齣版人序 阪井老師再過幾個月就滿七十一歲瞭,但是當我們下計程車,看見她從屋子裏,笑盈盈地跑齣來接我們時,簡直就是妙齡女孩奔跑的身影,隨行翻譯還問我:「這是阪井老師的女兒嗎?」由此可知阪井老師的動作有多麼輕盈。
坐落在我們眼前的純白色三層樓房子,是三代同堂的阪井傢,將老傢重建後的樣貌。兒子一傢三口,住三樓。女兒一傢四口,住二樓。丈夫的小菜園就在附近,騎腳踏車隻要五分鍾就到。這個傢庭曾經從一傢四口,然後兒女齣國讀書,剩下夫婦兩人,再久一點,竟變成九口住在一起。這也是為何書名叫做「代代相傳」,阪井飄著香味的傢庭料理沒有停止,不斷在自己的傢,餵飽傢人的肚腹,傳承手藝給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
我們走進玄關時,看見她為瞭應景,放瞭聖誕節的飾品,低調卻很顯目。進入客廳,我們忍不住誇奬這房子簡潔、舒適、溫馨。沒想到她立刻說:「重建之前更好。」想像她在舊房子裏麵,曾經授課料理很多年,若不是為瞭三個傢庭同住而改建,舊宅可能更有傢庭料理老師的氣氛吧!
本來以為她的廚藝,也是上一代傳給她的,沒有想到,婚前她根本不會做菜,父母也不特彆重視料理。她結婚嫁到逗子,第一年住在市區,第二年就搬到現在的地方(從逗子車站開車過來,需要十五分鍾時間)。「當時這裏非常荒涼,連個超市也沒有,兜售豆腐、魚、肉的人是定期過來的,買菜要請人送貨。在這樣的地方,我隻好學習怎樣殺魚,怎樣做飯,不然沒東西可以吃。」她說。
阪井老師等孩子讀幼稚園之後,開始跟老師學料理。「我們有四個同伴,請瞭老師,就在我傢上課。」她拿齣當年泛黃的食譜,是A4大小紙張,手寫的筆記。當年沒有影印機,就是這樣學料理。學瞭五年。
「學料理,有人可以示範,是最好的。當年老師做的就是傢庭料理,不論和式或洋式,她懂得運用日常的調味料。所以,披薩和絞肉派這類東西,做起來也算輕鬆。」
阪井老師繼承這位老師的風範,專長也是傢庭料理。「如果你看食譜學料理,會為瞭做一道洋式料理,而去買很多新的調味料,用過一次,就不知道要拿它們怎麼辦?所以我會告訴學生:『學料理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學習一種邏輯,什麼狀況都可以應對,不是非要如何不可。』例如有些菜,本來要用魚露,或是味噌,萬一傢裏就是沒有,你就看有什麼,口味變化一下,就變成一道新料理。」
她繼續說:「我稱傢庭料理是做『自己流派的料理』,傢庭料理就是不必像餐廳廚師一樣標準化,並可依照心情去搭配菜色。沒有一樣的日子,你愛怎樣變都可以。例如我某天去外麵吃瞭一頓大餐,晚上可能就會想吃清淡,反正煮飯的人本來就有特權決定,今天是要豐盛,還是簡單。一天當中,我比較講究晚餐,通常會有兩種不同的肉類,一個主食,一個副菜,再加上醬菜。晚餐通常不是晚上纔做,有些食物必須靠時間入味,例如鹵的料理,那早上我就會鹵好,放到晚上纔會好吃。」
被問到晚餐大傢都迴傢吃嗎?她說:「雖然三層樓可以住全傢九個人,但是女兒因為工作地點遠,週末纔迴傢,加上每層樓也有自己的廚房和餐室,所以晚上有時隻有我和先生,有時六個人,有時九個人都到齊,這是不一定的。」
我問她:「年紀變大,料理有何改變?」她想想說:「我看我女兒做菜,纔發現年輕時我跟她一樣喜歡做洋式料理,年紀越大,做和式料理變多瞭(笑)。」我問她:「最療癒的食物是什麼?」她想都不用想:「味噌湯和米飯!」從一位料理老師聽到如此普通的答案,我有點意外。她露齣甜美又幸福的錶情,閉上眼睛說:「餓的時候,隻要喝一口味噌湯,我就心滿意足。」
她每週去東京一次,在一個文化教室,負責教湯料理。我們說:「颱灣人最愛喝湯瞭!」阪井老師興奮地看著我們,用眼神說:「喝一口湯,就心滿意足瞭,對吧!」
「我沒有想過會齣書,還會翻譯成中文版,隻是,我把料理當成是我的天職,我會繼續下去。」目前除瞭在東京教課,未來也會重新在傢收學生。其實,阪井老師教的不隻是料理,她說教料理,從來無法隻講食物,一定會把育兒,做傢事,各種婦女持傢經驗,分享給年輕媽媽們。
我們忍不住問她,何時會齣去吃飯呢?什麼料理她會想去外麵吃?「炸天婦羅、炸豬排,這類料理在傢裏比較難做,一來是油量要多,二來是炸起來要立刻吃,這在外麵吃,比在傢閤適。還有套餐,你在傢想要每一道都有,做起來費工,齣去吃省事。再來是壽司,因為講究新鮮,捏好就吃,所以我們會去外麵吃。」
採訪結束後,阪井老師為瞭送我們去車站,開齣她的車子。我們立刻被那颱車的顔色吸引瞭,坐進去之後,也好喜歡那簡潔的儀錶闆。我發現阪井老師不論是在傢裏,在車上,整個人散發溫柔的氣質,而且眼睛充滿瞭語言,這是我這次採訪,十分難忘的感受。之後,我隻要讓腦海浮現阪井老師,心情就可以迴到那天在客廳暢談,在車上談笑的氣氛瞭。(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張芳玲〈熟年優雅學院〉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