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隔间图鑑300

史上最强!隔间图鑑3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奇幻
  • 冒险
  • 图鉴
  • 儿童
  • 青少年
  • 故事
  • 插画
  • 想象力
  • 游戏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超越全能住宅改造王的奇蹟改造!
集结日本建筑学会作品选集、日本建筑家协会优秀建筑选、
东京建筑赏各大奖项高优质案例,直击日本建筑师改造心法!
日本58位建筑师 X 40家建筑设计室 X 300页隔间案例巨擘呈现!

  《透过隔间规划,让特殊基地重获新生》
  一般认为,拥有方正格局的建物才称得上好房子;
  可惜的是,不可能每间房子都如此完美无缺。
  良好的隔间帮助你打破困局,让住宅完美重生!

  《透过细心考量,让空间不浪费地完全利用》
  考量到空间限制、居住人数、三代同住、屋主兴趣等因素,
  为各式各样的家庭量身打造精确的隔间,
  即使是不被看好的特殊基地,也能被赋予全新价值!

  《收录58位专业建筑师实例,超过300页的最强隔间图鑑》
  本书由58位日本的代表性建筑师共同参与,
  将优质工务店的隔间案例汇集成册,
  近300个实例的隔间图,让读者能清楚了解房屋的格局规划,
  不论是建筑师、室内设计师纳入参考点子收藏,
  或是想要建立家庭的人、热衷欣赏不同隔间设计的人,
  本书绝对能满足你的需求!

  ■ 58位日本代表性建筑师亲自经手实例剖析公开,透过专业知识、创意、技术等累积,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完美隔间。

  ■ 超完整隔间百科!收录近300个实例,一本书掌握所有隔间状况。

  ■ 一页一案例!丰富的照片及隔间图,对照起来暨清晰又明了。

  ■ 依30大类需求统整规划,解答可能遇到的所有隔间困扰!轻松克服特殊基地、不方正建筑物、距进街道太近、环境充满噪音、光线不足、通风不佳等种种棘手问题。

  ■ 梦寐以求的理想隔间!纳入动线、三代同堂、宠物、小孩等因素,透过完善的隔间规划,满足所有你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和想像。

  ■ 小坪数大坪效的空间破解手法,全新的跳跃式楼层思维,解决建坪狭小的空间困境。

专业推荐

  狭小曲折的基地条件,如何一一转化为各种生活态度的空间对策,很多精彩的设计,精敛却富诗意。_____________阙河彬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阙河彬

  300个案例,揽尽所有空间问题,您想过什么样的舒适居家生活?本书答案都有了。_____________室内设计杂志 & DECO+家网站总编辑 黄诗淇

  300个案例解出不同的屋况问题,这如同一本实用的装修改造实例字典,解决装修时的各个难题!_____________ DECO居家杂志总编辑 陈湘玲

  屋主的生活方式,在日本住宅设计里的定义是:源起。_____________DECOmyplace.com 创办人 蔡明宗 

 
《建筑奇思:空间设计与材料革新》 本书聚焦于当代建筑领域中,那些突破传统界限、展现出非凡创新精神的空间设计案例与材料应用。我们深入探讨了建筑师如何在有限或特定的空间限制内,通过巧妙的布局、创新的结构和前沿的材料科技,创造出既实用又具有强烈美学冲击力的作品。 第一部分:空间哲学与功能重塑 本部分旨在剖析现代建筑对“空间”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我们不再将空间视为纯粹的容器,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可塑的、与使用者情感和行为深度互动的载体。 1. 动态空间与流动性设计: 探讨如何在建筑内部实现物理和视觉上的流动性。案例研究将集中于那些采用可移动隔墙、折叠结构或利用光影变化来改变空间属性的项目。重点分析了“零边界”设计理念在居住、办公及公共建筑中的实践效果,例如如何通过地面材质的微小变化、悬浮结构或透明隔断,模糊室内外的界限,使空间感得到极大的延伸。我们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参数化设计工具,模拟不同时间段、不同使用场景下的空间形态变化,确保建筑在全天候都能展现其最佳功能性与美学表现。 2. 垂直城市与高效利用: 面对日益拥挤的城市环境,本书深入研究了高层建筑在空间垂直利用上的最新进展。这不仅仅是堆叠楼层,而是关于如何设计高效的垂直交通系统、在摩天大楼中植入“空中花园”或社区中心,以缓解城市密度带来的压力。我们对“模块化建筑”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预制单元如何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同时,极大地缩短工期,并允许结构在未来进行灵活的拆卸和重组。特别关注了微型住宅(Micro-housing)的设计策略,如何在一间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单元内,集成起居、工作、烹饪和睡眠等多种功能,同时维持居住者的尊严与舒适感。 3. 情感空间与心理声学: 建筑对人的心理影响是本章的核心议题。我们考察了如何通过空间尺度、色彩心理学和光照设计,来调节居住者的情绪。例如,在医院和疗养院设计中,如何利用柔和的曲线和自然光,减轻病患的焦虑感。此外,我们引入了“心理声学”的概念,研究材料的吸音性、房间的混响时间如何影响人的专注度和放松感。通过对音乐厅和录音棚的案例分析,揭示了精确控制声音反射与吸收的复杂工程美学。 第二部分:材料前沿与结构创新 材料是建筑的骨骼与皮肤。本部分将目光投向那些正在改变未来建筑面貌的新型材料和突破性的结构技术。 1. 可持续性材料的革命: 深入探讨生物基材料(如菌丝体复合材料、竹材工程应用)、再生金属合金以及低碳水泥替代品的研究进展。我们展示了这些“绿色”材料如何在不牺牲强度和耐久性的前提下,实现建筑的碳中和目标。特别关注了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估”(LCA),以及如何通过本地化采购和循环设计,最小化建筑对环境的负荷。 2. 智能材料与自适应立面: 介绍能够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智能材料。这包括热致变色玻璃(能根据温度变化改变透明度)、压电材料(能从结构振动中捕获能量)以及自修复混凝土(利用微生物在裂缝中生成方解石进行自我修复)。重点分析了动态立面的设计,这些立面能够像生物体一样“呼吸”和“遮阳”,从而显著降低建筑的能耗。 3. 仿生结构与轻量化工程: 本章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研究如何模仿骨骼、蜂巢或树木的分支结构,设计出更轻、更坚固的承重结构。我们将探讨空间桁架、张拉整体结构(Tensegrity)以及薄壳结构在超大跨度建筑中的应用。通过三维打印技术(3D Printing)对复杂几何结构的实现,展现了材料和结构一体化的设计趋势。 第三部分:数字孪生与建造未来 建筑的建造和管理正在被数字化技术彻底重塑。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信息技术如何赋能建筑行业。 1. BIM(建筑信息模型)的深度集成: 超越简单的三维建模,本书详述了如何利用多维BIM模型整合结构分析、能源模拟、成本控制和设施管理(FM)数据。重点展示了如何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环境中实时监测和预测真实建筑的性能衰减、维护需求和能源消耗。 2. 机器人辅助建造与现场自动化: 探讨了建筑工地的自动化趋势,包括使用无人机进行进度监控、机器人进行砌墙或焊接工作。分析了预制化与现场装配的结合,如何提高施工的精度和安全性,并将人类工人从高风险作业中解放出来。 3. 人机交互界面与建筑运营: 展望未来建筑的用户界面。如何通过集成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IoT),使建筑能够“学习”居住者的习惯,并主动优化照明、温度和空气质量。探讨了增强现实(AR)技术在建筑维护和历史建筑修复中的应用潜力。 通过对这些前沿主题的深入探讨,《建筑奇思:空间设计与材料革新》为专业人士和对未来建筑抱有热忱的读者,提供了一幅跨越美学、工程与可持续性的综合蓝图。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ザ・ハウス(The house)


  The house起始于东京‧自由之丘。

  因应各种基地和家庭结构、生活型态,设计符合居住者人数的平面配置。要成功设计出世界独一无二的住家,最重要的是要遇到价值观相同的伙伴。我们细心聆听每位客户的意见,为客户提供最适合的伙伴,打造您的房子。

  这本书能够顺利出版,要感谢敝公司的登录建筑师及登录工务店的协力与配合。每一道隔间的背后都隐藏着各式各样住家打造的故事。一流的建筑师和工务店与屋主建构良好的伙伴关系,希望这些优良的隔间能满足大家的需要。

  最后,由衷感谢配合制作这本书的相关人士,以及购买这本书的读者。

  株式会社ザ・ハウスthehouse.co.jp

译者简介

王莉萍


  曾从事工地现场日文翻译,目前从事建筑开发业。

  热衷于台湾及日本的建筑新工法、建筑材料、都市再开发、社区营造研究。

  阳光、空气、水,我们的住宅不再只是拘限于室内。看日本人的智慧,如何在狭小空间创造与室外的连结,如何在大空间内观赏周边景色,如何在空间中找到与室外连结的主题,再将每个空间连结到主题上面,创造自然健康的生活空间。这是值得品味每一处小隔间的书。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平面的搏斗》
特殊基地、不方正建筑物、狭小基地、细长建筑物、平房、天井、跳跃式楼板、眺望

01  配合不方正基地,营造最大量体的房子
02  採用跳跃式楼板赋予变化,创造宽广空间
03  不规则地形的小庭园是光与风的通道
04  集中机能,克服三角形的狭小基地
05  周围建筑物盖满基地,外墙左右不均等的建筑物
06  充分使用旗桿型基地「桿」的部份
07  在扇形基地上建筑扇形的房子
08  从旗桿的「桿」直接造访二楼
09  槌子图案的部份是通往绿意盎然的入口
10  狭小的旗桿型基地也可以遮蔽视线、导入光及风
11  利用断面变化设计二楼开放的一大间房
12  利用不方正基地打造内外的整体空间
13  利用露台活用倾斜地形
14  借用梅花林景观的客厅
15  位于倾斜地形、拥有锯齿状屋顶的房子
16  气缸式的入口
17  连结上下倾斜地形、拥有「空中庭园」的房子
18  设计圆形客厅以配合不方正基地
19  用「壳」杜绝噪音,保护隐私
20  折叠建筑物,创作两个庭园
21  利用斜墙来调整宽度
22  跳跃式楼板的一大间房
23  盖在六差路上,甲虫的家
24  宽大舒适的设计,灵活应对变化
25  不方正、高低差、外墙退后……好好地解决棘手问题
26  墙壁的角度与方向
27  分三栋、连接
28  连续「箱体」产生的空间
29  享受椭圆的生活
30  房间如水流般的连续曲面造型
31  13坪的基地也有车库、庭园
32  适合高龄者的狭小地住宅
33  三楼的LDK+屋顶、创造极乐生活空间
34  7.5坪的建筑物,利用楼梯打造七层楼
35  在11坪的房子设计车库
36  都市住宅需要有效地利用地下室
37  在建筑物配置和形状上下功夫,以克服狭小的基地
38  以充分的收纳计画来使用宽敞的房间
39  以客厅+高地板和室打造丰富的空间
40  位于交叉路口三角形18坪基地的精简建筑物
41  在19坪的基地内,打造住宅及租赁兼用的房子
42  段差为收纳、配置厕所,有效活用空间
43  天井侧窗照亮北侧LDK
44  跳跃式楼板上下层的一大间房
45  楼板的段差产生空间转换的意识
46  回到小住宅的生活意义
47  利用跳跃式楼板连结了四楼八层楼板
48  利用楼梯作为隔间,跳跃式楼板放大空间
49  活用基地深度来设计隔音区域
50  以美丽的楼梯连结八层楼
51  利用百叶窗和小庭园与室外保持距离
52  斜向贯穿屋内的小径空间
53  利用中庭和天井,在密集地区也能充分通风、採光
54  利用空中的甲板露台、享受光、风、绿、宽阔
55   一、二楼中庭及阳台、让空间更丰富
56   利用段差和弯曲、设计富有变化的细长房子
57   以欣赏山桃花为中心,设计东西向细长的家
58   内侧较长的长方形基地须注重深度的方向性
59   享受种植成コ字形的森林
60   利用柱子隔间的平房、一大间房的「距离」
61   大屋顶包围的平房
62   拥有漩涡状动线的中庭住宅
63   每个角落都接近客厅的短动线平房
64   宽阔的平房创造精简的动线
65   集中16个正方形的平房
66   视线极佳的高地平房
67   所有的房间都和中庭连接
68   天井+循环动线、开放的空间
69   利用天井连结地下和阁楼
70   楼梯室是烟囱,不用空调的房子
71   天井前的书房联系父亲与家人的感情
72   两处天井空间
73   架设在客厅天井的天桥
74   户外天井的光线,照亮两个家庭
75   三层楼天井的生态宅
76   拥有像庭园般的客厅
77   漂浮在二楼的环保住宅
78   利用跳跃式楼板连结适当距离感
79   由两处缺角产生的庭园和窗户形成跳跃式楼板的房子
80   利用跳跃式楼板创造动感的建筑物
81   用跳跃式楼板连结二楼以上的隐私空间
82   交错重叠的房间
83   设计跳跃式楼板以抑制车库的天花板高度
84   利用跳跃式楼板切换风景的效果
85   利用半个楼层楼上的屋顶露台,打造北侧明亮的客厅
86   从中庭到屋顶露台,导入跳跃式楼板
87   利用基地高低差的跳跃式楼板
88   採用跳跃式楼板的空间结构感受家人的气息
89   感受大空间的跳跃式楼板
90   没有隔间、五层楼的一大间房
91   三段式楼板打造没有窗帘的生活空间
92   最小隔间、跳跃式楼板的房子
93   低楼层的小量体,确保三台停车空间
94   以段差和楼高的变化创造多变的氛围
95   跳跃式客厅
96   从客厅的凸窗长凳独佔上面的樱花树
97   可以享受绝景的天空甲板露台
98   利用旗桿型基地穿透视线
99   漂浮的基础,撷取景色
100 上一层楼的大开口,天花板的设计很重要
101 深遮阳板撷取的风景
102 从二楼LDK一望濑户内海
103 眺望远山之乐
104 拥有三处景色、眺望极佳的别墅

《第2章  我想住在这样的隔间内》
入口(其它)、LDK、厨房、卧室.小孩房、家事房、更衣室、游戏间、和室、浴室、楼梯、收纳、车库、屋顶、室外空间、中庭、庭园

01 集中在土间的机能
02 利用二楼入口调整和街道的距离
03 利用土间切换公私空间
04 在270公分宽的玄关开口处设计两个出入口
05 在土间渡过快乐时光的设计
06 在土间渡过快乐时光的设计
07 土间通道引导到二楼
08 设计和道路的接点
09宽敞的玄关土间缩短祖父母间的距离
10 像庭园通道的长入口
11 通行的土间贯穿中央
12 奢侈庭园的小径
13 以通行的土间连结两代家庭
14 有「竞技场」的土间
15 设计拥有怀旧段差的客厅
16 小孩子们奔跑嬉戏的土间客厅
17 享受室外活动的LDK
18 理想的LDK配置
19 散发渡假村气氛的二楼LDK
20 以小爬升、天井、露台打造宽阔的LDK
21 以中岛式厨具为中心,LDK是最棒的场所
22 以客厅两侧和上面设置的「箱体」打造宽广空间
23 利用天井侧窗照亮1楼LDK
24 利用木地板间及和室分隔一大间房
25 在室内阳台截取客厅的室外空间
26 从北侧的高侧窗照射进来的光线
27 宽广LDK内的柴炉
28 充分享受居酒屋气氛的DK
29 以稍高的餐厅设计作为房子的中心
30 客厅+回廊让中庭室内化
31 天井和循环性的组合
32 以厨房为中心打造宽广传统的隔间
33 地下配置客厅
34 打造一座让大自然和室内成为整体空间的广大露台
35 循环动线的厨房和抬高地板的餐厅
36 房子核心的厨房和餐桌
37 将人群聚集的厨房配置在最上层
38 凝聚家人感情的厨房
39 家人聚集的循环性厨房
40 配合车库、配置降板的厨房
41 以餐厅和露台整体的设计打造能举办聚会的厨房
42 被三面庭园包围,有如置身于森林中的厨房
43 利用跳跃式楼板分隔私人空间
44 在可变化的家事区有效利用空间
45 在更衣室内集中机能
46 LDK旁是小孩子待着的场所
47 设计中岛式洗脸盆
48 从小入口进入跳跃式楼板的和室
49 漂浮在二楼、「分离」的和室
50 打造干湿分离的浴室
51 经过室外、通往分离的浴室
52 位在屋顶露台,有浴缸的房子
53 拉门拉开后是露天风吕
54 中庭露台即是入浴平台
55 视野极佳的浴室
56 创造曲面的螺旋梯,以增加房间空间
57 将光线投射到房子中心的楼梯
58 利用楼梯、柔和的分隔空间
59 利用跳跃式楼板和拉门打造宽阔的生活空间
60 像家俱一样,「小孩子的凹凹凸凸楼梯栋」
61 从螺旋梯採光
62 连结两代家庭的螺旋梯和天井
63 在LDK旁的大型厨房储藏室
64 每间房间都有充分收纳的家
65 简洁的整理、多功能收纳的房子
66 Mini Cooper专用的车库
67 可以从天窗採光、和建筑物一体的车库
68 利用土地高低打造室内车库
69 考虑动线的停车空间
70 利用建筑物的位置及形状保持两台车的空间
71 将车库和入口一体设计
72 可以看到爱车的车库小窗户
73 眺望天空树的屋顶小展望台
74 增设屋顶露台
75 狭小基地内的二代宅、打造屋顶庭园
76 充满绿意的中庭和两个屋顶庭园
77 通风的半室外回廊
78 利用覆盖基地的木头甲板、将户外包围
79 打造和LDK一体化的露台
80 利用墙壁包围只有家人的室外空间
81 半户外的客厅和有回廊的房子
82 利用大开口和L型露台导入风和光
83 上下楼层交错的深度
84 环绕的半户外露台
85 户外露台是LDK的ㄧ部份
86 在露台愉快的用餐
87 有水盘的露台和庭园
88 大开口和露台为打造建筑物和基地整体化的元素
89 有展望台可享受风景的家
90 每个楼层都有庭园的房子
91 LDK连结南北的庭园
92 三个长方形围绕中庭
93 光线从中庭照射进来的口字型配置
94 二个中庭和循环动线,产生富变化又宽广的空间
95 让地下室採光和通风的中庭及户外通道
96 配置在市松模样的阁楼和天井
97 将独栋建筑物的中庭内客厅化,杜绝外界的视线
98 六个中庭缓和地连结两代家庭
99 同居型的两代家庭,利用中庭保护私人空间
100 融合既有的庭园和中庭,享受绿意盎然的生活
101 通过隧道后,面前即为中庭玄关
102 不用在意父母亲的私人休闲中庭
103 在池塘和露台之间的客厅
104 门廊两旁的宽广露台和中庭
105 在大楼林立的街区也有採光的中庭
106 围绕中央绿化的立体庭园
107 利用大型露台缩短庭园和室内的距离
108 拥有四个庭园的中庭住宅
109 配合房间个性的四处庭园
110 被杂树林和竹林包围的庭园、H型两代住宅
111 让建筑物突出,打造四个庭园
112 拥有四个庭园,绿意满载的房子
113 贯穿南北侧庭园的卍字型房子
114 父母亲整理庭园,小孩子在阳台种花
115 用爱与包容照顾30年庭园的生活
116 从大型开口享受眺望之趣的房子

《第3章 实现愿望的隔间》
动线、兴趣、隐私、与宠物共生、日式、两个家庭

01 利用平面的循环动线,自由地使用空间
02 一直线延续的家事动线,提升工作效率
03 延续「分离」的室外走廊,打造循环动线
04 利用愉悦的段差动线赋予空间变化
05 採用布料和墙柱,缓和的隔间
06 重视使用性,由厨房延伸的三处动线
07 有助繁忙家事,经由露台的循环动线
08 增强家事效率的用水空间动线
09 管状通道连结三栋建筑
10 上下楼层都有并排一列的机能空间
11 飞跃到玄关上的嗜好室
12 玄关土间的天井、攀岩的房子
13 放置摩托车的土间通道连接内侧庭园
14 没有柱子的空间,享受桌球和剧场之乐
15 具备停放屋主的摩托车、脚踏车空间
16 轻松维修摩托车、内外一体的土间空间
17 跳跃的「展示」空间
18 家庭图书室内的螺旋梯连结上下楼层
19 在玄关旁边制作水族箱
20 一楼是展示室,二楼是生活空间
21 楼梯中间有图书室
22 半地下室的嗜好室
23 打造在工作场所后面的休闲住宅
24 有完整电影院和影片收藏室的住宅
25 地下室的「桌球ROOM」
26 室内露台採用玻璃纤维覆盖,并从道路採光
27 双重墙壁包围的LDK创造宁静的室内空间
28 阻绝视线、撷取光和风,被不锈钢格栅包围的房子
29 面向绿园带的两列分栋
30 利用室外格栅控制视线和光
31 道路侧封闭、中庭採光
32 在长方形内打造两处庭园
33 利用可穿透的围篱缓缓隔间
34 即使在住宅集中地区,也可以导入绿意和蓝天
35 朴素的和式遮掩格栅
36 完美的宠物共生宅
37 爱犬自由奔跑的土间
38 与爱犬一起简单过生活
39 在宽阔的庭园开设训犬教室
40 有很多「狗专用」装置的房子
41 视线接近地面的书房
42 榻榻米客厅的现代日式风格
43 单向斜屋顶的平房,向屋顶低的方向开放建筑物
44 利用深雨遮及和式拉门导入北侧柔和的光线
45 有深屋檐屋顶的房子
46 分离栋设计「围炉室」
47 传统和现代生活两立的现代日式住宅
48 中央有围炉的生活
49 上下完全分开的两代家庭,共享入口的绿意
50 利用三处庭园保持家庭聚集形状的距离
51 利用天井传达三代同堂的动静
52 同居型两代家庭,随兴的距离关系
53 以变更成看护住宅为前提打造和双亲共同生活的房子
54 即使是分离型住宅、利用上下互通、创造亲近关系
55 近?远?客厅相邻的两代家庭
56 利用贴磁砖的中庭、交流的两个家庭
57 缓缓连结的、同居型两代宅
58 父母家庭内有小孩的通行路线,营造自然的关系
59 利用宽大的缘侧连接两个区域,供姊妹使用的两个家庭的住宅
60 横向并列的两个家庭
61 在小孩家庭的动线上设置父母家庭的入口,感受双方的动静
62 利用细长玄关土间连接分栋生活的两代宅
63 左右完全分离型的噪音对策
64 利用室内楼梯的隔间方式变化距离的上下分离的两代宅
65 看向同一个方向的并列两代家庭
66 利用庭园相连的两个家庭,保持适当的距离
67 营造向东西延伸路径的两个家庭的适当距离
68 以砌空心砖的中庭连接两个家庭

提供设计案的事务所+工务店一览表
地区分区、五十音顺序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史上最强!隔间图鑑300》这个书名,一语道破了空间设计中最核心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元素之一——“隔间”。在台湾,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重视空间利用效率的社会,无论是狭小的公寓,还是拥挤的办公室,都离不开精巧的空间隔断。我一直觉得,隔间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分割,它更关乎空间的“气质”和“功能”。想象一下,一本真正“史上最强”的隔间图鉴,它能带我们看到多少令人惊叹的设计?我期待它能展示各种不同风格和功能的隔间:从极简主义的几何线条隔断,到充满艺术感的雕塑式隔断;从强调私密性的厚重隔断,到追求通透感的半透明隔断。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分析不同隔间材质对空间氛围的影响?比如,木质隔间带来的温暖与自然,金属隔间带来的现代与工业感,玻璃隔间带来的轻盈与通透。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包含一些非常规的设计,能够打破我们对隔间的固有认知。比如,利用垂直空间的隔断,或者能够随着时间和需求进行变换的“流体”隔断。此外,对于我们台湾读者来说,这本书有没有可能融入一些符合我们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设计理念?比如,如何用隔间来优化小户型的收纳空间,或者如何在开放式厨房中,巧妙地利用隔断来区分油烟区和用餐区?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这样对空间充满好奇心的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和启发平台。

评分

我的天,看到《史上最强!隔间图鉴300》这个书名,我脑子里立刻闪过无数个画面!我一直觉得,我们每天生活、工作、甚至休息的空间,都是由无数个“隔间”组成的,而这些隔间的设计,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效率和生活品质。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本集大成者,把世界上所有最棒的“隔间”都给打包了!我特别好奇,它所说的“300”究竟是什么意思?是300种不同类型的隔间,还是300个精心挑选的案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们穿越不同的空间维度,从最基本的墙体隔断,到更具创意的空间划分手法,比如利用家具、灯光、甚至声音来界定区域。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有非常详细的图例和说明,解释每种隔间的背后设计理念,以及它能带来的具体效果。比如,为什么某个隔间能让人感到宁静,而另一个又能激发创造力?它会不会也涉及一些隔间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例如办公室、咖啡馆、甚至是公共交通工具?我们台湾地小人稠,如何有效地利用空间,创造出既独立又连通的区域,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让我看到更多可能性,或许能从中找到解决日常空间困扰的灵感。

评分

天哪,《史上最强!隔间图鑑300》这个名字也太吸引人了吧!我一直是个对空间布局和设计很有兴趣的人,尤其是在我们台湾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如何有效地利用每一寸空间,创造出舒适又实用的居住或工作环境,真的是一门大学问。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空间宝典”!我很好奇,它会收录多少种不同类型的隔间?是那种我们办公室常见的 OA 隔间,还是更具艺术感的室内隔断设计?会不会包含一些历史悠久的隔间形式,比如传统的日式拉门,或是欧洲老宅里的回廊设计?我很想知道,书中会不会分析不同隔间形式所带来的心理影响?例如,完全封闭的隔间是否会让人感到压抑,而过于开放的空间又可能缺乏安全感。这本书会不会也关注到一些更具创意和科技感的隔间解决方案?比如,可以随时收放的隔板,或是能够根据需要调整透明度的智能玻璃隔断。我想象着,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教我们如何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最适合的隔间设计,那该多好啊!比如,对于在家办公的上班族来说,如何用一个巧妙的隔间,将工作区域与生活区域彻底分开,互不干扰?对于小户型的家庭来说,又该如何利用隔间,创造出更多的功能分区,让空间看起来更大、更舒适?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经营”空间、提升生活品质的实用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史上最强!隔间图鑑300》简直太酷了!一看到就觉得它一定有货!我本身就做一些室内设计相关的行业,但有时候也会觉得,对于一些基础的空间分隔概念,好像还有很多可以深入挖掘的地方。这本书听起来像是把各种“隔间”的可能性都给集结起来了,感觉会是一个非常完整的“隔间百科全书”。我很好奇,它所提到的“300”究竟代表着什么?是300种不同的隔间类型,还是300个经典的隔间案例分析?我希望书中能够涵盖从最基础的隔墙、拉门、屏风,到更具现代感的玻璃隔断、活动隔断,甚至是利用家具组合、绿植、甚至是光影来界定空间的创意手法。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有详细的图文并茂的解析,解释每种隔间的优缺点,适用的场景,以及可能带来的空间效果。例如,为什么有些隔间能让空间显得更开阔,而有些则会带来压迫感?不同材质的隔间(比如木质、玻璃、金属、布艺)会带来怎样的视觉和触觉感受?甚至,书中会不会也探讨一些关于隔音、采光、通风等实用性的问题?毕竟,一个好的隔间,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分割,更要考虑实际的功能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灵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空间设计,不仅仅是在工作上,也能在自己的生活空间里,创造出更具品质的居住环境。

评分

“史上最强!隔间图鉴300”,这书名听起来就有一种“集大成者”的感觉,太让人兴奋了!我一直觉得,隔间虽然是空间中最“基础”的构成要素,但也是最能体现设计巧思和智慧的地方。在台湾,我们生活在相对拥挤的环境里,每一寸空间都弥足珍贵,而如何通过隔间来优化空间利用,同时又不牺牲美感和舒适度,是门大学问。这本书光是“300”这个数字,就让人浮想联翩,它到底囊括了多少种令人拍案叫绝的隔间设计?我期待它能带我领略从古典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的各种隔间风格。想象一下,它可能会展示那些巧妙地利用折叠、滑动、旋转等方式来改变空间形态的隔断;也可能会介绍那些运用自然材质,如竹、藤、木材,来营造温馨舒适氛围的隔间;甚至可能会包含一些充满未来感的,利用光影、色彩、甚至声音来划分空间的创意。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不同隔间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例如,一个完全封闭的隔间会带来怎样的心理感受,而一个半开放式的空间又会促进怎样的社交互动?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玩转空间”的终极指南,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寻找那些隐藏在隔间里的无限可能。

评分

《史上最强!隔间图鉴300》,天哪,光是书名就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隔间设计是空间美学和功能性的完美结合,尤其是在我们台湾这样重视生活品质和空间利用的社会,一个好的隔间能够带来天壤之别。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把各种“隔间”的奥秘都给挖掘出来了,让人充满了期待!我想象着,它会收录各种令人惊叹的隔间案例,从极简到华丽,从传统到现代,从家庭到办公,无所不包。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不同材质和结构的隔间所带来的空间感受,比如玻璃隔断的通透感,木质隔断的温暖感,甚至是利用绿植墙来划分空间的新颖手法。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信息,例如不同隔间在隔音、防火、采光方面的表现,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空间需求来选择最合适的隔间方案。此外,作为台湾读者,我非常希望能看到书中能融入一些符合我们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的设计理念,例如如何利用隔间来更好地利用小户型空间,或者如何通过隔间来营造更具私密性和舒适度的居住环境。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会成为我探索空间设计、提升生活品质的宝贵财富。

评分

“史上最强!隔间图鉴300”,光听名字就让人热血沸腾!我一直对“隔间”这个概念情有独钟,总觉得它是空间设计的灵魂,能够在一片空白中创造出秩序和层次。在台湾,我们总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可能性,而隔间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我迫不及待想知道,这本书会收录哪些“史上最强”的隔间案例?是那些在著名建筑里出现的、令人惊叹的隔断设计?还是那些巧妙融入日常生活,却能极大提升空间品质的巧妙构思?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从历史的角度,追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隔间演变,展示它们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需求和审美观念。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关注到现代设计的新趋势,比如那些运用新材料、新技术,能够实现智能控制、甚至能够与自然元素相结合的隔间。我想象着,书中会提供大量精美的图片,让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不同隔间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和空间感受。甚至,如果书中能有一些关于隔间选择的实用建议,例如如何根据空间的大小、采光情况、以及居住者的生活习惯来选择最合适的隔间,那就太棒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本关于如何“塑造空间灵魂”的权威指南,我充满了期待。

评分

哇,光是看到书名《史上最强!隔间图鑑300》,我就被勾起了无穷的好奇心!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空间里,但你有没有仔细想过,那些隔开我们与外界、隔开我们与同事、甚至是隔开我们与家中其他成员的“隔间”,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设计哲学和空间智慧?我一直觉得,一个好的空间设计,不仅仅是美观,更能影响人的心情、工作效率,甚至人际关系。《史上最强!隔间图鑑300》听起来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能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我所处的环境。想象一下,这本书会带我们穿越各种不同的场景:可能是办公室里那些冰冷的隔板,也可能是咖啡馆里半开放式的座位,甚至是家里为了区分功能区而设置的隔断墙。它会不会深入探讨不同材质的隔间对声学和隐私的影响?会不会分析不同形状和高度的隔间如何影响空间的通透感和互动性?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是否会举例说明,某些看似普通的设计,其实蕴含着精妙的空间规划,能够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面积,同时又保证了个体的独立性。甚至,这本书会不会跳脱出我们习以为常的“墙壁”概念,去探索那些更具创意、更具弹性的“隔间”形式?比如,利用家具组合、灯光效果、甚至绿植墙来巧妙地划分空间,创造出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区域。总而言之,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充满了探索的意味,让我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看看它到底能为我打开多少关于“空间”的全新视野。

评分

哇!《史上最强!隔间图鉴300》!这个书名简直太有吸引力了!我一直对空间设计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巧妙地分隔空间,同时又能保持整体和谐的设计。在台湾,我们经常面临空间有限的问题,所以如何利用“隔间”来最大化空间的功能性和舒适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为我们量身打造的“空间魔法书”,里面一定蕴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设计!我很好奇,这本书里的“300”究竟代表了什么?是300种不同的隔间类型,还是300个绝妙的隔间设计案例?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能够包含各种各样的隔间形式,从最基本的墙体、门窗,到更具创意的屏风、隔断、甚至是利用家具组合来划分空间的设计。我想象着,书中会通过精美的图片和详细的解说,展示不同隔间所带来的空间效果,例如,如何通过隔间来创造私密空间,如何利用隔间来优化采光和通风,又如何通过隔间来提升空间的整体美感。甚至,我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介绍一些符合台湾地区特色和文化的设计,例如如何利用隔间来隔绝潮湿,或者如何利用隔间来营造更具东方韵味的居住环境。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会给我带来很多新的启发和灵感,让我对“隔间”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史上最强!隔间图鉴300”,这个书名听起来就有一种“无所不包”的霸气!我一直觉得,隔间是空间中最微妙也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决定了空间的属性,影响着居住者的体验。在台湾,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各种各样的工作和生活场景都需要精巧的空间划分。这本书就像是一本“隔间宝典”,我非常好奇它会揭示哪些令人惊艳的隔间秘密。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从最基本的墙体隔断开始,深入分析不同材质、不同结构的隔间所带来的声学、视觉和触觉感受。同时,我也期待它能展现更多打破常规的隔间设计,例如那些可以灵活移动、变形,甚至与科技相结合的智能隔间。我想象着,书中会呈现大量的案例,从历史悠久的建筑到现代前卫的设计,展示隔间如何跨越时间和文化的界限,不断演变和创新。甚至,这本书会不会也探讨隔间在心理学上的应用,例如如何通过隔间来营造安全感、专注感,或者促进人际交往?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本图鉴,更是一本关于如何通过“隔断”来“连接”和“重塑”空间的实用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