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查理大帝到欧元:历史激盪与变局中的欧洲统一梦

从查理大帝到欧元:历史激盪与变局中的欧洲统一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欧洲史
  • 欧洲一体化
  • 查理大帝
  • 欧元
  • 历史
  • 政治
  • 经济
  • 统一
  • 变局
  • 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德国着名经济记者研究力作,六大轴线贯穿欧洲的过去.现在.未来】

  我们可以说:欧洲的历史其实是一部「统一 ─ 失败 — 再尝试整合」的历史。
  从菁英们雄心勃勃的融合大一统,
  到英国退欧、难民涌入与单一货币却财政不同调的矛盾与困境
  看懂欧洲「未圆先破」的统一梦由何而来,又为何总是功亏一篑?

  二战以后的欧洲融合从一开始便是一项精英的事业,是法国、联邦德国、义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一批政治精英首先认识到欧洲团结起来的必要性,于是组建团队,设计方案,艰苦谈判,达成妥协。此后,欧洲融合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政治精英的推动,从「欧共体」到「欧元」都是如此。欧洲大家庭的成员则由刚开始的6个西欧核心国向北欧、南欧、中欧和东欧扩大,直到今天的28个。成员国只增不减似乎成了自然规律。

  2016年6月英国人公投脱欧打破了这个自然规律,也使精英政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英国人离开的是一条正在下沉的船吗?债务危机、银行危机、货币危机、难民危机和民主危机,哪个危机足以引爆欧盟?

  国际关系永不老的大话题:欧洲的统合或分裂

  多年在「德国之声」(DW)担任编辑、记者的德籍华人张丹红长期近距离观察欧洲政经与社会现况,在本书开宗明义的说:「只有暸解历史,才能理解当今。」而在思考欧元问题、追寻答案的路上,她不断追本溯源,在历史的脉络里找出欧洲共通货币发展道路背后的「统一梦」。

  本书从第一个实现统一梦并创造统一货币的查理大帝谈起,绘声绘影地呈现这位征服者如何积极保留、推广文化与宗教,但其试图推行的「宗教统一」在政教分离后宣告破局。

  接着揭开欧洲各皇室之间的版图斗争,及其背后政治、宗教与权力等复杂因素。「文化统一」无疾而终,迎来的却是「武力统一」的考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欧洲各国无数杰出政治家虽然在「政治统一」中各打各的算盘,但也开始合作,为欧洲的团结与统一贡献心力。

  在他们的努力下,1957年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看似离「货币统一」的梦想又接近了一步,但随着金融风暴、美元与人民币的强势进攻、希腊债务危机,与英国脱欧等风波,统一梦看似已「未圆先破」。

  【地区见证者书写、一部站在当代、正是时候的欧洲史书!】

  本书以欧债危机、英国脱欧、川普当选美国总统、欧洲难民潮、2017年法国大选与德国大选等热门议题为背景,透过回溯历史梳理欧洲大陆千年来的恩怨纠葛,并以更为宏观的眼光深度分析欧元未来,解析欧洲未来大势。你将看到:

  ‧二战后,欧洲国家如何摒弃仇恨,致力于创建「欧罗巴合众国」?
  ‧英国脱欧引发的连锁反应,欧盟前景堪虑?未来何去何从?
  ‧千年不断以宗教、文化、武力、政治等手段尝试统一的欧洲,为何至今仍步履蹒跚?
  ‧欧洲货币战场烟硝弥漫,货币联盟摇摇欲坠?

  而在难民涌入所带来的文化冲突,中国、印度等大国崛起的威胁、美元的排挤,与欧盟内部的政治角力等内外夹击之下,欧洲各国领导者又将会採取什么手段来保全前人努力的成果?为想全面了解欧洲历史与现状与前景的经贸人士、历史时政爱好者提供独特的角度与零距离解析!

特别推荐

  梅兆荣.欧洲问题专家│前中国驻德国大使
  李国庆.「当当网」CEO
 
历史的河流与现代的彼岸:一部关于世界文明进程的宏大叙事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跨越数千年、横亘五大洲的宏大历史画卷。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区域或单一主题的深入挖掘,而是着眼于人类文明在不同时代所经历的驱动性力量、关键转折点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我们将探究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根本性力量,包括技术的飞跃、思想的革命、帝国的兴衰以及全球化的早期形态。 第一部分:文明的黎明与早期互动 (约公元前 3000 年至 公元 500 年) 本部分将追溯人类社会从定居农业兴起,迈向早期复杂文明的历程。重点关注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这四大独立起源地的社会组织、书写系统的发明及其对权力结构的巩固作用。 随后,叙事将转向地中海世界的轴心时代。我们将详细分析古希腊城邦民主思想的诞生与局限,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遗产如何为后世的知识体系奠定基础。同时,对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及其引发的希腊化世界的形成进行细致描摹,探讨文化融合与冲突的早期案例。 罗马帝国的崛起与运作机制将占据重要篇幅。我们不只叙述其军事扩张,更侧重于其法律体系、土木工程的持久影响,以及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政治哲学动因。罗马帝国的衰亡并非一个断裂点,而是一个漫长的结构性调整过程,这一过程如何为后继的中世纪格局埋下伏笔,将是本章的核心议题。 第二部分:全球连接的萌芽与信仰的力量 (约 公元 500 年至 公元 1500 年) 中世纪并非一个“黑暗时代”,而是一个多元文化权力中心相互竞争与借鉴的时期。本部分将对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文明进行对比研究: 东方世界的辉煌: 详述唐宋时期中国的技术创新(如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的早期发展)及其对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的影响。对伊斯兰世界的“黄金时代”进行深入剖析,重点关注其在数学、医学和天文学上的继承与超越,以及其作为连接东西方知识流动的桥梁作用。 西方的重塑: 分析拜占庭帝国在保护古典遗产中的作用,以及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及其对土地、效忠与军事权力的重构。探讨基督教会在欧洲世俗权力结构中的独特地位及其对道德规范的塑造。 跨大陆的网络: 蒙古帝国的兴起及其在欧亚大陆建立的空前统一通道,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技术、疾病(如黑死病)和思想的传播。本章将分析这种“帕克斯·蒙古尼卡”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深远、且常常是破坏性的影响。 第三部分:地理大发现与新世界秩序的建立 (约 公元 1500 年至 公元 1800 年) 本部分的核心是“大分流”的开端,即欧洲在技术、航海和商业组织上的积累如何使其能够突破旧有的地理限制。 海洋的征服: 详细考察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扩张,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建立全球贸易路线和“哥伦布大交换”——生物、疾病、人口和思想在新旧大陆间的剧烈对流。 思想的革命: 聚焦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分析其如何挑战既有的教会权威和知识结构。随后,深入探讨科学革命(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如何彻底改变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并为启蒙运动提供理性的工具。启蒙思想家关于主权、人权和契约的理论,如何酝酿了即将到来的政治剧变。 帝国的重构: 对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和明清时期中国的权力运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面对西方新兴的商业和军事力量时的应对策略及其最终的命运。 第四部分:工业化、革命与全球霸权 (约 公元 1800 年至 公元 1945 年)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的技术和社会变革。本章将从英国的棉纺织业切入,分析煤炭、蒸汽机和工厂制度如何重塑了社会阶级结构、城市面貌和国际经济关系。 意识形态的诞生与冲突: 工业化带来的巨大不平等催生了新的政治哲学——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勃兴。我们将分析法国大革命的遗产、1848 年革命的浪潮,以及这些意识形态如何驱动了 19 世纪的政治议程。 帝国主义的高峰: 阐述技术优势(如铁路和电报)如何使欧洲列强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瓜分世界。对“瓜分非洲”和亚洲的“势力范围”的划分进行批判性审视,揭示其经济动机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 世界大战的深渊: 探讨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复杂根源,包括军备竞赛、联盟体系的僵化和民族主义的极端化。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终结了旧的欧洲均势,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示了工业化战争的恐怖以及意识形态斗争的残酷性。 第五部分:冷战、去殖民化与信息时代的加速 (约 公元 1945 年至今) 战后世界进入了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本部分将考察美国和苏联如何通过代理人战争、军备竞赛(尤其是核武器的出现)和意识形态宣传来争夺全球影响力。 新秩序的建立与瓦解: 分析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建立及其局限性。详细梳理二战后全球范围内的去殖民化浪潮,探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在争取独立后所面临的经济依赖、政治不稳定以及“第三世界”概念的形成。 技术的爆发与全球化: 计算机、互联网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如何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相互连接的世界。探讨资本的流动、跨国公司的崛起以及全球供应链的形成,这些如何重塑了国家主权的概念。 当代挑战: 结尾部分将审视当前全球面临的复杂问题,包括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危机、持续存在的贫富差距、身份政治的兴起以及对全球化未来走向的深刻反思。我们试图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教训,理解现代世界在技术加速和地缘政治变动中的脆弱性与韧性。 本书以一种连续、动态的视角,旨在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深层因果联系,帮助读者理解我们的现在是如何由无数次关键的抉择、偶然的遭遇和不息的奋斗所共同铸就的。它强调的是全球视野下的连续性与断裂点,而非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域的历史发展脉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丹红


  德籍华人。出生于北京,目前定居德国,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国语言文学专业,1988年至科隆大学攻读德国文学,却因缘际会走入记者生涯。从1990年起,她即开始在按照德国公法设立的国际化公共媒体《德国之声》(Deutsche Welle)展开记者工作,并于2004年起担任中文部副主任,目前依然持续担任编辑职务,也是《德国之声》第一个非母语使用者之专栏作家。

  由于深谙德、法语,加上长年在欧洲的记者工作,张丹红深入欧洲社会现况,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角度切入,持续将她的观点带给华语世界,并撰写专栏〈欧元日记〉,提供欧洲局势变动的近距离观察,也定期在《欧洲新报》上发表文章。
 
  除了德国之声的工作职位和上述平台、报纸,张丹红也在个人网站上定期分享德国与欧洲社会观察,从日常生活、文化到政治局势的精辟见解都能成为她的写作题材,累积许多忠实读者,当中也包括中德两国的政经学者和记者。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宗教统一:没有群众基础
 
宣导东西方通婚的亚历山大
发明「面包和竞技」的凯撒
耶稣是哲学家、革命家还是邪教头目?
耶稣徒弟的徒弟集体抑郁创作《圣经》
基督教:媳妇熬成婆
用基督教缔造第一个「欧盟」的查理大帝
短命的帝国和欧洲的分裂
暴力加愚民:中世纪的天主教会
马丁‧路德废除了教会的仲介费
为什么资本主义的老家是欧洲,不是中国?
被路德和土耳其人搅了局的查理五世
欧洲基督教大战:三十年战争
政教分离打破宗教统一梦
 
第二章  文化统一:缺乏共同语言
 
谁能读原文的《荷马史诗》?
春秋的侠士风骨和欧洲的骑士精神
以上帝的名义大开杀戒:十字军东征
铁手强盗和最后的骑士
骑士灭绝,骑士永生!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欧洲文化的断层
古腾堡剽窃了毕昇的印刷术吗?
卡夫卡是哪国人?
 
第三章  武力统一:强摘的瓜不甜
 
和平的中国人和好战的欧洲人
法国和德国:中央集权与诸侯割据
法国人与德国人:贵族与农民
北极熊甦醒
拿破崙:欧洲资本主义的奠基人
普鲁士对法兰西下战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蓄意还是事故?
希特勒是煽动家、狂人还是脑残?
 
第四章  政治统一:各打各的算盘
 
欧洲之父之一:爱政治不爱女人的舒曼
欧洲之父之二:墨索里尼的死对头加斯贝利
欧洲之父之三:还给德国尊严的艾德诺
欧洲之父之四:幕后英雄让‧莫内
华盛顿让巴黎破解西欧和平方程式
让德、法永远不再兵刃相见的煤钢共同体
胎死腹中的防卫共同体
天时、地利、人和:欧洲经济共同体
法兰西英雄戴高乐
保鲜期有限的《德法合作条约》
西欧共荣,英国眼红了
告别欧罗巴合众国的梦想:欧洲理事会
欧洲一体化最大的实惠:内部市场
宪法危机中梅克尔脱颖而出
英国又不想玩了?
 
第五章货币统一:欧元在德法较劲中哌哌落地
 
美国负债、大家埋单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话不投机半句多:德法冰冻期
为冷战结束奠基的布兰特
带病构筑汇率走廊的庞毕度
短命的欧洲汇率走廊
「德国股份公司董事长」施密特
骨子里是半个德国人的德斯坦
欧洲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欧洲货币体系
两个货币,一家央行
换汤不换药:从汇率走廊到货币体系
现代版刘邦:密特朗
永远被低估的柯尔
牺牲马克,统一德国
为德国特制的定心丸:《马斯垂克条约》
欧洲货币战场硝烟弥漫
病态的早产儿:欧元
 
第六章  统一梦未圆却先破
 
金融风暴,爱尔兰率先趴下
债务危机,希腊首当其冲
欧元告急,义大利积重难返
统一货币不堪一击
欧元的道德风险
软美元为什么强于硬欧元?
美国希望欧元夭折吗?
Muddling Through
希腊:欧元区的土拨鼠
两名叙利亚难民和一位圣母 :改变欧洲命运的时刻
孤独的德国
英国公投脱欧暴露欧盟的弱点
英国脱欧对中国利大于弊
水晶球里的欧元
欧盟前途未卜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繁体中文版序

致台湾读者


  大家好!

  我和台湾很有缘。一九八八年底我离开北京的父母来德国留学不久,便结识了一位来自台北的陈大哥。他对我很关照,为人正派、诚恳。可惜他后来转学去了其他城市,我们失去联络。一九九○年我到「德国之声」中文部工作,受到当时第一播音员张先生的耐心指点。他曾是台湾央广的「大腕儿」(重要台柱),据说当年播琼瑶小说的时候迷倒了一批少女。没想到张先生是老北京,京腔儿圆润正宗,让我自惭形秽。

  当初签合同的时候,德国之声中文部主任对我说:「如果您愿意的话,可以在这里工作四十多年。」我当时无论如何不能想像。可是现在一晃已经过去了二十七年。

  在这期间我出差採访无数,最难忘的是二○○八年春天的台湾之行。那时候台湾选战正酣,每位计程车司机谈起政治来都头头是道。我每天从早忙到晚,和新闻局的工作人员都混熟了。他们那么淳朴热情,尽全力为世界各地的记者提供便利。可惜那一次没有观光的时间,只是在奔赴机场之前匆匆看了故宫博物院的珍藏。我感慨万千:原来北京的宫殿不过是空壳,里面的宝贝都在台北。

  那年从台湾回到德国之后,马上面对因北京奥运会而掀起的中国热。我参加电视台的脱口秀,接受报纸採访,为德国人讲解中国,虽然搭进了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也是乐在其中。后来发生的事情台湾也有报导。我的两个体会是:一个人出名往往是意外的事故;所谓的公众人物很容易被贴上标签。我希望读者不给我贴标签,而是读了我的书之后再做评判。

  回过头来,我要感谢二○○八年的那场运动,因为它让我从中文部转到了经济部,从远距离关注中国到零距离体验并理解欧洲。这让我开阔了视野,磨练了德语。二○一五年,作为对我多年工作的认可,德国之声给了我一个专栏园地「闲话德国」,让我成为德国少数几个非母语专栏作者之一。

  在用德语把我对德国的心得与德国人分享的同时,我开始用中文梳理欧洲的历史。经过与长江文艺出版社(原简中版出版者)副社长黎波先生的交流,我决定用统一梦这条红线来讲欧洲的故事,并由此找到了与中国历史的切合点。由于欧洲融合的工程还在继续,我在书的最后一章不能不涉及时政。这就留下了一个遗憾:当把最后校对的一版发给出版社的时候,之后发生的事情我就无法向读者报告或为读者分析了。

  换句话说,二○一七年欧洲的变化我在书中都「鞭长莫及」了。而偏偏这一年欧洲的政坛精彩纷呈。今年欧盟四个重要国家──荷兰、法国、德国和奥地利举行大选。荷兰和法国的民粹党咄咄逼人,并扬言一旦当政将就退出欧元区和欧盟举行公投。结果,荷兰自由党和法国国民阵线都败下阵来,让欧盟传统政党和主流社会松了口气。

  两国国情不同。荷兰自由党是欧洲各国民粹势力中最偏激的,纲领只有一个:禁止《古兰经》,关闭清真寺。该党党员只有党主席维尔德斯(Geert Wilders)一人。也许他的潜在支持者也认为这个党抗议可以,执政就太不靠谱(可靠)了。而且在任的保守党向右迈出一大步,上天又在选举前夕为首相吕特(Mark Rutte)提供了一个向土耳其显示强硬态度的契机,使他顺利当选连任。法国击败国民阵线的不是两大传统政党当中的一个,而是黑马马克宏(Emmanuel Macron)。有人称他是超性别的诱惑者。意思是说他对两个性别的人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马克宏的当选为欧盟赢得了五年宝贵时间。

  德国九月的议会选举基本没有悬念──二○一七年年初社民党候选人引发的舒尔兹效应如昙花一现,梅克尔(Angela Dorothea Merkel)的支持率已恢复到难民危机之前的水准。她第四任期的唯一未知数是谁来当执政伙伴。梅克尔和马克宏的蜜月期已经开始,德法发动机将在德国选举后重新开足马力。

  奥地利将在十月提前大选。新总理很可能是欧盟政治神童库尔茨(Sebastian Kurz)。在这位三十一岁的帅哥面前,马克宏都显得老成了。其实库尔茨的政治经验远比马克宏丰富。与自由派马克宏相比,库尔茨是强硬的保守派,在难民危机中是梅克尔的强劲对手。他的当选将使德奥两国继续在难民问题上展开博弈。不过,奥地利关紧国门表面上与柏林唱反调,实际上却将大大减轻梅克尔面临的内政上的压力。这是政治上的辩证法。

  同样听起来不可思议的是:别看梅克尔最看不上川普(Donald Trump),但川普的当选在某种程度上挽救了欧盟,挽救了梅克尔。因为川普就职后的一系列表现使欧盟明白美国大哥靠不住,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也让德国人庆幸地发现,自己的总理太稳重、太值得信赖了。川普越是贻笑大方,梅克尔的支持率就越是上扬。

  欧盟得到的另一剂强心针来自伦敦。英国脱欧为欧盟领导层敲响了警钟,让他们知道联盟不断扩大不是一个自然规律,历史也会开倒车。本想成为柴契尔夫人第二的德蕾莎.梅伊(Theresa May)彻底失算,毫无必要地提前选举,痛失议会多数,这与她的前任轻率举行脱欧公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从短期来说,欧盟的最大挑战是与英国的退欧谈判;中期来说,最大的不安定因素是欧元,国债危机、银行危机都没有解决,只不过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暂时控制了火势;从长期来说,对欧盟的最大威胁可能是一个不起眼的法律条文──避难法。因为这项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法律理论上给了欧洲之外六十亿人口打官司来欧洲移民的可能。假如他们当中的千分之一起这个念头,就足以动摇欧洲的文化、宗教和政治根基了。这也许是我下一本书探讨的话题。

  感谢台湾大雁文化大写事业部出版《从查理大帝到欧元》的繁体版。希望读我的书给您带来愉快。
 
张丹红
二○一七年七月于科隆

图书试读

第五章 货币统一:欧元在德法较劲中哌哌落地(节录)

现代版刘邦:密特朗

一九一六年十月二十六日,弗朗索瓦‧密特朗出生于法国西部沙朗特河畔仙境一般的小城雅纳克(Jarnac),距离莫内(Claude Monet)的家乡白兰地只有十公里。雅纳克也靠白兰地发了财,富人很富,穷人不是很穷,没有阶级斗争。对弗朗索瓦影响最大的两位男人是他的外祖父和父亲。外祖父身强力壮,精力过剩,开朗健谈,乐善好施,不仅是成功的企业家,还热衷于社会活动,有政治家的素质。弗朗索瓦身上明显有外祖父的基因。父亲和外祖父刚好相反:沉默寡言,性格内向,自己没有商业头脑,也希望子女远离金钱。密特朗对金钱和资本主义的仇视完全秉承了父亲的观点。

一九二五年,九岁的密特朗被送到一个教会的寄宿学校。他非常偏科,法语、拉丁语、历史、宗教等科目成绩优异;但他对不喜欢的科目不屑一顾,特别是数学,老师也拿他没办法。

他最为倾心的书籍是文学作品,外国作家当中他最喜爱的是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和托尔斯泰(Leo Tolstoy)。而对他童年影响最大的读物是《圣经》。一九三四年,密特朗开始在巴黎政治学院攻读法律和文学。他对政治的兴趣和运用语言的游刃有余使他很快成为宿舍同学的「领袖」。毕业之后,「一零四」室的同学们每年聚会一次。他们成了密特朗的死党。他的另一批铁哥们是在德军战俘营中结识的难友。

也许因为参战的经历,一九四七年,年仅三十一岁的密特朗出任退伍军人部部长,成为近百年来法国最年轻的部长。这之后,他在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十一届短命政府中担任部长,值得一提的是海外领地部长这个职务。这是他自己要求的,因为他对非洲情有独钟。在这一背景下,非洲殖民地的接连独立使密特朗苦不堪言。而给法国人带来最大伤痛的莫过于阿尔及利亚。这是因为阿尔及尔与法国本土的关系最密切,又是「二战」中抵抗运动的一个重要根据地。戴高乐和密特朗都在那里逗留过较长时间。一九六二年,当就阿尔及利亚独立举行全民公决的前夜,密特朗发表文章说:「阿尔及利亚要离开我们。今天多少法国人同我一样感到内心灼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刚看到《从查理大帝到欧元:历史激盪与变局中的欧洲统一梦》这个书名,就觉得这本书一定不简单。它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从查理大帝那个模糊但意义重大的时代,一直讲到我们现在使用的欧元。这种时间跨度本身就够震撼了,更何况还有“激盪”和“变局”这两个词。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查理大帝那个短暂的帝国,与后来欧洲漫长的分裂、战争、直至走向合作的过程联系起来的。是不是意味着,欧洲的统一梦,其实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种子,尽管经历了无数的坎坷?“统一梦”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在讲简单的历史事件的堆砌,而是在探索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政治追求。我猜想,书中会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欧洲人是如何理解“统一”的,这种理解又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是宗教的号召?是经济的利益?还是共同抵御外敌的需要?而“激盪”和“变局”,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叙事一定会充满戏剧性。我期待能够读到关于那些欧洲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比如宗教改革带来的分裂,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浪潮,拿破仑战争的征服与反抗,还有两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性打击。这些“激盪”是如何一次次地撕裂欧洲,又如何在废墟之上催生新的合作契机?“变局”,更是让我联想到那些意想不到的转折,那些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键时刻。比如,马歇尔计划在战后欧洲重建中的作用,欧洲一体化初期那些充满远见的政治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推动合作的,以及欧元的诞生,是如何将不同国家的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本书,在我看来,一定是在探讨欧洲如何从一个分裂、冲突的大陆,逐渐走向一个相对和平、合作的共同体,这中间的曲折和智慧,一定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从查理大帝到欧元:历史激盪与变局中的欧洲统一梦》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张力。我立刻就被它所勾勒出的宏大历史图景所吸引,仿佛一部跨越千年的史诗。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从查理大帝时代那个曾经辉煌却又短暂的帝国,连接到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欧元区,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激盪”与“变局”。查理大帝的加冕,标志着某种形式上的欧洲统一尝试,但这种统一又是如此脆弱。其后,欧洲大陆又陷入了长期的分裂、竞争与战争。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导致这种分裂的根源是什么?是民族主义的兴起,是政治利益的冲突,还是经济发展的差异?而“统一梦”这个概念,在我看来,绝非一蹴而就,它必定是在无数次的尝试、失败、以及深刻的反思中逐渐形成的。我设想,作者会描绘出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欧洲“统一”的不同理解和追求。或许在查理大帝时代,是一种政治和宗教上的统一;而在近代,则可能更多地体现在经济的互联互通和共同的安全利益上。书中的“激盪”二字,更是激发了我极大的兴趣。我期待能够读到关于那些深刻影响欧洲命运的动荡时期,例如宗教战争的血雨腥风,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拿破仑战争试图重塑欧洲秩序的野心,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创伤。这些“激盪”是如何一次次地将欧洲推向崩溃的边缘,又如何迫使人们在废墟之上寻求新的出路?而“变局”,则暗示了书中将揭示那些关键的转折点,那些改变欧洲走向的重大事件。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萌芽,到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逐步建立,再到如今统一货币欧元的诞生,这期间一定充满了无数的智慧、妥协与创新。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它似乎能够为我们理解当代欧洲的形成提供一个深邃而富有洞见的视角,去审视人类在追求共同繁荣与和平的道路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经历的深刻变革。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从查理大帝到欧元:历史激盪与变局中的欧洲统一梦》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史诗般的叙事感。我立刻就被它所涵盖的广阔时间跨度和深刻主题所吸引。从查理大帝那个被视为“欧洲之父”的时代,到如今深刻影响全球经济的欧元区,这中间的历史进程无疑经历了无数次的“激盪”与“变局”。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如此宏大的历史框架下,勾勒出那条贯穿始终的“欧洲统一梦”的脉络。这个“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它是由宗教的理想驱动,还是由政治的现实塑造,抑或是经济的利益所催化?书中对“激盪”的描绘,让我期待能够读到关于欧洲历史上那些深刻的动荡与变革。例如,中世纪晚期神圣罗马帝国的衰落,宗教改革带来的分裂与冲突,启蒙运动对理性与自由的追求,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洗礼。这些“激盪”是如何一次次地撕裂欧洲,又如何在废墟之上催生出新的合作与一体化的可能性?而“变局”,则更像是那些意想不到的历史转折点,那些深刻影响欧洲走向的关键时刻。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阐述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诞生,到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逐步深化,再到统一货币欧元的推出,这些“变局”是如何将原本独立自主的国家,一步步地引导向一个更加紧密的共同体。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入理解欧洲历史发展逻辑,以及探究人类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寻求并实现某种形式的合作与统一的绝佳机会。

评分

《从查理大帝到欧元:历史激盪与变局中的欧洲统一梦》这个题目,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它所囊括的时间跨度之大,从那个古老而又具有象征意义的查理大帝时代,一直延伸到我们现代生活中如此重要的欧元区,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更关键的是,“激盪”与“变局”这两个词,让我预感到这本书的内容绝非一帆风顺的史实陈述,而是充满了冲突、挑战和深刻的转变。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查理大帝时期那个短暂却又影响深远的帝国,与后来欧洲大陆长期的分裂、竞争,以及最终走向一体化的进程联系起来的。是不是意味着,欧洲的“统一梦”,其实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某种潜在的基因,尽管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无数的跌宕起伏?“统一梦”这个词,在我看来,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它并非一个固定的目标,而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充满各种可能性的追求。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欧洲人是如何理解“统一”的?这种理解又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是宗教的号召?是经济的利益?是共同抵御外敌的需要?亦或是某种超越国家界限的身份认同?而“激盪”与“变局”,则让我对接下来的叙事充满了期待。我期待能够读到关于欧洲历史上那些最动荡、最富于变革的时期,例如,宗教改革带来的深远影响,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格局的重塑,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洗礼,以及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博弈。这些“激盪”是如何一次次地撕裂欧洲,又如何在废墟之上催生出新的合作契机?“变局”,更是让我联想到那些意想不到的转折,那些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键时刻。从欧洲一体化初期的一系列大胆尝试,到最终欧元的诞生,这些“变局”是如何一步步将原本独立自主的国家,凝聚成一个更加紧密的共同体。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人类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追求与实现共同体构建的一次深刻的解读。

评分

《从查理大帝到欧元:历史激盪与变局中的欧洲统一梦》这个题目,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条贯穿千年的历史线索,连接着一个古老的梦想与一个现代的现实。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查理大帝那个遥远的时代,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欧元区联系起来的。查理大帝的帝国,虽然短暂,但它无疑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象征,代表着某种形式上的统一愿望。然而,随后的欧洲,却经历了漫长的分裂、冲突与战争。我猜想,书中会深入探讨,是什么力量,在一次次的历史“激盪”之后,又将欧洲的各个国家重新拉近,促使他们走向某种程度的“统一”。这个“统一梦”,在我看来,绝非政治上的简单合并,而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融合,可能包含经济、文化、安全等多个维度。书中对“激盪”的描述,让我期待能够读到关于欧洲历史上那些最为动荡的时期。例如,宗教改革带来的分裂与战争,拿破仑战争试图统一欧洲的野心,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些“激盪”是如何一次次地将欧洲推向崩溃的边缘,又如何最终促使欧洲人反思并寻求新的合作模式。而“变局”,则更像是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节点。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从马歇尔计划的深远影响,到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逐步建立,再到统一货币欧元的诞生,这些“变局”是如何一步步将原本相互独立的国家,凝聚成一个紧密的经济和政治共同体。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欧洲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人类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追求并实现共同体构建的一次深刻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从查理大帝到欧元:历史激盪与变局中的欧洲统一梦》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画卷的开启。我立刻就被它所涵盖的时间跨度和主题所吸引。从查理大帝那个模糊而又意义非凡的欧洲统一尝试,到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欧元区,这中间的历史进程无疑充满了波澜壮阔的“激盪”与深刻的“变局”。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如此漫长的历史叙事中,勾勒出那条若隐若现的“统一梦”的脉络。这个“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内涵?是在查理大帝时代,一种基督教世界的统一?还是在近代,一种基于共同价值观和经济利益的合作?我猜想,书中会深入剖析那些导致欧洲分裂和冲突的深层原因,例如民族主义的兴起、宗教的对立、以及政治势力的角逐。同时,我更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描绘那些促进欧洲联合的积极力量,例如共同抵御外敌的外部压力,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以及对和平与繁荣的共同追求。书中的“激盪”二字,预示着我将读到关于欧洲历史上那些最动荡的时期,那些深刻改变欧洲面貌的事件。比如,宗教改革引发的混乱,拿破仑战争试图建立的欧洲秩序,两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性后果,以及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峙。这些“激盪”是如何一次次地撕裂欧洲,又如何在废墟之上催生出新的合作可能?而“变局”,则让我联想到那些关键的转折点,那些意想不到的突破。从战后欧洲一体化的萌芽,到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再到统一货币欧元的诞生,这些“变局”无疑是欧洲“统一梦”实现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理解当代欧洲形成逻辑的绝佳机会,去探究人类文明在历经无数磨难后,如何走向合作与融合的深刻命题。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从查理大帝到欧元:历史激盪与变局中的欧洲统一梦》这本书,它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史诗般的宏伟感。我猜想,作者一定对欧洲历史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力,才能够捕捉到从查理大帝那个奠基性的时代,到如今深刻影响世界的欧元区,这漫长历史长河中那些塑造欧洲命运的“激盪”与“变局”。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解读查理大帝的帝国,那个短暂却又意义非凡的西罗马帝国复兴尝试,与后来欧洲各国分散、竞争,直至最终走向合作和统一的内在联系。历史的齿轮是如何咬合在一起,将一个曾经辉煌的帝国,演变成如今复杂而多样的欧洲大陆?“统一梦”这个词,在我看来,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概念。它是否意味着一种超越国家界限的愿景,一种对和平、繁荣和共同身份的追求?我猜测书中会深入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统一梦”是如何被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力量所驱动和塑造的。是宗教的感召,是经济的利益,还是对外部威胁的共同应对?而“激盪”与“变局”这两个词,则预示着这本书的内容绝非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我设想,作者会生动地描绘那些影响欧洲进程的重大事件,例如宗教改革引发的混乱与冲突,启蒙运动对理性与自由的呼唤,拿破仑战争的野心勃勃与最终的瓦解,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洗礼,以及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的对峙。这些“激盪”是如何一次次地撕裂欧洲,又如何一次次地迫使欧洲人在废墟上重新思考合作与团结的意义?而“变局”,则更像是那些意想不到的转折点,那些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键时刻,例如欧洲一体化初期的种种探索,从煤钢共同体到经济共同体的逐步深化,直至最终欧元的诞生。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欧洲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如何在高潮与低谷中,不断寻求和实现某种形式的融合与统一的深刻思考。

评分

《从查理大帝到欧元:历史激盪与变局中的欧洲统一梦》——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引发我无尽的好奇。它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从遥远的查理大帝时代,一直延伸到我们当下所处的欧元时代。这中间的跨度之大,以及“激盪”与“变局”这两个词的运用,都预示着书中并非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对欧洲大陆如何在曲折中寻求统一的深刻探讨。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查理大帝时期的“统一”与后来欧洲各国长期分裂、竞争之间的辩证关系的。那种曾经的统一尝试,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是以何种方式被继承、被转化,甚至是被遗忘,又在何时以新的形式重新浮现?“统一梦”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是这本书的核心命题。它并非一个静态的目标,而是一个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充满矛盾与挑战的追求。书中是否会呈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人物,对“统一”的不同理解和实践?是宗教上的合一,是政治上的联合,还是经济上的互赖?而“激盪”二字,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设想,书中会生动地描绘那些深刻影响欧洲命运的动荡时期,例如,宗教战争的残酷,拿破仑试图建立的欧洲秩序,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创伤,以及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峙。这些“激盪”是如何一次次地将欧洲推向分裂的边缘,又如何在绝望中孕育出合作的种子?“变局”,则像是在平静的历史水面投下的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改变了历史的流向。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分析,从欧洲一体化初期的一系列尝试,到最终欧元的诞生,这些“变局”是如何一步步将欧洲的各个国家,从松散的联盟推向一个更加紧密的共同体。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人类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探索与实践共同体构建的一次深刻解读。

评分

读到《从查理大帝到欧元:历史激盪与变局中的欧洲统一梦》这个书名,我立刻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它将欧洲历史的两个标志性节点——查理大帝的时代和欧元的诞生——巧妙地联系起来,中间夹杂着“激盪”与“变局”,这无疑暗示了一段充满挑战与转折的叙事。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查理大帝的帝国对于后世欧洲统一梦想的影响的。那个曾经短暂辉煌的帝国,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究竟留下了怎样的印记?是分裂的种子,还是统一的蓝图?而“统一梦”这个概念,在我看来,绝非单一的维度,它可能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甚至身份认同等多个层面。书中是否会描绘在不同历史时期,欧洲各国对于“统一”的不同理解和追求?是宗教的共融,是商业的联通,还是政治上的协调?而“激盪”这两个字,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设想,书中会生动地描绘那些深刻塑造欧洲命运的动荡时期,例如,宗教改革引发的长期冲突,启蒙运动对社会秩序的颠覆,拿破仑战争试图重塑欧洲格局的尝试,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这些“激盪”是如何一次次地将欧洲推向分裂的边缘,又如何在废墟之上催生出新的合作与一体化的可能?“变局”,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叙事充满好奇。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分析,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萌芽,到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逐步深化,再到统一货币欧元的诞生,这些“变局”是如何一步步将原本独立自主的国家,引导向一个更加紧密的共同体。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人类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追求并实现某种形式的合作与统一的一次深刻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一本历史的史诗卷轴,从那个遥远的、被誉为“欧洲之父”的查理大帝时代徐徐展开,直到我们今天熟悉却又不断演变的欧元区。作者似乎并没有选择一条平铺直叙的时间线,而是以一种更具穿透力的方式,深入挖掘那些构成欧洲统一梦的“历史激盪与变局”。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如此宏大的历史跨度中,找到那些关键性的转折点,那些改变欧洲命运的瞬间。想象一下,查理大帝那帝国的荣耀与分裂,与后来欧洲国家间错综复杂的联盟、战争、以及最终走向一体化的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这中间蕴藏了多少故事?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那些导致帝国分裂的内部矛盾,以及为何在长期的动荡之后,欧洲却又在某些层面走向了联合?对于“统一梦”这个概念,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物,不同国家对此的理解和实践,这种理解和实践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的。是宗教的联合,是经济的互赖,抑或是共同抵御外敌的需要?亦或是,这是一种深植于欧洲文化基因中的,对于某种稳定与繁荣的共同追求?“激盪”与“变局”这两个词,也暗示了书中不会是一段风平浪静的叙述,而是充满了挑战、冲突与变革。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描绘这些“激盪”,例如宗教改革带来的分裂,拿破仑战争试图建立的霸权,两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性打击,以及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峙,这些历史事件是如何在根本上重塑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和民众观念,进而影响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而“变局”,则让我联想到那些意想不到的转折,那些打破常规的创新,例如马歇尔计划的深远影响,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诞生,直至最终欧元的推出,这些“变局”是如何一步步将松散的个体凝聚成一个共同体,其内在的逻辑和驱动力是什么?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承诺了一场穿越千年历史的智慧之旅,去理解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是如何在无数次的跌宕起伏中,逐渐成为现实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