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物流、电商、双11,马云改变13亿人的生活方式

阿里巴巴:物流、电商、双11,马云改变13亿人的生活方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uncan Clark
图书标签:
  • 阿里巴巴
  • 电商
  • 物流
  • 马云
  • 双11
  • 中国经济
  • 商业模式
  • 互联网
  • 消费升级
  • 数字化转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经济学人》2016年度最佳经济与商业类图书
《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科克斯书评》好评推荐

  首位外籍顾问,眼中的马云和阿里巴巴

  邓肯‧克拉克,1994年来到中国,在北京创立投资顾问公司。阿里巴巴创业早期,他受邀担任谘询顾问,贴身取得第一手资料,叙述马云的创业历程、阿里巴巴的崛起,深入访谈相关人士,加上生动的细节和客观冷静的分析,通过本书《阿里巴巴:物流、电商、双11,马云改变13亿人的生活方式》,带领读者一窥阿里巴巴光环背后的真实面貌,艰辛的创业历程、惊心动魄的商业对垒等故事。这本书的切入角度独特新颖,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为立体的阿里巴巴:马云用不到20年的时间从默默无闻的英语教师,成为中国屈指可数的商界巨擘,他成功的祕诀在哪里,创业过程中有哪些问题让他苦恼不已?从创办翻译社到建立中国黄页,从搭建B2B平台、成立淘宝、打败eBay再到IPO打破历史纪录,阿里巴巴是如何做到的,阿里模式可以复制吗?

  邓肯在《阿里巴巴》里描述了:

  * 一个平凡的英语教师,如何打造全球最有价值、及数亿中国消费者仰赖的电子商务帝国──阿里巴巴。并改变数亿中国消费者的购物方式,享受快速送货到府的便利。
  * 阿里巴巴在「中国经济再造」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协助中国从过去的「世界工厂」转型为现今的「世界市场」。并创造「双11全球购物节」,年年创新单日交易金额,备受全球瞩目。
  * 马云与多数互联网亿万富豪不同,他对科技一窍不通,没有读过名校。但他充满热情、能言善道、善于激励团队克服障碍。马云的经营哲学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他透过沟通的天分和远大的雄心,继续稳稳经营阿里巴巴。
  * 马云对阿里巴巴的愿景,以及个人的慈善事业,已挑战到中国最大的难题──改革医疗体系、教育、环保,同时触及国家控制的金融与媒体等敏感界线。他还能继续赢得中国政府的支持吗?

  马云曾说:「阿里巴巴的目标是要成为102年的企业。」

  出身贫寒的马云从担任英语教师开始,在短短十五年间创立了阿里巴巴,并将它打造成全球最大的公司之一,和一家数亿中国消费者仰赖的电子商务帝国。马云不但是世界各国执行长和总统争相结交的对象,更是中国蓬勃发展的民间企业的象征,和数亿中产阶级消费者的守门人。

  1999年,《阿里巴巴》作者邓肯‧克拉克在创立初期的阿里巴巴小公寓,初次认识马云,他获得阿里巴巴从未给其他人的方便且获得丰富的新资料,包括进行独家访谈。他早期担任阿里巴巴的顾问,和他长达二十年关注「互联网」对中国影响的经验,才得以写出这本权威而令人读来欲罢不能的书。

  马云如何克服寒微的出身和早期的挫败,创建阿里巴巴如此成功的事业?他如何以他的聪明才智,打败中国以及硅谷的对手?阿里巴巴能否保住80%的市占率?当进军金融和娱乐事业时,阿里巴巴的雄图大略是否将面临极限?中国政府如何看待它的崛起?阿里巴巴是否将进一步扩张海外市场,包括入侵美国?

  邓肯在《阿里巴巴》里诉说的阿里巴巴故事背景,正值中国经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改变,更加凸显这家史无前例的企业巨擘的诞生。

全球名人、媒体一致赞誉:

  任何认为中国人只会从西方剽窃技术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马云是盖兹(Bill Gates)、贾伯斯(Steve Jobs)、佩吉(Larry Page)、布林(Sergey Brin)和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的一部分揉合而成的一位特殊人物。──索瑞尔(Martin Sorrell)爵士,WPP集团执行长

  克拉克深入阿里巴巴及其创办人马云的精髓。马云迂回克服中国的断层和障碍,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中国企业界在马云的领导下欣欣向荣。本书是任何想了解今日中国和一位伟大创业家的心智所不可不读的书。──德瑞普(Tim Draper),Draper合伙公司、DFJ和德瑞普大学创办人

  本书让我们得以一窥马云的世界,深入了解可能是中国新经济最着名的一位企业领袖。克拉克是一位真正中国的「识途老马」,尤其对马云的世代了解特别深刻。本书绝对是想了解今日中国经济的人必读的书。─魏高思(Ken Wilcox),硅谷银行名誉董事长

  对任何想了解中国新经济的人,这是一本非读不可的书。──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一本充满惊奇的新书。──经济学人杂志(The Economist)

  克拉克对马云的个性以及阿里巴巴的发展,有生动流畅的描述,将足以吸引广泛的读者。──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

  从实用的商务观点,对一家迥异传统风格的大企业做的报导,兼顾企业和人性的面向。──科克斯书评(Kirkus)

  简洁而引人入胜的描述,克拉克叙说了极其精彩的故事。──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逐梦硅谷:从车库到纳斯达克——全球科技巨头的崛起与重塑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过去三十年间,以美国硅谷为核心地带,一批颠覆性科技公司如何从微不足道的车库起步,通过不断的创新、激进的商业模式变革以及对人类社会需求的精准捕捉,最终成长为影响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的庞然大物。全书聚焦于三条相互交织的叙事主线:“奠基者”的远见与偏执、“技术奇点”的演进与冲击,以及“全球化焦虑”下的权力重构。 本书并非简单的技术发展史,而是对权力、资本与人类心理边界的一次深刻探究。我们追溯了早期计算机科学家和电子工程师们如何在冷战的余晖中播下个人计算和互联网的种子,记录了那些天才与疯子们如何将实验室里的设想转化为颠覆传统行业的利器。从操作系统之争到搜索引擎的主导权转移,再到移动互联网的彻底爆发,每一页都充满了关于竞争、合作、背叛与最终胜利的真实故事。 第一部分:车库里的神话与早期代码的解放 (1975-1995) 本部分聚焦于个人电脑革命的黎明,探讨了如何将原本只服务于政府和大型企业的复杂计算能力,以一种更平易近人、更具个人主义色彩的方式带给大众。 1. 晶体管的微缩哲学: 详细阐述了摩尔定律如何成为硅谷不成文的“圣经”,驱动着硬件迭代的速度。我们审视了早期微处理器设计中那些充满争议和智慧的决策,它们如何为后来的软件生态奠定了物理基础。 2. 操作系统之战的残酷性: 记录了早期的软件巨头如何在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混沌年代,通过构建封闭但高效的生态系统,确立了事实上的行业标准。这部分深入分析了用户界面(GUI)的诞生及其对大众接受度的巨大影响,探讨了“易用性”如何成为一种强大的竞争武器。 3. 互联网的学术遗产与商业化悖论: 追踪了ARPANET从军事研究项目向学术共享网络转变的过程。重点剖析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发明者面临的抉择:是维持其开放性,还是寻求商业变现?我们通过详实的档案资料,还原了早期浏览器大战的硝烟,揭示了“免费”模式在互联网初期的兴起逻辑。 第二部分:从信息管道到心智帝国 (1996-2010) 随着互联网进入商业化快车道,竞争的焦点从“谁能接入”转向了“谁能主导信息流”。本部分着重于如何通过算法和用户数据,构建起新的信息权力结构。 1. 搜索引擎的崛起与知识的排序: 剖析了搜索引擎如何从简单的关键词匹配,演化为复杂的 PageRank 算法,从而获得了对“什么是重要信息”的定义权。我们详细分析了早期搜索引擎公司的内部文化冲突,以及他们如何平衡搜索的客观性与商业广告的需求。 2. 社交网络的兴起: 探讨了社交媒体如何精确地击中了人类对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的深层需求。本书不仅关注平台的搭建,更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基础——为什么人们愿意持续地、无偿地贡献自己的生活细节?分析了早期社交平台在处理隐私边界问题上的反复试探。 3. 移动革命的前夜: 详尽描述了智能手机概念的萌芽及其对计算范式的根本性改变。当计算能力被装进口袋,用户行为模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迁移。这部分详细记录了关键的硬件设计哲学,以及应用商店生态系统是如何在一个封闭且高度受控的环境中迅速爆炸性增长的。 第三部分:平台的深度融合与全球秩序的重塑 (2011-至今) 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科技巨头不再仅仅是信息服务的提供者,它们成为了基础设施的拥有者、新商业规则的制定者,乃至某些主权行为的参与者。 1. 云计算的隐形帝国: 揭示了大型科技公司如何通过构建和运营全球性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实现了对计算资源的垄断性控制。这部分着重分析了“平台即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的商业逻辑,以及这种集中化趋势对初创企业创新环境带来的潜在挤压效应。 2. 算法的黑箱与伦理困境: 深入探讨了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如何驱动现代服务,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伦理挑战。我们审视了算法偏见、信息茧房的形成机制,以及科技公司在面对虚假信息传播、政治干预等重大社会问题时的责任界限。 3. 权力的边界与反思: 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巨头与各国政府之间的复杂博弈。从数据主权争议到反垄断调查,本书描绘了权力中心从传统工业实体向数字平台转移的轨迹。最后,本书以开放式的提问收尾:当少数几家公司掌握了全球大部分的计算能力和连接能力时,我们如何确保创新精神不被扼杀,同时维护一个开放、公正的数字未来? 核心视角: 本书摒弃了对技术本身的过度崇拜,而是将硅谷视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实验室”,研究在资本的极端驱动下,人类的创造力、贪婪、远见和缺陷是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每一项伟大的发明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权力斗争和深刻的人性剖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邓肯‧克拉克(Duncan Clark)


  伦敦政经学院毕业。曾任摩根史坦利投资银行家。1994年在北京创立投资顾问公司BDA中国,为投资者提供专业谘询服务,目前担任董事长职位。

  阿里巴巴创立初期曾担任顾问。在中国居住和工作超过二十年,能用流利的中文演说。2010-2012年克拉克曾以中国互联网业专家的资历,受聘为史丹佛大学客座学者,曾邀请马云上台发表主题演说,在场的还有百度、新浪和腾讯等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领导人。现为伦敦政经学院全球事务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克拉克是许多科技企业早期的投资者,例如App Annie、Student.com与Radish Fiction。目前还在一些机构的顾问委员会任职,例如总部位于日内瓦的Pictet & Cie银行旗下的数字通信基金等。也是盘古银行(中国)的独立董事。2016年当选为美国亚洲协会理事。

译者简介

吴国卿


  政大新闻系毕业,资深新闻从业员,从事翻译工作十多年。

  译作有:《震撼主义:灾难经济的兴起》、《下一个荣景:当经济遇上政治》、《碳交易:气候变迁的市场解决方案》、《谁劫走了全球经济》、《衰退危机下的 6大价值型投资》、《下一波全球货币大战》、《下一波全球货币大崩溃》、《跛脚的巨人:中国即将爆发的危机》、《高尔夫与中国梦:禁忌的「绿色鸦片」经济》等。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阿里巴巴的「铁三角」
强大的电子商务
发达的物流系统
先进的融资服务
 
第二章 「杰克」的魔力
「外星人」马云
能言善道与敢作敢为
马云的经营哲学
公司园区与文化
阿里巴巴的六脉神剑
 
第三章 平凡少年的不平凡人生
抓着旅客练习英语
马云的贵人:莫雷家人
苦读进入杭州师范学院
致富光荣
 
第四章 创业与初次赴美
浙江:中国的创业摇篮
温州:自创创新模式
义乌:全球最大的批发市场
首次赴美大开眼界
 
第五章 中国互联网时代开启
创立中国黄页
中美第一次连线
第一批互联网创业家
经一事,长一智
 
第六章 阿里巴巴的诞生
三大门户先驱
为何取名阿里巴巴
创始地:湖畔花园公寓
马云的诠释者:蔡崇信
互联网创业潮
 
第七章 两位金主:高盛和软体银行
马云的独特魅力
高盛投资,关键一步
马云的用人哲学
软银入股,扭转命运
孙正义,投资快又准
 
第八章 泡沫破灭,紧缩因应
如何善待「上天赐给的礼物」
低潮期的挣扎
紧缩策略渡过难关
 
第九章 淘宝和eBay之战
易趣网创始人:邵亦波
eBay进驻中国
马云的备战
SARS来袭,是危机也是转机
淘宝网的诞生
赢得中国,就赢得世界
 
第十章 雅虎的赌注
杨致远,创造雅虎
腾讯的崛起
百度的执着
雅虎的重创
十亿美元的交易
雅虎饮恨撤出
 
第十一章 发展须付的代价
首次IPO
全球金融危机,带来转机
制控权的隐忧
支付宝的控制权
 
第十二章 是偶像或是伊卡洛斯?
再次IPO
假货和假交易问题
京东,可敬的竞争者
腾讯,又一竞争对手
云锋:亿万富豪兄弟帮
三项核心成长力
马云:从哲学家到慈善家
涉足更多领域
感谢
 

图书序言

前言(节录)

  对一家中国公司来说,阿里巴巴是个不寻常的名称。它的创办人马云曾经担任英文老师,没有人料到日后竟崛起成为一位企业巨人。

  马云创立的商业帝国已是世界最大的虚拟购物商场,销售的产品金额很快将超越沃尔玛(Wal-Mart)。这家公司二○一四年九月在纽约证交所(NYSE)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募集了二百五十亿美元,创下史上金额最高的股票上市纪录。上市后头几个月,阿里巴巴的股票飙涨,市值攀升到近三千亿美元,成为世界十大市值最高企业之一。阿里巴巴一度曾是全球市值第二高的互联网公司,仅次于谷歌(Google),超越亚马逊(Amazon)和eBay市值的总和。在IPO之前九天,马云欢度五十岁生日,他的持股价值激增让他变成亚洲首富。

  但从攀至高峰后,阿里巴巴身为上市公司的日子并非一帆风顺,它的股价从IPO后的巅峰腰斩,甚至一度跌破IPO价格。二○一五年初阿里巴巴意外与中国政府机构卷入智慧财产权的争议,引发投资人忧虑,紧接着中国经济减缓和股市动盪,拖累了阿里巴巴的股价表现。二○一六年春,阿里巴巴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有围绕智慧财产权上更多的争议、有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起的会计调查,以及公司大股东日本软体银行(Softbank)出售所持的部分股份。

  尽管股价起起伏伏,在电子商务市场市占率一枝独秀的阿里巴巴,仍然在中国消费阶级崛起的趋势中稳居优势。每年有超过四亿人在阿里巴巴的网站购物,比美国人口还多。阿里巴巴每天制造数千万个包裹,几乎占中国快递包裹总数的三分之二。

  阿里巴巴已改变中国人的购物方式,让他们能买到过去世代无法想像的产品种类和品质。和西方的亚马逊一样,阿里巴巴为数以亿计的消费者带来送货到府的便利。但这种比较未能道尽阿里巴巴的影响。阿里巴巴的线上购物网站──淘宝网──让许多中国人初次感受到,身为受重视的顾客是什么样子与感觉。阿里巴巴正在中国的经济再造扮演关键角色,协助中国从过去的「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转型为现今的「中国购买」(Bought in China)。

  旧的中国成长模式持续了三十年,借由制造、营建和出口协助数亿人摆脱贫穷,但也留给中国产能过剩、房宅供过于求和污染的贻害。现在一个以满足中产阶级需求为核心的新模式正在兴起,而且这个阶级的人数预料将在十年内从三亿人成长为五亿人。

  马云比任何人都堪称为新中国的代表。在中国已成为传奇英雄的他,正立于中国崛起的消费主义与创业精神两股热潮的交会处。

  他的名声远播至中国以外的地方。与马云见面(和自拍)成了总统、总理和亲王、执行长、创业家、投资人和电影明星钦慕的机会。马云常与世界各国的政治人物和企业菁英一起登台,擅长公开演说的他往往让旁人相形失色。在二○一六年一月的达弗斯(Davos)世界经济论坛(WEF),马云与里奥纳多‧狄卡皮欧(Leonardo Dicaprio)、凯文‧史贝西(Kevin Spacey)、波诺(Bono),以及可口可乐、DHL、摩根大通银行的执行长共进晚餐。在马云之后上台注定锋头已被抢尽。二○一五年十一月,在一次引人注目的违反惯例中,美国总统欧巴马甚至在马尼拉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问答场合里,自愿为马云担任主持人。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创办人对我说:「那就好像欧巴马的台词是阿里巴巴公关部门写的!」马云二○一六年五月应邀在白宫与欧巴马总统共进私人午餐。几天以后法国政府在巴黎向马云授予代表法国最高荣誉的「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脸书(Facebook)创办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从二○一四年首次在北京清华大学发表演说以来,就屡次表示决心学会中国话。但从英文老师改行变成企业大亨的马云,过去十七年来早已在世界各地的会议以流利的英文和中文令人刮目相看。

  我第一次认识马云是一九九九年夏季,当时他才在上海西南方几百哩的杭州一栋小公寓创立阿里巴巴几个月。首度登门拜访时,我可以从洗手间牙杯塞满的牙刷计算共同创办人的人数:除了马云,还有他的妻子张英,以及另外十六人。马云和张英把所有家当投资在阿里巴巴,包括他们的房子。当时马云的雄心和现今一样,令人为之赞叹。他谈到他将打造一家屹立八十年──和一般人的寿命一样长──的互联网公司。几年后,他把阿里巴巴的预期寿命延长到「一百零二年」,以便他的公司可以从一九九九年跨越三个世纪。从一开始他就誓言挑战并击败美国硅谷的巨人。这些话在局促的小公寓听来应该给人狂妄的感觉,但他对这个事业流露的热情却让它听来完全可信。

  阿里巴巴创立初期我担任其顾问,协助马云和他的左右手蔡崇信拟订国际扩张策略,并推荐一些外国员工给他们。阿里巴巴协助我撰写本书,安排我访谈资深主管,和连络该公司设于许多地方的据点。但这是一本完全独立的记叙。我从未受雇于阿里巴巴,现今也未与该公司有任何职业上的关系。我的见解一部分来自在达康热潮期间短暂担任阿里巴巴顾问和很早就接触阿里巴巴所提供的视野。不过,写作本书时,我也从一九九四年起就住在中国的个人经验──当时正值互联网首次登陆中国──以及我的专业生涯获得指引。一九九四年夏季,在前雇主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支持下,我创立了博达克谘询公司(BDA China),这家总部设在北京的投资顾问公司,如今雇用一百多名专业人士,为投资和参与中国科技业与零售业的人士提供谘询。

  二○○○年初,马云和蔡崇信给我以每股三十美分的价格购买几十万股阿里巴巴股票的权利,做为我提供顾问服务的部分酬劳。在二○○三年初认购这些股票的时间截止时,阿里巴巴的情况并不乐观。当时达康泡沫已经破灭,阿里巴巴(旧有的)营运举步维艰。结果我犯了大错,决定不买那些股票。在阿里巴巴二○一四年九月IPO之后的几週,这个错误的价值已膨胀到三千万美元。我很感谢你买这本书,因为写这本书让我(稍微)感到安慰:我发现还有其他人也犯了类似的错误,例如高盛(Goldman Sachs)低估了马云的韧性,太早卖出早期的持股,还有eBay不把马云的公司当成对手,不到几年便被迫退出中国市场。

  马云与大多数互联网亿万富豪同辈不同,他在学生时代数学成绩很差,甚至以对科技一窍不通为荣。他大得超乎寻常的野心和不按牌理出牌的策略,为他赢得「疯狂杰克」(Crazy Jack,马云英文名为Jack)的绰号。在本书,我们将探究他的过去和独树一格的个性,以了解他的疯狂之道。

  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在许多重要方面不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经济体,它带着数十年来国家计画的残留影响,同时国有企业也还扮演重要角色。阿里巴巴发现这些条件制造的无效率,并善加利用,先是在电子商务领域,现在更跨足媒体和金融业。他对阿里巴巴的愿景──以及他个人的慈善事业──现在已扩展到挑战中国最大的难题,例如改革医疗体系、教育和改善环保。

  不过,阿里巴巴现今的主要营运仍然是电子商务,这个市场正是它协助开创、且目前称霸的市场。阿里巴巴还有继续成长的空间吗?竞争者环伺,而且中国政府正密切注视它。随着阿里巴巴兼併更多市场势力、壮大成历来最大的私人公司,马云能不能继续赢得政府的支持?

  虽然阿里巴巴的大多数营运在中国,它正野心勃勃地追求国际扩张。新任命的集团总裁伊凡斯(Michael Evans)说:「我们想说的是,阿里巴巴在中国出生,但我们是为世界而生。」

  在探究阿里巴巴如何诞生的非凡故事和它未来的目标前,让我们先认识马云所称的「铁三角」,也就是该公司现今独霸市场地位的关键支柱:电子商务、物流和融资的优势。
 

图书试读

第十二章 是偶像或是伊卡洛斯?

三项核心成长动力

阿里巴巴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巡回说明中,强调未来的三项核心成长动力:云端电算/大数据;扩张到农村市场;和全球化/跨境交易。

云端电算是阿里巴巴显而易见的方向。亚马逊投资人很重视亚马逊网路服务业务的「虚拟」营收流。虽然云端服务目前只占阿里巴巴三%的营收,但该公司已投资超过十亿美元扩展其营运。阿里巴巴也经常谈到从资讯科技(IT)时代转型为资料科技(DT)时代,也就是「从IT到DT」。阿里巴巴期望资料科技协助它迈向另一个该公司鼓吹的领域:「C2B」(消费者对企业)。C2B的概念是,包括大数据在内的资料科技能协助中国制造商改善与整个供应链的沟通,以便预测需求和减少库存。

借由利用流过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物流和金融事业的资讯──例如预测消费趋势和投资机会──阿里巴巴希望把「铁三角」的效益发挥到极致。阿里巴巴的电算事业阿里云,在北京、杭州、青岛、深圳、香港、硅谷,以及刚发展为国际中心的新加坡,都已设立资料中心。阿里云总裁胡晓明指出,该公司准备「在四年内赶上亚马逊,不管是在顾客、科技或全球规模上」。

在农村市场,阿里巴巴希望解放新的消费者和商人阶层。中国农村有超过七亿人口,但只有四分之一上网。随着互联网和行动通讯日益普及,阿里巴巴已开始在农村地区设置柜台式的服务中心,并承诺投资超过十六亿美元在这项扩张上。

阿里巴巴的「农村淘宝」计画第一个试点县为桐庐,就是马云初次到美国探险的出发点,也是中国数家大型私人快递公司的发源地。阿里巴巴自家的研究公司阿里研究院预测,农村的线上购物到二○一六年底将达到四千六百亿元人民币。

开发这个市场并不容易,贫乏的物流设施和农村居民较低的教育水准,为这项计画平添困难。

前阿里巴巴网络首席执行官卫哲认为,阿里巴巴集团「到农村去」比「到全世界」更重要。「如果他们不到印度去,阿里巴巴还是阿里巴巴。但如果他们错失有六亿到七亿人口的中国农村,那么另一个阿里巴巴将取而代之。」阿里巴巴的对手京东商城已展开自己的农村计画──「千县燎原」──而且其核心产品如洗衣机和电冰箱,是农村居民最想买的一些项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作者似乎非常了解读者想要知道什么,他们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将阿里巴巴的发展过程描绘得既宏大又真实。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双11”幕后故事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关于销售数字的增长,更是关于团队协作、技术支撑、以及如何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的精彩案例。我能感受到,每一次“双11”的成功,背后都有无数的技术人员在默默付出,有无数的运营人员在紧张忙碌,也有无数的商家在摩拳擦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庞大组织是如何运转的,以及它如何通过一个个看似微小的环节,最终汇聚成巨大的能量。它让我对“用户体验”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我们每一次流畅的网购体验,都离不开背后庞大而精密的系统支持。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创新能力和执行力有了更强的信心。

评分

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被阿里巴巴的能量深深吸引。从最初的B2B平台,到后来的淘宝、天猫,再到支付宝和菜鸟物流,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共同构建起了一个无比强大的电商帝国。我惊叹于它在构建物流网络上的远见卓识,正是有了高效的物流体系,才使得电商的便捷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让“双11”这样的大规模促销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而“双11”本身,更像是一个社会实验,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更推动了支付方式的变革,加速了数字经济的发展。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是如何能够触及并改变社会肌理的。马云的个人魅力和他的哲学思想,也贯穿其中,他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愿景,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现实,又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亿万民众的生活。这本书让我不仅仅看到了一个企业的辉煌,更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发展缩影。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时代脉搏的深刻感知。它让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是如何以一种我们可能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的方式,重塑着我们的生活。从线上购物的便捷,到移动支付的普及,再到物流网络的四通八达,这些曾经难以想象的便利,如今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一切的背后,正是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以及以马云为代表的创新者们,不懈努力的结果。“双11”的出现,更是将这种改变推向了极致,它不仅是一场商业盛宴,更是一次全民的数字生活体验。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是如何被时代的浪潮所裹挟,又如何在这浪潮中,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我认识到,理解这样的企业和这样的个人,就是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赫然印着“阿里巴巴:物流、电商、双11,马云改变13亿人的生活方式”,光是这几个关键词就足够勾起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中国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充满兴趣,尤其对那些能够深刻影响社会进程的平台和人物。阿里巴巴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个。我很好奇,它究竟是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初创公司,成长为如今触及我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巨头?物流、电商、双11,这些标签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是技术创新,是商业模式的颠覆,还是马云这位传奇人物的独特远见和魄力?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这个商业帝国崛起的脉络,它如何一步步构建起庞大的电商生态,又如何将“双11”从一个普通的购物节变成了全民狂欢的盛宴。更重要的是,我渴望了解,在这一切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悄无声息地,又如此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从购物到支付,再到信息的获取。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公司的历史,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变迁的经济史诗,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一探究竟。

评分

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亲切感,仿佛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它没有那种枯燥的数据堆砌,也没有刻板的商业理论解读,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将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展现在我眼前。我看到了马云和他的团队在创业初期的艰难与坚持,看到了他们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的大胆尝试和不断创新,也看到了他们如何一步步克服挑战,最终赢得市场。特别是关于“双11”的章节,简直让人血脉贲张。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打折促销,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涵盖了技术、营销、用户心理等方方面面的大型社会活动。我能想象到,在那一刻,无数人在屏幕前屏息以待,抢购心仪的商品,那种参与感和兴奋感,是其他任何消费场景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阿里巴巴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无数次精准的决策,以及对市场趋势的深刻洞察的结晶。它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活力和潜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对未来科技发展和商业模式的演变有了更深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