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泰升


  现职
  台湾大学法律学院台大讲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历史系兼课
  中央研究院台史所与法律所合聘研究员
  台北大学法律学系兼任教授

  学历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法学博士(Ph.D., 1992)、法学硕士(1990)
  台北大学法学硕士(1988)
  台湾大学法学士(1982)

  经历
  •台湾大学教学优良奖(2015)
  •台湾大学讲座教授(2014)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校友终身成就奖(2013)
  •国科会杰出研究奖(三次,2001、2010、2013)
  •台湾法学会理事长(2011-2012)
  •台湾大学优良导师奖(2009)
  •行政院国科会法律学门召集人(2007-2009)
  •台湾大学科际整合法律学研究所所长兼法律学院副院长(2006-2009)
  •哈佛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大学、东京大学访问学者(2001、2005及2013、2006、2007、2010)
  •台湾大学终身特聘教授(2006)
  •台湾大学遴选为十二位「经师与人师」之一(2005)
  •教育部学术奖,人文及社会科学类科(2005)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杰出文献研究奖(2002)
  •台湾大学教学杰出奖(2000)
  •执业律师(1986-1989,1993)

图书目录

五版序
自 序
作者简介
封面说明

第一章 台湾为主体的法律史
壹、从生活周遭学历史/3
贰、谁的历史/4
一、人民的历史─人民史观/4
二、台湾的历史─台湾史观/5
三、谁是「我们」─多元族群史观/7
参、台湾的法律史/8
一、台湾法律的「多源」性/8
二、与既有法律史论述的比较/10
肆、法律史的研究方法/11
一、法规范与法事实并重/11
二、名称与研究目的/13

前近代篇
第二章 复数法律文明的并存(史前至1683年)

壹、原住民族自治时代/19
一、历史背景与参考资料/19
二、原住民族的一般法观念/20
三、原住民法的表现形式/21
四、宪政体制/21
五、不法行为的制裁/22
六、亲属继承事项/22
七、资源利用事项/22
八、司法运作/23
贰、荷兰西班牙统治时代(1624至1662年)/23
一、「主权」的取得/23
二、宪政体制/24
三、法令内容/25
四、司法运作/26
五、西方殖民地法制与台湾/28
参、郑氏王国统治时代(1661至1683年)/29
一、统治权的取得/29
二、宪政体制/30
三、法令内容/30
四、司法运作/31

第三章 传统中国法律文明的盛行(1683至1895年)
壹、传统中国法独大的形成/35
贰、传统中国法的思想渊源/35
一、礼与法/36
二、儒家的「礼治」思想/37
三、法家的「法治」思想/38
四、法律思想的比较/39
五、实践上的儒法兼採/40
参、传统中国法的规范内容─以清律为例/41
一、家族主义/41
二、差别主义/42
三、君权至上/43
四、责任本位/44
肆、传统中国法的表现形式/44
一、官府规定与民间习惯并存/44
二、官府规定主要系对官僚所为的命令/46
三、关于罪刑不以事先明文规定为绝对必要/46
四、无独立的「民事」法典/47
伍、司法运作的基本原则/49

第四章 清治时期的行政组织及司法运作
壹、清朝的领台及对台立法政策/55
一、纳入中华帝国的一部分/55
二、内地法律的延长/56
贰、行政组织及作用/57
一、版图与「番界」/57
二、官府组织架构/57
三、行政区域划分/61
四、地方政府的组织与职掌/62
五、民间的自治与协力者/65
参、司法审判机制/66
一、多层级的「一审制」/66
二、县厅衙门内的诉讼程序/69
三、民间的私力救济/73

第五章 清治时期「民事」法
壹、「民事」习惯规范的探寻/77
一、尽量以清治当时观念说明其内涵/77
二、其内涵尚待进一步检证/78
贰、田园土地的法律关系/78
一、业主与大小租关系/79
二、大租性质地基租或贌之关系/82
三、买卖关系/84
四、典或胎之关系/84
参、其他财产上的法律关系/85
一、债的偿还/85
二、侵害的赔偿/86
三、各种交易类型/87
四、商业组织与活动/88
肆、亲属继承的法律关系/90
一、亲属关系的发生与消灭/90
二、家/91
三、婚姻的成立/91
四、婚姻的效力/93
五、婚姻的解消/93
六、财产的「继承」/94

近现代篇
第六章 台湾现代意义法律体系的确立

壹、近代西方法的传入/101
一、「现代法」的概念与内涵/101
二、现代意义法规范与台湾共同体的相遇/106
贰、日治时期的发展(1895年5月8日至1945年10月24日)/109
一、1895年的政治变局/109
二、近代日本的建构现代法体制/110
三、「日治法」的内容/110
参、国治时期的发展(1945年10月25日至2000年5月19日)/112
一、1945年的政治变局─新的国家及其法体制/112
二、民国时代中国的建构现代法体制/115
三、1949年的政治变局─新的事实上国家/117
肆、当代的发展(2000年5月20日迄今)/123

第七章 宪法体制及实践─现代宪法在台湾的发展
壹、政府组织与运作/127
一、日治时期/127
二、国治时期/133
贰、基本人权/144
一、日治时期/144
二、国治时期/147
三、当代的考验:自由宪政主义与国族主义的悖离与相容/150

第八章 行政组织及作用─现代行政法在台湾的发展
壹、行政组织法/156
一、日治时期/156
二、国治时期/162
贰、行政作用法/169
一、警察行政/171
二、产业经济行政/181
三、财税金融行政/183
四、教育行政/186
五、社会安全与环境保护行政/190
参、行政救济法/192
一、日治时期/192
二、国治时期/194

第九章 司法制度及法律专业社群
壹、司法机关的设置与独立性/199
一、台湾自主的司法专责机关及其管理/199
二、司法裁判事务的「独立性」/203
贰、普通法院的审级制度/207
一、1896至1898年/208
二、1898至1919年/208
三、1919至1943年/209
四、1943至1945年/210
五、1945至1990年/210
六、1990至2000年/211
参、行政机关的介入司法裁判/213
一、警察机关的轻微案件即决权/214
二、行政机关的调解/216
三、军事机关的审判权/217
肆、法律专业社群的组成/224
一、司法官/225
二、律 师/231
三、其他法律专业人员/236

第十章 刑事法规与犯罪惩治
壹、现代刑法/243
一、施行于台湾的刑法典/243
二、现代刑法原则的导入/247
三、特别刑法与传统中国刑法思想/251
贰、现代刑事诉讼法/254
一、施行于台湾的刑事诉讼法典/254
二、传统中国刑事诉讼观念犹存/260
参、犯罪的惩罚与治安/264
一、对政治犯的处置/264
二、对一般犯罪的制裁/267
三、一般犯罪状况与社会治安/273

第十一章 民事法规与纷争解决
壹、台湾民商法制西化历程/279
一、一个世纪里的三阶段/279
二、土地法律关系之例/291
三、亲属继承法西化的漫漫长途/300
四、高山族原住民族的民商法规/306
贰、现代民事诉讼法/308
一、日本1890年民事诉讼法/308
二、日本1926年民事诉讼法/309
三、1935年中华民国民事诉讼法/310
四、1968年民事诉讼法/310
参、民事纷争解决实况:诉讼或非诉讼方式/314
一、日治时期/314
二、国治时期/317

第十二章 展望未来─以台湾为主体兼容并蓄
壹、法学研究的新取径/325
贰、法律改革应有的方向/326

事项索引/331

图书序言

五版序

  本书初版所言,是立足于撰写时的1990年代晚期,故对于已进入2010年代后期的当今读者,不免觉得有时间上的落差。是以在维持基本论点及架构的前提下,第五版拟对书中有关时间的记述做适度的调整,也一併做少数的实质性修改。此外,将针对一部分的主题或论点,补充2000年民进党取得中央行政权后、2008年国民党重返执政后,甚或2016年民进党再次执政后的发展状况。在台大法律学院上课时,还增加许多本书所无的新论点或新史料,但考虑到本书的定位仅是提供基本知识的教科书,故未将其纳入此「概论」内。这些新的论点或史料经常已出现在本书「作者简介」中「主要着作」里的最新论着,有兴趣者或可参阅。若欲更深入地了解本书的论述,亦可观看台大「开放性课程」所录制的「台湾法律史」上课实况。

  同样的,本书在初版所使用的不少参考文献,例如《台湾日治时期的法律改革》等,在经过将近20年之后,已有了修订版。因此借着再版机会,在註释中改列该等参考文献之最新版本的页数,以方便当今手持修订版的读者参阅之。笔者最近所完成的着作,例如《台湾法律现代化历程:从「内地延长」到「自主继受」》、《去法院相告:日治台湾司法正义观的转型》等,虽亦可作为本书某些论点的参考文献,但在尽量减少更动初版内容的原则下,只好舍弃。不过,有些研究同好晚近出版的论着,与本书的论述关系密切,还是将其置于註释中。

  对于某些用语,仍持续寻觅更妥当者。例如,国民党政权在由李登辉领导的时期(1988-2000),一方面李登辉并无往昔两蒋的绝对性权威,另一方面在野的民进党已可对国民党政府为某程度的制衡,故不宜再称此阶段的国民党系「专政」。若考量及台湾从二次大战后被盟军接管起,至2000年为止,一直由国民党作为执政当局,则可将1945年至2000年的这55年称为「国民党一党执政时期」,以相对于「政党轮替」的当代,且依然可简称为「国治时期」。

  本书始终不变的写作旨趣是,让认同「不应去社会脉络化思考法律议题」的读者,得以概要地从历史来了解台湾的法社会。

王泰升
2016年10月17日
于台北自宅

  在时间很有限的情况下进行修订工作,幸有国史馆助修、台大博士生吴俊莹帮忙寻找若干史料,特在此致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法律系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台湾自身的法律发展脉络一直感到有些模糊,很多理论知识都来自于西方法律体系,但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们自己社会的法律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和演变的,反而了解不多。《台湾法律史概论》(五版) 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及时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从明郑时期、清领时期,到日治时期,再到国民政府迁台后的各个阶段,台湾法律体系的演变和特点。特别是关于日治时期,日本的殖民统治对台湾法律制度的塑造,以及这种塑造对后来台湾法律体系的影响,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我也很想了解,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台湾的司法实践是怎样的?法律是如何被用来维护统治,或是被用来争取权利的?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或者对一些关键性的法律改革进行深入分析,那对我深入理解台湾的法治现状,将会有极大的帮助。

评分

哇,拿到《台湾法律史概论》(五版) 实体书的当下,心情真是激动!作为一个对台湾历史脉络特别着迷的读者,法律史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把解锁过往社会结构、权力变迁和人民生活方式的钥匙。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和制度,就得追溯它的根源。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质感,排版和字体也相当舒服,光是翻阅就能感受到编者们的心血。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研究那些关于不同时期法律制度的论述,比如日治时期的法制如何影响了我们现行的很多法律条文,国民政府迁台后又经历了怎样的司法改革,以及本土法律意识如何在不同政治气候下滋长和演变。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书中对一些标志性法律事件或重要法学人物的深入剖析,例如解严前后司法独立性的辩论,或是地方自治权的发展历程。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法律条文堆砌,更能呈现出台湾社会在不同阶段的思潮碰撞和制度演进,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台湾的当下,会更具洞察力。

评分

拿到《台湾法律史概论》(五版) 这本书,真的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法律史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活生生的人民生活、社会变迁和权力交织的记录。这本书的编纂,我看就知道是耗费了作者们大量的心血和时间。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台湾不同时期,比如日治时期,殖民者所推行的法律体系,以及台湾人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深入的探讨。殖民统治下的法律,往往是双刃剑,既带来了“现代化”的法治观念,也可能成为压迫和剥削的工具。我很有兴趣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本土的法律传统是如何被保留、改变,或是被新法所取代的。此外,我也想知道,书中对战后初期,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的法律重建过程,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争议和挑战,会有怎样的论述。毕竟,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否回应社会的现实需求。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丰富的史料和翔实的分析,一定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台湾的法治进程。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对我近年来在法律史领域探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个人一直对司法体系的演变和其背后所承载的社会价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在研究台湾近代史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关于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的疑问,而《台湾法律史概论》(五版) 似乎正好填补了这些知识的空白。我特别关注书中所提及的从清领时期到日治时期,再到战后国民政府统治下的法律体系转型。这些转型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权力结构、意识形态以及社会规范的深刻变革。我非常想了解,在不同的外来政权和统治时期,台湾的民众是如何适应、抵抗或是内化这些法律的?法律是如何成为维系社会秩序,或是挑战现有秩序的工具的?书中对一些具体法律概念的源流和发展,例如财产权、人身自由、刑事责任等,如果能有清晰的梳理和案例分析,那就更好了。我期望能通过这本书,更深刻地理解台湾法律制度的独特性,以及它如何与台湾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评分

这本书的到来,让我对台湾法律史的认知有了新的期待。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社会,不能只看现在的法律条文,更要回溯它的根源,看看它是在怎样的历史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台湾法律史概论》(五版)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我特别想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例如清朝治理时期,台湾的民情与法律制度是如何互动?到了日本殖民时期,日本是如何在台湾引入其法制体系,而台湾人民又如何适应或反抗?战后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后,又进行了哪些重大的法律改革?这本书如果能不仅仅停留在条文的介绍,而是能触及到法律背后的社会思潮、政治力量的博弈,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经验,那我一定会非常喜欢。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更深刻地理解台湾法律制度的演变轨迹,以及它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社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