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1书+1别册平装版)

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1书+1别册平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家庭
  • 回忆
  • 美食
  • 流亡
  • 奶奶
  • 中国
  • 个人经历
  • 文化
  • 情感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36届金鼎奖人文类得奖书、
2011年开卷好书奖【美好生活书】得奖书

  《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特别编集《留味行:奶奶的十一道菜》
  =横跨70年的台、沪、越、黔、川流浪纪行+ 11则真情温暖食谱故事


  纪录片导演瞿筱葳坐在云门流浪者计画的面试会议室里,
  她想要去走一趟奶奶生前逃难的路线,
  林怀民老师对她说:「如果妳去,妳就放空,什么都不要想。」
  但她心想真荒谬,「一个充满思念的人,如何什么都不想?」

  但她明白这个叮嘱虽然矛盾却是温柔的。

  有一天早晨瞿筱葳醒来,有一个清楚的念头进入脑袋:「该去走一趟奶奶逃难时走过的路」。念头很清晰,就是以一句话的形式出现在早晨的梦雾中。

  「旅行的本质是思念
  前人已上路,我也该上路,
  无论那路途是什么,就去走老人走过的路吧!」

  想要离开这里,去远方,没那么多理由。你得去走一趟。去找答案,去问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或者,其实是去找到正确的提问,叩问自己心中真正的思念。但只有一张地图和一本口述历史,就要上路了吗?

  「死亡带走记忆,这还不止,连吃了三十余年的熟悉味道也一起带走了……」

  一九三九年,瞿筱葳的奶奶徐留云只是个21岁的上海姑娘,未婚夫已撤退到重庆,此时上海已经危在旦夕,因此她与另一个女孩飘洋过海、渡船搭车,从越南经云南到四川找未婚夫……七十几年后,瞿筱葳想要将祖母当年逃难的路线,重新走一遍,重新尝一遍祖母的家乡菜,那或许是每年自己生日时,奶奶必定要做的雪菜肉丝煨面,也或许是家常的腌黄瓜。

  出发前,瞿筱葳是纪录片导演,出发时,她知道即将要进入另一场大规模的剪接后制期:这是关于奶奶的故事、家族的来历、以及对逝者的追寻。这场剪接的素材不是影带、档案,却是记忆、历史与味道。于是她告诉自己,上路去吧,去找到更多故事放进脑中的剪接软体,期待自己有一天有能力表达出这份情感。
寻味陌路:一封跨越时空的餐桌家书 图书简介 在这本名为《寻味陌路:一封跨越时空的餐桌家书》的作品中,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关于记忆、迁徙与传承的复杂迷宫。这并非一本简单的食谱集,而是一部融合了家族史诗、个人探寻与文化反思的非虚构叙事。故事围绕着“食物”这一核心载体展开,探讨了当一个人被迫背井离乡,那些刻在味蕾深处的味道,如何成为维系身份认同的最后一道防线。 本书的核心视角,聚焦于战火与变迁下的个体命运。它追溯了主人公家族几代人跨越大陆与海洋的迁徙轨迹——从东方古老的土地,到陌生的异域港湾。每一次搬迁,都伴随着对故土的割舍与对新环境的挣扎适应。而支撑这一切的,便是那份代代相传、无需言语便能传递情感的“家常味”。 第一部分:记忆的碎片与尘封的食谱 故事的开端,设置在主人公整理祖母遗物时的一次意外发现。在泛黄的信件和散落的照片之间,一本用粗麻布包裹的、没有封面的笔记本赫然出现。这本笔记本里,没有工整的步骤说明,只有潦草的手写文字,记录着一些看似寻常,却又饱含深意的菜肴名称,如“冬夜的煨汤”、“初雪下的腌菜”或是“清明时节的薄饼”。 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些菜名背后,隐藏着比食材更重要的东西:时间、情感的温度,以及特定的历史情境。例如,某道看似简单的“酱油炖肉”,其用料的精确比例和烹饪时长,无不暗示着物资匮乏时期的智慧与节俭,亦或是特定节日里对团圆的渴望。 作者没有满足于简单的“复刻”,而是将自己化身为一位“味觉考古学家”。他走访了故乡的老街坊,查阅了家族迁徙时期的船运记录和旧报纸,试图还原每道菜诞生的环境。他发现,有些食材在新的土地上已经绝迹,为了重现那份“原味”,他必须前往世界的另一端寻找替代品,这本身就是一场关于“失落与重建”的旅程。 第二部分:流亡者的餐桌哲学 本书深入探讨了“流亡”对烹饪实践的深刻影响。对于那些被迫离开家园的人来说,厨房不仅是生产食物的地方,更是重建秩序和掌控感的微观世界。作者描绘了在异乡的狭小公寓里,如何用有限的资源,竭力模仿故乡的烟火气。 他细腻地记录了一次关于“香料选择”的争论。在祖母的笔记中,某道菜使用了当地特有的山姜,但在异地重现时,只能用更常见的品种替代。这种替代带来的细微差异,引发了主人公对于“真实性”的哲学思考:当你的身体和土地分离时,你的“文化味觉身份”究竟安放在何处?是通过精确复制来保有记忆,还是通过创新融合来适应新的现实? 书中穿插了数个感人至深的人物访谈。作者采访了同为移民的艺术家、作家和手工艺人,他们都证实了食物在精神慰藉上的独特力量。对于流亡者而言,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可能比任何语言都更能表达“你依然被爱着”的讯息。 第三部分:时间的味道与和解 随着叙事的深入,作者开始将焦点从历史的回溯转向当下的和解。他意识到,祖辈的迁徙充满了痛苦和不甘,但他们选择将这些复杂的经历,沉淀在了日常的烹饪之中。那些看似重复的劳作,其实是一种无声的疗愈。 书中有一章专门描写了一道名为“时间的琥珀”的甜品。这道甜品制作过程漫长而繁琐,需要数日浸泡和烘烤。作者在制作这道甜品时,仿佛与逝去的祖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理解了,祖辈留下的不仅仅是食谱,更是一种坚韧的生活态度——即便是最艰难的环境下,也要保持对美好的追求和对生活的仪式感。 《寻味陌路》的结尾,并非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是一个开放的邀请。作者在品尝自己完成的“流亡家宴”时,终于找到了一个答案:真正的“家乡味”,并非某个固定的地理坐标或特定的食材组合,而是那个愿意为所爱之人,付出时间和心力去烹饪、去传承的情感联结。 本书特色: 跨学科融合: 将美食书写的感官愉悦与历史人类学的严谨考据相结合。 强烈的代入感: 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捕捉(如锅具的磨损、火候的拿捏),构建出鲜活的时代场景。 深刻的文化洞察: 探讨了在全球化背景下,食物如何成为抵抗遗忘、构建新身份的重要工具。 这是一本献给所有在异乡漂泊、思念故土的人们的情书。它告诉你,即使脚步远去,那些关于“家”的味道,永远不会褪色。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瞿筱葳


  出生台北,曾任职环保团体、媒体、影像工作,参与多部国际频道纪录片制作。
  二○○九年以「重返祖母逃难之路」主题获得云门流浪者计画补助,进行为期九十天的旅行。
  近年积极参与公民科技社群,推广开源公民参与文化。

图书目录

序:瞿海源
序章──大世界的哈哈镜

第一章 上路去
1-1 时光机(台北)
1-2 越南行(越南)
1-3 边境的声音(河口)
1-4 生病的食物(昆明)
1-5 自由昆明(昆明)
1-6吉星与贵人(腾冲)
1-7贵州试酒量(苗寨)

第二章 历史之地
2-1 上海未婚妻(重庆)
2-2 麻辣会友(重庆)
2-3 乡音这件事(成都)
2-4 拼图(宜宾)
2-5 父亲出生地(宜宾)
2-6 青年旅舍的身世(成都)

第三章 沿江而下
3-1 遇见爷爷(南京)
3-2 味道出现(杭州)
3-3 上海印象万花筒(上海)
3-4 手足(上海)
3-5 火柴与小女孩(上海)

第四章 回家
4-1 外婆的日本婚礼(彰化)
4-2 过世前的吵架(台北)
4-3 仪式(台北)

后记

《留味行:奶奶的十一道菜》
01 无名小黄瓜腌
02 老派生日面
03 五湖四海的粽子
04 辣油是无敌救星
05 三叔的酸辣醋熘高丽菜
06 爷爷手工蛋饺
07 无酱油太白粉的烂煳肉丝
08 幸福上海菜饭
09 欢乐扣饺
10 团圆腌笃鲜
11 还没煮好最好吃的红烧肉

图书序言



  最近常写序,大都还是为学术性的专书写,也都算是和自己专业有关。要替女儿这本书写序,就总是觉得笔调可能不会很顺。不只因为这不是一本学术着作,更因为她写进书里的是那种深刻而微妙的祖孙情思,我在母亲和女儿深情涡流中若隐若现,有时候就有搭不上又得搭上的奇妙。习惯用艰硬的笔写学术着作的序,就难得为灵动的文学作品说什么。但筱葳的流浪是循我母亲七十年前的踪迹而行,又特意去探访我出生的地方,我自也不能在这本书缺席。

  一九八六年我到美国维吉尼亚大学讲学,下学期就接正在念小学最后一年的筱葳去游学。回程全家游历佛罗里达、路易斯安那、达拉斯,再经凤凰城到大崃谷。在大崃谷山崖边,鼓励筱葳写游记,她没有回应,我开玩笑说二十年后请我们重游大崃谷,她答应了。结果游记还是没写半个字。二十年后,我去荷兰莱登大学讲学,既然大崃谷没去成,就说既然她前几年去过挪威崃湾,就带我们去崃湾吧。小姐终于也没请我们去,倒是我们自己去了。从大崃谷到崃湾,景色壮丽,终究写不出什么。然而这一趟追寻奶奶的足迹流浪了三个月,是有探寻的,有深深的祖孙和家族情谊牵连着,每到一处就有感触,自然要写出来。果然筱葳有话要说,而且非说不可。

  读完全书,包括妈妈的食谱,深深觉得筱葳写的是情,不是在写景。三个月流浪的主要目的不是游览山川名胜观赏风景,而是寻寻觅觅找奶奶的踪迹和味道,是整理与奶奶三十多年的情,试着将这整个情昇华编织成文,永存起来。

  筱葳和奶奶情深如此,当然和我们为留学而把她留给她奶奶照顾有关。她出生才三十四天,我就去美国留学,她还刚满一岁半,她妈也去美国帮我念博士学位。这一去就四年,她成了典型的「阿妈子」,从出生到会说话懂事,父母大多不在身边。本来在华人社会祖辈就特别疼爱孙子女,严父慈母总是管教者。可是在我们家,由于在女儿最重要而关键的铭刻认同时期,我们多不在,奶奶对孙女就更特别宠爱和亲密了。到母亲走了,筱葳必须整理整理和奶奶的情。在《留味行》中,她和七十年前的奶奶同行,我们深深为筱葳在书中流露出和奶奶的深情震动。

  妈妈离世前几年,我利用每天中午吃母亲做的幸福午餐的饭后时间,做了口述历史访谈录音,整理出十多万字的书稿。后来罗久蓉博士摘录五万字左右收入中研院近史所出版的《烽火岁月下的中国妇女》一书。这个口述历史的简本就成了逝世纪念册《留云游踪──瞿妈妈一生的故事》的主文,也就是这一小册子的口述历史引发及引领筱葳循着奶奶的踪迹去流浪了三个月。《留云游踪》当初印了三百本在追思会上差不多全送掉了,好多朋友读了都觉得很感动,最近还有朋友特地写电子信说她母亲读了也颇有感觉,也许是有很近似的流亡苦难经验吧!那本书不太可能出版,筱葳说她会放在部落格(ipaway.org)上,把奶奶的口述历史配上新的图片。在网路时代,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看了《留味行》,可能有读者对奶奶当年的游踪感与趣,就可以上网探个究竟。

瞿海源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作者父亲)

自序

大世界的哈哈镜


  上海南京路的大世界戏院有一面哈哈镜,站在面前瘦的变胖,凹的变凸,哭着像笑。七十几年前你可以在那镜子前看着自己哈哈大笑,花花世界无奇不有。如今大世界整栋建筑蒙上了绿布关闭了,你走近了只有灰尘,连乞人都绕路。

  我的旅程接近尾声的时候终于到了这个不再欢乐的建筑外,整个城市为了「世博」酝酿着,世界想看看新的上海会是什么模样,走在南京东路上我发现只有我。

  年长的总想退休后环游世界,年轻的想要远远甩开这个世界去看那个世界,或者只在生活的岛上绕一圈,彷彿走出去就可以拥有新的镜子,看见新的自己。在原来的世界看不见找不到的,在失落的镜子里都可以寻得,竟像真的一样。旅行是魔镜,我们都这么希望着。

  甚至已经离世的奶奶都想旅行,我梦见过两次。

  奶奶在小岛上,很清闲的想要打电话,猜测是要拨给我的,可手机太小老人家不会用,就这么折腾着。岛上的风很缓慢,拨手机的动作也不快,一直无法拨成,老人的手指这么纤细那么灵活却不会拨电话,我在梦的这头看着她干着急,没法可想。她要告诉我她很好,梦里她没说却传达出如此讯息,我朦胧知道她的意思。她要说,她上路了,就在旅程上。旅行有点趣味,她真的很好别担心。

  于是我偶而会忘记她已离世。也许是因为她总没有打电话来告诉我,她已经离开。

  另一天早晨醒来,没有梦见老人,却有一个清楚的念头进入脑袋:「该去走一趟奶奶逃难时走过的路」。念头很清晰,就是以一句话的形式出现在早晨的梦雾中。前人已上路,我也该上路,无论那路途是什么,就去走老人走过的路吧。

  过世数月的奶奶只留下了一本薄薄的口述历史,我却从来没仔细读过。爬出被窝,我开始想该怎么做。早春还很冷,需要出走的热度却在心里像夏天的太阳开始发热。也许在途中,会遇见小岛上的奶奶,路途上的奶奶,或者是梦中的奶奶,把梦外的自己放进梦里走一回。

  想要离开这里,去远方,没那么多理由。说穿了眼前就是日子复日子,你得去走一趟。去找答案,去问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或者,其实是去找到正确的提问,叩问自己心中真正的思念。

  只有一张地图和一本口述历史,就要上路了吗?那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段路程?你期待旅行能带来什么吗?而到底,为甚么要在七十年后重新去走这趟路呢?难道你以为七十年还会留下什么痕迹吗?上海那面照映过老人青春岁月的哈哈镜,如今早已不在,你当真以为可以在站到涵纳流转历史的镜子前(歪曲的),再看见些什么呢?

  但我找不到理由退却,因为我曾经犯下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讲出来也没人在意,不讲更没人知道。

  许多年前异想天开地对家人宣告我要拍摄纪录奶奶的故事。这个计画一直断断续续的进行,因为当时的我对于影片制作什么也不懂,只有胡乱的热情和冲劲。即使买了摄影机,也纪录了不少片段,却总摸不清头绪如何剪辑。再过了几年,拍片的朋友说了:「你现在没事,干脆来跟我学剪接吧。」算好了荷包储蓄能承受的时间,像旅行一般上路了。每日像上工一样去朋友的工作室剪着自己的小短片,如此开启了拍片人生,转进了影片制作的行业。当初想做的奶奶纪录片却因此也暂时搁下了。

  终于着手开始剪辑奶奶的影片,是为了告别式而剪。奶奶在我最忙碌的时节,在睡梦中过世了。暂时搁下的,最后才知道那暂时搁下其实是永远。她过世一週内,我匆匆读过先前爸为奶奶做的口述历史,把奶奶将近九十年的生命挤进十五分钟的影片中。

  影像成了魔法,在密集的剪接期中我盯着萤幕召唤奶奶的神魂。影片的播放是降灵会。一切的灵又因我们观看而瞬间再现。

  影片中一张奶奶逃难的路线示意图,我特地做运镜示意逃难方向。就在这张图上,原本该是顺时钟方向的路线,硬生生被我拐成了逆时钟。我把这旅途方向由上海一路往西,直达了四川。我让奶奶走了错的方向。原来奶奶说了上百次的逃难故事我始终充耳未闻,现在才发现那些故事我知道的那么少,少到有一天你毫无防备的被自己的无知打了一巴掌。这一巴掌,杳然无形,却沉沉落在心底。

  历史会让人记着,人类拖着影子往前走,踩在脚下的都是历史。但更多时候历史不存在。

  奶奶的故事不再出现我的生活中,一切像是大雨过后太阳扬起,地上又是一片爽朗,毫无雨迹。没人再问起那逃难之路到底怎么回事?

  窝在早春的被窝里就着台灯看着奶奶的逃难路线地图,手指过每一个老人青春时走过的城市。我可以如此用手指划过千百回,猜测家中餐桌的某道菜很可能是她战时流离之际学会的手艺,但我永远不会知道她走过的路是什么样貌,我们吃的菜到底是哪一个地方的菜。除非我重新用脚走过,每一个她到过的城市,穿越每一个她走过的边境,找到属于她的味道,并且把味道留下来。于是找出了一张新的地图,拿出红笔开始圈出地名。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想像点一根火柴可以见到逝去的奶奶,迈出的每一脚步,就是一根火柴,那闪烁短暂的光芒,或可让两界重逢,让微弱的庶民历史激起些许火花。

  三个月最后走到上海,才知道大世界的哈哈镜没了,上海新认识的友人跟我说,苹果电脑里摄影自拍软体有种效果就是哈哈镜,打开电脑就有了,你特地绕了那么大一圈来找?我对他笑了。他打开他的苹果电脑,几个人对着视讯摄影机挤眉弄眼,还是彩色的呢,电脑把我们变成了哈哈镜中的可笑模样。就这样,在上海的黄埔江边小宅里,我照到了哈哈镜。

  但终究旅途并不是为了寻得那面镜子,旅人慢慢懂得了,走在旅途中你就已经入梦了,成为镜子里的影子,成为古老故事的一部分,你是故事的延续。生死不是两界,而是一条线。旅途的最终换来的是哈哈一笑。然后你会明白这不是为了思念,而是告别。在梦中在镜子中重新认识老人以及那整个属于她的时代,好好地记住,然后说再见。

后记

  书的开头提到,本来想为奶奶拍摄纪录片,因为没有做到才想透过旅行知道更多,用文字纪录下来。其实,在纪录片想法还没展开之前,我还有另一项小计画,就是要整理奶奶的食谱故事,想自写自拍自画自编自印,想像中是本小小的书,就是一篇篇食谱和我们自己拍的照片。这个计画在网路出现之后,化成在自己部落格开一个分类放置这些食谱故事文章,便宜了事。那本食谱故事书就自我交差了。

  等到这本书与编辑谈定了,一直想的是把食谱故事依着记忆的地理地图夹在旅途之中,我早就忘记当初想手作的那本简单的只有食谱和图片的小书。直到截稿那一天,姑姑和表姐说,那天是奶奶农历生日,我无奈地说但我没空上山给她上香,只好在家里赶稿纪念她。下午,接到编辑来电,说他与美编感觉可以把文字与图片拆成两本制作,文字收了所有旅行文章,图片那本则加上食谱故事编成彩色一本。当下我很喜欢编辑的决定。

  第二天醒来,我更发现按照编辑的作法,如此我们就有了一本当初我想做却没有做的一册食谱故事书。十年前想像的那本食谱故事小册子,在我早已忘记当初的小计画许久以后。

  很多事情最后都会回到初始的原点,一个心意刚刚萌芽的样貌,再绕回你眼前,让人照见自己。经过将近十年延宕,那个想像竟然变成实际的面貌出现,此时已过万重山,能够带着一切变化回到原本的心,是一种福气。

  这也是给奶奶的生日礼物,十年前的小心意演变至今,变成众人的努力,化解了我的惰性,终于成册。在能开电脑书写之前,已经打过多场自我内心战,既害怕直接面对逝去的生命又不愿放过自己。在这段面对生死课题的时间里,大安社大的老子课同学们以及夏惠汶博士(我们都称夏杯杯)的陪伴,是很大的支持。花莲的苹苹阿姨一家愿意不时收留我,知道有时朋友不需要说话,只需要一起吃吃饭,听听太平洋的声音。有陪伴老人经验的宝鍊跟我分享心情,我们各自怀念与老人家相处的时光。然后在自立互助会晏珊、文绮、冠宇的督促下,才产出了首批稿件。

  书有大半是在奶奶原来的卧室写就,她也在这房离世。奶奶走了之后大床撤走后,搬进了大书桌,变成我的工作房,工作书写都在这里。一开始她经常入梦,随着时间过去越写越多,我独自写到哭写到笑,她入梦的机率变少了,我明白时间到了,透过旅行与书写渐渐长大,有了新的方法记忆过去,奶奶也放心走了。

  思考书名的时候,与家人编辑讨论良久,没有定论。终于有一天,我突然想到,奶奶的名字「留云」多么美,多有情。虽然云无法留住,味道总可以吧,我的旅行也正是想要寻找并留下味道的一趟旅行,取其「留」意,就有了「留味行」三个字。不仅留住味道,也用书名记忆奶奶的名字。

  大家都问,出去前后变了吗?旅行的人彼此询问,留在原处的人也问。回到生活,一切都变了又一切都没变。在离去与返回的这段缺口改变的人事物,并没有因为你不在而强度削减。而独自行走时的历程,对别人来说也都是缺口。「你到底看见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最喜欢哪里?你还是不是原来的你?」

  我很难回答这些问题。

  旅行或写作,都只是为了拖时间。拖慢人会淡忘的惯性,想让自己多知道一些关于祖辈的过往,能够记忆深一点长一点。旅行过程在东张西望,希望吸饱了故事带回家蒸馏出几滴陈酿;写作的过程中,也是东张西望,只要看到一丁点相关的书籍、故事、照片,都兴奋的不得了。但这些,也只能让我稍微接近老人家老故事。人能够与更大的历史谱系连结,意识到在时间空间中自己渺小的位置,再回到现实生活小世界里,人还是会有些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接受了死亡也是自然。在旅途中的放空之后,终于心里空出空间,能有余裕地看待这些原本自然的事情。

  奶奶过世当天早上email告诉一位老友萧大哥。萧是位编剧,当时已经搬回台东种菜,像大哥又像叔叔,是一位重要的朋友。他不多久回覆一封不算短的信,其中几句当下安定了我:

  「然最要紧的还是你
  听闻间似你与她最密切
  那就是你送她啰。
  关于我想说的生命
  是因为有种切肤之痛
  那人不是因为死而消失
  而是我们看不见」

  是的,是我们看不见。但死亡并不是消失,在之后的三四年内,我深切的体会。所有片片段段,路上的、过往的、新的老的记忆,都重组交织被书写成新的故事。这样,我们就可以重新看见了吧。

  信里萧大哥还有一句,我从此记在心里,也是带在路上不忘的话:

  「彼此都在流浪。
  亲之再亲,都只擦肩而过。」

  在更大的时间里,一辈子的相处也只是擦肩。我们先来后到,都是旅人。而我的旅行与书写,无非就是想延长这擦肩的细节与感受。如果幸运,有人读了有些感受,也回去珍惜自身的擦肩缘份。而最幸运的是我,我因此有了专心书写专心做菜的一段时光。

  老人家煨着小火的炉子,终于熄了。

  该我点上炉子,继续煨一锅暖暖的好汤。

图书试读

【第一章:上路去──时光机】
 
大概十岁左右,我们家社区正前方还有一条小溪。那是基隆河上游的小支流,在还没截弯取直的年代,溪的两侧有树丛、有竹林,还有夏天喜欢有水的野姜花。一个秋天的午后我记得,奶奶与我祖孙俩晃悠晃悠到了小溪旁闲看。
 
「野姜花!」
 
祖孙俩都乐了。可这欉野姜花在与路面落差几公尺的小溪床对岸,得要下切溪床才能摘。
 
接下来这一段,孙女一直记得:七十多岁的奶奶跟小女孩说,你在这等着。她卷起裤管,窣窣地往溪床下钻,拨过杂草抓着旁边的树干,来到了水边,可能还涉过了浅浅溪水。再过一会儿,老太太又回到了孙女面前,手上已经有着一把清香的野姜花。
 
过了几年,蜿蜒的河道动了工程成了水泥控住的大水沟,野姜花自然没了,老人逐渐变老,女孩长大,不再去河边看花,大部分时候都并排坐着一起看电视。
 
我一直想说说这个花香的片段,却无从说起。这个没头没尾的记忆似真似幻,到底是哪一年?是小女孩要求摘花,还是奶奶自己兴起,都已经无从证实。而这是我能记得奶奶最「年轻」的样貌,再早的记不住了。
 
我想记住的大概都是这样的小事。
 
某个冬天傍晚回家偷吃电锅里新煮上的红烧肉却被抓包,夏天窝在开了冷气的奶奶房吃白木耳莲子汤,闻着床头柜奶奶用醮了水的卫生纸包着玉兰花香,乖乖张着手臂当老人家的毛线架,让奶奶把旧毛衣的毛线拆了,一圈圈绕在手上。或是,学着用手帕折出鸡蛋、香蕉等各种玩意儿,都是在柔软的大床上玩着。
 
童年的色泽,是努力去追想就会闪逝的颜色。你无法指认,只能任由小事在脑中漂浮,难以捉摸。
 
等我学会了剪接,发现记忆是能够捉摸的,在剪接软体里,声音影像文字都可以重新铺排。如果巧妙,记忆会闪烁发光,与心中的频率共鸣贴近,人们的感情获得一点点释放。遗憾可以少一点点。
 
渐渐了解我的拍片工作是把时间空间打掉重来。拍摄的时候在撷取时光,我们进入别人的生活,录下片片段段;到了剪接,我们摆弄素材,穿梭在不被限制的时空之间,用剪接软体创造出新的心理状态。但从来也没想过,一位亲人的死亡也是一长串繁复的剪接过程,你决心把所有的记忆画面与声音灌进自己的脑中,蒐集了家人们各自记得的片段,组织起来,重新剪出一个能够更理解逝去亲人生命的版本。

用户评价

评分

《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这本书,光是看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浓厚兴趣。尤其是“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这一句,充满了故事张力,让人忍不住去想象背后的情节。在台湾,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多多少少都会和“流浪”这个词沾上边。可能是为了追寻理想,背井离乡,在陌生的城市里独自打拼;也可能是因为家庭的变迁,不得不踏上新的旅程。而“流亡”这个词,则带有更深沉的历史感和宿命感,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因为时代洪流而被迫离开家园的人们,他们的故事,或许正是构成我们集体记忆的一部分。这本书将这种宏大叙事与个体体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充满期待。而“奶奶的十一道菜”,这又是多么熟悉而温暖的标签!在台湾,奶奶的味道,往往代表着最纯粹的爱和最朴实的幸福。那是一种即便走遍世界,也无法替代的味道,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想象一下,在流亡的背景下,那一碗碗充满爱的家常菜,是否成为了一种慰藉,一种力量?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菜肴,串联起“流亡”与“流浪”之间的情感纽带?这让我非常好奇。更何况,这本书还有别册的平装版,这对于忙碌的上班族来说,简直太贴心了。可以随时随地捧读,感受书中的故事和情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无疑是一次深入探讨离散、乡愁与家庭羁绊的绝佳机会。

评分

《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这本书,乍看书名,就让人心生好奇,仿佛一个古老的故事在眼前徐徐展开。“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这句话,在台湾这个充满离散与融合历史的土地上,有着特别的意义。我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在经历着属于自己的“流浪”——为了学业,为了工作,为了追寻梦想,踏上异乡的土地,体验着漂泊的滋味。而“流亡”这个词,则更添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和宿命感,它指向那些因时代变迁而被迫离开家园的人们,他们的经历,往往是我们理解“家”与“根”的最好参照。这本书巧妙地将这种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的“流浪”经历联系起来,让人期待它能带来怎样的情感共鸣。它是否在探讨,一个人的离散,如何影响了另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又或者,是在通过味觉,寻找一种超越时空的连接?而“奶奶的十一道菜”,这简直就是台湾人心中最温暖的味觉符号!奶奶做的菜,饱含着最深切的爱,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是家的味道。在很多台湾家庭里,奶奶的厨房,就是情感的中心,是幸福的味道所在。想象一下,在“流亡”的背景下,那些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家常菜,如何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情感的慰藉,一种连接故土的纽带?作者是如何用这些朴实而动人的菜肴,来讲述一段关于离散、关于思念、关于爱的故事?这让我充满了期待。而且,这本书还有别册平装版,这对于像我一样,喜欢在碎片化时间里享受阅读乐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方便了,可以随时随地,让这本书陪伴我,沉浸在那个关于味道、关于记忆、关于亲情的奇妙旅程中。

评分

拿到《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这本书,内心涌起一股久违的冲动,想要立刻翻开它,去探索其中蕴含的故事。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尤其是“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这部分,总让人联想到那些离散的亲人,或者是为了理想而踏上未知旅途的自己。在台湾,我们常常能从上一辈口中听到关于过去的迁徙、漂泊的故事,那些历史的烙印,也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成长记忆里。而“奶奶的十一道菜”,这又是一个多么熟悉又温暖的意象啊!对于许多台湾人来说,奶奶做的菜,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爱的传递。奶奶的厨房,常常是我们童年最快乐的港湾,那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也充满了长辈的关怀。把“流亡”与“家常菜”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也预示着作者可能在探讨一种关于“失去”与“获得”、“离别”与“思念”的深刻主题。这本书将“流浪”和“味道”巧妙地联系起来,让我想象作者是如何用文字勾勒出那些流动的画面,以及如何用味觉唤醒深埋心底的回忆。何况,还有配套的别册平装版,这对于喜欢随时随地享受阅读乐趣的我们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意味着我可以轻松地将这份关于味蕾和乡愁的旅程带在身边,无论是通勤途中,还是午后小憩,都能沉浸其中。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能够重新审视那些关于家庭、关于过往、关于“家”的定义。

评分

《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1书+1别册平装版)》这本书,老实说,光是书名就够让人好奇的了。「留味行」,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仿佛要留住的不仅仅是味道,更是那些逝去的时光、难忘的人。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这句话更是戳中了许多人的心窝。在台湾,多少家庭都有过因为各种原因离散的经历,父母辈可能为了生计、为了更好的未来,背井离乡,而我们这一代,或许也因为追寻梦想、为了学业,踏上了各自的「流浪」之路。这本书似乎在用一种诗意的方式,诉说着这种普遍存在的离散与连接,一种跨越时空的深情。想到奶奶的十一道菜,那更是台湾人心中最温暖的味觉记忆了。奶奶的手艺,往往是充满爱的,是小时候最幸福的味道,是即便出国了、离家再远,也魂牵梦绕的滋味。这本书能把「流浪」与「家常菜」联系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构思,让人忍不住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看似不相干的元素串联起来,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尤其是有别册平装版,更是贴心,方便携带,随时随地都能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这一点对我们这些喜欢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台湾读者来说,实在太友好了。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带我穿越时光,回到那个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的年代,感受那些平凡却又深刻的情感。

评分

《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初见书名,便觉得它藏着一个绝美的故事,一股淡淡的忧伤,又夹杂着温暖的希望。 “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这句话,道出了多少漂泊者的心声。在台湾,我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流浪”,为了梦想,为了生活,为了不甘平庸,我们踏上了各自的征途。有时,这种流浪,是被时代的浪潮裹挟,有时,却是主动的追寻。而“流亡”,这个词,则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和一种身不由己的无奈。它让我想到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离开故土的人们,他们的经历,或许才是我们理解“家”与“离散”的最好注解。这本书将这种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人的“流浪”经历巧妙地结合,势必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而“奶奶的十一道菜”,这简直就是台湾人味觉记忆里的金字招牌!奶奶做的菜,不只是食物,更是爱,是童年的温暖,是家的味道。想象一下,在流亡的背景下,那些熟悉的家常菜,如何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连结彼此的纽带?作者是如何用味觉来书写历史,用食材来讲述情感?这让我充满了好奇。而且,这本书还附有平装版的别册,这对于像我这样,喜欢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可以随时随地,让这本书陪伴我,沉浸在那个关于味道、关于记忆、关于爱的世界里。

评分

《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1书+1别册平装版)》,这本书的名字就带着一种浓浓的文学气息,尤其是“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这几个字,非常具有诗意和故事性。在台湾,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流浪”经历,可能是为了求学,也可能是为了工作,甚至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得不离开熟悉的环境,去往一个陌生的地方。这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但也往往伴随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流亡”这个词,则带来了一种更强烈的被动感,一种历史洪流下的无奈。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因为时代变迁而被迫离开家园的人们,他们的故事,也许就是我们家族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将这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势必能引发深刻的共鸣。而“奶奶的十一道菜”,这简直就是台湾人心中最温暖的味觉符号!在那个物质不那么丰裕的年代,奶奶做的饭菜,饱含着最深沉的爱意,是我们童年最幸福的记忆。想象一下,在流亡的背景下,那些熟悉的味道,是否成为了一种心灵的港湾,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将这些具有时代印记和情感温度的菜肴,融入到“流亡”与“流浪”的主题中?这让我非常期待。再加上这本书还配有平装版的别册,这对于我这样喜欢在通勤路上或者午休时间阅读的读者来说,实在是太方便了,可以随时随地沉浸其中,享受这场关于味蕾和心灵的旅程。

评分

《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光是看到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人的思绪万千。“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这句话,仿佛是无数在异乡漂泊的台湾人的心声写照。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背负着上一代的离散经历,或者在追寻自己梦想的道路上,体验着“流浪”的滋味。而“流亡”这个词,更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它指向的是那些被迫离开家园的群体,他们的故事,往往与大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这本书将个体命运与时代背景巧妙地融合,让我充满了好奇。它是否在讲述一个家族的迁徙史?又或者,是一个人在异乡漂泊,却在味觉中寻找故乡的故事?而“奶奶的十一道菜”,这简直就是台湾人心中最柔软的味觉记忆!奶奶的手艺,蕴含着最真挚的爱,是童年最温暖的味觉符号。在很多台湾家庭中,奶奶做的菜,是过节团聚的灵魂,是抚慰心灵的良药。想象一下,在“流亡”的背景下,那些充满爱意的家常菜,如何成为一种情感的纽带,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作者是如何用这些充满人情味的菜肴,来讲述一个关于离散、关于思念、关于归属的故事?这让我非常期待。而且,这本书还有别册平装版,这对于像我一样,喜欢利用通勤时间和午后时光阅读的读者来说,非常方便,可以随时随地沉浸在书中的世界,感受那份独特的“留味行”。

评分

《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这本书,初见之下,就让我觉得它蕴含着一种特别的况味。书名里的“留味行”,听起来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味道的旅行,而且不是随意的品尝,而是带着一份郑重其事的“留”。“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这句话尤其引人遐思。在台湾,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有过“流浪”的经历,可能是为了求学,可能是为了工作,也可能是为了寻找更广阔的世界。而“流亡”这个词,则更添了一层宿命感和无奈感,它似乎暗示着一种被动的离开,一种无法自主的选择。将这两个词并置,传递出一种深刻的个人体验,或许是在诉说着,一个人的离散,如何影响了另一个人的生活轨迹,又或者,是一种对过往历史背景下,人们被迫迁徙的理解与共情。而“奶奶的十一道菜”,这又是一种多么令人心安的意象。奶奶做的菜,总是带着一种独有的温度和情感,那是物质生活不那么丰裕的年代里,最实在的幸福。想到那些在厨房里忙碌的奶奶身影,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饭菜香,总会觉得踏实而温暖。这本书将“流浪”与“家常味道”联系起来,让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宏大的历史叙事或个人漂泊的经历中,穿插着那些细微而动人的味觉记忆。同时,这套书还包含一本别册,而且是平装版,这意味着它更加轻便易读,可以方便地带到任何地方,无论是咖啡馆的一角,还是窗前的书桌,都能开启这段关于味蕾和灵魂的旅程。

评分

《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它勾勒出一幅幅充满情感的画面。“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这句话,在台湾这个移民社会里,有着特殊的共鸣。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继承了上一辈的“流浪”基因,为了追寻更好的生活,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我们不断地奔波、探索。而“流亡”这个词,则更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宿命感,它让我们去思考,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的命运是多么的渺小,又多么的坚韧。这本书似乎在讲述一个跨越时空的故事,一个关于离散与连接,关于过往与现在的情感羁绊。而“奶奶的十一道菜”,这又是一个多么温暖的意象!对于许多台湾读者来说,奶奶做的菜,就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是家最真实的味觉符号。它代表着无条件的爱,代表着最朴实的幸福。想象一下,在流亡的背景下,那些熟悉的家常菜,如何成为一种慰藉,一种力量,一种连接远方亲人的方式?作者是如何将这种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宏大的历史背景相融合,用美食来串联起“流亡”与“流浪”的叙事?这让我非常期待。同时,这本书还配有别册的平装版,这对于喜欢随时随地阅读的读者来说,非常方便,无论是在通勤路上,还是在咖啡馆里,都能沉浸其中,感受书中的故事与情感。

评分

《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1书+1别册平装版)》,单看书名,便觉字字珠玑,意蕴深长。“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这句话,在台湾这个充满故事的土地上,总能触动某些角落。我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流浪”,为了理想,为了生活,踏上未知的旅程,体验着人生的酸甜苦辣。而“流亡”,这个词,则带着一种历史的重量,一种时代的印记,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不容忽视的过往。这本书将这种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人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让人期待它能带来怎样的深刻洞察。它是否在探讨,一个人的离散,如何改变了另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又或者,是在追寻一种跨越时空的理解与共情?而“奶奶的十一道菜”,这简直就是台湾人心中最温馨、最家常的味觉图腾!奶奶做的菜,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食物,更是承载着满满的爱意,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是家的味道。想象一下,在“流亡”的背景下,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家常菜,如何成为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精神的慰藉,一种连接过往与现在的桥梁?作者是如何用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菜肴,来讲述一段关于离散、关于思念、关于家国的故事?这让我非常好奇。而且,这本书还有别册平装版,对于像我这样的阅读爱好者来说,简直太贴心了,可以方便地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开启这场关于味道、关于记忆、关于情感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