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瑜伽士的内在喜悦工程:转心向内 即是出路

一个瑜伽士的内在喜悦工程:转心向内 即是出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adhguru Jaggi Vasudev
图书标签:
  • 瑜伽
  • 内在喜悦
  • 心灵成长
  • 自我探索
  • 情绪管理
  • 积极心理学
  • 冥想
  • 身心健康
  • 个人成长
  • 幸福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瑜伽经》是针对瑜伽科学所着之最深奥的文献之一。
它以一句奇怪的句子作为开场白:「……当下,瑜伽。」
这部伟大的生命文献只用半句话作为开场!为什么?

  ★ 美国亚马逊心灵成长、新时代分类畅销书 Top5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自我成长类 No.10
  ★ 获选 SPIRITUALITY & HEALTH 杂志2016年度十大心灵好书

  萨古鲁说,人类就像笼中鸟,而这笼子并没有笼门。我们只不过是出于长久以来的习惯,而拒绝自由自在地飞翔。因此,每个灵性导师的教法都只有一个宗旨——指出那个笼子没有门。灵性修持的整个目的,就在于破除我们为自己所设下的界限,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所以,本书所提供的不是一场佈道,而是一门科学;不是一个教法,而是一项技术;不是一种戒律,而是一条道路——那就是瑜伽。

  瑜伽是一门让我们能体验幸福的科学,我们在这个世上是否能有所成就,就取决于自己掌控身体、头脑、能量三个层面的能力。透过瑜伽来协调这三个层面,我们就能达到狂喜与生命本身合一的终极状态。

  本书分为四部,第一部为灵性修持这个未知的地带绘制地图,它提供了一系列根本且重要的内观洞见。第二部至第四部提供使用这张地图来定位导航的方法,比较偏重于实际的修持,共有廿五项生活中随时可做的「灵性修持」,帮助我们打破僵固,重写内在的生命程式,重新创建新的自己。

本书特色

  ◎充满智慧的寓言故事,让我们看见自己的荒谬。
  ◎如工程般清楚地一步步改写个人的内在程式,创造奇蹟。
  ◎萨古鲁魔幻写实般的个人生命故事,他做得到的,你也做得到。

名人推荐

  吴若权(作家/广播主持/企管顾问)
  倪淑萍(葆体瑜珈创办人)
  张德芬(身心灵作家)
  ~喜悦推荐~

国外好评重磅推荐

  背道而驰又前后一致,古老又现代。《一个瑜伽士的内在喜悦工程:转心向内 即是出路》是一个可人的邀约,邀请我们淋漓尽致地过活,并且再三地向我们保证,我们为什么能够办到,以及如何达到此一境界。——肯.罗宾森(Sir Ken Robinson)《让天赋自由》、《发现天赋之旅》、《让创意自由》等书作者

  萨古鲁喜悦的能力、对生命的热爱,以及他既深且广的好奇心和学识,令我深受启发鼓舞。他的着作充满了惊叹、敬畏和智识挑战的时刻,对于任何对自我转化感兴趣的人,我极力推荐本书。——马克.海曼(Mark Hyman)克里夫兰功能医学中心(Cleveland Clinic Center for Functional Medicine)主任《纽约时报》畅销书《吃油,减重》(Eat Fat, Get Thin)作者

  《一个瑜伽士的内在喜悦工程:转心向内 即是出路》呈现了萨古鲁的洞见和教法,令人着迷。如果你已经准备就绪,它就是一个工具,可以帮助你唤醒你内在的智力,以及映现宇宙智慧之终极无上的天赋。——狄巴克.乔布拉(Deepak Chopra)当代心灵导师,着有《福至心灵——成功致胜的七大精神法则》、《世界在你之内》、《阴影效应》等多部《纽约时报》畅销书
探索内在疆域:一场关于心智、身体与存在的深度旅程 导言:迷失在喧嚣之外的呼唤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外部世界无休止地拉扯的时代。信息洪流、社会期望与日常琐碎,共同编织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我们与真正的自我隔离。许多人察觉到一种深层的、难以名状的空虚——一种在物质丰裕中寻求精神安宁的悖论。这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快速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而是邀请读者踏上一场严肃的、系统的内在探索之旅。它旨在揭示潜藏在日常意识之下的复杂机制,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具与心法,帮助个体重建与生命本源的连接。 本书的核心议题是:如何穿越心智的迷雾,抵达稳定、持久且不受外部条件限制的内在喜悦状态? 第一部分:心智的解构与重塑——意识的地理学 这一部分致力于对人类心智的运作模式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我们并非简单地探讨“思考”本身,而是深入挖掘“思考的机制”及其对情绪与行为的决定性影响。 第一章:心智的二元对立与内在冲突 我们将从哲学的视角审视心智如何通过二元对立(好/坏、是/非、我/他)来构建现实。这种结构化的认知模式,虽然在生存层面至关重要,却也成了我们体验完整性和自由的桎梏。本章会详细阐述“内在批评家”的形成过程,即早期经验如何内化为持续不断的自我评判声音,以及这种声音如何像一个隐形的仲裁者,限制了我们的行动范围。 第二章:情绪的能量流与反应链 情绪并非是随机爆发的事件,而是一连串复杂能量流动的表现。本书摒弃将情绪简单划分为“正面”或“负面”的二元论,转而探讨情绪的来源、携带的信息以及它们如何通过身体储存。我们将引入“反应链”的概念——从刺激的接收到自动反应的形成,中间的空白地带正是自由选择发生的核心区域。如何识别和暂停这个自动反应链,是实现心智主权的第一步。 第三章:专注力的科学与艺术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专注力已成为稀缺的资源,也是通往深度体验的门户。本章不局限于传统的冥想练习,而是探讨不同层次的专注力——从集中于外部任务的“执行性专注”,到审视内在体验的“内省性专注”。我们将介绍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微专注”练习,以训练心智的聚焦能力,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耗。 第二部分:身体作为智慧的载体——感官的复苏 许多人将身体视为仅服务于心智的工具,然而,身体是我们的根基,也是感知和记忆的档案馆。本书强调身体不仅仅是容器,更是通往觉知的直接通道。 第四章:呼吸的潜能:生命的无声语言 呼吸是连接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桥梁。本章深入探讨生理学与意识状态之间的微妙关联。通过系统地介绍不同呼吸法——不仅限于常见的深腹式呼吸,还包括调息(Pranayama)中的进阶技术——读者将学会如何利用呼吸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从而主动地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能量水平。重点在于理解呼吸的“质量”而非仅仅“数量”。 第五章:触觉与本体感受:重连大地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与地面的连接日益稀薄。本书倡导“本体感受”(Proprioception)的训练,即对身体在空间中位置和运动的内在感知。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有意识的身体移动(例如,站立、行走或简单的伸展),重新校准身体的姿态和平衡感。这不仅对生理健康有益,更是稳定内在自我感的重要途径。 第六章:感知阈值的拓展 我们日常接收到的信息只是现实的一小部分。本章鼓励读者系统性地拓展感官的接收阈值,学会“慢下来看”、“安静地听”。通过详细的感官扫描练习,我们学习区分“感官输入”(Raw Data)与“心智诠释”(Interpretation),从而减少对外部世界的过度反应和依赖。 第三部分:关系与行动——内在真理的外化 内在的觉醒若不能体现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其价值便会大打折扣。第三部分关注如何将内在的稳定与清晰,转化为富有建设性的外部行动和深层人际关系。 第七章:面对无常:接纳与流动的哲学 生命本质上是持续变化的。对变化的抗拒是许多痛苦的根源。本章深入探讨“接纳”的真正含义——它并非消极的放弃,而是积极地认识到“此刻即是全部”。我们将引入关于“舍弃控制欲”的实践指南,鼓励读者将精力投入到“影响圈”而非“关注圈”,从而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内在的平静。 第八章:真诚的沟通与共情的回响 健康的外部关系依赖于清晰的边界和深度的理解。本书提出了一种基于“非暴力沟通”基础的深度沟通模型,它强调区分“观察”与“判断”,“需求”与“策略”。更重要的是,本章探讨了“共情”的双向性:不仅要理解他人,更要敢于在关系中展示真实的自我,因为只有真实的自我才能建立稳固的连接。 第九章:建立你的内在指南针:价值观的锚定 当外部噪音太大时,价值观成为我们做决策的唯一可靠指南。本章提供了一个多步骤的流程,帮助读者明确自己生命中真正不可妥协的核心价值观。这不是一个静态的清单,而是一个动态的校验系统。通过定期的“价值观对齐”练习,确保日常的行为选择与深层目标保持一致,从而构建出一种基于内在逻辑的、无可动摇的满足感。 结语:持续的实践与回归 本书并非终点,而是一个起点。真正的改变发生于持续的、有意识的实践之中。最后一部分将这些工具整合为一个可执行的日常框架,鼓励读者将学习转化为“生活的方式”,而非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内在的旅程永无止境,但每一步的觉知都让我们离那个自由、喜悦的自我更近一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萨古鲁 Sadhguru


  原名贾吉.瓦殊戴夫(Jaggi Vasudev),是一位诗人、瑜伽士与神秘主义者。他献身致力于提升全人类的身、心与灵性的幸福,是一个广受欢迎的演说家,曾经在顶尖的国际论坛发表演说,其中包括联合国世界和平高峰会议、世界经济论坛、TED,以及无数所大学。

  萨古鲁不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传统,他的生平事蹟让世人明白,古老瑜伽的内在修行绝对适合且可充分应用在现代的生活里。他把瑜伽科学最适合现代生活的面向融入其教法与修行之中,这套符合科学的自我转化方法,深深吸引世人。

  一九九二年,萨古鲁成立艾萨基金会(Isha Foundation)。它是一个由志工经营的非营利国际组织,致力于推动能促进人类幸福安乐的所有面向。它的总部位于美国田纳西州的艾萨内在科学学院(Isha Institute of Inner Sciences),以及位于印度哥印拜陀市(Coimbatore)附近、维灵吉瑞山脉(Velliangiri Mountains)山脚下的艾萨瑜伽中心(Isha Yoga Center)。艾萨基金会受到全世界三百万名志工的支持,其活动范围从公共卫生、生态、教育等大规模的人道主义计画,到个人灵修的瑜伽课程。艾萨基金会所有活动的目标在于赋予个人力量,使其了悟其内在的终极潜能,并且促进全球的包容性与和谐氛围。

译者简介

项慧龄


  译有《修行百颂》、《你可以更慈悲》、《大圆满之歌》、《如是》、《达赖喇嘛说佛教》等书,目前与家人定居美国西雅图。

图书目录

【导言】由四个字母所组成的字
 
PART 1
给读者的短笺

第一部  内在的转化
1 浑然忘我
2 转心向内即是出路
3 规画你的命运
4 无界限,无负担
【灵性修持1】对自己的无限本质保持觉知
5 「……当下,瑜伽」

PART 2
给读者的短笺

第二部  身体
1 身体是一台终极机器
2 「有某种东西,它不喜欢墙」
【灵性修持2】在头脑里植树
3 生命感:了知超越感官的生命
【灵性修持3】带着觉知进入梦乡
4 倾听生命
【灵性修持4】从体验来观照生命
5 身体能下载整个宇宙
【灵性修持5】减缓唿吸,感知一切
6 地球的一小部分
【灵性修持6】身体接触大地
7 与太阳同步脉动
8 元素的恶作剧
【灵性修持7】以虔敬的心对待五大元素
9 肚子里满是粪便时
【灵性修持8】注意饮食的方式
10 以食物作为燃料
【灵性修持9】了解食物在体内如何运作
11 地狱般的厨房
12 消化的戏码
【灵性修持10】酥油的功效
13 大快朵颐之感
【灵性修持11】理想的饮食
14 从焦躁不安到放松
【灵性修持12】仰卧的睡姿
15 从肉欲到宇宙
【灵性修持13】双手合十,身体达到和谐
16 贺尔蒙的挟持控制

第三部  头脑
1 奇蹟或困境
【灵性修持14】放弃你的身分认同
2 从生活中思量你自己
【灵性修持15】使你的注意力流动
3 身分认同的污垢
【灵性修持16】观察是什么念头主宰你的头脑
4 把智力沈浸在觉知当中
【灵性修持17】把精准带入身体的每个动作中
5 觉知即是活着
【灵性修持18】从清醒转移到睡眠的那一刻保持觉知
6 不透过思惟的知见
【灵性修持19】移除「思想是智力」的想法
7 相信与追寻
8 许愿树
9 头与心的迷思
10 了知和奉爱
11 爱的咒语
【灵性修持20】带着爱意看待一切
12 奉爱——生命维度的转变
13 拥抱神祕
【灵性修持21】奉爱者的生活方式

第四部  能量
1 追随能量的踪迹
2 「业」的难题
【灵性修持22】和你的生命渴望调和一致
3 生命的机制
【灵性修持23】觉知生理的循环週期
4 能量的迷宫
【灵性修持24】稳定脉轮
5 神性科学
【灵性修持25】创造具能量的空间
6 恩典的山峦
7 神祕主义者之道
8 谭崔——转化的技术

【结语】喜悦
名词解释

 

图书序言

导言    

由四个字母所组成的字


  「guru」的字义是「驱除黑暗者」
  
  有一次,一个顾客正要走进山卡兰.皮莱(Shankaran Pillai)的药局时,看见药局外有一个人正抱着路灯,他因此而惊得目瞪口呆。
  
  走进药局之后,他问:「那个人是谁?他有什么毛病?」
  
  皮莱回答:「喔,那个人啊!他是我的顾客。」
  
  「他是怎么回事?」
  
  「他想要治疗百日咳,所以我给了他一些适合的药物。」
  
  「你给他什么药?」
  
  「一盒缓泻剂(laxatives),而且要他当场服用。」
  
  「缓泻剂治疗百日咳!你为什么给他那玩意儿?」
  
  「喔,你瞧瞧他那样子,你觉得他还敢再咳了吗?」
  
  皮莱开处的那盒缓泻剂,象征了今日世界对着那些寻求幸福的人所叫卖、兜售的「解药」。这正是「guru」(古鲁)这个词汇变成一个具冒犯意味粗话的根本原因。
  
  不幸的是,我们已经忘记这个字的真实意义。「guru」(古鲁)的字义是「驱除黑暗者」(dispeller of darkness)。相反于一般之见,「古鲁」的功用不在于教导、灌输或改信皈依。在此,「古鲁」是指照亮、阐明你目前无法感知的层面,而这些层面不但超越你的感官觉知,也超越你的心理戏码(psychological drama)。基本而言,「古鲁」是阐明你存在的本质。
  
  容易造成误导的教法
  
  在今日的世界中,流传着许多谬误的教法,其误导性已经到了危险的程度,「处于当下」(be in the moment)即是其中之一。
  
  「处于当下」这句话是在假设,如果你想要在「当下」以外的其他地方的话,你可以这么做。这怎么可能呢?「当下」是你能够置身的唯一处所。如果你活着,你就活在「这个」当下;如果你死了,你就死在「这个」当下,此一当下即是永恆。即便你尝试去逃脱,你怎么可能逃脱当下?
  
  此时此刻,你的问题在于,你为了十年前发生的往事而受苦,或为了可能会在后天发生的事情而受苦。但这两者都不是活生生的真相,它们纯粹是你的记忆和想像的戏码。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为了寻找宁静,你必得彻底摧毁你的头脑(mind)?完全不是如此,它纯粹是指你需要掌控头脑。你的头脑携带着巨大的记忆储存库和不可思议的想像力,这是经过数百万年演化过程的结果。如果你可以在想要时使用头脑,在不想要时把它弃置一旁,那么,头脑会是一个极佳的工具。躲避过去和忽略未来,等于是在贬低这个绝妙官能的重要性。因此,「处于当下」成为一种心理限制,并且制造严重后果——它否定了我们存在的实相。
  
  「一次只做一件事」已经成为另一个流行的自助口号。头脑是一个杰出非凡的多面向机器,能够一次处理数个不同层面的活动,因此,你为什么一次只做一件事?与其学习去控制和驾驭头脑,你为什么反而想要彻底摧毁头脑?当你知晓心理活动所带来的陶醉喜悦之后,你为什么会选择去做脑叶切除术,自愿做个植物人?
  
  「正面思考」是另一个过度使用而变成陈腔滥调的短语。当「正面思考」被过度简化,被用来当作一个速成速效的口号时,它就成为掩盖或粉饰现实的方式。当你无法处理即时的资讯和控制心理戏码时,你就揪住「正面思考」不放,把它当作一种镇静剂。刚开始,它似乎使你的生活充满崭新的信心和乐观,但在本质上,它却是有限的。长远来看,如果你否认或切除一部分的现实,你就会对人生产生一种不平衡的观点。
  
  接着,有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把人类的福祉传播上天,并且声称「爱」是宇宙的核心。「爱」是人类的可能性,如果你需要一个更令人耳目一新的课程,你可以向你的狗学几堂课,牠浑身是爱!你不必上外太空去认识「爱」。
  
  所有这些幼稚傻气的哲学,都源自「存在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假设。单单这个想法就已经使我们丧失所有的理智,并犯下历史上最残暴无人性且令人发指的罪行,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今。
  
  古鲁只是一张活生生的地图
  
  身为一个古鲁,我没有可教导的教义,也没有可传授的哲理,更没有可弘扬的信仰,这是因为「自我转化」才是解决所有困扰人类之弊病的唯一方案。「自我转化」不是渐进的自我提升和改善,不是借由道德、伦理规范、态度或行为举止的转变而达成,而是借由体验我们的无限本质而达成。「自我转化」是指没有任何老旧的残迹,它意味着你感知和体验人生的方式产生巨幅且具深度的转变。
  
  了知这一点,即是瑜伽;加以体现的人,即是瑜伽士。在这个方向引导你的人,即是古鲁。
  
  本书的目标在于,帮助你而使喜乐成为你长相左右的友伴。为了达到此一目的,本书所提供的不是一场佈道,而是一门科学;不是一个教法,而是一项技术;不是一种戒律,而是一条道路。此时是探索此一科学,而与技术共事,并行走于道上的时机。
  
  在这趟旅程里,古鲁不是目的地,而只是地图。内在的维度(dimension)是个未知的地带,如果你正在探索你不熟悉的地带,有路标不是比较好吗?你当然可以寻找自己的路途,但谁知道呢,你可能会花上好几辈子的时间。当你置身陌生的地带时,採取指路人所指示的方向,才是明智的作法。在某个层次上,这即是「古鲁」的意义——一张活生生的地图,一个GPS——古鲁导航系统(Guru Pathfinding System)!
  
  而这正是「guru」(古鲁)这四个声名狼借的字母存在的原因。
  
  为了事半功倍,我想要把这个字变成八个字母……
  
  ——萨古鲁

图书试读

第一章  浑然忘我
 
与万物合一的体验

 
在印度迈索尔市(Mysore)有个传统,那就是如果你有事要办,你就得上查蒙迪山(Chamundi Hill)。如果你有事要做,你也得上查蒙迪山。如果你坠入爱河,你同样得上查蒙迪山。如果你失恋了,那更必须上一趟查蒙迪山。
 
一天下午,我无事可做,而且刚刚失恋,于是我上了查蒙迪山。
 
我停好摩托车,然后坐在一块位于上山途中三分之二处的岩石上,这是我的「冥想石」(contemplation rock)。此时,我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棵紫莓树和一棵低矮的印度榕树盘缠的树根,深深地钻入岩石表面的裂隙之中。迈索尔市的全景在我眼前开展。
 
在我过去的经验里,我的身体和头脑是「我」,而世界是在「外面」,但在那个剎那,我突然不知道「我是什么」以及「我不是什么」。当时,我仍然睁着双眼,但我吸进的空气、我坐于其上的岩石,以及周遭的氛围,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我」。我是一切,我有意识,而且神志清醒,但我失去了感官知觉,而感官知觉的辨别本质已不复存在。
 
我说得愈多,它听起来就会愈让人觉得疯狂,因为当时所发生的一切皆无法形容,基本上是我无处不在。一切都急剧扩大,超越界限,一切事物都迸发成为其他事物,那是一种了无维度的、绝对完美的合一。
 
我的生命即是那个剎那,而它优美地历久不衰。
 
当我回复正常的意识状态时,我觉得时间好像只过了十分钟,但是当我看着手表,才发现当时已经是晚上七点三十分!四个半小时过去了。我的双眼是睁开的,而那时已日落西山,夜幕低垂。我彻底清楚地明白,在那个时刻,我一直以来所认为的「我」已经彻底消失。
 
我从来不是那种喜欢哭哭啼啼的人,然而廿五岁那年,在查蒙迪山的岩石上,我欣喜若狂,泪水倾流而下,湿透衣襟!
 
对我而言,做一个宁静快乐的人从来不是问题,我一直过着自己想要过的生活。我成长于一九六〇年代穿牛仔裤的「披头四」时代,阅读欧洲哲学和文学作品,例如杜斯妥也夫斯基、卡缪、卡夫卡等等。但是在此时此地,我迸发进入一个完全不同且自己一无所知的存在维度,浸淫在一个完全崭新的感受当中,兴高采烈,充满喜乐,这是我以前从来不知道或想像不出来的感受。当我用抱持怀疑态度的头脑来看待这件事时,我的头脑唯一能告诉我的是:我可能发疯了!然而,它是那么地美妙,而我知道我不想失去它。
 
我一直无法形容那个下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许,最贴切的说法是,那天我上了山之后,就没有下来了。我一直都没有下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宁静致远的禅意,当翻开《一个瑜伽士的内在喜悦工程:转心向内 即是出路》时,我仿佛被一股温柔的力量所吸引,进入了一个与外界纷扰不同的静谧空间。作者用她独特的视角,将“内在喜悦”这一概念解构得淋漓尽致,它不再是飘渺的理想,而是一种可以被感知、被培养、甚至被“工程化”的内在体验。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于“转心向内”的深刻洞察。她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通过大量的个人故事和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才能真正地将目光收回,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收回”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更有智慧的回归,是去了解我们内心深处的运作机制,然后学会与自己和谐相处。书中关于如何处理负面情绪的篇章,尤其让我受益,它不是教你压抑,而是教你理解和转化,让它们成为成长的契机。 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旅人,在分享她穿越生命迷雾的心路历程。她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挑战,反而以一种充满智慧和慈悲的方式,引导我们去面对和接纳。她所描绘的“内在喜悦”,并非是一种瞬间爆发的狂喜,而是一种如细水长流般,能够滋养我们生命能量的平静的力量。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幸福,很多时候就隐藏在我们对自身生命状态的全然接纳之中。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天然的流畅感,既有瑜伽士的深沉智慧,又不失现代人的幽默和通俗。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故事,将复杂的内在体验具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实践。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觉知”的章节,它提醒我,我们有多少时候是在“自动驾驶”状态下生活,而错过了生命中最真实、最宝贵的瞬间。学会觉知,便是在为自己的内在世界按下“暂停键”,去细细品味。 《一个瑜伽士的内在喜悦工程:转心向内 即是出路》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非常深刻的心灵洗礼。它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启发。它让我明白,我们不必苦苦追寻外界的“解药”,真正的出路,就藏在我们不断向内探索的旅途中。这本书让我更加珍视内心的宁静,并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将这份宁静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内在喜悦。

评分

我最近有幸拜读了《一个瑜伽士的内在喜悦工程:转心向内 即是出路》这本书,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心灵成长读物。它并非是那种只会鼓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空泛之谈,而是以一种极其扎实和深入的方式,探讨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持久的内在喜悦。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转心向内”的诠释。她没有简单地将它定义为一种哲学概念,而是将其视作一种切实可行的“工程”。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和焦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将生命能量过多地投注在外部,而忽略了我们内在的巨大潜能。她用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指导我们如何一步步地将目光从外在的追逐,转向内在的探索,去发掘和滋养那股源源不断的喜悦之泉。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既有东方哲学深邃的智慧,又充满了现代人能够理解的生活气息。作者分享的许多个人经历和感悟,都充满了真诚和力量,仿佛在和一位老朋友对话,分享着生命中最宝贵的经验。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接纳”的观点所打动,它不仅仅是顺从,而是一种对生命中一切面向的全然拥抱,包括那些我们不愿意面对的阴影,而这种接纳,恰恰是通往真正喜悦的关键。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套全新的“心灵地图”。作者提供的许多练习和方法,都非常具有操作性,并且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建立起与自己内心的连接。我尝试了书中关于“臣服”的练习,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在和生活中的某些部分抗争,而学会臣服,反而能让我们获得一种卸下重担的轻松感。 《一个瑜伽士的内在喜悦工程:转心向内 即是出路》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生命意义的重新梳理。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内在喜悦,并非是外部世界的施予,而是我们自己内在的创造。它是一条需要不断耕耘和探索的道路,而“转心向内”,便是这条道路上最明亮的路标。这本书让我对平静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是空白,而是充满了生命的色彩和力量。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个瑜伽士的内在喜悦工程:转心向内 即是出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独特,它不同于市面上那些浮于表面的心灵励志读物,而是真正地深入到了“内在喜悦”的本质,并且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工程”方法。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力量,却又极其温和,仿佛一位智者在静静地讲述着生命中最深刻的真理。 我最被触动的是书中关于“转心向内”的阐述。作者并没有把这个概念弄得玄之又玄,而是通过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说明了当我们把注意力从外部世界收回,转向内心时,会发生怎样的奇妙转变。她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是被外界的纷扰所困扰,为什么会感到不快乐,以及最关键的,如何才能真正地“转心”。这种转变,并非是要我们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要去理解它们,然后找到超越它们的力量。 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细致入微的自我探索。作者以一种非常坦诚的态度,分享了她自己在修行路上的感悟和遇到的挑战。她并没有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瑜伽士”,而是以一个真诚的个体,引导读者去认识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书中关于如何培养“内在的平和”的章节,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平和并非是没有情绪,而是能够在情绪的洪流中,依然保持一份觉知和稳定。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为构建“内在喜悦工程”添砖加瓦。作者提供的练习和引导,都非常实用,而且可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我尝试了书中关于“观呼吸”的练习,它让我发现,原来如此简单的一个动作,却能有效地将我从杂乱的思绪中拉回来,重新找回当下的平静。这种“找到”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一个瑜伽士的内在喜悦工程:转心向内 即是出路》是一本真正能够改变我们看待自己和生活方式的书。它不是一个速成的解决方案,而是一份邀请,邀请我们踏上探索内在喜悦的旅程。它让我相信,真正的幸福,并不需要去外部世界寻找,而是源自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力量,只需我们学会“转心向内”,那条通往喜悦的道路,便会自然显现。

评分

这本《一个瑜伽士的内在喜悦工程:转心向内 即是出路》给我的触动,远远超出了一本寻常的“心灵鸡汤”。它并非那种浮光掠影的励志读物,而是沉甸甸的,需要你静下心来,一次一次地去咀嚼、去体会。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内在喜悦”时所用的那种细腻和深刻。她没有简单地将喜悦等同于快乐,而是将其描绘成一种源源不断、即使在困境中也能涌现的力量。书中通过大量生动的故事和个人经历,展现了这种内在喜悦如何能够成为面对生活无常的坚实后盾。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转心向内”的阐述所吸引。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实际的框架,教导读者如何从对外在环境的依赖,转向对自身内在世界的探索。这种转变并非易事,需要耐心和持续的练习,但作者用一种非常温柔且有力量的方式引导着我们。她强调的不是压抑负面情绪,而是理解它们,然后找到超越它们的方法。我试着运用书中的一些技巧,比如在感到焦虑时,不是立刻去分散注意力,而是尝试去感受身体的反应,去倾听内心的声音。结果令我惊讶,那种焦虑感并没有消失,但它带来的压迫感却减轻了许多。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既有东方哲学的深邃,又不失现代人能够理解的通俗易懂。作者在传递深刻道理的同时,总能穿插一些幽默感,让阅读过程不至于过于沉重。我尤其欣赏她对“接纳”的解读,这不仅仅是接受现状,更是一种对生命中所有面向的全然拥抱,包括那些不那么令人愉悦的部分。读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与喜悦失之交臂,正是因为我们总是在抗拒那些我们认为“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找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位能够理解我内心挣扎,并为我指引方向的导师。书中提供的许多练习,比如冥想的引导,或者是一些关于自我对话的建议,都非常实用,而且可以立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我尝试了其中一种关于“感恩”的练习,每天睡前列出三件值得感恩的小事。起初觉得有些刻意,但坚持了几周后,我发现自己的心态真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更容易看到生活中的美好。 《一个瑜伽士的内在喜悦工程:转心向内 即是出路》不仅仅是一本书,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份生命指南。它提醒我,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并非来自外部世界的馈赠,而是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等待被唤醒。作者以其独特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为我们搭建了一座通往内在喜悦的桥梁,而“转心向内”便是那座桥梁的基石。这本书让我对“平静”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空白,而是充满了内在的生机和力量。

评分

这是一本我最近非常喜欢的心灵成长读物,它的名字《一个瑜伽士的内在喜悦工程:转心向内 即是出路》本身就充满了引人深思的意境。我最初是被“内在喜悦工程”这个说法吸引,好奇如何能像工程一样,有条理、有步骤地去构建内心的喜悦。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并没有提供什么奇迹般的速成秘籍,而是通过极其贴近生活化的语言,分享了一套深刻而温和的“心法”。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转心向内”这个概念的阐述,它不像很多心灵书籍那样只是泛泛而谈,而是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指导。作者强调,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不快乐,是因为我们把焦点放在了外部环境、他人评价或是无法控制的事情上,而忽略了我们自身内在的力量。书中通过各种生动的比喻和个人经历,阐释了如何从这种外向的模式,逐步转向内向的探索,去发掘和滋养我们内在的源泉。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缓慢而深入的自我对话。作者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挑战和痛苦,而是以一种非常接纳的态度,引导读者去面对和理解它们。她所倡导的“内在喜悦”,不是一种盲目的乐观,而是一种在理解和接纳一切的复杂性之后,仍然能够保持的平和与力量。我尝试运用书中的一些方法,比如在感到压力时,不去立刻逃避,而是尝试去观察自己的情绪,理解它们产生的根源。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合理,每一章节都像是一个小小的探索单元,层层递进,带领读者一步一步深入。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将一些看似抽象的哲学概念,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也能获得深刻的领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臣服”的章节,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并非总是来自抗争,而是有时也来自于一种智慧的放手和接纳。 总的来说,《一个瑜伽士的内在喜悦工程:转心向内 即是出路》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好书。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在你生活的不同阶段,给你不同的启示和指引。它帮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喜悦”的关系,让我意识到,原来喜悦并非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可以被我们亲手创造和守护的花朵,只需我们学会转心向内,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土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