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札 常常在各种演讲或是阅读活动带领的场合遇到父母询问各种阅读的教养问题。举凡:「我的孩子XX岁,要选什么书给他看呢?」、「没有像说故事老师那么会说故事怎么办?」、「我的孩子不喜欢书,怎么办?」…… 我会推荐父母们可以阅读松居直的这本《播下幸福的种子》。松居直一手挖掘了许多日本图画书史上重要的作绘者,更引进了西方大量优良的图书到东方,除此之外,他自己更是「阅读推广」的重要推手。 其实,有那些疑问的父母无非就是希望为孩子从小建立起阅读的兴趣,希望他们从小就「会读书」。的确有许多研究指出,从小拥有阅读兴趣的孩子,语言发展或是各方面的理解能力都比没有阅读兴趣的孩子多得多。 松居直透过非常浅显的语言跟案例,教导着新手的父母与不知道要怎么让孩子从零岁开始就建立起重要的语言发展基础、阅读兴趣培养的的重要指南。从如何为各个年纪的孩子挑选适合的图书、怎么跟幼儿一起共读这些图画书、阅读经验可以为孩子增进那些方面的发展,都有详细的经验分享与建议。更重要的是,松居直将自身累积了数十年的童书经验,不藏私地分享,让父母能够安心且更有信心的建立起自己与孩子的共读记忆,并增进亲子间的感情喔。 至于,忙碌工作的家长们如果有「我没有时间陪孩子一起读书。」的疑问,该怎么办呢? 秉持着松居直的建议,时间不用太长,运用零碎时间,「每天十分钟,用自己的声音,唸图画书给孩子听。」你会发现孩子慢慢变得不一样喔! 期盼更多陪伴孩子成长的家长们(不管你是父母、老师还是祖父母),能一边阅读这本书时,一边在你们的家园中体验亲子共读的乐趣与益处。 试读分享 回想我第一次为孩子打开书,不是为了让他早点学会什么,只是想跟他分享妈妈此生中很重要的『美好』,那时他应该不满两个月吧。尔后我们的亲子时光里一直有书陪着,即使当时工作常忙到接近孩子上床睡觉前才能及时到家,我仍然坚持要为他们说个故事,边说边聊天,接着抱抱亲亲好久好久,就像是个每日必备的睡前仪式;也曾说到我不小心睡着了被孩子摇醒,但这都成为我们之间好玩有趣的回忆。就像书里说的:「图画书的内容可以不断激发对话,在对话之间所进行的心灵沟通,正是让幼儿 接触图画书最可贵的地方。换句话说,以图画书为媒介,带动大人与幼儿心灵交流,才是给幼儿看图画书最大的意义。所以,图画书可以说是大人与幼儿心灵互通的场所。」正回应到我和孩子的生活经验,原来这就是图画书为我和孩子带来的神奇魔法。 我始终相信,如果爱上阅读,孩子这辈子就有个终生的好朋友,可以在书中思索重要问题的答案、可以在书中旅行不论时空国度、也能在书中壮大自己…这些全是养分。孩子要健康快乐地长大除了补充生理所需营养,也需要获得心灵所需的,书就是最好的养分来源,这也是此书想传递的重点。 特别一提,这本书连在育儿过程中天生较容易退到后援角色的「爸爸」也有照顾到,里头充分说明了为什么「爸爸陪孩子看图书画」之于孩子成长是如此重要,我想…现代爸爸看了一定会欣喜于“YA! 终于有人懂我了吧!” 这不是本亲子共读的工具书,反而是本分享陪伴亲子,为孩子心灵种下幸福经验的「启蒙书」。因为里头娓妮道来能借着好的图画书(绘本)为孩子的成长、为亲子间带来美好关系建立的缘由,从心理层面支持到家长们能如何陪伴孩子在身心灵都健康长大、获得滋养的观点书;重点是,全书幽默直白的口吻诉说着真切又精准的观点,让人读得欲罢不能,无法停下,读完后让我马上想把孩子抓来说本故事给他们听,呵…不过书里也提到一点我非常认同,「即使念图画书给孩子的意义再大、孩子再开心,大人如果没有从中获得喜悦,也是无法持续下去」所以,你也要为自己而读喔!我总是自己先享受着阅读的乐趣,再把这开心分享给孩子们,他们自然能感受到真人 high,是真实体验的交流。 如果你是本来耽心自己不会讲故事而却步,不敢说故事给孩 子听,或自认为本来不爱看书,怎么可能为孩子好好说书呢?我觉得这本书能为你们带来信心,看完会让你想马上拿起身旁的绘本好好读读呢!因为这本书就是为了创造你和孩子间那幅「最美的风景」而存在的,就让它为你开启一个新可能,和孩子一起 感受幸福、一起 Fun 心长大吧!
文/Fun 心长大 亲子生活实验室Judy
作者的话
爱的语言
文\松居直(曾任日本福音馆书店会长) 平常在家,您最常对孩子说的话是什么? 我们姑且称它为口头禅吧。我曾经仔细聆听这些口头禅,发现这些话在无意间暴露了说话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想,大家实在有必要确认一下自己的口头禅,以了解自己。 「快去做功课!」孩子上小学以后,这句话突然变成许多母亲的口头禅。母亲们说这句话并不是故意的,但正因为如此,更代表了她们心里真正的想法。孩子一天到晚都听到这句话,但是知道自己应该用功读书,所以也没有办法反驳,了不起没好气的回一句:「我知道了啦!」或许孩子真正想说的是:「烦死人了!这么啰唆!」但是一说出这些话,少不了又要和爸妈吵上一架,只好心不甘情不愿的忍了下来。 个性乖巧柔顺又认真的孩子,从早到晚听这句话,很容易被洗脑,顺从父母的要求,认为只要用功念书,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父母看到孩子这么听话,也很放心。但是,这样真的就可以放心了吗? 用功读书是为了什么?那还用说,当然是为了获得好成绩! 获得好成绩又为什么?为了进好学校呀。 进好学校以后呢?毕业以后就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呀。 找到好工作,又能怎么样呢?当然就能拥有安定的生活和良好的社会地位啰。 为什么要有安定的生活和良好的社会地位呢?这个嘛……因为这样才能幸福呀。只要在经济上不虞匮乏,在社会上受到肯定,又建立了自己的家,就会很幸福的。 这样真的就会幸福吗?许多表面上看起来幸福美满的家庭,家里的每个成员却不知道自己活着有什么意义,也没有尝过幸福的滋味,成天生活在不安和不满的痛苦深渊中。还有不少家庭,全家人感情疏离,各自为政,过着孤独寂寞的日子。 幸福到底是什么? 有一些话,是父母必须对孩子说的,为了使他们健全的成长,将来能够靠自己的力量过活。例如,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该追求什么?「活着」的真谛何在?父母应该从小灌输孩子这些事,让它们深深的刻在孩子心里。 唸书给孩子听,也就是为了传达这些观念。 还有一些父母的口头禅是:「去看书!」这句话和「快去做功课!」,比较起来,意义非常含煳,充其量不过是在强调读书是一件好事,一定会对功课有帮助。 很抱歉,我要拿我自己做例子。我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到他们十岁左右,一直唸书给他们听,从没有间断过。我唸的书范围很广,从图画书到分量不少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有。而且我可以保证,到目前为止,我没对孩子说过一句:「去看书去!」但孩子们却各自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孩子经常听我唸书,似乎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书是多么有趣的东西,在真正开始「读书」之前,已经彻底的爱上「书」了。 我数不清到底唸过几百本书给他们听,但其中有不少是我自己非常喜欢,希望全心全意和孩子分享的故事,也有我小时候百听不厌的故事。有时候说着说着,我自己比孩子还陶醉。我常在事后才察觉到,我期望某个故事能让孩子了解某些事情,或产生一些特定的想法或感受。 唸书给孩子听,就好像和孩子手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同一个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即使经过几十年,我们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美好的回忆珍藏在内心深处。 孩子长大以后,我才真正了解到,当时我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语言讲了这么多故事,意义在哪里。我也发现,透过这些书,我已经在他们小时候,把一个做父亲的想对孩子说的话说完了。 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活着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人应该靠什么活下去?这一本又一本的故事,已经用不同的方式把答案说得一清二楚了。 这就是书。 书里清楚记载了什么是幸福。重要的是,父母要用自己的嘴、自己的声音,告诉孩子书里所写的事情,这比起让孩子自己看更有意义。 幸福,就是使人幸福,带给别人快乐;只有父母能带给孩子快乐,使孩子幸福。这样的父母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年人。 盼望您能用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拥抱孩子,让他在温暖生动的话语中成长。 因为,亲子之间交换的丰富语言,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 专家导读
播下幸福的种子
文\林真美(儿童文学工作者) 一九九五年,台湾的图画书出版方兴未艾。而就在当时,台湾英文杂志社将日本绘本出版翘楚、时任福音馆书店会长的松居直所写的《幸福的种子》一书译介到台湾。之后,此书一路见证台湾图画书在套书之外另觅途径后的蓬勃发展,当然,也成为一本为「亲子共读」推波助澜的启蒙之书。几乎所有想要一窥图画书殿堂的大人,只要此卷在握,就差不多拥有和孩子共乘阅读列车、共享图画书之旅的通行证了。
松居直以自己的童年经验、育儿经验、以及从事童书出版后的深刻体认作为论述的经纬。他用平易近人的口吻,站在幼儿的角度,为成人道出图书书的趣味以及幼儿和图画书之间的各种美味关系。
其平实的内容,所陈述的都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共读祕方。不过,对于童年时代图画书经验纯属空白的这一、两个世代的台湾父母来说,无疑的,那是他们在为孩子揭开阅读序幕时的革命性指引。
它打破了成人主导下的许多育儿迷思。它强调父母的不可缺席,并唿吁成人要像呵护幼苗般看待幼儿的阅读。松居直认为,大人不应只是一古脑的填塞书本给孩子,而是应该从多跟孩子交谈、多让孩子接触美好的事物开始。至于图画书的存在,不在达成大人的教育用途,而是要让孩子因书而乐,并可以在成人的陪伴下,自由无碍的从中汲取成长所需的养分。
可见,其焦点不在幼儿与图画书的直接关系,而在于那许许多多台湾父母所容易忽略的「非立即的结果」。换句话说,埋藏在图画书与幼儿之间的,不是成人眼中的汲汲营营的求知工具,而是一块关系着幼儿日后全方位发展的沃土。它包含了语言的种子、美感经验、想像力、创造力,以及温暖的人际互动。而唯有这些,才是小孩和阅读得以缔结恆久关系的最佳保证。
多年来,这本书影响了许多台湾的新手父母。他们在育儿的徬徨之初,总能因为松居直浅显易懂的说明,而很快的在图画书、小孩、成人的三边关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另外,它也适时的为那些不知图画书为何物的大人,提供了最佳的入门。至于对那些习惯以「功能性」取向,只一味把图画书当成幼儿认字、学习…等工具的大人来说,又无异于是一记当头棒喝。不管如何,说它是一本饱含「福音」的图画书相关书籍,可以说是一点也不为过。尤其,回顾十几年来的台湾图画书发展,它对于釐清图画书的基本轮廓,以及提升亲子共读的观念,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这样的一本书,其影响力实有必要继续在台湾的家庭中传续,应该没有「功成身退」的道理。然而,几年前却听闻因为版权到期,出版社将不再印行此书的消息。当消息传开,只见一时洛阳纸贵。而此后,我便经常听到身边的一些死忠读者,为松居直精神的即将失传而深表惋惜。虽说,近几年台湾的图画书环境已经更趋多元和成熟,但却少有讨论图画书的书籍可以像《幸福的种子》那样,纯粹站在幼儿的角度,为确保他们的快乐阅读经验,而卯足了力在向成人请命的。也因此,对许多读者来说,大家固然乐见其他介绍图画书的相关书籍陆续问世,但却也一致认为,《幸福的种子》一书,不应在台湾的童书界消失。毕竟,放眼这片书海,还是没有在内容上可以与之匹敌的作品出现,而在图画书的文化尚未深深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之前,松居直的句句肺腑,应该都会是给台湾成人的最佳提醒才对。
此书沉寂,着实令人扼腕。但我万万没想到,《幸福的种子》这粒不死的种子,又在青林出版社的促成下,再次和台湾的读者见面了。相信,这是这本书带给台湾读者的又一次「福音」。
我很庆幸参与了这次的审订作业。这除了让我有机会再三重温松居直这位日本绘本界前辈的惇惇之诲,也让我可以趁此机会服务所有的新、旧读者,让内文更详实准确、更接近原意。另外,我也喜于从中看到台湾这十几年来图画书出版的进步烙痕。回想十几年前,读者对于书中所举的实例,恐怕是「鸭子听雷」者居多,但现在书中所举的图画书,十之八九都已经有中文版了,所以,现在的读者,在阅读时想必更无障碍,大家随时有图画书为证,不必再像之前的读者那样,不时会有「瞎子摸象」的窘况出现。
大家何其有幸,又见幸福的种子以新的面貌推出。
但愿它可以带给大家全新的感受。也希望这一次,它可以一路持续见证台湾的图画书发展,并让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因为成人的用心阅读而受惠,最重要的,是使他们在聆听每一朵绘本之花时,都能享受到满点的幸福。
专家导读
透过绘本传递语言与生命的「编辑职人」──松居直
文/谢依玲 要创作一本好绘本,作家、画家、编辑缺一不可,而提到日本最知名的绘本编辑,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应该都是福音馆的总舵手松居直。
六十年前,他和一群优秀的作家与画家,经历许多摸索与实验,孕育出《古利与古拉》《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等名作,开拓了日本创作绘本新时代。近年来松居直陆续出版自传以及经典月刊绘本「儿童之友」的编辑纪录,让我们得以一窥这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下的深厚土壤。
松居直1926年出生于京都,成长于日本三大商人「近江商人」家中,父母和哥哥姊姊都喜欢看书,总会聚在一起讨论当期的「儿童之国註」中谁的画最有趣。北原白秋、西条八十优美且富有韵律感的童谣,配上武井武雄、初山滋、冈本归一融合大正浪漫风格的前卫插画,让年幼的松居直知晓了语言和绘画的乐趣。同时,母亲的睡前故事时间以及随口哼唱的儿歌,也丰富了松居直的语感。
松居直曾说:「我的生命和语言都是来自于我的母亲,而不是学校教育。」,只以阅读为中心,不被诉说的语言,在松居直眼里等同于失去了语言的生命与力量。也因此他一直致力推广亲子共读,鼓励父母用自己的话语唸书给孩子听,「语言是用来聆听,而绘画是用来阅读的」,只有当绘本被朗读的时候,小孩才能同时享受从耳朵进入的语言,以及从眼睛进入的「绘画语言」,真正体会到两者相互交织后产生的力量。
进了中学之后,原本就喜欢历史的松居直,开始跟着历史老师进行民俗学的田野调查,纪录京都周围的祭典、建筑样式及民间信仰,同时也大量阅读日本古典文学。踏遍京都、奈良、滋贺周边之后,只要看到寺庙的建筑或佛像,大概就能判断出年代。也因此在福音馆编辑民间故事绘本的时候,看到没有经过调查的粗糙画作,都会忍不住觉得「搞什么,这完全不对啊,不是画成看起来像古代就可以了」。对松居直来说,什么年代祭拜什么样的地藏菩萨,都是有迹可循,不应随意更动。京都是个一年四季都有祭典的地方,从春夏到秋冬,从盛大的只园祭到小孩参加的地藏盆,民间信仰的美,也深深刻印在松居直的生活轨迹里。
到了中学五年级,随着战争的进行,学生们也必须到工厂帮忙制造战斗机。「为什么天皇是绝对的?」「为什么我必须死?」。虽然知道是无法逃离的命运,还是忍不住思考这些问题。在这些时候,《小熊维尼》《小鹿斑比》等翻译小说成了战争少年的安慰,石井桃子幽默流畅的译文,抚慰了松居直在战争中对于前途茫然的失落感。
战争结束后,迎来了「可以不用死了」的结论,也等同于迎来「要怎么活下去」的问题。少年松居直阅读了大量书籍,超国家主义、共产主义、圣经,参与学生自治会和工会运动,经历了思想的剧烈碰撞。进驻的美军也让他深刻感受到锁国教育中对外国文化暸解的贫乏,因此在大学里创立了联合国学生社团。日后编辑绘本时,「联合国宪章」也成为他的理想。透过绘本和故事让小孩接触异国文化,进而能理解各种价值观、各种生物,让每个小孩心中都能筑起和平的堡垒,也许也是亲身走过战争的少年所找寻出的方向。
战后,松居直因缘际会到岳父的书店「福音馆」工作,毫无编辑经验的他一开始就被赋予编辑小辞典的任务,借着和学校直接往来,以及各种专业企划,小辞典系列成了福音馆的支柱,也支撑着创刊时期的「母之友」和「儿童之友」。「母之友」创刊后,松居直开始积极寻找优秀画家合作插画,并连载「一日一故事」专栏,方便爸妈们说故事给小孩听。但随着竞争对手越来越多,「母之友」也不得不思考转型,而有了月刊绘本「儿童之友」的诞生。
「儿童之友」系列也让松居直长年累积的美感和经验获得充分的发挥,「不被大人主张所束缚,对小孩而言真正有趣的儿童文学」、「认识现今世界的知识绘本」、「用绘本传递日本民间传说」、「拥有丰富音韵的绘本」,「儿童之友」系列陆续创作出长卖至今的经典,也为日本绘本界培养出许多创作人才。
虽然自称「编辑职人」,但松居直也说,「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决心成为绘本编辑而成了编辑。当我开始制作绘本时,成为我支柱的是从我童年时代开始慢慢培养的,我的眼睛和我的感性」。让小孩充分体会语言和绘画的快乐,成为具有感知力的人,自然就能拥有丰富的生命,也是松居直认为最好的传递生命的方法。而最简单的起点,就是打开一本绘本读给小孩听,一如年幼的松居直,从母亲身上获得的语言与生命。
註:「儿童之国」为1922年-1944年发行的月刊儿童杂志,打破以往童书中插画为辅的框架,重视艺术性与设计感,确立了艺术领域中以儿童为对象的「童画」领域。
註:文中括号松居直所言均引用自《松居直自传:从军国少年迈向儿童文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