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犷与诗意: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

粗犷与诗意: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建筑
  • 战后建筑
  • 现代建筑
  • 建筑史
  • 台湾历史
  • 建筑文化
  • 建筑设计
  • 都市发展
  • 文化研究
  • 建筑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要了解台湾今日建筑样貌的成形,首先当认识台湾过去建筑发展的脉络,要了解台湾建筑发展的脉络,就应当自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作品开始认识。

  台湾现代建筑在二次大战之后有了相当明显的转变,一方面由于脱离日本殖民,日籍建筑师纷纷撤离台湾,另一方面随着国民政府来台,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形式成为主流,加上台湾50年代接受美援之后所面对的20世纪现代主义风潮,1950-1970战后的这20年成为20世纪台湾建筑发展最特殊的一个阶段。

  本书所介绍的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作品,主要来自三类建筑师:一、在中国大陆出生,在大陆或海外受教育后来台的建筑师;二、外国建筑师;三、在台湾出生,在日本受教育的建筑师。这些建筑师的建筑养成教育皆不在台湾本地,但他们的作品深深影响了下一代在台湾接受建筑养成教育的建筑师,进而逐步形塑出现今台湾建筑的风貌。

本书特色

  本书按年代收录30件作品,其中有像王大闳一样大陆来台的建筑师作品,像台北国立科学教育馆、台北教师会馆、圆山大饭店、南港中研院美国所等,也有完全接受日治教育的台籍建筑师,像台南神学院与高雄三信高商;还有就是借由西方宗教的传播所引进的外国建筑师作品,后者为数众多,力量不能轻忽,因为是更直接的现身说法,例如1957年美国建筑师Anthony Stoner的台北圣多福天主教堂、1960年瑞士工程师 Dr. Justus Dahinden 的公东高工、1960年德国建筑师Gottfried Bohm 的后壁菁寮圣十字架堂及1968年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圣心女中。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现代性的辩证:战后日本建筑的演进与风格变迁》的图书简介,该书聚焦于战后日本建筑的发展脉络、核心议题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展现出的风格特征与社会关怀,旨在探讨日本如何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平衡传统与革新、实用与美学、集体需求与个体表达。 --- 现代性的辩证:战后日本建筑的演进与风格变迁 导言:废墟上的重建与精神的重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日本社会带来了一场彻底的结构性重塑。城市在炮火中化为焦土,传统的社会秩序与文化根基遭受巨大冲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筑不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物质载体,它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对未来的期许,以及对“何以为家园”这一根本命题的深刻反思。本书《现代性的辩证:战后日本建筑的演进与风格变迁》旨在系统梳理这一复杂而迷人的历史过程,深入剖析自1945年至冷战高峰期,日本建筑师群体如何运用空间语言,参与并塑造了战后日本的社会、经济与精神景观。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战后日本建筑的发展是一部充满张力的“辩证史”:它在极端的物质匮乏与快速的经济奇迹之间摇摆,在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积极引进与对本土文化精神的坚守之间对话,并在“技术理性”与“人居诗意”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 第一部分:废墟、危机与现代主义的引爆(1945-1960年代初) 战后初期,日本面临的是刻不容缓的住房短缺和基础设施重建的艰巨任务。在这个背景下,来自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潮,尤其是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理念,如同及时的雨露,为建筑师们提供了应对危机的实用工具和理论框架。 1. 战后重建的紧迫性与“原型”的建立: 本书详述了战后初期,政府主导的公共住房项目,如“团地”(Danchi)的兴起。这些项目在追求快速、标准化和经济性的同时,也无意中塑造了战后日本的集体居住模式。我们探讨了丹下健三等建筑师如何利用这一时期,将功能主义与日本传统空间概念进行初步融合,试图在批量生产的建筑中注入某种“地域性”的表达。 2. 民主主义的建筑诉求: 战后,日本被置于美国的占领之下,民主化进程对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建筑应服务于更广泛的民众,而非精英阶层。本书详细分析了公共设施、学校和医院等建筑如何成为体现新国家价值观的载体。我们关注到建筑师们如何试图通过开放的平面布局和透明的立面,打破旧有的等级制度和封闭感。 3. 危机与“地方性”的萌芽: 尽管现代主义思潮占据主导,但本书亦指出,自1950年代中期起,一些建筑师开始对纯粹的国际风格产生疑虑。他们发现,照搬西方的建筑语言无法完全解决日本的独特气候、社会习俗及对“自然”的敏感性。这部分内容将重点解析隈研吾的前身——如吉阪隆郎、大野伊之助等先驱,如何在实践中开始探索材质的本土性与结构的精简之美。 第二部分:巨型化、代谢与新陈代谢的雄心(1960年代中期-1970年代初) 1960年代是日本经济起飞的黄金时期。这种空前的经济活力和对未来无限乐观的态度,催生了建筑史上最为激进和富有哲学思辨的运动之一:代谢派(Metabolism)。 1. 代谢派的核心理论与空间哲学: 本书将代谢派视为战后日本建筑对现代性最深刻、最具原创性的回应。我们不再将建筑视为一个静止的物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有机体”,具有生长、变化和自我更新的能力。通过详尽的案例分析,如丹下健三的《都市再构想计划》、黑川纪章的《中银胶囊塔》和矶崎新的对“无限矩阵”的构想,本书揭示了代谢派如何试图通过可替换的模块化单元,来应对城市快速迭代的需求,从而实现建筑的“永久性”与“临时性”的统一。 2. 从城市规划到个体表达的张力: 代谢派的激进性也带来了其内在的矛盾。本书探讨了这些宏大的“城市机器”构想在实际建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它们对居住者个体体验的潜在疏离感。这种对巨型化和系统性思维的反思,为后续的建筑思潮埋下了伏笔。 3. 技术的进步与材料的突破: 随着工业能力的提升,新型材料(如预制混凝土、高性能钢材)的大量应用,使得建筑的形态突破了以往的限制。这一阶段的建筑展示了惊人的技术成熟度,建筑师们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探索着空间体量与光影的复杂关系。 第三部分:后现代的转向与“暗”的表达(1970年代中期至今) 进入1970年代,全球性的经济衰退、石油危机以及对现代主义过度理性化的反思,促使日本建筑界开始寻找新的表达方向。建筑的焦点从宏大的城市系统转向了对“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重新发现和对人性化尺度的回归。 1. 从“代谢”到“地方主义”的回归: 本书详细阐述了建筑师们如何开始质疑工业化生产的无菌感,转而重新审视日本传统建筑中对光线、阴影、材质触感和围合感的精妙处理。这一时期的建筑不再追求光滑、完美无瑕的表面,而是拥抱材料的粗粝、时间留下的痕迹,以及“留白”的东方美学。 2. 安藤忠雄与光、混凝土的对话: 安藤忠雄成为这一转变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本书深入分析了他对清水混凝土的独特运用,以及他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光影,将朴素的材料转化为具有强烈精神性的空间。他的建筑不再只是“功能容器”,而是引发沉思和冥想的场所。 3. 风格的多元化与个性化探索: 随着社会对多元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日益重视,建筑风格也走向了极度的多样化。本书最后一部分将聚焦于战后第一代建筑师群体(如伊东丰雄、妹岛和世等)如何继承前人的批判精神,同时在数字技术和新的社会需求下,探索更具流动性、渗透性和不确定性的建筑形态。他们试图在不完全抛弃现代主义结构逻辑的基础上,注入后现代的复杂性和诗意。 结语:现代性在日本的永恒辩证 《现代性的辩证:战后日本建筑的演进与风格变迁》并非一部简单的风格流派编年史,而是一部对“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文化锚点”的哲学探索。通过对技术、社会思潮、经济环境与建筑实践的交叉分析,本书旨在向读者展现,战后日本建筑师群体如何将危机转化为创新的契机,最终成就了当代世界建筑史上最富活力和深度的篇章之一。它揭示了日本建筑如何在拥抱全球现代性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对本土精神的执着回望与批判性继承。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俊雄


  美国康乃尔大学建筑硕士,国立成功大学建筑博士。现任淡江大学建筑系专任副教授,主授设计,并探险于台湾建筑的现代性呈现。

  着有〈国民政府时期建筑师专业制度之研究〉、〈国民政府时期南京首都计画之研究〉、〈浮游的片段─台湾博物馆空间解读〉、〈把现代建筑洗出来─洗石子与台湾建筑现代性〉、〈忧郁的现代─王大闳与台湾建筑现代性1950-70〉等;其它多篇建筑评论,散见于建筑专业杂志。且曾参与多项公共空间的规划与顾问工作,希望从中寻求身为公民的意义以及从僵化制度中产出自由与美感的可能。其他身外之物包括:一堆内容彼此不相干的书籍,一温室蝴蝶兰与两只狗。

徐明松

  铭传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建筑史学者。着有《柯比意  城市‧乌托邦与超现实主义》、《古典‧违逆与嘲讽  从布鲁涅列斯基到帕拉底欧的文艺复兴建筑师》、《王大闳  永恆的建筑诗人》、《粗犷与诗意  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建筑师王大闳  1942-1995》、《蔡柏锋  不带偏见的形式实验者》、《走向现代  高而潘建筑的社会性思考》

图书目录

年份 建筑物名称 建筑师
1953 建国南路自宅 王大闳 1918~
1972 国父纪念馆竞图计画案 王大闳1918~
1961 后壁菁寮天主堂 波姆(Gottfried Bohm) 1920~
1960 台东公东高工 达兴登(Dr. Justus Dahinden) 1925
1957  台北市圣多福天主教堂 史托勒(Anthony Stoner)
1968 台北八里圣心女中 丹下健三 1913~2005 
1958 台南市民族路林宅 金长铭 1917~1985
1957 台南市大同巴哈伊教中心 贺陈词 1918~1994
1962  成大第三餐厅 贺陈词 1918~1994
1959 台北国立科学教育馆 卢毓骏 1904~
1961-1971 台北圆山饭店 杨卓成1914~2006
1962 高雄三信高(家)商学生活动中心 陈仁和 1922~1989
1963 高雄三信高(家)商波浪大楼 陈仁和1922~1989
1962 东海大学艺术中心(现为音乐系馆) 陈其宽 1921~2007
1963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 贝聿铭 1917~、陈其宽 1921~2007
1959 东海大学校长会馆 陈其宽 1921~2007
1957 东海大学旧图书馆 张肇康 1922~1992
1963 台大农业陈列馆 张肇康 1922~1992
1968 台北嘉新大楼 张肇康1922~1992、沈祖海1926~2005
1963  台大医院外科讲堂 沈祖海 1926~2005
1973 台北海关大楼 沈祖海1926~2005
1967 台中卫道中学教堂 修泽兰1925~
1963  台南神学院颂音堂 林庆丰 
1965 基隆六堵盐野义制药厂 板仓准三 1904~1969
1970 1970年大坂万国博览会中华民国馆 贝聿铭、李祖原、彭荫宣
1972  南港中央研究院美国研究所 王秋华
1973 台北大陆大楼 吴文熹 ?~ca.1965 
1969 清华大学体育馆 张昌华1908~
1972 台北教师会馆 张昌华1908~
1972 中原大学建筑系馆 黄宝瑜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粗犷与诗意: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寻根”之旅。** 许多时候,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却鲜少去留意身边那些默默无闻、却承载着历史温度的建筑。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重新认识了那些构成我们城市肌理,却又常常被忽视的战后第一代建筑。我一直觉得,建筑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精神的体现。那些在战后初期,在物资匮乏、百废待兴的年代里建造起来的建筑,它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朴实、坚韧,以及在有限条件下所展现出的创造力和智慧,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书中对于“粗犷”的解读,并非是简单地指材料的原始和未经修饰,而是更多地指向一种直接、诚恳的建造态度,一种对材料本身的尊重。例如,那些裸露的混凝土墙面,看似冷峻,但其肌理和质感,却能传递出一种独特的工业美学。而“诗意”,则是在这种粗犷中,通过巧妙的光影设计、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所营造出的一种宁静、舒适,甚至带有一丝哲思的生活氛围。我最喜欢的是书中那些关于建筑与人的故事,那些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结构,更是居住者生活故事的背景板,是他们喜怒哀乐的见证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湾建筑在那个特殊时期,如何在全球现代建筑浪潮中,走出一条既吸收了外来思潮,又深深根植于本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独特道路。它让我对我们所处的这片土地上的建筑,有了更深沉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粗犷与诗意: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这本书,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口,让我窥见了台湾建筑发展历程中一段极其重要的时期。**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对于这些在战后时期兴建的建筑,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它们不像我们现在见到的许多新建筑那样,有着各种炫目的设计和昂贵的材料,但它们却以一种朴实无华,却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屹立在我们的城市和乡村之中。书中对“粗犷”的描绘,我觉得非常贴切。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艰苦的年代,建筑师们更注重的是结构的稳固、功能的实用,以及材料本身的质感。他们不回避材料的本色,反而将其作为一种审美元素来呈现,例如裸露的混凝土、红砖等。这种“粗犷”中,蕴含着一种对建造本身的尊重,一种对诚实的态度。而“诗意”,则是在这种“粗犷”之上,通过建筑师的巧思,所营造出的独特的空间体验和生活氛围。可能是光影在墙面上的律动,可能是建筑与绿植的和谐共存,也可能是建筑本身的比例和尺度所带来的舒适感。我尤其对书中一些关于建筑如何与在地文化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论述很感兴趣。在吸收了西方现代建筑思潮的同时,第一代建筑师们是如何在设计中融入台湾的地理气候特点、民俗习惯,以及社会需求,创造出既具有现代性,又不失在地性的建筑作品?这本书,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建筑书籍,更是一部关于台湾建筑发展史的生动写照。

评分

**读罢《粗犷与诗意: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我心中的悸动久久不能平息。** 这本书,仿佛唤醒了我对童年记忆深处的某些模糊片段,那些关于老屋、关于街巷、关于那个年代的模糊印象,在书页翻动间,一点点清晰起来。我家的老房子,虽然算不上是书中那种具有代表性的“第一代建筑”,但它身上的许多特质,却与书中所描绘的画面不谋而合。朴实的红砖外墙,没有过多的装饰,只有时光留下的斑驳痕迹;窗户的木框,随着岁月而有些褪色,但依然坚固;屋檐下,总能听到雨滴落下时清脆的声音。这种“粗犷”的美,在后来的建筑中变得越来越少见。书中对于“粗犷”的定义,我觉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材料的选择,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一种不矫揉造作,不刻意迎合,而是以最直接、最真诚的方式去建造。而“诗意”,则是在这种粗犷之中,所散发出的那种不动声色的美,那种与居住者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和谐感。我尤其被书中一些关于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实践的描述所吸引。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去创造出既满足功能需求,又充满美感的空间?他们的设计,是如何在汲取西方现代建筑精髓的同时,又巧妙地融入台湾本地的气候、文化和生活习惯?这些问题,都让我对这些前辈建筑师们充满了敬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身边的老建筑,它们不再是简单的“老旧”,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历史遗迹,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物质载体。

评分

**初读《粗犷与诗意: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朴实而坚韧的线条,是那些在时代的洪流中默默扎根,又绽放出独特光彩的生命体。** 这本书,与其说是建筑史的梳理,不如说是对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的唤醒。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外婆家那栋老房子,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红砖裸露的墙面,以及门口那棵爬满了藤蔓的老榕树。那时的建筑,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一种与土地、与人之间无法言说的默契。书中描绘的战后第一代建筑,正是承载了这样的温度。它们不像后来的那些高耸入云、玻璃幕墙林立的建筑,那样疏离而冰冷。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一种用材料和结构诉说的语言。例如,那些在乡间随处可见的闽南式建筑,红瓦白墙,飞檐斗拱,不仅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是家族荣耀的象征,是世代传承的记忆载体。而当时代变迁,美援时期带来的西方现代建筑思潮涌入,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那些充满理性、功能至上的清水模建筑,它们以最直接、最原始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仿佛在宣告着一种新的建造哲学。然而,即便如此,在那些冰冷的混凝土肌理之下,依然流淌着一种不屈服于单纯功能性的诗意。可能是屋顶窗户投下的光影,可能是建筑与周边环境微妙的对话,又或者是那些充满生活痕迹的细节,都让这些“粗犷”的建筑,拥有了触动人心的力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身边的这些老建筑,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砖石水泥,而是有故事、有温度、有情感的生命。它们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我们集体回忆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去用心感受。

评分

**翻读《粗犷与诗意: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仿佛置身于一个被时光抚摸过的建筑空间。** 那些在战后岁月里,由一群充满理想和汗水的建筑师们所创造的建筑,它们身上所散发出的朴实无华却又深刻的魅力,是如今许多商业化建筑所无法比拟的。我一直认为,建筑的价值,在于它能否与人产生共鸣,能否在漫长的时间里,依然保持其生命力。书中对“粗犷”的定义,恰恰点出了这种生命力的来源。它意味着对材料的真诚,对结构的诚实,以及一种不矫揉造作的建造态度。那些裸露的混凝土墙面,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微妙的变化,它们记录着建造的痕迹,也诉说着时间的流转。而“诗意”,则是在这种“粗犷”之中,通过对空间的巧妙处理,光影的运用,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所营造出的那种宁静、舒适,以及富有生活情趣的氛围。我尤其被书中一些关于建筑与居民生活互动的案例所打动。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结构,更是承载了无数家庭的生活故事,是人们情感的寄托,是社区记忆的载体。读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真正的建筑之美,在于它与人的深度连接,在于它所蕴含的温度和情感。它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的当下,不应忘记那些沉淀在时间里、充满生命力的建筑瑰宝。

评分

**翻开《粗犷与诗意: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仿佛踏入了一个被时光沉淀的建筑世界。** 那些在战后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由一代建筑师们用双手和智慧,从无到有,从简陋到精致,一点一滴构建起来的建筑,它们身上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是如今我们很难在新建案中寻觅的。我一直对那些带有历史印记的老建筑情有独钟,它们不像现代建筑那样追求标新立异,而是以一种沉静而坚毅的姿态,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建筑的梳理,让我对战后台湾建筑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早期受到西方影响,但又融入了在地文化和需求的“本土化”现代建筑,到后来更纯粹的、追求材料本身质感的粗犷风格,每一种演变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文化思潮。我尤其对那些在书中被提及的、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公共建筑和私人住宅印象深刻。比如,那些曾经承载着无数人求学记忆的校舍,或是那些在巷弄间静静伫立,见证了家庭聚散的住宅。它们或许没有宏伟的外观,没有奢华的装饰,但它们却以最朴实的方式,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并与居住者共同成长,留下了无数的生活印记。这种“粗犷”的背后,并非缺乏美感,而是一种回归本质,一种对材料、对结构的真诚表达。而“诗意”,则藏匿在这些建筑与人、与环境的互动之中,在日升月落的光影变幻里,在微风拂过窗棂的细语中,在世代传承的生活习惯里。这本书,不仅仅是建筑的图录,更是对那个年代精神的一种解读。

评分

**《粗犷与诗意: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台湾建筑发展脉络的新视角。** 在我看来,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思潮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本书所聚焦的战后第一代建筑,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孕育出的独特产物。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粗犷”的解读,它并非是简单粗糙的代名词,而是指建筑对材料本真质感的尊重,以及对结构逻辑的清晰展现。那些裸露的混凝土、砖石,它们以最直接、最原始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没有过多的修饰,却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和美感。而“诗意”,则是在这种“粗犷”的基底上,通过建筑师的巧妙设计,所营造出的那种宁静、舒适,以及与人产生情感共鸣的空间体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建筑师们如何应对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技术限制,同时又能够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人文关怀的建筑的描述感到着迷。他们的设计,是如何在吸收西方现代建筑理念的同时,又能够融入台湾本土的气候、文化和生活习惯,形成一种独特的在地现代性?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建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欣赏那些在平凡中蕴含着不凡的、具有生命力的建筑。

评分

**翻阅《粗犷与诗意: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我仿佛回到那个既充满挑战又孕育希望的年代。** 那些在战后时期,由一群富有远见的建筑师们所留下的建筑遗产,它们身上所散发出的独特气质,是如今许多新建建筑所难以企及的。我一直对那些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建筑情有独钟,它们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时代的记忆和文化的沉淀。书中对“粗犷”的解读,在我看来,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美学追求。它不追求浮华的装饰,而是着重于材料的原始质感和结构的真实展现。例如,那些未经粉饰的混凝土墙面,其冰冷的触感中却蕴含着一种坚毅的力量;那些裸露的砖石,在时光的洗礼下,呈现出温暖而富有生命力的肌理。而“诗意”,则是在这种“粗犷”之中,通过巧妙的空间组织、光影运用,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呼应,所营造出的那种宁静、和谐,以及具有人文关怀的生活空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建筑师们在那个特殊时期所展现出的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在面临物资匮乏、技术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用智慧和创造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同时追求建筑的美学价值?他们对建筑的理解,是如何超越单纯的功能性,去关怀居住者的生活,去与环境和谐共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它们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珍视。

评分

**《粗犷与诗意: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这本书,勾起了我对童年时期那些充满温度的老房子的回忆。** 它们没有时下流行的高级灰、智能家居,却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书中对战后第一代建筑的描绘,恰恰捕捉到了我心中那份对“老建筑”的情感。我尤其认同书中对“粗犷”的阐释。它不仅仅是材料的选择,更是一种对建造过程的诚实表达,一种对功能性的尊重。那些裸露的混凝土墙面,在雨水的冲刷下,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却也展现出一种别样的坚韧和质感。而“诗意”,则是在这种“粗犷”中,通过建筑师的巧思,所流露出的那种不动声色的美。可能是屋顶的通风设计,让夏日午后吹来凉爽的风;可能是窗户的开合角度,让阳光在特定的时刻洒进室内,营造出温暖的光影效果;也可能是建筑与庭院中的老树,相互呼应,构成一幅宁静的画面。书中对这些建筑与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的描绘,让我深切感受到,建筑不仅仅是为生活提供场所,它更是我们情感的寄托,是生活方式的容器。读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建筑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珍视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充满生命力的建筑。

评分

**《粗犷与诗意: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真实”的建筑之旅。** 在这个充斥着过度包装和形式主义的时代,这本书所呈现的建筑,以一种不加修饰的姿态,直抵人心的最深处。我始终相信,建筑的本质在于其真实性,在于它与环境、与人的坦诚对话。书中对“粗犷”的定义,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指的是建筑材料的天然质感,结构的直接展现,以及一种不回避真实、不伪饰的态度。那些裸露的混凝土、砖石,它们并非是“未完成”,而是以最本真的面貌,诉说着建造的过程和材料的特性。而“诗意”,则是在这种“粗犷”的基底上,通过对空间、光线、比例的精妙把握,所营造出的那种宁静、内省,以及与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氛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探讨。那些建筑如何巧妙地融入周遭的山峦、水景,如何利用自然光影来丰富空间层次,这些都展现了建筑师们对环境的尊重和对生活诗意的追求。读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真正的美,往往存在于朴实和真诚之中,存在于建筑与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之中。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建筑的“现代化”和“高科技”的同时,不应忽视那些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地方的、具有生命力的建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