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订者序 与本书作者佐藤博史律师算是有些缘分。
最初的结缘,是为他与菅家利和(足利事件冤罪被害者,该案是日本经典的洗冤案例。在2010年3月再审宣告无罪时,3位法官起立向菅家先生道歉的画面,透过媒体报导广为世人知晓,佐藤律师是救援该案的辩护人)合着的《冤罪》乙书在台湾的译本撰写后记文〈冤案的公式〉。撰文当时,我并未与佐藤律师谋面。但在读这本书时,对佐藤律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敬业精神与使命感,特别是在决定救援后,对当事人不离不弃的责任感,心中共鸣不已,景仰再三。
2015年8月,台湾冤狱平反协会以「冤罪救援与再审新制」为题,举办台日冤罪救援行动交流暨年度论坛,邀请佐藤律师来台,以其救援菅家先生的经验发表专题演讲。当时我刚好担任中华民国律师公会全国联合会律师研习所执行长,负责律师职前训练任务的推动与执行,听闻佐藤律师来台,深感机会难得,于是透过台湾冤狱平反协会邀请佐藤律师至律师研习所,为正在接受基础训练的第23期第4梯次学习律师进行一场名为「DNA鑑定与冤罪救援」之专题演讲,好让学习律师能够瞻仰典范,进而多少体会律师的「职人」精神具体会是什么光景。佐藤律师的演讲引起学员热烈的反应,提问不断,而佐藤律师总是很有耐性地详细解说。演讲结束后我有幸邀佐藤律师共进午餐,近距离与佐藤律师对谈。经由对谈,除了原先的敬业与使命感外,对佐藤律师的印象更增加了严谨二字,对这位异国前辈益生敬佩。
佐藤律师同时是早稻田大学的客座教授,着作颇丰,而《刑事辩护之技术与伦理:刑事辩护之心‧技‧体》是其综合自己长期实务经验,对相关学理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后,进而有所发扬的代表性着作。佐藤律师在此次来台访问期间,将这本书赠与台湾冤狱平反协会,并慨然应允在台出版译本。由于这本书是以培育更多优秀刑事辩护人为目的而撰写,因此事后该会认为毋宁由律师公会循2013年翻译高野隆等多位日本律师所着《法庭辩护技术》,并出版分赠本会会员参考的前例,翻译出版佐藤律师这本大作,更为合适。于是该会联系我,由我以常务理事的身分,在台北律师公会(下称本会)第27届理监事会提案并获同意翻译并出版本书,并洽请曾留学日本、对日本实务有深刻理解的本会会员王信仁律师挑起翻译重任。虽然本会有为翻译工作编列薄酬,但王律师却坚决辞谢,自愿在百忙之中拨冗无偿翻译,不仅译笔流畅通达,而且多有根据其对日本法制、实务的理解所作译註,以利读者理解,其公益、负责之精神适可与本书作者佐藤律师辉映,在此谨代理监事会向王律师致上深深谢意。
佐藤律师在这本书里,不仅探讨了侦查、审判、上诉、再审等刑事辩护活动所需具备的技术,例如如何进行证据开示、交互诘问及撰写书状等,更广泛而深入地讨论了刑事辩护的专业伦理问题。囿于台日法制的差异,本书所介绍的刑事辩护技巧,我们无法亦步亦趋地照搬应用于台湾的实务工作,否则难免邯郸学步之谬,但读者透过自行融会贯通,仍可获得相当大的启发,至于刑事辩护的专业伦理问题,则是台湾理论与实务界鲜少探讨的领域,相信这本书能为我们进入这个领域奠定良好的基础。透过这本书,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刑事辩护作为乙项专业的意义,而且也能经由本书进一步了解日本刑事司法实务的实况,而后者对于学术圈在日本法的介绍上也有相当大的助益。
台北律师公会基于帮助律师同道自我完善的职责,译介日本的刑事辩护实务着作,也期待在不久的未来,能有本土的刑事辩护着作问世。
台北律师公会第28届常务监事
尤伯祥 律师
2017.8.14
前言 本书是从《法学教室》杂志的一系列连载文章(2005年第296期起,至2006年第307期)改写、汇编而成。虽然进行了全面性的修订,并增补最新的文献资料,但文章中所持的见解,并没有改变。
这一系列的《法学教室》连载,开始于加藤新太郎法官有关民事诉讼伦理的〈common‧basic律师伦理〉(2004年第284期起,至2005年第295期)。在加藤法官的连载之后,则是关于「刑事辩护的伦理」的企划。但就刑事案件来说,如果只把主题限缩在「伦理」,内容恐怕不够在杂志上连载一年。因此,我想是不是也一起谈谈刑事辩护的「伦理」与「技术」。但把主题定为「技术与伦理」后,许多在「刑事辩护的伦理」的范围内所未曾想过的问题,也一一浮现,想要讨论的议题也远远超出了原本预定的范围。能够高速行驶的车子,当然有装配高性能煞车的必要,「伦理」和「技术」是不可分的,不研究「技术」问题而只讨论「伦理」的话,是没有基础的空谈。我重新体会到,如果能够顺着侦查、审判、上诉、再审等刑事诉讼的程序来思考辩护的技术,或许状况会有些微妙的不同。就在撰写连载文章的同时,我也有机会在东京大学法科大学院担任「法曹伦理」课程,对个人思考的深化,也有相当的帮助。
讨论「刑事辩护伦理」的书籍汗牛充栋,本书的特色在于,我认为辩护人的义务,核心在于积极诚实义务,为了落实这项义务,必须有高明的「技术」,而高明的「技术」也必须有相衬的高度「伦理」。亦即,「技术」与「伦理」是一体的,必须根据侦查、审判、上诉、再审等各种刑事辩护活动,具体探讨什么样的技术才能满足积极诚实义务的要求。而伦理(心)和技术(技)是以身体(体)为基础。为了锻鍊「心」与「技」,也必须锻鍊「体」,也因此,本书的副标题就定为「刑事辩护的心、技、体」。
虽然执笔过程中,我一直思考着刑事辩护应然面的问题,也希望尽可能做一般、普遍性的论述,但本书其实只是整理一些自己从事实务工作时所得到的若干个人看法。借由出版成册的机会,祈请各位读者能加以指教,让我可以更深入地探讨问题。
已经不太记得,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立志要当刑事辩护律师。大概是在上大学时就已经决定了吧。我想起小学时父亲带我去看过一部以「八海事件」为主题所拍摄的电影,片名是「暗无天日」(真昼の暗黒),电影的最后有句当时非常流行的台词,主角唿喊着:「还有最高法院呢」,案件也在18年后才终于获得平反。我也记得还有句台词说:「最后,真相在刑事法庭上胜利了。」或许是这个缘故,才让我立志做一位刑事辩护律师吧。
大学毕业后,虽然我被录取为藤木英雄老师的「助教」,但因为实在无法忘怀担任刑事辩护人的理想,所以也顾不得对老师所造成的困扰,只做了短短几个月便辞去助教的工作,开始担任律师。至今已经33年了。之所以能不被日常的实务工作淹没,没有忘记继续进行一般性、普遍性的研究,应该是老师曾经建议我从事学术工作的缘故。也因为这个缘分,虽然后来当了律师,我还是经常与学者接触。我想再次表达对老师宽广的心胸的感谢,本书要献给藤木英雄老师。对我来说,这本书可说是迟到了33年的「助教论文」。
但本书并非学术论着。没有鉅细弥遗地引用资料,甚至还可能遗漏了重要文献。不过写在这本书里的内容,都是在刑事辩护的实务上所思考过的问题,并非纸上谈兵。在法科大学院里所要求的,正是这种植基于实务运作的论述,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可以直接用在实务上操作的理论。
本书是为了有志从事刑事辩护工作的读者所写的。因此,读者可能会依据实务工作的需求,而只阅读本书的部分内容。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尽量减少文献的引用,并尽可能使用前后参照的方式,以便利阅读。引领读者们进入刑事辩护的领域,学习「刑事辩护的技术与伦理」,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刑事辩护人,是我衷心的期盼。
写这本书的同时,也给了自己重新认识「刑事辩护领域」的机会。在本书付梓之际,可以稍稍让自己沉浸在重新认识「刑事辩护领域」的快乐中。但是,现实的案件却不容许我们太过自满。写书这件事,就像铁匠炼铁铸剑一样,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工作。但我们并不知道铸出来的剑到底耐不耐用。虽然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这是我在实务工作与课堂上课的夹缝中所写出来的书,一定有不完整或思虑不周的地方。
而且,为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刑事辩护的形象,我也毫无忌讳地对诸多学说、见解提出批判。若有误解或错误,谨在此诚挚地表示歉意,也希望日后还有机会进行修正。我也必须这么做。因为刑事辩护人是为了委任人而存在,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见解而存在。
如果能因为这本书而能使人有意愿从事刑事辩护工作,哪怕只有一个人也好,这就是我最大的荣幸。我也希望,就像自己默默地追随许多前辈的脚步一样,在我身后,也能有一群未来的刑事辩护人,唿朋引伴、一同前进。请大家一起加入我们的行列,让我们的刑事诉讼制度能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司法体制。
最后,我要衷心地感谢在决定「技术与伦理」的主题前,辛苦地听我抱怨,并且负责处理最初三次连载工作的渡边真纪,以及事后配合本书增删,负责更加艰辛的编辑作业,并使本书能够集结成册并出版的足利晓信。
也请容我借用这个机会,感谢一直支持我所有工作(包含刑事辩护)的妻子有子。如果没有她的协助,本书就无法顺利出版。
2007年4月6日
佐藤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