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新的题材,新的价值思辩,新的文化内涵,让传统艺术不死的关键。
全台第一部以「标准化台语汉字」撰写的歌仔戏剧本
并附有华语翻译的歌仔戏剧本集,双书套装。
内附精彩剧照多帧
收录《美男子窦莲魁》、《燕青》、《石秀》、《碧桃花开》四出剧本。
赠送音乐家柯智豪为《美男子窦莲魁》谱写的两首新歌〈窦莲魁调〉、〈拂柳少年〉,独家唱段下载。
本书为:
出版戏曲剧本集的目的,旨在提供未来戏曲节目的演出与推广。目前戏曲排演所使用的剧本,大多仅止于剧团内部流通,特别是拥有大量观众基础的歌仔戏剧本,出版品甚少。尤以,现今歌仔戏剧本写作与出版,几乎以华语(国语/普通话)为主,而忽略了歌仔戏演出是以台语为主的事实,以至于演员读剧本,或观众看字幕时,仍须自行在脑海中转换为相应的台语,往往造成语意不精确、理解误差的问题。其实教育部早于2007 年颁布了「台湾闽南语推荐用字」,破除一般人认为台语「有音无字」的迷思,但却少有人应用于戏剧与戏曲领域,甚为可惜。
剧本用字未做台语标准化的工作,将使得剧目复排时得面临重新梳理歧义、误植问题的窘境,亦不利于教育推广。而戏曲剧本的台语汉字标准化,需要理解剧作家的文学剧本与实际演员使用的演出语言间的差异,调整为最适合阅读与排演的文字。以往使用的台罗系统,是教育部1997 年公布的「台湾闽南语音标系统」与通行一百多年的教会罗马字系统整合而成,虽能标示读音,却对一般大众有拼写困难的问题,亦丧失了文字字形与字义之美。使用标准化的台语汉字之后,则一併解决了形、声、义的问题。另一方面,鑑于华语(国语∕普通话)是主流语言,本次也将针对剧本同时进行华语版本与台语版本的校正,将双语汉字剧本并置。
【各剧本介绍】
《美男子窦莲魁》
你若真正是我的对影,将你的青春交换予我。
献出我的灵魂与性命,将你的时间交换予我。
王尔德小说原着《格雷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ain Gray)中,迷恋美少年格雷的画家巴泽尔(Bazil Hallward),作家将他改为在三○年代从事最时尚的行业,写真场里的摄影师白云清。参考了当时在太平町开业的彭瑞麟先生的特殊摄影技术,变出了一幅「鎏金错银写真」,还将迷恋「红衣少年」的台湾画家席德进,叠进白云清的角色形象中。写真不同于油画,具有可大量复制的特性,这左右了剧情的发展与结局,也更贴近现在这个艺术品灵光消逝的世道。
这个故事自三○年代,横跨到五○年代,再一脚踏进二十一世纪。「格雷症候群」(Dorian Gray Syndrome)是一个隐喻,依然存在于所有自豪的先进社会中。在彭瑞麟的年代,在棚内拍摄肖像,往往不使用闪光灯,而是利用白天的自然光,要拍到一张好照片需要时间等待。而在手机不离身的「滑一代」,补光神器与修图软体大行其道的现在,天然的青春美貌与真性情更显得稀有可贵了。王尔德说的:「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以貌取人。」现在听起来竟然是既刺耳又劝世啊!
《燕青》
香钿宝珥,抚菱花如水,学妆皆道称时宜。
粉色有,天然春意,蜀彩衣长胜未起,纵乱云垂地。
《燕青》灵感来自《水浒传》第八十一回〈燕青月夜遇道君,戴宗定计赚萧让〉。燕青,水浒好汉中的人气王,梁山泊帅哥堆里的一团俊俏。胸有将相才不得用,却被蓄之以俳优;命运让他处于一仆二主的窘境,还要周旋于宋徽宗与名妓李师师的爱情游戏之间。
以燕青衔命商议招安为主线,铺陈出燕青、李师师、宋徽宗之间的三角关系,并因而重新赋予此三人截然不同的文化想像。燕青为《水浒传》中梁山泊的英雄之一,除了身怀绝技之外、兼擅琴曲,粗犷中带有细腻的感情,一身团绣更使得他在梁山好汉中别具一格。描写燕青
与卢俊义的情义,与李师师以及宋徽宗之间的感情纠葛;在奔上梁山之时,他所抛弃的不只是世俗的礼教、还有对于感情的不信任和对于自由的徬徨,在乱世之间显得鲜明而深刻……
《燕青》宛如一幅精巧画屏的制作,却让人感觉它在人物主题情节气氛上的用心,为歌仔戏又打开了一扇新的门。或许,老派的歌仔戏观众一时还无法接受,但,新的题材,新的价值思辩,以及新的文化内涵,却才是让传统艺术不死的关键。保留传统歌仔戏的同时,也应该有前瞻性的、更多元的尝试。 (郭强生教授,台新艺术基金会ARTalks,2016)
《石秀》
玉带瑯铛束柳腰,罗裙半掩金步摇,
红莲三寸好枝骨,天外飞仙过银桥。
《石秀》一剧的灵感来自于《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石秀怒斩潘巧云,杨雄大闹翠屏山〉与施蛰存的同名小说。石秀在《水浒传》中是一个替人出力、好管闲事的拚命三郎。而上海新感觉派小说家施蛰存通过意识流的形式,呈现了《水浒传》中拚命三郎「石秀」的内在纠结,「石秀对潘巧云的暗恋,对义兄杨雄的轻视」等。将这名梁山好汉自卑的复杂思绪和另类的情欲描写得入木三分。
杨雄面邀石秀同住,结拜兄弟委其打理肉铺生意。不料嫂子潘巧云千娇百媚,一颦一笑像是在对石秀明挑暗逗,惹得他意乱心烦,但为了
兄弟之义他始终坚决抵抗。这种心绪积累一久让他暗生鬼胎,某日他偶然偷窥嫂子时,竟发现嫂子与海和尚的不伦私情。为了义兄他不惜手刃海和尚,并煮为一锅血粥,然而义兄却不打算追究。
石秀的义愤、忌妒、不平、委屈,便渐渐转变成了对这位无能大哥的轻视。于是,他安排一场翠屏山下的对质,借杨雄之手将潘巧云、莺儿主仆两人手刃……
在台湾各种「戏曲现代化」的努力,不乏尝试在人物角色的心理描绘上下足工夫,但鲜有《石秀》如此这般的变态露骨,但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变态露骨,才真正给出了一个「有温度的感官时刻」,一个歌仔戏不再仍是歌仔戏的流变可能。(张小虹教授,台新艺术基金会ARTalks,2016)
《碧桃花开》
一叶浮舟随水流,碧桃依旧映月洲,
试问真情何处有,心中空明亦无愁。
当年,秦钟衣锦还乡迎娶美娘,并育有一子玉桐,而今,却因一场摧花大盗的案件,唤醒美娘遗忘已久的恶梦,原本看似和乐的家庭,也因着疑心的产生逐渐迈向破裂的边缘。
心神丧失的冯生被控为摧花大盗,口中不断念着「美娘」,似乎与秦钟的夫人,在过去曾有着不寻常的关系……一连串的疑惑使秦钟夫妻产生嫌隙,阴错阳差之间,铸下大错。
在审理案件的公堂上,秦钟一向是个明智的裁决者,但面对冯生的案件,他失去了公正。虽然尚有众多疑点未釐清,但秦钟急欲将冯生定罪以报仇。未料御史庞彬的出现,使案情出现转折,庞彬意图为冯生开脱,且道出冯生早已无法人道的事实,得知此事的秦钟犹如晴天霹雳,冯生是否真为罪犯?而秦钟夫妻犯下的错误,又该如何处理……
《碧桃花开》以新编的古典叙事,展开对人性黑暗面的探索、对阶级意识的深究、甚至对死刑的反思,借着多层次的人物,给新进演员丰富的角色经营空间,当代性已尽在其中。(鸿鸿,表演艺术评论台,2012)
本书特色
标准化台语汉字版+华语版(双书套装)
写给少年演员的戏 献给青春观众的情诗
名人推荐
推荐人(依姓氏笔画序)
邱坤良(前北艺大校长、前文建会主委)
徐亚湘(北艺大戏剧系教授)专文推荐
蔡欣欣(前台湾戏曲学院副校长、政大中文系教授)专文推荐
无论是改编传统剧目,或新铨古典小说,或取材社会议题,或採借跨文化经典等创作,季纹都能以独特的视角,架构文本,描摹人物,展示具有当代性的思维与价值辩析。(前台湾戏曲学院副校长、政大中文系教授 蔡欣欣)
剧本唱词编写得见古典文学基底,情节关目安排及人物内心深掘深受西方戏剧影响,后设技法运用又有当代文学影子,而其跨领域的多方尝试更见其艺术视野。我最欣赏之处就是这种在规范中勇于尝试突破,并向歌仔戏创作边界大胆探索的精神展现。(台北艺术大学戏徐亚湘剧系教授 徐亚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