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诉:如果不是冒着生命危险,你无法看到这部作品!第一位目前仍然生活在北韩的异议作家的血泪之作!冒险夹带偷渡南韩,终于公诸于世!

控诉:如果不是冒着生命危险,你无法看到这部作品!第一位目前仍然生活在北韩的异议作家的血泪之作!冒险夹带偷渡南韩,终于公诸于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Bandi
图书标签:
  • 朝鲜
  • 异议
  • 逃亡
  • 人权
  • 纪实文学
  • 政治
  • 偷渡
  • 真实故事
  • 禁书
  • 社会批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北韩是绽放笑容的地狱,
他就是在地狱里幽微闪烁的萤火虫之光……

  韩国kyobo、英国Amazon书店读者★★★★★惊世推荐!

  我不是用笔和墨水写这本书,我用的是血泪和骨头。或许这些故事像沙漠一样贫瘠、像荒野杂草一样粗糙,或是像石制工具一样不堪,但亲爱的读者,请您读它吧! ──潘迪

  在这里,「阶级成分」不好的人,连努力的资格都没有;孩子害怕马克思肖像,父母就等着被流放;即使一辈子忠党爱国,死前却依旧一无所有;就算父母临终,想见最后一面,没有「通行证」也寸步难行;甚至表达情感的自由都是一种奢求,伟大领袖驾崩,连你致哀的次数都有人偷偷记录……

  对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这个地狱就叫作「北韩」。历经无数次生离死别,作者潘迪亲眼目睹诸多不公不义,决心为同胞发声,暗地里将他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不同于坊间关于北韩的书籍多由西方新闻记者採访撰写或是「脱北」者的回忆录,潘迪是第一位目前仍然生活在北韩的作者。他冒着生命危险,将秘密撰写多年的手稿小心收藏,最后夹带在《金日成选集》中才得以「偷渡」到南韩公诸于世。

  七篇故事,也是对北韩的七个控诉,潘迪用生命凝鍊,以愤怒提笔,一手揭发北韩五十年来的专制、谎言与民不聊生的真相,也带领我们深入这个外人难以想像的险恶国度。尽管沉痛到让人不忍卒读,但只要多一个人看到,就能为这个墨一般黑的地狱深渊,点燃一丝希望之光。

好评推荐

  我们能做的,只有细细读完书中每一则「控诉」,只有这样,才能拯救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并传布到全世界的作者。——《请照顾我妈妈》畅销作家/申京淑

  精采绝伦的故事……揭露了居住在这个国家的可怕真相,任何自由都被剥夺,饥荒与暴行层出不穷,但人心中的信念与希望仍有机会度过这一切苦难。二○一七年度必读经典!──英国《翡翠街》杂志

  《控诉》作为第一部自独裁国家北韩偷渡出境的文学作品,持续缔造国际性的历史纪录……这些熠熠发光的故事揭露了人民日复一日承受骇人挑战的绝望生活……潘迪笔下的角色对于控诉充满恐惧与悬念,而《控诉》这个书名则是犀利恳切地穿透了读者的心!——《书单》杂志

  《控诉》是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也是个意义非凡的故事,替韩国半岛上为阴影所覆盖的那半边洒下光明……这些故事对作者而言或许像是一种驱魔仪式,对我们而言则如同真相大公开。《控诉》虽是虚构小说,却字字句句都在嘶吼吶喊着真相。如同另一部伟大的文学经典《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一般,《控诉》是一部力道十足的作品,大有可能成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民苦难生活的历史性教材。——加拿大国家邮报

  充满勇气与惊惧困惑的短篇故事集……我默默地领受这份特权,透过倾听这些生动且无懈可击的故事,认识那个无声的世界……这部故事集似乎是黑暗北韩中闪烁的一道光,同时也不经意地在提醒我们,那儿越来越暗了。──《新政治家》周刊

  潘迪的写作风格与西方小说作者截然不同……其直白、单纯的架构与故事本身十分相衬,毕竟故事内容已经如此富戏剧性、如此令人揪心,再做任何补充都显得多余……《控诉》相当易读……且值得一读!──Crime Fiction Lover网站

  一部货真价实的「逃亡」小说,对北韩这个金氏王朝及其追随者眼中的天堂,有着极具破坏性的批判……故事带着一丝鲜明的讽刺意味,但绝大多数都是肃穆而真实……作者显然与北韩各个社会阶级都有相当广泛的接触,从工人、农民到中级政务官……是一部相当重要的目击纪录。──寇克斯评论

  用一种非常印象派、非常隐晦、几乎是遮遮掩掩的口气来描述独裁国家的日常生活……这本书让我们对于在北韩受尽苦难的人们的脸孔和他们的生活有了清晰的画面……读完时我几乎要长叹,提醒自己能生活在民主国家有多么幸运……我曾想过欧威尔和卡夫卡,但此时才幡然领悟他们描述的国家确实存在,也有人确实生活在其中,而他们或许根本不知道人生还有其他截然不同的可能。──法国《L’express》杂志

  本书带领我们坠入北韩家庭的日常生活,这些故事是一个在极权主义下无法唿吸的男人的哭嚎,也是在北韩共产主义的桎梏下支离破碎的全体人民的吶喊……作者借着故事、诗歌、幽默甚至滑稽的手法,谴责种种让人无法忍受的不公不义。笔触简洁谦和,赋予作品独特美感,这七篇故事闪耀着人性的柔光。──义大利《Aleteia》网站

  一部罕见的作品,集结了七篇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窥这个神秘国家的模样,那儿流出的讯息从来没有正常过……与金正恩政权所塑造的华美壮观却荒诞可笑的形象大异其趣,《控诉》让人们有机会发掘这个神秘国度的动人面貌,在这块被遗忘的土地上,人性只求有那么一丝胜出的契机。──《阅读》杂志

  「潘迪」──原意为「萤火虫」的化名作者,他已创下无法想像的纪录──针对北韩的独裁政权留下证词,人还留在境内……一如索忍尼辛和其作品在他那个时代所缔造的成就一般,潘迪的故事在在提醒我们,无论代价为何,打击审查制度这场战役一定要坚持下去!──法国《L’amour des livres》杂志

  没人能想像得到,生活在独裁政权下会与滑稽扯上关系,但叙述这个无限荒谬的体制的过程中,潘迪有时真的会让读者迸出紧张的笑声……在这个弄不清民主与愚民政策的国家里,这部作品就像一道微光!──法国《L’Alsace》杂志

  潘迪呈现了北韩在金日成(及其后继者)统治下的严峻景象。故事发生的时间距今已超过二十年,但即使真有任何改善,这部作品依然相当准确地描述了北韩人民今时今日的生活样貌……我是少数读过本书也去过北韩的人,而我可以告诉你,本书所述与我去年夏季在当地的所见所闻毫无二致。──「书人」书店执行长/史提夫‧贝尔库

  透过一个个毫无转圜余地的故事,假名「潘迪」的作者给了读者难得一见的机会,一窥北韩人民的生活如何陷于「不见天日的黑暗」当中……后记里关于班迪的手稿偷渡出境的过程,正揭示了这部作品得以存在于这世上是绝大的奇蹟。——出版家週刊

  即使对作者一无所知,对原文手稿偷渡出境的过程一无所知,这部作品让我们忆起关于极权主义的世界文学经典的力道,也丝毫不减!──法国《L’ours》杂志

  作者煞费苦心地从他的祖国淬鍊出来的数篇故事,价值非凡……古典的架构让我们想起果戈里、契诃夫,而读来荒诞又讽刺的文风,则可比美尤内斯库和布尔加科夫。──Books Magazine

  如此珍稀难得的瓶中信,我们应该好好紧握在手,仔细品读当今世上最后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权的悲剧故事。──法国《Le Revenu》杂志

  每一个故事,都叙说着这个无道的独裁政权的不同面向……潘迪透过犀利的讽刺与黑色幽默,谴责极权主义与北韩社会的分裂,也谴责一党专政体制的荒谬与腐败。──法国《La Grande Parade》杂志

  这些故事叙述的,是寻常百姓如何因为某些荒谬的原因受尽侮辱与殴打,表情空洞怪诞的政府爪牙和极尽谄媚的邻人如何在一旁围观,而受难者又是如何被一个箝制国家长达六十年的独裁政权逮捕、惩罚。掷地有声、打破沉默的作品!──法国《La Vie》杂志

  来自仍居于北韩境内、化名为潘迪的作者的反动故事……从覆着神秘面纱的独裁政权中现身的稀有作品……即将震撼全球文坛!──英国《卫报》记者/艾利森‧弗洛德

  北韩边界滴水不漏,除了政战文宣以外什么小说都出不去,任何异议更是打压得彻彻底底。于是这本小说一偷渡出境,立刻在全球出版界刮起飓风!──图书馆期刊

  本书作者身分不详,他也乐于保持这种状态。他至今仍居住在一个为暴政所控制的国家,冒着生命危险从事写作。他用带着幽默的笔触,描述独裁政权下的日常生活,那些极端悲惨的景况。而统治者佈下的监控网络,让所有人都可能是潜在的线民或间谍。──《Mag Dimanche》杂志

  精雕细琢的作品……《控诉》充满让人难以忘怀的骇人故事……值得一读!──Complete Review网站

  极富人性的作品,潘迪是一位真正的作家!──法国《Lecturama.fr》网站

  来自全球最独裁政权的罕见故事……戏剧性十足,让人一页接着一页!——《Quartz》杂志

  对于北韩人民真实生活感兴趣的读者……本书叙说的寻常百姓生活,会让你深深沈浸其中!——The Millions网站

  《控诉》勇敢地为长久以来渴望自由的数百万计的人民发声!──英国《Culture Trip》杂志

  这七篇故事的总集面市,是出版界的历史性大事!──《Livres Hebdo》杂志

  如果诗作一如华兹华斯所说,是将澎湃情绪忆念成静谧文字的方式,那么《控诉》表现的,就是持续处于危机当中时那正在澎湃的情绪……《控诉》的宽宏与勇气,已是一种大爱的行谊!──英国《卫报》读者/RO Rwon
 
黑暗深处的呐喊:一窥人性在极权下的挣扎与不屈 这是一部超越国界的见证,一卷关于个体在巨大历史洪流中如何寻求尊严与自由的史诗。它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一个外界鲜少触及、充满神秘与恐惧之地的窗口。透过作者不计代价的记录与逃亡,我们得以窥见在高度封闭与压抑的社会结构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如何被无形的枷锁所束缚,而他们的内心世界又如何酝酿出对真相的渴望与对光明的向往。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真实”的追寻与记录。在信息被严格管控的环境中,个体意识的觉醒显得尤为珍贵和危险。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细腻地描绘了社会肌理中那些不易察觉的裂痕,那些在表面平静下涌动的暗流。这些观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长年累月对周遭环境的切身体验之上,是对集体记忆与官方叙事提出质疑的勇气体现。 第一部分:铁幕下的日常与心声 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被精心编织的、看似井然有序的世界。然而,作者的笔触很快就揭示了这种秩序背后的沉重代价。我们看到,在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中,恐惧是如何像空气一样弥漫。从对特定词汇的使用禁忌,到无处不在的自我审查,每一个行动、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以避免招致灾祸。 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宏大的政治批判上,而是专注于描绘“人”在这样的体制下如何生存、如何爱、如何失去。家庭关系在政治压力下扭曲变形,友谊变得脆弱易碎,信任成为最奢侈的品格。通过对几组典型人物命运的刻画,读者可以深刻理解,当思想自由被剥夺时,个体的生命力将如何被压抑至最低限度。那些微小的反抗、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聚会、那些在深夜里低声进行的私语,构成了抵抗虚假宣传的地下精神网络。 其中关于教育和信息获取的描述尤其发人深省。知识的获取不再是为了拓宽视野,而是成为了一种工具性的、服从性的训练。作者以惊人的记忆力,记录了那些被精心筛选过的“历史”,以及当一些被遗忘或被禁止的碎片信息偶然流露时,人们眼中闪烁出的那种震撼与迷惘。这种对“真知”的渴求,是推动许多人最终选择冒险的内在驱动力。 第二部分:希望的火种与逃离的决意 随着叙事的深入,故事的张力逐渐增强。个体在长期的压抑中,不可能永远满足于被规定的角色。书中详细记录了作者如何一步步积累对现状的不满,如何从最初的迷茫与自我怀疑,成长为坚定的异见者。这份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痛苦的挣扎与艰难的抉择。 作者详尽地描述了内心世界的转变过程,这是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质疑”的蜕变。他如何通过隐秘的渠道接触到外部世界的微弱信息,这些信息如同黑暗中的星光,点燃了他对另一种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最终凝结成了付诸行动的决心。 这一部分也着墨于“行动”的准备阶段。准备逃离一个对自己的一切都了如指掌的国度,其难度远超常人想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的策划和极端的谨慎。作者细致地记录了寻找帮助、获取资源、规划路线的过程,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高风险的博弈。这些描述,展现了普通人在绝境中爆发出的惊人韧性和智慧,他们不再是体制下的顺从者,而是为生存和自由而战的“行动者”。 第三部分:穿越边缘的搏斗与重生 书中最具戏剧性和紧张感的,莫过于横跨边境线的惊险历程。这部分内容以近乎新闻现场的紧凑感,带领读者体验了一场与时间和命运的赛跑。 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记录了在极端环境下人类身体和精神所能承受的极限。寒冷、饥饿、恐惧、不确定性,这些都是现实的挑战。但比自然环境更严峻的,是来自边境控制的无形压力。每一次潜行、每一次躲避、每一次面对未知的检查站,都如同走在刀尖之上。 引人注目的是,即便在最危急的时刻,作者依然没有放弃作为“记录者”的使命。他观察着一同逃亡者的反应,记录着边境巡逻人员的特点,甚至在极度疲惫中依然努力保持着清晰的头脑,以便日后能够真实地还原这段经历。这不仅仅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还,更是为了完成他对自己使命的承诺——将真相带给世界。 最终,当成功跨越界限,重获“安全”的瞬间,那种复杂的情绪并非简单的狂喜,而是夹杂着对身后故土的复杂情感、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警惕,以及完成了对自我救赎的释然。 结语:声音的重量 本书的最终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遥远且封闭的社会,以如此鲜活、如此人性化的方式呈现给世界。它挑战了人们对刻板印象的固有认知,迫使读者直面人类在面对专制权力时的脆弱与坚韧。 这不是一部纯粹的政治宣言,而是一部关于人性如何拒绝被定义、生命如何渴望被看见的深沉自白。它提醒着生活在自由世界中的我们,自由的代价是何其高昂,以及拥有讲述自己故事的权利是何等珍贵。这本书所承载的,是无数个被压抑的灵魂渴望被听见的回响,其分量,足以穿透一切高墙,直击人心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部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潘迪Bandi


  1950年出生于北韩,也是目前唯一仍然生活在北韩的作家。出于安全考虑,真实姓名并未公开,潘迪(반디)是他的化名,引用自韩文「萤火虫之光」(반딧불),期望这本书也能像「萤之光」一样,为身处于暗无天日的北韩人民带来一丝光明。

  韩战期间,他曾随家人迁居中国,之后返回北韩,立志成为作家,在担任工人之余,利用闲暇时间写作。20多岁时,文章即获刊于北韩杂志,后并成为北韩官方认可的「朝鲜作家同盟」中央委员会会员。

  1994年金日成死亡时,北韩发生严重饥荒(北韩国内称之为「苦难的行军」),潘迪的许多亲友相继死去,也让他决心揭发北韩当局试图隐藏的真相。

  潘迪期盼透过文学超越国界的力量,让世人能够正视北韩社会的现况。他在交出自己的手稿时表示:「我的作品若能在南韩出版,我便心满意足了!」而他的夙愿在二○一四年得以实现,并引起美、英、法、德、义、瑞等欧美各国激烈竞价。一如前苏联异议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忍尼辛的经典巨着《古拉格群岛》,《控诉》的问世,势必将成为见证人性光辉和文学良心的不朽之作!

译者简介

刘雪英


  祖籍山东,出生于韩国。译有《活力早餐70选》、《四年级生的独立宣言》、《幸福点播机》、《幸福,其实离你很近》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秘话

北韩现役作家之北韩体制批判小说,是这样传到南韩的


  作品比身体率先一步逃离

  厉声痛批、极力嘲讽北韩政府体制之北韩现役作家的小说在南韩出版是南、北韩分割六十八年以来第一次。来到自由世界的脱北者们,在融入南韩社会后针对北韩体制提出批判的作品虽不难见,但是像这次这样,作者目前仍身处于北韩,却不惜以自己的性命为担保,向以高压式手段压制人民、反民主的北韩体制提出告发的作品,倒是头一遭。

  北韩作家潘迪在亲友的帮忙之下辗转带到南韩的这本小说,它的书名便是《控诉》。《控诉》顾名思义是把一九九四年七月金日成死亡之前以及之后,社会上阶级歧视、高压统治下的北韩社会歪风,以及首领独裁体制所带来的社会上各种矛盾情结等,借由尖酸嘲讽的手法将它告发于世。

  《控诉》约有七百五十张二百字的手稿。或许是要告诉大家稿子是从很早已前开始起笔的,在褪色的原稿上不难看到作者亲手用铅笔一笔一笔留下强劲有力的笔迹。原稿是由〈脱北记〉、〈幽灵之都〉、〈骏马的一生〉、〈咫尺万里〉、〈伏魔殿〉、〈舞台〉、〈红蘑菇〉等七部短篇小说集结而成。这些短篇小说虽然探讨不同故事题材以及事件,但主体上,还是由批判金日成时代这个大主题串联在一起,属于短篇集形态。

  在每部作品尾声,也就是每则故事的最后分别记载着「一九九三年七月三日」等日期,据推测应该是稿子完成日期。以此研判,最早的作品〈脱北记〉应该是在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完成的,由此可知,作者潘迪打从很早起便开始着手撰写一些对抗体制的小说。

  在这些短篇小说里,若以时间点来看,最后完成的作品便是描述用假仁假义来包装独裁者金日成首领残酷面的〈伏魔殿〉,也就是在金日成死后一九九五年十二月。由此可以得知作者潘迪身在北韩当地,不仅针对北韩金日成时代,甚至不曾停歇地针对紧随其后的金正日以及金正恩时代继续执笔写下批判小说。

  决定告发北韩体制的原因

  潘迪所属的北韩文人团体「朝鲜作家同盟中央委员会」是北韩公认的作家团体。负责管控包含北韩文学在内的所有艺文界最高管理单位,是金正日在上继承者课程时,担任部长的朝鲜劳动党宣传煽动部。义务加入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的作家们,一律得接受朝鲜劳动党宣传煽动部的指导与检验,朝鲜作家同盟中央委员会是隶属于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的一个文学组织。

  基于这个组织结构,在北韩并不是文笔好就能成为作家,出身成分也是考量的关键要素。此外,作品发表的机会和篇幅也很少,这也就是作家在北韩社会里地位崇高的原因之一。

  身在北韩时便是诗人兼剧作家,后来脱北来到南韩,并在二○○四年发表十二首诗,正式步入文坛的自由北韩广播电台金圣珉先生也曾是朝鲜作家同盟中央委员会的一员。

  二○○八年,因推出诗集《以百元贩售我女儿》而引起广大回响的张镇昇先生,在脱北前也曾是朝鲜作家同盟中央委员会成员。在北韩成为作家的传统管道便是在中央所发行的报纸或杂志里发表自己的作品,而潘迪正是经由这个管道晋升为作家的。

  潘迪在幼年时期经历过六二五南侵战争。文笔不错的潘迪在二十多岁时便开始崭露头角,继而在北韩杂志发表过他的文章。有一段时间他曾放弃文学之路投身于劳动现场,然而始终无法放弃梦想的他,只要有空便执笔撰写文学作品。可谓是囊中之锥,他的才华逐渐为周遭人所发觉,继而受到认可,并成为朝鲜作家同盟中央委员会的一员,曾经有多部作品刊登在朝鲜作家同盟中央委员会的期刊里。

  一九八○年代末到一九九○年代中,他曾经历所谓的「苦难的行军」,亲眼目睹身边许多亲朋好友相继死去的惨状。见到这种情景,身为作家不禁对自己所处的北韩社会产生深深省思,而作家所拥有的武器无非就是文笔。

  从此之后,他开始把深受饥渴所苦、因体制矛盾而面临死亡或为了餬口饭吃而离乡背井者的惨酷情景一一记录下来。为了告发这个体制而提起笔桿。

  读者只有一人

  有感于北韩式社会主义矛盾以及凭借出身成分来区分人民,眼见因人类史上最可恶的连坐罪而深受其苦呻吟不断的北韩居民的惨状,作者决定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北韩居民的代言人,将所见所闻告诸于世。眼见北韩居民生活在惨不忍睹的现实生活中,却无法向任何人诉苦,于是将一个个真实案例收集起来,再将它们融入自己的作品里,开始提笔书写「现场告发」之文学作品。若要同时兼顾作品性以及事实之告发,其实有相当大的难度。但他身为作家,在不偏离事实的情况下倾全力完成的这部作品,不仅具有高完成度,同时也兼顾到作品性,整个过程可谓是伴随着分娩时必经的产痛,相当艰辛。

  随着时间流逝,一件件作品相继完成,然而读者始终只有一人,也就是作者本人。潘迪清楚明白在自己所处的北韩社会里,他所写的小说读者只能有他一人。于是静候良机,期许有那么一天自己为了告发北韩体制而写的作品,将得以在自由世界里流传。而这一天则是从一名近亲决定逃离北韩时开始的。有关潘迪的作品手稿取得过程,根据取得原稿的「被绑架者人权与北韩难民市民联盟」(Citizens Coalition for Human Rights of Abductees and North Korean Refugees)都希仑代表的证词,整理如下:

  从北到南,手稿取得过程

  某天,与潘迪颇有交情的一名女性亲属前来找潘迪,小心翼翼地向他透露三天后即将逃离北韩前往中国。潘迪并不是没有考虑过逃离北韩,只是考量到携家带眷将伴随诸多束缚。但他退而求其次,认为这名亲人的脱北或许是把自己的作品公诸于世的大好机会,于是向她提起自己在过去所写的作品。由于对方下定决心逃离北韩,因此认定向她提起自己的作品应该也无妨,况且两人还是值得信赖的近亲。

  潘迪把批判北韩体制的小说和诗词原稿交给打算孑然一身离开北韩的这名女性亲属,接到原稿的亲人表示自己目前还不能确信是否能安然逃离北韩,等她找到万无一失的逃脱路线之后再回来拿稿子,留下这一句承诺后便离开了。

  期许有那么一天势必要把它公诸于世所写下的作品,而今潘迪却得再次把它藏在无人知晓的隐密之处,然后就这样过了好几个月。

  另一方面,潘迪的亲人固然成功跨越边境来到中国,却不幸被中国边防军所逮捕。值得庆幸的是这个部队根据潘迪亲人的衣着,认为她有别于其他脱北者,或许出身于有钱人家,并研判她是干部家妇女,因此没将她遣返,反倒是要她付出人民币五万元相当于韩币一千万圜的红包。

  眼下暂且免于被遣返的这名女性表示手头上没有这么大笔钱,于是拜託对方让她与外部联络以方便筹钱,于是就这样过了一个星期。期间,该部队的副队长因公前往延吉之际,与他相识的一名脱北偷渡掮客见了面。副队长向掮客表示自己的部队逮捕到一名女子,请他代为联系,若有人愿意为她付出这笔钱就会释放她。

  而此人正巧是和都希仑代表颇有交情的一名朝鲜族掮客。这名掮客立即将此事告知都代表,表示金额方面他可以出面和对方再谈谈,就当作是救一个人,请他帮忙想想办法。其实都代表所带领的团队也是阮囊羞涩资金紧缺,尽管如此,他几经苦思决定去找一位偶尔会对「被绑架者人权与北韩难民市民联盟」伸出援手的一位先生,并向他述说起整件事。这位先生叮咛日后事情若有好转务必要把这笔钱还给他,说完就交给他一千万韩圜。借由这笔钱,都代表把那名被关在中国部队里的潘迪脱北女性亲人救出,并带回南韩。而都代表就是这样与潘迪辗转联系上的。

  来到韩国的那名脱北女性自进入脱北者教育机关Hana院以后,都代表便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除了这名女子之外,虽然曾为许多脱北者伸出过援手,但几乎没有人在离开Hana院之后与都代表联系。

  用《金日成选集》掩人耳目,把稿子带回南韩

  但这次不同于以往,那名女子在离开Hana院之后主动联络都代表。经过多次联系,都代表为了见她一面而来到位于京畿道城南的女子家里。那名女子拿出一个白色信封,表示那是她仅有的一切借以表达她的感激之情。都代表将那个信封还给她,虽然只是一部分,但总不能收下政府为了帮助她在韩国定居而支付的这笔辅助金。

  那名女子也是一意孤行,但在此同时,开口请他再帮忙一件事情。换言之,希望他能代为跑腿,而跑腿的代价便是请他收下那个信封袋。于是都代表开口问她究竟要他帮忙什么,就在那个时候听到潘迪这个名字。女子表示「当时我若带着那份稿子出来,自己肯定是死路一条,此外潘迪也是难逃一死。」并表示「自己答应过他日后一定会回去把手稿带出来,对方想必正在等着。」同时,她也把潘迪在北韩的身分地位等细节一一告诉他。

  都代表感到此事非同小可,直觉告诉他这不是件小事。当时那名女子也把一封写给潘迪的信交给都代表,表示只要把这封信交给潘迪,潘迪就会明白并将稿子交给前去找他的人。

  都代表拿着那封信和白色信封袋,心想不妨放手一搏。但事情没有预期那么顺利,当时边界的情况不是特别好。要找到一个可以前往潘迪居住之地的人谈何容易。但是,一个「必然的偶然」发生了,都代表的一名中国友人表示要去拜访住在北韩的亲人。询问一下地点,发现潘迪居住的地方正巧包含在他的造访区内。基于潘迪的社会地位,因此可以住在颇有规模的中小型都市里,以距离而言,中国友人表示可以利用午餐或休息时间短暂造访。都代表再三叮咛中国友人,倘若潘迪把手稿交给他,务必要用《金日成选集》或《金日成力作》等北韩宣传用册子层层包好,将它伪装好再带出来。

  那名中国友人在潘迪女性亲人成功脱离北韩的好几个月后前去造访潘迪,并将装在塑胶袋里的信件交给他。

  读完信,潘迪沉思片刻,紧接着彷彿下了很大的决心,把深藏在唯有自己知道的隐密场所里的一叠文稿取出来。根据中国友人日后转述,当时他的表情似乎是诉说「不管怎么做迟早都是一死,一副无路可退豁出去的模样。」而潘迪的原稿就这样在《金日成选集》的层层堆叠之下经由中国辗转交到都代表手里。

  若不是冒着性命危险,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目前南韩约有二万五千多名脱北者,其中有相当多的脱北作家透过他们的作品对北韩世袭独裁体制所破坏殆尽的北韩社会提出批判。

  二○一二年加入国际笔会总会的「流亡北韩作家笔会」里就有二十八名脱北作家加入。

  二○一二年九月,于庆州举行的第七十八届国际笔会文化论坛里,都明学先生把他在北韩从事文学作品时的写作过程等亲身经历娓娓道来,并有如下描述。

  「我想要写一些充满真实性、自己想要写的题材和作品。二○○四年八月被保卫部员逮捕并强行拉到慈江道山中。明知道不可能在北韩出版,却为了让自己心安而写下嘲讽现实生活的诗句,结果被冠上反动作品的帽子继而引发问题。在牢房里被军靴踢到半死,晚上根本不得安眠。」

  都先生不过是写了讽刺诗而已,却得承受在文明世界里难以想像的巨大痛苦。而潘迪的作品已超越讽刺,直截了当地针对北韩体制提出近似告发状的文章。不仅如此,一九九四年金日成死后,金正日下令北韩文人撰写所谓的「首领永生文学」,于是乎,追悼金日成的诗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即便是在这段时期,潘迪不仅仅要告发金日成,甚至在自己的文学作品里加入了嘲讽。

  而这些作品若不是赌上自己的性命,否则根本无从下笔。不惜赌上自己的性命以对抗高压暴政统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或许也意味着他已预感採高压手段的政治体制,它的末日即将来到。从这个观点来看,北韩内部现存的异议作家的文章出现在这个世上,便是前所未有的变革之始。在此同时,也可以把它视为牢不可破有如铜墙铁壁般的世袭独裁政权如今已产生龟裂,可谓是大事一桩。

  以性命为担保,让作品率先逃离北韩

  潘迪的北韩体制批判小说集在韩国国内出版,不免让人联想到旧苏联时期因撰写批判苏联共产体制的小说并在国外发表为由,继而遭到流放的一九七○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忍尼辛。索忍尼辛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志愿参军赴前线担任砲兵军官,他寄给友人内容中批判史达林的信函被截获,于是在一九四五年遭到逮捕,接下来在劳改营待了五年并流放三年,前后共度过八年流配生涯。一九五七年获得平反后,于一九六二年发表以过去八年流放生活为素材而完成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从此晋升为世界级作家。换言之,他的处女作成了代表作。

  但之后发表的所有作品因带有反体制倾向而引发问题,导致他的作品在苏联国内出版受到层层阻挠。为抗议这一点,他甚至写了一封信到一九六七年所举行的苏联作家大会,号召废止检查制度。后来他的作品在国内出版终究还是受挫,于是继《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之后,获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癌症病房》等主要作品相继在国外发表。随着他的作品在海外出版,苏联作家协会于一九六九年将他除名。

  之后,索忍尼辛因为将他的另一部代表作,亦即,把苏联集中营不为人知的内幕公诸于世的《古拉格群岛》在国外出版为由,因此在一九七四年被自己的祖国苏联强制驱逐出境。

  身为作家被迫离开祖国,它所带来的创伤丝毫不亚于死亡。从某个角度来看,不是在祖国而是在海外出版自己的作品,这一点固然是他们两人的共同点,但相较于冒着性命危险写作的潘迪,索忍尼辛或许幸福一些。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索忍尼辛至少可以光明正大地公开使用自己的名字,反观潘迪,他所处的境况却非如此。

  作家潘迪尚未逃离北韩,但在那之前,反倒是让以自己性命为担保的作品率先逃离,因为他深信相较于内部力量,来自外部的力量更能为自己所处的高压式奴役制社会带来变化。据说潘迪在交出自己的稿子时表示「我的作品若能在南韩出版,我便心满意足矣!」这句话似乎在殷殷期盼世人能够正视充满暴力压抑的北韩社会的真面目。
 
★  《月刊朝鲜》记者   金成东

图书试读

幽灵之都

国庆日前一天,整个平壤市变得沸腾不已。打从三个月前便开始加紧脚步筹备庆典活动,如今已迈入最后一天,一切也就不言而喻。

当电车抵达「丰年站」,终于腾出一个狭小的位置得以让韩京熙坐下。地铁丝毫不亚于地上交通工具,里面同样也挤满人群。当地铁每抵一站,就有成群结队的军人、大学生、手持假装物1 材料的劳动青年、手握花束的一般市民、身穿制服的中学生以及手持木棒的少年团团员一窝蜂地上、下车。从他们的装扮或模样看来,全都为了参与百万群众表演的操练而来。

眼见座位逐渐被挤压而缩小,韩京熙不断扭动壮硕的身体好让自己坐得宽敞些,在此同时,丝毫不敢把视线从儿子的脸庞移开。与公事包一起紧抱在胸前的三岁儿子,就像是被胶水黏住般紧紧贴在她的怀里。一边脸颊紧贴在韩京熙丰满的胸部,睁大双眼来回扫视周遭人群,在儿子病态的视线里笼罩着浓浓的不安与恐惧。当电车再次启动,原本因热气与噪音令人窒息的空气变得较为清爽,心情也随之舒坦了些。就在此时,韩京熙的耳旁突然传来託儿所保母高分贝的嗓音。不论是从体型还是粗犷的性格来看,总让人觉得和韩京熙酷似姐妹的託儿所保母居然当着下班后前来接小孩的众多家长面前,趁着将儿子抱还给韩京熙时滔滔不绝地长篇大论。

「海产店经理!经理妳该不会对这孩子提到『恶陛』 吧?我是指把不听话的小孩用皮制网子紧紧包住,然后丢到井里的那个恶陛。今天他又在睡梦中直喊『恶陛、恶陛』,醒来时全身被汗水湿透,哭个不停。我很纳闷在经理这么壮硕的身体里怎么会生下这么虚弱的孩子!」

「哈哈,如果长得像我就不会这样了。看样子他是为了折腾保母,所以才会像另一个人吧?」

韩京熙试着露出笑脸。三十六岁的韩京熙虽然以胆大豪迈的女经理广为人知,但是当保母一语道破「恶陛」时,难免还是让她乱了分寸。想当然,保母的话不过就是拐弯抹角地说出她心中的不满,好让韩京熙想想办法哄哄哭闹不已的小孩。尽管如此,韩京熙却只能接受字面上的意思,因此耿耿于怀,不禁在想「是不是保母发现了什么?若不是如此,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说中恶陛?管他的,被她发现了又怎样?纯粹是心胸狭隘之人胡思乱想罢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啊,这本书的标题就足以让人心跳加速!“控诉:如果不是冒着生命危险,你无法看到这部作品!”——这句话光是读着就让我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握在手中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无法想象的沉重真相。当我看到“第一位目前仍然生活在北韩的异议作家的血泪之作!”这句话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的画面,想象着作者在那个极端压抑的环境中,是如何一点一滴地凝聚起勇气,将那些不为人知的苦难和真相,用文字一点点地刻画出来。那种生活在刀尖上写作的勇气,就已经足够令人肃然起敬了。而“冒险夹带偷渡南韩,终于公诸于世!”更是将这种惊险和不确定性推向了极致。我可以想象,每一次的传递,每一次的藏匿,都可能带来灭顶之灾。作者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冒了多大的风险,才能让这部“血泪之作”有机会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不仅仅是对北韩现实的揭露,更是一次对人类勇气和自由的呐喊。读这本书,感觉自己仿佛也参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为作者的平安祈祷,也为真相的传播而心怀期待。我迫不及待想要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所经历的一切,去理解那些隐藏在压抑体制下的真实情感和思想。这本书,注定是一场震撼心灵的阅读体验。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一种强烈的冲击感。那个“控诉”二字,仿佛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而是一记重锤,直接敲击在我的心上。紧接着,“如果不是冒着生命危险,你无法看到这部作品!”这句话,更是将这种冲击力放大到极致。它瞬间就剥离了阅读的轻松感,将我带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氛围。我开始想象,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容,才需要作者付出如此巨大的生命代价去记录和传播?“第一位目前仍然生活在北韩的异议作家”,这个身份的叠加,更加让我觉得这本书的珍贵和独特。这意味着,我们即将接触到的,是一个来自那个封闭国度内部的、最真实、最不加修饰的声音。这种来自内部的证词,其份量和可信度,是任何外部观察都无法比拟的。我很难不被这种“血泪之作”的描述所打动,它暗示着书中不仅仅是文字,更包含了作者沉甸甸的情感、痛苦、绝望,以及那份不屈的希望。而“冒险夹带偷渡南韩,终于公诸于世!”这最后一句,更是将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我能想象,作者在传递这部作品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少惊险万分的时刻,又付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努力。这本书,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书,它承载着一个作家的生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苦难,更承载着对真相的执着追求。

评分

这本《控诉》的标题,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预警信号”。“如果不是冒着生命危险,你无法看到这部作品!”——这句话,已经将我牢牢地吸引住,让我无法忽视。它不仅仅是一个营销的噱头,而是直接在诉说这本书的独特性和其背后巨大的风险。我立刻就能感受到,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也不是随处可见的故事。它更像是一种“禁果”,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品尝。而“第一位目前仍然生活在北韩的异议作家”,这个身份的标示,让我更加确信了它的价值。这意味着,我即将获得的是一个来自北韩内部的、极其罕见的视角。想象一下,身处那样一个极度管控的环境中,一个人还能坚持写作,还能有异议的声音,这是何等的不易!“血泪之作”这四个字,更是将作者的情感和经历推到了一个极致。我能想象,那些文字的背后,一定充满了作者的痛苦、挣扎、失落,以及那份不灭的勇气。而“冒险夹带偷渡南韩,终于公诸于世!”这个过程,我能联想到的是黑夜、是潜行、是无数次与危险擦肩而过,最终才将这份沉甸甸的真相,送到了我们面前。这本书,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它不是简单地讲述故事,它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勇气、关于真相、关于自由的宏大叙事。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感受作者的“血与泪”,想去理解那份“控诉”背后的深刻含义。

评分

单单是这本书的标题,就足以让我深思。当“控诉”两个字映入眼帘时,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关于故事,更是一种指向性的批判。而“如果不是冒着生命危险,你无法看到这部作品!”这句话,则将这种严肃性推向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程度。我立刻就意识到,这本书的背后,一定隐藏着非同寻常的经历和巨大的牺牲。它不像是一般的书籍,可以随意在书架上找到,它更像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得以问世的珍宝。“第一位目前仍然生活在北韩的异议作家”,这个身份的界定,让我对作者的视角充满了期待。这意味着,我将接触到的是一个真正来自那个高度封闭社会内部的声音,一个可能与我们所认知的一切都截然不同的视角。这种“第一手”的资料,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血泪之作”,这三个字更是直接触及了情感的核心,我能想象,书中一定充满了作者的痛苦、挣扎、绝望,但同时也可能蕴含着不屈的意志和对自由的渴望。“冒险夹带偷渡南韩,终于公诸于世!”这句话,更是将整个过程描绘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危险的场景:深夜的潜行,与边境巡逻的擦肩而过,以及每一次信息传递时的忐忑不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一个关于勇气、关于真相、关于自由的宣言,它证明了人类精神的强大和对表达的无限渴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即使我还没有看到实体,但从标题的字里行间,我都能感受到它所传递出的强烈信号。那种“控诉”二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仿佛是一声发自灵魂深处的呐喊。而“如果不是冒着生命危险,你无法看到这部作品!”这句话,更是将读者瞬间拉入一种极度紧张和期待的情境。它不是平铺直叙的介绍,而是用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方式,在告诉你,眼前这本书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代价和牺牲。我很难不被这种“生命危险”的设定所吸引,它瞬间就点燃了我对真相的好奇心,也让我对作者的身份和经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一位目前仍然生活在北韩的异议作家”,这个定语本身就带有巨大的信息量,意味着作者的视角是独一无二的,是来自那个外界无法触及的世界的内部声音。我能够想象,他所描绘的,绝不会是官方宣传的那些光鲜亮丽的画面,而是被压抑、被遮蔽、被遗忘的真实生活。而“冒险夹带偷渡南韩,终于公诸于世!”这句话,则是我最为关注的重点之一。它暗示了这部作品的产生和传播过程本身就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史诗。作者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九死一生,才让这部“血泪之作”得以重见天日?这种付出生命的代价去追求表达的勇气,本身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敬意和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给我带来的第一印象就是一股扑面而来的力量感。它不像许多书那样平淡无奇,而是直接用一种极其强烈的方式,试图引起读者的注意。“控诉:如果不是冒着生命危险,你无法看到这部作品!”这句话,简直就像一个警钟,瞬间就敲击在我的心坎上,让我无法忽视。它直接传递了一个信息:这本书的内容极其敏感,其产生和传播过程充满了巨大的风险。我立刻就联想到,作者一定身处一个极其压抑和危险的环境中,他所记录的,绝不是轻易能说出口的真相。“第一位目前仍然生活在北韩的异议作家”,这个身份标签,让我对书的内容更加充满好奇。毕竟,北韩是一个高度封闭的国家,其内部的真实情况鲜为人知。而一位“异议作家”,更意味着他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敢于挑战既有的权威。这种来自内部的、不被允许的声音,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血泪之作”,这四个字,直接触及了情感的深处。它暗示了书中充满了作者的痛苦、牺牲和无助,同时也可能包含了他对真相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期盼。“冒险夹带偷渡南韩,终于公诸于世!”这句话,更是将整个故事的惊险程度推向了顶峰。我可以想象,作者在传递这部作品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少九死一生,又付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努力。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它更是作者用生命为代价写下的证词,是对压迫最直接、最勇敢的反击。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我猜想一定充满了张力与压抑。当标题中“冒着生命危险”和“血泪之作”这样的字眼不断冲击着我的眼球时,我脑海里就自动构建了一个画面:作者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可能是在昏暗的房间里,在静默的夜色中,用颤抖的手写下那些不被允许的声音。这种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反抗,一种对沉默的打破。我能想象,每一笔一划,都凝聚了作者无数的挣扎、痛苦和牺牲。那些“冒着生命危险”的细节,肯定不是空穴来风,它们一定渗透在文字的字里行间,体现在每一个情节的推进之中。可能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时刻提心吊胆,生怕被发现,又或者,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监视他的眼睛。这种时刻处于危险边缘的状态,其精神上的折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冒险夹带偷渡南韩”的过程,更是将这份危险推向了高潮。想象一下,在夜色的掩护下,在未知的恐惧中,用身体或智慧将这部凝聚了血与泪的作品传递出去,其中的艰辛和恐惧,足以让人不寒而栗。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作者用生命为代价写下的证词,是对那个封锁世界最直接、最勇敢的控诉。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被掩埋的真相,感受到作者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自由的珍贵。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脑海里立刻被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所占据。“控诉:如果不是冒着生命危险,你无法看到这部作品!”这句话,直接就告诉我,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轻易忽略的书。它在用一种近乎绝望的语气,提醒着读者,眼前的内容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代价。“第一位目前仍然生活在北韩的异议作家”,这个身份的描述,更是让我立刻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个信息被严格控制的国家,一个“异议作家”的存在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而他所写的,必然是那些被刻意掩埋的真相。“血泪之作”,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痛苦和绝望,也可能象征着不屈的意志和对自由的渴望。我能想象,每一页文字,都可能是作者在恐惧中艰难写下的,每一个字句,都可能承载着他对家园的思念,对亲人的担忧,以及对未来的渺茫希望。“冒险夹带偷渡南韩,终于公诸于世!”这句话,更是将整个作品的传播过程描绘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我开始想象,作者是如何在严密的监视下,将这部凝聚着生命的作品,一点一点地传递出去,又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让它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北韩,它更是关于人类的勇气、关于真相的坚守,以及对自由最深刻的渴望。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和一种使命感。“控诉:如果不是冒着生命危险,你无法看到这部作品!”——这句话,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特殊性和其背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我立刻就明白,这不是一本随便可以读到的书,它承载着作者的生命,以及他对真相的执着。“第一位目前仍然生活在北韩的异议作家”,这个身份的定义,更是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这意味着,我将有机会听到一个来自北韩内部的、真正不加修饰的声音,了解那个我们所知甚少的国家最真实的一面。“血泪之作”,这三个字,仿佛直接渗透进了文字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写下这些文字时所经历的痛苦、挣扎和无奈,但同时也可能蕴含着他对改变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冒险夹带偷渡南韩,终于公诸于世!”这句话,更是将整个故事的传播过程描绘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我开始想象,作者是如何在重重困难和危险中,将这部凝聚着生命的作品,一点一点地传递出去,最终让它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北韩的书,它更是关于人类勇气、关于真相的坚守,以及对自由最深刻的呐喊。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绝对是我在书店里一眼就会被吸引住的那种。“控诉:如果不是冒着生命危险,你无法看到这部作品!”这句话,带着一种强烈的警告和震撼,立刻就将我的注意力牢牢抓住。它暗示着,这本书的内容绝对不一般,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牺牲。我能想象,作者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一定是如履薄冰,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第一位目前仍然生活在北韩的异议作家”,这个身份标签,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毕竟,北韩是一个如此神秘和封闭的国家,而一位“异议作家”的声音,将是多么的稀缺和宝贵。他所描绘的,一定是那些被掩埋在黑暗中的真实,是来自体制内部最真实的呐喊。“血泪之作”,这四个字,直接触及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作者情感的流淌,是他在绝望中写下的希望,是他在痛苦中坚持的信念。“冒险夹带偷渡南韩,终于公诸于世!”这句话,更是将整个故事的传播过程,变成了一部惊心动魄的史诗。我能够想象,作者为了让这部作品被更多人看到,究竟经历了多少艰辛和危险。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它更是一种反抗,一种对压迫的控诉,一种对自由最执着的追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