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中国社会是停滞不变吗?
如果中国不受外力干扰,帝制可以永存吗?
本书于一九七五年出版,为魏斐德早年的作品,同时是近代中国史研究的经典代表作。出版至今一直被美国多所大学作为中国历史课程的基本教材,其研究成果不仅公允地提示出大清帝国必走向衰亡的社会脉络,也超越了当时西方汉学界中盛行之「冲击-反应」的西方中心论观点。
作者认为,在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绝不是停滞不变。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固然对中国带来刺激,然而中国本身的各股社会力量,才是促成辛亥革命成功、清廷倾覆、帝制结束的主要因素。
因此本书一开场,先以农民、仕绅、商人在明清社会的生活型态和社群发展,来定调当时民间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活力的来源;接着逐步从王朝兴衰、民族更迭的角度,推到清盛世的来临;之后再交错注入清代民间社会运动发展,和外力入侵的动因,来观察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及逐至崩溃的过程,对帝制中国的衰亡作了全方位的剖析。
名人推荐 叶文心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东亚所前所长 导读 吕妙芬 中研院近史所所长 涂丰恩 「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创办人 ──推荐 「魏斐德可以被称为过去三十年中最好的近代中国史学家。」──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美国着名汉学家 「魏斐德以本书为十七到二十世纪的中国史,提出一套系统性的诠释,美国的清史研究因本书而全面改观。」──罗威廉(William Rowe),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 名人谈魏斐德及本书 在我看来,魏斐德是一个抒情诗人和祕密活动份子的迷人混合体。他写的最好的书在每个角度都含义深刻,无论在长度上还是在精神上,充满着意外,承转着情感。──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美国着名汉学家
魏斐德的作品中没有绝对的「中国中心观」或「西方中心观」,在他全球化、大视野的研究中,无论是内部的变化还是外部的因素都是十分重要。──周钖瑞(Joseph Esherick),美国圣地牙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教授,魏斐德大弟子
不妨把魏斐德比作那样一种武功高手:年轻时显山露水,年龄越大功夫越高反而韬光养晦。──李欧梵,文化评论家
魏斐德对中国史与中国人物的研究成果,拓展了学界的视野,他对近代中国的群众运动、祕密结社、外夷入侵、社会混乱、帝制崩溃以至毛泽东思想,都有精湛独到的看法。──林博文,知名专栏作家
魏斐德的分析指向了世界史研究中最迷人的问题,即制度模式与其大环境,特别是国际环境之间的关系。──艾森斯塔特(Shmuel N. Eisenstadt),世界知名社会学家
你和中国一起老去,长廊贯穿春秋,大门口的陌生人,正砸响门环。──北岛,诗人,献诗〈青灯〉致魏斐德教授之部分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