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主启动民主:巴西地方治理与公民社会的转型

如何自主启动民主:巴西地方治理与公民社会的转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Gianpaolo Baiocchi, Patrick Heller, Marcelo K. Silva
图书标签:
  • 巴西
  • 民主化
  • 地方治理
  • 公民社会
  • 政治参与
  • 社会运动
  • 转型
  • 基层民主
  • 政治体制
  • 公共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个有洞见、精巧与有说服力的论证,《如何自主启动民主》对于政治理论与比较政治有着精彩的贡献。透过对于巴西二十年来参与式预算实验的书写,拜欧奇、黑勒与席尔瓦捍卫着民主的重大承诺:将公民从侍从转为自我治理的行动者,让他们施展他们的人类力量,将政治指向共善的方向。
蓝色地平线的召唤:一个关于海洋文明的兴衰史 图书名称:蓝色地平线的召唤:一个关于海洋文明的兴衰史 作者:[此处填写作者姓名,如:亚历山大·马尔科夫] 出版社:[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如:环球人文出版社] --- 导言:被遗忘的潮汐 自人类学会直立行走,我们的目光便投向了远方。然而,真正将人类文明推向高峰的,并非坚实的土地,而是那片广袤无垠、变幻莫测的蓝色领域——海洋。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国家的航海史,而是试图描绘一幅宏大的、跨越数千年的海洋文明发展图景。我们探讨的,是那些曾经以海为生、以海为疆、以海为魂的伟大文明,它们如何从海湾的渔村成长为横跨大陆的贸易帝国,又如何在历史的更迭中逐渐沉寂,只留下风化的遗迹和海浪无休止的低语。 海洋,是人类最早的边界,也是最持久的机遇。它既是财富的源泉,也是毁灭的使者。本书将“蓝色地平线”定义为一种文明状态——一种依赖海洋资源、以航运和贸易为核心驱动力,并塑造了独特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社会形态。我们将考察这种状态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早期定居点开始,历经古典时期的腓尼基人、爱琴海文明,中世纪的维京人与阿拉伯商人,直至大航海时代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崛起,最终探究工业化浪潮对传统海洋秩序的颠覆与重塑。 本书的基调是探索“韧性”与“脆弱性”的辩证统一。海洋文明的韧性在于其适应性、冒险精神和技术创新能力;而其脆弱性则体现在对气候变化、海盗活动、资源枯竭以及陆地强权崛起的天然易感性。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些文明兴衰脉络的梳理,来理解一种普遍存在的历史规律:当一个社会将自身命运与海洋的馈赠深度捆绑时,它将获得无与伦比的扩张能力,但同时也为自身的终结埋下了伏笔。 第一部分:风帆的童年:早期海洋聚落与神话的塑造(约公元前 5000 年 - 前 1200 年) 在文字出现之前,海洋便是沟通的桥梁。本部分着眼于人类早期与海洋的互动。我们将分析地中海、印度洋和特定大洋沿岸地区,最早的定居点如何利用近海渔业和有限的沿岸航行,形成了初步的文化交流网络。 章节聚焦: 1. 泥土与盐的界限: 探讨新月沃地周边早期定居点对海水的依赖,以及盐业在早期社会结构中的战略地位。 2. 迷失的文明之光: 深入研究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的海洋组织能力。米诺斯人的神话体系中,对“塔拉萨”(Thalassa,海洋)的描绘如何反映了其商业帝国的本质。重点分析其非军事化的和平贸易模式的兴衰。 3. 琥珀之路与波罗的海的黎明: 虽然聚焦地中海,但我们也将目光投向北方。考察波罗的海沿岸的早期部落,如何通过控制琥珀和皮毛贸易路线,构建起第一个北欧范围内的经济体。 第二部分:帝国的锚点:地中海霸权与贸易网络的精细化(约公元前 1200 年 - 公元 1450 年) 青铜时代的崩溃并未终结海洋的召唤。本书的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专业航海民族的崛起,他们不再仅仅是依附于海岸的定居者,而是主动将海洋视为扩张的领土。 章节聚焦: 1. 腓尼基人的几何学: 剖析提尔、西顿和迦太基如何通过设立沿海殖民地,构建了一个横跨地中海的“商业领土”。分析其字母系统的传播与航海技术(如星象定位)的关联。迦太基与罗马的布匿战争,不仅是军事冲突,更是两种不同海洋秩序观的较量。 2. 阿拉伯海的香料之桥: 在古典文明衰落后,印度洋贸易网络是如何通过季风规律,由阿拉伯商人接力并整合的。考察伊斯兰黄金时代对航海科学(如星盘和季风图)的贡献,以及这条航线如何将东方的丝绸、香料与西方的白银进行交换,形成一个稳定的全球化雏形。 3. 北方的海洋拓荒者: 维京人的“长船”及其在欧洲内陆河流和北大西洋的扩张。分析维京人对欧洲地理认知的贡献,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掠夺和定居,重塑了英伦三岛和诺曼底的政治版图。这部分将探讨陆权与海权思维在不同地域的碰撞。 第三部分:向西的扩张:大航海时代的机遇与代价(约公元 1450 年 - 公元 1800 年)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全书的高潮,聚焦于全球海洋系统的形成,以及随之而来的权力中心转移。技术突破(如卡拉维尔帆船和火药应用)使得人类的航行能力突破了传统季风和沿岸限制。 章节聚焦: 1. 葡萄牙的耐心与非洲的环绕: 详细分析葡萄牙如何通过对航海知识的系统化、国家对探险事业的持续投资,逐步克服了对未知的恐惧。重点考察其在非洲西海岸建立的贸易站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如何最终导向美洲的发现。 2. 塞维利亚的黄金与白银: 探讨西班牙的征服如何利用其新发现的美洲大陆的贵金属,短暂地主导了全球贸易。分析“大帆船贸易”这一早期全球供应链的结构,以及其对欧洲经济形态(如价格革命)产生的颠覆性影响。 3. 荷兰人的精算师帝国: 相较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掠夺模式,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出现标志着海洋文明向现代资本主义的过渡。我们将审视VOC如何运用股份制、信息垄断和专业的航运管理,建立了一个效率远超传统帝国的商业实体,控制了亚洲的香料垄断。 4. 海权哲学的诞生: 分析格劳修斯(Grotius)的《海洋自由论》等思想成果,如何伴随着海战的升级(如英荷战争),为新兴的海洋强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并宣告了传统地缘政治的局限性。 第四部分:钢铁与煤烟:工业革命对海洋秩序的重塑与最终衰落(约公元 1800 年 - 1945 年) 蒸汽机的发明和苏伊士运河的开凿,宣告了传统风帆时代的终结。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海洋文明结构如何被工业化、全球化和新的地缘战略所彻底瓦解。 章节聚焦: 1. 从风力到煤力: 分析蒸汽船对航运速度、可靠性以及贸易路线的根本性改变。考察煤炭供应站的战略意义如何取代了传统港口作为补给中心的地位,以及这对那些缺乏内陆资源的岛屿文明的打击。 2. 巴拿马的裂缝: 苏伊士和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是人类对地理障碍的最终胜利,但也意味着海洋空间的“压缩”。这种压缩加速了全球资源的分配,并使国家间的军事干预成本大幅降低。 3. 大洋的军事化: 一战和二战中,潜艇和航空母舰的出现,标志着海洋不再是贸易的保护伞,而是主权冲突的前沿阵地。海洋文明的“开放性”被“封闭性”和“管制性”所取代。传统海洋贸易的脆弱性在海上封锁面前暴露无遗。 结语:潮落之后的回响 当我们进入信息时代,真正的“蓝色地平线”似乎已经退却。全球供应链主要依赖于集装箱化和空中运输,曾经主宰世界的航海家族和港口城市的光芒不再。然而,海洋从未真正离开。本书的结语将讨论,当代的海洋问题——从深海资源开发到气候变化对海平面上升的威胁,以及海上通道的战略重要性(如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如何以新的形式,重演着古代文明兴衰的逻辑。 《蓝色地平线的召唤》 是一部关于人类雄心、技术革新与历史宿命的宏大叙事。它邀请读者穿越千年,思考:一个社会必须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驾驭蓝色地平线的力量?而当那份力量最终反噬时,它又将留下怎样的印记? --- 本书特色: 跨学科研究: 融合了历史学、经济地理学和技术史的研究视角。 详实的案例分析: 包含大量未被主流史学充分探讨的区域性海洋网络(如波罗的海、红海贸易)。 深刻的哲学反思: 探讨了“海洋视野”对一个社会思维模式和政治伦理的塑造作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拜欧奇(Gianpaolo Baiocchi)


  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的社会系副教授,他的着作包括Militants and Citizens: The Politics of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in Porto Algre(史丹佛大学出版,2005)与Radicals in Power: The Workers’ Party and Experiment in Urban Democracy in Brazil(2003)。

黑勒(Patrick Heller)

  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的社会系副教授,他是Social Democracy in the Global Periphery: Origins and Prospects (2007)的共同作者,他也着有The Labor Development: Worker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apitalism in Kerala, India(1999)。

席尔瓦(Marcelo K. Silva)

  巴西南大河州联邦大学(Federal University of Rio Grande do Sul)的社会学与乡村社会学的副教授。
 

图书目录

前言
缩写说明

导论
评价参与式民主
「人民参与的胜利」
地方政府与民主转型
参与和民主深化
本书的结构

第一章 公民社会与在地政府
迈向一个关系式的分析架构
迈向一个对于公民社会的关系式解释
超越制度与社团的区隔
真实的公民社会
中介的机制
参与的模式

第二章 巴西在地民主的崛起
威权的过去
想像在地民主
民主的转型
在地的民主创新
启动式的在地民主

第三章 评断参与式预算的影响
三个研究的逻辑
案例说明
参与式预算的影响
结论

第四章 经过设计的代表
「作为政府所面对的挑战」
参与式制度的基本特征
葛拉瓦塔的参与式预算
参与式预算:裘奥孟雷维德的情况
参与式政府:卡玛拉吉贝
毛阿的参与式预算
结论

第五章 为公民社会开创空间
1996年的公民社会99
公民社会的影响
侍从主义的继续
运动民主
平权政治的建立
中介的平权民主:卡玛拉吉贝
直接平权民主:葛拉瓦塔
动员民主:裘奥孟雷维德—迈向社团的自主
去动员:毛阿公民社会的紧缩矛盾
结论

结论
启动式的参与式民主
巴西之外
参与的可塑性
在地能力与偏好形成
政治能动性与新联盟
启动与计画
把公民社会带进来

附录
附註
参考文献
索引

图书序言

前言

  我们并不打算写一本关于民主如何被启动(bootstrapping)的书。正确地说,我们想探讨参与式预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 PB)这个参与式民主的知名例子,而且在实证的层次上检验它。这个检验最重要的是检视那些发生在文献预测上看起来不会发生的地方,但却获得成功的参与式预算个案。起源自1980年代晚期的巴西,参与式预算是一种理念,认为民众可以而且应该在他们所居住的城市中的预算制定扮演直接的角色。虽然这个理念非常简单,但是魔鬼却藏在实际运作的细节里。我们发现参与式预算带来不同的结果,而本书试图整理这些结果,并且利用这些发现,具体地指出建立参与式民主的地方制度的可能性与面对的挑战。回顾起来,在所有我们的发现里,最让人惊讶的就是在地行动者在设计不同的参与式预算模式时,展现了高度的创造力与聪明才智。在这些个案中,我们发现名符其实的参与式预算模式被建立,在地行动者与国家部门(行政人员、政治人物与技术官僚)熟练地採取一个广泛流传的国家「蓝图」,并且根据在地的情况加以改造。在描述这个现象时,我们的经验是最好能够用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用词来指涉它。「启动」(bootstrapping)在英文中代表运用少量的起始资源而达成较大与重要的成果,在资讯工程中,这个名词意味用一个小程式乘载(「启动」)一个作业系统。1在商业里,这个名词代表运用低额的创业基金的企业家精神。在萨伯尔(Charles Sabel)(2004)所运用的发展理论中,这个名词被当成一个比喻,用来指涉建立一个有能力持续调整制度的过程,「在此制度中,每一个动作都启发着下个动作」,而这样的制度也从社会学习中获益(7)。萨伯尔关切这种利于成长的制度,而且他认为这种具有启动作用的制度「是发展的结果,也是发展的起点」。(7)

  我们借重以上几种不同用法的精神,特别是把「启动」看成某种社会学习之动力形式的概念。参与式预算不是某个模型或是蓝图,而是一个由社会运动与过去十年的地方政府实验者所发展的各种参与式实践与理念的总和,以及适应在地条件的制度性过程。如同我们所见,启动民主有着更为扩充的意义,假定某种双重的能动性:一方面,依照一般的用法,这个名词代表着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以及特别是对于如何将在地公民社会纳入协调地方政府的工具性回应;另一方面,与一般的用法不同,这是一个让公民赋权的道德与政治计画。

  可惜的是,由于这是英美特有的词汇,「启动」一词可能会影响我们表达的流畅性。当我们想到这个用词时,我们的第一个反应是在葡萄牙语中没有明确的词汇,可以对应本书所使用的启动者(bootstrappers)。对于他们,我们感到十分抱歉。我们考虑更多熟悉的拉丁用语,像是「发明」(inventing)、「设计」(designing)与「创造」(creating),但是我们认为这些词汇在英文中更容易联想到实验室、象牙塔、办公室或工作坊里不带感情的观察者,而不是巴西城市中的地方政治的竞逐场域。巴西的用语“dar um jeito”(就是「找个方式」的意思)正确地捕捉思想创新的意义,但是却有些贬意而且强调非正式的部分。我们想要某个名词,既能触及潜能,又能涵盖建立民主制度无可避免的混乱、冲突、策略计算与原则性的实用主义。在我们的用法中,特意不只强调为了让参与式预算运作的新方式与设计,我们也关注新的结盟,巧妙地让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煳不清,而这是真正的参与所不可或缺的。确实,我们发现的是,对于参与式预算建筑师的最为重要之物,正是在「把公民社会带进来」以及保存公民参与的自主逻辑与能量之间找到正确的平衡。

  环境如何引导由下到上的民主深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相关性更是不仅限于拉丁美洲的「粉红浪潮」(pink tide)国家。正是这个原因,我们想要一个强调面对困难时的能动性的书名。从我们的观点来看,社会科学最让人挫败的诊断,就是断定民主的赋权必须存在某些先决条件,而这些先决条件都是来自对于西方民主国家的发展轨迹的考察。而在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指出过去二十年绝大多数的民主创新,都是发生于「低度发展的民主国家」中。而且,尽管本书里的故事并非建立参与的蓝图,也不是从外部所造成的改变(其实恰好相反),这些故事让我们对可能的情况有更广的想像,包括一个从南半球出发而向北半球传递的想像。毕竟,用社会理论家同时也担任过巴西部长级官员昂格尔(Roberto Unger)的话来说,有意义的社会变迁就是「粉碎脉络」(context-smashing)的改变。2

  本书从思索与研究设计开始,但是本书的完成,包括让学术研究变成一个探索的过程,有赖许多人大大小小的帮助,因此无法在此一一就他们提供的帮助致谢。在机构方面,我们获得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Rio Grande do Sul的联邦大学(Federal University)、华生国际研究中心(Watso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与巴西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Brazilian National Council on Scientific Research, CNPQ)的支持,并从世界银行(World Bank)得到慷慨的经费。所有的研究因为我们在巴西的非营利组织伙伴而变得可能:愉港(Porto Alegre)的CIDADE、圣保罗(Sãn Paulo)的POLIS以及勒希非(Recife)的ETAPAS。个别的市级行政官员在适当的情况下接受我们的访问,而访问有时要花上好几个小时。巴西的研究团队,包括Ana Neri dos Santos、Charice Barreto Linhares、Cristiane Vianna Amaral、Daniela Oliveira Tolfo、Georgia Christ Sarris、Isabela Valença Vaz、Roberto Rocha Coelho Pires、Tatiana de Amorim Maranhão,他们用完美的专业主义与固执的决心完成他们的工作。

  我们获得许多来自学术界的帮助。我们主要的帮助来自于乔德胡理(Shubham Chaudhuri),他协助这个计画的发展,在他因为工作所需离开之前,与我们在计画早期有所合作。他将城市配对的想法在巴西的小型家庭工业(cottage industry)滋长,我们原本也希望能在研究的后期仰仗他的能力。我们也要特别感谢伊凡斯(Peter Evans),他参与了这个计画的每个阶段,以及史丹佛(Stanford)大学的编辑Kate Wahl所提供的支持与深刻的建议。我们的手稿从Phil Oxhorn、Michael Walton、Rush Alsop与André Herzog之处得到许多有用的意见,他们在研究早期给予我们反馈,而我们特别受益于Michael Walton对于本计画的支持。一路下来,我们从非常多的同事得到深具洞见的评论与建议,像是Dietrich Rueschemeyer、Richard Snyder、Sonia Alvarez、Jeff Rubin、Millie Thayer、Agustin Lao Montes、Vijayendra Rao、Adrian Gurza Lavalle、Brian Wampler、Einaar Braten、Judith Tendler、Christian Stokke、Olle Tornqüist、Jonathan Fox、Leonardo Avritzer、Erik Olin Wright、Archon Fung、Frances Moore Lappe、Sergio Baierle、Regina Pozzobon、Marcus Melo、Roberto Pires、Peter Spink、André Herzog、Peter Houtzager、Michael Kennedy与John Markoff。我们很幸运在布朗大学与一些很棒的研究生合作,我们特别感谢Diana Graizbord、Esther Herández-Medina和Jennifer Costanza。如果没有CNPQ给席尔瓦的博士后奖助,与华生中心给他一年的学术收容,本书的完成是不可能的。

  本书第五章所发展之论点的早期版本被刊登在Social Forces(2008)。一些第四章所报告的发现也可以在由史托克(Stokke)、童奎斯特(Tornqüist)与韦伯斯特(Webster)(2009)所编的书中看到。
 

图书试读

导论
 
评价参与式民主
 
在现代社会中,很少有一个理念比民主来得更具争议性。事实上,如果我们对于民主有任何的共识,那就是民主的意义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定义。近来,参与式民主(participatory democracy)的理念再度获得重视,这个理念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对于民主最为古典的想法,而此一理念也週期性地在卢梭(Rousseau)、帕特曼(Carole Pateman)与近来的哈伯玛斯(Habermas)等人的作品中被重新讨论。对于应该将民主定义为一套代议制度,或是定义为一套接近关于民主的意见与意志形成之规范性理念的优质民主实践,已经成为辩论的两极。夏皮罗(Sharpiro, 2003)清楚地总结加总式的民主理论与审议民主理论两者的差异。夏皮罗指出加总式理论关注于个人的偏好如何相加,强项在指出证据与立基于许多关于形式民主的实证研究(而且是主流政治学的中心议题),参与式民主则长于理论与道德哲学的打底,但是在证据与实证检验上则较为薄弱。尽管参与式民主获得相当的关注,1这样的关注却是奠基在断裂与脆弱的实证基础上。相关文献着重于参与式民主成功案例之丰富、脉络化与极具教育性的说明。2然而,绝大多数案例所根据的实证发现都为两个限制所苦。第一、我们很难实际区隔参与的效果,以及确定参与如何及为何会造成影响。第二,由于许多文献仍陷入作出规范性结论以及和代议机制相互竞争的立场,使得这些文献经常忽略对于参与式实践与国家制度之间关系的检证。
 
重拾对于参与式民主的兴趣来自于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努力,这些努力涵盖许多层面,从透过日常生活的参与让国家行动者更为权责相符,到透过广泛的动员夺回由菁英掌控而且名存实亡的民主体制。理论上来说,这些努力是任何民主社会持续、必备与重要的层面,在各种的制度中开展,并透过多样的争论模式进行。学者们之所以会越来越注意到参与式民主这个概念,是因为我们现在可以指出越来越多的案例,特别是在南半球,政治与社会行动者合力将这些民主发想转译为公民参与的制度化过程。这些参与式治理的实验採取各种的形式,有着不同的规模,也涵盖相异的领域。有些是高度地由组织推动,而有更多则仍在草创时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光是看就让人充满好奇。巴西,一个遥远而又充满故事的国家,其地方治理与公民社会的转型,又与“自主启动民主”的议题连结,这本身就足够引人深思。我一直以来对政治转型、社会运动以及民主实践的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台湾经历过民主化进程之后,更能体会到民主并非一蹴可几,而是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与公民的积极参与。这本书的出现,彷彿是一扇窗,让我有机会窥探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民主力量是如何从基层萌芽、茁壮的。 我特别关注的是“自主启动”这个词,它暗示了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而非外部强加的模式。在台湾,我们常谈论“深化民主”,但这“深化”的起点和动力究竟来自何方?是公民的不满?是基层组织的凝聚?还是某种特殊的历史契机?巴西的情况或许能提供一些别样的视角。我很好奇,在巴西这样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环境中,公民是如何克服挑战,凝聚力量,主动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中去的?他们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的民主实践,使其更加贴近自身的需求与愿景?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让我们重新审视台湾的民主发展道路,思考在后民主化时代,如何进一步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让民主真正活化起来。

评分

读到《如何自主启动民主:巴西地方治理与公民社会的转型》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于“地方自治”与“公民参与”的联想。在台湾,我们对于地方治理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从县市首长的施政到议会的运作,再到社区的发展,都牵涉到地方层面的民主实践。然而,我们时常感觉到,这些实践似乎有其固有的框架和限制,如何在这些框架内实现真正的“自主启动”,让基层力量更有效地发声,甚至引领变革,这始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巴西作为拉丁美洲的区域大国,其民主发展的历程充满复杂性与挑战,而地方治理又是民主最直接的触角。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细致地剖析巴西地方层面的民主实践,了解当地的公民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如何与政府互动,又如何在其中扮演积极的推动者角色。他们是如何应对可能存在的腐败、不平等以及政治冷感的现象,并且找到方法来“自主启动”民主的活力?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公民是如何在地方层面上,通过集体的力量,推动政策的改变,或者影响公共资源的分配?这些细节对于我们理解民主的普适性以及在地化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如何自主启动民主:巴西地方治理与公民社会的转型》,单看书名就让人感到一股强烈的学术气息,同时又带着一股现实的关怀。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社会发展议题的人,我对“转型”以及“自主启动”这两个词特别敏感。在台湾,我们经历了从威权到民主的巨大转型,但即便在民主化之后,如何让转型成果真正惠及基层,让公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民主的积极参与者,这仍然是一个未竟的事业。 巴西这个国度,其独特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以及政治生态,都与台湾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探讨巴西地方治理与公民社会的转型,以及他们是如何“自主启动”民主,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探讨,在巴西的特定情境下,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公民社会走向觉醒,他们是如何组织起来,并且在地方治理中发挥作用。是某种形式的社会运动?还是基层组织的联盟?又或者是对特定政策议题的回应?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这种“自主启动”的机制和逻辑,并且思考这种模式是否可以被借鉴,或者说,在台湾的语境下,我们又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发,来进一步深化我们的民主实践,让民主真正落地生根,充满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如何自主启动民主:巴西地方治理与公民社会的转型》,光是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就足够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我一直对那些发生在遥远国度的、与民主实践相关的研究充满兴趣,尤其是当研究聚焦于“地方治理”和“公民社会”这两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层面时,更是如此。在台湾,我们经历了民主化的过程,但如何让民主更加贴近民意,如何让公民真正成为民主的主体,而不是仅仅扮演投票者的角色,这始终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巴西,这个与台湾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着巨大差异的国家,其“自主启动”民主的历程,想必充满了独特的挑战和值得借鉴的经验。我非常想知道,在巴西的地方层面,公民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可能存在的政治阻力下,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去影响地方的政策制定,去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他们的公民社会又是如何组织起来,形成一股能够与政府进行对话甚至博弈的力量?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巴西的公民是如何在基层,通过集体的智慧和行动,去推动民主的深化,去实现治理的转型?这些细节,对于我们反思台湾的地方治理模式,以及如何进一步激活公民的参与热情,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评分

《如何自主启动民主:巴西地方治理与公民社会的转型》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于“民主”这一概念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常说台湾是一个民主社会,但民主的形态是多元的,其质量和深度也千差万别。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民主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投票,更在于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参与感和影响力,尤其是在地方层面的治理。巴西,一个距离台湾遥远但同样充满活力的国度,其地方治理和公民社会的转型,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自主启动”民主的可能性? 我特别好奇的是,在巴西,公民社会是如何克服可能存在的社会分化、经济不平等以及政治冷漠等挑战,从而凝聚力量,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与决策中去的?“自主启动”意味着一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而不是被动的接受。那么,这种驱动力究竟源自何处?是社会运动的爆发?是地方社区的自我组织?还是对特定公共议题的共同关注?这本书会不会揭示一些巴西基层公民,如何通过各种形式,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让自己的需求得到回应,从而真正影响地方的政策走向?这对于我们思考台湾的民主深化,如何进一步激发基层活力,激活公民的参与潜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