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被害保护政策论文集

犯罪被害保护政策论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犯罪被害人
  • 被害人保护
  • 犯罪学
  • 法律
  • 政策
  • 社会保障
  • 援助
  • 权益保障
  • 刑法
  • 公共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国推动犯罪被害人保护工作已经20年,比起先进国家并不逊色,然如今回头再看,似乎有些遥不可及。此次司改国事会议犯罪被害保护议题深获支持,是犯罪被害人的福气。衷心期待执行能够落实,为犯罪被害人权益维护再向上提升。

  协会站在从事犯罪被害人保护工作上,听见被害人的声音、看见被害人的需要,择其要项,举办犯罪被害人保护政策学术研讨会,祈盼社会大众尤其是政府,能够了解目前对于犯罪被害人保护业务尚有成长的空间仍待努力。

  被告人权与被害人权益维护,面相或许不同,但不应是冲突的,应是均衡,若能如此,台湾真正是保障人权的国家。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犯罪被害保护政策论文集”的图书简介,内容详细,不包含该书的任何信息,旨在介绍其他相关领域的著作。 --- 《社会治理与社区发展:全球视角下的本土实践》 图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政策制定者及一线工作者的精辟见解与深入研究,探讨在日益复杂化的现代社会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和有效的社区发展策略,构建更具韧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社会结构。全书聚焦于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变迁,剖析了全球化、数字化转型以及气候变化对社区稳定和公共治理带来的多重挑战,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全球治理的范式转型与挑战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的结构性困境。随着地缘政治的重塑和跨国问题的加剧,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正受到来自公民社会、非政府组织以及地方政府的强力挑战。 治理理论的前沿发展: 探讨了“协同治理”(Collaborative Governance)和“网络化治理”(Networked Governance)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权力分散化对决策效率和问责机制的影响。重点案例研究了欧盟在应对跨国环境法规统一化过程中,如何平衡中央权威与成员国自治的需求。 数字技术对治理的影响: 审视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应用潜力及其带来的伦理风险。文章对比了爱沙尼亚的“电子公民”系统与某些发展中国家在推行电子政务时所遭遇的“数字鸿沟”问题,强调技术赋能必须以包容性为前提。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在地化实践: 分析了SDGs框架如何被不同文化和经济背景的地区吸收、改造和落地。特别关注了如何在资源稀缺的环境下,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同目标,探讨了地方政府在资源分配和利益协调中的关键角色。 第二部分:社区韧性与社会资本的重构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石。本部分着重于探讨如何在快速变迁的环境中,增强社区的内部凝聚力和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 社会资本的测量与增进: 区分了“桥接性社会资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与“粘合性社会资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的差异,并讨论了在高度原子化的现代社会中,如何通过社区空间设计、公共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网络来有效激活和提升社会资本存量。一篇引人注目的研究,量化分析了城市更新项目中,保留社区历史记忆对居民归属感和互助意愿的积极作用。 城市更新中的包容性规划: 批判性地考察了全球主要城市推行的“绅士化”(Gentrification)现象及其对弱势群体的挤出效应。提出了“共同治理规划模型”,倡导在城市规划初期就引入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机制,确保住房可负担性、公共服务的均衡分布,以及文化多样性的保留。 危机应对与社区动员: 基于对数个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分析,本章揭示了强健的社区网络在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和基础互助中的核心价值。探讨了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社区风险教育体系,将危机管理内化为社区日常运作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公共服务创新与弱势群体支持 现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确保所有公民都能公平地获得基本公共服务。本部分聚焦于服务供给的模式创新,特别是针对边缘化和脆弱群体的精准支持。 去机构化与替代性照料模式: 深入研究了针对老年人、残障人士和精神健康需求者的“去机构化”趋势。通过对比欧洲和东亚在社区居家照护(Home and Community Based Services)方面的经验,评估了“人本关怀网络”的建立成本、服务质量与社会接受度。 社会企业在公共服务中的角色: 分析了社会企业如何作为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的重要补充力量,填补市场失灵和政府效率不足的空白。重点展示了社会企业在解决长期失业、青年创业辅导以及生态修复等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并讨论了其商业可持续性与社会影响力评估的难题。 跨部门合作与综合性干预: 探讨了在处理复杂社会问题(如长期贫困、多重代际创伤)时,教育、卫生、就业和住房等部门之间信息壁垒的清除与合作机制的构建。提出了“整体生命周期干预模型”,强调早期介入和持续跟进的重要性。 结论与展望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社会治理的未来趋势:从“控制”转向“赋能”,从“中央集权”转向“多中心协作”。它清晰地指出,成功的社区发展和有效的社会治理,依赖于对地方知识的尊重、对公民主体的授权,以及对制度灵活性的不懈追求。本书为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师、社会工作者以及所有致力于构建更公平、更具活力的社会环境的研究人员,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参考。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财团法人犯罪被害人保护协会台湾台中分会


  「财团法人犯罪被害人保护协会」为协助重建被害人或其遗属生活,依犯罪被害人保护法第29条由法务部及卫生福利部成立之专责机构;协会于民国 88 年 4 月 1 日成立,各地方法院检察署所在地设有办事处,总会董事长则由台湾高等法院检察署检察长兼任。

  民国 92 年 12 月 11 日各地办事处改制为分会,成立委员会,并由民间人士担任主任委员并由检察长兼任荣誉主任委员,以广纳社会资源投入推动犯罪被害人保护工作。总会现任董事长为台湾高等法院检察署检察长王添盛先生、台中分会现任荣誉主任委员为台中地方法院检察署张检察长宏谋先生、主任委员为林坤贤律师。
 

图书目录

推荐序/张斗辉
推荐序-慈悲的力量/罗荣干
推荐序/张宏谋

第一场 犯罪被害人在刑事诉讼程序地位之提升与权利之强化
论犯罪被害人于刑事公诉程序之地位及其权利/陈运财
壹、问题状况/3
贰、实务运作状况之调查结果分析/6
参、立法论──犯罪被害人权益保障之意见调查/25
肆、比较检讨/32
伍、结 语/56
从被害人诉讼参加论刑事诉讼结构与解构/何赖杰
壹、保护犯罪被害人之法治文明发展/58
贰、确保犯罪被害人法律地位之国际发展趋势/62
参、德国诉讼参加制度规范与实践/67
肆、被害人是诉讼当事人/70
伍、刑事诉讼之结构与解构/72
陆、我国修法趋势/78

第二场 犯罪被害人受法律扶助的权利及其实践
犯罪被害人受法律扶助的权利及其实践/李秉宏(撰写人)、林聪贤(报告人)
壹、简介现行法有关确保被害人法律扶助之规定/83
贰、简介近年本会准予协助被害人之重大事件/94
参、展 望/97
法律扶助可否提供修复式司法、调解等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的服务?──回应/陈怡成
壹、被害人申请法律扶助者,评估合适者优先转介修复式司法或替代式调解,并
补助费用,特别是青少年与家事案件/102
贰、办理双方志工修复式司法陪伴者训练/102
参、试办监狱中修复式正义活动或处置/102

第三场 犯罪被害人保护与修复式司法
修复式正义与被害人保护──以德国修复式正义的实践经验为出发/卢映洁
壹、前 言/107
贰、修复式正义对被害人保护的功能探讨/109
参、德国修复式正义的法制发展及法律规定现况/111
肆、德国修复式正义的实践状况/115
伍、修复式正义在台湾/131
陆、结 论/139
修复式司法对于犯罪被害人之效益──以台湾台中地方法院检察署推动经验为例/李翠玲
壹、前 言/144
贰、何谓修复式司法/146
参、我国推动修复式司法之源起/147
肆、台湾台中地方法院检察署推动经验/148
伍、结 语/155

第四场 犯罪被害人之医疗与长期照顾等相关探讨
犯罪被害补偿与长期照顾──社会法观点/钟秉正
壹、前 言/159
贰、社会法学理下之长照措施/160
参、社会法思维下之犯罪被害补偿/175
肆、结 论/189
从长照制度看犯罪被害补偿/周丽华
壹、长照制度的发展/190
贰、长照服务补助基准/192
参、长照与犯罪被害补偿/194
肆、结 语/196

第五场 国家对犯罪被害人保护之责任与蓝图规划
国家对犯罪被害人保护之责任与蓝图规划/张锟盛
壹、前 言/199
贰、现行犯罪被害人保护之整体政策规划/200
参、宪法上的规范基础/203
肆、理想的蓝图:预防-补偿-保护-扶助-防治/213
伍、结论与展望/215
犯罪被害人保护责任之与谈/陈朝建
壹、国家对被害人保护之责任的定位/217
贰、制度性保障的内容/218
参、台中市政府及中部地区相关机关(构)协助犯罪被害人保护措施及经验/221
附录:原陈朝建局长与谈纪录(口语版)/226
我国犯罪被害人保护之回顾与展望/许福生
壹、前 言/230
贰、我国现况之检视/232
参、我国问题之分析/240
肆、未来展望/246
伍、结 语/254
美国犯罪被害者平权运动
──理解创伤、保障人权、提供服务/Jennifer Bishop-Jenkins(着)/吴佳臻(翻译、编辑)
天伦梦碎/256
爱的讯息/257
偶然成为运动者/259
判死刑是为了被害者?/261
创伤与二度创伤/262
犯罪被害者保护制度的演变/263
「玛西法案」与被害者权利运动/264
支持被害者/267

结语
2017犯罪被害保护政策学术研讨会闭幕式致词稿/王添盛
犯罪被害保护政策学术研讨会后之心得报告/林坤贤
前 言/279
壹、「犯罪被害人在刑事诉讼程序地位之提升与权利之强化」心得/280
贰、「犯罪被害人受法律扶助的权利及其实践」心得/284
参、「犯罪被害人保护与修复式司法」心得/289
肆、「犯罪被害人之医疗与长期照顾等相关措施探讨」心得/291
伍、「国家对犯罪被害人保护之责任与蓝图规划」心得/293
结语/296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林坤贤律师长期从事公益,并投入慈济慈善事业,98年个人任职台中地检署检察长期间,林律师当选台中律师公会第27届第1任理事长,任内与台中地检署及犯罪被害人保护协会台中分会合作,共同推动偏乡地区法治教育及法律服务,深获各界好评,我个人也印象深刻。因此101年犯罪被害人保护协会台中分会张司礼主任委员任期届满,当即邀请为大家所敬重的林坤贤律师担任犯罪被害人保护协会台中分会的新任主任委员。

  林主任委员温文儒雅,对人十分客气,但争取被害人权益时,他却非常积极而且坚定,对于被害人或其家属如同家人一般,谦谦君子的风范,正是最佳的主任委员人选。

  林主任委员上任后,果然不负众望,犯罪被害人保护协会台中分会在林主任委员用心的经营及全力的带领下,迭次获得司法保护业务评鑑最绩优,法务部政策推动的修复式司法,林主任委员更是结合台中律师公会、台北大学等热心伙伴,成为各地检察署办理修复式司法的标杆,而犯罪被害人保护协会台中分会深入关怀并协助犯罪被害人及家属,更获得台中市政府的表扬与社会各界盛赞;另外林主任委员除自掏腰包外,也为被害人保护工作挹注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包括慈济医疗系统、台中市政府公益彩券及台中律师公会等的倾力协助,这都要归功于林主任委员的用心筹谋。

  近年来,被害人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地位不断被提出讨论,被害人的资讯权、参与权、受扶助权及隐私权日益受到重视,对被害人而言,拥有这些权利,让他们与加害人有相同的武器,去面对刑事司法程序,这是实现司法正义的重要一环。林主任委员在106年司法改革国是会议召开前,筹办「犯罪被害保护政策学术研讨会」,邀请关心被害保护的社会各界讨论有关于被害人诉讼地位之提升、诉讼参加及修复式司法等议题,这些都是司法改革国是会议的重要议题,研讨会后所汇整的各项资料,相信对法务部落实司法改革国是会议就犯罪被害人保护议题的结论及建议,将深具助益。

  最后,我要再次感谢林主任委员多年来对犯罪被害人保护工作的无私付出及贡献,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社会贤达,能投入犯罪被害人保护工作的行列,与法务部一起努力,共同协助被害人走出阴霾,重建生活。
 
法务部常务次长
张斗辉

推荐序

慈悲的力量


  从事司法工作多年,我常在诉讼案件当事人身上,看到犯罪事件带来的伤痛与裂痕。对被害人而言,期待透过诉讼程序实现心中的正义,然诉讼程序的繁琐与严肃,对被害人造成不小的压力;另外犯罪事件导致被害人或其家属产生生活协助或是心理创伤复原需求,需有一协助之机制。

  犯罪被害人保护法于87年施行,本部于88年与内政部(组改后业务移由卫生福利部)成立财团法人犯罪被害人保护协会,办理被害人法律扶助、经济支持及复原重建等工作;近年来被害人人权意识抬头,保护工作愈形重要,本部除因应时势,修正犯罪被害人保护法及相关法规外,亦逐年增加保护经费及人力。

  林坤贤律师担任保护协会主任委员多年,除了将被害人保护工作在地化,多次与台中市政府合作处理重大案件被害人协助,获得市政府及家属肯定外;林主委看到被害人的需要与困境,在其卸任前积极筹办犯罪被害保护政策学术研讨会,并将会议结论汇编成书,对被害人保护之未来提出建言,令人感佩。

  本书就被害人诉讼地位之提升、被害人受法律扶助之权利及其实践、修复式司法及被害人之医疗与长期照顾等措施进行探讨,显见被害人之需求及问题相当多元,除本部应持续努力外,更需要政府及民间相关资源汇入,期许本书能唤起更多人重视被害人保护,让更多资源投入被害保护工作。

  林主委除了有法律人的理性外,更有着「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之胸怀,将其服务触角延伸至被害人服务,感谢林主委对被害保护工作的努力,透过本书,本部将重新思索犯罪被害人保护工作的方向,同时本书内容对于诉讼过程中,对被害人需求之重视,也可作为我们日后司法改革侦审程序的参考,让重视被害者人权成为一种普世价值。
 
法务部保护司
罗荣干

推荐序

  犯罪被害人及其家属于遭遇到犯罪被害事件后,面临身体、心理、财物和生活的多重创伤与损害,往往使个人及其家庭陷于困境;为保障其基本权益,我国于87年制定「犯罪被害人保护法」,其后历经91年、98年、100年、102年、104年数次修正,是一部补偿与保护并重之综合性立法;除提供犯罪被害人及其家属金钱之补偿外,并依法设立犯罪被害人保护机构,办理下列业务:一、紧急之生理、心理医疗及安置之协助;二、侦查、审判中及审判后之协助;三、申请补偿、社会救助及民事求偿等之协助;四、调查犯罪行为人或依法应负赔偿责任人财产之协助;五、安全保护之协助;六、生理、心理治疗、生活重建及职业训练之协助;七、被害人保护之宣导;八、其他之协助。财团法人犯罪被害人保护协会台湾台中分会,在林坤贤大律师担任近六年主任委员任内,其无私无我、全心投入的、身先士卒的领导下,带领台中分会专职、专业人员、志工开创许多成效卓着的方案。如林主委努力号召下,台中分会有50多位公益律师投入一路相伴法律协助专案,为馨生人提供诉讼协助。有21位专业心理师为馨生人提供到宅服务。分会最大力量更来自58位志工长期关怀陪伴馨生人,走过生命的低谷,甚至成为朋友。时有馨生人加入台中分会成为保护志工等感人事蹟。台中分会开办日光画室更是新创之举,邀请更生人的老师用美与艺术辅导被害人及其家属,走过生命的谷底、疗癒伤痛、重新挥洒出生命的色彩。尢其是推动「重伤馨生人家庭支持方案」,提供重伤瘫痪被害人生活扶助金,补助居家服务、居家护理、居家复健的自负额,并请谘商师提供心理谘商,最特别的是,结合慈济人医会,由慈济人医会的医护人员前往案家,提供到宅义诊,减轻案家送医负担,以及瘫痪被害人就医的不便。并希望推动修法,让政府以长期照护计画全面照顾重伤被害人。台中分会在法务部司法保护犯罪被害人保护类评鑑,一直是绩优分会,近几年来更屡屡获选为第一类第一名,深获各界肯定,林主委与所属专兼职人员志工的奉献,功不可没。

  由于在被害人痛苦身上看到自己的责任,林坤贤主委在卸任之前,犹不忘其保护被害人之心愿,特筹办「犯罪被害人保护研讨会」,邀请国内关心被害人保护议题的专家学者、法官、检察官、律师、长照专业、犯罪受害人、志工及其他社会贤达,共聚一堂,期能发掘更多未竟之处,让我国对犯罪被害人之保护提升至更完善境界。会议所设定之五项议题:一、犯罪被害人在刑事诉讼程序地位之提升与权利之强化;二、犯罪被害人受法律扶助的权利及其实践;三、犯罪被害人保护与修复式司法;四、犯罪被害人之医疗与长期照顾等相关措施探讨;五、国家对犯罪被害人保护之责任与蓝图规划。无一不是切中问题核心的议题,与会专家更是一时之选。今将研讨会内容集结成册,不止是一项历史文件,这将成为我们未来犯罪被害人保护政策的重要参考。

  无法期待社会完全消弭犯罪,但我们希望在大家努力之下,未来因犯罪带来的伤痛,能尽速抚慰与疗癒。
 
台湾台中地方法院检察署检察长
张宏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法律系的学生,我一直对犯罪被害人保护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相关的文献资料往往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汇集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犯罪被害人保护政策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涵盖了法律、社会工作、心理学、犯罪学等多个方面。书中对于“被害人陈述”制度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被害人陈述不仅可以帮助被害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更可以为法官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从而做出更公正的判决。然而,在台湾的司法实践中,被害人陈述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被害人缺乏专业的指导,陈述内容不够清晰;法官对被害人陈述的重视程度不够,等等。书中提出了许多改进建议,例如,加强对被害人的培训,提供专业的法律援助;建立被害人陈述评估机制,确保陈述内容的客观性与准确性。这些建议对于完善台湾的被害人陈述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实践指南,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行的政策建议。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犯罪被害人保护的论文集,内心五味杂陈。长期以来,台湾社会对于犯罪的关注,往往停留在对加害者的惩罚上,鲜少有人真正深入思考,那些被犯罪波及、身心俱疲的被害人及其家属,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支持与协助。这本书汇集了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法律、社会工作、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对犯罪被害人保护政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讨,让我对这个议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二次伤害”的分析,许多被害人在求助过程中,反而因为繁琐的程序、冷漠的态度,或是社会舆论的压力,遭受了更多的精神折磨。这不禁让我反思,我们所谓的“正义”,是否真的能够真正抚平被害人的伤痛?书中提出的许多建议,例如建立更完善的被害人权益保障机制、加强对被害人心理辅导的支持、以及推动社会对被害人的理解与尊重,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实践。这本书并非只是学术探讨,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提醒我们不能忽视那些在犯罪阴影下挣扎的人们。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关注犯罪被害人遭受的物质损失和身体伤害,更深入地探讨了犯罪对被害人心理和社会关系的长期影响。作者们运用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和实证数据,揭示了犯罪被害人在经历创伤后,可能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等等。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被害人的日常生活,还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书中也探讨了犯罪对被害人家庭的影响,认为犯罪不仅会给被害人带来痛苦,也会给他们的家人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负担。例如,被害人的家人可能需要承担照顾被害人的责任,可能需要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可能需要承受经济上的困难。这些影响往往是长期的,需要社会提供持续的支持和帮助。书中提出的“被害人导向”的服务理念,让我深感认同。这意味着,在提供被害人服务时,应该以被害人的需求为中心,尊重被害人的意愿,保护被害人的隐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犯罪被害人保护并非只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对犯罪被害人的关怀和支持。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犯罪被害人保护议题在台湾社会似乎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相关的政策也显得零散而不系统。然而,翻阅之后,我却被书中展现出的深度与广度所震撼。作者们并非只是停留在对现有政策的批判上,而是积极地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方案,例如,如何结合科技的力量,建立更便捷的被害人求助平台;如何加强跨部门的合作,提供更全面的被害人服务;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提升社会大众对犯罪被害人权益的认知。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犯罪被害人的需求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例如,性侵害被害人需要的不仅是医疗救助和法律支持,更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和长期的心理重建;家庭暴力被害人需要的不仅是庇护场所,更需要经济援助和就业辅导。这些细致的分析,让我意识到,犯罪被害人保护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复杂议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希望,相信在更多人的关注和努力下,台湾的犯罪被害人保护制度一定会越来越完善。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人性的实验室。作者们没有用冰冷的法律条文,而是用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去展现犯罪被害人所面临的困境与挣扎。我记得书中描述的一个案例,一位年轻的女性在遭遇性侵后,因为害怕被污名化,不敢向警方报案,最终只能默默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这个案例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除了完善法律制度之外,更重要的是改变社会观念,消除对被害人的歧视与偏见。书中也探讨了被害人参与司法程序的权利问题,认为被害人应该有权了解案件的进展情况,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有权参与量刑的决定。这些权利的保障,不仅可以帮助被害人获得心理上的慰藉,更可以提升司法公正性。然而,在台湾的司法实践中,被害人的参与度仍然很低,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推动相关制度的改革。这本书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充满了沉重与无奈,但也充满了希望与力量。它提醒我们,每一个被害人背后,都有一段令人心碎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值得我们倾听与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