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文献研究:理解、分析与重构

劳动法文献研究:理解、分析与重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劳动法
  • 劳动关系
  • 法律研究
  • 文献综述
  • 法学
  • 劳动争议
  • 劳动合同
  • 工会
  • 社会保障
  • 劳动立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随着劳动法相关规定的制定与发展,我国劳动法学研究的素材与议题也随之增多。不同于传统法学领域,劳动法学之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蓬勃发展,也累积达一定之数量。为使读者在研究相关议题时,能确实掌握适当文献,因此台北大学劳动法研究中心团队,在中心创立10年之际,尝试透过本书,由学有专精之专家学者,进行相关问题文献之的考察、分析与整理。希望透过本书的整理分析,关心劳动法议题之人员能进一步理解劳动法学的思潮与研究状况。
《数字时代的劳动关系重塑:技术、平台与法律边界的探索》 作者:[此处可填入一位知名法学或社会学教授的笔名或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此处可填入一家权威学术出版社名称] ISBN:[此处可填入一个符合规范的ISBN] --- 图书简介: 引言:范式转移的时代呼唤 我们正处于一个由技术驱动的深刻社会经济变革之中。自工业革命以来,以固定雇佣、集中工作场所和清晰上下级关系为核心的传统劳动法框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云计算、人工智能、零工经济(Gig Economy)以及平台化企业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工作本身的形态,更模糊了雇员(Employee)与独立承包商(Independent Contractor)的传统界限。这种模糊性,直接关系到社会保障、职业安全乃至工会权利的有效覆盖。 《数字时代的劳动关系重塑:技术、平台与法律边界的探索》正是在这一关键的历史交汇点上,对劳动关系未来图景进行的一次系统性、跨学科的深度剖析。本书超越了对现有法律条文的简单梳理,旨在构建一套适应未来工作形态的理论模型和实践路径。 第一部分:技术赋能下的工作形态演变与法律真空 本书开篇,首先对数字技术如何渗透并重构劳动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我们不再仅仅讨论“远程办公”这一技术应用,而是深入探讨了算法管理(Algorithmic Management)的本质。 1.1 算法作为“隐形主管”:效率、控制与透明度危机 平台企业依赖高度复杂的算法来分配任务、评估绩效乃至决定薪酬。本章分析了算法决策的“黑箱”特性如何挑战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例如,知情权、申诉权和正当程序(Due Process)。我们考察了算法的偏见(Bias)问题,即算法可能无意中固化甚至加剧了基于性别、种族或社会经济地位的歧视。书中特别引入了“算法问责制”的概念,探讨在法律上如何追溯算法决策的责任主体,是平台公司、软件开发者,还是数据本身。 1.2 “零工”的复杂性:独立性与依附性的悖论 零工经济的扩张是本书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通过对全球多个司法辖区(如加州、欧盟、英国)中关于“工作者分类”(Worker Classification)的最新判例和立法尝试的比较研究,本书揭示了“控制测试”在数字环境下失效的根本原因。我们提出了一种超越传统二元对立(雇员/独立承包商)的“多维度依附性模型”,用以更精准地评估平台工作者的真实经济和社会地位。书中详细分析了诸如“收益波动性”、“品牌依赖性”以及“排他性要求”等关键指标在现代劳动关系中的权重变化。 1.3 跨国界的劳动监管困境 平台业务的全球化特性与劳动法的地方性管辖权构成了尖锐的冲突。本书探讨了“属地原则”在虚拟工作中的适用性难题。当一个项目团队分布于三个大洲,代码在云端运行,谁的法律应当适用?我们审视了国际劳工组织(ILO)在新兴技术背景下的相关建议,并提出了建立“数字劳动关系国际协调机制”的初步构想,以应对跨国平台对各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潜在冲击。 第二部分:工作者权利的再定义与法律重构 面对技术带来的结构性变化,本书聚焦于如何将传统劳动者的核心权利,有效地延伸和适配到新型劳动关系中。 2.1 休息权、断线权与工作时间的新界定 随着智能手机和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随时待命”(Always-on)状态成为许多知识工作者和平台工作者的常态。本书深入分析了“休息权”(Right to Disconnect)的法律基础。我们对比了法国、西班牙等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实践,并讨论了“工作时间”这一核心概念如何从“在岗时间”演变为“可支配时间”或“有效关注时间”。书中探讨了利用技术手段(如时间日志分析)来界定和监管非传统工作时间的法律可行性。 2.2 集体谈判权的拓展:从传统工会到数字联盟 数字平台使得工人之间的物理隔离加剧,传统的基于地理位置的工会组织模式受到挑战。本书详尽分析了新兴的数字劳工组织形式,例如“闪电罢工”(Flash Mob Strikes)和基于社交媒体的协调行动。我们探讨了平台企业是否应当被视为“共同雇主”(Joint Employer),以便将集体谈判的义务扩展到更广泛的责任主体。书中对美国国家劳动关系委员会(NLRB)在处理平台争议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评估。 2.3 职业安全与心理健康的算法保障 工作场所的安全不再仅仅关乎物理环境。对于平台骑手而言,道路风险是直接的安全问题;对于远程知识工作者而言,工伤的概念正在扩展至工伤后的精神创伤和职业倦怠。本书提出,劳动法必须纳入“算法压力”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风险因子。我们建议引入“心理健康影响评估”(Mental Health Impact Assessment)机制,要求企业在部署影响员工工作强度的系统前进行风险预估。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监管框架与法律创新 本书的第三部分致力于前瞻性地构建适应数字劳动未来的法律蓝图。 3.1 建立“第三种工作者类别”的必要性与框架设计 本书论证了僵化的二元分类体系已无法有效保护日益庞大的“中间状态”劳动者群体。我们详细设计了一个“准雇员”(Dependent Worker)或“受保护的工作者”(Protected Worker)类别的法律框架,该类别旨在提供部分雇员权利(如最低工资、带薪休假)的同时,保留一定的独立性。书中详细说明了如何通过立法来自动触发此类别的认定机制,避免陷入无休止的司法界定战。 3.2 数据所有权与劳动者的“数据红利” 劳动者在平台工作中创造了海量数据,这些数据是平台价值的核心。本书探讨了劳动者对其自身工作数据的权利,即“劳动数据主权”。我们提出了“数据分红”(Data Dividend)的概念,主张劳动者应从其贡献的数据中获得合理回报,这不仅是公平问题,也是未来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关键一环。 3.3 跨学科合作:技术治理与法律的融合 最终,本书强调,法律的滞后性在面对技术颠覆时是致命的。成功的监管依赖于法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深度对话。我们呼吁在立法过程中引入“技术影响评估”(Technology Impact Assessment, TIA),确保新的劳动法规在实施前,其技术后果已被充分理解和预判。 结论:构建韧性与公平的数字劳动力市场 《数字时代的劳动关系重塑》是一部旨在引发深刻思考的学术专著。它不是简单地修补旧的劳动法网,而是致力于设计一张更能适应未来、更具韧性和公平性的数字劳动安全网。本书为政策制定者、法学研究者、企业管理者以及所有关注工作未来的人士,提供了清晰的分析工具和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它挑战我们重新定义“工作”、“控制”与“权利”的边界,确保技术进步的红利能够被更公平地分享。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依文章发表顺序排列)

  
林更盛

  现职:东海大学法律学院教授
  学历:德国雷根斯堡大学法学博士
  
周兆昱

  现职:国立中正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
  学历:日本大坂大学法学博士
  
陈建文

  现职:国立台北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学历: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博士
  
李玉春

  现职:世新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
  学历:日本神户大学法学博士
  
王能君

  现职: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
  学历:日本东京大学法学博士
  
王沛元

  学历: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系硕士班研究生
  
林良荣

  现职:国立政治大学法律学系助理教授
  学历:日本北海道大学法学博士
  
侯岳宏

  现职:国立台北大学法律学系教授
  日本一桥大学法学博士
  
张义德

  现职:东吴大学法学院暨法律学系专任助理教授
  学历:国立政治大学法学博士
  
邱羽凡


  现职:国立交通大学科技法律学院助理教授
  学历:德国哥廷根大学法学博士
  
郑津津

  现职:国立中正大学法律学系教授
  学历: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法学博士
  
郭玲惠


  现职:国立台北大学法律学系教授
  学历:德国哥廷根大学法学博士

图书目录

序 言/郭玲惠

第一章 劳动契约/林更盛
壹、劳动契约/从属性/1
贰、最低服务年限/8
参、竞业禁止/16
参考文献/21

第二章 工作规则/周兆昱
壹、工作规则之定义与评价/31
贰、工作规则之法律性质/33
参、工作规则不利益变更效力之探讨/42
肆、工作规则其他重要争议问题之研究/47
参考文献/55

第三章 劳基法工资定义的争议与思议/陈建文
壹、前 言/59
贰、「解释架构成型期」的发展状况/59
参、「整合观点研究期」的发展状况/69
肆、结 语/81
参考文献/85

第四章 工作时间/李玉春
壹、前 言/89
贰、工时规制总论/89
参、工时规制解释论/91
肆、工时规制之政策论与立法论/100
伍、其他工时规制特殊问题/102
陆、工时规制研究之未来展望/108
参考文献/110

第五章 调 职/王能君、王沛元
壹、前 言/121
贰、企业内调职/121
参、企业外调职/134
肆、劳动基准法增订第10条之1下的新课题/139
伍、结 语/141
参考文献/143

第六章 解 僱/王能君、王沛元
壹、前 言/149
贰、法定之解僱事由──解僱之实质管制之一/150
参、解僱法理之建构──解僱之实质管制之二/157
肆、解僱之程序管制/167
伍、结 论/171
参考文献/172

第七章 团结权与工会活动/林良荣
壹、文献研究之主题设定与范围/185
贰、有关「团结权与工会活动」于文献研究上之
特征/186
参、团结权/187
肆、工会活动/199
参考文献/205

第八章 不当劳动行为制度/侯岳宏
壹、前 言/209
贰、台湾不当劳动行为制度的导入过程/210
参、不当劳动行为之禁止要件/214
肆、不当劳动行为之救济程序/226
伍、结语与未来展望/233
参考文献/237

第九章 团体协商与团体协约/张义德
壹、前 言/245
贰、团体协商/246
参、团体协约/258
肆、结 语/269
参考文献/271

第十章 争议行为/邱羽凡
壹、前 言/279
贰、争议行为之定义/282
参、争议权之宪法基础/283
肆、争议权之主体/285
伍、争议行为之法律限制/287
陆、争议行为之法律效果/297
柒、集体行使权利/300
捌、外国法制之研究/302
参考文献/304

第十一章 性别工作平等与就业歧视/郑津津
壹、性别工作平等/313
贰、就业歧视/330
参考文献/337

第十二章 职业灾害/郭玲惠
壹、前 言/349
贰、职灾定义/349
参、拟制职灾/354
肆、赔偿与补偿/355
伍、债务责任/360
陆、非典型工作型态之职业灾害/362
柒、职灾与解僱/363
捌、职灾与保险/365
玖、未来展望/366

参考文献/369

图书序言



  我国劳动法法制之发展,历史悠久,在1920年代,即有攸关劳动权益法令之公布施行,例如规范集体劳资关系的工会法、团体协约法、劳资争议处理法,规范个别劳动关系之工厂法,后亦于1934年有劳动契约法之制定。不可否认地,因为政治经济环境的关系,期间虽然开始陆续建立有关于劳工安全卫生以及劳工保险之社会与工作安全之法制,然集体劳资关系的运作未如预期,劳动契约法亦未能施行,直到1984年劳动基准法之立法,使劳动法制之发展,跨入新纪元。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劳动法制有更细致之分支与订定。例如1992年5月制定之就业服务法、2001年10月制定公布施行之职业灾害劳工保护法、2002年3月8日施行之两性工作平等法(2008年修正更名为「性别工作平等法」)、2003年施行之就业保险法与大量解僱劳工保护法以及2005年施行之劳工退休金条例等,使我国个别劳动关系之法制,有更明确之依循。此外,随着集体劳动关系之发展,劳动三法也于2011年有大幅度的修正,于劳资争议除了前开法制之争议或申诉审议机制外,另加入裁决机制,使劳动法制之法展,无论是理论与实务,皆产生了新风貌。

  随着劳动法相关规定的制定与发展,我国劳动法学研究的素材与议题也随之增多。在不同于传统法学领域,劳动法学之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蓬勃发展,累积达一定之数量。有鑑于劳动法学研究之重要性,当今虽有关于文献之整理,但未能针对个别议题研究之重要成果,有系统性收集与分析。台北大学劳动法中心团队,为使学者及研究生在研究相关议题时,能确实掌握适当文献,因此尝试透过本书,由学有专精之专家学者,进行相关问题文献之的考察、分析与整理。

  文献研究之目的,乃为了解目前劳动法学的思潮与研究成果,某种意义上亦得作为劳动法学研究史,期透过此研究进一步提出尚未解决的课题,除使劳动法学研究者,能一览该等研究之发展,作为未来研究之立基,更能透过重要议题的检讨,作为未来修法之参考,使法规范能够更完善。此等研究方式虽于外国之经验中,已有相当成功之案例,但我国仍为初次尝试,也使得本团队于面临许多冲突与挑战。盖劳动法学之研究,因受限于研究者之人数与研究领域,有些议题所累积的文献量尚有不足,且进行整理分析者如何秉持客观的态度评价文献也具有相当难度。因此于进行本文献分析之过程中,本团队邀请所有撰稿成员以及劳动法学之资深学者,历经多次工作坊进行讨论并凝聚共识。另为广征纳多元之见解,亦举办成果发表会,发表研究成果,经由与谈与讨论,终以本书作为最后成果。

  本书从劳动法各种问题中,选择12个重要议题,包含个别与集体劳动关系,以劳动契约为出发,谈工资、工作时间与工作规则问题,并扩及调职与解僱议题,此外基于社会保障与就业平等,另加入性别平等与就业歧视以及职业灾害议题,因应劳动三法之重大修正,也将团结权与工会活动、不当劳动行为、团体协约与团体协商以及劳动争议行为,列为研究范围,进行分析及检讨。

  此次,能将文献研究之研究成果集结出版,乃为台北大学劳动法研究中心侯岳宏主任组成团队,规划逐步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出版事宜。期间劳动法中心之校外成员刘志鹏律师、郑杰夫法官与王能君副教授等牺牲时间及奉献心力,协助本书之完成,本人身为计画之召集人,感铭在心。此外,感谢新北市劳工局谢政达局长及其同仁、台湾劳动法学会、台湾法学会社会法劳工法委员会,以及元照出版公司在活动期间与出版事宜之大力协助,使本书得以顺利付梓。最后,借此对于参与之团队成员,特别是台湾法学会彭雅珍秘书、台北大学法律研究所郑智阳、李国玮与荣芷苓等同学积极的投入判决整理、筹办活动以及出版作业,致上谢意。

  本书乃是本院劳动法中心所出版之第四本劳动法学丛书,衷心期盼此系列丛书,对于劳动法教育及实务运作有所助益,也借此感谢所有参与之撰稿人、主持人以及与谈人。
 
劳动法学文献研究召集人
国立台北大学法律学院教授
郭玲惠
2017年5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对劳动法这门学科一直有些排斥,总觉得它过于枯燥乏味,与现实生活脱节。但最近因为工作上的需要,不得不开始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才发现劳动法其实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这本书的作者,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劳动法概念解释得清清楚楚,让我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都是从台湾的实际生活中取材而来,非常具有代表性。通过这些案例,我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和具体操作。此外,作者对于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介绍也十分详尽,让我对劳动仲裁、劳动调解等程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劳动法的教科书,更是一本劳动者的自助手册。它能够帮助劳动者了解自己的权利,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当然,这本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对于劳动法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发展,介绍得不够全面。但我认为,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已经足够了。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相当清晰,从劳动关系的定义、劳动合同的订立与变更、到工时、工资、休假等具体问题,都有着详尽的阐述。作者在引用法条的同时,也结合了大量的判例和实务案例,使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劳雇关系”的动态性分析,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劳雇关系也在不断演变,传统的法律框架可能无法完全适应新的情境。因此,劳动法研究需要不断地更新和调整,以应对新的挑战。然而,这本书在讨论“平台经济”下的劳动问题时,略显不足。虽然作者提到了“弹性工作”和“零工经济”等概念,但对于这些新兴劳动模式所带来的法律风险和权益保障问题,探讨得不够深入。例如,平台劳动者是否应该被认定为劳动者?平台公司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些问题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劳动法著作,它不仅能够帮助法律专业人士更好地理解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也能够帮助普通劳动者了解自己的权利,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评分

我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已经十多年了,对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也算是有一定的了解。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对于劳动法的理解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本书的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劳动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弹性工作制”的分析,他认为,弹性工作制虽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但也可能导致劳动者过度劳累,甚至损害身心健康。因此,在推行弹性工作制时,必须充分考虑劳动者的权益,并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此外,作者对于“派遣劳动”的论述也颇具启发性,他认为,派遣劳动虽然能够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但也可能导致劳动者缺乏保障,甚至沦为“二等公民”。因此,在推行派遣劳动时,必须明确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的责任,并确保派遣劳动者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本实践指南。它能够帮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更好地理解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参考书,我将会将其推荐给我的同事和朋友。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在台湾的劳动法学界无疑投下了一颗震撼弹。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从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劳动法体系中寻找灵感,却往往忽略了台湾自身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阶段。这本书的作者,以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深入基层,倾听劳动者的声音,并结合台湾的实际情况,对劳动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劳动关系”概念的重新诠释,他认为,劳动关系不仅仅是雇主和雇员之间的法律关系,更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权力关系,一种利益关系。这种观点,打破了传统劳动法研究的局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此外,作者对于“劳动基本权”的论述也颇具启发性,他认为,劳动基本权不仅仅是宪法赋予的权利,更是劳动者作为人的尊严的体现。这种观点,强调了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推动劳动法的进步。当然,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新兴产业的劳动问题,以及外籍劳工的权益保障,探讨得不够深入。但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将会对台湾的劳动法学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

读完几本近年的劳动法相关书籍,总觉得学界的研究有点过于拘泥于个案的判决分析,或是空泛的理论建构,缺乏一种能将两者结合,并对台湾实际的劳动情势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视野。我一直认为,劳动法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堆砌,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劳资关系变迁、以及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综合体现。理想的劳动法研究,应该能够深入了解台湾劳动市场的特殊性,例如中小企业林立的结构、外籍劳工的议题、以及新兴产业带来的挑战,并以此为基础,对现行法律制度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许多学者在讨论劳动条件时,往往忽略了劳动者的主观感受,以及工作环境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我认为,劳动法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劳动者的“人性”,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去探讨如何创造更安全、更健康、更具尊严的工作环境。此外,台湾的劳动法制度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劳动监察制度的效率、调解制度的有效性、以及劳动仲裁制度的公正性。这些问题都需要学者们深入研究,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劳动法研究,能够真正为台湾的劳动者带来福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