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三代剧作家的笔,看波兰社会百年动盪足迹
在神的游戏场中紧握着小小的稳定,波兰人将走向何方?
三○年代……
维卡奇的《鞋匠》是末日灾难预言,主人翁是三个臭兮兮的鞋匠,他们梦想能像中产阶级或上流阶级般享用美食、身着绫罗绸缎、无所事事。但他们最后终将明白,自己只是随着时代的意识形态起舞的傀儡,摆盪于纳粹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
五○年代……
鲁热维奇《证人或我们小小的稳定》是战后波兰庶民生活的见证。剧中人害怕失去「那一点点什么」,窗外的景色、衣柜、花瓶、瓷器、工作、和上级的关系、时好时坏的晚餐、一个不太舒服的位置……借以告诉自己:「日子还没那么糟」。每个人只想管好自己的事,只要店里还有食物可买,社会还不算太乱……
千禧年代……
自由民主化后的波兰,面临新的问题。新生代剧作家瓦恰克的《沙地》,隐喻了当代波兰人民的处境。在沙地中玩耍的男孩对身为外来者的女孩施加暴力,借此发洩自己的情绪,并从暴力行为中获得短暂的满足、自信。他羞辱女孩、监视女孩、把她的娃娃撕碎,直到女孩拒绝了他。波兰面临到的种种危机(排外、民主倒退、孤立的国际地位),是「神」造成的结果,还是其实是不负责任的人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