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96倍的奋斗:大里农会CEO林金泗的前进哲学

5596倍的奋斗:大里农会CEO林金泗的前进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奋斗
  • 励志
  • 农业
  • 经营
  • 管理
  • CEO
  • 台湾
  • 大里农会
  • 林金泗
  • 成功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的人生,就站在台湾农业发展的轴线上,
他的贡献,就是拥抱非常竞争力,前进再向前。
  
  ★他带领农会冲破逆境,让净值成长5596倍,站上全国高度
  ★他掌握「在地战略」,拓展「全国视野」,重新定义农会使命与任务

  二十世纪的五○年代,台湾政经局势逐渐稳定,农业发展发展成一股向上的力量,农会则是这股力量背后最强而有力的后盾。有一个台中大里的在地青年,投身农会,带领风雨飘摇的农会逐渐转型、茁壮。也因为有这样默默付出的人,让台湾的经济奇蹟发生,衍生至今的政治奇蹟。在二十一世纪的现在,农业发展转型再度成为国家积极推动的施政项目,我们更需要这股稳定的力量,前进更向前。

名人推荐

  ★孙立群(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执行长)
  王志文(中华民国农训协会祕书长)
  许悔之(诗人、有鹿文化总经理暨总编辑)
  专文推荐

  读志宏兄的大作,就如同站在台湾农业发展的轴线上,身历其境地走了一遭!志宏兄的笔,成了读者的眼,让历史一幕幕地如电影般在眼前放映。—孙立群(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执行长)

  颜志宏先生这本《5596倍的奋斗:大里农会CEO林金泗的前进哲学》,是重新定义农渔会的使命与任务,相当重要的一本参考作品。—王志文(中华民国农训协会祕书长)

  [本书以]林金泗先生个人经营管理哲学为本,从而带出台湾农会自战后至今的发展以及工作要项,双箭齐发,最后命中同一靶心。最终要说的,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许悔之(诗人、有鹿文化总经理暨总编辑)

  这样的故事虽然比不上大是大非的事蹟来得吸引人,却实实在在发生在周遭,真正为这块土地努力灌溉施肥。—颜志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颜志宏


  台中丰原人,国立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系在职专班第五届硕士毕业。民国八十二年七月进入大里农会,见证开放民营银行产生金融新秩序,造成农会风暴,以致外界对农会有所误解。台湾的经济奇蹟是因为有很多默默耕耘为这块土地付出的人与团体,其中农会绵密的农业推广、辅导,是促进台湾转型工业的功臣,身为农会人,他希望借由大里农会的成长与林金泗总干事奋斗的故事,对台湾农业有所贡献,让农会这棵大树,有着遮阳避雨的树荫,后辈能不被日晒雨淋。
 

图书目录

推荐序 站在台湾农业发展的轴线上 孙立群
推荐序 重新定义农渔会使命与任务的典范书写 王志文
推荐序 一首献给台湾土地的抒情长诗 许悔之
自 序 「咱农会」的动人故事
前 言

第一章 大里的囝仔
第二章 农会一世情
第三章 飞跃的时期
第四章 农业现代化
第五章 5596倍CEO
第六章 前进更向前

后 记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站在台湾农业发展的轴线上
◎孙立群(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执行长)


  如果有一家公司的CEO,在职二十七年间,让公司的净值成长五五九六倍,您会很想知道这位CEO是谁吗?而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如果我再告诉您,这位CEO的正式学历只有商职的补校毕业,您会更加好奇这位CEO倒底是何方神圣吗?

  《5596倍的奋斗:大里农会CEO林金泗的前进哲学》这本新书给了解答,也充分满足了我们充满赞叹的好奇心!本书的作者颜志宏先生,和书中描述的主人翁CEO林金泗先生,对一般人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名字。但是,林金泗先生在农业界,尤其是农会间,却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而作者颜志宏先生,则是笔者多年前在台大农业经济研究所结缘至今的好友。志宏兄嘱託为本书的出版作序,立群深感荣幸!

  林金泗先生在民国五十年进入大里农会短暂担任临时员工后离开。民国五十二年,时年二十九岁,重新回到大里农会担任放款主办。如果说,该农会的放款制度,就是由他所建立的,一点都不夸张。民国六十二年起,金泗先生担任大里农会总干事,一做就是二十七年,将农会的净值由三十八万四千余元,一路经营到离开时的二十一亿五千两百七十七万余元。二十七年的努力,带领同仁共同打拚,将大里农会打造成农会中的闪亮之星。二十七年的打拚,路途并不平顺,大小事务繁杂交错,若不是借由作者志宏兄的笔,恐怕读者是很难清楚了解。

  如果不是和志宏兄有多年的交情,真的很难将他的外表和内在连结在一起。若不是熟识,谁会想到一位外表粗犷、个性爽朗、说话直白、大口喝酒、看似粗枝大叶的农会员工,内心却是如此的细腻及条理分明。一部农会的发展史,一位杰出CEO的奋斗经历,在志宏兄的笔下成了那么理所当然的简单故事。读志宏兄的大作,就如同站在台湾农业发展的轴线上,身历其境地走了一遭!志宏兄的笔,成了读者的眼,让历史一幕幕地如电影般在眼前放映。

  和志宏兄认识至今,常听他提及农会工作的点滴,不过总是破碎的片段。他常常笑我这种从校园看天下的人,自以为是又不知民间疾苦。有幸拜读大作,让我对农会的发展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也对如金泗总干事这样毕生默默为台湾农业奉献的隐形冠军多了更多的敬意。

  透过《5596倍的奋斗:大里农会CEO林金泗的前进哲学》的书写,志宏兄将书中主角的生平与农会发展的历史交会,不但将CEO的奋斗史平实地交代,也将农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如实地呈现。如果不是作者颜志宏先生在农会的长期工作经验,以及对CEO的深入了解,再加上他的写作造诣,这本书是永远不可能诞生的。

  恭贺志宏兄大作的出版,也借此机会向林总干事致敬!当然,有鹿文化事业在背后的推力也绝对值得大家的掌声。

重新定义农渔会使命与任务的典范书写
◎王志文(中华民国农训协会祕书长)


  欣闻我的好友、大里农会的颜志宏先生出版新书《5596倍的奋斗:大里农会CEO林金泗的前进哲学》,受邀作序,倍感荣幸。林金泗先生于大里农会奉献三十七年,担任总干事期间,带领农会走出逆境,并从地方经营提昇至全国的高度,居功厥伟,却又如此谦和,早就已经是全国农渔会的典范人物。

  我在中华民国农训协会服务逾三十年,刚进协会时任职助理研究员,当时就有幸认识林金泗先生,结下不解之缘。多年来,因为职务需要,与林总干事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并得以近身观察、学习林总干事的经营哲学。大里农会之所以会这么成功,归纳原因,主要是林总干事掌握了「在地战略」,并拓展出「全国视野」。

  在网路尚未便利、手机通讯仍不发达的年代,大里农会在林总干事的带领之下,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各分部常常由副主任坐镇办公室,主任亲自带领同仁积极走访、关心会员,争取顾客的合作机会,充分掌握地方动态以及趋势发展。分部业务茁壮,本部自然向上成长。这样主动出击、服务的「在地战略」,就连规模大得许多的金融机构都不见得能办得到,做得好。

  而林总干事并未因此故步自封。他对台湾农业的关心,展现在他对农训协会的全力支持上。每当农训协会计画开办各项讲习、进修课程,林总干事总是二话不说,全力支持,派出菁英同仁到协会与全国三○二家农会分享成功经验,并在交流过程中吸收更多地方经验,这般「全国视野」,内化成大里农会另一股前进的动能。

  我在上任祕书长时,曾于一篇专访中提到农会人应该拥抱「非常竞争力」。百年前的农渔会前辈,因应环境的变迁,为我们设计了信用、供销、保险、推广的组织架构。如今,经营管理的策略、哲学多音交响,掌握、形塑未来不再依靠单一法则,但是满足农渔会的需求,寻求永续发展却是从未改变的目标。我们应该学习的是林金泗先生如何在逆境中找到「非常竞争力」,而颜志宏先生这本《5596倍的奋斗:大里农会CEO林金泗的前进哲学》,更是重新定义农渔会的使命与任务,相当重要的一本参考作品。

一首献给台湾土地的抒情长诗
◎许悔之(诗人、有鹿文化总经理暨总编辑)


  请你闭上双眼
  你的手在我的手心中
  你的心在我心中
  在我们的心中
  花开满园
  桃花开满我们心的花园
  我们的眼睛闻到花开的声音
  静静的台地刚离开睡眠
  大埤里的鱼儿浮出水面
  就在那个时候
  白云行走悠闲
  所有的鸟都啼叫了
  在天地之间
  我们睁开双眼

  曾为自己的家乡写过这么一首诗〈桃花满园〉。我是农家出生的孩子,也在农家成长,有记忆以来就在协助农事,小时候的我于是练就大锅炒菜的工夫,为农忙的家族兄长们提供填腹的吃食。农村生活,对我来说,虽是遥远但依旧深刻的童年回忆。

  二○一五年秋天,我的老友,同时也是有鹿文化我的合伙人林良珀先生提议,想出版家乡老同学颜志宏先生所服务的大里农会总干事林金泗先生的传记。志宏兄投身农会服务二十多年,为求精进,几年前重回校园,攻读台大农业经济硕士在职专班学程,并顺利获得学位。他对台湾农业研究的热情,转投入对大里农会经营成功之道之研究。志宏兄以毕生奉献给大里农会、成就卓越的林金泗先生个人经营管理哲学为本,从而带出台湾农会自战后至今的发展以及工作要项,双箭齐发,最后命中同一靶心。最终要说的,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记得那一天午早上,我们到台中大里拜会林总干事,林总干事虽然高龄八十,说起话来依旧铿锵有力,对于台湾农业问题的观察,剀切透辟,令人佩服。这一年多来,在志宏兄一字一句的建构下,辅以学术训练下所整理的图表,让读者对大里农会「5596倍的成功」感到折服。而台湾农会发展的脉络,其实就是一部台湾向上提升的小史,不容你我忽视。

  农会无疑是最能代表台湾精神以及台湾文化的地方组织,历经百年来的流变,从日治时期至今,几经改组、改造、农会法公布施行、金融风暴、信用部改革等等过程,至今仍默默为这块土地贡献。志宏兄的这本《5596倍的奋斗:大里农会CEO林金泗的前进哲学》,除了一探林金泗先生成功经营之道,也是台湾农会发展的宝贵纪录,更是一首献给台湾土地的抒情长诗。五五九六倍的成长,其实是五五九六倍的疼惜与展望。

  这本书,既説了农会,也说了台湾经济发展中的奋斗故事。

自序

「咱农会」的动人故事
◎颜志宏


  民国一○二年六月的某一晚,夜宿好友有鹿文化老板淡水家里,儿时的玩伴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其中热腾腾刚出炉,我的硕士论文《大里农会绩效分析》是当晚聊天的话题之一,好友手翻着我的论文嘴巴直唸道:「啧、啧、啧,你农会这样厉害,背后是不是有许多故事,有没有兴趣出本书?市面上很少见到有关农会的书,也许可以产生涟漪。」

  我笑着回答:「在我们那边说『你农会』是会被罚一杯酒的,要说『咱农会』。大里农会能有今天这样成绩,要感谢前总干事林金泗先生毕生的努力,没有林金泗总干事,就没有今天的大里农会,至于有没有许多故事?改天可以去拜访林总干事,看他会不会说给你听。如果要出书,应该是将大里农会与林金泗总干事结合,也许会是一个不错的题材。」

  这一晚谈话是第一次触及写这本书,当时只当聊天并没有想太多。一○三年春节,在每年固定儿时玩伴聚会中,好友再度提及出书一事,让我真正开始思考,由于事涉林金泗总干事与大里农会,并非我一人可决定,只能放在心里,无法给好友一个明确答覆。同年十二月趁上台北回学校参加系友会,借宿好友淡水家,好友以出版社老板身分正式邀约,并希望拜访林总干事,亲自接洽出书事宜,期望在文化出版事业,注入一个新题材,在盛情难却的情况下,答应安排拜访林总干事。

  一○四年一月,在一个适当的机会,将此事向林总干事报告,林总干事客气地说:「我这一生并无太大功绩,充其量只是全心全力经营农会,这样的故事应该没什么人爱看,倒是你的好朋友要来拜访当然欢迎,来大里找我泡茶、我请吃饭。」林总干事首肯后,我开始找时间安排出版社来大里拜访林总干事。不过世事难料,因我风树兴悲、宝婺星沉、失恃之痛,直到七月有鹿文化才正式到大里拜访林总干事。

  一○四年七月风和日丽的一天,有鹿文化创办人林良珀先生与出版社总经理暨总编辑许悔之先生(与林良珀共同创办有鹿文化)、副总编辑林煜帏先生,带着诚挚学习的心,专程从台北开车南下拜访林总干事。老人家亲自泡茶给差距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喝,林总干事阅历丰富、豁达幽默、谈笑风趣,让几位年轻人敬佩不已,加上许总编辑深厚的文学底子,几则乡间文化故事,逗着大家开怀大笑,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倒有如忘年之交、臼杵之交。

  中午在林总干事常去的餐厅用餐,席间老人家特别介绍大里竹子坑仅有的「杀头笋」,天龙国下来的人,果然没有看过,吃得津津有味,餐厅出的菜都是古早味的,林总干事还会一一介绍。也许是气氛太好,原本说不太适宜喝酒的林总干事,年轻豪迈的斗志再起,几个年轻人还喝输老人家直喊「投降」,大家对这八十岁的老人家只给一个字「赞」。用完餐大家还意犹未尽,回到林总干事家继续聊天,在有鹿文化老板以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言」用文字来传递,让后代子孙能够知道前人的筚路蓝缕,引以为规范,林总干事终于点头答应同意出书,有鹿文化老板林良珀先生也成为这本书的推手。

  林金泗先生由于经营农会优越的表现,在大里杙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还记得民国八十二年七月,我第一天到农会上班,林总干事在会客室对我们这批农会的新人说了一段话:「无论你的背景是什么,进入农会就是农会人。俗话说:『师父引进门、修行看个人』,你们在农会的前途,要靠你们自己打拚。」当时年轻的我感觉与林总干事的距离好高好远。

  随着事物境迁、时空移转,加上曾经以《大里农会绩效分析》做为我的硕士论文,花了两年的时间研究大里农会,着实发现当年距离那么高、那么远的林总干事,多么认真地为大里农会在奋斗,创下大里农会净值成长五五九六倍的佳绩,留下一个坚若磐石的江山。尤其是林金泗先生在担任总干事期间,以其经营农会事业的盈余,努力不懈推广农业、造福地方。他常说:「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取之于地方、用之于地方。」林总干事的经营之道与坚持的理念,相信可以做为农会界的一个典范。

  接下写书的任务时,内心非常惶恐,虽然在农会有二十年的资历,但对将近百年的农会与高龄八十岁老总干事的故事并非十分清楚,刚开始不知从何下手时,一度自责答应太快而不知所措。随着资料的收集,才发现台湾有很多农业界的前辈,穷极一生努力为农业在打拚,例如中华民国农训协会所出的两套书《台湾农会史》、《台湾农会大事年表》,其作者们胡盛光先生、廖朝贤先生、颜建贤博士、丁文郁博士、胡忠一博士、前四健会祕书长颜淑玲女士,这些台面上看得见的前辈,都是毕生奉献给台湾农业,令我惊艳佩服。

  像林金泗先生这样为地方农业打拚的应该有很多人,只是鲜为人知,写这本书另一个目的,是希望借由此书抛砖引玉,让台湾人知道有许多人默默为台湾这块土地与台湾农业在付出,希望能屏弃过去被误导的观念,转而从正面来看待农会的功能与贡献,也期许能有更多的农会人将他们的故事说出来,让全台湾的人知道,我们农会人都深深地爱着这块土地。

  这本书能顺利完成,要感谢大里农会现任总干事朱晋明先生的支持,并指派张足惠小姐、廖太林先生、林璧妃小姐等同事们协助。感谢前大里农会企稽股游穗兰主任,尽管退休、年事已高眼力不佳,仍不辞辛劳一字一字帮我校稿。感谢前行政院发言人孙立群博士、中华民国农训协会祕书长王志文博士、诗人许悔之先生不吝指教并撰写推荐序。感谢有鹿文化副总编辑林煜帏先生以及伙伴们,你们的耐心与帮忙令我感动。最辛苦的是书中的主角林金泗总干事,这两年来,不断接受我的访谈,在身体不适的期间,依然讲出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分享他人生的精采经历,才能如期完成。最后要告诉这本书的幕后推手、有鹿文化老板林良珀先生,我完成任务了。感恩!谢谢!

图书试读

第二章 农会一世情
 
台湾的农会组织发源于日治时期是无庸置疑的,这样的合作运动,发端于十八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兴起促使资本主义蓬勃发展,衍生农民、劳工等弱势者对抗资本家的剥削与不当得利。一八四四年英国曼彻斯特(Manchester)附近的罗奇代尔(Rochdale)小镇,二十八位工人为谋求改善经济困境,以自助与相互扶持原则,共同集资设立罗奇代尔公平先驱社(Rochdale Society of Equitable Pioneers),购买面粉、糖、牛油等生活物资转售社员,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经营成功的合作组织,被称为合作社之母或近代合作的原点。
 
一八四六年,德国雷发巽消费合作社设立,一八四八年德国慈善贷款合作社(雷发巽系统农村信用合作社)设立。德国农村合作社之父雷发巽(Friedrich Wilhelm Raiffeisen),坚持农村第一原则,其信用合作运动特征包括:一、强烈的村落共同体性格,以一村落或教区为区域范围;二、限定社员职业与居住区域,社员需预先存入款项,方能借出储蓄贷款;三、採用无限责任制与理监事无给制;四、无股金制度,盈余全部提存公基金,禁止分配,禁止会员权利让渡;五、重视社员教育。雷发巽信用合作运动,除了以信用事业为中心外,逐步兼营生产资材供应与农产品运销等事业,最后终于朝向筹组业务兼营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的方向发展。此种信用合作运动模式影响日本及日治台湾,例如:一市街庄一产业组合以及信用组合兼营购买、贩卖、利用等事业。
 
台湾的农会组织始于日治时期,但与英、德两国由民间发起成立截然不同,当时农会是百分之百官制与官治的农业团体,会员无自主权,农会本身亦无自治权,其设立的目的,是为贯彻统治当局由上而下所推动的农业开发相关政策,本质上是专为行政机关所设立的组织,而其事业方针与农民会员的意愿及需求之间无直接关联。彼时农会主要工作包括:协助执政当局征收地租、改良耕地、奖助养猪养鱼等,类似行政官署协助机构。
 
一九○八年,台湾总督府公布「台湾农会规则」,并发布「台湾农会规则施行规则」,此乃台湾农会最早之法律依据,农会也正式取得法人资格。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的战事恶化,为落实粮食增产与强制征收米粮的任务,一九四四年公布「台湾农业会令施行细则」,将台湾当时的农会、畜产会、产业组合、青果同业组合等各种农业团体,合併为一元化的「农业会」,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未再改变。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