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宪法(修订十版)

中华民国宪法(修订十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宪法
  • 民国宪法
  • 法律
  • 政治
  • 历史
  • 修订本
  • 十版
  • 中华民国
  • 法学
  • 政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国宪法制定于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当时为世界各国所称许。宪法分十四章,一百七十五条条文,参採各国体制,引进时代思潮,体例灿然大备,人权保障与政府设计为各国典范。然时移境迁,今天宪法第三章国民大会、第十二章地方制度第一节「省」冻结不再适用。同时七次修宪增修十二条条文,立法院制定及修正多项法律,司法院公布大法官解释七百多件。然政党政治的运作,政府组织及体制在内阁制与总统制间摆盪。「体制不明,权责不符」始终为人诟病。宪法增修条文或倾向总统制,或靠近内阁制;甚至司法解释,或指行政院是最高行政机关(六一三号解释),或谓总统是最高行政首长(六二七号解释),莫衷一是,令人无所适从。八十五年总统由公民直选,八十六年立法院阁揆任命同意权撤除,修宪不见法理与方向。但无论如何,中央部会增多、地方六都形成,「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是大家共同的心声。今一〇五年执政党标榜「史上最能沟通的政府」,又见国会多数、行政院及总统同属一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宪法架构下的效能政府应该可以期待。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中华民国宪法(修订十版)》内容的图书简介,侧重于其他历史、政治或法律主题,力求内容详实且自然流畅: --- 《帝国黄昏:晚清社会变迁与近代化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中国在内忧外患夹击下所经历的剧烈社会转型与痛苦的现代化历程。它并非单纯的政治史叙事,而是聚焦于一个庞大帝国如何在传统秩序的瓦解中,艰难地寻觅新的出路。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结合丰富的社会、文化及经济史料,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晚清图景。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裂痕与外力的冲击 本书开篇追溯了鸦片战争的深远影响,指出这场冲突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对传统“天朝上国”观念的致命一击。我们详细考察了战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初步扭曲,特别是通商口岸的兴起如何重塑了沿海地区的社会阶层和商业模式。随后,笔锋转向内部的动荡,如太平天国、捻军等大规模农民起义,分析了这些起义背后的社会经济根源,以及它们对清廷中央集权乃至地方治理体系造成的结构性损害。重点探讨了中央政府在镇压起义过程中,不得不向地方汉族士绅和新兴军事力量让渡权力,这为后来的权力分散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自强运动:理性与局限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是晚清精英阶层对时代挑战的首次系统性回应。本书对洋务运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超越了仅仅罗列船坚炮利成果的传统叙事。我们着重分析了洋务派的阶层构成、思想基础及其内在的矛盾性。他们一方面积极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经验,创办了近代军工、民用企业;另一方面,他们又坚守儒家伦理和维护满清统治的核心立场。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最终决定了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我们探讨了官督商办企业的组织模式在效率、资金筹集和人才培养方面遇到的瓶颈,以及官僚体系对新兴工业资本的制约。 第三部分:士人的觉醒与思想的激荡 晚清的社会变迁,归根结底是思想的革命。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分析知识分子群体——士人阶层——在时代压力下的角色转变。从早期对“中学”的辩护与改良,到甲午战败后思想界的彻底转向,展现了这一群体的巨大阵痛。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理论构建,特别是对君主立宪和国家主义的引入,标志着中国政治思想开始步入现代范畴。我们深入分析了戊戌变法的失败,不仅是保守势力的反扑,更是因为改革方案在社会基础动员层面上的严重不足。随后,对西学传播的路径进行了梳理,包括译著的涌现、教会学校的扩散,以及报刊杂志作为舆论阵地的崛起,如何共同构筑了一个新的公共领域。 第四部分:制度的挣扎与危机的深化 庚子事变是清王朝命运的转折点,它彻底暴露了清廷作为“救亡图存”主体的合法性危机。本书细致描述了庚子国变后的“新政”与“预备立宪”,分析了清政府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改革来挽救统治的努力。然而,这些改革的滞后性与敷衍性,以及它们在地方精英和知识分子群体中引发的失望情绪,成为加速其覆灭的关键因素。我们对比了日本明治维新与清末的立宪努力,着重指出在权力分配、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及社会参与度方面的根本性差异,解释了为何清廷的改革最终未能阻挡历史的洪流。 第五部分:社会重构:新兴阶层的崛起 近代化不仅是政治和军事层面的变革,更是社会结构的深刻重组。本书关注了几个在晚清崭露头角的新兴阶层: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的买办商人,以及具有职业素养的新式军人。这些阶层在价值观念、利益诉求上与传统士绅和官僚集团产生了显著的张力。他们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潜在力量,也是日后辛亥革命中不可或缺的骨干。通过对这些社会群体的个案分析,本书试图描绘一个正在瓦解与重建中的动态社会图景。 结论:未竟的现代化遗产 《帝国黄昏》最终总结了晚清近七十年的探索,强调了其历史的复杂性与悲剧性。这次漫长而曲折的近代化尝试,虽然以帝制的终结告终,但它所开启的政治现代化、思想解放和经济转型,为后续的中国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本书力求通过对细节的尊重和对全局的把握,为理解中国如何告别旧时代、迈向现代国家提供一个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历史分析。 --- 关键词: 晚清社会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知识分子、中国近代化、权力分散、传统秩序瓦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志华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法学博士

  经历
  国立中兴大学公共行政学系副教授、教授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兼任教授
  英国地方政府访问研究
  国家文官学院讲座
  国立台北大学教授兼进修暨推广中心主任

  现职
  国立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兼任教授
  国立空中大学公共行政学系兼任教授

图书目录

宪法只是一张纸?
──二○一六年修订版序
初版序

绪论   1
第一节 宪法的意义   1
第二节 宪法的传统分类   3
第三节 宪法的性质   6
第四节 现代宪法的演进趋势   14
第五节 中国立宪简史   17
习 题   36

第一章 前言与总纲   37
第一节 前 言   37
第二节 总 纲   42
习 题   55

第二章 人民的权利义务   57
第一节 概 说   58
第二节 平等权   61
第三节 自由权   68
第四节 受益权   100
第五节 参政权   105
第六节 自由权利的保障制度   110
第七节 人民的义务   119
习 题   124

第三章 国民大会   125
第一节 国民大会的性质   125
第二节 国民大会的地位   126
第三节 国民大会代表   127
第四节 国民大会的组织   136
第五节 国民大会的职权   138
第六节 国民大会的集会   139
习 题   143

第四章 总 统   145
第一节 总统的地位   146
第二节 总统的职权   148
第三节 总统的选举   164
第四节 总统的任期及责任   168
第五节 总统府的组织   175
习 题   181

第五章 行 政   183
第一节 行政院的地位及性质   184
第二节 行政院的组织   190
第三节 行政院的责任   205
第四节 行政院的职权   214
习 题   223

第六章 立 法   225
第一节 概 说   225
第二节 立法院的地位及性质   237
第三节 立法院的组织   239
第四节 立法院的职权   256
第五节 立法院的会期及议事原则   281
习 题   286

第七章 司 法   287
第一节 司法院的地位   288
第二节 司法院的职权及其组织   289
第三节 解释宪法及统一解释法令   298
第四节 司法院的主要成员   312
第五节 司法官(法官)的地位与保障   316
第六节 宪法法庭   324
第七节 审判制度及参审制   326
习 题   331

第八章 考 试   333
第一节 概 说   333
第二节 考试院的地位及性质   334
第三节 考试院的职权   339
第四节 考试院的组织   342
第五节 公务暨专技人员考试   347
习 题   357

第九章 监 察   359
第一节 概 说   359
第二节 监察院的职权   365
第三节 监察院的组织及其职掌   377
习 题   389

第十章 中央与地方的权限   391
第一节 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关系   391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   394
第三节 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的问题   401
习 题   413

第十一章 地方制度   415
第一节 省、县自治团体   416
第二节 地方自治法制化   424
第三节 省、县的组织   427
第四节 直辖市的自治   434
第五节 乡(镇、市)的自治   437
习 题   443

第十二章 选举罢免创制复决   445
第一节 选举、罢免   445
第二节 创制、复决   460
第三节 公民投票法   464
习 题   471

第十三章 基本国策   473
第一节 国 防   474
第二节 外 交   478
第三节 国民经济   481
第四节 社会安全   486
第五节 教育文化   494
第六节 边疆地区   503
习 题   509

第十四章 宪法的施行与修改   511
第一节 宪法与法令的关系   512
第二节 宪法的修改   517
第三节 宪法的施行   524
习 题   528

附录一 中华民国宪法   529
附录二 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   547
附录三 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554

图书序言

宪法只是一张纸?
──二○一六年修订版序


  我国宪法发展到八十年以后最为快速而明显。其中尤以修宪功效最为显着。而七十九年(一九九○)第二六一号解释公布,拉开了台湾为时十五年宪政改革的序幕,具指标性意义。这时期的宪政改革,主要是前后七次的修宪。

  至今七次修宪,前面六次採一机关修宪,即国民大会提案并复决,第七次则由立法院提案、国民大会复决,两机关修宪方式完成,都依据宪法第一七四条修宪程序。自此国民大会功成身退,走入历史,是有几分悲壮,宪政就这样逐步推展。

  十年后,第一次尝试用公投修宪方式。一○四年七月十六日「宪法时刻」,距离次年总统选举正好六个月,两大党的宪改方案难以协调,宪改破局。首次发动公投修宪即严重受挫,连提案都失败。

  就在密集的选举与宪政改革扰嚷声中,监察院被放在一边,少受关切。九十四年二月到九十七年八月,朝野争议激烈,总统不愿更换监察委员提名名单,立法院又罢审,没有任何被提名人获得同意,致第四届监察委员完全出缺,监察权出现空窗期。朝野立委纷纷连署提案,声请大法官解释。

  虽然大法官(第六三二号解释)提醒总统与立法委员,提名与同意的权责机关应相互尊重,依据宪法各尽其职,不能让宪政机关停摆。但依旧直到政党轮替,总统重行提名人选,立法院行使同意权并通过名单,监察院才恢复正常。监察院员工躬逢史无前例的空窗期,没有公文需要处理,感慨是公务生涯难得的好时光,浮生出现小确幸。

  监察权受挫的遭逢际遇还未了,第五届监委提名的争执又再度重演。一○三年八月第四届监察委员任期将届,五月总统依例提名二十九位监察委员人选咨请立法院同意。七月初,立法院召开第一次临时会准备行使监委同意权,由于部分委员佔据领票处及圈票处,致其他委员无法投票,只能择期再议。七月二十九日第二次临时会,朝野协议以不亮票、不监票方式,投票始能进行。结果仅通过十八位(其中包括院长及副院长)。此次人事案被称为史上最惨烈的一次。

  一○四年九月总统再提出十一位「清爽干净」之士,不料其中一位因学历引起争议,又逢十一月地方选举,致立法院不再开会、不再审查这届监察委员的人事案。其间,同年六月立法院宁可先行审查后来的大法官提名案,监委出缺则不再过问。于是第五届委员遗缺超过三分之一的急务只好「再等一等」,直至次年五月二十日政党轮替新政府成立,仍未补足,人事案受尽折磨。如此,纠弹百官何所依,柏台清风有谁识?

  宪法,其实不过是一张纸,一纸由人民彼此退让而签订的契约。它因人民的共识与信守而可长可久。黑格尔(G. W. F. Hegel)认为,不应将宪法视为是由什么事物所构成的。他相信一个国家的宪法必须具体表现人民权利与其立场的心意,否则宪法不过是空有躯壳、毫无价值。成文宪法可以设计,但欠缺宪政主义的宪法只会带来动盪与不安。(Andrew Arato, Civil Society, Constitution, and Legitimacy.)

  苏格兰法学家麦金多许(Sir James Mackintosh)在一七九九年写下名句:「宪法是成长的,不是制造的」。他相信自由宪法是日积月累逐渐演进,而不是由少数人以武力建造的。回想台湾七次修宪,时而面临委任直选还是公民直选总统、修宪条文被大法官宣告违宪无效、一面修宪一面要举办国代选举一连的窘境。

  宪改过程中,第五二○号解释(九十年公布)教训行政院预算应与立法院共同参与、第五八五号(九十三年公布)斥责立法院不能越权干预行政,以及第六一三号(九十五年公布)纠正独立管制机关应隶属行政院,都在试图釐清宪政体制。

  一○五年一月大选前,民进党蔡英文主席不仅肯定由下而上的宪改方式,更坚定表示支持宪改的决心。就职演说里,蔡总统宣示尊重两岸二十年来交流协商的历史事实,或许讲稿是一份「未完成的答案卷」,国际间仍期待两岸将创造双赢的局面。以宪法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关系,可为两岸互动舖陈稳定的基础。

  一○四年八月二次大战结束届满七十年。日本政府坚持修法建军、出兵海外,虽然国会相当配合,但政要学者发出怒吼,控诉政府严重违宪。他们直指政府此举违反宪法前言之宣示和平主义及第九条放弃战争、不保有军队之规定。安倍内阁企图经由内阁会议重新解释宪法,将个别自卫权松绑为容许集体自卫权,甘冒违反和平宪法精神的危险。

  相对的,今年八月八日,八十二高龄的日本天皇明仁,少见的透过电视转播,表达自己日益衰弱、无法履行职务,有意「生前退位」。明仁天皇不愿明白要求内阁修改皇室典范,因为他深知天皇不许具体触及现行制度。他谦沖自抑的表示,若日皇病危,将造成社会停滞,影响国民生活,令人动容。

  同样八月八日这一天,五位在非洲肯亚被扣留的我国诈欺嫌犯,虽经我方多日交涉,仍被强行遣返中国。这桩诈骗案,行为人是台湾人,受害人全是中国人,犯罪行为地在他国。所涉及问题,不仅是国家主权,更是司法管辖权归属。

  本书,《中华民国宪法》,初版至今已逾二十一年,三民书局编辑部同仁嘱咐修订再版。感谢三民书局努力于出版工作。本书亦随着宪法增修、法律变动、解释公布而适时更新补充,反映宪法的动态,更祈望方家指正。
 
陈志华 谨识 二○一六年八月

图书试读

绪 论
 
第一节 宪法的意义
 
宪法(constitution),在古希腊有政体之义,英国则意指统治的法律、结构及实务。我国古籍中,《国语》一书载有「赏善罚姦,国之宪法」,此之宪法仅指刑法法典而已。而《尚书‧说命》:「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晋书》:「稽古宪章,大釐制度」;《唐书》:「永垂宪则,贻范后世」,其中「宪」、「宪章」、「宪则」,则有基本典则之义1。
 
至于宪法之意义,则有形式意义、实质意义及运作意义,其要点如次:
 
一、形式意义的宪法
 
一般所称宪法,多指形式意义的宪法,即名称上,明确的指名为「宪法」的法律。如美国于一七八七年所制定之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我国于民国三十六年一月一日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即是。在此意义,特别注重宪法与法律的区别。从而,宪法有其根本重要的条文,不容修改,否则等同宪法被推翻2。
 
二、实质意义的宪法
 
国家的基本法制,结构上,系由形式意义的「宪法」,及由其引申制定的法律、命令,乃至判例、习惯、法理等所综合形成,它是有系统的、活的宪法(aliving constitution),称为实质意义的宪法。由此一涵义,可以了解宪法的整体内涵,也可以理解英国「没有」形式意义的宪法,而得以推动宪政,即依赖不轻易更动的法典、习惯及法理之故。因此宪法有多重规范,包含基本典章、政治上整体决定、宪法上管辖权或个别实体法等。而宪法如为实体法,那就是与民法典一样的法,民法也就不必是「根据」宪法而制定3。有称美国宪法是一部经济宪法,它划分联邦与各州的商务关系,规范人民的专利商标等权利保障。
 
三、运作意义的宪法
 
论者有从宪法规定之内容及制定目的观察宪法,例如:
 
中山先生曰:「宪法者,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权利之保障书也。」
 
林纪东先生认为:「宪法者:规定国家之基本组织,人民之权利义务,及基本国策之根本法也。」4
 
由上述两则论述,可知宪法之内容要为国家之构成、人民之权利义务及基本国策等。从而可了解制宪之目的乃在于为这些重要事项定下规范。是以宪法为「立国底根本大法」,不仅勾画国家基本法则(the fundamental law),并且是为将来的世代立下指针5。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华民国宪法(修订十版)》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生活百科全书”。它不仅仅是一堆冷冰冰的法条,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书里解释了关于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像是言论自由、集会自由,这些我们每天都在行使的权利,在宪法里是怎么被保障的,这让我觉得,法律不只是在约束人,更是在保护我们。

评分

我第一次认真翻阅这本书,大概是在某个特定的政治事件之后。当时社会上有很多讨论,大家都在谈论宪法,谈论“修宪”。我意识到,如果我不能真正理解宪法的内容,就很难在那些纷繁复杂的论述中找到自己的立场。这本书,它就像一个安静的老师,把宪法原文,以及不同解读的版本,都摆在我面前,让我可以自己去比较,去思考。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种在台湾长大,却又对“中华民国”这个名字背后历史脉络感到好奇的世代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一直觉得,我们对自己的“国家”认同,很大程度上是被历史和政治环境所塑造的,而宪法,作为一部国家的根本大法,无疑是理解这一切最直接的窗口。这本书,它不像那些学院派的著作那样生涩难懂,也不是媒体上那种充满政治腔调的解读,而是以一种相当稳健、详实的姿态,把宪法条文、历史背景、甚至一些相关的判例都梳理清楚了。

评分

老实说,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求知欲”,想了解一下我们国家到底是怎么运作的,那些法律条文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记得我曾经花了几个晚上,拿着笔和纸,对照着教科书,一点一点地研究。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五权分立”这样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台湾,会有一些关于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的争议。

评分

这本书我大概是五年前在学校附近的书店里偶然看到的,那时候刚开始对政治和法律有点兴趣,正好看到架子上摆着这本,封面设计也蛮朴实的,就买回来了。拿到手的时候,翻开看了看,感觉排版很清晰,注释也很多,虽然我当时对宪法的理解还比较浅薄,但它给我一种很扎实的感觉,好像真的能从里面学到点东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