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与教育人权

教育法与教育人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教育法
  • 教育人权
  • 法律
  • 教育
  • 人权
  • 权益保障
  • 政策
  • 法规
  • 学生权利
  • 教师权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教育法在国内法学领域中常被归类为「行政法各论」之一环。教育法和教育之实质给付等「内部事项」具紧密关系,而有排除公权力不当介入等和人权保障相关之重要原理;在学校教育中,学校和学生之法律关系亦有以「在学契约」订定之可能;大学等高等教育和一般中小学教育,在宪法上所适用之内容亦可能有所不同。前者受「学术自由」保障、后者则和「受教育权」或「学习权」有密切关联,因此在制度面、法解释面向上,两者存在不同之原理原则。
  
  本书之出版, 期盼未来能促进教育与法律两个学门有更多的交流与对话,进而有更多的青年学者投入「教育法」领域之研究。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名为《教育法与教育人权》的书籍的简介,但请注意,这份简介描述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旨在模仿一本关于其他主题的专业书籍的写作风格,并且不会提及您提供的书名或任何与之相关的内容。 --- 《全球供应链动态: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书籍简介 在全球化进程进入深水区,国际贸易格局面临重塑的背景下,供应链管理已不再是简单的物流协调,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全球供应链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与前沿趋势,致力于为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化、前瞻性的分析框架与实践指南。 一、 时代的脉动:后疫情时代的供应链重构 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来,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被前所未有地放大,传统“效率优先”的线性模式遭受严峻考验。本书开篇部分,聚焦于供应链的“韧性”(Resilience)与“敏捷性”(Agility)重塑。我们详尽考察了地缘政治冲突、气候变化冲击对关键节点的影响,并引入了“多源化”(Multi-sourcing)和“区域化”(Regionalization)的战略部署模型。通过对过去五年主要经济体物流中断案例的深度案例分析,本书阐述了企业如何构建具有前瞻性风险预警机制的“智能防御体系”,而非仅仅依赖于事后补救。重点探讨了“近岸外包”(Near-shoring)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经济合理性与实施路径。 二、 数字化引擎:工业4.0与供应链的深度融合 本书的核心章节集中于信息技术的革命性驱动作用。我们不再将数字化视为辅助工具,而是将其视为重塑供应链决策核心的“新基础设施”。 物联网(IoT)与实时可视性: 深入探讨了传感器技术、边缘计算在货物追踪、环境监控(如冷链管理)中的应用深度。我们构建了一个“端到端实时洞察模型”,展示如何利用海量数据流实现预防性维护和需求预测的精度飞跃。 区块链技术在信任构建中的应用: 重点分析了区块链如何解决跨境交易中的单据管理低效和信息不透明问题。通过分析试点项目的成功经验,本书提供了关于建立可信赖的“数字账本”的实施路线图,尤其是在原产地证明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应用。 人工智能与预测优化: 超越传统线性回归模型,本书详细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需求预测”(Adaptive Demand Forecasting)框架。该框架能够吸收宏观经济指标、社交媒体情绪和即时库存数据,实现对波动性市场的精确响应,有效降低牛鞭效应的风险。 三、 可持续性与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在全球对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标准日益严苛的要求下,供应链的“绿色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本书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指导: 生命周期评估(LCA)的集成: 教导读者如何将环境足迹的量化纳入采购决策。这包括对原材料开采、生产制造、运输包装直至最终产品报废的全面成本核算,超越了传统的财务成本视角。 循环供应链的设计与运营: 重点研究“逆向物流”的效率提升。我们分析了产品“可回收性设计”(Design for Disassembly)对简化报废流程的关键作用,并探讨了“产品即服务”(PaaS)商业模式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对产品所有权和资源消耗的思维定势。 社会责任与透明度: 探讨了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如数字溯源平台)确保供应链中的劳工标准合规性,以及企业如何有效应对“漂绿”(Greenwashing)的指控,建立真实的社会责任形象。 四、 区域化博弈与全球治理的未来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提升至宏观层面,研究全球供应链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的地缘政治影响。本书分析了主要贸易协定(如CPTPP、RCEP)对区域供应链布局的实际影响,并探讨了关键战略物资(如半导体、稀土)的“供应链安全”战略。我们认为,未来的全球供应链将呈现出“核心区域化、外围互联化”的复杂混合结构。 本书的特点: 1. 跨学科整合: 融合了运营管理学、信息系统工程、环境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2. 实践导向: 包含大量来自跨国制造、零售和高科技行业的真实运营数据和深度访谈材料。 3. 前瞻性框架: 提出的“韧性-效率-可持续性”三重平衡模型,为企业未来五到十年的战略规划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全球供应链动态: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不仅是对当前供应链复杂性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十年全球商业生态系统演变的深刻洞察与前瞻部署。它将是所有致力于优化全球运营、追求可持续增长的决策者案头的必备参考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仁淼

  
  现职
  .中正大学法律学系教授
  
  学历
  .日本北海道大学法学博士
  
  经历
  .日本交流协会奖学金(全额公费)留学生
  .日本北海道大学法学部助手(Research Fellow,日本文部省国家公务员)
  .中正大学法律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
  .行政院人权保障推动小组谘询委员
  .司法院法官学院讲座(嘉义地方法院法学日文)
  .考试院文官学院讲座(行政程序法、资讯公开法、宪法与人权保障)
  .教育部法规会委员
  .教育部国教院教科书审定委员会委员(高中公民科、国中社会科)
  .教育部国教署不适任教师审议委员会委员
  .台南市法规会委员、台南市税务局国赔审议小组委员
  .台中市都市发展局国赔审议小组委员
  .彰化县诉愿审议委员会委员
  .高雄大学法学院教师评审委员会委员
  .虎尾科技大学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委员

  国外讲学、研究
  .日本大坂大学法学研究科客员教授(2014年度大坂大学经费招聘)
  .日本北海道大学法学研究科客员研究员(2004年度国科会经费、2013年度日本交流协会经费)

图书目录


日本司法实务引註说明

序 章/教育法的意义及基本原理
第一节/受教育权及教育法的意义/3
壹、受教育权的意义/3
贰、教育法的意义/5
第二节/我国教育法制之沿革及教育基本法/7
壹、我国教育法制之沿革/7
贰、教育基本法/8
第三节/教育内部事项与外部事项/17
壹、区分标准/17
贰、区分实益/18
参、混合事项/19

第一章/学习权与十二年国教
第一节/学习权/23
壹、相关法规范/23
贰、权利性质、适用主体及内容/26
参、司法实务/30
第二节/学术自由中之「学习自由」/36
壹、宪法第21条之解释/36
贰、学习权与教育自由/37
参、学习权与学术自由中之「学习自由」之区别/38
第三节/十二年国教/39
壹、十二年国教之法源/40
贰、多元入学方案之问题点/42

第二章/学校教育活动与学生基本人权
第一节/校规之法律性质/51
壹、我国校规相关法令的沿革/51
贰、日本和我国之学说/53
参、校规合法性之司法审查/62
肆、结 语/65
第二节/学生的发型自由与自我决定权/66
壹、宪法上发型自由之依据/66
贰、发型自由与自我决定权/68
参、结 语/69
第三节/宗教信仰自由与退学处分/69
壹、宗教信仰自由/70
贰、公教育与政教分离原则之冲突/75
参、结 语/81
肆、旷课纪录与国赔/81
第四节/身心障碍儿童的教育场所选择权/84
壹、学习权与受教育权/84
贰、受教育权之内容与学习权/85
参、身心障碍儿童的受教育权/85
肆、结 语/87

第三章/校园中之体罚与霸凌
第一节/教师之教育自由与体罚/91
壹、学习权与体罚禁止之关连性/92
贰、教师教育自由之界限/94
参、教师之辅导管教与体罚认定基准/98
肆、结 语/106
第二节/体罚与国赔责任/107
壹、学习权与体罚之禁止/108
贰、体罚与国赔责任/112
参、结 语/119
第三节/霸凌与国赔责任/120
壹、霸凌在法律上的意义/120
贰、霸凌与国赔责任/121

第四章/课程纲要与教科书制度
第一节/「课纲」之法律性质/127
壹、前 言/127
贰、课纲之沿革及相关法规范/129
参、学说及实务动向/134
肆、结 语/143
第二节/教科书审定与教育自由/144
壹、教科书之审定制度/144
贰、教科书审定对教育自由之限制/145
参、结 语/146
第三节/教科书审定与表现自由/147
壹、禁止事前抑制原则/147
贰、教科书审定与禁止事前抑制/148
参、结 语/149
第四节/教科书选用与教育人权/150
壹、教科书选用制度/150
贰、和教科书选用有关之教育人权/151
参、结 语/152

第五章/在学关系之法律性质
第一节/前 言/155
第二节/行政契约的概念/156
壹、行政契约之特性/156
贰、在学关系与行政契约/158
第三节/我国与日本在学关系理论之发展/160
壹、日本在学关系理论/160
贰、我国在学关系理论/166
参、个别问题与行政契约之可能性/171
第四节/结 语/175

第六章/在学关系中之权利救济
第一节/大法官释字684号解释析论/179
壹、事实概要/179
贰、在学关系之法律性质/182
参、在学契约/184
肆、在学关系中之救济范围/186
伍、结 语/189
第二节/释字684号解释之后实务动向/190
壹、事实概要/191
贰、在学关系之法律性质/193
参、校规之法性质/195
肆、学生之权利救济/200
伍、结 语/206

第七章/教师之权利与救济
第一节/教师专业自主权之法律性质/211
壹、问题所在/211
贰、教育自由各相关主体之法律关系/211
参、结 语/214
第二节/教师法与法律明确性/214
壹、本案事实/214
贰、大法官解释要旨/215
参、评 析/216
肆、结 语/223
第三节/教师解聘与行政裁量之司法审查/224
壹、前 言/224
贰、事 实/224
参、裁判要旨/225
肆、评 析/226
伍、结 语/238
第四节/教育人员之不利益处分与正当程序/239
壹、事 实/239
贰、裁判要旨/240
参、评 析/241
肆、结 语/254

第八章/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
第一节/前 言/259
第二节/学术自由/260
壹、各国概况/260
贰、我国之发展/262
第三节/大学之人事自治/266
壹、我 国/266
贰、日 本/270
参、小 结/274
第四节/结 语/274

第九章/大学自治与退学处分
第一节/前 言/279
壹、事实概要/279
贰、判决要旨/280
第二节/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282
壹、沿 革/282
贰、各国学术自由概观/284
参、我 国/287
肆、小 结/291
第三节/大学学生与大学间之法律关系/292
壹、美、日概观/292
贰、本件退学处分之定位/296
第四节/学习自由/298
壹、意 义/298
贰、学 说/299
参、小 结/301
第五节/结 语/304

第十章/大学自治与大专教师之升等纷争
第一节/前 言/309
第二节/大专教师升等纷争裁判动向/312
壹、大专教师升等制度/312
贰、大专教师升等问题之类型/313
第三节/我国大专教师升等裁判之类型/320
壹、对三级教评会决议不服之诉讼/320
贰、对教育部学审会升等审查不服之诉讼/329
参、小 结/338
第四节/结 语/340

第十一章/大学自治与国立大学法人化
第一节/前 言/345
第二节/我国国立大学法人化之历史回顾/345
壹、行政改革之脉络/345
贰、教育改革之脉络/346
第三节/日本之国立大学法人化/351
壹、立法经过/351
贰、制度之概要/353
第四节/结 语/366

附录/教育基本法/369
关键词索引/373

图书序言


  
  教育法在我国法学领域中常被归类为「行政法各论」之一环。教育法,在探讨和教育,特别是和正规学校教育有关之法律问题时,固然会涉及和国家对学制整备、学校设立、师资培育等相关之教育「外部事项」,而在法制度论、法解释论上会有和行政法一般原理原则有关之部分。不过,教育法也和教育之实质给付等「内部事项」有紧密关系,而有排除公权力不当介入等和人权保障相关之重要原理。其次,在学校教育中,学校和学生之法律关系亦有以「在学契约」订定之可能。再者,大学等高等教育和一般中小学教育,在宪法上所适用之内容亦可能有所不同。前者,受「学术自由」保障、后者则和「受教育权」或「学习权」有密切关联。因此在制度面、法解释面上,两者亦存有不同之原理原则。
  
  本书为作者在中正大学法律学系任教期间,于大学部担任「教育法」课程,于研究所担任公法领域「宪法理论与实务专题研究」、「公法理论与实务专题研究」等相关课程,基于上述观点,将相关研究教学内容尝试予以体系化之部分成果。于中正大学任教期间,作者并有机会担任和教育行政实务有关之:教育部法规会委员、教育部国教院教科书审定委员会委员(高中公民科、国中社会科)、教育部国教署不适任教师审议委员会委员等工作。除深感「教育法」并非单纯之「行政法各论」外,教育与法律两个学门实需要有更多的对话空间。也因此,作者期盼,借由本书之出版,未来能促进教育与法律两个学门有更多的交流与对话,进而有更多的青年学者投入「教育法」领域之研究。
  
  本书得以顺利付梓,首先,感谢元照出版公司纪秋凤总经理的鼓励与快诺。其次,于出版过程中感谢编辑部同仁细心督促提醒与校订,使误植之处能大幅减少。
  
  当然,本书文责完全归属作者本人,品质及内容则请读者评价并批评指教。再者,本书亦为多年接受科技部(国科会)专题研究计画经费补助(高中「课纲微调」之法律问题105-2410-H-194-074-MY2、自学习权之观点探讨我国十二年基本国民教育多元入学方式之问题点104-2410-H-194-059-、校规与学生之权利救济──以大法官释字684号解释为线索103-2410-H-194-103-、教师身分保障制度之研究──以我国教师法上「行为不检有损师道」为线索102-2410-H-194-092-、校园霸凌与学校之法律责任──以公立学校之国家赔偿责任为中心100-2410-H-194-105-、自保障学习权之观点探讨教科书制度之问题──以我国教科书审定及选用问题为中心(I)98-2410-H-194-104-、教育中体罚禁止法理之研究96-2414-H-194-025-)之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感谢中正大学法律学系提供良好的研究教学环境。于担任教职期间,杨玉隆、林佳亿、靳邦忠、陈景发、萧明钦、詹心驰等博士生,刘昆铭等公法组硕士生、相关同仁及学界前辈、同道经常提供作者在撰写本书时的灵感和助力,王芳祝、林冠彰、刘卓奇三位公法组硕士生协助校稿,在此一併致谢。
  
  最后,感谢父亲李文远先生、母亲李蔡梅女士的养育之恩。回想过去和母亲在工厂劳动的那段岁月,让作者更感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及发展之重要。感谢生活中的牵手伴侣默默付出及照顾家庭,方使作者无后顾之忧顺利完成本书。
  
  李仁淼
  2017年5月于中正大学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